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企社会扶贫工作总结

国企社会扶贫工作总结

国企社会扶贫工作总结

国企社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龙头企业的定位

国家扶贫龙头企业范围限定在以贫困地区种养业为主的农副土特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主,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培训、就业、增收扶持主体,通过促进贫困户能力建设、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培育贫困村支柱产业、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并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办(局)认定的企业。

通过完善国家扶贫龙头企业认定制度,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建立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吸纳带动作用,实现被帮扶贫困村、被带动贫困户率先脱贫。

认定原则

坚持精准脱贫。参与企业必须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帮扶对象必须是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帮扶方式可以是采购加工农副产品、技能培训、招工就业、培育支柱产业、吸纳入股,也可是捐助款物、援建公共基础设施、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组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销号。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坚持分级管理。各地扶贫部门要积极会同省(市、区)有关厅局、对口帮扶省份以及本级工商联、光彩会等发动本地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开展国家扶贫龙头企业认定、运行监测和管理工作。

制定认定原则。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扶贫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将带动贫困户增收就业和贫困县脱贫销号,作为扶贫龙头企业认定的先决条件,突出结果导向。制定申报条件、申报流程、享受的特惠支持政策、监测评价及退出机制,规范扶贫龙头企业管理。原有扶贫龙头企业根据新办法重新认定。

坚持共赢共享。通过实施国家龙头企业带动工程,把企业人才、技术、市场、信息优势与贫困地区资源、劳动力优势相结合,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村发展,帮助贫困农户增收脱贫。使企业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中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实现共赢共享。

认定标准

以增加贫困户就业增收、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为目标,按照“实力强、意愿高、带动大”的标准,开展扶贫龙头企业认定工作。

企业类型。按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依法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具体包括:以种植业、养殖业和以种养业为基础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产品流通领域(农副产品物流企业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的企业,也包括参与与贫困农户增收密切相关的电商、旅游、光伏等精准扶贫工程企业。

企业规模(权威部门出具的数据为准)。以种养加为主的企业总资产规模不低于2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以流通为主的企业总资产3000万元以上,交易规模1亿元以上。

企业负债与信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守国家一切法律法规。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应低于70%,企业银行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含A级),近两年没有不良信用记录。

企业效益。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高于现行一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企业不欠职工工资、不欠社会保险、无涉税违法行为。企业主营产品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规定,产销率在90%以上。企业经营增加值占比(权威部门出具的数据为准),农副产品加工、流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60%以上。企业每年须上报当年的生产经营情况。

企业带动脱贫能力。企业与当地农户建立可靠的、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从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通过合同、合作和股份合作方式从贫困农民及组成的合作社或自建基地,直采原料或购进货物占所需原料量或所销售货物的70%以上。企业本身带动贫困农户达到300户以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比30%以上。产业覆盖贫困村贫困户达70%以上。

企业注册。申报扶贫龙头企业注册地不限,企业在当地的经营时间应在5年以上,应提供企业的基本情况并按要求提供有关申报材料。企业的资产和效益情况须经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定或县和县级以上财政部门提供证明;企业的资信和信用记录情况须由开户银行提供证明;税收情况由县和县级以上税务部门提供证明;企业带动脱贫和建立利益联结情况须有县和县级以上扶贫部门提供证明;企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由县和县级以上质检部门提供证明。

认定程序

1.各地由扶贫办牵头,联合农业、林业、企业管理、财务审计、有关行业协会、研究单位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扶贫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工作专家库。

2.符合条件的企业向所在地的县级扶贫工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填写扶贫龙头企业申报审核表,并提供规定的申报材料和证明。各县(市、区)扶贫工作主管部门对企业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核后,形成推荐意见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办。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专家组成专家组,专家组根据各县(市、区)上报的申报材料,按照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认定办法进行评审和必要的现场核实,提出评审意见。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工作部门审定并经公示无异议的企业,认定为扶贫龙头企业并向国务院扶贫办报备后颁发证书和匾牌。

5.经认定公布的扶贫龙头企业,具有申请低利率扶贫再贷款资格,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运行与监测

1.对扶贫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做到有出有进、等额递补。

2.建立扶贫龙头企业动态监管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制度。每年进行监测评估,考核合格的企业继续享有扶贫龙头企业称号和政策支持,否则,取消资格,收回证书和匾牌,并向社会公告。扶贫龙头企业应按要求准确、及时报送企业生产经营、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增收等情况,为企业的进出提供依据。

3.国务院扶贫办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办职责分工。国务院扶贫办负责组织出台框架指导意见和采取定期统计、情况调度、实地考察、随机抽查、重点督查等方式,及时了解企业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市场销售、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等方面情况,对龙头企业开展监督检查,完善相关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制定具体认定办法以及向国务院扶贫办备案。

国企社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在社会扶贫的大浪中,王雪霞的话显得有些另类。他是河南本土企业家,沉稳少语,但谈到精准扶贫时,却滔滔不绝。

打造“循环流动型扶贫模式”

卢氏县共有6万余贫困人口,昊豫公司帮扶的贫困人口有3万之多,当地政府人员告诉记者:“非常感谢王总,他和昊豫实业有限公司的帮助让卢氏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看到了希望。王总对扶贫的认知也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像,比如他曾说过‘我眼里没有贫困户,人有收入差距,但我首先面对的是市场参与人,我只能以企业和市场模式改变收入结构,同时解决农村的代际发展’。对于他来说,企业扶贫必须实现百姓和企业的共赢,不仅解决贫困人口当前收入差距,更要解决代际发展问题。昊豫实业有限公司的到来和王总的新思维对于卢氏县来说可谓是久旱逢甘霖。”

精准扶贫政策提出以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其中产业扶贫瞄准的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这一政策要求。同时,扶贫应当“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走开放扶贫的路子”,即实现“社会扶贫”。如果说“产业扶贫”是目标要求,那么“社会扶贫”就是方式手段。

王雪霞对于扶贫有着独特的认知,他认为扶贫开发意义重大,需要全社会参与。但对于企业来说,贫困百姓既是贫困人口又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如何把市场思维引入脱贫攻坚中来?为此,他专门从北京邀请众多专家来调研,最终确定了“循环流动型扶贫模式”。

王雪霞认为“循环流动型扶贫模式”有三个主要特征,首先在贫困人口、发展资源和市场模式的系统内,通过与专业的市场法人以平等的市场交易方式进行合作,由合作主体把贫困人口的全部情况,包括家庭结构、人口数量、性别、就学状况、就业状况、收入结构作为基准材料,列入合作的人力资源条件。由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在资源投入、劳动力配备、市场开发中进行统一安排,把传统的救济型扶持改为线形收益增长可持续模式。

其次,昊豫公司参与扶贫,必须力求消除产业扶贫的“终端障碍”。在寻求产业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的过程中,公司如何与分散贫困户之间进行对接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以往的探索中,大多数公司采取的是“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即企业直接对接若干个贫困户,通过结对帮扶等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但是这种模式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如各个贫困户致贫原因不一致、发展生产的态度不一致、组织化程度低导致管理成本高等,这些难题使得产业扶贫政策难以落地。为此,昊豫公司探索出了消除产业扶贫“终端障碍”的方法,即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实现贫困农户的组织化,减少管理成本。发挥合作社的优势,一方面可以搜集贫困户信息、整合贫困户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对接企业,实现管理幅度与管理层级的最优化。通过发展当地特色的‘卢氏鸡’养殖业与连翘种植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协议,企业与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合作社的介入,帮助企业与贫困户实现了顺利对接,整合了原本分散化的贫困户资源,减少了企业与贫困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循环流动型扶贫模式”的第三个特征是将参与主体经济收益增加、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融合布局。在收入方面,昊豫实业通过“卢氏鸡”养殖产业与卢氏县10个乡镇29个村级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并通过连翘种植产业与8个乡镇35个村级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土地租金、岗位就业和产业发展三项收入来源,仅“卢氏鸡”养殖产业一项就可以将8500户、2.6万人吸纳进合作社脱贫致富,占全县贫困人口41%。若按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的脱贫标准计算,可使14000户、55000人直接脱贫。同时,通过三产融合,生产、加工、销售与旅游等相结合,可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确保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达到社会进步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捐钱捐物属于慈善,扶贫要求帮扶措施需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因此,科学长效的产业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抓手。发展产业需要市场思维,公司作为企业参与扶贫必须真正将农户纳入市场,将内生的市场意识融入发展观念,最终提高收入。

脱口而出的法律和经济专业术语,让人肃然起敬,而王雪霞只是高中学历。“我在北京的大学旁听过3年多的经济学、法学课程,我对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学楼的大多数教室闭着眼都能找到!” 王雪霞告诉记者。

从“要我扶贫”到“我要扶贫”――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如何实现“利益绑定”

产业扶贫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现在有些地区使扶贫成了企业的一项政治任务,甚至成为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极重要的衡量因素。“要我扶贫”虽然也可以助推扶贫事业,但往往使扶贫与企业发展出现脱节,不利于企业产生参与扶贫的内生动力,从而不利于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

因此,产业扶贫应当走出一条依靠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与贫困户协同参与的道路。追求利润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务,从“要我扶贫”到“我要扶贫”意味着将扶贫需求转化为企业的利润需求,使得企业与贫困户共享共同利益,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甚至形成与二者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内生动力,使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扶贫事业中。

从政治任务、社会责任到利益驱动,昊豫实业参与扶贫实现了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三者的“利益绑定”。通过战略调整,公司将“卢氏鸡”养殖与连翘种植打造为主营业务。未来几年,公司计划投资30亿元,实现“卢氏鸡生态养殖产业”的战略布局,计划建设40万亩卢氏连翘野生抚育基地,实现国家地理标志(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等优势资源的大力推广。这一系列的“大手笔”不仅依靠政治任务或企业社会责任,还需要企业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扶贫政策完美结合,通过多元主体的“利益绑定”,实现“荣辱与共”,实现将扶贫需要塑造为企业的利润需要。

产业扶贫专注“造血”而不忘“输血”――公益捐赠“慈善责任”

对于病人来说,采取“造血”“输血”还是“换血”的治疗方式应该取决于其病情的具体情况。王雪霞认为,对于扶贫工作来说,“公益扶贫”虽然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慈善行为,但公益捐助无疑对缓解极端贫困有特殊意义。

2016年10月17日是全国第三个“扶贫日”。在卢氏县举办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招聘暨扶贫募捐活动启动仪式”现场,昊豫实业率先捐出66万元,占当天卢氏县募捐到的200万元善款的近三分之一。在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时,昊豫公司卢氏地区总经理赵国政表示,实现精准扶贫,除了靠国家的政策扶持外,还应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昊豫实业秉承着“农户脱贫与致富并重、个人与集体共同发展”的发展理念,会积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帮助卢氏贫困地区创新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产业,带动卢氏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国企社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承前启后,布好未来五年开篇之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届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省委届次全会和全省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扶贫开发工作,准确把握“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的形势、目标任务、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扶贫开发工作回顾

年,我省实施扶贫开发“”规划以来,全省各级扶贫开发部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开发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开拓创新,强化举措,狠抓扶贫开发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发挥了重要保障和促进作用。按照2000年的扶贫标准,全省贫困人口(包括返贫人口)从年的119.3万人减少到年的50.62万人,年均净减少贫困人口13.74万人。年,2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90元,比年底的1990元增加1500元。

(一)抢抓发展机遇,积极衔接协调,中央扶贫资金大幅增加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争取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作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保障紧抓不放,充分利用中央召开第五次工作会议,国家加大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力度的契机,积极向国务院扶贫办汇报协调,充分反映我省扶贫开发的特殊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恳请加大对我省的投资力度,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五年共争取中央财政扶贫资金28.3亿元,年均增长1.16亿元。特别是年,争取中央财政扶贫资金7.93亿元,比上年增加1.77亿元,增幅高达28.8%,创历史新高。

(二)实施整村推进,整合资源攻坚,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变

我们坚持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抓手,整合各类资源合力攻坚,基本实现了项目村有基础产业、户有增收项目,水、电、路三通和学校、卫生室、广播电视三有目标,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年来,共投入资金24.32亿元,完成了1679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项目,扶持贫困人口29.43万户、135.3万人。其中年安排资金6.34亿元,完成了35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项目,扶持贫困人口6.7万户、29.5万人。按照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年至年共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4786.3万元,提前一年完成了人口较少民族(撒拉族)聚居区68个村的整村推进任务,扶持撒拉族贫困人口9819户、4.7万人。

(三)瞄准贫困群体,实施易地搬迁,生存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按照“搬得出、有产业、快发展、能致富”的思路,采取集中搬迁、就近搬迁、插花搬迁、自主搬迁等多种形式,对无生存发展条件地区的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发展项目村特色优势产业,切实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存发展环境。五年来,我省共投入资金2.2亿元,实施易地扶贫项目135个,搬迁安置贫困人口1.09万户、5.07万人。其中年投入国家易地扶贫和财政扶贫资金5302万元,实施易地扶贫项目30个,搬迁安置贫困人口2427户、1.05万人。项目村基本实现了有住房、有产业、有饮用水、有照明电、有硬化道路、有学校、有卫生室、有广播电视的“八有”目标。

(四)强化利益联结,推进产业扶贫,贫困群众收入较快增长

我们坚持把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扶贫龙头企业实力增强作为产业化扶贫的目标,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植产业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企业发展、农牧户增收的双赢。五年来,安排贴息资金4035万元,重点扶持了国家和省级扶贫龙头企业88家,引导贴息贷款10.45亿元,缓解了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压力。龙头企业直接间接辐射带动21.13万户贫困户增收,户均增收1780.5元。其中年认定了47家第三批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安排贴息资金640万元,对国务院扶贫办和我省认定的73家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进行了贷款贴息扶持,直接拉动银行贷款2.13亿元,间接拉动银行贷款9.77亿元,增强了企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实力。

(五)立足治本目标,强化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我们坚持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为目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和学历培训,基本达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五年来,累计投入培训资金2442万元,实施“雨露计划”培训贫困劳动力2.3万人。结合整村推进项目,强化实用科技培训和推广,培训项目干部和农牧民21.5万人。其中年安排资金553万元,转移培训贫困劳动力6826人;安排资金500万元,结合整村推进、异地搬迁等项目的实施,完成贫困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3.8万人(次);安排资金100万元,培训扶贫开发干部和项目村干部745人(次)。

(六)广泛宣传动员,调动社会力量,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

我们不断健全完善对口帮扶机制,创新社会帮扶形式,丰富帮扶内容,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扶贫的基本格局。五年来,落实辽援资金1.76亿元;争取中央国家机关投入帮扶项目资金2854万元,引进资金1485万元,引进项目1485项,资助学生5416人,培训人员6616人(次)。动员省直机关投入帮扶项目资金8617.54万元,引进资金3.83亿元,实施项目395个。广泛开展了“村企共建”活动,全省共有276家企业与361个村建立了共建关系,累计投入资金8750.7万元,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项目96个,实施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213个,资助贫困学生1692人,培训农牧民1.7万人,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86万人。年全国东西协作会议交流推广了我省“村企共建”的做法和经验。年,深入开展了“户帮户、一扶一”结对帮扶活动,40位省级领导率先与43户贫困户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全省共有3.61万名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结对帮扶活动,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含物资折价)1566.7万元,帮扶贫困户2.56万户。在全国扶贫会议上交流了经验,国务院扶贫办给予了充分肯定。

(七)紧扣各地实情,大胆实践探索,扶贫开发创新成效显著

近年来,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安排部署,大胆实践探索,认真开展了扶贫开发创新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连片开发、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综合扶贫试点。年,投入各类资金1.14亿元,在、、、等低收入人口相对集中的59个贫困村开展了试点工作,扶持贫困人口1.02万户、4.05万人。二是“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年至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450万元,分别在、等开展了试点工作,培育特色种植、牛羊繁育、物流市场建设等产业项目,取得了显著效果。三是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年至年,安排中央财政扶贫试点资金2585万元,省级财政扶贫试点资金500万元,在8个州(地、市)16个206个贫困村中开展了试点工作,发放借款3008.63万元,1.06万户农牧户得到互助资金支持,到期还款率达92.94%。四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年,在泽库开展了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年,扩大到了全省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投入资金1932.93万元,在15个的21个村,实施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项目,扶持贫困人口2216户、9076人。五是“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年,在泽库组织开展了试点工作。经过审查、核实、筛选,使500名已经在中高职技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到了每学期500元的补助政策。六是藏区集中连片产业扶贫项目。年,投入各类资金1.23亿元,在6州藏区和地区、市18个藏族乡(镇)的78个村,启动实施了集中连片产业扶贫项目,扶持藏区贫困户1.1万户、4.65万人。七是异地育人预防大骨节病综合扶贫试点。年,投入各类资金819.4万元,在贵德实施了以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和改善大骨节病区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为主的异地育人预防大骨节病综合扶贫试点项目,使大骨节病区217户、1118名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八)积极协调衔接,加大落实力度,灾后重建工作扎实推进

地震发生后,我局迅速组织力量编制了地震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规划,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灾后农牧民恢复生产的扶贫开发政策措施的报告》、《关于协调将因灾返贫致贫农牧民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意见》和《关于对受灾贫困户住房重建给予再补助政策的意见》。全面启动了灾后贫困村扶贫开发重建项目,为州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05亿元,为历年最高。中国扶贫基金会投资9000万元,为结古镇贫困村建设农副产品、小商品批发市场和建材市场,两个市场建设用地已经落实,全部纳入市场建设整体规划;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投资700万元,捐赠禅古村年产石料60万立方米的成套石料生产线一条、10辆运输车,并培训特种机械驾驶员32名;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员企业与州政府签订协议,投资近1亿元援建结古镇主要街道和社区LED路灯。经过积极协调争取,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项目资金已近4亿元,为灾后贫困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扶贫开发工作呈现出的新亮点、新经验

(一)“”扶贫开发工作呈现新亮点

“”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地震等复杂环境的重大挑战,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挑战中抢抓机遇,扶贫开发工作在理念、机制、方式、机构建设等方面呈现新的亮点。

1、扶贫开发理念实现新开拓。年,我局在认真总结过去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阶段扶贫开发“六个转变”和“六个结合”的新理念。根据省局要求,各地因地制宜拓宽扶贫开发思路,转变扶贫开发方式,创造出很多扶贫开发的新模式和新经验,使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呈现出新的局面。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分别作出了重要批示。

2、扶贫开发机制实现新创新。一是创新了资金投入机制。年以来,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捆绑使用、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行业部门项目资金达5.42亿元,逐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户投入为主体,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二是创新了定点帮扶机制。把定点扶贫与干部挂职结合起来,与帮扶单位评选精神文明单位结合起来,使定点帮扶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调动了帮扶单位开展帮扶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创新了项目监管机制。健全完善了专业监督部门、贫困群众、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全方位监督体系,成立了项目监督处,加强了对扶贫开发项目选择、论证、审批、实施、验收、后续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监督,为扶贫开发资金和项目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保证。

3、扶贫开发方式实现新转变。针对过去扶贫开发输血型项目多,造血型项目少的实际,年以来,我局积极转变扶贫开发方式,精心指导各地从单村独户、分散单一实施项目的方式向连片开发、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方式转变,摸索出了符合我省各地实际的连片开发、产业带动、规模经营、整体推进、长期效益的扶贫开发之路。年,全省集中连片产业带动整村推进项目村,在350个项目村中的比例达到了91%以上。在不具备连片开发的整村推进项目村,以贫困群众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优势产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推进产业化扶贫过程中,各地积极探索联户集约型、产业规模型、企业带动型、协会经营型、劳务输出型等多种扶贫开发模式,大力发展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以国务院扶贫办和我省认定的88家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为主力,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参与扶贫开发项目,建成53个不同类型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力打造产业链条,引导贫困农牧民由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增收,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4、扶贫开发机构实现新加强。为加强扶贫开发机构和扶贫干部队伍建设,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在全省省级政府机构改革中,我们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呼吁加强扶贫机构建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级扶贫开发局,列入了省政府直属机构。各级党委政府也对本级扶贫部门建设高度重视。目前,全省6州1地1市全部拟成立扶贫开发局。39个中有32个成立了扶贫开发局,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回顾“”,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逐步实现了由扶贫部门专项扶贫向全社会合力扶贫转变;二是实现了由救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三是实现了由分散式扶贫向整体推进转变;四是实现了由只靠政府扶持向发动内力脱贫致富转变。

(二)“”扶贫开发工作基本经验

在实践中探索积累了推进扶贫开发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经验。一是只有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科学决策、落实政策、加大投入、完善措施,才能保证扶贫开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胆尝试、总结经验、宣传典型、解决问题,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各地实际的扶贫开发成功之路。三是只有部门联动、整合资源、连片开发、合力攻坚、整体推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四是只有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五是只有动员和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才能构建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

三、当前我省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

“”扶贫开发规划圆满完成,全省贫困地区的经济实力和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迈上了大台阶。但是,我们要清醒看到我省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牢牢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面临的挑战

一是扶贫开发的范围更广。前十年扶贫开发规划扶持的范围是全省2453个贫困村,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后,扶持范围扩大到4146个行政村138.36万低收入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占全省农牧民总人口的37.6%,远远高于全国贫困发生率3.8%的平均水平。二是扶贫开发的任务更重。我省是全国最典型的特殊贫困地区,自然条件严酷,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扶贫开发的难度增大。到2020年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扶贫开发任务更加艰巨。三是返贫率高。大部分贫困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因灾返贫率一般达13%,重灾年高达30%以上,地震灾害,导致返贫率高达71%。四是收入差距大。年,贫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5153元和全省3346元相差3858元和2051元,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面临的机遇

一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大幅度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扶贫开发力度将会加大。二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贯彻落实加快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协调发达省市对我省藏区六州实施对口帮扶,必将加快推进我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行扶持的政策,安排更多资金直接扶持到贫困户,必将为贫困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四是经过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深入推进,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自强自立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五是经过实践探索,我省扶贫开发的思路更加清晰,模式更加多样,经验更加丰富,为今后扶贫开发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志们,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正确认识挑战,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主动抢抓发展机遇,用足用好政策,推动政策的全面落实,促进扶贫开发科学发展。

四、“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第五次工作座谈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0年)》为指南,以“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为依据,加快扶贫开发方式转变,着力贯彻落实“六个转变”和“六个结合”新理念,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以连片开发、产业带动为突破口,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贫困地区民生、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为目标,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着力构建大扶贫开发格局,奋力开创一条具有特色的扶贫开发成功道路。

(二)“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任务是:力争全省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5年实施项目的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减少贫困人口18万人,到2015年90万贫困人口脱贫。

(三)“十二五”扶贫开发重点工作

1、继续加大工作创新力度。继续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强扶贫、改善民生、减少贫困为目的,按照新阶段扶贫开发新理念,进一步创新完善扶贫对象识别、扶贫开发投入、绩效考评奖惩等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加大整合各类资金的力度,确保扶贫开发政策真正落实到贫困户。转变扶贫开发方式,创新模式,拓展渠道,加快发展。加大对贫困群众的思想教育引导力度,通过实施各类扶贫开发项目,使广大农牧民群众逐步破除三种观念,强化三种意识。即:破除自给自足的观念,强化市场经济意识;破除因循守旧观念,强化争先致富意识;破除温饱即安观念,强化长远发展意识。

2、继续抓好特色产业。按照“户有致富项目、村有增收产业、乡有特色产业、有支柱产业”的思路,根据贫困区域定位和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打破区域界限,下功夫打造各种形式的区域化、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的产业基地,有针对性地扶持贫困户发展符合区域定位和当地区位优势的特色农牧业、种养业、特色旅游业和服务、运输、劳务输出等二、三产业,确保贫困群众长期增收。

3、继续抓好专项扶贫。坚持把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易地搬迁扶贫、产业化扶贫、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抓手,“十二五”期间,完成1662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209个村1.2户6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产业基地和扶贫龙头企业带动50万贫困农牧民增收,完成10000人的职业学历教育培训、20000人的短期技能培训任务。

4、继续协调好行业扶贫。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确保效益、各记其功”的原则,明确各部门职责,继续加强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水务、电力、交通、社保、环保等部门的协调,以财政扶贫资金为“粘合剂”和“启动器”,引导各部门加大在特色产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使整合攻坚的效益更加明显。

5、继续抓好社会扶贫。完善发达省份、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对口帮扶和辽青对口帮扶机制;加大协调和宣传力度,创新帮扶形式,拓宽帮扶渠道,丰富帮扶内容,增强省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支持和推进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结对帮扶活动;进一步学习国内外减贫经验,加快脱贫步伐。

五、年扶贫开发重点工作

年是实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深入贯彻落实我省“四个发展”战略,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减少贫困人口19万人。

围绕上述目标要求,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十项工作。

(一)进一步深化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模式创新。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工作部署,编制我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5年)》。继续创新完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模式,完成35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各地区域发展定位和“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三江源地区建设部级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积极参与园区规划建设,大力培育符合规划要求的特色产业,把整村推进与发展特色优势农牧业、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和新农村建设统一起来,采取多种形式,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建立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对已完成整村推进任务、低收入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加大实施连片开发、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项目扶持力度,下功夫打造各种形式的区域化、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基地,着力构建政府引导、扶贫搭台、部门联动、企业参与、资源共享、连片开发、产业带动、整体推进、长期效益的扶贫开发新机制。

(二)进一步加大异地扶贫搬迁投入力度和模式创新。按照《省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在40个村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力争搬迁安置贫困人口2400户、1.1万人。继续探索集中搬迁、就近搬迁、插花搬迁、自主搬迁等多种形式的搬迁模式,紧紧抓住目前各地加快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全面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和牧区游牧民定居工程的机遇,积极与建设、民政、农牧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把易地扶贫与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住房奖励补助政策、户籍制度改革和发展后续致富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引导搬迁群众向小城镇、工业园区和中心村集聚,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加大项目捆绑和资金整合力度,发展项目村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合力,整体推进,确保搬得出、有产业、能致富。

(三)进一步转变贫困劳动力培训方式。力争完成职业学历教育培训1000人,短期技能培训3000人的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以提高贫困农牧民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后未就业的新生劳动力为主要培训对象,提高培训补助标准,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以学制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职业学历教育为主,通过指定职业培训学校,有效开展短期技能培训。以省内国有和私营大中型企业为重点,采取定点培训、订单培训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对在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贫困学生,对其生活费给予一定的直接补助。着力抓好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实施贫困劳动力就业保障计划,解决就业难问题,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四)进一步探索产业化扶贫新途径。力争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直接和间接带动10万人增收。按照“选好产业抓扶贫,搞好扶贫兴产业,振兴产业促致富”的思路,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走扶贫产业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扶贫产业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农牧业增效、贫困农牧民增收、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实力增强三大目标。突出扶持参与省政府确定的十大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土地草场入股、农牧民参股、承包经营、“一村一品”等多种方式,加快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引入生产技术和标准,实现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产业经营、标准化生产,建设扶贫开发特色产业基地。增加产业扶贫项目贷款,财政贴息资金规模,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竞争淘汰机制,严格龙头企业申报程序,对挂牌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效能实行年度考核,公示公告,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发展贫困村各种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等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从而形成“公司型的村班子、经理型的村干部、员工型的村民”。

(五)进一步拓展社会化扶贫领域。积极与国家机关企事业定点帮扶单位联系衔接,签订帮扶协议,落实帮扶项目。进一步完善辽宁省及其13个市1个企业结对帮扶我省东部干旱山区9个的工作机制,帮扶资金实行项目管理,争取辽青对口帮扶资金在年的基础上增加10%。加大在辽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力度,力争辽宁职高每年在青优先录取100名贫困学生,实行费用全免。做好县辽援扶贫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园区项目的规划和落实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新一轮省直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加强对定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定点扶贫措施,确保如期实现省委、省政府既定的定点扶贫村三年脱贫的目标。总结推广开展“村企共建”活动的先进典型,进一步扩大企业参与贫困村建设的规模,提高“村企共建”水平。深化“户帮户、一扶一”结对帮扶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推动活动深入开展。加强与派的衔接,全面落实《省扶贫开发局与各派关于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意向书》。

(六)进一步扩大互助资金试点范围。认真总结互助资金试点经验,进一步规范贫困村互助资金运行,全方位加强资金监管,充分发挥互助资金“短平快”的效益。继续扩大互助资金试点范围,努力实现特色产业发展、贫困群众增收、互助资金增效的三赢目标。

(七)进一步抓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政策落实。狠抓年试点工作中扶贫开发政策和项目的落实,认真总结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试点工作经验,深入研究衔接的有效形式。对识别出的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专门安排资金,扶持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立救济靠低保,致富靠扶贫开发的机制。

(八)进一步协调落实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项目。继续加大对地震灾区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对在地震中受损的历年实施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进行“回头看”。进一步协调落实受灾贫困户住房重建给予再补助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贫困村产业发展和灾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一步落实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员企业向地震灾区结古镇主要街道和社区捐赠LED路灯灯具项目。

(九)进一步抓好扶贫开发宣传。充分利用不同渠道,大力宣传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充分展示扶贫开发成就和经验,及时报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情况,全面反映贫困地区群众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切实做到“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刊有文”。加强宣传队伍建设,明确宣传职责,指定具体工作人员。为宣传工作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工作经费。加大对宣传工作考评力度,把扶贫开发宣传工作作为年终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指标,与扶贫开发项目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奖惩,充分调动各级扶贫开发部门开展宣传工作的积极性。

(十)进一步抓好扶贫开发系统自身建设。加强党的建设。按照省委要求,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第三个“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增强扶贫开发系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工作扎实、无私奉献”的要求,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大力弘扬传统优良作风,深入调查研究,真抓实干,提高办事效率,增强贯彻执行力和抓落实的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重视行风评议,抓好行风建设。加大对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教育引导扶贫干部时刻绷紧扶贫资金项目是高压线,任何时候都不能碰这根弦。对发生违纪案件的单位实行年终考核一票否决制,确保扶贫开发干部自觉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

国企社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今年10月17日是全国第二个扶贫日,为切实开展好"扶贫日"活动,营造人人关心扶贫、人人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社会氛围,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的部署安排和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主题和目标

(一)活动主题:"10·17,一起过上好日子".

(二)主要目标:通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扶贫日"活动,弘扬"扶贫济困、人心向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友善互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人人皆愿为"社会氛围,弘扬"人人皆可为"的公众理念,完善"人人皆能为"的参与机制,开展以最美社会扶贫人评选、走访慰问贫困户和扶贫公募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活动,募集善款,推动各方力量向贫困地区整合,引导各方资源向贫困人口汇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确保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与全市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同全市人民一起过上好日子。

二、活动内容

围绕"扶贫日"活动主题,在"10·17"前后,开展系列活动,务求实效。

(一)广泛开展"捐日薪济贫困"大型募捐活动

一是"扶贫日"公募倡议书。在10.17扶贫日期间,以xx市慈善总会的名义,于9月28日向全社会主题为"10·17,一起过上好日子"的公募倡议书,倡导履行社会责任,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员全社会开展扶贫捐赠活动。由市慈善总会提供捐赠账户,各募捐单位将所募善款打到专户账上,市慈善总会将捐赠接受使用情况及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二是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开展募捐活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积极组织本单位、本系统党员干部职工参与"扶贫日"活动,发挥表率作用,开展"扶贫日"捐赠活动,筹集资金用于本单位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村、贫困户项目建设。三是发动市场主体募捐。国有企业由市国资委负责组织市属国有企业及省属企业开展"扶贫日"募捐活动;民营企业由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联合负责组织民营企业开展"扶贫日"募捐活动;银行、保险和证券等金融企业由市金融办组织负责开展"扶贫日"募捐活动,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全市贫困地区特殊贫困户的扶贫搬迁,资助贫困地区贫困大学生就学完成学业和本单位的驻村帮扶工作。

(二)开展"扶贫日"系列宣传活动

一是开展"扶贫日"宣誓仪式。拟定于10月17日左右,在沙隆达广场由市四大家领导参与,组织市直128家单位、80个扶贫工作队进行宣誓活动,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到扶贫中去。二是发表市长署名文章。在"10·17"活动当天,以市长杨智的名义在xx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全面阐述全市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学校、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举行各类主题宣传,通过张贴海报、悬挂标语、制作墙报、树广告牌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日"宣传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务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三)开展"十佳"最美社会扶贫人评选活动

从9月份开始,与xx日报社、xx晚报社联合,在全市开展寻找"最美社会扶贫人"活动。由各县市区推荐二到三名候选人,由市扶贫办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对候选人进行审核,评选出10名"最美社会扶贫人",在xx日报大力宣传其先进典型事迹,在社会上营造人人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凝聚社会扶贫正能量。

(四)发送"扶贫日"宣传短信

由中国移动xx分公司、中国联通xx分公司、中国电信xx分公司等三家电信运营商,免费向全市手机用户发送"扶贫日"宣传短信,介绍"扶贫日"设立背景、意义,捐款方式、捐款账号、活动推进情况等信息播报给全市人民,号召全社会参与"扶贫日"活动。

(五)组织开展走访慰问贫困户活动

扶贫日前夕,组织开展市、县两级"四大家"领导分别开展走访慰问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

三、活动保障

(一)召开协调会议。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主持召开全市2015年"10·17"扶贫日工作协调会,市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部署安排工作任务,明确具体责任,确定完成时限。

(二)明确工作机构。全市"扶贫日"活动在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活动方案拟订、沟通协调联络、相关活动组织实施和督办检查等日常工作由市扶贫办承担,各有关成员单位配合开展相关工作。

(三)建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扶贫日"活动制度,形成长效工作机制,确保活动健康有序开展。一是确定受赠人。确定市慈善总会为2015年"扶贫日"活动捐赠受赠人。由受赠人向捐赠人开具捐赠证明。二是指定捐赠账号。扶贫捐赠受赠人明确一个募捐账号,接受社会各界捐赠,其他任何账号不得接收扶贫捐赠款项。三是制定管理办法。以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印发《关于在全市开展"10·17"扶贫日活动的通知》,明确"扶贫日"活动的组织方式和主要内容等,由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全市"扶贫日"活动募捐资金使用管理的通知》,明确扶贫募捐基本原则、募捐资金接收程序、募捐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等,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四)加强监督检查。加强对"扶贫日"公募活动、募捐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扶贫日"募捐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是增强"扶贫日"活动的透明度。扶贫捐赠受赠人,在接受扶贫捐款中,对受赠的每一笔捐赠款项的来源、去向、成效均通过网站等方式全程向社会公开,社会公众能够通过公共方式查询到相关信息,做到一目了然。二是开通监督举报电话。设立统一的扶贫监督举报电话,并向社会,接受社会各界对"扶贫日"活动存在问题的监督举报,针对群众反映的情况,严查到底。三是加强审计监督。由市审计局牵头,对"扶贫日"捐款使用和管理情况开展审计,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督促整改落实,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法线索移交有关部门处理。四是加强情况通报。在xx日报等主流媒体刊登各类捐赠主体认捐及到账情况,"扶贫日"活动年度发展报告及审计情况报告向社会公开。

(五)保障工作经费。为保障"扶贫日"活动开展,确保"扶贫日"活动成效,由市财政局拨付"扶贫日"活动工作经费,由市扶贫办专项用于"扶贫日"活动宣传、大型活动筹备、保障受赠人日常工作开展及捐赠项目的实施和监管等。开展"扶贫日"活动所需费用不得在募捐资金中列支,从2016年起市财政列专项部门预算,保障工作经费,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各级、各部门将"扶贫日"活动开展情况,于10月30日前以书面形式(含电子版)反馈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汇总后印发工作简报。

国企社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今年是我市争创全国百强县市的提速之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进一步引深扶贫工作,实现全市人民的共同富裕,对于加快我市城乡统筹发展步伐,构建和谐孝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今天召开全市扶贫工作会议,就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贯彻落实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在总结回顾20__年扶贫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理清扶贫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全面安排部署今年的扶贫工作。

一、认真总结,再接再厉,坚实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20__年,我市将扶贫开发作为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全市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之举来抓,坚持开发式扶贫与救济式扶贫并举,加大扶贫投入,积极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扶贫开发工作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年铺开修路工程62处,约180公里、街道硬化亮化28处。铺开建校工程35所,其中新建7所。铺开人畜饮水工程29处,解决了1.56万人的吃水困难。铺开卫生院建设工程14个。铺开通讯工程11个。

二是扶贫助学活动深入开展。资助贫困大中学生1100多人次,筹集助学资金130万元,共有个企业和单位参与了扶贫助学活动。阳泉曲镇组织30多个私营企业成立扶贫基金会,筹资40多万元,资助了130多名贫困生,同时,还对200多户特困户给予定额扶贫补助。市委统战、市工商联、市光促会联合开展“光彩助学”活动,动员16位民营企业家参与助学活动,筹资29.3万元,帮助123名贫困学生解决了入学难问题。市下乡办资助贫困学生20人,资金达多万元。市文明办开展“爱心助学”活动,资助学生30人,筹集资金7万余元。

三是扶贫队伍进一步壮大。全市定点扶贫工作队由去年的146个单位165支,增加到158个单位185支。山西铝厂孝义铝矿、高阳煤矿、汾西矿务局柳湾煤矿、水峪煤矿等驻市大型企业纳入全市定点扶贫序列。

四是联户扶贫成效显著。全年共计有2884名机关党员干部与331个村、1376个特困户结对帮扶,为贫困户办理好事1000余件,捐款捐物34万余元,捐资助学20余万元。

五是企业扶贫快速发展。参与扶贫办实事的民营企业增加到200多个,直接间接总投入超过2亿元。山西铝厂孝义铝矿为阳泉曲镇南庄村、南沟底村拓宽改善通村公路4公里,完成投入20万元。柱濮镇组织民营企业参与修路、引水、安置劳动力等扶贫办实事活动,民营企业一次性捐款额超过50万元的达18个。

六是定点扶贫进展加快。各扶贫工作队投入20__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等。市财政局为驻村筹资500余万元,建校、修路、引水,大办实事,得到了驻村群众的一致赞扬。市水利局为兑镇沟南村、中阳楼铁匠巷村投入20余万元,硬化道路2公里、建桥1座,铺自来水管1700米,新建便民供水点20个。市审计局帮助驿马乡后驿马村筹资22万元修建小学。市劳动保障局为驿马乡牛王原村水电基建及养殖扶持投入27万元等。

二、围绕大局,适应形势,充分认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市扶贫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和任务。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事关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实施,事关我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大局。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一)大力开展扶贫工作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创建和谐社会、和谐孝义是我市既定的一项长远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重点将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向贫困地区转移,这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针。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我市仍有相当多的村属于相对贫困村,农民增收缓慢,生活水平较低。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村还有45村,涉及3544户,14176人,其中集中连片 贫困2227户、8911人。二是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我市的优势企业大都集中在东部平川和西部采煤乡镇,而对于广大农村来说,农村仍然是产业发展的薄弱地带,农业仍然是弱势产业。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我们要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工农发展的意识,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工程,重点向纯农业村引进实施一批符合当地特色、带动能力明显的项目,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可靠的产业支撑。三是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城市现代化、农村脏乱差”是我市当前城乡发展的真实写照。令人可喜的是,我市近几年通过开展大办教育、大办公路等声势浩大的活动,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今年,我市要办的“十件实事”中,将为农村实施村村通有线、安全饮水、农村合作医疗等工程,这些都将会深刻地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二)大力开展扶贫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今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贫工作的重点在农村,扶贫对象是农民,缩短城乡差距,减少贫困人口,扶助困难群体是扶贫工作责无旁贷的责任。新农村是一项全面、科学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农村的产业建设,又包括农村的基础建设;既包括农村的社会事业建设,又包括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这些工作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不仅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且与扶贫工作联系紧密,是扶贫工作应该办的事,应该办好的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时,把“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列为重要目标,对新阶段扶贫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业中,扶贫工作理应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这是时代赋予每位扶贫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扶贫工作要以我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参与农村的旧村改造、村容整治、生态建设等,为农民创造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大力开展扶贫工作是创建全国百强需要。今年是我市冲刺全面百强县市的关键之年,能够顺利实现争创目标是全市人世的迫切愿望。近几年,我市在大力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带动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去年,我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再创佳绩,GDP完成95.1亿元,财政收入实现17.52亿元,财政收入名列全省第二,为实现争创全国百强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市仍存在一定数量的贫困村、低收入村,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村仅达成元,仅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这部分贫困村虽然数量不多,但会对全市经济发展水平起到相当大的抵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争创全国百强县市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将贫困村及贫困群众的发展统筹纳入争创全国百强县市进程中。

三、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切实将扶贫工作抓出成效

年内,着重围绕产业扶贫、基础扶贫、智力扶贫三大扶贫模式,加快推进扶贫步伐,构建形式多样、内容具体、层次分明的扶贫体系。

一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村的落后以及农民的穷困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农民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源。产业扶贫就是通过向贫困地区引资金、上项目,不断发展壮大当地的产业基础,实现农民收入渠道多元化,逐步减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实践证明,产业基础好的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就高;相反,产业基础较差的村,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很低。所以,我们要始终将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务必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扶贫中具有的先天优势,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引导企业经营者将投资目光转向贫困村、纯农业村,扶持农民发展节约农业、高效农业、循环农业;要积极为企业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协调处理好企业与所在村的关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各企业要踊跃参与扶贫开发,牢固树立“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发展企业、回报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农村发展、关心农民生活,将企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争做一名政治觉悟高、群众威信高、社会形象好的企业家。各扶贫单位要立足自身实际,详细分析掌握驻村的风土民情、比较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计划,坚持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产业,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切实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

二是大办实施基础扶贫工程,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条件差,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从20__年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全面开展。针对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较为滞后的实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的重点任务。各扶贫单位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打响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紧紧围绕造林绿化、节水技术推广、人饮解困、中小型灌溉工程等重点,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想方设法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的各种难题,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在公路建设方面,要在基本实现我市村村通村基础上,加强农村村内道路的硬化、绿化、美化工程建设,有条件的村要力争实现户户通水泥路;在通讯方面,要加快村村通有线电视建设进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为农民掌握科技信息、了解国家政策、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提供有力帮助。要继续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优化农村能源利用结构,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三是大力实施智力扶贫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要继续开展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农村,通过送书籍、召开座谈会、培训会、咨询会等形式,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有技术、懂法制的新型农民。要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将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开阔农民视野的重要途径来抓,坚持农业消化一批、工业吸纳一批、第三产业转化一批、市外输送一批的多元化就业渠道,组织好对农民的转移培训工作,增强农民就业技能,提高农民就业质量。继续深入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帮助家庭困难户子女解决入学难的问题。

四、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推动扶贫工作纵深发展

1、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具体要做到“四个到位”:一是领导到位。各级各部门的一把手是扶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将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级向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二是任务到位。要继续按照扶贫工作五件实事的要求,每个扶贫工作队每年为驻村至少帮扶五户贫困户、资助五名贫困学生、建设一项基础设施工程、转移10名富余劳动力、完善实施一个产业项目。三是投入到位。各级各部门要千方百计筹措扶贫资金,集中财力、集中人力,重点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怀着关心农民群众疾苦、体察群众冷暖的为民意识,舍得出钱出力,造福一方百姓。四是监督到位。各级各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对各自的扶贫任务进行监督检查,采取自查和他查相结合的办法,确保各项扶贫任务落到实处。

2、完善四大扶贫开发机制。

一是定点扶贫机制。经过多年发展,定点扶贫已经成为我市扶贫工作中的一项主要机制。几年来,定点扶贫单位带着感情真扶贫,积极支援驻村的经济社会建设,为推动我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今后要继续巩固完善这一机制。各定点扶贫单位要继续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加强与驻村的联系,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切实增加贫困群众的持续增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二是联户扶贫机制。在扶贫工作中,我市扶贫工作与当前保持共产 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大力实行联户扶贫制度,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扶贫事业中体现先进性,在为贫困群众的谋实惠中体现代表性,进一步增强了党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今后,联户扶贫党员干部要采取结对扶贫的方式,经常深入农村,了解帮扶户的所思、所想、所盼,为帮扶户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三是领导包点扶贫机制。市四套班子领导直接参与扶贫,了解民情,体察民意是我市扶贫工作的一大优良传统。市四套班子领导通过身体力行,在全社会产生了极大的示范、带头、表率作用,使广大贫困群众真切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今后要继续加强领导包点扶贫机制,将扶贫工作作为检验和锻炼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四是企业扶贫机制。在历次扶贫活动中,广大民营企业家慷慨解囊,热情扶助,成为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和重要力量。今后,我们要将扶贫工作作为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特别要将贫困地区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重点地区,引导企业通过投资办厂、结对扶贫、吸纳劳力、联户经营等手段,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3、加强基层组织和扶贫队伍建设。

结合当前第三批党员先进性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贫困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的战斗力。要继续落实党员干部驻村制度,把一批政治思想好、作风过得硬、工作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派到基层,帮助贫困村建班子、带队伍、抓发展。要积极探索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有机结合,同步制定规划,同步检查考核,开创贫困村党员提高素质、干部增长本领、能人发家致富、群众得到实惠的良好局面。各扶贫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是扶贫开发工作重大部署和具体任务的承担者、组织者、执行者,各级领导要关心的支持这支队伍,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各扶贫工作机构要大力加强思想、作风和廉政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努力设一支政治可靠党性强、业务精通作风实、纪律严明为政廉、克难奋进打硬仗、精神饱满形象好的扶贫队伍。

4、加强舆论宣传,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