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审计创新

内部审计创新

内部审计创新

内部审计创新范文第1篇

摘 要 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内部管理及控制的重要部分,对于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施工企业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内部审计的管理模式的创新及内部审计信息化创新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以期对提高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施工企业 内部审计 信息化创新

一、引言

随着施工企业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个对企业内部进行自我约束及监督的机制,越来越被广大的企业管理人员所重视。我们可以说,内部审计工作已经成为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的一个关键部分,是企业生存及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根据施工项目的不同,施工企业所面临的项目可能具有项目周期长、项目实施环境恶劣以及资金投入较大等特点,同时施工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些因素都导致施工企业为了能中标而不得不将自己的利润降低,严重的影响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自身的内部管理工作,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练好“内功”,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打好基础。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外部环境的改变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就显得非常的必要。文章分析了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创新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模式及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希望在企业内部审计创新工作中起到促进作用。

二、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是在接受企业管理层及高级管理方的委托之后,对企业内部各个子公司、分公司和各层管理人员等负责人的岗位职责履行情况进行鉴证与评价。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其作用的发挥必然离不开企业管理层及基层员工的支持。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施工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忍让难以得到企业管理层的有力支持,究其根本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其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没有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其具体的表现就是不少的施工企业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这直接影响到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虽然有些施工企业建立起了自己的内部审计机构,但却没有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合理的开展。对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的相关工作及提供的服务不予重视,甚至持敌对的态度来对待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这些原因都是直接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够在企业中发挥出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

对于内部审计工作而言,独立性是其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灵魂。内部审计工作只有具备相应的独立性之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公平、公正的鉴定和评价。因此,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其独立性。这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首先在组织上要具有独立性。但是,施工企业大部分的内部审计机构都是建立在企业基本的管理框架上的,其行政地位直接受制于本部门以及本单位,其行政地位仅仅是和被审计的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相互独立,而和那种双向独立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间的差异较大。从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情况来看,施工企业实行主要是在董事会领导之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受总经理直接领导,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部门是和其他部门并列的。这就导致内部审计的工作对象不针对于其处于同一个级别的总公司的财务部门及与之并列的经营部门,审计的对象仅仅只是针对分公司和子公司等级别的单位。即使对总公司的财务部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但往往由于相关利益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审计结果存在偏颇,不能够真实、客观、公平、深入的得到会计信息,更加不能够发挥出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

(三)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职能的定位不科学

影响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的因素较多,尤其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及经济发展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较大。当市场经济得到不断发展及完善之后,施工企业的规模得到进一步的扩大,相关的分支机构及管理层次趋于复杂化,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进行重新定位。客观条件的改变导致内部审计的职能不仅包括以查错防弊为主要功能监督职能向以提高企业防范风险能力为主要目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水平的管理与服务职能转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大型的施工企业虽然已经开始了向管理及服务职能的转变,同时还对内开展了管理审计工作。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依然是以监督及评价职能为主,并没有深入到分析、评价及管理经营的层面,其集中的领域依然只是财务方面。

(四)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科技含量较低

当前,很多大型的施工企业都开始实现信息系统的网络化,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进行内部审计成为了现代企业审计方式的重要形式。因此,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对现代的审计方式加以掌握。但是从目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审计人员所采用的审计方式过于传统,限制了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导致审计工作严重滞后于主流审计的发展水平。而企业在面对这一形式时,也没有过多的重视,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大对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科技含量方面的投入,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三、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

(一)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管理模式的创新

1.合理的对内部审计的职能进行定位

随着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的目的也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在促使审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的同时还对审计理念的改变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内部审计的理念发生改变,为企业内部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的创新指明了方向。

也就是说,我国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应该将其自身的目标定位转向到管理审计的层面,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监督并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为施工企业的经营目标及经营理念的实现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同时,伴随着施工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必将走向集团式发展的道路,这客观上导致企业的管理层次将明显增多,进一步的加大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难度。因此,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定位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具体规划进行合理的定位,积极的开展内部管理审计工作,深入到施工企业的各个生产部门的所有活动当中,实时的向管理层汇报内部审计信息,然后针对其中的管理及控制缺陷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策略,协助管理层有效的管理并控制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2.将内部审计工作和外部审计工作相结合

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与会计事务所,国内、国际较知名的审计机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这一方面可以有效的解决企业自己开展内审工作的局限性,诸如独立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内审结果的影响力及其权威性。在进行委托外部审计时,对于确定是进行部分委托外部审计还是进行全部委托外部审计,我们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具体环境以及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来确定。由于施工企业的发展时间并不太长,虽然在其建立的过程中是按照现代企业的基本制度而建立起来的,但是在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和相关资源的配置等方面的工作都没有达到相应的规范性要求,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这时,施工企业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适当的结合,将能更好的发挥出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

(二)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创新

1.加强信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这不仅仅限于施工企业,对所有的企业都是这样,尤其是能够充分的利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企业管理人才。在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是施工企业生存及发展的关键,加强企业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系统建立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时,企业需要通过加大对审计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培训力度,尤其应该加强与审计业务相关的专业审计软件的培训工作,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绩效考核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出一批熟练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审计工作的专业人才。

2.建立并完善基础性审计资源数据库

企业的内部审计资源数据库应该包括这样三个部分:审计单位的基础资料库、审计专家的审计经验库以及相关的审计文献资料库。在资料库的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审计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效性,尤其是针对相关的内部审计政策要求是更应该考虑数据的时效性及完整性。同时,要注意平时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积极的对项目开展过程中产生的资料及经验进行总结,在分析之后将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录入到审计资源数据库当中,为以后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结语

对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研究和论述对,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与时俱进和创新,使之参与到企业的内部控制级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及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齐宗弟.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理论创新与实务分析.天津大学.2008.08.

内部审计创新范文第2篇

自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科技事业受到高度重视。高等学校是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阵地,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逐年增长,高校承担的科研任务越来越多。大量科研经费进入学校教育事业收入,既为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活力,也让学校承担着重大的科研经费管理责任。高校科研经费呈现金额大、来源渠道多样化、经费使用时间跨度长的新态势。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并没有完全跟上,重视经费的申报立项,以致科研经费的日常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对经费使用效率的管理和监督有待提高。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及一些程序性的工作,认为科研经费如何开支和规范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财务部门认为科研经费是项目负责人负责制,财务仅仅只是代为管理,只要有负责人的签字认可就行,因此对科研经费支出合理性和真实性的审核并不严格。一些科研人员也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凭个人能力和学术声望取得的,科研经费理应由科研人员自行支配,学校不应该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干涉和监管,加之对财经纪律法规不熟悉,致使科研经费滥用的现象层出不穷。针对这些情况,亟待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以保证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合法、合规、合理。目前,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力度与形势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开展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

1.1 国家审计机关对科研经费审计监督现状

由于科研经费来源和名目多,资金较为分散,国家审计机关若对大额项目资金项目进行审计检查,由于大额项目单位本身有配套,国家投入、单位自有资金混杂在一块儿不容易开展审计工作;小额资金过于分散、资金量小不具有审计代表意义。再有科研经费使用时间跨度长,国家审计不易于与其他审计相结合,年度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审计一般只涉及一个年度,而要同时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就必然要向之前年度延伸,会分散年度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审计项目审计人员时间和精力,势必影响主项目工作。因此,国家审计机关对科研经费的全面检查存在困难。

1.2 高校内部审计对科研经费审计监督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一,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从职能定位上来看,兼有监督和服务两项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对科研经费的审计更加侧重于服务职能。部分委托单位要求审计部门签字确认必须作为结题必备条件之一,为了使课题能够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内部审计的重点往往立足于对科研人员的服务而非是对科研经费的监管。

第二,目前高校审计部门基本上是由会计、审计、工民建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所组成,而科研课题所研究的基本上是科学领域较为前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因此,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预算的科学性、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科研成果评价的客观性等问题往往处于无力发声的窘态。审计人手不足,无力对科研活动实施事前、事中监督。实施科研经费审计也仅对科研经费报销票据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计,未能对科研活动实施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

2 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创新

2.1 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管作用,形成社会审计、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的多元化审计主体

在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必要时应由社会审计及国家审计等审计机关介入,全面监督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以及国家审计机关都具备强大的监督检查作用,但各个部门在审计发挥的作用及领域上有所差别。高校应根据科研项目的不同,充分发挥各审计机关在不同层次上审计的作用,确保对科研经费全方位有力监督,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开展。

2.2 扩大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范围,加大力度建立绩效评价机制

在目前开展的科研经费财务收支的真实审计基础上,还要重视和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开展详细全面审计和全面监管,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实现科研经费的高效使用。建立评价指标是关键,评价指标应符合我国高校的实践情况,并且充分考虑指标的可操作性,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科研成果的期望,能够体现出具备多元性和动态性,并且能够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指标的建立还要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利用一些财务标准、经济指标和一些非财务指标来综合评价,确保科研项目的效果。

2.3 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应注重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

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要与科研项目的实施相结合,着眼科研经费的整体效益,深入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深入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不仅要做事后审计,要将审计时点前置,加强事前、事中审计。拓展科研经费审计的环节,便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发出问题并纠正错误发挥内部审计的预警功能,预防科研人员的经济腐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确保科研目标的顺利实现。

内部审计创新范文第3篇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社会对高校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高校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管,以使资金使用高效、安全,杜绝腐败产生,特别是在高校进一步加大基本建设的时期。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资金使用监管上普遍存在监管乏力、定位模糊、手段落后等问题,笔者已多年工作经验为基础,试图探讨创新高效的内部审计工作,从而全面提高高校的内部审计水平,确保高校资金使用的高效。

关键词 高校 内部审计 创新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的资金来源逐渐多样化,使得高校有较大的资金使用量。高校资金自主使用权逐步扩大,适用范围也在扩大,包括基本的教学科研经费及基本建设资金,同时也有很多对外投资、合资、租赁、创办校办企业等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高校资金使用数额的巨大、自的放松,却没有跟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健全形成体系,内部审计工作严重滞后。这就要求我们作为高校的审计工作者,完善高校的审计工作,切实有效的实施财务审计和工程建设结算审计,确保资金使用高效、安全。

一、中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定位局限性很大

传统的高校审计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审计、遵循性审计以及舞弊的预防和经济责任的审计。但是中国高校的财务状况、财务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新的涉及到高校的重大财务活动却不在传统的审计工作范围之内,比如投资风险审计、IT审计、环境审计等等。这些重大的财务活动审计的缺失,给我们高效的资金使用埋下了很大的风险隐患。例如武汉大学相关领导受贿的金额至少有数百万元,主要案情不仅包括武大的基建工程,还涉及武大和两家私企投资近十亿元合办的武大东湖分校。

同时,传统的内部审计偏重监督职能,处于一种事后静态监督状态,工作滞后,对审计评价、审计控制和审计咨询职能有所忽视,起不到应有的防范、警醒的作用。

二、创新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有益探索

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在于审计和评价其有效性。而我们传统的审计只是局限于审查高效经济活动中的合规性和合法性,这就与我国高校的财务审计监管工作的需求相去甚远,出现了严重的脱节。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校的审计工作中坚持创新:

1.明确现代的审计理念,以适应当前的审计工作要求

我们需要新的审计理念来充实我们的审计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审计的本质是监督检查向内部机制控制转变;由审计的监督职能向监督与服务并举转变;由审计的查错职称向控制评价转变;由审计工作的事后监督向事前、中后全称监控转变。理念的转变使我们破除旧的审计

2.明确内部审计宗旨、意义

创新高效的内部审计工作关键在于明确高校审计工作的宗旨,现代的审计理念要求我们需要在原来传统的审计理念加以创新,从传统的防弊转向到提高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率,这是审计职能的创新,也是新的形势下对审计工作的要求,更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

3.建立健全高校内部审计职能

高校审计职能的完善是我们审计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我们当前的审计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监督职能、评价职能、控制职能和咨询服务职能。高校审计的职能建立健全,才能够确保我们高效实施审计工作,从而实现审计工作的目标。

三、创新高效审计工作的具体对策

传统的高校审计工作的种种弊端,决定了我们要对高校的审计工作予以创新。审计工作的创新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服务、监督的深层关系

高校的审计工作需要的高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需要主管领导的理解、业务指导,从而为我们很好的完成审计工作目标创造良好的环境。工作中我们高校内审人员践行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态度,实现监督与服务两手抓,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手段,掌握审计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最新动态,以独特的视角观察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法,增强内部审计的服务功能。

2.很好地处理好审计团队内部的协作氛围

审计工作需要细致、高强度的努力,需要集体智慧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关注每一个同事的积极性、创造性,才有可能的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以期能共同取得最好的审计效果。

内部协助氛围的创造需要我们关心每一位审计人员的发展,积极帮助其成长,补充其在素质上的不足。同时我们审计团队应该加强交流学习,参加业务培训,不断地提高业务能力。

3.很好的关注各部门关系协调

在高校的行政体制下,我们的高校管理体制、管理结构复杂,这就要求我们的审计部门审时度势,明确自身的目标,找好自身的定位,积极支持高校管理层的审计目标要求,实现审计目标。同时我们应该确认自身的服务职能,摆正自身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很好的配合各个部门,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总结

笔者多年的审计工作实践中发现,当前的审计工作亟待创新。

即审计职能从单纯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审计方法从事后监督向全过程监督转变。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监督”寓于“服务”、“整改”优于“查处”的理念。内部审计是现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监督控制的机构是一个机制不完善的机构;缺乏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的高校是一个没有希望的高校。与此同时内审工作光凭满腔热情不行,必须具有深厚扎实的业务素质。学校领导、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认真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总结经验,加强监管,寻求改善管理、提高办学效益的途径,提升高校内审地位,真正发挥内审部门肩负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内部审计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创新;建议

企业或部门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内部审计一项重要的审计项目形式,近年来,在公司管理层面和被审计单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影响力逐年扩大,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充分利用好经济责任审计这一平台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创新审计方式,拓展审计的影响力,使内部审计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摆在我们内部审计人员面前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拓展和创新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提高和创新该项工作。

一、创新审计内容、拓展审计内涵

以企业为例,传统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包含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主要工作业绩情况、主要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被审计对象包括被审计单位遵守财经法纪情况、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其任期内履职情况进行评价和责任界定。在实践中偏向经济指标的完成和执行情况及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性方面的审计。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政策的出台,客观上就要求经济责任审计要在传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基础上进行拓展,而且从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审计资源,减少重复审计,提高审计效益的角度来讲,内部审计都应该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允许和规定的范围内不断创新审计思路,拓展审计内涵,更好的服务于单位发展。从国家审计的实践中,也给我们内部审计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和做法。如:河北省审计厅对张家口原市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就提出了“以经济责任审计为抓手,综合实施相关审计项目试点”的审计原则,在审计中,确定了财政管理、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建设、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土地管理、环保、保障和改善民生等18项重点审计内容。可以说审计内容有了极大的拓展。就内部审计而言,仍以企业内审为例。我认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拓展可以包含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审计人员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对企业内部所有经济事项进行梳理,抓大放小,提纲挈领,将企业的“三重一大”审计放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从审计方案的制定上,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细化公司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方面的审计方案。审计实施中,以此为基础,通过公司概况的了解、“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的审查,结合财务资料,详细审查有关问题的执行情况,决策的民主性、透明性等内容。其次,内部审计要更多的关注企业职工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如:职工住房问题、子女分配就业问题、职务升迁制度、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安全等等。从表面上来看,这些问题似乎不属于经济范畴,但职工所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基本上都是涉及切实利益问题,如果不能妥善的解决和处理,则直接影响着员工积极性的发挥,甚至队伍的稳定。因为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实际上承担着一些不可替代的社会职能,其公司“一把手”所承担和履行的也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经济职能,还包含着更广泛意义上的经济职能、甚至社会职能。因此,对以上热点问题的解决效果应逐步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二、创新审计组织管理方式

良好和高效的组织管理是保证审计高效率的一个必要保障。在当前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由于企业跨越式、扩张式的发展战略,客观上造成了组织机构及人员变动频繁的事实,有些下属单位的领导甚至一年变动数次,这就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量的增加,以至于经济责任审计在一些内部审计部门中超过了常规财务收支及其他专项审计。但同时,通过审计工作的开展也为领导全面了解下属单位的实际情况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这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在安排审计工作时要统筹兼顾。当涉及领导干部任期审计,要有“一盘棋”的思想。也就是以经济责任审计为平台,专项审计服务既独立又服务于经济责任审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解决重复和交叉审计的问题,提高审计效率。专项审计项目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共同开展,但可以分别制定审计方案,分别出具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书,但在形式上是一个整体。

三、创新审计手段和方法

在审计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上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内外结合。主要解决一些涉及大型建设的项目。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在配备上,工程技术人员较少,因此,可以采用借助外部力量,包括公司内部其他工程管理部门,外部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内审中熟悉财务方面的审计人员共同组成审计小组,以解决这些项目中遇到的专业工程技术问题,工程管理问题,项目筹建问题等,保证审计质量。二是充分运用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结果。对一些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审计过的单位,要充分运用审计成果,事半功倍,重点就在落实审计整改情况。三是积极探索计算机辅助审计模式,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水平,以利用专业审计软件系统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为开端,逐步从电子数据审计向计算机系统审计和电子数据审计并重过渡。

四、创新制度建设

一是制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对于大型的公司制企业来讲,出台这样的实施办法是完全有必要的。它可以解决实践中“有法可依”的问题,实施办法主要应该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权限划分,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程序、内容、方法、违规责任、基本原则等事项。二是制定各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目前,对于一些跨行业的大型集团化公司来讲,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考核、指标的评价体系还缺少一个科学规范的标准,以致于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营业绩、经济决策水平、经济管理能力和廉洁自律情况的评价往往依据不充分,标准不统一,是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一大潜在风险。因此,迫切需要根据不同行业,相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以及相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制定不同的指标评价体系,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这一不足。

五、创新结果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当起到“一果多用”的功能,公司领导可作为了解下属企业经营状况和存在问题的重要参考依据,组织部门可作为干部管理和任用的依据,纪检监察部门可作为企业内部反腐败、抓源头的线索,上级国资部门可作为国有资产管理及评价保值增值的依据。具体来讲一是干部管理部门应将内部审计部门提交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作为对领导干部今后职务变动的重要参考依据,审计结果存入领导干部本人的档案。二是要通过审计委员会等机构召集有关部门对审计成果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和剖析,找出所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对重点单位和问题较为严重的单位,以审计专报的形式单独向党委、或董事会报告,提高审计工作服务企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三是对审计查实的问题,构成违规的,要移送纪检委等机构进行处理。四是要借助公司内部新闻媒体,借鉴国家审计公告制度,适时公开审计结果,扩大审计成果的影响效应。五是要跟踪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落实情况,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大审计结果的利用力度,并将其列入对单位的考核。

以上,就是笔者对内部审计,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创新方面提到的一点粗浅认识,不妥之处,望指正。

参 考 文 献

[1]郝素珍,姚驰,汤珮.营造内部审计环境[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2]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司.创新审计组织方式的有益探索[J].中国审计.2012(10)

[3]党政部门内部审计发展报告[J].中国内部审计.2012(1)

[4]蔡春,田秋蓉,刘雷.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审计研究.2011(2)

[5]关煜华.关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原因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0(3)

内部审计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 内部审计 转型

一、内部审计转型创新的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受托责任系统中的重要控制机制,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企业要不断推进内部审计的转型创新,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职业化和科学化。

(一)是内部审计工作发展与完善的必然趋势

内部审计工作是因受托责任关系的产生与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随着受托责任关系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延伸,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经历了由保护财产与查错纠弊为主到加强控制与改善经营为主再到现在的以净化环境与防范风险为主,其工作的重点已由“为管理而审计”逐步发展到“对管理进行审计”。因此,企业内部审计转型创新是受托责任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体现与必然要求,是企业适应内外部环境和转换经营机制的需要,也是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发展与完善的结果与必然趋势。

(二)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

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不仅适用于国家审计,也同样适用于企业内部审计。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本内涵是充分发挥审计的预防、揭露和抵御功能,及时消除各类隐患,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为组织价值增值服务。企业内部审计需构建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以增值为目的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有效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内部审计提升价值、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

企业内部审计要提升价值,需要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从审计思路、内容、方法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积极探索以促进内部审计理念、模式和内容的转型创新,对企业经营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缺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对策,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不断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防范并化解经营风险,使内部审计的成果更好地满足企业管理层的需要,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引领内部审计实现科学发展。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内部审计理念仍停留在传统阶段

目前很多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没有将内部审计真正看成是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理念还停留在“查错纠弊”的传统阶段,在业务操作上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审计的职能也局限于监督和鉴证职能,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仅仅是管理层制定规章制度的附属品,不能从审计工作中发现决策的局限性,不能发挥审计的管理与服务职能,使内审工作与企业管理相脱节,难以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的信息供给存在不足,审计资源的利用率有待提高

一方面,对主导审计信息需求的有效性供给不足,内部审计部门向公司高管或其他权力机构提供的审计信息多数是数据核查、查错纠弊和事后监督等方面的真实性、合规性、遵循性和纠正性的控制类信息,而较少提供能有效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以及面向公司未来发展的具有高附加值的建设性、前瞻性、预防性与效益性的审计服务信息,从而不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决策的需要。另一方面,对潜在信息需求的有效性供给不足,内部审计部门虽然能向人事部门提供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服务,却不能向相关职能部门、基层机构提供有价值、有指导意义的经营管理决策咨询信息。此外,企业对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方法资源和手段资源的利用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全面配套建设“人、法、计”等各个方面以推动内审的转型。

(三)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尚不健全,审计技术与方法比较滞后

多数企业没有全面开展关于单位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制定、业务拓展和审计理论研讨方面的工作,导致缺乏一套科学、完善、统一的审计管理、业务操作规范和组织考核体系;在内部审计技术开发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滞后性使得单位的内审工作难以真正深入到前沿的高层次的审计范围;没有全面推广运用先进的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手段,使得多数单位的内部审计仍停留在现场审计的经验审计阶段,且以传统的手工翻账为主,而较少实施管理型审计工作,严重阻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性、准确性与全面性。

(四)内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不够科学、合理

目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尚不够科学、合理,有些企业的财务负责人甚至担任内部审计部门的领导,导致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大多企业将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并列,内部审计机构表面上是对董事会负责,实质上却受到经理层及其他部门的制约和影响,导致不能有效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一支适应现代企业治理需要的内部审计队伍,有的企业甚至难以保证正常的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缺少高层次的复合型内审人才,导致内部审计的理念难以拓展和延伸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多数内部审计员工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片面思想,仅注重实施现场或非现场的事后审查和监督工作。

三、推动内部审计转型创新的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转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理念、职能、目标、内容、方式和手段等各个方面推动内部审计向管理型、效益型的转变,有效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

(一)转变内部审计理念,发挥内部审计最大作用

理念转变是企业内部审计转型创新的前提,它决定内部审计的定位与价值取向,影响审计的范围、工作重点、技术方法等审计实务的创新。首先,要转变“纠错防弊”的传统审计理念,树立“增加企业价值和改善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健康运营与发展”内审新理念。其次,内部审计要以强化内控、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益为目标将审计的范围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向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并重转变。最后,内部审计的职能不局限于监督和鉴证职能,更应注重建设性职能,即在审计过程中不仅要揭示问题,更要为解决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从而发挥内部审计最大作用。

(二)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强化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要由单纯的查错纠弊向为企业管理、决策和效益服务转变;要由结果导向为主向以过程导向并重转变,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事中与事后全过程监督并重转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要立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不断拓展内部控制评审、风险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业务,通过有效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与有效性、提出防范和化解经营管理风险对策,强化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益。

(三)充分利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企业应积极推动内部审计机构与人员从分析风险入手明确审计的目标、范围和程序,全面贯彻以检查和改善内控有效性作为审计的核心,以财务会计和业务运行、管理流程作为审计路径,以监督和评价财务表现、业务成果和内控能力作为审计结果,以管理信息化和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审计方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要素、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事前、事中与事后并重的审计监督,以全面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

(四)设置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培养一支综合素养高的内部审计队伍

企业应依据自身的组织结构、经营范围、管理风格和发展水平科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合理配备审计人员。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来强化员工对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制度的学习、理解和应用能力,奠基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先进理念,增强内审人员有效解决工作中出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内审人员不仅要关注审计检查还要关注审计分析,不仅注重发现问题更应注重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内审人员的综合素养,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四、结论

内部审计转型创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企业要从转变内审理念、明确内审工作的重点、利用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方法、设置科学合理的内审机构、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养等方面,努力推动内部审计向管理型、效益型的转变,从而有效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促进企业健康运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雄.创新服务指导方式推动内部审计发展[J].中国内部审计.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