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河道治理

农村河道治理

农村河道治理

农村河道治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河道;存在问题;新思路;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 A

1 河道污染问题

农村水环境是多方面组合而成的复合的系统。农村河道不仅是水上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行洪的主要载体,还是很多生物生活的良好栖息地,更是人类赖以繁衍生存的重要物质源泉。可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给农村水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以至许多农村河道成为死水潭,造成水质恶化和大量水生生物的消失。究其原因,污染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污染源,严格禁止点源污染的直接排放,严格控制农药、肥料、饵料等污染物使用。对于污水,应该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积极采用污水集中处理技术、湿地处理技术、生态河岸带缓冲处理技术等相关技术处理生产、生活污水。

2 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法律法规不完善,条文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差。目前农村河道建设管理法规不够完善,仅仅规定了应该办理的事项,而对于办理中的一些细节没有明确规定。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具体可量化、可操作的标准,双方只能以协议的方式确定;资料申报上,对申报材料的要求不是很明确等;维修养护保证金、垃圾清理抵押金等,没有相应的条款、交纳比例和幅度;设计、防洪审查,施工监管没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只能靠经验办理。一句话,操作性不强,不够明确,给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造成时而越位、时而不到位。

2.2对建设单位应履行的义务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违规现象没有有效的遏制手段,一旦施工许可证获批后,河务部门无法对建设中或建成后的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

2.3项目建成后管理难以奏效。建设项目竣工投入运营后,所涉及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清理、建设项目对防洪工程的影响以及河势变化、水体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在建设项目运营后才产生的。而河务部门一般是在项目取得施工许可证前就与建设单位签订了相关协议,由于缺乏相应的制约措施,运营单位能否认可,并遵守建设单位签订的相关协议,往往无法预料。

2.4群众的法律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 在执法过程中,发现群众对水法规理解不够,增加了解释的难度。比如群众在堤坡上放牧,他们认为不但对防洪工程没有影响,反而帮助节省打草经费,却不知道堤坡放牧损坏堤防工程的完整,影响防洪安全和工程面貌。

3 河道管理的新思路

3.1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农村河道的资源是有限的,河道的砂石、滩地资源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因此,我们必须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不急功近利,本着“以人为本”和“人水和谐”的理念,科学规划,适度开采、合理利用,认真做好采砂规划和滩地利用规划,划定河道可采区、禁采区、控制区。

3.2逐级落实农村河道管理责任制。河道管理是河道管理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由于河道人员有限,而且河道战线较长,单靠河道管理部门的自身管理是不够的,必须按相关法规要求,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管理职能,落实责任,并将河道管理纳入政府考核内容,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审批制约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杜绝各种不规范的审批行为。

3.3要树立科学治河的新思路。河道管理部门和设计部门要不断转变治河理念,要把河道治理同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当今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过去的治河理念,同样也不能用过去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治河理念来指导当今的河道治理。所以我们治河要在考虑行洪安全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保护和修复河道生态。

3.4加强河道队伍建设。河道主管机关担负河道的公共管理职能,受理各种涉河事项的审查和审批,具有明显的行政事业单位性质,因此必须按水管体制的要求,实行定岗、定编,并纳入全额拨款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管理。同时加强对河道工作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和管理水平,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才能保证河道的管理和建设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

4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包括:自然生态型河道治理、工程生态型河道治理以及景观生态河道治理三种治理模式。

4.1自然生态型治理

自然生态型就是选择适于滨河地带生长的植被种植在河道岸顶、坡面和水边,利用植物的根、茎、叶来固岸。如种植柳树、白杨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发达的根系稳固土壤颗粒增加堤岸的稳定性,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可以降低流速,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抗洪、保护河岸的能力。这种模式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和水文条件,对植物结构和栽植方式做一定的改造。还可以采用“土壤生物工程法”,利用木桩与植物梢、棍相结合、植物切枝或植株将其与枯枝及其他材料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草坪草和野生草种相结合的等技术来防止侵蚀,控制沉积,同时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可以有效地维护河道的自然特性。这种模式适于用地充足,岸坡较缓,侵蚀不严重的河流。在治理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的植物物种的选择与配置。

4.2工程生态型治理

山区河道和航运河道等冲刷较为严重的河道,防洪要求较高。对这些河道的治理必须采用一些工程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河道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还必须采用生态措施,维护好河道的生态环境,这种治理模式称为工程生态型治理模式。工程生态型治理模式以防止岸坡冲刷为主,在材料选用上常常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现浇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块体等硬质且安全系数相对较高的材质。在结构形式上常用重力式浆砌块石挡墙、工形钢筋混凝土挡墙等结构。

4.3景观生态型治理

景观生态型治理模式主要是从满足景观功能的角度对河道加以治理,将河道的生态要求和景观要求综合考虑,充分考虑河道所处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沿河设置一系列的亲水平台、休憩场所、休闲健身设施、旅游景观、主题广场、艺术小品、特色植物园和各种水上活动区,力图在河道纵向上,营造出连续、动感的“长幅画卷”的景观特质和景观序列;在河道横断面景观配置上,多采用复式断面的结构形式,保持足够的景深效果。这一治理模式主要适用于城镇居住区内的河道治理中。

农村河道治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苏南;农村河道;污染治理;对策

1 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

分类制定村镇污水、垃圾处理标准和规划,制定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标准,推进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开征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研究建立农村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扶持政策。农民沿袭已久的生活方式污染重、效率低,单纯的行政命令并不足以使大家立即改变现有生活方式。要使农民转变观念,政府需要多措并举,用合理的政策、先进的技术进行示范和引导,能给农民带来实惠,才能取得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双赢。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要水污染控制机制。企业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排污成本低于治污成本是主要原因。因此,在治理工作中要重点突出经济杠杆的作用,提高排污费标准。通过对各排污企业排污口进行排水量、排污浓度、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监测和计量,可以参考阶梯水电费的模式,对排污费进行累进加价收费,以此控制污水排放量。

2 有效提高行政监督管理的职能

由于这里河道数量多,水环境污染呈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河道水环境的整治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2.1 长远规划,合理安排企业布局

政府要对农村河道做好基础调查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规划定位,以突出重点,进行有效的水环境综合整治。以科学的规划指导具体工作,是保障农村河道健康发展的前提。

2.1.1 突出可持续发展,科学规划设计。在充分考虑本地区水资源条件及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本地区的总体规划要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从生态经济角度对水环境进行科学规划。规划尤其要注重可持续发展,要与地区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建立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保障体系,大力支持重点乡镇的给排水、污水处理、环卫设施等改善本地区农村环境的公用设施建设。

2.1.2 加强项目管理,建立良性运行机制。这里水网纵横,河道整治面广量大。因此,实施规范的项目管理动作程序是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首先,要明确整治和建设的标准,并按照规定进行公开招标,达不到招标标准的小工程,要进行公开竞价以降低工程成本;其次,各项污项目水治理项目的建设要继续推进监理制,以核实工程量和控制工程质量,合同文本也要规范且明确;第三要加强财务监管,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后要注意项目工程的资料规范完整,项目实施过程中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信息,在项目完成后进行整编存档。

2.2 规范管理,完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机制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居民对环境的指责多数是针对环保部门的。在事实上,环保部门由于行政权限、技术手段、人员配备等限制,对于涉及环境的各方面掌控、调度往往力不从心。完善现有的组织机构是做好河道污染修复工作的先决条件。

首先要建立健全基层监察队伍,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其次,加强水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实行联合执法机制,避免各个部门推诿扯皮。河道水环境的整治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不同专业,整治过程中还将触及到各方面的利益。有了相关部门的协同工作,在联合执法的基础上,严厉处理企业向河道内排放不合格的工业废水;最后,要充实农村环保力量,在农村基层配备专业人员和设备,加强对农村的环保宣传、环境监督和日常环境管理,建立起农村日常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

2.3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农村河道在治理过程中,每一项措施都需要资金投入,如:污水处理系统需要政府投资进行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需要人力物力,退塘还河需要政府补贴,如此等等,单靠乡镇政府的财力是远远无法做到的。设立专项资金,采用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引入市场机制,制定优惠政策等都是值得尝试的方法。在当前农村,不少农村河道工程的受益对象是明确的,可以运用市场机制,按照“谁受益、谁投资”、“谁投资、谁经营”的原则,在科学规划的原则下,制定一些例如“以土换资”、“拍卖植树权”等优惠的政策,吸引和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到农村河道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中。

3 加强防污工程建设

加强水源保护,采取各种措施控制的拦截污染源是农村河道治理工作的根本措施。

3.1 采取各种措施控制的拦截污染源

从目前处理污染的技术角度来看,有些污染是没有办法处理的。比如含有重毒金属的河道底泥,即便是将河底的淤泥清理掉,还会带出新问题,淤泥怎么处理?重金属怎么分解?还有,河水富营养化问题也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此,划定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区,有效切断污染源,强化防污工程建设是解决水环境现状的首要措施。

3.2 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拣分流收集系统

制定农村垃圾处理处置方案,建设垃圾清理收集工程,每个村设立统一的垃圾收集点,在乡镇上建立垃圾中转站,建成一支专职的环卫队伍,形成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网络。清理整治河道、路旁和村庄周围的垃圾堆,并保证居民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做到日产日清,可有效控制农村生活的污染源。

3.3 完善农村污水收集系统和排水系统

本地区农村污水收集系统并不完善,这也是一个全国的共性问题,排水系统亦不例外。因此,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可在各村庄统一建设化粪池并铺设收集管道,将各家的化粪池连接起来集中进行处理。

4 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化治理

在品尝了水污染的苦果以后,政府开始对过去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逐渐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生态治理的理念。

水生植物、河边落叶植物由于季节更替,凋谢的残枝败叶进入河道,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要对河道开展直接净化工程,入冬后及时组织人员对水生植物进行清理和收割,对水面落叶进行集中打捞和处理。也可采取鼓励农民自愿和政府奖励相结合的措施,组织农民对水生植物进行打捞和清理,将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用于喂养牲畜和肥沃农田。

创造良好的水生物生态系统。各种污染源即使经过了污水处理,达到了排放的各项指标,依旧超出了河道普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因此有必要利用生态工程技术对此类经过排污处理的水再进行处理。利用生物载体创造适宜的水生植物、微生物等水生生物生长的环境,可强化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通过生物吸收、微生物降解等作用,可以显著降低污染物的密度,并起到一定的景观作用。

河道清理尽量保持原貌,尽可能减少河道工程建设对原生资源的影响。对于河道底泥的修复,可以考虑发展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来分解底泥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对于河道两岸的整治,提倡缓坡、生态型护坡;为了保持河道内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和河流水系的连续性,尽可能维持河床的多孔质地,以形成良好的循环系统,利于河道的自我修复。

5 重视公众的环境教育宣传

农村河道治理范文第3篇

五、河道、湖泊生态治理技术与方法

河道、湖泊的生态治理主要是靠营造水域全生态系统,使水体产生自净的效果。当河道、湖泊的水质已经被严重污染时,还必须采取一些辅助手段,先将水体的透明度提高到水生植物能够生长的要求,再进行水生植物的种植或修复,进而完善全生态系统。辅助的方法有:设置生态浮床、构建多功能净水生态漂浮湿地、生物灭藻等。

(一)全生态系统去水体富营养化技术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河道、湖泊的生态系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物链变短,缺乏生物多样性,我们必须根据生物链的破坏程度,完善生态系统所需的生物环境及营养级联关系,需要人工构建配合水系景观的生态系统,运用生态操纵技术有效进行水质净化,并通过调整使生态系统长期保持稳定状态。

构建全水生生态系统是根据水生生物食物链的数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模型,人为地建立各个营养环节,应包含种类及数量恰当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各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环环相扣,种群的类型和数量相对稳定,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全生态系统根据功能不同又被分成微生态系统、沉水植物系统、景观湿地系统、浮游动物系统、水生动物系统。

1. 微生态系统

水中微生物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与有机碎屑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微生态系统,水质的变化与其直接相关。水质净化过程中,主要根据水中有机质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微生物来进行调节。常用的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群、嗜酸乳杆菌群、双歧杆菌、乳酸菌群、酵母菌群、硝化与反硝化细菌、粪链球菌等。根据水质的情况,使用不同的微生物群体搭配,能迅速改善水质,消除水体中的有机质,使水质鲜活、嫩爽。

2. 沉水植物系统

沉水植物是指植株全部或大部分沉没于水下的植物,是水体生物多样性赖以维持的基础。它的恢复是水生态修复的关键,其所产生的环境效应是生态系统稳定和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依据。沉水植物在水质净化方面的四个作用机理:①直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重金属,降低水体污染物含量;②附着于植物体表的微生物形成生物膜系统,净化水质;③同生态位的竞争,释放生物因子,抑制藻类的生长;④强光合作用,能使水中有机质絮凝,并形成气浮效应,使其快速氧化分解,降低BOD5(五日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

3. 景观湿地系统

景观湿地系统由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构成。

挺水植物是指茎、叶挺出水面的植物,沿湖岸带的挺水植物形成的湿地系统不但对水质净化有良好的作用,还是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同时搭配周边景观,配合各种驳岸类型,能极大程度地提升水域景观品质。而且对暴雨冲刷还具有拦截作用,阻截外源污染。根据实验及工程经验得出:挺水植物对污水中TN(总氮含量)的净化效果比较,按净化率排序为:菖蒲>水葱>花叶水葱>野慈姑>慈姑>芦苇>菰>千屈菜>黄菖蒲>泽泻>花叶菖蒲>小香蒲。挺水植物对污水中TP(总磷含量)的净化效果比较,按净化速率排序为:千屈菜>野慈姑>慈姑>黄菖蒲>芦苇>菰>菖蒲>花叶菖蒲>泽泻>水葱>花叶水葱>小香蒲。

浮叶植物是指根长在水底土壤中,茎在水中,而叶片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如睡莲、芡实、菱、萍蓬草、荇菜、莼菜等。适量配植浮叶植物不但能增添水体景观效果,很多浮叶植物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漂浮植物是指根生长在水中,植株漂浮在水上的植物。如水葫芦、浮萍、满江红、槐叶萍等。浮叶植物对水质改善有良好的作用,也有一些景观效果。但由于它们可随风向和水的流动四处漂移,在无法控制的污染水域慎重使用。

4. 浮游动物系统

浮游动物是指生活在水中的各种原生动物、轮虫类、蚤类、枝角类。有一些肉眼可见,而更多的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浮游动物能够直接摄食藻类和有机碎屑,同时一些大型浮游动物又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形成食物链。它们能够直接改善水质,抑制蓝藻水华的爆发。它们在一般的自然水体中都存在,但如果水中蓝藻大量爆发时,可通过培养专食蓝藻的大型蚤,进行人工投放,从而控制水体蓝藻的生物量。

5. 水生动物系统

水生动物包括水生昆虫、底栖动物及各种鱼虾。水生动物依据大小、食性形成了水体食物链,构成生态网,其多样性更有利于水体的生态系统稳定。适时适量合理地向水域中投放和养殖各种水生动物,使其与水体中的原生动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细菌、藻类之间建立相互协调,相互控制的“食物链”,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既能强化水质,又能使水体中的氮磷向大型的水生动物体上转移。

水域全生态系统中,各种不同生物都占据着自己的生态位,尤其是各种不同习性的植物,它们对水深都有各自的要求,因此,要构建不同水深的驳岸环境为各种生物创造有利的生境。针对河道与湖泊的结构和功能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驳岸形式,既保证了各自的功能需要,又为各种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起到了很好的景观效果和水质净化作用。

(二)生态浮床与漂浮湿地技术

1. 生态浮床

生态浮床的结构为一个能提供浮力的漂浮载体,在载体中设植物种植篮,在种植篮中种植水生植物或水生蔬菜。浮床具有造价低廉、运行简便、改善景观环境等优点,可作为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直接吸收水中的氮、磷,而降低污染。同时浮床的遮蔽光照的作用及分泌克藻化学物质,可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生态浮床除净化污染水体之外,还可为水生动物、植物和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

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河道,为了提高水质净化能力,可利用组合式生态浮床,即在传统的浮床下面悬挂兼具软性及半软性填料特征的高效人工介质,以富集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净化区,该区域有着极强的有机质吸附能力,起到很好的水质净化效果。

最初生态浮床是利用泡沫板作为漂浮载体。现今则多用PVC等塑料制成中空的模块来提供浮力,并可以拼成各种图案。

2. 多功能净水生态漂浮湿地

多功能净水生态漂浮湿地是将生态浮床和潜流湿地两者功能结合在一起的装置。潜流湿地中用的滤料都是比重大于1的各种石材或矿材。而漂浮湿地利用了比重小于1的由天然材料加工的可漂浮颗粒。它既为漂浮湿地提供了浮力,又为种植在上面的植物提供了根系附着点,同时从流水中截获有机质,分解成无机物,并供其上的植物吸收。上面不但能栽种水生植物,还可以栽种部分陆生植物,很多农作物也能在其上种植。所以能够解决冬季浮床上苍凉的景象。

(三)河道、湖泊水质净化的步骤

河道湖泊的水质净化步骤,要根据水域及水质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化设计。对于新开挖的或是能够降水的水体,可以直接采取构建全生态系统的方式。对于污染非常严重的河道、小型湖泊,可先利用生态浮床或漂浮湿地将水质净化到具备一定的透明度,再进行植物栽种、构建全生态系统。对于大型的湖泊主要采取生态逐步修复的方式。

对于可控的、有大量蓝藻爆发的水体可采取以下步骤进行:

1. 灭藻处理

当水体中有大量藻类生长时,水体透明度较低,沉水植物无法生长,必须要先进行灭藻处理。为了不带来二次污染,所用的灭藻剂不能用化学试剂,而是利用生物酶来破坏藻体细胞,使藻类快速死亡。当大量的藻类死亡后,自然界的微生物大量的繁殖并分解死亡藻体,形成很多的有机絮凝体,有的沉淀下去,有的会浮到水面。此时,水质看上去有恶化的感觉。

2. 微生物的投放

自然界的微生物种类繁殖是无序的,为了让水质更快地净化,迅速地消除有机质,需要人为地投放有益微生物菌种,引导水质向净化的方向发展。此时各种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与反硝化细菌都是良好的选择。当微生物将死亡藻体形成的有机质分解殆尽时,要投放噬菌体来消灭细菌,使水质进一步澄清。

3. 沉水植物的种植

当消灭了蓝绿藻类,水体达到一定的透明度后,便可以进行沉水植物的种植。沉水植物的种植一般可不修剪,但对于根系比较发达的沉水植物也可剪去三分之二的茎叶后种植。而轮叶黑藻、金鱼藻等折断后,不需带根就可以分段种植。种植的品种和水深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水深不超过50厘米的区域可以种植低矮的苦草品种,形成水下草坪的景观。

4. 浮叶、挺水植物的种植

挺水植物移植时,为提高种植的成活率,应进行适度修剪。修剪时应在保证苗木成活的前提下,尽量照顾不同品种植株自然生长规律。修剪的剪口必须平滑,不得劈裂并注意留芽的位置。对于爆芽期的挺水植物不必修剪。

挺水植物种植前,对种植土壤进行搂平、耙细后,用工具先掏出种植穴,种植穴的大小根据所种植的挺水植物根系的大小和形状来定,标准为植物放下去后不窝根。

5. 水生动物的放养

针对底栖动物螺蚌类的投放比较简单,只要均匀投放即可,不能堆积在某一区域。而对于鱼虾类的放养在挑选时要严格把关,不能带入有病及伤残个体;选择活泼健康的鱼虾有利于提高成活率。运输时应在低温晴好天气,如在夏季要避开高温时段,选择早晚进行。运输过程中应不间断充氧。

放养前在充气运输车箱内或池塘集鱼网箱内,用0.5%的食盐水对即将投放的水生动物进行消毒处理30分钟。投放时,先进行小规模试养,以确定该种类能在本水体成活。放养时要随暂养水体一起进入水中,做到轻拿轻放,不要损伤个体。

6. 生态系统维护

水体生态系统建立后,每年都要做适当维护,维护的程度和成本根据水体的实际功能而有所区别。如对于景观类的河道湖泊,为了保持景观效果和水质的清澈,必须花大力气维护,日常的垃圾收捞必不可少,挺水景观植物要适时修剪。而对于一些大型湖泊或农村生态河道,可采取粗放型的维护管理模式。其维护的目的主要是保持已建立好的水生态平衡,并进入良性循环。水域生态系统的维护主要工作是对水生植物的收割和补种,对水生动物的捕捞与放养。

(1)水生植物维护

对水生植物的维护包括景观维护和生态维护两个方面。景观维护主要是对挺水植物的修剪、浮叶植物的控制和对长到水面的沉水植物收割。生态维护主要是从水体功能和生物量方面来考虑。如果是景观水体,在构建生态系统的时候,就考虑到要保持水的清澈,水生植物的种植量都较大,因此在夏秋季必须进行收割。当收割植物的氮磷含量大于每年流入水体的氮磷含量,水质就会越来越好。如果收割量达不到流入量,而让其腐烂在水里,第二年水质就会恶化或造成沉水植物的疯长。景观水体是靠沉水植物来调节水体的透明度,它甚至可以让水的透明度达到2米以上。对于非景观水体,如大中型的湖泊,只要能够保证沉水植物的量,并不需要精心维护,就能保持水体生态平衡。

农村河道治理范文第4篇

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工办、省财政厅、省水利厅联合召开这次现场会,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李源潮书记、梁保华省长关于农村河塘疏浚的批示要求,参观现场,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对河道疏浚整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很有意义、很有必要。

昨天,大家参观了灌云县、灌南县、邳州市和铜山县的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现场。今天上午,莉新副省长对前一阶段的全省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作作了总结,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省财政厅副厅长黄晓平宣读了表彰农村河道疏浚先进县的决定;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徐金万结合巩固农村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就河道疏浚工作提出了意见;省水利厅厅长吕振霖通报了全省农村河道疏浚进展情况;徐州、连云港、南京和扬州市水利局作了交流发言。会议开得很好。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的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

*5年党中央部署开展了农村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求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问题。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作出了在全省开展大规模村庄河塘疏浚整治的决策部署。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精心筹划安排,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广大农民积极响应,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任务。去年,省委、省政府又将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列入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和农村新五件实事。我们已连续3年召开现场会,大力推进这项工作。疏浚整治后的地方,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优化了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让农民群众亲身感受到了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带来的新变化,亲身感受到了推进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气象,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下一步我们要更加深入扎实地加以推进。农民群众赞成的事、拥护的事,我们就要多干,干出更加明显的成效。

第一,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更大力度地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农田水利条件是基础的基础。*河湖密布、沟渠纵横,农村水利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是提高河道引排蓄能力。近几年,我省总体上风调雨顺,没有发生特别大的自然灾害。但一旦发生严重的雨涝灾害和旱情,有些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还很难避免大的灾害损失。去年江淮之间和淮北部分地区出现的雨涝灾害,除了雨急量大,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河道沟渠排蓄能力不强。我们必须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开展河道疏浚,恢复提高引排调蓄能力,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供支撑和保障。做好这件事,还能促进水土资源开发,从多方面保障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生态,迫切需要更大力度地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近几年来城市生态环境已经开始明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问题仍较突出,特别是水环境恶化还未得到根本遏制。据了解,全省393个农村水环境功能区中有三分之二水质达不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河道长期没有整治,垃圾堆填,淤塞严重。不少地方水脏与水多、水少的问题并存,影响村容村貌和农民健康。这次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和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发言中要求进一步重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下大力气抓好河道疏浚。推进农村河道疏浚,重现水清、岸绿、景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生存环境,是各地必须花大力气抓好的一项紧迫任务。

第三,营造农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更大力度地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人的素质提高又会创造更好的环境。很多地方反映,河道疏浚整治后,村民乱抛乱弃垃圾的现象少了,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强了,对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河道疏浚的实践中,农村党员干部发挥了表率带头作用,并通过民主协商等办法引导农民广泛参与,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推动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激发了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疏浚农村河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已多次强调,目的就是要动员更广泛的力量,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取得更明显的成效。大家要清醒地认识到,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河塘疏浚总体规划,对照农民群众的愿望,农村河道疏浚才刚刚起步,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去年调查测算,全省仅村庄河塘总淤积土方就达10亿立方米,去年我们清了1.68亿方,今年再清1.5亿方,加起来也就才3亿多立方米。*7年任务目前已完成了77%,进展顺利,但面上进度还不平衡,一些地方还存在工程标准不高、管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各地要抓紧春节前后这段时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围绕全年目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巩固和发展当前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的好势头,能快则快,能多搞的尽量多搞一点。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统筹规划、系统规划。*是平原水网地区,村庄河塘、县乡河道、区域河道、流域河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必须从整个水系通盘考虑,统筹解决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我们要从群众最关心、最容易见效的事抓起,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同时还要有长远的眼光,根据*河网纵横的特点,盘活整个水系,从整体上改善农村水环境。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统筹的观念、全局的观念、系统的观念,进一步完善村庄河塘、县乡河道疏浚整治规划,抓紧做好区域河道、流域河道整治规划的编制,尽快形成全省完整的水系规划体系。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扎实有序推进河网水系建设,做到大中小河道相沟通、相配套,使水通起来、流起来、活起来、清起来。

(二)要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农村河道疏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密切相关,互动互促。要采取综合性整治措施,发挥多方面综合利用效益。一是打造“清水通道”。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水环境是关键。要着力推进清河清塘,同时积极建好涵、闸、泵站等配套工程,沟通水系,提高河道的引排能力和自净能力。苏南有的地方在农村水利建设中,清淤拆坝、建桥建闸,加快了水系沟通和调整步伐,就是很好的做法。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经过几年努力,到“十一五”期末,形成河畅水活的“清水通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在清洁水源的同时,按照“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要求,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加快推进农村沼气、改厕、改灶、改圈“一池三改”,积极有效防治农业面源、工业污染,集中整治环境脏乱差。二是建设“绿色通道”。大力开展河塘沟渠堤坡植树造林,以地养林、以林护岸,使两岸绿树成荫。要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河岸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推进合理流转。要科学选择树种,栽树植绿,促进“绿色*”建设。三是开辟增收渠道。淤泥可以出售,水面可以开发,树塘可以承包。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开发利用农村河道疏浚后的水土资源,“一土多用”、“一水多用”,以土换资、以水换资,从多方面增加集体和农民的收入来源。

(三)要科学管理、长效管理。农村河道疏浚,规划是前提,建设是关键,管理是根本。河道疏浚整治后,如果管理不到位,过不了几年还是要淤塞,必须切实加强对疏浚后河道的科学管理和长效管理。对事关防洪排涝和城乡供水安全的重要河道,要逐步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建立健全河道的信息数据库,提高对河道的监测能力,为河道的科学调度和动态管理提供依据。要加强建设管理,规范各项制度,确保工程质量,真正让群众放心,使群众满意。要对疏浚后的河道实行分级管理,制定管理制度,落实管理队伍和经费保障,巩固疏浚整治的成果。对村庄河塘要通过资源承包和完善村规民约等方法,落实管护主体,采取分片包干负责,群众自愿参与等多种形式,实现长效管理。

农村河道治理范文第5篇

近期,本人深入基层联系单位和镇村就我市河道的有关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河道基本情况

我市共有各级引排河道863条、总长1871公里,其中市级河道26条、总长363公里,镇级河道287条、总长1026公里,村庄河塘2800多条、总长1700多公里。我市河道、河塘绝大部分都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建设的,已运行了30多年,期间基本没有进行过系统全面的疏浚整治,也没有进行规范的日常管护,几乎所有的河道都存在河床淤积严重,河坡塌方严重,河面杂草杂物履盖严重,沿河违章行为严重的问题。

20__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碧水工程(文秘站:),已经连续5年强势推进河道疏浚整治,共计疏浚河道595条、完成土方1926万方,整治村庄河塘1898条、完成土方710万方,农村水环境得到了改观。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我市目前的碧水工程仍停留在土方工程清淤清杂,虽然水面清杂了,河底清淤了,但存在河坡上杂草芦苇丛生、杂物乱堆乱放,生活垃圾随处倾倒、无人清理,违章搭建、扒翻种植混乱无序,河线不顺直、青坎高低不平、不成形等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碧水工程的整体效果难以体现,对新农村建设难以起到整体推进的积极作用。河道长效管护、环境整治保持既是一项面广量大,常年实施的持久性工作,又是一项面向基层的群众性工作,此项工作必须体现出长效与全民的要求,从调研分析看,目前河道整治存在上述普遍性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广大干部群众对河道整体环境管护的主观意识还不强。河道在广大群众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就是引排水用的,近几年河道都经过了疏浚,河道的基本功能达到要求就行了,至于河道环境整治和保持,则没有一个与新农村建设相统一的认识基础,认为河道环境是城市河道美化的需要,农村家前屋后的河塘不需要管理得那么严格,做得那么整洁,从而产生一种农村河道靠家前屋后的就各家乱侵乱填,乱堆乱放、乱搭乱建,靠各家田边的就各自为阵,乱扒乱种,这些认识,在社会上较普遍存在,是河道管护工作难以上水平出环境的主观根源。

第二,镇村两级经济实力差距,带来河道管护上的差距。河道管护工作涉及到每个镇村,工作任务都基本相当。但是镇村经济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强度。从市镇两级选的试点村看,都是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因此工作能够较顺利推进。相反,经济实力较弱的,对于一般性的河道保洁工作都很难维持,经费问题成为环境综合治理和长效管护的瓶颈,直接影响到此项工作整体推进。

第三,河道疏浚清障整治标准不高,给日常管护工作造成后续影响。有些河道在清淤过程中土方上岸离河不彻底,二次流失严重,清障杂草就地堆放,造成再次大面积滋生漫延,芦苇清除不彻底给后期管护造成先天不足的隐患。

第四,管护资金的固定渠道难以真正明确到位。管护资金需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渠道长期保证,但从目前看,碧水工程资金主要用于河道疏浚工程,日常管护经费未能落实明确的渠道来源,投入机制不固定,易导致管护工作不稳定。

第五,长效管护机制未能建立健全。一是管护队伍未能真正组建运行到位。二是河道管理工作缺乏制度化、专业化程度。三是相应的管理设施未能配套到位,突出反映在沿河垃圾箱和垃圾填埋场的布设未能按要求到位,无法做到集中投放、定期清运,难以杜绝河塘上污染源。

三、河道综合整治及长效管护必要性、迫切性

全市各级河道承担着我市灌溉和防洪排涝的重要任务,是我市农业生产旱涝保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道工程既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也是一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整治好河道、管护好河道、美化好河道,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管护好河道是充分发挥我市河网体系整体抗灾效益的保证。我市河网框架布局成形、河网成系,河道规划是按照一定的抗灾标准统一制订的实施的,但是,河道日常管护工作跟不上,即便年年疏浚河道,河道的效益仍会逐年削弱,无法达到防灾抗灾的要求,因此必须形成“三分工程七分管理”的意识,强化管理长效化、制度化,用长效管理来保证河道效益的长效发挥。此外,河道工程效益依靠的是整体发挥,各级河道都是重要的环节,管护责任应分级落实到位,市、镇、村三级联动,保障河道网络系统的完整性。

2、管护好河道是改善水质、增强河道自我净化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河道水质逐步恶化,已经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很多,其中一条关键因素就是河道自身的“免疫功能”削弱了,一方面河底淤积物很大一部分是污染沉淀物,自身就是污染源,另一方面,河面水生植物覆盖水体,造成水体负氧化严重,净水也变成腐水。再一方面,河道淤积后,过水断面缩小,河坡坍塌,绿化湿地减少,造成河道水体自我净化能力不足。综合上述因素,管护好河道,提高河道运行质态是体现碧水工程效益的最基础、最长效、最根本的举措。

3、管护好河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农村生产耕作制度的改变,过去罱泥积肥,捞草沤肥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没有了,加之河道建设管理未能很好地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致河道变成“死水沟”、“垃圾池”,河水基本不能饮用,严重影响农村环境和老百姓的生活,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标准,河道是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载体,因此,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做好以河道整治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惠及广大百姓的一项民心工程、惠农工程,意义重大。

四、几点建议

20__年,是我市碧水工程建设的关键之年。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20__年我市要创成__市首家“省级农村河道疏浚达标市”,“十一五”期内河道河塘疏浚整治任务必须在今冬明春全部结束,20__-20__年两年任务一年完成,确保全市河道、河塘疏浚一遍。为确保我市碧水工程建设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建议:

(一)健全河道整治管护投入机制

农村河道、河塘疏浚整治是社会公益事业,既要依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又要依靠受益群众的投劳,要按照“政府引导、财政支持、群众参与、社会捐助”的办法,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所需资金。20__年,全市碧水工程建设需要市镇配 套资金约800万元,要解决资金瓶颈,必须要在投入机制上求得创新。

1、首先明确财政投入为先导。河道疏浚有具体的补助标准,对于河道整治与管护也应该制定一个明确的补助政策,建议市级财政要在财政预算中专门确立,各镇要充分利用一事一议、农发基金、抗旱排涝费等资金渠道用于河道环境综合整治与管护。

2、用足义务工投入。河道管护是农民直接受益的农村公益事业,应该充分动员农民积极投工投劳。对于镇村河道,义务工日应是投入的主体,因此,各镇应将2至3个义务工日要足额用于河道,请农工办对此投入进行督查,并适时地根据农村新形势,请上级制定专门的农村河道义务工日投入政策。

3、多种渠道筹资,引进市场机制。把河道综合整治与河道综合开发相结合,通过堤林、水面发包,建立以堤以河养河的良性管理护投入机制。

(二)优化河道整治管护运行机制

一要真正建立起河道管护队伍。在保洁站管理框架的基础上,明确管理要求,制定考核办法,落实工资报酬,受聘的管理人员确保调得动,留得住,用得好。二要明确河道整治与管护的重点。把水面清杂、垃圾清理、制止违章乱占作为重点,明确各项的具体要求,实行专人负责,专业管护,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农村环境管理制度。三要建好相应的管理设施。重点要建好垃圾箱和垃圾填埋场,确保沿河村庄每村设一处垃圾收集点,沿河村庄每10-20户建一座垃圾池,通过集中投放、定期清运,从源头上消除河道的污染源。四要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把农村环境管理的具体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增强村民的文明意识、生态意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三)强化河道整治管护考核机制

层层落实责任,按受益情况明确管护义务是河道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的保证。就我市情况而言,一方面,对市管的管护,建议体现市管河道市管,由市财政拿出专项管护经费,水务局负责将管护任务落实给所在地的水务站实行专业管理,水务局负责督查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下达管护资金;另一方面,对镇管河道,应按河道管理办法规定,由各镇落实河道管护工作。各镇应强化河道保洁站的职能,充分发挥河道保洁站的作用;对村组河道及村庄河塘,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明确村组管护责任。对镇村河道管护工作考核,一是建议市政府将这项工作作为市里对各镇年度百分考核时水利方面工作打分的主要评分内容,二是建议将这项工作与下达各镇各项水利经费补助挂钩,三是建议将这项工作作为今后各镇申报水利工程项目,争取水利支持的一个重要参考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