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范文第1篇

因此,教师如何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将我国的基本国情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立符合国情而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呢?笔者认为,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国情教育的有效性。

一、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要求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地对事实性知识中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对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以建构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范围很大且仅限于直接兴趣的水平上。他们多被新奇的现象所吸引,仅仅局限于看到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和实验,而未产生探索这些现象背后原因的需要。这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和可能,同时,也使如何激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成为国情教育中的一个难点。

情境教学法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并适合国情教育的内容。下面就以笔者在有关环境与资源的国情教育中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利用情境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二、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创设特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和思维,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其核心是创设情境。因此,在国情教育的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如下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事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所谓创设事实情境,就是教师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为依据,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目的,选择多种形式的媒体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情绪反应的形象整体。

例如,笔者在进行我国环境、资源国情教育时,做过一节题为《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的研究课。依据学情以及对教材的重新整合,笔者将教学活动分为四大环节:“回眸我们曾经的家园”“盘点我们现实的家园”“审视我们现实的家园”以及“拯救我们现实的家园”。

在环节一,笔者主要以两段视频“美丽的大自然”和“我国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具体情境,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以及人类活动给大自然与人类自身带来的破坏,让学生在对比中归纳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

在环节二,笔者出示了两组图片。第一组图片是关于我国环境污染、我国十大环境问题的案例,结合案例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这样做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与发展形势。第二组图片是与我国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的基本状况相关的,并且结合了我国自然资源在世界的排位的图表。这样做旨在通过数据与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并归纳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视频与图片创设的事实情境,展示出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以及现实生活对学生个体的挑战性,丰富了教材关于我国环境与资源国情的内容,改变了教材平面化说教的形象,无形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感悟并思考。这种采用适当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具体学习情境的做法与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针对具体的事实情境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思考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营造一种强烈的课堂讨论与求知氛围。

例如,在环节三,笔者在为学生提供水污染、镉大米、铅中毒的案例后,进一步创设了一系列相关问题:1.通过事例简单概括一下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危害;2.造成环境问题不断恶化的人为原因何在;3.上述案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从归纳、概括事实到进一步寻根究底再到最后的启示思考,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针对案例情境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地设计梯度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

通过上述事例我们发现,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国情教育时,首先要熟悉教材中所涉及的有关国情的内容,对其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型国情知识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案例情境,设计有梯度、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思维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能力及思想情感等。

(三)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谈论交流,多变互动,集体探究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要抓住时机,依据情境中所提供的各种线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并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环节四中,笔者从国家、地方政府、个人三个方面讲授面对资源与环境问题、解决问题时的决心与具体措施。国家与地方政府这两个方面主要是以十报告中“五位一体”的方针为主线呈现各种具体的举措,以表明国家与地方政府解决问题的决心。个人方面主要是通过教师设计讨论题,学生课堂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践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学生课堂讨论活动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们北京市或者朝阳区在环境与资源方面突出的问题有哪些;2.从个人角度谈谈,我们能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哪些力所能及的贡献;3.我们能为市政府或者区政府提出哪些建设性的建议。

教师提出高于教材的、与社会实际密切联系的、更有思考价值的发散性问题,目的在于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敢于质疑,勇于表达,并分享自己探求知识的喜悦和快乐,展示自我风采;使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关注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践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真正得到拓展提高。

总之,本堂课分四个环节创设各种情境,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国家环境与资源状况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做到正确认识并理解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自觉践行正确的理念。

三、建议与思考

情境教学方式在国情教育中的应用应注意处理好以下两对关系。

(一)教学情境的真实性与虚拟性

国情,就是“国家的基本情况”,具有综合性、客观性、历史延续性与具体性的特征。教师在针对国情内容部分创设情境时,应该是客观的、翔实的且经得起推敲与考证的。当然,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不可能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流程完全真实再现。因此关于国情问题的探究与解决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虚拟一个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场景。例如上文中有关环节四的设计就属于虚拟情境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见,虚拟的情境不等于虚假的情境,它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的一种对情境的艺术处理。

(二)教学情境的目标性与情感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服务的。如果教学情境的设计背离了教学目标或是仅仅局限于知识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那么这种教学情境的设置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国情教育中的目标性与情感性应该是有机统一的关系,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情景教学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法 内涵

理论依据 基本特征 要求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156-02

一、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教学主题,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按照现实的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高仿真的场景,安排学生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以小组形式通过模拟的方式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这种体验式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直观的形式,能让学生在接近现实的情景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感受,深化对课程知识的认知,提升学习兴趣,开发思维潜能,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

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归于体验式教学方法的类别之中。在体验式教学方法中,还有两种教学方法,即情景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这几种教学方法都与“情”、“景”、“境”相关,但它们是有区别的。情景教学法是指在真实的场景中开展教学活动,如古代的“师徒式”教学、现代的“工学结合”教学及实习教学等。这种方法强调的是教学活动环境的真实性,强调“从做中学”,要求在完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描述、展示图片、放映幻灯等手段来营造一种“意境”,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强调的是“情真意切”而不是学习环境的真实性,要求教师着力引导学生从意识的层面上进入课前设定好的某种境况,做到“动之以情”,让学生带着情感从事学习活动。因此,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对情感的创设,从这种意义上说,称之为“情感模拟教学法”可能更为贴切些。而情景模拟教学法其实是从情景教学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也强调学习环境的真实性。但是,在现代大规模、高技术、速成化的教育背景下,在完全真实的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已经很难做到,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采用各种方法、手段创设出尽可能接近于真实状况的高仿真场景,进行模拟教学。因此,这种方法的重点是对环境的创设。当然,在体验式教学中,“情”、“景”、“境”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正是这三者的融合才使得体验式教学模式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情景模拟教学法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应用型课程的教学之中,但由于理论研究的不足,目前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仍主要靠教师个人的经验,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有必要从基本理论层面上对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哲学理论依据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理性认识的完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即人只有从感知具体的物质和现象出发,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不断剔除被认识对象的非本质属性,才能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完成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而情景模拟教学法就是通过创设具体的场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通过优化的、具体可感知的对象,从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去伪存真,达到对学习目标的理性认识,完成学习任务。

2.现实主义认识论。现实主义认识论认为,感觉和理性思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人们知识的建立要依靠系统地观察、分析事物以及对从观察中形成的假设进行验证这样一种科学方法。因此,在教学方法上现实主义认识论强调必须注重发挥观察、分类、逻辑演绎等科学方法的作用。而情景模拟教学正是通过高仿真的场景,让学生亲自感觉系统的工作过程,通过观察与分析学习和验证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3.实用主义认识论。实用主义认识论十分强调“经验”的价值和作用,认为“科学探究―试验―质疑―再试验”才是认识世界和获取知识的最有效途径,而最适宜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团队工作和项目安排等需要共同交往和集体参与的教学方法,强调“从做中学”以及合作学习。而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共同参与和合作学习,学生集体在完成教师设定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进行学习。

(二)心理学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在一个自由、安全和富有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中,人类固有的优异潜能会自动显现出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传授知识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是创造一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心理氛围,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情景模拟教学法所强调的,正是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在情景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指导者、监督者,处于“辅助”的地位。

2.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完成阶段的高校学生,其思维发展同样需要经历由外部物质活动向内部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其智力技能的形成也必须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发生和发展。皮亚杰在其认知发展理论中指出,思维从动作(活动)开始并与之密切联系,如果切断了活动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生长。情景模拟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心理规律,在高仿真的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动作),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成效。

3.“三元交互”心理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三元交互决定论”中,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其行为、思维和环境三者交互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主张行为和认知的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正是通过对真实环境的模拟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行为的引导,把环境、行为和认知结合起来,通过三者的交互作用来实现教学的目标。

(三)教育学理论依据

1.夸美纽斯教学论。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他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教育中的认识规律应当与自然规律相一致,指出教学的严谨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强调“直观性”是教学的第一原则。情景模拟教学法遵循了从感官开始感知知识的要求,把教学内容通过具体而真实的情景体现出来,从而也贯彻了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2.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合作、互动的过程。通过学习在使学生获得事实性的知识的同时,更提高他们的社会化程度,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为此,应当在知识产生的特定的物理或社会情境中组织和开展学习。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是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直接理论来源。

3.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本是建筑行业的一个术语,当将之用于教学理论时就形成了所谓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而不是客观的东西,知识的意义无法通过直接传递来实现而只能由学习者自己建构起来。因此,教学就不应当是教师传递知识和学生接受意义,而应该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环境和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可见,建构主义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强调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应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情景教学法正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主张。

三、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活动以情景为依托

与传统教学中依托课本、黑板、图片等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不同,在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学内容要以展现情景的方式进行整合,围绕教学任务、按照现实的工作要求创设活动场景,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融入到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课程的知识点通过模拟的工作情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整体性的工作情景中自主地学习专业知识和训练职业技能。

(二)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情景模拟教学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那种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由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学习知识和尝试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是教学活动的主人。也因此,教师在创设学习场景时除考虑知识的因素外,还必须考虑学生的状况。

(三)教学活动以提高能力为目标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尤其是理论知识为目标,而情景教学旨在创造能充分激发学生潜能的宽松学习环境,通过将学生置身于虚拟的工作场景中,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应用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形式具有直观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情景模拟教学法把课程教学内容以情景的方式模拟呈现出来,教学过程“戏剧化”,可以使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观易懂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和领悟操作技能,同时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扮演者之间以及台上和台下学生之间的“三联互动”,学生的亲身参与也使整个教学活动富有趣味性。

四、情景模拟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思想

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新对自身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进行定位。在情景模拟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当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成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

(二)熟悉教学内容,具有职业实践经验和创设学习情境的能力

情景模拟教学是通过创设典型的学习环境,把课本中的知识通过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工作场景进行展示,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教学内容,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要求。同时,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职业工作实践经验,熟悉本专业职业工作的内容及程序,能够从整体联系的角度,选择和设计具有典型意义的职业工作过程作为教学活动场景。此外,教师还必须具有将理论知识与职业工作场景有机融合起来的能力,即具有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情境的能力。因此,如果教师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职业实践经历,就很难胜任情景模拟教学工作的要求。

(三)教学经验丰富,具备较好的课堂调控能力、指导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在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师处于“导演”的位置。为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有效地调控课堂气氛、正确地指导学生行为、准确地概括和总结活动。

【参考文献】

[1]华洪珍.论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与角色定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

[2]戴国良,周永平.情景模拟教学研究与实践[J].南方论刊,2010(3)

[3]戴子刚.论情境模拟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4]胡贵勇.情境教学理论的心理学基础及启示[J].教育科学,2011(12)

情景教学法范文第3篇

1行政法的学科特点与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引入

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及教学目的,我们经过对行政法学科特点的总结,尝试在行政法实务课程中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法。

1.1行政法的学科特点

行政法学在内容上的特点主要是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和规范性与程序性的统一。

1.1.1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行政法学是以研究行政法现象以及行政法产生、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行政法课程的内容包括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主体理论、行政行为理论、行政救济及赔偿,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理论性。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十分枯燥。同时,行政法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课堂讲授中关于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等理论,既为学生提供了解决行政实务问题的必备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判断、评价、分析行政法律事件的思维能力。如果不经常联系实际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解决实际案例,则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会导致高校法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1.1.2实体规范与程序规范的统一

行政法是融实体规范与程序规范于一体的学科。行政法是规范公共行政的法律,其中包括对公共权力创设与运行的限制,也涉及相对人对公共行政的参与,这些都需要实体的规范,也依赖程序的保障。一些国家甚至专门制定行政程序法。我国行政法规范如《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即为程序性规范,而多数单行行政法律融合了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例如我国《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既规定了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的设定权、实施的主体和实施条件等实体规范,同时也规定了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行政法的该特性,决定了其教学目的必须让学生在掌握行政法实体理论的同时,重视并熟悉行政行为的实施程序。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师单向讲授的模式,忽视学生对具体程序的参与与感受,不仅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枯燥,也容易使其

混淆相关的程序及细节。

1.2行政法教学中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法

鉴于行政法学科的上述特点,我们认为有必要也有可能在行政法实践教学中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行政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就是通过营造一个适当的行政法律行为环境,让学生在此中扮演具体的角色,参与处理具体的模拟事件,从而使学生学到许多重要的、无法从抽象的案例分析和传统教育中学到的技巧。情景模拟教学法重在法律行为情境的诉求,打破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激活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将僵死的法律运用到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1]。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2]。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法学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强调“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情景模拟教学法正是让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营造一个适当的法律行为情境,在团队合作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2情景模拟在行政法实务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应用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1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景模拟教学法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专题,包括行政立法实务、行政处罚法实务、行政许可法实务、行政强制实务专题等。学生自行分组组合,每一小组负责一个或两个专题。学生以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凭借对专题知识的理解,搜集相关材料后设计案例,通过自主组织策划,在课堂上再现行政执法情景,例如模拟听证会、新闻会、行政处罚程序、行政许可程序等。学生的主体作用还体现在,课堂情景模拟中其他学生的互动参与。每一小组表演完,其他同学可以对其进行提问以及点评。例如在举行一场模拟听证会后,有学生提出认为价格改革方案单一,陈述人的挑选不科学无法形成对抗等缺点。而在一些情景模拟中,表演小组都设计了由观众找出执法人员违法行为的环节。

课堂结束后,专题小组学生必须提交一份总结报告,内容包括策划方案、知识点总结等。该总结报告作为学习成果由全班同学分享。总之,从专题的选择、方案的策划、案例情节的设计到课堂的互动、学习成果的总结,时刻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间接培养了学生组织策划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2.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对学生表演前做好专业引导,明确学生在每一专题表演中必须包含哪些专业知识点,切忌学生的情景模拟变成一场闹剧,偏离教学目的。在课堂情景表演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记录学生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为点评总结做好准备;掌控课堂气氛和表演进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并解决学生对问题的争论等。

课堂表演结束后,教师必须紧扣课程经过,完成针对情景表演的即时评点,在第一时间评估学生参与团队的表现得失。教师从学生策划方案、专业知识运用等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总结。帮助学生明确对专题知识展现的最佳方案和实施步骤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这个评点,要更多从策划方案的选择、职业知识运用等实践层面展开,而不同于既往法学案例分析的法律结论呈现。

2.3情景模拟教学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讲解要抓重点、讲精髓。教师要避开基础课程把知识的讲解作为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情景模拟的过程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因此学生剧本的创作、专业知识的查找应由其自身完成。教师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更新。

(2)重视对第一专题小组的选择和指导。第一小组的表演态度、表演效果直接影响其他小组的积极性,并直接激发各个小组的竞争意识。因此,教师可以挑选学习委员或者班长为第一小组的组长,积极跟进该小组的表演方案、专业知识的应用,确保第一小组完成的质量。

(3)重视多媒体动态记录与书面记录报告。多媒体动态记录有利于学生课下进一步的复习与改进,同时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发现学生在情景模拟中出现的其他问题。书面记录报告既培养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也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共享与反馈

(4)教师课前充分准备与课堂即时点评。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准备,对各种场景烂熟于心,对情景模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案;其次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即时评点,既要对学生的努力做出肯定和鼓励,也要针对学生表演中存在的问题、对知识点运用不恰当的地方进行修正。

3情景模拟教学的考核评估方式———建立立体互动式考核评估体系

考核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潜在的激励作用。行政法实务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建立了立体互动式考核模式,改变平时成绩以学生回答问题为主的教学惯性,期末考试题型与内容也有所创新。

首先,建立一种动态平时成绩呈现方式,在传统的静态文本作业基础上增加动态的多媒体记录。采用多媒体记录的方式进行呈现,活化了平时成绩打分纯主观性,为平时作业的提交和成绩的评定提供了真实可保存的场景记录,并且这些多媒体记录还能成为学生课后反思课堂模拟表现的最好依据。该方法摆脱了传统作业由生到师的单向性流动关系,形成互动性多增量的作业载体。多媒体记录方式也增强了学生的角色扮演参与感,强化了训练效果。

情景教学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语法 情景教学 导入 语言输出 意义 交际功能

在高中语法教学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讲解语法规则,然后引领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语法规则。然而没有真实的语言情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语法学习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对语法学习的兴趣。并且实践证明教师讲学生练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帮助学生很灵活地掌握语法规则、更不能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语言中。因此在语法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单一的讲练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思路。恰当合理的语法情景教学能把语言的形式与其意义和交际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体验、运用并内化语言规则。

1. 在情景中导入语法课堂

教师要在学生普遍认为枯燥的语法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在导入上下一番功夫。生活化的语言环境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语法内容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采取音像、谈话、游戏和表演等方法进行导入,帮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中初步感知语法规则,体验语法规则,从而增强主动探究语法规则的意识。比如:在讲解情态动词时,可以在导入部分展示某人溺水的图片和带有情态动词的文字,让学生翻译文字,并讨论为什么没有人救出溺水者。A man is drowning in the river. Nobody will save him. Nobody can save him. Nobody should save him. Nobody dare save him. The man is shouting: “Nobody shall save me!” As a result, the man was drowned. Why? 这段带有情态动词的文字可以激活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感知will, can, should, dare和shall 的用法。教师应充分预设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以便做出适当的引导并帮助学生对规则做出合理的归纳。

2. 在情景中进行语法训练

蕴含丰富语境的语法训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语法知识的理解,运用恰当的语法形式准确表示意义。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者不断的反复操练能使其掌握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最后达到真正掌握语言的功能,活用语法知识的目的。

比如:在进行情态动词的训练时,继续使用溺水者的例子,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练习情态动词表示推测的用法。可以选择完成句子或翻译句子的形式:1) Who ______ it be that wants to kill him? _______ it be his relatives? (can Can) ― No, it ______, for he has none. (can’t) 2) It ______ be his neighbor either,for they get along well. (can’t) 3) It ______ be his colleagues, but I am not sure. (may) 4) He _______ be committing suicide, for he doesn’t allow anyone to save him. (must) 5) 他一定是失去了家人。(He must have lost his family members.) 6) 他可能遇到难事了。(He may have met some difficult things.) 7) 他是不是和他妻子吵架了? (Can he have quarreled with his wife?) 8) 他一定不是失足落水。(He can’t have slipped and fallen into the water.)

3. 在情景中进行语言输出

在语法规则的运用和巩固阶段,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应用语法规则,提高语言能力。情景的创设必须突出交际目的,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活动结合起来,在活动情景中运用语言,内化语法知识。比如:在情态动词的运用和巩固阶段,可以仍然借助溺水者的例子,进行一次模拟的记者采访围观市民的对话。让“市民”运用尽可能多的情态动词描述落水者当时的情景和对其落水的原因进行推测。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关注了语言形式,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课堂互动交流进行了语言输出,培养了交际能力。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会营造和谐动态的教学环境。

要提高英语语法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在教学中设法营造真实的或虚拟的语言环境,实现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沟通,变课堂为语言交际的场景和处所。在情景中进行导入、归纳、训练和输出,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产生真实的语言体验,感悟所学语法在生活中的正确使用。总之, 教师应创设趣味性强,贴近生活,适合目标语法的情景,并提供口语交流的机会。对话可以在师生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生生之间进行。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景中轻松地探索语法规律,运用语法规则,内化语法知识,提高语言输出的质量,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下基础。

情景教学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景教学法;数学教学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待学习缺乏耐心与热情,为了改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需要从多方入手,情景教学法便是很好的一种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概述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将课本包含的内容和难点通过创设特定容易理解的情景、图画,再辅以一定的声音、文字解说,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掌握课本内容。小学生思维方式简单,对于复杂问题,尤其是数学这样比较抽象学科的理解存在困难,教师通过创设形象生动的外部情景,让学生融入其中,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所教知识。同时,情景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提升数学教学水平。

2 情景教学法的特点

2.1寓教于乐

情景教学法很多都是通过游戏、生活情景等形式进行展现,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积极性高。教师通过将要传授的知识放在游戏中,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就学到了教师要重点讲授的知识。寓教于乐是情景教学法最重要的特点,通过玩的方式进行学习,将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学生很容易接受。

2.2形象逼真

情景教学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形象逼真。教师在设计情景之前对学生都有很好的调查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也有明确的认识,然后教师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引入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契合的情景,引起学生心理共鸣。学生在形象逼真的环境中更愿意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学习效果较好。

2.3情感真切

情景教学的直接目标就是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容易的学习和理解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情景教学法多通过营造熟悉的情景或者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营造多彩、有趣的环境触动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的进入学习的状态。

3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3.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引用学生生活实例

情景教学法与小学数学的结合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首先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小学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摒弃应试教育的简单填鸭式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短时间内强迫学生接受大量抽象数学知识,学生对于学到的知识只会做题不会应用,灵活性差。情景教学法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坚持新课标的以人为本教学宗旨,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明确教学目标。其次,数学教师应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理解讲授的知识。数学教师以人为本,采用体验式教学,创设生活情景,从实际出现,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然后根据应用实例为切入点,传授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技能,扩大数学知识应用范围。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同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口算的“凑十法”为例进行解释。小学数学口算经常用到凑十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常常忘记,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教授低年级学生9+4问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准备两个果篮,一个里面放9个桃子,另外一个放4个苹果。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做才能一眼看出两个篮子里桃子的总数。数学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大家想办法,总有一组会提出:将放有4个桃子篮子里的1个桃子放到有9个桃子的篮子,此时两个篮子的桃子数量分别为10个与3个,所以总共有13个。此时数学教师可以表扬一下这名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学会了“凑十法”,可谓一举多得。

3.2适当加入游戏,增加课堂趣味性

小学数学情景教学要多加入游戏环节,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数学传统教学一般以老师为中心,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核心人物主导整个课程的进程安排和教学方式安排,存在很强的格式化性,只要按照传统格式就能上课,应试性很强,教学效果差。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可以将学生的天性“玩”考虑到教学中来。小学生年龄较小,天玩,所以如果能将数学学习放到玩中进行,符合小学生的需要,真正实现学习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结合。

比如,在教学生认识、掌握数字时可以将报数游戏引入其中。小学生识数是最基础的知识,只有能正确识数才能学好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师组织大家玩报数游戏,教师首先说一个10以内数字比如数字2,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学号顺序以此说出2的倍数,说错的学生采取小惩罚比如在讲台唱歌、跳舞。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数学教学过程,在游戏中学习,寓教于乐。

3.3创造多元化的学习情景

数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注重多元化与实践性。比如高年级学生数学教材中出现土地宽、长、面积、亩等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真切的理解这些概念,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土地丈量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然后逐渐在生活中养成以数学眼光看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并且能够将一些简单问题数学化。

3.4挖掘数学魅力,吸引学生学习

课堂上教师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可以提前对将要讲授的课程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深层挖掘数学魅力所在,在课堂上通过适当形式表现出来以吸引学生眼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多做很多工作,真正遵循新课标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努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比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圆并将其16等分,将16个近似等腰三角形进行拼凑可以出现一个长方形,此时圆的面积变得很容易取得。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自己先发现数学的奥妙,再用以吸引学生。

4结语

数学无处不在,这为小学数学教学与情景教学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对情景教学法的概念、特点进行概述,简单了解了情景教学法的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小学数学与情景教学法的结合使用,发现了其中的一些规律和特点,并且也为小学数学教师使用情景教学法提供了一些意见与建议,希望能为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曹振波.谈小学数学情景教学法[J].新课程(下),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