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提问的要求

课堂提问的要求

课堂提问的要求

课堂提问的要求范文第1篇

一、课堂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兴趣

精心设计的问题要重视思考型、鼓励启发型和开放型的问题,轻视记忆型、检查型、封闭型的问题。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上,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启发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老师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提问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愉悦地接受教学。比如,在教四年级学生写观察小动物的作文时,老师就先给他们讲了一个小笑话:鸡妈妈带孩子们在花园散步,突然来了一只野猫,孩子们吓得乱跑。眼看孩子们要被野猫抓住了,鸡妈妈急中生智,学狗“汪――汪”叫了两声。野猫被吓跑了,孩子们得救了,鸡妈妈借机给孩子们上课:“现在你们都知道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了!”听完笑话,学生捧腹大笑,老师因势引导学生:“动物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们。你们的宠物有什么趣事呢?”学生们的思维立即活跃,争先恐后发言。也许我们不能做到每在问题提出前都讲一个故事或者创设情境,但一条民间谚语、一句顺溜的提出,往往就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要做的是使问题新颖,有趣味性,以免落入俗套。

二、课堂问题要能激活学生思维

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刺激素。学生的思维方式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我们在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难或太易,否则会事倍功半。提问时,可以把教材的内容与一定的故事或实际事例有机结合,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会一开始就感兴趣,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在他们心理上引发“冲突”。这样,当学生急于解开“冲突”时,他们就已经在进行思维训练了,对课文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课堂问题要随机应变

设问的目的是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以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点缀课堂。发问是否适,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弱:过早发问,学生内心一片茫然,容易造成气氛紧张,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过晚发问,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容易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毫无价值可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通过阅读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提问,通过精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思考。问题的设置要扣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精髓。同时要注重“问”的质量,设计的问题要精当,有启发性。当然,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的切入口,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相当重要的。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后,我提问:“这是一首送别诗,可是文中却没有一个送别的字眼,你对这首诗,有没有看法,请谈一谈。”提问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能真正体现新课标中有关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教师要珍惜每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课堂提问的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提问内容 发问技巧 数学课堂 有效提问 实施策略

0引言

数学学科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开展数学教学,能够在全面有效弥补学生自身存在的知识短板和不足,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和逻辑,因此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和思路,完善整个课程中所需要的具体内容,就极为必要。数学教学的重点在于思维引导和数学研究效果的核心,所以良好的数学课堂对整个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重要基础。提问驱动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理念创新优化发展水平。

1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数学课堂具有自身特殊性,整个课堂的重点不仅在于知识的传输和内容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理念。但是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有效应用,因此多数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存在“困惑”,这就是如何利用课堂提问的具体作用,所以认知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极为必要。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缺乏系统化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未能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价值作用。事实上,课堂提问的有效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关注度,所以利用课堂提问策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认知。然而在数学课堂教学时,很多教师未能认识到具体提问过程中的相关要求,所以课堂提问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问题的准备完善度,还是与课堂的具体切入点,都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距。

不仅如此,数学课堂教学在应用提问策略时,未能将学生的兴趣关注度予以创新,对于数学课堂提问活动具体开展来说,想要满足数学教学要求,必须将学生的关注度融入其中。只有有效融入学生的学习要求,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课堂提问过程中,学生能否理解问题,并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实际上就直接影响到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从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活动的具体实施状况分析看,在进行问题设置时,未能将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融入其中,从而限制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2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策略实施思路分析

从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价值看,有效提问策略的价值点在于融入了数学课程的特点和内涵,同时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度融入其中,所以创新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实施策略,就极为必要。而结合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来看,想要充分有效应用课堂提问策略和方法,就需要充分做到:

(1)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提问效果,需要将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学生教学要求相结合。数学学科的重点在于内容讲解与数学思维习惯培养的有效结合。相对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提问思路来说,其未能将数学思维习惯融入其中,因此,数学教学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想要实现理想的数学教学效果,就必须将学生的思维理念培养融入到整个数学课堂中。融入学生数学思维理念,进而满足数学教学要求。

(2)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注重优化课堂提问与反馈机制的实质性互动,从设计问题,到激发问题,再到收集问题的具体答案,都应该充分结合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学习特点,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理想效果。有效提问,不仅在于内容上的选择与应用,更重要的是有效发问、准确提问、精准把握学生的问题点等等。而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必须有效融入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理想的提问效果。当然,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完善课堂提问的具体技巧,通过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有效提。

(3)数学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融入到具体提问活动中,通过丰富课堂提问的各项元素,从而实现对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有效融入。数学课堂并非形式枯燥的课堂,无论是整个课堂的具体风格,还是课堂的内容选择和应用,都需要充分有效注重学生的兴趣点,特别是了解学生学习习惯和心理的各项变化,通过将学生学习兴趣与提问问题相结合,从而实现整个数学课堂提问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创新提问方法,优化具体的课堂提问内容,将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创新发展,提供实质性推动力。

3结语

启迪学生发问,引导学生思考,对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合理性与完善性有着重要作用。相对于传统数学教学活动来说,有效提问,优化提问技巧,就能优化整个数学教学的理想的效果。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开展提问,能够给与学生理解问题的时间,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利用数学提问的相关方法,从而实现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数学教学的理想效果。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注重应用提问技巧,选择合适的提问内容,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红霞.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分析[J].教育界,2013(23):12-15.

课堂提问的要求范文第3篇

中职德育课堂提问的现状

在我们中职的德育课堂上,有些德育教师在不断探索先进的课程理念和课堂教学方法时,却将这种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轻视、忽略,甚至可以讲是曲解了。在德育课堂的提问中陷入种种误区,让课堂提问变得无效,其结果只能导致德育课的无效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我觉得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提问预设过多

由于职业学校在德育学科上师资力量的薄弱,出现了一部分德育课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情形,基于所学专业的差异性或自身能力有限,这部分教师怕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回答不上来,造成尴尬局面,所以,在上课过程中往往只允许学生遵循自己制订的教学设计步骤来探究问题,生成自己想要的结论。这样过多的预设,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均不高。

2.提问过于肤浅、随意

基于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很多德育教师上课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只围绕教材展开,问题的答案很多都可以从书本里直接找到,不需要学生思考。还有一些问题,教师在设计时总以“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来提问,使学生成了“应声虫”。

3.提问对象过于集中

在课堂上,有问必有答。然而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上课能配合老师的基本都是优秀的学生,很多德育教师在设计问题或者备课时,早已将问题出发点设定在了这些好学生的水平线上。所以在上课中,无论题目难易,总是倾向于让这部分学生来回答。长此以往,导致其他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不感兴趣,上课不积极。

4.提问缺乏评价

有的教师总是抱怨:平时很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而且问题的质量也很高,但为什么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呢?关键就在于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没有及时做出评价,或虽有评价,但过于简单,便很快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怎样,教师都无从知晓。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或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不到正确的学习指导,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也就理所当然了。

中职德育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上述现象,已经严重违背了德育课课改理念的精神。那么,在中职德育课堂的教学中,如何避免这些情况,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中职德育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倡导的是陡与缓、深与浅、直与曲的结合,其目的是能正确处理教与学两者的关系,让课堂精彩灵动,引人入胜。基于以上思考,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下面就中职德育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谈点浅见。

1.形式上

(1)课堂提问要适时、适度。

中职德育课教材的内容有难易、深浅之分,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因年龄、阅历不同而有高低之别。所以,在不同的教学时机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提问,对不同认知程度的学生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教师的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即在不同的时间提出适宜的问题,主动地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情境。如当学生的思路受阻时,教师要看准时机,把握火候,在问题的关键点上加以“点化”,进行有效追问,用语言的燧石去敲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境界。

教师的提问难度要适度。课堂提问一定要考虑到我们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知识储备,不同年级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是不一样的。如问题偏难,学生用已知的知识解决不了,会望而生畏;如问题太易,又无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难易适度的提问,应当让学生能“跳起来,摘得到”,德育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同时也要“力戒”简单提问,恰当把握好提问的难易度。

(2)课堂提问要灵活,忌过多过频。

在进行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课堂环境是多变的。我们德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已经进行了课堂教学预设,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却沉默不语。这时,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灵活地调整课堂提问的预设。提问的灵活转变,动态地生成新的问题,特别是教师的适度点拨,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当然,德育课堂的有效提问在注重灵活性的同时,还应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多过频,即“满堂问”。“满堂问”表面上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但实际上却是滥问,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我们的学生会在这些不胜其多的“连珠炮”式的提问下,压得喘不过气,失去思考余地,这同样不利于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我们的课堂提问要力求做到少而精,真正使提问成为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向导。

(3)课堂提问要巧出“情感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要进行知识交流、信息交流外,更要有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这在我们中职的德育课中,尤为重要。德育教师用优美的教学语调进行课堂提问,不仅是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一根注入情感的“指挥棒”。它从听觉上给学生以美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德育课堂师生情感交融提供了良好氛围。

恰到好处的非言语行为则更能在德育课堂中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如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可面带微笑,走到学生中间,使学生感觉到师生同处于“一个水平线”上,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德育教师更可以通过微笑、注视、点头等动作把重视、赞赏、鼓励、期待等积极情感传递给学生。非语言动作,我觉得在我们中职学生的德育课上的作用不可小觑。因为中职学生相对于同龄的高中生来讲,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较低,但他们对情感的敏感度却相当高,所以,德育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一旦形成良好的师生情感氛围,学生参与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必然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教与学配合默契的最佳效果。

2.内容上

(1)课堂提问应具体明确,有针对性。

提问的针对性是德育课课堂教学的生命所在。为此,这就要求德育教师在备课中应对教材和学生进行分析,把握教材重、难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抓住关键词,反复推敲,精心设计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既不是轻重不分、漫无边际,也不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是做到切中肯綮,有的放矢。所以,注重针对性,围绕重点、难点、疑点来提问应是德育课堂有效提问的首选途径。

(2)课堂提问切入点要好,角度要新。

在德育课教学中,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都会有喜新厌旧的心理,他们希望老师能经常带点新东西来上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一味直来直去地问,平平淡淡,老调重弹,而要善于找出我们学生的兴趣与教材的契合点,仔细琢磨角度,尽量使问题提得巧、问得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别出心裁的求新意识,在德育课的教学中会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

(3)课堂提问要注意分层,化难为易。

在课堂教学中,当我们德育教师提出某一问题时,应该想到与此关联的其它问题或问题的其它方面,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层次,设计好问题的梯度坡度,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然后引导学生逐一解决。通过这样的层层提问,不仅降低了知识的难度,理顺了学生的认识思路,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从书本上找答案,也不是人云亦云,这样得出的结论便顺理成章,学生的领悟也水到渠成。

(4)课堂提问要结合学生专业,渗透德育理念。

在中职德育新课改后,把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放在了教学评价突出位置,尤其要求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观念方面的变化。同时,我们中职学生的德育课又区别于普通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因为它更强调要结合职校学生的所学专业。建立在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德育课,是时展和素质教育向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所以,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既重教学知识的灌输,又重学生道德观念的提高,做到文化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3.结果上

(1)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与尊重个体并重。

为了避免德育课堂提问对象过于集中,要求德育教师在提问时应兼顾到各成绩段、不同性别、不同座位的学生,甚至还有些不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使全体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关注的目光,这样,每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并做出认真准备。同时,在确定由学生单独回答时,我们德育教师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体特征。比如对于比较容易的题目,可以留给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对于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则留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否则,若教师只盯着班级中为数不多的优秀生,那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形成不良心理定势,即经常答问的会有准备,经常没有机会的学生则会自动放弃思维活动,这显然不利于全体学生的普遍发展。

(2)课堂提问要教师评价与学生反馈并重。

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更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时适当的评价。因为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都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回应,尤其是对他答案的肯定。如果答对了教师不予及时肯定,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直接影响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及时、准确、真诚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体验,品味到被老师“激励与赏识”的喜悦和成功,从而焕发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课堂提问要激疑与促思并重。

课堂提问的目的绝不是仅仅让学生了解问题的标准答案,掌握一定的知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在期待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帮助,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德育课中亦是如此。所以,我们德育教师应善于设置“出谋策划型”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深度启发学生,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表述自己的看法,这样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无疑会让学生的主体得以张扬,更会成为我们德育课“有效提问”教学风格的一个亮点。

(4)课堂提问要提问和质疑并重。

课堂提问的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理念;课堂提问;有效性

课堂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是不断引导学生思维的简单直接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以此捕捉学生接受课堂知识、反馈信息的有效手段。而设置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实现有效互动的关键。

一、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艺术性的课堂提问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智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践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没有实质性的提问,最典型的是课堂中提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随意问题,学生也只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

2.教师提问后立即让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思考余地。

3.目标不明确,一次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

二、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意义

有效的提问,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强化学习动机,有利于获取更多、更广有用的知识,还可以促进师生互动,及时反馈收集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因而也使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三、课堂提问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分析

1.教师的心理对课堂提问的影响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是众多教师备课设计课堂动态过程的目的,也是现代教学观点强调以学生为本的要求。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设置课堂提问就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所以,设置课堂提问时,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设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比如,在课前,预先设计一个导语,或者提出一个很有现实生活背景的实际问题等等,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而,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1)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2)要引导学生积极提问;(3)课堂提问时要控制好质量和数量。教师的提问能力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学生的心理对课堂提问的影响

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状况与学习心态等方面都不同,因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同。在课堂上,对于同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反映较快,较看重问题的结果,往往缺乏追究问题过程的耐心,其浮躁心态容易造成自身对问题的一知半解。另外,一些学习成绩中等、对自己缺乏自信的学生,表现出害怕回答问题的一面,对自己的观点,想表达但不敢表达。日积月累,形成恶性循环,再遇到问题就导致没自信,不想表述。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解决能力,非但没有提升,反而会下降。所以,对学生适当的表扬、鼓励,得到教师的认可,不但可以提高提问的互动性,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老师的永恒追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高质量的课堂提问,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减轻教师相应的教学压力。期望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许浩.从数学理解角度谈课堂设问的层次性[J].中学数学研究,2005(12).

课堂提问的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平意识 自助课堂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陈玉照,男,江苏省南京市文枢中学,中学一级教师;陈国先,男,江苏省南京市文枢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在2011-2013年期间,南京市文枢中学高中政治教研组开展了关于高中生公平意识培养的课题研究,在问题发现、原因分析、方案选择、实践推进和经验总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相关领域的问题研究提供了补缺性素材和合适的范本。在公平课堂实验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有助于培养学生公平意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自助课堂ABC”模式。

一、何谓“自助课堂ABC”

“自助课堂ABC”在课堂结构上由三种版式的学案和四个活动环节组成,是一种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帮助、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课堂发展模式。

三版式学案分别是:A版一助学案,B版一导学案,C版一复习案。A版一助学案(见表1)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并在集体互助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生成。B版一导学案(见表2)主要是为A版一助学案中的问题提供思路分析和答案要点,同时精选一些用于学生集体竞答的判断题和选择题,以促进学生的自助提升。针对高中知识易忘难学、复习迎考又总是缺乏充分的复习时间(尤其是等级学科)等问题,C版一复习案(见表1)对此做了提前准备。在自助课堂上,学生可以将B版一导学案中的答案要点和错题粘贴到C版一复习案上,也可以写一些知识感悟和学习心得。这样,它在新学阶段就为后期的自主复习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复习资料,以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达到高效复习,实现复习自助。

从具体的课堂流程来看,学生的自助学习过程需要通过自助课堂的四个活动环节来完成。这四个活动环节是:

组内自主。教师首先以公平的方式(比如抽牌的形式)选出本节课的学生主持人,然后,依据学科知识逻辑和前后文联系,简要导人新课,发放“A版一助学案”(见表1),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全班学生则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A版一助学案”上提供的问题与要求。时间约10分钟。

组际互助。学生主持人以公平的方式(比如抽签)确定每一组可以回答的问题,并依题序组织整个回答过程,每一组同学则派代表依次回答问题,并提供本组思考的问题,各组也可以针对其它组的问题与回答阐述自己不同的见解,主持人根据他们的回答通过表决的方式确定是否加分,教师则在黑板上写上各组组别,记录成绩,参与问题设计与答案的讨论。时间约16分钟。

学案助导。教师发放“B版一导学案”(见表2),每组根据“B版一导学案”上的答案要点或解析,自我检讨自己答题的缺陷或指出对方的优点和缺陷,回答较好的加分(方式仍实行一票制)。接着,在主持人组织下,各组以抢答的方式回答“B版一导学案”上设计的选择题和判断题(答对+2分,答错-2分)。时间约11分钟。

总结反思。老师简评学生自助学习情况,统计各组总分,宣布获胜组和失败组,由胜利组确定自己还是对方表演节目。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情况和需要当堂或课后将本课(答题)要点、错题、感悟粘贴/写到右边的“C版一复习案”,作为备考复习资料。时间约8分钟。

二、“自助课堂ABC"的公平性

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要求课堂教学本身具备公平性,能让学生感受到公平的价值和意义。课题组曾经在问卷调查后仔细研讨过影响高中生公平意识形成的不利因素,发现与课堂教学关系较为密切的因素有三点:①教师自身公平意识不强,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②教师本位的教育理念,导致学生公平话语权缺失;③不公平的教育过程,助长学生的自私观念。“自助课堂ABC”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发挥了比较优势,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公平内涵和价值取向,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因此被称为公平课堂模式。

1.淡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时至今日,师本位的教育理念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课堂的话语支配权牢牢地掌控在教师手中,本应是课堂主体的学生却成了课堂的附庸或看客。通常所认为的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由于醉心于形式设计,所谓的主体性也只是一种被抽去了本真意义的“虚位”存在,即便是想努力展示学生主体性的一些课堂教学模式和公开课,仍渗透着教师精致布局的课堂流程和话语掌控。“自助课堂ABC”模式改变了课堂教师主导的呈现方式,由强调课堂着力前移为课前下功夫,逆转了师本位的课堂教学僵局。从“自助课堂ABC”三个版式的学案看,A版一助学案通过组内自主和组际互助着力于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生成,B版一导学案以知识辅助的方式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提升,C版一复习案以课堂向课后延伸的理念引导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助巩固;从“自助课堂ABC”模式的组内自主、组际互助、学案助导、总结反思四个环节来看,课堂基本处于学生自己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之下,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帮助、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2.扭转教师教学中的负激励模式,强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学习动力问题是很多教育问题(包括一定范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背后的根本性、持久性因素。与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最为切近的因素、最为高效的途径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灌输与反复训练,而是如何引导和激励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学生持久学习是需要持续动力助推的,这就需要把相当部分精力合适地转移到培养学生学习动力上来。但通常的激励模式往往是分数、标杆、批评等压力激励模式,这些模式短期看是有一定效果的,长期看,压力不但不能转化为动力,反而会不断增添学生的挫败感,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而“自助课堂ABC”模式采用小组竞赛和娱乐奖惩制相结合的方式,增添了激发学习的多维动力因。比如:参与和贡献增加了学习快乐,表现与荣誉带来了学习自信,比较与借鉴培育了学习斗志,知识逻辑关系背后所反映的生活元素增添了学习的生活趣味等,这些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课堂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我要学习的主动追求者,增强了教育公平的有效性和普遍性。

3.注重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式发展,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公平意识,教师仅仅在课堂上做到形式公平还是不够的。问卷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学生自私观念和伪装表现,与我们课堂教学中公平形式与内容脱节不无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更高的公平文化素养,破除对公平的狭隘理解。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打破授课一言堂,只要让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只要给学生更多的课堂训练时间,就是把公平还给学生了。之所以说我们的课堂是压抑的、不公平的,不是说没有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和机会,而是很大程度上由于我们忽视或剥夺了他们思考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所谓的具有普适性的“导学案”本质上改变不了它“导教案”的工具性价值理念。“自助课堂ABC”模式在课堂公平内涵式发展上进行了尝试,该模式在组内自主、组际互助、学案助导、总结反思四个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思考、阐述和讨论问题的自由。此外,课题组还在A版一助学案中设计了“留白”,即问题4-般由各组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确定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各组讨论和回答。这样,课堂就增添了学生思想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存在感、成就感和自豪感,自由的价值和意义自然而然地会在他们的意识中埋下公平的种子。

三、“自助课堂ABC”的限度

可行性是“自助课堂ABC”模式的生命力之所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该模式并非具有普适性,而是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即限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模块和课型方面的限制。“自助课堂ABC”模式着眼于学生自助学习的可实现性,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就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并希望学生在组内合作、组际竞争中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材文本解读的难度系数不能偏高,可以与之匹配的显然是一些偏文学科。当然,在文科范围内,也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适宜采用该模式。以政治学科为例,对于那些容量大、重难点多、理解难度大的模块和章节,如《生活与哲学》中关于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就不太适合采用“自助课堂ABC”模式。从课型上来看,新授课最为方便采用“自助课堂ABC”模式,复习课如果存在知识整合与深化,也可以使用,试卷讲评等课型相对来说就不太匹配了。

2.教师能力、学生素质方面的高要求。从现象上看,“自助课堂ABC”模式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弱化”了,但实际上却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要能预判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把握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方向,在“助学案”、“导学案”的设计上要精炼、科学。A版问题、B版判断题和选择题的设计与筛选要紧扣教学目标,凸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要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知识和解读疑难,为学生答疑解惑。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它要求教师在自助课堂上有所节制,既要避免越俎代庖,也要避免过度放任导致状况失控。“自助课堂ABC”模式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由于是学生自主和自助学习,它要求学生主持人能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局面协调和掌控能力,要求全体学生能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秩序意识和公平意识等。

3.课堂节奏、时间方面的制约。“自助课堂ABC”模式的四个环节是连贯和紧凑的,由于学习自主和自我管理,它所引发的各种意外状况会比较多,从而对课堂推进的节奏带来影响。有些问题比较重要,但学生可能一带而过,有些细节和问题可能并不特别重要,却会被他们不断地讨论。除了课堂节奏的问题,时间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从课堂安排的容量来看,密度比较大,每一个环节都有其时间上的限制。比如第一环节,时间设计为10分钟,但其内容却十分丰富,包括教师导入,选出主持人,学生阅读教材和问题,组内分工和组织答案等。如果说第一环节还可以控制的话,第二环节讨论的不可控性就大为提高了,类似的问题在第三和第四环节都存在。所以,自助课堂在时间和节奏上的把握上还是一个问题。

当然,约束性因素不是用来作为否定与回避的借口,随着“自助课堂ABC”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不断完善,它的适用性也会相应增强。

南京市文枢中学高中政治教研组推出的“自助课堂ABC”模式在培养学生公平意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自助课堂ABC"模式在教学实验中得到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高度肯定,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也说明,这一课堂模式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公平意识。只是,从该模式基本要求的苛刻性,以及课堂实验中的一些缺陷来看,“自助课堂ABC”仍然需要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