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景剧

情景剧

情景剧范文第1篇

然而直到今天,在中国大部分电视连续剧里能够找到真正意义上称为喜剧的作品仍然屈指可数;反观电视系列剧中的情景剧却清一色为喜剧,也因如此,大众往往会把情景剧等同于情景喜剧来说。

对于中国电视剧众多类型我不禁要问,为什么偏偏会由短小精悍的情景剧来承担喜剧功能呢?所以,我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为情景喜剧正名,“正名”如此重要,那么,“正名”究竟应该“正”什么?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正名分;二、正责任。

回顾经典,《我爱我家》诞生于90年代初,通过描写一个北京的六口之家以及他们的邻里、亲朋各色人等构成的社会横断面,展示了一幅改革大潮中大千世界绚丽斑斓的生活画卷。①有人说,英达从一开始,就将情景喜剧创作到了顶峰。这之后,情景喜剧一部接一部的诞生,可惜的是尽然没有一部作品能够与《我爱我家》的艺术水准或者观众口碑相抗衡,情景喜剧的发展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那段时间,人们开始思考情景喜剧的前途。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那些年创作出的作品,在惊叹时光飞逝的同时,我们从那些作品里看到了中国人民对待事物的态度和看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这就是情景剧的魅力,因为情景剧最为贴近生活,一般表现的都是家庭生活或者是工作环境下的情景,这些场景下发生的事虽然琐碎,但比较贴近大部分观众的生活。②情景剧的话题,一定是与大众的生活相关的,也是大众关心和关注的。③它们为坐在家里的观众打开一扇窗子,让他们看到(不必去真的“窥视”)发生在别人家里的故事;它们又给观众挂上一面大镜子,与其说在演戏,不如说在演绎百姓自己的生活,记录下百姓生活中的点滴。

随着《武林外传》的走红让情景喜剧重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甚至有说法认为,《武林外传》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情景喜剧的春天已经到来。看似这种言论过于乐观,但我们必须承认,情景喜剧并不是电视剧大餐中的一道配菜,它是观众收视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是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角色。《武林外传》的火不是偶然,它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机。

首先,这与时代潮流紧密相关,社会进入到一个娱乐的时代,于是,幽默、解嘲、无厘头越来越多的加进生活言语交谈中,人们喜欢将欢笑和社会热点结合在一起,寓教于乐成为生活的主调;其次,创作者的用心让观众品尝到了情景剧的又一魅力――喜剧性的新口味:颠覆传统。80集的《武林外传》看似轻松幽默,但是它也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反对暴力和打杀,它将真相一一戳破。传说中的盖世英雄往往都只是传说;许多名震江湖的侠客及其武功,常常是凭空杜撰的;一些约定俗成的江湖道理,其实是陈词滥调,是一种不讲道理的道理亦或是说教。

《武林外传》的语言幽默体现在对白的“大杂烩”的特色上,剧中有各地方言大杂烩,有中英文的杂烩,另外还有语言表现形式的杂烩:有时用文字游戏,有时用广告语,有时用诗歌,有时用名言警句。

或悲或喜。《武林外传》笑的背后能够让观众产生更多的反思。除了讲“侠文化”以外,还讲了友爱、亲情、不要计较小节、反对迷信、反对、提倡宽容等人生道理。

无“喜”不成剧,可以说,《武林外传》既有传承经典,又有突破创新;既求喜感,又不乏温情,是一部面貌一新的情景剧。④在此之后,还有《家有儿女》和最新推出的《爱情公寓》等代表作品问世,也都颇受好评。

虽然看似中国情景喜剧总体发展处于徘徊状态,一直未能满足观众的欣赏期待,但情景喜剧的生存境地也并非令人失望。在上述现状下,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似乎已初见端倪。创作者在多年的创作过程中摸索出一些规律:一集通常在25分钟左右,相当于普通电视剧一半的长度,可以分为上下两集来讲一个故事。情景剧具有观众笑声的外部特征外,还有系列剧的剧集相对独立性和对生活的实录性,多以室内场景为主。话题内容紧贴流行,具备社会讽刺的功能。情景喜剧看似搞笑幽默,但在艺术创作上却是相当认真严谨的。它用娱乐的方式帮助人们解压,尽管你不能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法。这正是喜剧的艺术,在于通过令人捧腹的情节和个性鲜活的人物,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深刻的启迪和美的熏陶。⑤这便是情景喜剧的魅力所在,它的名分就在于此。

那为什么在中国大部分电视连续剧里可以称为喜剧的作品又少的可怜呢?我们可以发现,通常连续剧都要打上悲情的旗号,好像不让观众落几滴泪就不能打动人心,跟优秀作品沾不上边。所以,自然而然的电视连续剧的创作多带有悲剧意识,总以煽情、坎坷,赚够观众的眼泪为宗旨。恰恰让观众捧腹大笑,轻松娱乐的情景喜剧却被常常冠以依靠低俗的笑料和包袱来取悦观众的罪名,有越做越烂的趋势,几乎跟粗糙、廉价画上了等号。电视剧艺术的喜剧功能全权交由情景剧来完成,却有着出力不讨好的下场,这种局面归根结底看来,或许还是跟中国老百姓的收视心理有关。在我们国家,可能“哭”比“笑”更受欢迎。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情景喜剧为我们带来的欢笑。情景喜剧应该有一种审美的功能和责任在其中,而这种审美的效应和风趣的幽默效果恰是来自于质朴的平民生活中,而不是编导们在家借助想象凭空杜撰的。

正因为连续剧的“悲”,给情景剧的“喜”留出了空间。我们可以继续向美国成熟的创作经验学习跟借鉴,同时创造性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滑稽与幽默等手段,再加上扎实的剧本笑料、优秀演员夸张到位的表演、精良的制作,相信一定会有经久不衰的作品问世。

虽有人说:尽管情景喜剧的拍摄技术日臻完善,情节、笑料、表演也更加成熟、更符合大众的口味,但它的本质始终没有改变。说到底,情景喜剧就是一个30分钟的表演,演员们在人们熟悉的情境中娱乐观众。并且情景喜剧的发展目前仍是障碍重重:连续剧依旧坐拥王牌老大的地位,日剧、韩剧、泰剧、美剧大受欢迎,何来情景喜剧的容身之所?我想,在整个电视剧发展史中,他们小看了情景喜剧的实力,因为它本是舶来品,生命力顽强着呢,情景喜剧的前景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注释:

①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6318.htm相关评论

②《国产情景喜剧地域化问题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问

论文,马珂

③互动百科省略/

wiki/%E6%83%85%E6%99%AF%E5%89%A7情景剧特点

④《中国电视剧名句鉴赏辞典》,第456页。

⑤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4315084.htm

情景剧范文第2篇

想当初,《武林外传》的播出能跟当年的春晚叫板。追溯到最早的《我爱我家》更是引发狂热的收视狂潮。在北京地区,它的收视率一度高达20%。后来的《东北一家人》《炊事班的故事》《候车

恶性循环

电视指南:根本问题是什么?高尚:优秀编剧的匮乏是最大因素。情景剧说白了就是剧情为主,不可能产生很大的视觉冲击,所依靠就一点——幽默。现在很多情景剧的笑点不够高明,好多剧情故弄玄虚,强迫观众发笑。桥段一用再用,没有新意。很多没有收视率的情景剧问题大都先出在剧本上。这与情景剧剧作的稿酬太低不无关系,长期下去就会失去一支本来可以相对稳定的情景剧剧作创作队伍,剧本质量就难以保证,大工业式的规模生产就无从谈起,这是目前我国情景剧发展的主要瓶颈。另外情景剧编剧的门槛低,素质参差不齐也难出好作品,像梁左、王朔那样的组合现在很难

大厅》《闲人马大姐》《家有儿女》一部不如一部。电视荧屏上涌现出一大堆的情景剧,没有一部能打破《我爱我家》的收视率。

从最初的贴近生活,从小故事入手到现在的故弄玄虚,装疯卖傻,情景剧越做越低劣,造成观众群大量的流失。

与此有鲜明对比的是国外日益繁荣的情景剧。在国外,情景剧的发展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了,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电视文化产业,一种完全采用工业化模式生产、流水化作业的体系,边写剧本边拍摄已经成为基本的创作规律。情景剧几乎占到了整个电视剧创作及播放总量的40%以

寻觅。

电视指南:好像真正靠情景剧成名的演员没有多少。高尚:对,除了《我爱我家》《武林外传》《爱情公寓》其他的真正靠情景剧出来的演员很少。喜剧是最难演的,我们的情景剧真正靠演技支撑起来的演员并不多。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很多情景剧中经常会出现熟面孔,演员频繁串演,不仅使观众大倒胃口,也使得他们本身无暇提高。我曾经跟组拍过情景剧,演员来了现拿剧本对词的现象还很普遍。到了现场现撞,这种肯定出不来好作品。《我爱我家》那会都是提前排练了,到了现场有新点子大家集体磨合的创作。这种创作对演员是个磨练。好多来客串的演员并没有跟创作人员一起

上,有的甚至高达近60%。在美国,22点以前各大电视台(网)除了新闻和一些栏目以外,播放的大都是一些情景喜剧。情景剧市场非常繁荣。

问题到底出在哪?相较于国外情景剧,我们到底差在哪?就此我们采访了资深编剧高尚。

高尚:(原名高海洋)资深编剧,作品:《青春不够用》《爱的契约》《适婚男女》《宅男星球》《网事乐翻天》《我爱我家续集之圆圆的故事》等。

推敲人物、语言、情景定位,他以为就是耍嘴皮子,逗逗笑。演员不熟悉,不了解情景剧的表演方法,是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也一直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电视指南:所以是恶性循环。高尚:对,这种恶性循环还体现在播出时段上。情景剧刚繁荣的时候,全国几百家地方合组成了一个630剧场,专门播放情景剧。但是那段时间粗制滥造的情景剧太多,硬生生地把这个时段给浪费了。因为当时情景剧的投播量虽然最大,但依然没有很高的收视率,在国外,像《老友记》这样的情景剧,都是在黄金档播出,收视率非常好。他们都把情景剧当做产业来做。现在我们的情景剧都当栏目剧做。效果肯定不会太好。

现场感

电视指南:跟观众的趣味也有关。高尚:对,你说你身边的人有没有喜欢情景剧的?电视指南:很多。高尚:有没有喜欢国内情景剧的?电视指南:大多是看国外的。高尚:情景剧其实是跟观众有很大关系的。情景的定义是观众现场观看的,有直接反应的。纵观咱们自己做的情景剧,除了英达的那几部确实现场带观众,其他的都是自娱自乐拍摄的。这就导致了情绪,笑点的不对等。所有笑声都是剪辑后期加上的。根本就不生动了。所以好多情景剧,根本不可笑,但是还是传来莫名其妙的笑声。

电视指南:所以情景剧不能脱离了观众。高尚:观众是核心,我们是拍给观众看的,现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到了电视机上传递的笑果就更加弱了。美国的情景喜剧是从广播发展过来的,是“说”出来的,从一人到多人,从“话剧式”到“电视式”,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改变和摸索,现场感是不可或缺的。当然现场感也主要是通过观众传递的。

电视指南:国外的这点做得很好。高尚:对,因为他们是周播,整个排练周期算是很宽裕,排练完每次拍摄会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再做调节。到现在他们仍然是带观众拍摄。不糊弄。

电视指南:其实现在情景剧带观众拍摄的几乎没有了。 高尚:所以,这是很荒谬的做法,情景剧要的就是“情景”二字,不能把笑声强加给电视机前的观众。

游戏性

电视指南:好像现在好多情景剧也很不接地气。高尚:对,虽说情景剧的看点在于它的对话和一些肢体语言及诙谐、幽默、轻松、简单的表现方法,但与其他类型的电视剧相比,它还更贴近普通百姓,离观众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渴求距离很近,所以很容易让观众接受。不过,情景剧并非越真实、越自然越好。一般来讲,情景剧大都带有喜剧的成分,这本身就注定了它“不真实”和夸张的一面。情景剧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关键在于它的“非常规性”以及它始终处于夸张状态下的“游戏性”,这是情景剧的根。如果我们失去或缺少了这个根,观众就不会买账,情景剧就难以成立。《我爱我家》《武林外传》和《炊事班的故事》之所能够在广大观众中大受欢迎,就是因为它们都具备了这两个基本条件。如果创作者不能很好地、巧妙地把社会文化心理运用到情景剧的创作之中,用“语言的狂欢”来表达情绪、表现故事的话,这个情景剧肯定是不好看的。

电视指南:在制作上如场景、服装、化妆等我觉得也有距离感。高尚:对,好的情景剧首先要搭建起一个氛围,在这个氛围下剧情展开。他们的服化道都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如《破产姐妹》,国内的《我爱我家》等。现场好多情景剧的场景都像是刚装修完的样板房,虽然鲜亮但是不像人住的。包括服装、化妆,穿得都挺好。但是都太刻意。说白了,情景剧也是拍给人看的,他的特点就是这样。

1.收1581万人的视总人口,

5.7%的收视率,这是《生活大爆炸》最新一集的尼尔森统计数据。已经使

它超越了《CSI》《实习医生格蕾》等强档剧集。

2.《电视剧六人行》(Friends),又名《老友记》,是美国NBC电视台从1994年开播、连续

播出了10年的一部幽默情景喜剧,也是美国历史上甚至是全球范围最成功、影响力最大的电视剧之一。

情景剧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摘要:情景喜剧自1992年由英达导演引入中国,十几年来凭借顽强的生命力蓬勃发展,越来越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私以为,中国情景喜剧的显著特征使之得以发展壮大。而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一系列新问题正导致中国情景喜剧越来越走入一个恶性循环的误区。我们应如何改善和解决这些新问题呢?文章将就此一一展开。

一、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情景喜剧呈现出显著特征

情景喜剧,是1947年在美国诞生的新兴的电视化的喜剧模式。1992年,曾在美国留学的英达导演,将它引渡过来。从此,中国的情景喜剧开始了其自身的发展。十几年来,情景喜剧在中国曾碰到水土不服的困难,一度不被中国广大的电视观众所接受。但其凭借自身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克服困难、发展完善,终于得到中国观众的广泛认可。当年被评为"最差电视剧"的《我爱我家》如今已被尊奉为经典之作。情景喜剧不仅在我国电视荧幕上站稳脚跟,获得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而且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出现了一批深受好评的佳作,如布满东北地方风味的《东北一家人》,为儿童教育树典范的《家有儿女》,还有以诙谐搞笑著称的《武林外传》等。

近几年来,情景喜剧在我国的电视剧创作生产中势头大增,那么,情景喜剧有着哪些特征才使得大家争相尝试呢?从收视率决定电视成败这一电视界的新规则来看,我们应从观众审美心理需求角度,结合多年的艺术实践来进行深入探究。私以为,中国情景喜剧有以下典型特征。

首先,就情景喜剧的艺术属性而言,它是一种电视化的喜剧模式,是舞台剧和电视剧的艺术综合体。这是情景喜剧生来就有的本质特征。它由编剧创作文学剧本,是电视导演领导下的整个电视剧组集体创作的结晶,并通过电视媒介展现在电视观众面前。同时它的结构及表演方式等又保留着舞台剧的成分,某些剧目在拍摄过程中甚至邀请了现场观众的观摩和参和。

其次,情景喜剧是一种轻喜剧。它的创作宗旨是,让观众在休闲中得到娱乐。它的思想内涵清楚明了,通俗易懂。作为喜剧,它往往更富于反映社会现实、人性本质的深度和广度,以其富有生动的形式,幽默、诙谐的手法使观众感到愉快、快乐,让观众得到一种亲切的教益、心智的启迪和情绪的渲泄。喜剧有着天然平民性、通俗性,它和最广泛的观众有着一种亲密的情趣联系,轻易实现沟通、交流,轻易对各种素材进行裁量、转化为故事的素材。情景喜剧,也具备这样的优势和特征。

三、情景喜剧的制作有着严格的场景限制。情景剧创造一个既和外界联系广泛又相对封闭的"场景"来构筑人物活动的空间,即主要场景。一般来说,主要场景的拍摄均布置在摄影棚内进行,棚外戏原则上不超过全集的20%。

四、情景喜剧的每集内容独立成章,每一集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故事情节上基本相对独立,上下集之间没有悬念和期待。同时,整个剧情又是一个前后贯穿、合理发展的"糖葫芦式的整体"。

五、客串人物在情景喜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功能。情景喜剧的人物角色可以分为两种,分别为贯穿人物和客串人物。贯穿人物即贯穿整剧始终的人物,客串人物是指仅在单集或少数几集出现的人物。在系列情景喜剧中,几乎每集都有一两个客串人物的出现。他们是该剧集中矛盾出现的导火索,同时又是该矛盾得以解决的关键。

第六,和观众的心理贴近性。情景喜剧,是用艺术手段展示一些小人物的故事,它所描绘的生活和百姓息息相关。从观众的实际需求来讲,家长里短,是是非非,离观众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渴求距离很近,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纠葛,才是他们最感喜好的事情。正因为是观众身边的真实故事,观众才会被他们牢牢吸引,并形成某种心灵的互动,产生由角色到自身的情感交流。情景喜剧浓厚的人情味和亲和力能起到润物纽无声的艺术效果,体现出现代传媒的人文关怀。

第七,地域性是情景喜剧在中国逐步发展中出现的显著特征。由于区域文化、方言特色和生活习俗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幽默的理解和接受有着较大的差异。而根据不同地域的人文特征创作的地域特色浓厚的情景喜剧,往往能受到地域观众群体的欢迎,如京派观众群、海派观众群、岭南观众群等。另外,自情景喜剧在中国诞生起,方言便和其结下了不解之缘。各地区都纷纷涌现出一些方言情景喜剧的杰出代表,如广东的《外来媳妇本地郎》、上海的《老娘舅》、湖南湖北的《经视一家向前冲》等。

最后,灌装笑声的伴随,也是我国情景喜剧扬而不弃的典型特征。适时的罐装笑声不仅可以增强情景喜剧的现场感,还能带动电视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面对误区和矛盾,中国情景喜剧该何去何从

虽然情景喜剧具有如此多的优势,使之得以迅速发展。但纵观当前我国整个情景剧市场,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情景喜剧已经越来越走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十几年间,我国情景喜剧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下来一个又一个矛盾和新问题,亟待解决。私以为,中国情景喜剧要想得到一个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索改善。

首先,国产情景喜剧创作班子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前期策划和剧本创作上。情景喜剧题材保守的新问题在美国也曾出现,并在很长时间内阻碍了美国情景喜剧的发展,但《一家大小》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近几年,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有突破性意义的优秀作品,如《家有儿女》等,但这些作品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国产情景喜剧题材过于狭窄的新问题。"家"仍然是中国情景喜剧唯一的题材,深刻的喜剧还没有出现。私以为,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创作者们"走出去".只有开阔思维,对国内市场及各阶层各年龄段收视群体的需求心理有了宏观上的把握,才可能创作出受观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另外,注重专业编剧队伍的培养,也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办法。应大胆引进新生力量,为情景喜剧的创作队伍注入新鲜血液。目前,由于一些老牌编剧们碰到创作思维上的瓶颈,越来越多的国产情景喜剧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故事过于表面而毫无内涵可挖。文本的粗糙、对市民口味的低级迎合都必将导致这些情景喜剧最后的收视失败。

其次,在生产创作上,情景喜剧应该走上一条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系列情景喜剧的"糖葫芦"式结构、场景限制性及成本低,周期短、便于生产制作的优势都决定了情景喜剧适合产业化生产。而产业化生产的分工专业化、创作过程的连续贯穿性及生产效率的高产高质性都决定了中国情景喜剧必将走上这条道路。

在喜剧幽默手法上的开拓创新也是拯救国产情景喜剧的重要手段。依靠喜剧语言的地域性特色抖包袱的手法已经越来越被观众所熟识。假如国产情景喜剧在搞笑手法上再无创新,必将导致电视观众的审美疲惫和厌倦。而情节的喜剧结构、人物形象的卡通化、喜剧内容的后现代模式及后期制作中的音乐、特技的渲染等都是非常突出的搞笑手法,应在以后的作品创作中得到有侧重性地充分体现。

情景剧范文第4篇

吴方圆讲述自己在车上发生的故事――

经过一个月“黑暗”中的煎熬,终于迎来了一个光明的周末,可以回家啦!下午两节课一完,我飞奔回宿舍,提起昨晚就准备好的行李,又奔出校园,跳上一辆三轮车去客运站。

客运站的人可真多,密密麻麻,很多都是学生,背着背包,不是伸长脖子等车,就是在刚刚打开的车门前奋力拼搏,好早点抢到一个位子。我背着一只包,手里提着一个袋子,穿梭于人群中,在一辆一辆车前绕来绕去,寻寻觅觅。总算找到了一辆。车马上就要启动了,我一边挥手一边跑,背包和袋子也随着我的步子摇晃着奔向幸福的班车。

挤上车,才发现没有空位子了。加上我,四个人立在车中间。我喘了口气,放下包,开始左顾右盼,揣测着谁不久会下车,毕竟距离家大约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呢。离车门最近的一个座位上,一个中年妇女开始整理放在脚下的两只塑料袋,朝前不断张望。她应该快到了,我提起包,时刻准备着。车停下了,果然不出我所料,妇女起身提起了袋子,前脚迈出,我一个箭步冲上去,一屁股坐了下来。

悠闲地望着窗外,浏览眼前一晃而过的景物。过了几站,上来几个人,车里显得更拥挤了,最后上车的那个妇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看上去年过半百,皮肤黝黑,衣着老土,一脸的风尘仆仆,瘦瘦的胳膊,却吃力拖着一个大包。

这下可麻烦了,包总不能放在门口呀。售票员不耐烦地说:“你不会等到下趟车再上啊?没瞧见挤成这样了么?往里搬!”

可能往哪儿呢?车上的人都用冷冰冰的眼神拒绝了她,她站在那里,似乎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车里人对她的排斥,引起我强烈的同情。可是要把座位让给她吗?还有半个多小时才到家呢,难道让我打着大包小包一直站到家?再说了,其他人都没让,我凭什么先让?虽然给自己找了一大堆理南,脸却还是有点莫名的发烫。

脑子里灵光一闪,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可以让自己心安理得,又可以保住“宝座”。那就是在其他人站起来准备让座时,我故意迟一步站起来让。

环视了一下车内的每一个人,大家不是拧头朝着窗外,就是装作打瞌睡,脸皮厚的,干脆视而不见,镇定自若。难道我的算盘要落空?

好不容易,看见一个小伙子动了动身子,似乎是要站起来。我赶紧站起来,冲那个妇人说:“把包放我这儿吧。”哪知,在我说话之时,那小伙子并没有让座,只是起身把窗户关了,一屁股又坐下。我顿时有点傻了,妇人朝我笑了笑,却说:“不用了。”话已出口,我哪好意思再收回去,何况大家都看着我呢,只好劝她坐下。

站在车上,我再也无心欣赏窗外的风景,一只手牢牢抓住扶手,另一只手提着袋子。我后悔,后悔自己干吗要充好人,后悔自己找苦吃。“把你的袋子放在我包上吧。”坐下的大妈指指我手里的袋子说。总算没白让一回。

终于到家了。我下车那一刻,车上的许多人都朝我微笑,那微笑里的赞许,让我心里有了一丝甜蜜。

陈程讲述在车上看别人的故事――

每天在城市里穿行,从城东的家到城南的学校,挤公车很自然地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每天上学放学,与上下班的人流交织,公交车上数量有限的座位成为众人争夺的宝地。争先恐后地挤上车,座位早就没有了,只是想抢占到一方可以稳稳站住的立足之地。要不,就只能站在车门受尽上车下车人的心急与拥挤。

置身在车厢里拥挤的人群中,便感叹城市人的繁忙艰辛。车启动停步,大家跟着前倾后仰,没抓稳栏杆的,险些摔了个趔趄。身边有个人起身下车,我正要欣然坐下,屁股却落在了一条柔软的腿上。原来早有一个妇人敏捷地穿过空当,先用半边屁股占好了座位。有人掩嘴偷笑,有人拿眼盯着我,等待好戏开锣。我讪笑,不好意思地挪出来,再没脸站在一旁。

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上车了,坐第一排的年轻小伙子立刻站起来:“大爷,您坐。”意想不到的是,老人伸出一只手按住年轻人的肩头,微笑着说:“不用,谢谢你,我能站。”

老人精神矍铄、红光满面,一看就是个不服老、热爱生活的老人。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母亲领着一个小姑娘上了车,好几个人都要站起来为这个小姑娘让座,那位母亲却谢绝了所有为女儿让座的人,说:“让她站着吧,她已经到了可以站的年纪。”

我有些诧异地看着那位年轻的母亲,思考着什么才是父母对儿女的真爱。

而发生在夏天的一幕让座情景更是触动我的心灵。

那个清晨,公交车在站台旁徐徐停下,上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儿,衣裳洗得发白了,但却很干净。小男孩牵着一个中年肓人男子,他一边上台阶一边提醒着:“爸爸,有三步台阶,你小心点,抓住我的衣服。”小男孩就是盲人的眼睛。父子俩在投币箱旁站稳了,年轻的公交车司机白了父子俩一眼,不耐烦地呵斥:“下去,下去,又不想买票是吧,你们这种人,切……”语气里带着一种叫人受不了的鄙夷。

小男孩怔怔地看了司机一眼,眼里满是委屈。他没有辩解,翻起外衣一边的衣角,从里面的衣兜里翻出两张皱巴巴的一元纸币,放进了投币箱――虽然他并没有超过1.1米的免票线,还是买了两张票。然后他再也不看司机,牵着父亲朝车厢后面走去。

虽然车厢里坐满了人,但并不拥挤,几乎所有的乘客都目睹了这一幕,有五个人同时站起来为父子俩让座。小男孩却只接受了一个座位,对让座的人鞠了一躬表示谢意,安顿父亲坐下后,他抓住父亲座位的拉手,守护在父亲身边,车经过闹市,乘客渐渐多了,而他却用伸开的一双手臂,守护着父亲那一方宁静、安全的港湾。这个孝顺、自尊又懂礼貌的穷人家的孩子,虽然一言不发,却吸引了所有乘客赞赏的目光。

那一刻,我思考着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期待得到别人的尊重,但我们是否想到去尊重别人?每一个人的人格都是珍贵的,伤害一个人的人格甚过于伤害他的身体。我想,也许小男孩那委屈的眼神会让那位年轻的公交车司机惭愧一阵子吧……

情景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爱情公寓;中国情景喜剧;发展现状;改进措施;策略分析

电视媒体的传播需要给观众带来一定的文化素材,利用科学审美理论和潜移默化的教化特性实现该类影视作品的突出效益。关于《爱情公寓》的成功,主要还是巧妙利用当下流行的男女混合式公寓进行人群承载物的流动供应,将一切可能的社会流行元素进行充分包揽,跨出类似家庭喜剧的空间局限,让不同性格的青年群体们演绎各自的悲欢离合情境。

一、中国情景喜剧发展现状分析

《爱情公寓》自开播以来,受到许多观众的热捧,尽管目前萌现涨迹的中国情景喜剧竞争形势异常激烈,但是目前广大青年崇尚个性和自由的生活框架已经充分地展现出来,映射城市男女们初入社会的困惑思绪和寻求真情的执着信念。尽管嬉笑怒骂的情境传达出现下时代年轻群体的真实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但这是每个人必经的成长阶段,也正因此令广大收视观众产生一定的共鸣。名副其实,自九零后新人类诞生以来,无论是智能手机、高速网络还是就业,无不以这类人的生活为素材中心,进行当今社会风尚的概述。可见,不管情景喜剧的题材包涵着任何领域信息,其主要目的还是启发观众的愉悦心情和真善美的社会文化气息。

情景喜剧中的主角一般是社会中常见的小人物,其就是利用这种普遍的草根效应才吸引大众的视线,实际剧中叙述的悲欢离合的场景是那么的贴近生活和细腻。在一些市井巷弄中的人物不免会产生一种恶俗的气息,但是电视剧始终是满足大众的口味需求,即使内部衍生任何分众化和窄播化反应,整体技术创造的主要来源还是根据生活通俗化的必要特征进行改编的,这才有助于真正绽放其独特的娱乐休闲功能。正因为这种电视特性的普遍认知效果,使得情景喜剧更加趋向于平民化和民间化。因此,所谓的“俗”是区别优质影视和情景喜剧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创作主体真正要做的就是实现雅俗共赏,避免产生变相愚弄观众的信息传递效果。另外,这种世俗性和大众口味的融合需要对剧中的人物行为进行模式化设置,配合丰富的语言修饰,令其主要特点能够全面呈现,满足预期的回应标准。该类剧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修饰不同于传统的影视剧要求,其渗透着小品式精辟的语言样式,尽量处理得相对简单化、口语化和幽默化,要尽量贴近生活,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方言,以满足其最具生活性和本土化的表达功能。记得《爱情公寓》第一部中,“吕小布”在堵车的高架桥上,与重庆美女搭讪,就巧用了方言进行惬意沟通,这种油嘴滑舌的轻浮形象正是现下青年群体中最常见的行为模式,所以属于年轻人的情景喜剧便是这部作品开辟长久立足之地的重要工具。

二、在喜剧夸张性上融合电视综合性效果

喜剧的主体表现手法即运用一些夸张、浪漫的桥段进行非常态行为的舒展,而标准电视的艺术手段则就是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进行制作的。喜剧的电视特性融合处理手段是一种具备艺术风格气息的幽默表达技巧,它在收揽原有文本的内在元素基础上,配合主观审美文化和范畴格局实现尽量宽泛的拓展。就像《爱情公寓》第二部,“曾小贤”在答题风波中进行所谓人生的抉择之路上,也就是接近剧终的桥段,使用某种闪回的记忆搭配模式,加深中心人物的内心独白,将其心理活动刻画地生动形象,并配合融洽的背景音效进行现场真实画面的补充,保证必要情感信息的真实和自然效应,在平行叙事和交叉情节的科学融合制备作用下,大大丰富了情景喜剧的范围。其中,电视技术的施展手段可以说发挥着巨大的辅助作用,在进行拍摄景致和镜头调节活动中,利用剪辑的定格、回访以及特效技术进行喜剧元素的充分搭配。情景喜剧具有特别的叙事结构,即每集中都会对某种特定事物或者人物语言进行颠覆或者稳定模式的重新恢复。这种外在表现形式主要还是利用封闭固定的空间格局进行关联故事情节的衔接。假定情景的存在会造成观众收视的依赖,同时长期稳定的背景环境和人物关系极易衍生观众的审美疲劳反应,造成收视成果水准的降低。

《爱情公寓》在吸取上述经验教训之后做出适当的改革,拍摄期间几乎全部采用环绕式的完整背景,加上适当的外景搭配,形成其与传统情景喜剧单面背景的不同形式特征。除了爱情公寓中的房间之外,室、酒吧和工作场所也是这部剧中必要的情境搭配元素,就如“曾小贤”在热线电台中一直重复着说道:“好男人就是我,我就是曾小贤”一样,不但没有造成观众厌烦的心理反应,同时这句话也成就了“陈赫”这位新生演员的长久演绎之路。再就是作品中感情的叙述,当下青年对爱情已经从执着到绝望的地步,究竟“小贤”和他偷偷爱着的“一菲”能不能在一起,印证纯洁爱情的天长地久寓意,至今还是一个谜,我想这就是导言最终的杀手锏,直到两人的结局公布之后,《爱情公寓》也将面临全部收尾的阶段。也就是说,制作流程中必须避免力求简单的模仿行为,要合理提炼艺术的审美性质,满足观众休闲娱乐的要求,这是目前中国情景喜剧改革工作中必须全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结语

中国情景喜剧在做了电视艺术效果和大众生活文化元素的综合搭配之后,产生必要的收视成绩,这与既定模式下的夸张语言修饰技术和人物形象设计是分不开的。这类影视作品已经逐渐迎来大放光彩的阶段效益,需要进行一定模式的结构创新,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大众不同的需要,掌握现代影视剧运营的必要技术支撑要领,真正引领中国影视文化进入一个发展高峰,维持中国情景喜剧的长远稳固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君娜.电视情景喜剧遭遇创作和市场瓶颈[N].解放日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