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了解决当前文言文教学问题的对策,并对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创新思想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文言文

一、新课改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而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则是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定位在疏通文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上,通过文言文的学习,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重翻译,忽视学生自我感悟能力的培养

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文言词汇、句式的积累,又要注重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的赏析。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分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学生成了笔记、背诵的机器,就毫无美感可言了。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串讲的方式,读一句,讲一句,要求字字句句落实清楚,从字词到句子,再从句子到段落、篇章,从小到大,甚至课前就给学生翻译的本子。这种过分注重词句翻译的文言文教学法,仅重视理性分析的语言学习过程,只关注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学习主体语言习得的规律。

2、脱离课本,过于重视艺术欣赏的传授

另一方面,文言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很有影响。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本是无可厚非,但是有些教师脱离课本,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很有兴趣,但是收获不大。

三、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死角。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文言文到底应该怎么创新?

1、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的创新

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工具。第二个层面是接受和继承文学遗产。第三个层次是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分。因为处于起始阶段的初中,学生既无文言文积累,更谈不上文言文语感,因此教学重点应定位在通过诵读,培养语感,积累词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教师观念的创新和自身角色的转变。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源设备。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是师生间和学生间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学生的引导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发挥课堂讨论的引导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讨论这一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课堂交流形式肯定会越来越多,作为课堂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的教师,在课堂讨论的组织过程中,首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对讨论问题的价值有一个衡量标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评价、筛选,有意识地将一般问题引向深入,将旁逸问题引向课堂,从而保证师生研讨的问题明确且具有价值。讨论应该尽可能深入,在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教师应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筛选和导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问题。

(3)教学中古今互动,学以致用。

文言文教学要古今互动,学以致用。学生之所以经常误用成语典故,重要的原因是不知出处,不明意思。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注意迁移,多同现代汉语联系,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3、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反复朗读,能够帮助领会文章要旨。大声朗读,口熟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教学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步弄清其义,效果比教师指点还要好。

4、培养学生良好的摘抄习惯。

新课改中要求学生用摘录和做卡片的方式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十分重要,它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略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小结

综上,文言文教学的创新策略还有很多,不管哪种创新,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是针对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人文、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转变死角,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

参考文献:

[1]陈德勤.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06).

初中文言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 五字概要法 教学方法

一、研究背景

语文新课标提出对七到九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需要学会诵读古诗文,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积淀、领悟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改善自己的审美倾向和对美的事物的寻求。简单明了的文言文,可以或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籍把握初步的内容。必须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这种课标形式严格的规范陈述,最大限度地表现了实践的性质,把学习中自由、没有目的、不讲求实际操作性的方法的使用更改为实际、拥有较高实际效率、非常精准突出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形式。

语文新课标相关的要求和建议促使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际实践中考虑实现知识的积累、方法的运用、情感的体察和感悟三个维度的渗透和兼容。

以往文言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其方式方法漠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下来,教师不是讲深讲透的满堂灌,就是按部就班的满堂问。单一的教学模式使本该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了无生机。这样影响文言文的教学效果:表面上,学生理解了基础知识的含义,掌握了答题的技巧,但实质上并没有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更严重的是,长期知识讲解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鉴赏阅读的能力。翻开书本,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无非就是理解字、词、句的含义,并不需要探究什么,更不必说探讨文言的文化内涵。

悠悠历史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文言,怎么能够忽视教学方法呢?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崭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如何做到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认为,用初中文言文五字概要法指导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转变教师的角色,以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讨中不仅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更可以提升学生在文言阅读中的个性、独到的、思辨的阅读能力。实现在课堂实践当中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目标,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法上的学习探索,文言教学质量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切实地提高。

在初中阶段文言学法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概括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并总结学法的并不多见,通过资料查对目前初中文言教学方法的探究绝大多数还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的:诵读方面、铺陈设计内容方面、图示俗解法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只停留在大的范畴上,并没有具体的实效的操作性强的具体方法,其方式并未突破。

在今后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而非死记一些知识,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已经没那么困难,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学习方法和过程,以及学生可利用的“工具”。因此“初中文言文五字概要学法探究”这一课题将有很深远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研究的方法

首先,明确概念。五字概要法:是用“背、词、活、译、神”五个字,精确、简练地概括出文言文要点,提炼出关键核心知识点,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及学习效率的方法。

这个方法的提出具备的理论基础是,五字概要法充分体现三维目标,背、词、活――知识积累目标;译――体现过程与方法;神――反映的是情感思想价值方面的理解。基于这个基础条件的具备,采取“教――扶――放”的研究实践思路开展研究实践操作,并将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教会学生认知文言文五字概要法,并试用操作(月考,期考,统考,搜集数据如:文言文得分率检验效果);(2)帮扶引导学生独立使用文言文五字概要法完成文言文阅读知识点的感知和提取(进行数据比对检验效果);(3)放手让学生自己使用文言文五字概要法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文言文题型的独立解决)。(测试检验,平行班级进行得分率数据比对检测研究效果)。

三、研究目标

使用五字概要法快速掌握文言文的知识要点,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容应对文言文学习,提升文言文阅读领悟能力。

具体内容:背:指文言文中的背景(作者、作品)和背诵积累的知识;

词:指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的掌握;活:指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认知;译:指文言文的留、调、替、补、删直译的翻译方法;神:指文言文的文章中所含的精神及对精神内涵的理解感悟。

四、主要成果

1.通过一段时间的文言文课堂能力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法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2.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学生养成语文课上使用“五字概要法”的习惯,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4.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通过“五字概要法”把知识提取出来,并归纳,总结形成系统。

5.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和文雅素养。

6.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教学得到促进与提高,收集丰富的数据资源以备后用。

参考文献:

[1]宁鸿彬.掌握多种讲解课文的方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6).

[2]廖飞.谈谈“建构式”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运用.

[3]教育方针政策.语文新课程标准,2014.

初中文言文范文第3篇

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多从理性分析方面贯彻教学内容,这种重视理性思考的教学方法虽然比较科学,但很枯燥,忽视了初中生的特点,忽视了从感性认识方面引导学生领略文章的神韵。我认为,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手段,理性分析与感性活动相结合,读读、背背、记记、说说,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文言文。

一、读读

这里的“读”指诵读,它在古代教育教学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割裂历史,摒弃传统,忽视文化。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应该在“读”上。通过读,学生会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阅读写作水平。

虽然从“读”这一点来说,文言文诵读与现代文朗读有许多共同性,但它毕竟是依赖于古代汉语而存在的,是几千年古代汉语和古代教育的积淀物,与在现代汉语基础上形成的朗读法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摸索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言文诵读法,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质。文言文诵读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读顺、读准、读懂;二是读出神韵。

读顺,要求在停顿方面必须基本符合汉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我们现在接触的文言文,其标点多为后人所加。因此,我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在句中要进行的停顿。这种停顿把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读。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就应该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停顿准确了,就不至于产生歧义,自然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义了。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字应读本字“无wú”)的音,而不能读成“wáng”。

读懂,主要指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读虽然是感官的活动,但有极强的渗透力。读的时候,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读”与“思”也就紧密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慎思之,明辨之”的基础,即通过积极思维,把读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出神韵,是指通过读,表达出文学艺术作品深沉的内在美。中学文言文课文中有哪些内在美呢?爱国精神、民族气节、传统美德、哲学睿智和意境、情趣等,都有独特的魅力,都是读时必须表现的。要做到这一点,初中生确实不易,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刻地领悟理解文章,启发学生动用想象和联想,触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如教《三峡》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所见过的熟悉的景色进行联想,体验作者生动洗练的描绘给人带来的美感,以及所蕴含的感情,这样,读时才能做到声情并茂。要想读出神韵,最好用普通话诵读,这对表现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确有些困难,但读好了,可以使我们在读时被激起的感情通过熟悉的表现形式自然流露出来,有时能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甚至会产生认识的飞跃。

有一点值得注意,在强调学生读的同时,不应忽视教师的范读和引读。

二、背背

“背背”指记忆,记忆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不记则思不起”,在摄取知识之后,需要一个巩固阶段,就是把书本知识在脑子里储存起来。值得注意的事,要储存在“脑子里”而不是“笔记里”,人的脑海大得很,中学时期是一个人记忆能力最强的时候,这时适当背一些名言、名句、名段、名篇,对人的一生治学修身是有益的。怎样背诵?死背强记不行,既不容易背熟又容易遗忘,最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背诵。可以采取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一)采取讲故事的形式,每讲一个故事情节,让学生用文言文复述,在复述中记忆。如《愚公移山》一文就可采取这种形式。(二)运用媒体,将课文内容绘制成图片,对照画面,在欣赏中记忆。如《岳阳楼记》、《核舟记》都可以用这种方法。(三)采用提问的形式,启发学生回想原文,如《狼》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屠夫是怎样遇狼的?遇狼时屠夫怎样做了?“骨已尽”时屠夫采取了哪些措施?屠夫是怎样杀死狼的?等等。(四)可以用老师说译文,学生说原文的形式。(五)对一些名句可采用教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的形式,像《出师表》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等句子就可用这样的形式记忆。

三、记记

记主要是老师要指导学生做笔记,使学生学会记录与归纳整理。文言文的知识点较多,记录要有条理性。笔记记录得好,整理归纳得清楚,可以一目了然,便于复习,便于记忆,便于掌握。记录的内容,主要有使用频率高的文言实词如“为、故”等;虚词如“之、乎、于、以”等;古今意义与用法不同的词语如“绝境、走”等,以及通假字等,整理的笔记可在全班进行交流,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说

初中文言文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3—0076—01

文言文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读写听说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较深层次的感悟能力和审美创新能力,陶冶其高雅的志趣和情操,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但是,就这一点,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坚持。

一、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挖掘教材中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渐进的方法,让学生从仅将文言文学习当成升学的需要上升到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逐步将文言文学习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生存需要,加大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抵触情绪和麻木的心态,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多创设文言文学习的情境

文言文教学比现代文的教学难度要大得多,教师应专心于教学情境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人物、走进故事。如教学沈复的《童趣》一课时,教师可用“童年的记忆”创设情境,再以诗画,情境体验的方式给予引导,使学生产生共鸣,直至走进作者的生活,和作者一起共享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无穷乐趣,自然而然地走进课本。

三、注意发挥教师启发引导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文言文素养,结合文本的文学内涵,历史积淀,发挥自身的启发引导作用,扮演好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反思者的角色。

在具体讲授时,教师要充分备好教材,选择适用的方法。如在讲述《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教师应尽量以紧张的语态扣人心弦,而在讲述《童趣》时,就一定要在童真的语气上出趣味;在提问时,也要把握适当的难易度,要富于启发性和差别性。

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首先,重视对文言文的诵读。诵读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获得对文字美的感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诵读前,应让学生了解文本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融入作者的生活情境,在诵读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停顿、重音、感情基调等。注重范读效果,读出氛围,读出味道,以情感染学生。其次要让学生去朗读、去体味,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感性的体验,获得情感的体验。

其次,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初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如学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学生就会有这样的质疑,先生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为什么还“常著文章自娱,以乐其志”呢?教师就应从先生的个人嗜好、理想、政治以及儒家思想对读书人影响等方面启发学生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淡泊明志”的人生理想,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旷达胸怀。

初中文言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兴趣;朗读;翻译;传承

文言文教学,尤其是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令广大语文教师颇为头疼的一件事。因为对初中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来说,读文言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不要说学习它了。所以,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文言文就好比是“天书”,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望洋兴叹,但语文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也不能不学。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搭好学习文言文的平台,让他们找到一把学习文言文的“钥匙”。

一、兴趣激发要先行

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文言文面临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时尝试了一些方法,效果还是可以的。

1.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

现实生活中,政治演说、企业文化,甚至日常表达,语言简洁、精练,可收到极好的效果。而文言文中的许多名句,言简意赅,运用得当,尤显典雅,意蕴深厚。例如,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奋笔疾书“相煎何急”,取自曹植《七步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国民党屠杀同胞的残忍和制造内讧的愚蠢,悲愤之情力透纸背。

现代生活熏陶下的中学生,有其优势,但也有一些心理障碍,这可在文言文中找到治疗的良方。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心理障碍,将古人思想浅易地介绍给学生,学生往往乐于接受。如有的学生任性,管不住自己。古人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古言含有深刻的哲理:要奋斗,振作精神,自强不息。

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使文言文贴近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有益的。

2.给学生讲很有趣味的文言小故事。如:郑人买履、自相矛盾、杯弓蛇影、鹬蚌相争等,文章短小,学生当堂就能够背诵,融文言知识与哲理学习于一体,趣味十足,学生兴趣极高。

3.从每篇文言文中挑出几个重要的词,借助工具书从造字法的角度研究它的本义,然后推断整句话的意思,并把它讲给学生,会很好地激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来。

总之,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正如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二、朗读教学不可忽略

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的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文本的学习兴趣。有时候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在美感的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即使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课文、读注解、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他们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地难以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再次,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

总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古之良训。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等。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言文朗读教学。

三、文言翻译不失为学之捷径

学生要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内容。而了解文言内容,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章。通过翻译,不仅了解了文意,还深入地学习了相关的文言的一些基础知识,积累了文言词汇,提高了文言阅读水平。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授人以渔”。

文言文的翻译大致可以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翻译后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等都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也学习了一些文言语法,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通假字等等。

例如,学生在翻译时,会遇到古今词义差异的文言现象,他们在这时就会利用工具书或查资料,了解到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如古文中的“江”、“河”一般专指长江和黄河,而现代的“江”、“河”则泛指一切河流,“江”、“河”这两个词的意义范围今比古大。(2)意义上的转移。如古文中的“牺牲”指祭祀时供奉的猪、牛、羊等牲畜,而现在的意思是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这种意义发生了变化的词在文言词语中占有一定的数量。(3)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古文中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自谦的中性词,而现在的“卑鄙”指品行恶劣,属贬义词了。

所以,文言翻译在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切不可小觑。

四、熟读背诵,传承文化

学以致用,古为今用,传承中国古文化之精髓,这应该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根本之所在,但怎么去传承它,背诵应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可很多学生不愿背诵古文,是因为文言文读来拗口,背来易脱句,加之一些同学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近些年来总结出几种辅导学生轻松灵活记诵的方法。

1.还原式。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如是几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又能更深一层掌握文意,还能从中领略到不同于现代文之美。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公与刿的三问三答一段,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翻译还原这种方式,学生之间尝试互相问答,很快便诵之如流水。

2.问答式。即教师设置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如在教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第三小节时,可设置四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记诵:“滁人游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太守在野外以何宴请众宾?众宾欢饮又是怎样的热闹场景?太守醉态如何?”用几个简单有趣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记诵课文的积极性,又化繁为简,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便将课文记住,而且对内容理解得也更深入了。

3.连贯式。此法常用于骈文或诗句,因为其句式对偶而连贯。教师诵出上句,学生很自然地接出下句。

4.联想式。这种方法多用于背诵复习时,能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如可出题:三分钟内默出五句古诗文中写“月”的诗句、文句。

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在平日的写作中尽可能多地引用古诗文中的名言佳句,为我们的作文添彩。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无疑是作文“出彩”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之一。

学习文言文是传承文化的方式之一,应该尽量突破教材的原点向生活靠拢,一方面通过读古人之文来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启迪智慧,一方面通过读圣贤之书来丰富心灵和品德以怡养性情。例如,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死》一文,学生基本能感悟在安乐中思忧患,永保奋进的动力;在忧患中求上进,用“后天下之乐而乐”鞭策自己,奋斗不已,永葆挑战自己的雄心!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让教师去借鉴,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尝试和探索。“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这是我们教学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卢丹.文言文语文教学打开历史积淀的窗口[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