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一个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自己操作和处理的教学方法,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以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项目的操作,了解和掌握整个过程以及具体步骤中的要求,主动去学习和运用项目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全力体验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一)任务设计

项目教学法中项目的设计依据,来源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即我们到底要培养学生们哪些能力,这首先取决于课程的培养定位。对比《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中必须具备的四项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职业环境分析能力、个人专业素质发展计划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成,结合以上四种能力,实践中笔者运用项目化教学法,通过师生分别备课、合作备课等形式协同开展项目准备,确定教学项目及其目标、任务、内容、方法、程序等,《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内容设置为一个大项目,设计六个教学项目:自我评估、职业认知、职业生涯环境评估、职业目标与路径设计、落实方案、规划评估与调,即每位学生以“规划职业蓝图,锻造精彩人生”为主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专业特色、行业发展趋势为自己合理定位,在科学定位基础上设计一份属于你自己的职业规划书,这是课程的总任务,把总任务分解成六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包括若干任务,学生学习了每个人子项目的相关内容后,根据个人实际去完成。具体如表1所示:

(二)成果展示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项目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成果是通过个人努力和小组合作,顺利地完成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让学生把自己的规划制作成PPT,在课堂上介绍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的精彩的职业理想,学生不仅要对作品的内容、形式、逻辑、可行性、实用性、亮点等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客观分析,而且还要交流收获、困惑及自评,并根据以下评价标准由给予综合评价。具体如表2所示:

(三)任务效果的检测与评估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考核与评价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激励和导向功能,评价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通过项目过程跟踪考核评价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素质形成情况。结合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拟采取平时考查与成果展示相结合的考查方式,总评满分100分,课程过程考核(形成性评价)占总评60%,课程结果考核(终结性评价)占总评40%。在评价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教师的导向性评价等方式,做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作品展示时,要求学生不仅要介绍项目实施情况,也要交流收获、困惑及自评;学生互评要说明打分的理由;教师的集中点评,既要指出各作品的优缺点,也要提出改进建议,让评价过程成为学生进一步提升的过程。具体如表3所示: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成效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之前,学生普遍难以完成设计一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采用“项目化”教学,学生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支点:生存支点、发展支点和兴趣支点,学生选择职业方向,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定位,能围绕一个具体目标,基于几项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当一个个“任务”完成后,学生获得了成就感,进而激发新的求知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规划“化整为零”,将小任务合成整体规划,学生在小任务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

(二)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笔者发现,在实施项目化教学之前,学生网上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欠缺,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也比较差,实施了项目化教学后,学生分析职业岗位要求、职业的就业状况和就业前景等都需要上网查资料,需要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需要小组合作分析就业形势等,从而提高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一)注意个人探索与小组合作的结合

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实施有效性的小组合作学习, 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形成多样化、开放性以及相互包容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能够相互提高并激励小组各成员,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小组成员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实施项目化教学,有些任务适合由学生独立完成,如自我分析、家庭条件分析等,而对于知识面广、难度较大、具有共性的任务,如职业认知、就业形势分析、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等,适合小组合作完成,因此,要注意个人探索与小组合作的有机结合。

(二)注意实施过程做与讲的结合

实施项目化教学,项目的完成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结果,主要的任务交由学生去探索完成,但教师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适当的讲解和评价是必须,如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成,对优秀规划案例的分析,对学生作品优缺点的剖析等,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项目,提高项目开展的质量。

(三)注意学习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辽宁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席丙堯

【摘 要】随机选取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共179名中职生进行生涯成熟度的调查,根据被试在《生涯发展量表》上的得分,选取80名中职生进行生涯成熟度的干预研究,探讨《生涯课程》对中职生生涯成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思考广度分量表外,实验组的学生在“生涯感受”、“生涯信念”、“生涯认识”、“生涯计划”及总生涯成熟度上,前后测的差异值均高于控制组的学生,说明《生涯课程》确实能够有效提升中职生的生涯成熟度,适合在中职学校推广使用。

关键词 中职生;生涯成熟度;生涯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98-02

一、提出问题

在我国大多数中职学校里面,生涯规划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字眼,从学校环境来说,很少有中职学校配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一般由德育教师来教授这门课,而且教材多变,没有固定教材,导致教师很难把握,因而课程效果大打折扣。从学生来说,中职生很容易自暴自弃,进入职高“混日子”,中考失败加上生涯规划的缺乏,很容易陷入“毕业就是失业”的境遇。

国内学者倪幸安的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对生涯规划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中学生为主,主要集中在生涯教育的意义、现状和对策的研究上,具体的学校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的研究很少。宋飞、黄玮指出《中学生生涯与规划课程》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国内学者窦俊、张英萍等人的研究发现,中职生的生涯成熟度普遍偏低,而邓宏宝、王中、顾建军等人在研究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但迄今为止,中职学校还未有成型的生涯课程。综上所述,当前中职生的生涯成熟现状值得重视,而且对中职生的生涯干预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基于这一现状,本研究参考林清文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手册》等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了一套《生涯课程》,以期提升中职生的生涯成熟度,为中职学校的生涯教育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为了便于日常教学,该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中的不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模式,见表1,以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80名中职生为研究对象,自编中职生《生涯课程》为自变量,以中职生在林幸台《生涯发展量表》上的总得分为因变量,探讨《生涯课程》对中职生生涯成熟度的影响。

2.研究变量。

(1)自变量。参考林清文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手册》,自编中职生生涯课程大纲,见表2。

(2)因变量。本研究中的因变量是以中职生在林幸台《生涯发展量表》上的前后测得分差异值为依据。

2.被试。随机选取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共179名中职生进行生涯成熟度的调查,根据被试在《生涯发展量表》上的得分,选取80名中职生进行生涯成熟度的干预研究,选择生涯成熟度一致的两个班级,见表3。依照每个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分别确定实验组和控制组各一个班级,被试特征具体见表4。

3.数据分析。实验组参加由主试担任为期9周的中职生生涯课程学习,而对照组则处于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不参与该课程的学习。9周课程结束后,由研究者担任主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三、《生涯课程》对中职生生涯成熟度的影响

以被试在《生涯发展量表》上前后测得分差异值为依据,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考察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总量表及各分量表上的差异性,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在总体生涯成熟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t=14.901,p<.01),而且在总得分上,实验组学生生涯成熟度的变化值(M=73.05)显著高于控制组学生的生涯成熟变化值(M=15.31)。除了思考广度分量表外,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在生涯感受、生涯信念、生涯计划和总生涯成熟上,前后测分数差异值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且实验组学生前后测差异值均显著高于控制组学生。

这一研究结果显示,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学生在没有接受生涯课程辅导前,生涯成熟度普遍偏低,他们大都采用消极的方式面对自己的生涯发展任务,认为自己只要读好书就可以,反正专业是父母选的,来中职就是混日子,不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去认识自己,对职业认识不清,很少去思考关于生涯发展的问题,认为自己将来“混口饭”吃即可,对职业生涯持害怕、彷徨的负面感受。但是,经过《生涯课程》辅导之后,大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抱着乐观、笃定的态度,具有丰富而正确的职业知识,能够广泛且深入地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及所需能力与资格条件,能理性地分析自己,并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价值观及能力特点制订生涯方向,并敢于为自己的抉择担负责任。可见,《生涯课程》能显著提升中职生的生涯成熟度,适合在中职学校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倪幸安.中小学生涯教育课程方案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2]宋飞.高中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12).

[3]黄玮.中职生生涯教育问题与研究——以温岭市太平高级职业中学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4]窦俊.中职生职业成熟度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4).

[5]张英萍.解决取向生涯团体辅导对职高生生涯成熟及生涯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D]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

[6]邓宏宝.国外中学生生涯教育课程实施:经验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10).

[7]王中,顾建军.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课程实施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差异 职业生涯规划

在高校扩张多年以后,经济危机悄然来临,就业形势日趋紧张,高校作为毕业生通向社会的最后一道屏障,开始关注如何让这些大龄孩子走出去不跌倒。“毕业即失业”这句话也向社会敲响了警钟,高校不再是高枕无忧的象牙塔,而是更多的考验毕业生的计划和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高校开始探索如何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引进西方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就业理念,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也如火如荼的开展。在探究过这些理论之后,我们不可否认生涯规划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但是这些舶来理论是否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就业,还有待探索。本文从中西方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差异,结合所在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学生的实际状况,对独立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谈几点思考。

一、中西方教育差异

(一)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希望“产出”的学生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二)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

(三)兴趣养成教育存在明显差别。一位学者对英国某高中考察后描述了学生自己设计制作某一工业产品模型的全过程:产品设计的草稿、手绘图纸、泥塑模型、工程图纸、计算机3D建模直到最后加工的产品模型,在这一过程中令大家惊叹的是这些国外的高中学生已经完全具备国内大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动手能力上甚至已经超过了国内大学生的水平。可以看出,西方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已经受过兴趣方面的系统教育,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取向和个性特点。国内学生由于在大学之前将过多经历耗费在学业上,所以很难有明确的兴趣取向。

(四)家庭教育: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二、中西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策略的不同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1908年的美国,有“职业指导之父”之称的帕森斯针对大量年轻人失业的情况,成立了波士顿职业局,首次提出职业指导的概念。从此,职业指导开始系统化,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心理测验的蓬勃发展促进了职业指导的扩展。当时的职业指导主要关注人职匹配,内容以测评和提供职业资讯为主。到五六十年代,舒伯等人提出“生涯”的概念,于是生涯规划不再局限于职业指导的层面。在舒伯的理论中,生涯规划更加注重职业对人的意义。该理论认为,一个完美的人生,未必仅仅依赖于职业角色的完美与否,更多的非职业角色使人生有更多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职业生涯规划学说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并获得一定发展。国内在职业生涯教育领域出现了两个较大的流派,一派是以心理学背景为主的学院派,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注重个人人格心理完善和长远的生涯发展;另一派是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背景为主的实务派,侧重于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强调求职技巧,以帮助学生找到工作为目标。这两派使得我国目前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包含两层含义:职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探讨中,人们显然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理解为职业规划,其目标就是寻找最适合的职业。因此,诸多文章主要涉及的是分析就业形势、提出就业指导策略、探讨高校就业指导的软硬件建设以及就业中的政府行为研究,等等。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中西方不仅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方面不同,而且在这种教育何时开展的时期也有所不同。在美国,生涯教育运动开展得非常普遍,生涯教育是美国广泛实施的咨询活动和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1971年,美国教育总署对生涯教育所下的定义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即从幼儿园到成年,按照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因此,在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就有生涯辅导。在中小学,更是有多种多样旨在扩展生涯经验和增进自我了解的职业探索活动和教育活动。生涯辅导不是以“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方式进行人与职业的组合,而是融入个体的自我发展、角色的发展进程。

而在我国,生涯规划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只是从大学才开始,很多的学校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等同于找工作,其目标就是找到最适合的职业。还有很多的大学新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离自己还很遥远,或者根本没有帮助。我们必须看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早开始越好,它是唤醒学生职业意识并促进其职业精神要素生成和发展的人生重要环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除发挥咨询与指导的作用外,还应该起到指引与教育的作用。

三、我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问题

笔者对选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学生作了一份问卷调查,内容涉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必要性、时间、方式等问题,结合学生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总结出以下问题:

(一)规划意识淡薄。很多学生习惯于父母和老师为自己做决定,在其他人的安排下进行学习和生活,学校是老师选的,专业是父母选的,他们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离自己很远,或者不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家长的安排下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也能获得成功。

(二)对自我认知有一定的排斥和隐瞒。有的同学认为不需要清楚的认识自我,对自我的认知和找工作没有必然的联系;还有部分同学不愿意通过一些测评和交流活动认识真正的自我,更不愿意让其他的同学认识自己;更多的同学感到困惑,对于自己的专业和个人的兴趣倾向不吻合而感到迷茫。

(三)对外部环境和工作世界缺乏理性认识。很多同学为自己假想了舒服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工资待遇,却从来不考虑社会对于优秀人才的要求和自我能力的不足。还有很多同学认为社会要求与就业形势时刻在变,目前不需要提前认识外部环境与工作世界的状况,毕业后再认识也不迟。

(四)对于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没有确定的目标与具体的行动计划。大部分的同学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该做什么,没有主见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对大学的学习和发展充满了迷茫,即使有目标也不会制定出具体的行动计划并且坚持执行。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独立院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应针对学生总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淡薄状况,结合学生的不同心理状况分析,以心理学角度指引和启发为主,结合自我认知与专业及职业的匹配,能够达到认知自我,找到大学期间学习和发展的目标、兴趣方向,对未来工作充满热忱和信心,从而选择合理的就业目标。

四、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开展的一些建议

(一)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结合。根据舒伯的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生的生涯发展阶段属于生涯探索期,这个阶段主要的生涯发展任务是从多种机会中探索自我,逐渐确定职业偏好,并在所选定的领域中开始起步。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的共性教育为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一时期确定为必修课程,贯穿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使学生认识到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帮助自己及早找到自己的学习及发展目标,制定出合理的行动计划,实现大学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同时要加以配合的是着重进行个性教育,以学生中常见的对于学习和发展的困惑及心理问题为切入点,建立固定的、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及一对一的咨询与辅导,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二)采取任务式教育,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当中,要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育,仅仅依靠课堂中的启发、讨论式教学是不够的,为了真正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摆脱依赖感,应该制定一些特殊任务交给学生去做,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打破对未知的恐惧,寻找可以利用的资源,同时获得目标制定与行动计划完成的体会和成就感,锻炼自我。这些特殊的任务可以视课程进行的内容而定,可以是一场演讲、一份策划、一场模拟活动,也可以是一个对于著名企业成功人士的访谈记录等等,总之,学生一定是主角。

(三)建立毕业生的跟踪反馈机制,以此充实和完善在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与内容。针对在校期间所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学生做一份详尽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对这些学生进行毕业后的信息跟踪和反馈。当学生步入社会,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参加工作感受到许多不同,对于自己的工作世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之后,他们会对在校期间接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一些新的认识和感悟,这些认识和感悟是教师进行在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钟谷兰,杨开.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教学思路;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051-01

课堂教学是各种教育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方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针对职高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来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那就是要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是否对就业有了更新的认识,是否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甚至在未来的发展中是否可以有所启示。因此,职高职业生涯规划课不是一门简单的课程,需要教师用更加宽阔的教学思路去对待,用更加务实和创新的教学理念去理解。所谓“教学思路”,是对如何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1]。本文拟通过拓宽教学思路来提高职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有效性,促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更具针对性,促进职高学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拓宽教学思路,提高职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思路

(一)拓宽教学内容取材

以往不少职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认为讲课,就是把课本内容“讲透”即可,但究竟怎么讲透,而且还能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职业理想、从业态度、职业修养,这就是一门学问了。其实,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围绕提高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开展,涉及内容非常广泛的课程,包括社会学、人际交往学、逻辑学、管理学等。所以我们说,职业生涯规划其实是一门边缘学科,而且是一门更多关注学生发展的学科。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学科性质,才迫切需要教师拓宽教学内容、案例、素材的取材思路,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可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为未来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合理职业生涯规划,以便将来更好地就业和择业[2]。首先教师需要广泛的搜集于学生专业相关的就业资料,调查相关单位中比较成功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历程整理成数据可靠的案例,然后还要结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开展定向的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同时,教师还要更多的学习相关的就业心理学、社交礼仪、团队理念等方面的知识,融入穿插到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之中,为真正打造“一专多能”的新型应用型人才服务。

(二)丰富教学环节构成

常见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前准备、导入、主题研究、强化巩固、总结拓展几个方面。为了更好的上好职高职业生涯规划课,我们需要在这几个环节中进一步的丰富。首先课前准备上,教师要本着宽松、灵活、多少带有不确定方式,以容纳和利用意外事件,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的原则去开展课前准备[3];在课堂导入上,教师要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实际选择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或方式。比如学习“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此内容为主题开展分组讨论,学生们你一眼我一语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时教师再正式引入课堂内容;主题研究环节要强调深刻,内容要联系学生专业,多采用本校出去的毕业生为例子,这样学生感觉更加真实;强化巩固和总结拓展环节可以采用分小组,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在班级展示,或者采用“模拟招聘”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真实的认识到自己规划的可行性。中职生职业观的正确与否,不仅关乎未来的职业选择与定向,还会对学习行为和个人成长有所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融入这种理念,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可以对自己未来的成长轨迹起到促进的作用[2]。

(三)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针对职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特点,我们还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要彻底转变过去以卷面成绩高低来评价学生,要逐步建立以学生为本的评价方式,包括开卷闭卷相结合、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卷面式与开放式考核相结合、学校与企业互评相结合等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制作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由企业管理人员和教师一起进行评价,这是一条比较可行,而且对学生学习效果考察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另外,让学生利用假期顶岗实习,由企业对学生的敬业精神、对职业认识的深刻程度以及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掌握进行评价也是一条比较理想的考核方式。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职高学生为来人生发展规划的可行性,甚至会影响到学生未来一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职高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成为广大职高教师必须要正确面对的事情。只有教学人员以深刻的认识,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我们职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有效性才会真正得到有效的实现,才能更好的促进职高学生能力提高和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浪新闻中心,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EB]。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课程体系

在国外,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注重个体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师、生涯教练和自助式服务项目的开发研究受到更多关注。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职业生涯规划则更注重团体辅导,台湾学者在职业性向测试、咨询理论及后现代心理咨询技术在生涯咨询中的使用等方面的本土化研究是目前华人区域内最为领先的。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全国各大高校都受到了广泛重视。从每年召开的全国就业总结会工作报告得知,在全国范围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多已列入各高校教学大纲,学生通过必修课或公共选修课等形式,对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就业指导相关实践工作进行学习和探索。

一、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背景及沿革

2009年,根据教育部高教厅2007[7]号文要求:"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落实〔2007〕26号文件关于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经校内协调,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于2010年在全校范围内正式纳入必修课程。在2010年前,针对我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均采取讲座和咨询结合的方式,受众群体和指导效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2010-2012年,我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主要面向在校大二至大四年级的学生,此阶段是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前期运行阶段。前期运行阶段又分为两个小阶段,分别针对不同授课群体制定课程。第一阶段,授课群体为本科四年级学生,课程设置8模块,侧重于就业指导,采取连续性面授方式授课;第二阶段为课程开设一学期后,为适应我校大二、大三年级学生需要,课程设置改为16模块,在8个模块的基础上加入生涯规划和创业模块。

2012年下半年,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进入正式运行期,学生从大一入校开始就可以接触到职业生涯网络课程,大二第一学期就开始进入10个模块的面授课程学习、4个模块的网络课程学习以及自由选择性多层次学习。针对我校高职升本科的学生,进行10个模块偏向就业指导的面授课程。针对本科二年级学生和高职升本科的三年级学生,都配备统一的课程说明、课程大纲、课程教案、课程授课日历和教师参考书目。目前,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已经正式运行3个学期,加上前期运行的4个学期,共开设了7个学期,面向7届毕业生。

二、我校《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现状

1、课程内容

目前,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必修内容分为10个模块的面授课程和4个模块的网络课程,共38学时,2学分。其中,10个模块的面授课程主要为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导入、自我探索中的职业兴趣探索、性格探索、价值观探索和能力探索4部分、能力拓展、外部世界探索、职业探索、决策以及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设置主线为总论-分论-总结,分论从职业生涯规划的一般理解层次入手,主要分为自我探索-外部世界探索-决策-修正四个部分。网络课程4个模块涵盖大学生职业心理调适、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创业和法律保护,主要补充面授课程中未涉及部分。

2、授课形式

我校每学期上课学生人数多达3000人,授课教师多达30人,为了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我校规定每班授课人数不得超过80人,且采取缺课重修制度,以确保课程授课质量。课程授课过程中,多数教师采取分组上课方式,6个人为一组,最大限度地提高小组团结度。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的小组团体活动,10节课程都有团队活动,例如在第一节课程中,通过报数或纸牌进行分组后,打乱了学生固定的小团体定式,进行自我介绍连连看的破冰团体活动;第三节课探索职业性格的活动,则是通过乌鸦、乌龟和巫婆的活动,引导学生思索自己的性格模式;在第六节课的能力拓展课程活动中,通过水果蹲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感和集体荣誉感;在第八节课的职业探索中,则利用角色故事活动,使学生对职场、职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6人小组在最初并不熟知的情况下,在课程中通过团体活动不断加深了解,同时增强了课程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3、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对学生的考核,分为面授考核和网络考试两部分;另一部分为对教师的考核,分为学生评分和查课听课两部分。为了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考试和交作业两种方式:考试主要以面授课程内容为主,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对自身探索、外部世界探索以及自我决策的分析;作业分为以小组形式进行生涯人物采访,并制作访谈备忘录,撰写采访感受和以个人形式撰写生涯规划书两部分。网络考试主要以听课和做客观题为主,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网络资源,进一步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4、授课教师组成

目前,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由三部分教师组成:各院系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副主任和辅导员、招生就业办公室主管课程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职授课教师。现具备我校授课资格教师共计33人,承担课程授课任务教师共计28人。前期运行阶段授课的28名教师均具备两年以上就业工作经验,具有职业指导师资格,参加过多次集体备课、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后期5名新加入授课教师除具备相应资格外,上课前还需跟随授课教师观摩一个学期的课程。现阶段,我校的授课教师群体已基本稳定,年龄层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在本领域接受过相关培训,研究水平具备授课水准。在课程建设初期,我校就以模块划分形式,选定带头人加骨干进行分块研究,再集体备课,以提高备课效率、规范课程内容、统一授课思想。

三、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问题

1、授课内容陈旧

生涯规划理念源自美国,在欧美地区的发展较为迅速。对我国而言,属于舶来文化。我国大陆地区对该领域的认知时间较晚,该理论的发展在我国大陆地区也较为缓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其实是由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发展而来,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对于人文学科十分关键。

2、授课形式单一

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授课的单一性体现在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师主导式授课形式,即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没有任何参与和互动的空间。但是,目前课堂上这种教师主导式的单一授课形式不仅脱离当前大众教育阶段的教育理念,而且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即使来上课,心也不在课堂上。

3、课程统一规范难度大

由于我校每学期授课教师人数多,授课时间又较为集中,督查人员有限,所以难于及时、有效地跟踪所有教师的授课内容、形式和效果。虽然我校招生就业办公室针对所有授课教师进行了教学录像,但是同一教学时段、不同的授课教师、授课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加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人文社科类课程,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程度都会影响教师对其的传播,所以,对课程采用标准化、模板化的教学模式可能性不大,这既是这门课程的特点和魅力所在,能给教师充分发挥的空间,又是该课程的管理者需要花大力气思考的问题。

4、教材建设力量不足

我校是沿海都市型农业高校,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和地理位置的差异性使得我校毕业生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具有很强的独特性,传统理工科或是文科院校的教材无法很好满足我校学生的需要。教材编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学校各项资源,教师也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积累就业指导案例、分析课程理论及应用的有效性,而我校教师尚不具备相应的理论和研究水平,很难依靠自身的研究和协作编写出水准较高的农业高校生涯规划教材。

5、对授课教师的考核缺乏奖惩机制

对授课教师的考核缺乏奖惩机制,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事业单位员工心理在有些授课教师心中也存在。所以,即使我校招生就业办公室采取了严格的查课和听课制度,但是无法对违反教学规定的教师做出处罚,所以所谓的规定就成为"面子"工程。即使采用停课处分,也不会影响教师的薪金待遇和升迁,只是所谓的"面子"过不去。缺乏奖惩机制,不仅不利于教师授课水平的提升,而且会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失去授课的兴趣和热情,极不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长久发展。

6、授课师资不稳定

授课师资的不稳定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保证授课质量,我校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师资培训,每年参与校外培训和校内培训的教师不少于10人,超过授课师资人数的三分之一,但是,由于学生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很多培养多年的优秀师资因工作调动而无法再从事授课工作;另有很多培养过的师资,因本身承担多项其他工作任务,而没有精力进行该课程授课,这就形成了年年培训、年年流失的现象,师资水平提升速度较慢。第二,由于我校授课教师群体较大,不同授课教师的授课形式和授课水平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授课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虽然我校招生就业办公室规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案,但是个体差异仍然存在,且由于每位教师的授课心理不同,在授课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上存在很大差别。第三,为了保证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各院系学生工作副主任和辅导员负责本系的课程教授,如此,虽然针对性指导得以保证,但是限制了授课教师的发展范围,同时也形成了授课课时、人数不平均的不稳定因素。

四、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考虑

1、打破职务角色限制,根据教师意愿,结合学生需求,统一协调师资

由于目前我校的师资安排都以院系为主,这使得师资和学生分布不很均衡,同时,由于职务的限制,一些岗位调动的教师无法再进行授课。所以,打破职务限制,聚集优秀师资,根据每个教师的意愿安排课程,将有利于提高教师授课水平,优化课程建设。我校拟组建3个团队,分别从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三个研究领域发展师资资源,在原有师资基础上,根据教师个人背景和意愿选择研究领域,基本形成三块课程都有团队研究、团队成员授课、团队有学术带头人、带头人下有骨干、骨干带领新成员的模式。课题研究、授课安排、培训学习不再以院系为单位,而成为团队形式,利用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同时,细化研究领域,提升课程精致化水平。

2、加大团体辅导的受众范围,组织教师观摩学习

授课形式的单一性是目前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转换思维模式,解放教师和学生,把课堂转换为练习场,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不仅是自己的主人,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能选择性地接纳可以收到的信息。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利用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和有效的指导,达到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目的。可以采用选择授课教师带领30名学生的授课方式,对课程中的团队辅导、团队活动进行示范教学,组织教师观摩学习。

3、加大师资交流和培训力度

为接触更多、更新的生涯理论和信息,在学校经费和教师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集中资源按照不同研究领域培养优秀师资,再以领导带动骨干、骨干培养新成员的方式进行普及学习。为普及新的生涯理论知识和新的生涯咨询技术,采用定期开展交流会和师资内部培训的方式,所有经过培训后的师资可以在交流和校内培训会上交流自己所学。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资源利用率得以提升。此外,开展读书交流会和主动学习生涯咨询技能也是必需的。生涯理论学习和生涯咨询技术的提升,除了依靠外部高端学习,更应该形成内部共同学习制度,这不仅有利于课程授课水平的提升,也能为我校生涯理论、咨询技术、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4、加大课程规范力度,形成制度化管理机制

由于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新设立的学科,在很多环节和制度的管理上与其他学科并不相同,所以,一直以来,我们都在积极摸索一条适合管理的路径。但是,规范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且目前课程效果的考核手段并不完善,所以如何使规范的制度可以制度化,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将是今后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一项工作。此外,研究一套合理的课程效果评价制度,将是我们进行课程管理的先决条件。

五、建设我校全程式、全覆盖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设想

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已经经历了7个学期的运行,在毕业生就业的选择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的成效是明显的。通过对我校多年的各项就业率数据的统计,以签约率、考研率、就业率、大型企事业、事业单位就业率、基层就业率作为5个比较指标,将2007-2009届三年没有开设生涯规划课的毕业生各项指标和与2010-2012届三年开设生涯规划课毕业生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开设生涯规划课后,毕业生就业率的各项数值都有了明显提高。

目前,我校招生就业办公室针对学生在不同时间节点的需要,开始建设我校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对不同阶段的在校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并根据每个阶段学生出现的共性或个体问题,提供相应的团体辅导或个体咨询。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GCDF中国培训中心.全球规划师资格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于燕翔,张威.浅析生涯规划课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影响--以天津农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13,(23).

[4]张威,李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经验与探索--以天津农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