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年励志文章

青年励志文章

青年励志文章

青年励志文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励志期刊;高职生;励志教育

[作者简介]杨文晴,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学讲师,图书馆流通服务科科长,研究生,研究方向:图书馆读者服务研究,广西南宁,530001;张武,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1-0105-0002

励志主要是给自己或他人以信心,或者说给予精神上的支持,给予坚持做好某件事的精神上的动力。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成功品质,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1]。励志教育对个体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贯穿于个体发展的全过程。据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基于榜样激励的青少年励志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全国8省(市)5800名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青少年认为所起励志教育作用最大的人和书籍分别是父母和名人传记[2];由此可见,励志图书在励志教育中占了较重的比例。

一、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高职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不少高职大学生中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想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3]。新形势下,受多元社会意识的冲击,部分高职生群体中存在着人生目标迷乱,学习动机功利、个人利益至上的消极倾向[4]。部分高职大学生一方面感觉未来生存压力比较大,对前途忧心忡忡、茫然无助;另一方面又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等问题[5]。而现行的教育体制只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在为人处世的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职场经验的指导等方面整体缺位和乏力。这种状况使得学校教育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很大,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讲,这种教育模式会使得个人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缺少过渡性的教育和指导,进入社会以后常常在心理、生理上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另外,由于体制的原因,学校的一些相关教育常常缺少专业性和现实性,过分强调理想主义而忽视了潜规则的理解与内化,这种状况使得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不足,需要承受挫折和接受二次教育。

二、励志期刊在高职生励志教育的作用分析

励志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领人生。“励志教育”在德育方面主要有两个支撑点:一是责任教育,一是知耻教育。教育者对学生的励志,并不只是鼓励他们考上高中、大学,还包括激励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磨炼坚强的意志,树立迎难而上、永不言败、乐观进取的信念,在这方面,励志期刊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力量。获取“成功法则”其实并不简单,而读书便是其中最简捷的途径之一。一本好的成功励志图书不但可以教会我们很多成功的方法,更能启迪人生的智慧,让我们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充分地体现人生的价值[6]。

在定义上,励志期刊并没有严格的界定,泛指以鼓励人坚持奋进,激励树立志向或志气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文化类期刊,励志期刊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类:职场励志类、心理自助类、创富理财类;此外,这三类励志期刊又互相结合,出现了复合式的励志刊物[7]。典型的励志期刊如《中国青年》、《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对读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激励教育作用的期刊。励志期刊对高职生励志教育的作用主要有:

(一)磨炼情操意志

高职生由于生源的特点综合素质偏低,高职生在中学阶段成为落后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问题的积累不能解决和意志薄弱上,高职生普遍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善于学习,缺乏个人独立思想和自律意识,遇到困难很容易退缩放弃。改善这个状况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持续的阅读习惯,阅读励志期刊,可增强自信心,通过形象对比激励自身克服困难的决心;通过给高职生推荐阅读适合的专业期刊,可改善、提高他们的学习方法,提高克服困难的办法和能力。

(二)增强情感心理承受能力

高职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亲情问题的困扰不少,进入大学阶段后,又面临个人感情问题的困扰,不少学生因为失恋单恋,又无处排解,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走不出痛苦的阴影,阅读是走出困境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三)提高社交处事能力

处于高中应试阶段的学生和学校一切以应试教育为主,把为人处世等放在次要位置,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需继续获得社交处事方面的指导,例如,与父母的沟通与理解,与同学师长的交流相处,恋人之间的理解相处,即将发生的同事上司之间的相处。这些问题摆在了学生日常的主要位置,除了老师同学的一些提示,更多地是需要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找到答案。

(四)减轻就业压力带来的困惑,提高就业能力

就业压力是即将毕业的高职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巨大压力,这个时候的高职大学生迷茫、失落、以及数次求职失败打击他们的信心,心理上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十分需要疏导。例如在实践中通过给高职大学生推荐阅读《职场》中文章,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寻找最好的自己》,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生是充满曲折和磨难的,要学会认清自己,不气馁。

三、适合应用于高职生励志教育的一些励志期刊

大学生励志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相结合,思想教育与生涯发展教育相结合,促使大学生励志成才。根据龙源期刊网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励志期刊将近百种,我国的励志期刊主管部门多为各级各地方共青团或教育局或大学,期刊质量相对稳定和保证。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现举一些励志期刊适合应用于高职生励志教育期刊,详见表1。

四、结语

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群体,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自强意识、成功成才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是所谓的“天之骄子”。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最终目标。针对部分高职生表现出的信仰丧失、人生迷惑、精神空虚、责任缺失等不良社会现象,应坚持在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进行励志教育,利用励志期刊佳作与人格教育、发展教育和社团活动相结合,将励志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增强内驱力;从而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激发大学生执著、勤奋的求知热情,塑造勇于实践的优秀品质,锤炼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

[参考文献]

[1]冯红新. 励志教育促农村孩子志向飞扬[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10,(11).

[2]李祖超,邵敏. 青少年榜样激励与励志教育现状研究-基于全国8省(市)青少年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60-63.

[3]张彦,耿晓棠.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J]. 北方经贸,2009,(11).

[4]袁琦兰. 浅谈提升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J].现代企业文化,2009,(23).

[5]依淑清. 浅谈如何对高职学生进行励志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S0).

青年励志文章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志愿者;相关;文化设计

现国内外各大型体育赛事中,赛事志愿者做为重要组成部分,举足轻重的影响了整个赛事的正常运转和服务保障。各赛会志愿者组织在招募培训及活动中,都有显性的文化和艺术特性。从服饰、徽章、纪念品、地域文化、团队精神、口号等方面来表现和展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相关赛事在网络设计、新媒体及手机APP中都嵌入相关文化和艺术来传播。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从志愿者活动中相关文化与艺术的结合点出发,探析志愿者组织如何更好的传递和表达志愿者面貌,提升志愿者服务精神。

一、志愿者旗帜

旗上面通常绘有图案,具有标志性,用于传达讯息或分类,做为大型赛事中的大型团体,志愿者旗帜都包含了丰富的内容。2008奥运会志愿者旗帜中双心设计,欢快舞动的人形,展现了志愿者,奉献为乐的志愿精神。心心相扣的心形,象征志愿者与运动员、奥林匹克大家庭和所有宾客心连着心、用心服务、奉献爱心。2009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志愿者标示中由V、U、S三个字母构成,线条简洁、富有现代感,采用Volunteer―志愿者、Universiade―大运会和Shenzhen―深圳三个单词的英文缩写形式,传达出志愿者的热情、奉献、真诚的精神,赛事中授旗仪式都意味着志愿者招募和服务的启动。

二、志愿者服饰

各项重大比赛中,志愿者服饰都设计成青春朝气、阳光向上的,包括帽子、外套、T恤、腰包等,服装的色彩容易对穿着者、周围人群以及活动的气氛产生影响。志愿者服饰一般都是暖调为主,暖色容易使人感觉温暖或炎热,冷色容易使人感觉寒冷或凉爽。从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角度来看,色彩除了表层的心理感受以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文化寓意。如2008北京奥运会上考虑到奥运会举办期间北京可能比较炎热,如果都身着红色服装会给人炎热感觉,容易引起烦躁的情绪,所以后来选择了“青花蓝”,给人以清凉、安静的感觉。2011年在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设计团队采用了红树林绿定为志愿者服装色彩,象征着生机与活力,寄寓希望和青春的色调,绿色能帮助人们安定情绪、消除疲劳,表现一种祥和又积极向上的感觉,这与志愿者的定位不谋而合。2011年南昌城市运动会上,志愿者比喻为“小火花”,服装采用了红色为主调,搭配白黄。2014年南京青奥会志愿者服装的核心图形糅合了南京的朝霞、秦淮、梅花、云锦、雨花石等特色元素,图案中的曲线分割代秦淮河水和彩带,象征着古城所蕴含的青春与活力。

三、志愿者徽章

徽章,就是佩带在身上用来表示身份、职业的标志。对于志愿者激励机制中,徽章作为标志性佩饰具有重大意义。2008年奥运会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徽章交接启动仪式中,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合作,在北京奥运会前我国发射的最后一颗返回式卫星“实践八号”上,成功搭载两枚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徽章。激发和引导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营造了全民关注奥运、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这两枚小小的徽章,寄托着广大志愿者期盼奥运、服务奥运的情怀,承载着志愿服务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在2011年南昌全国城市运动会上,“七城会”执委会志愿者工作部制作了志愿者纪念徽章。全套徽章包括志愿者LOGO系列、志愿者活动及组织系列、志愿者服务系列和志愿者激励系列四大系列,共28款18万余枚,通过发放志愿者徽章,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使志愿者获得有价值、有意义和有成就感的志愿服务经历,从而为赛会提供高效、优质的志愿服务。2014年南京青奥会中还出现了志愿者专属徽章,用徽章代表了体育展示志愿者的岗位,既突出青春活力,又显得美观大气。

四、志愿者标识物

在志愿者相关标识物中,可谓品种繁多。从志愿彩、志愿者手环、钥匙扣、鼠标、邮品等用品。标识物暨能凸显奥林匹克精神,也代表赛事特点,体现青春气质的视觉形象和文化标签。2010年亚运会中,“戴志愿彩、行志愿礼、唱志愿歌”成为了亚运志愿者以及广大市民参与亚运、服务亚运的一种时尚。广州亚运期间开展的“时尚达人”评选活动,更在全国掀起了一波“活力亚运 时尚广州”的浪潮。所有参与活动的志愿者通过专题图片展示,由网民票选出最受欢迎的时尚达人及时尚佩戴方式。围脖、头巾、帽子、发带、护腕、配饰……由时尚达人们创造的“志愿彩”佩戴方式多达40多种。

五、志愿者口号

口号作为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每次大型赛事中都有独居一职的志愿者口号,这些口号变成了极具上口及代表的文化。2008北京奥运会口号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2011年全国城市运动会中志愿者口号是志愿七城会,有我更精彩,我是小火花,服务顶呱呱~;2014年青奥会口号是“分享青春 共筑未来”。

六、志愿者手册

体育志愿者培训手册做为志愿者培训的主题内容和指南,涵盖了所在地区的地方文化、服务内容、交通情况及所有场馆的详细图文介绍。

志愿者活动本身一种内涵文化,实践过程也是文化的积淀过程,志愿文化的形成无论从内因还是外因,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承载着重要的社会道德培养和宣传。无论在大学生或是普通公民中,对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极具有效。无论是从细节的设计到具体的活动组织,都凸显出当下国家对于个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从志愿者外形到衍生物品的艺术设计上,无不体现了积极健康的志愿者文化。

参考文献

青年励志文章范文第3篇

中国的志愿者活动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曾经以派遣志愿人员的形式对亚洲、非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大量的国际援助。中国自己的志愿者则是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志愿者组织得到了蓬勃发展,其数量急剧上升社会团体从1978年前的6000多个猛增到2002年底的13.3万个,其组织机构、服务范围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影响力不断扩大,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角色。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志愿精神等文化环境不完备,全社会还缺乏较强的从事社会服务的意识,也缺乏强烈的、能持久支持人们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志愿精神,因而造成了从事社会服务还没有成为公民经常性的自觉行为。

1、志愿者管理体制不顺

我国志愿者活动最大的组织者是共青团,其在行政上直属于共青团系统,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志愿者往往自发成立各种民间的非营利组织,它们是处于政府与私人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从事的是政府组织和私营企业“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

2、培训专业性差

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是业余性质的,大多数缺乏所从事服务工作需要的技术和知识,志愿者表现的热心有余但专业知识不足。西方的志愿者活动,则比较注重志愿者本身的学习和发展,它涵盖了长期的志愿者素质培训和短期加强式的技能培训。

3、活动资金医乏

我国的志愿者组织对政府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尽管志愿者组织的建立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但自身缺乏社会公信度,没有得到社会泛的认可和支持,公众对志愿者组织缺乏足够的信任,不愿意捐助。资金缺乏的另一个原因是志愿者组织筹集资金和财务管理的能力有限。

4、服务领域狭窄

目前我国志愿者活动服务项目少,而且大多内容单一。如针对青年志愿者的活动大多是在单位团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活动的,如开展一助一活动,结对子、献爱心、送温暖等。同时开展一些助残活动,且形式较为单一,服务领域较为狭窄。

二、中国青年志愿者激励办法

随着志愿服务在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志愿者管理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青年志愿者激励问题。因此,对青年志愿者的激励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法规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具体部门根据各自的工作需要,分别在文件和法规中对开展志愿者活动作了一些要求。1994年4月,民政部和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的通知》,要求切实加强领导,把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推向一个新阶段。199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开展国际老人年活动意见的通知》中对于志愿者活动的意义又给予充分肯定要求“组织机关干部、青年志愿者队伍和大、中、小学的学生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献爱心、送温暖、扶老助困活动,以体现党和政府及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关心和爱护。”我国最早制定的志愿者服务条例是广东省于1999年通过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2001年8月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规定》,2005年6月6日成都市也正式实施《成都市志愿服务条例》。于2006年11月7日颁布《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其明确规定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应落实和保障注册志愿者的权益。探索和完善注册志愿者服务时间储蓄制度,使注册志愿者在本人需要帮助时,优先得到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志愿者的服务。

2、共青团倡导奖励

近年来,动员青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为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如联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实施了暑期大中学生志愿者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年暑期都动员大中学生深入农村贫困地区、受灾地区,开展扫盲和文化、科技、卫生等志愿服务。

全国注册志愿者工作的规划、协调和指导由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负责。《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团组织、志愿者组织依据己认定的注册志愿者服务时间,实行星级认证制度和奖章授予制度结合注册志愿者服务业绩,推荐其参加评选表彰活动。志愿者注册后,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我国青年志愿者激励研究达到30小时的,认定为“一星志愿者”达到60小时的,认定为“二星志愿者”达到100小时的,认定为“三星志愿者”达到200小时的,认定为“四星志愿者”达到300小时的,认定为“五星志愿者”。

3、志愿服务技能培训

《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第三章规定志愿者有接受相关志愿服务培训的权利。我国部分志愿者组织根据志愿活动的内容展开相关培训,提高了青年志愿者服务的能力。如200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北京拔萃双语学校培训基地挂牌成立。它是公益性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培训基地主要开展“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扶贫接力计划”等长期项目并进行社区服务项目志愿者培训、各级志愿者组织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2004年初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培训营,免费轮训大学生环保志愿者。

青年励志文章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是目前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无论对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社区功能的开发和利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实践的研究与反思,进一步提出旨在促进大学生个人、学校、社区与社会四者协调运作的实践思路。

高校青年志愿活动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近年来,大学生走人社会、进入社区,积极开展“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者活动,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并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和积极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尤其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团中央、全国学联下发的《关于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者“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两个文件之后,关于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的关注与研究越来越多。事实证明,高校青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无论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还是对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以及对社区乃至中国社会的进步都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的状况

志愿者及其志愿活动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后来逐渐在世界其他地区普及。在许多国家,志愿者活动正在逐步走向制度化、组织化,有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大学生都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之中。比如:美国的志愿者活动已经步人制度化轨道,其志愿服务创造的价值每年多达20亿美元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社区志愿服务。韩国的志愿服务有50多年的历史,泰国政府为倡导志愿服务风气,提倡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做1年的志愿服务,服务期满后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得到一份好工作。墨西哥政府规定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从事6个月的志愿服务,否则无法获得毕业文凭。在这些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社区志愿服务。

我国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正式发端于20世纪8O年代末期。1989年3月,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从此拉开了我国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序幕。在这之后不久,我们的另一支志愿者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也应运而生,并很快成为社区服务的新生力量。1994年12月,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这标志着中国青年社区志愿活动逐步走上了正规化、组织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十多年来,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其“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鲜明宗旨,为社会做了大量的、踏踏实实的工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好评。高校青年作为青年志愿者的主要力量,近年来其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但社区一直是他们提供服务的基本领域。

目前,随着大规模的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的开展,全国有很多高校都在驻地附近确定了自己的社区服务实践基地,尤其是较发达地区的高校志愿者组织。在各级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在实践层面上已经开创了许多切实有效地服务项目,如广州部分高校开创的由大学生担任所在城区居委会主任的“社区助理”工作.就使得青年志愿者对社区服务的参与更加经常化、制度化、全面化。西北工业大学实施的“阳光工程”,自1998年以来共有3000多名学生先后为上千名下岗职工进行义务家教,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再如普及全国的为部分困难居民排忧解难的“一助一”社区志愿服务,“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等项目,另外,很多高校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了社区文体、卫生、科技、法律和教育服务、为老服务、环境保护、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二、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的意义

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的开展是一个需要协调大学生个人、学校、社区与社会四者并使之合理互动的系统工程,同时,良好的互动关系也使得这四者都能受益匪浅。

(一)从现代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养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途径来看,在其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己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组织社区文体、卫生、法律、科技等宣传活动,实施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而且也是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

参与社区建设也可以帮助大学生走出狭窄的生活圈子,了解更为广阔的社会和人生,同时,在为他人服务时,大学生也获得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大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从而更易于成为较全面发展的个体。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高校青年参加社区志愿活动为我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组织大学生进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使学校能利用自身的和社会的双重资源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成才,不仅充分发挥了实践育人的优势,而且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现代社区发展需要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而高校青年志愿者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能,在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利于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给予社区居民的不仅是物质的帮助和支持,更重要的是她从全新的视角为公民确立了服务他人,服务公益的价值理念和实践途径,有利于促进公民社会参与、团结友爱、自我管理等文明意识的养成,有利于改善城市中人情淡漠的现象,增强现代社区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同时,大学生进入社区也给社区服务和社区发展注人了活力和新鲜的血液。

(四)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致力于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努力消除贫困和落后,消灭公害和环境污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净化了社会风气,为塑造健康人格、消除社会失范现象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高校青年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也能够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风尚,对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对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的思考

随着我国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的深人开展,我们也逐渐意识到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由于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的经验,以及其它种种的因素,我们发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连续性较差、持久性不强、不平衡性突出等,它们都会影响和制约我国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开展。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进行思考:

(一)应该倡导高校青年建立持之以恒的思想,把社区志愿者服务内化为大学生长期自觉的行为,从而提高该项活动的内涵。很多大学生把社区志愿服务看作学雷锋做好事,认为志愿者行动就是慈悲为怀,乐善好施的表现,把志愿工作看成单方面的给予和付出。这就导致了在现实中,虽然社区志愿服务经常搞,但往往更多的把它简化成一些具体的劳动和任务,最终变成了行政命令或组织任务,这样既挫伤了大学生参与者的积极性,也与志愿者行动的宗旨相违背,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实际上社区志愿行动应该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志愿精神应该是个人对生命、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积极态度。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采用激发大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公开招募、自愿报名和择优录用的方式,使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问、无偿的参加志愿服务工作,这充分尊重了当代大学生平等参与的意识,体现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甘于奉献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至关重要。

(二)应该拓展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增强活动方式的可操作性。从目前的整体现状看,由于我国各地区、各高校实际工作的不平衡性,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在实践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地方走在了前头,可有的地方还有待深入,尤其是西部地区和一些理工科院校。

调查显示,有接近一半的人认为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内容过于单调,目前主要是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之下由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活动,由于受到财力、物力及信息不畅通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所组织的活动内容、形式都比较单一,更多的集中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文体卫生宣传、便民利民服务等较浅的层次上,而在社区文化、社区开发、社会正义和社区管理等知识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层次上还有所欠缺。因此,我国高校的共青团组织一方面应该加强与所在地各级共青团组织的联系,做好大学生和志愿者组织之间互通信息的桥梁工作,并鼓励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应着重思考高校青年志愿者如何更好的立足于校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应该在提高服务层次,拓展服务领域方面下功夫,增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整体性和实效性。

(三)应该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

为了规范志愿者的管理,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日前曾颁布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这标志着志愿者注册制度开始在全国普遍实施。《办法》对注册志愿者的定义、基本条件、权利、义务、注册程序、管理和培训、激励表彰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它代表着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可。相应的,各高校也应该建立一定的激励和补偿制度,对学生的志愿行动给予价值肯定。

志愿者服务是一种无偿的、无私的奉献,但这并不等于说对志愿服务者不应有任何回报,应该说,任何服务行动都应该有回报,但对志愿者服务的回报主要不是指直接的物质的回报,而是多种形式的综合性、间接性和长期性回报。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必须通过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维持志愿者的热情,让他们在服务中感受到快乐,获得精神的回报。社会给予得精神激励、荣誉鼓励能够使志愿者感受到服务的价值,产生服务的自豪感和工作动力并由此提升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成立区校共建服务基地来巩固高校青年社区服务活动的阵地管理,通过一定的学分补偿和评优总结制度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能使更多的学生受到教育。

青年励志文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

高校青年志愿活动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近年来,大学生走人社会、进入社区,积极开展“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者活动,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并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和积极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尤其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团中央、全国学联下发的《关于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者“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两个文件之后,关于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的关注与研究越来越多。事实证明,高校青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无论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还是对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以及对社区乃至中国社会的进步都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的状况

志愿者及其志愿活动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后来逐渐在世界其他地区普及。在许多国家,志愿者活动正在逐步走向制度化、组织化,有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大学生都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之中。比如:美国的志愿者活动已经步人制度化轨道,其志愿服务创造的价值每年多达20亿美元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社区志愿服务。韩国的志愿服务有50多年的历史,泰国政府为倡导志愿服务风气,提倡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做1年的志愿服务,服务期满后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得到一份好工作。墨西哥政府规定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从事6个月的志愿服务,否则无法获得毕业文凭。在这些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社区志愿服务。

我国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正式发端于20世纪8O年代末期。1989年3月,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从此拉开了我国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序幕。在这之后不久,我们的另一支志愿者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也应运而生,并很快成为社区服务的新生力量。1994年12月,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这标志着中国青年社区志愿活动逐步走上了正规化、组织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十多年来,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其“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鲜明宗旨,为社会做了大量的、踏踏实实的工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好评。高校青年作为青年志愿者的主要力量,近年来其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但社区一直是他们提供服务的基本领域。

目前,随着大规模的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的开展,全国有很多高校都在驻地附近确定了自己的社区服务实践基地,尤其是较发达地区的高校志愿者组织。在各级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在实践层面上已经开创了许多切实有效地服务项目,如广州部分高校开创的由大学生担任所在城区居委会主任的“社区助理”工作.就使得青年志愿者对社区服务的参与更加经常化、制度化、全面化。西北工业大学实施的“阳光工程”,自1998年以来共有3000多名学生先后为上千名下岗职工进行义务家教,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再如普及全国的为部分困难居民排忧解难的“一助一”社区志愿服务,“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等项目,另外,很多高校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了社区文体、卫生、科技、法律和教育服务、为老服务、环境保护、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二、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的意义

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的开展是一个需要协调大学生个人、学校、社区与社会四者并使之合理互动的系统工程,同时,良好的互动关系也使得这四者都能受益匪浅。

(一)从现代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养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途径来看,在其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己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组织社区文体、卫生、法律、科技等宣传活动,实施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而且也是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

参与社区建设也可以帮助大学生走出狭窄的生活圈子,了解更为广阔的社会和人生,同时,在为他人服务时,大学生也获得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大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从而更易于成为较全面发展的个体。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高校青年参加社区志愿活动为我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组织大学生进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使学校能利用自身的和社会的双重资源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成才,不仅充分发挥了实践育人的优势,而且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现代社区发展需要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而高校青年志愿者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能,在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利于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给予社区居民的不仅是物质的帮助和支持,更重要的是她从全新的视角为公民确立了服务他人,服务公益的价值理念和实践途径,有利于促进公民社会参与、团结友爱、自我管理等文明意识的养成,有利于改善城市中人情淡漠的现象,增强现代社区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同时,大学生进入社区也给社区服务和社区发展注人了活力和新鲜的血液。

(四)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致力于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努力消除贫困和落后,消灭公害和环境污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净化了社会风气,为塑造健康人格、消除社会失范现象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高校青年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也能够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风尚,对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对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的思考

随着我国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的深人开展,我们也逐渐意识到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由于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的经验,以及其它种种的因素,我们发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连续性较差、持久性不强、不平衡性突出等,它们都会影响和制约我国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开展。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进行思考:

(一)应该倡导高校青年建立持之以恒的思想,把社区志愿者服务内化为大学生长期自觉的行为,从而提高该项活动的内涵。很多大学生把社区志愿服务看作学雷锋做好事,认为志愿者行动就是慈悲为怀,乐善好施的表现,把志愿工作看成单方面的给予和付出。这就导致了在现实中,虽然社区志愿服务经常搞,但往往更多的把它简化成一些具体的劳动和任务,最终变成了行政命令或组织任务,这样既挫伤了大学生参与者的积极性,也与志愿者行动的宗旨相违背,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实际上社区志愿行动应该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志愿精神应该是个人对生命、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积极态度。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采用激发大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公开招募、自愿报名和择优录用的方式,使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问、无偿的参加志愿服务工作,这充分尊重了当代大学生平等参与的意识,体现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甘于奉献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至关重要。

(二)应该拓展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增强活动方式的可操作性。从目前的整体现状看,由于我国各地区、各高校实际工作的不平衡性,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在实践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地方走在了前头,可有的地方还有待深入,尤其是西部地区和一些理工科院校。

调查显示,有接近一半的人认为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内容过于单调,目前主要是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之下由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活动,由于受到财力、物力及信息不畅通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所组织的活动内容、形式都比较单一,更多的集中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文体卫生宣传、便民利民服务等较浅的层次上,而在社区文化、社区开发、社会正义和社区管理等知识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层次上还有所欠缺。因此,我国高校的共青团组织一方面应该加强与所在地各级共青团组织的联系,做好大学生和志愿者组织之间互通信息的桥梁工作,并鼓励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应着重思考高校青年志愿者如何更好的立足于校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应该在提高服务层次,拓展服务领域方面下功夫,增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整体性和实效性。

(三)应该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

为了规范志愿者的管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日前曾颁布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这标志着志愿者注册制度开始在全国普遍实施。《办法》对注册志愿者的定义、基本条件、权利、义务、注册程序、管理和培训、激励表彰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它代表着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可。相应的,各高校也应该建立一定的激励和补偿制度,对学生的志愿行动给予价值肯定。超级秘书网

志愿者服务是一种无偿的、无私的奉献,但这并不等于说对志愿服务者不应有任何回报,应该说,任何服务行动都应该有回报,但对志愿者服务的回报主要不是指直接的物质的回报,而是多种形式的综合性、间接性和长期性回报。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必须通过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维持志愿者的热情,让他们在服务中感受到快乐,获得精神的回报。社会给予得精神激励、荣誉鼓励能够使志愿者感受到服务的价值,产生服务的自豪感和工作动力并由此提升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成立区校共建服务基地来巩固高校青年社区服务活动的阵地管理,通过一定的学分补偿和评优总结制度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能使更多的学生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