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1.教师专业素质的界定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2.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结构性特征。其结构素质包括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教育部2012年2月下发的《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三个维度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分别对应的领域有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同时,每个领域都有具体的基本要求。

3.综合文科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应着眼于培养教师专业素质对于进行教师职前培养的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笔者认为,其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应着眼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如综合文科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能力的获取、教学实施及反思与发展的体验、教师专业情感与教育教学态度的养成等,为将来能够走上或适应中小学教师工作岗位做准备。

二、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改进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素质在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素质的课程目标下,依据学科课程的特点,专业任课教师探索和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人文社会科学概论课程的自学辅导式教学方法、政治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法、自然地理学的直观教学和读图分析法、世界通史的探究式教学法、中学政史地教学论的项目实训教学法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以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为课程主要目标的是中学政史地教学论课程的项目实训四阶段教学模式。依据初中政史地教材内容体系与特点,我们分别将中学历史教学论、中学政治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论课程设计为5~6个实训项目,并将课程理论内容融入贯穿到项目实训过程当中。该模式是把项目实训过程分为项目实训任务布置—实训准备—实训展示—总结提升四大阶段,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实训的教学模式。第一阶段,项目实训任务布置。该阶段需教师组织,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个项目需要有相关的理论做背景,均有教师素质训练的侧重点,需要任课教师做相关说明。如教学设计与模拟教学项目,往往侧重于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案的设计及教态的训练,需要任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初中教材的内容结构,每一部分内容有什么特点,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才能符合逻辑性,在此基础上怎样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才能让学生接受,并将教学设计编写为教案,教案与教态有哪些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必要时还要展示以往学生的模拟教学视频加以说明,之后布置该项目实训任务,发放项目实训指导书。第二阶段,实训准备。该阶段由项目实训小组长组织,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事先将学生分为6人一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套该学科初中教材、配套教学参考书及课程标准,每个学生选择好内容,依据项目实训指导书的要求和课上所学内容,利用课下时间,研读教材、教参和课程标准,并查找相关资料,小组进行集体备课,做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小组长组织试讲、试评。第三阶段,实训展示。该阶段还是由项目实训小组长组织,其中一组在多媒体教室模拟教学、模拟说课或见习交流,教师全程跟随,适当评价,小组成员详细记录教学过程,依据评价标准评分,教师组织自评、互评。其他小组同时在微格教室模拟教学展示,同一小组成员记录、评分,小组长组织自评、互评。该阶段重点培养学生教学实施能力与教学评价能力。第四阶段,总结提升。各小组项目实训展示结束后,全体同学集中起来,由教师组织有针对性的总结,回放学生模拟教学录像视频或微格视频,指出存在的问题,学生反思、改进、提高。该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有驾驭全程的组织指导能力。首先,需要教师依据初中教材的内容特点及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并确定实训项目,每个项目要有具体的实训指导方案;第二,教师要研读初中教材、教参、课程标准,并经常到中学听课,研究中学相应学科的教材、教法,以便对项目实训实施指导。我们有的任课教师有中学相应学科教学经历,运用该教学模式得心应手;第三,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项目实训展示进行理论提升,需要精心筛选学生展示实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要学生知道怎样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由于该模式各实训项目将课堂教学形式生动化,将实训任务布置、实训准备、实训展示、实训总结紧密衔接,将“全班”与“小组”“、小组”与“个体”有机结合,学生全程参与体验,既有现场指导,又有总结提高,体现了目前倡导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并且,在中学政史地教学论项目实训教学模式的带动下,其他学科课程也依据课程的特点,设计1~2项实训项目,以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师专业技能。

2.形成实践课程体系,探索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教师专业素质本专业的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社会调查、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等。2012年,结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我们对综合文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实践课程课时有所增加,其中教育实习增加到480学时(14.5周),目前已形成学科课程项目实训教学、教育见习和社会调查、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在内容上相互贯穿的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也为四阶段,即:课程实训奠基—教育见习(包括调查)感知—综合训练强化—实习体验。对于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对于学生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操作过程及特点是:一是在时间安排上,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体现课程内容及课程目标的衔接性。在大二下学期配合教育学课程,安排1~2天的教育见习,初步感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在大二结束后的假期,安排1周的社会调查,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的内容是教育调查,进一步探讨中小学、教育问题;在大三上学期,配合中学政史地教学论,安排2天的教育见习,学生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改进、教学设计、模拟教学及教学评价;大三下学期,首先安排4.5周的教师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将教师的基本能力综合为几个大的项目,逐一训练,集中考核,考核合格,才具备实习资格。之后安排14.5周的教育实习,一般是8周的集中实习,统一组织到初中进行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实践。其余时间学生自主分散实习,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素质。二是在组织形式上,自大三上学期的教育见习始,对应中学政史地教学论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学科(历史、地理、政治任选其一),依据选择该学科的人数,再分成小组,分别配备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包括教育见习、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集中考核、总结交流。该模式以培养学生教师综合能力为主要任务,形成了从组织方法到组织形式都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体系。三是在管理方式上,采取系主任监督,教学主任主管协调,教研室主任落实,中学政史地教学论任课教师、初中学科教师协同具体指导的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的作用,设置活动课程组长(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担任)、学科组组长(由学科教学论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长(小组推选)三级管理体系,负责活动课程的纪律、安全、活动项目的准备、练习、与指导教师沟通等工作,使各门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按计划有序、高效运行。由于学生自我管理与教师督促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各门实践课程教学效果非常好。四是在实践课程评价上,各门实践课程均制定了课程教学评价方案,采取综合评价的办法,实行校内指导教师评价、校外中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形式上,实行书面评价与学生实践表现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包括教育见习报告、教育调研报告、教学设计方案、教育实习参与活动的记录及教育实结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探索采用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还关注教师专业态度、教育教学反思等的考查。

三、结语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5-0070-0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给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教育观念。新课标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的改进及教学评价的完善等方面,都给体育教师们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目前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培养任务仍以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为重,课程体系、教材选用、教学方法还沿袭着旧有模式,没有大的改变,课程内容与教材的选用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缺少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组织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因此,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如何培养满足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人才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哈尔滨体育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体育师资力量的摇篮,应与时俱进,抓住新课程标准的实质精神和要求,建立新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新课标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1.1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新课标规定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目标,需要通过学生主动地、多样化地学习才能逐步达到。这意味着体育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不再是仅仅给学生传授体育技术,而是一门经过学科之间整合后形成的课程。它要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习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健康知识、树立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必须是多元的,除了要具备深厚的体育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生理学、心理学、卫生保健学、社会学、营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及具备哲学素养、政治理论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1.2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

新课标更侧重于对学生参与运动、组织运动、指导运动等主观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激发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能像过去一样仅仅满足于动作技术的传授,而应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即健康教育的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等。

1.3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

素质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心理因素及专业技术与技能的综合体现。传统的体育教师培养片面地看重业务素质,尤为看重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而忽视了其他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普遍偏低,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活动、组织才能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等。新课标的出台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其素质结构应为:既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又具有过硬的身心素质;既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又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结构,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2.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2.1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他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为、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指导等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级体育人才。从我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符合新课标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进一步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2课程体系

2.2.1课程方案总体情况 2008年教学计划修订后,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目前的课程结构由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三大块构成。必修课中,公共课总计804学时,占总学时的29.38%;专业课1392学时,占总学时50.88%;选修课中,公共选修、学科选修、术科选修各180学时,占总学时19.74%,详见表1、表2。

2.2.2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功能结构分析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功能结构可分为三组课程模块、两种形式。三组课程模块即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和术科课程)、教育类课程,两种形式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从形式上来讲,符合素质教育及新课标的人才培养要求;尤其是新计划中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拓宽了课程领域,增设了很多人文素质教育课;还有一些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和工具类的课程如概率论基础、网页制作、SPSS统计软件在体育中的应用等;以及一些实用技能课程,如汽车驾驶、野外生存、自卫防身术等;这些课程的设置符合新课标下对体育教师提出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及较高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求。但从学时分配比例来看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失调,必修课总学时数为2196学时,占总学时的80.26%,而选修课总学时只有540学时,占总学时的19.74%;而且,选修课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小,缺乏灵活性,如学科选修供选课程只有14门课程、术科选修19门,而公共选修虽然供选科目较多,达到68门,但却受学时总数限制,学生只能从中选5门课程学习,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且我院选修课开课中普遍存在着全班共选一门课程的现象,这就很难满足新课标对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要求。由上可见我院选修课所占比例过少,可供学生选择的范围较小,导致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和弹性,难以达到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规定。另外,体育教育专业既要求具有体育专业知识,同时又需要掌握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这就决定了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既要有体育专业的课程,又要同时开设教育教学理论课程。而我院现行的课程方案中教育类课程仅开设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而相关的师范类基本课程如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书写等都没有开设。

2.2.3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类型结构分析 目前,和大多数体育院校一样,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类型结构分为三类课程,即学科课程、术科课程与实践环节。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共1304学时,而学科课程加专项理论总共才476学时,仅占总学时的36.5%,尤其是专项技术共468学时,而专项理论却只有72学时,明显存在着重术科、轻学科的倾向,这就导致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中也不自觉地倾向于对他们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往往忽视了对其理论水平的训练,进而导致了学生技术水平高、达标成绩好,但教学能力差、讲解水平不高,有些学生毕业任教后甚至不会讲理论课。有学者曾将我国高校现行体育课程设置与日、美、俄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过比较。结果表明:我国体育教育课程中学科比例明显小于术科,而日、美、俄三国则相反。有数据表明日美俄三国的体育大学学科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在70%~80%左右,术科仅占10%~20%左右。也就是说我国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有着重技术、轻理论的传统。这一点在我院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也有显现。另外,现行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较少,仅有军训、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毕业教育等教育实践内容,而缺乏劳动教育、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内容以及学术活动等科研实践内容。

2.2.4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形态结构分析 课程的形态结构,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通常指学生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学习的课程;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师风、学风、校园文化活动、学校传统、信念、价值观等因素,也可称之为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众所周知,一个学校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显性课程大,也更为深远,但隐性课程的设置与形成的难度也更大。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活动较为丰富,经常开设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学风的建设有较强的推进作用,但还不能把这类学生活动看成是隐形课程,原因有二:其一,没有很好地与课程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因此不能算作是显性课程的补充,隐形课程应该是课程内容在课外的延伸;其二,没有形成传统,很多活动都是昙花一现,应精心打造几项课外活动或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定期组织的活动如基本功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体育节等,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其主观参与、组织、协调等各方面能力。

2.3教学内容与方法

2.3.1教学内容 通过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大纲的研究发现,在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实践部分的内容很少。学科课程基本上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大都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实践、自修与独立作业等部分的内容非常少,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践学时数也很有限,通常36学时的必修课程,其实践部分的学时大概只占2-4学时,有很多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也是偏重于理论的讲授,如《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剖学》等,其实验操作课时最多只占总学时20%;我院的术科课程教学内容也是以讲授和指导练习为主,大纲中规定了有关实践教学的安排,但实际上而有关学生参与运动能力、配合意识、团队精神、组织能力、裁判能力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内容很少,且手段较为单一,大都是以教学比赛的形式来安排。

2.3.2教学方法 我院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依旧按照传统的三个中心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多以讲授为主,照着教材满堂灌,很少有教师敢于尝试使用一些近年来学者们提出的例如建构教学法、反思性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自学法等。导致学生只会读死书,死读书,进而厌倦读书,厌倦学习,因为这些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脱离,与学生的实际兴趣与需要相脱离,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认知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脱离。可以说我院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缺乏创新,不适应新课标的教学发展要求。

2.4考评体系

2.4.1学科课程考评体系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考试通常采用百分制,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相加而成。通常平时成绩的分数只占总成绩的20%,而卷面成绩仍然是决定学生分数的主要因素,其考核方式主要有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论文考试以及调查报告考试等几种形式。总体来讲,还存在着笔试多,口试少;重理论,轻实践;重概念,轻创新,导致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4.2术科课程考评体系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考试采用百分制,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加而成。而期末成绩仍然是决定学生分数的主要因素,其成绩主要由理论考试、技评与达标、综合能力等构成,形式较为单一,通常是教师评价为主。实践中,术科考试仍不能摆脱传统的以技术为主的考核观念,虽然各门课程的大纲基本都规定了学生的成绩由平时成绩、技术评定、理论、综合能力等多项相加而成,但技术评定与达标往往占总成绩的80%左右;而出勤、课堂表现、教学能力、综合能力总共只占20%左右,且往往教学能力与综合能力部分的评分也以技术分作为参考,技术好的自然而然综合能力会得到较高的分数,这已经成为教师评分的一种习惯,这样做显然有失公平,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是不利的,个别项目的专修课程甚至还没有综合能力的考核。另外,考试标准一刀切,没体现区别对待,也没有体现出新课标下重过程性评价的要求。

3.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3.1改革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信息时代,课程设置一定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压缩必修课程学时数,调整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教育专业课三类课程的结构,建构起突出教育性的课程体系。在巩固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的同时增加教育科学课程门类,开设培养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课程,如教学设计、教学测量与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等,改变体育教育专业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

其次,适当增加选修课学时数,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在保留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边缘学科到选修课程中,使课程设置更加灵活,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自己想学的课程,培养其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再次,完善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将实践课程纳入学生的培养体系并实行学分制,增加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程学时,以教育实践和科研实践为主,军训、入学教育为辅,增设具有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校本实践课程,使之成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隐性课程”,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一个功能结构健全、类型结构科学、形态结构合理的课程新体系。

3.2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为适应新课标要求,必须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课堂上我们往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方法导致学生参与性不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思考问题,没有较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兴趣不浓。如果我们多采取自主的、合作式的、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即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将体会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再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总结。这样的方法更能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能符合人才培养的目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我们应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3.3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的体育评价转变

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性评价,将学生的学习参与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等内容纳入评价范围,让学生自己参与评价,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评价方式过分偏重于生物学的效果,它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水平等因素,既不能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还可能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脱离了体育课的学习目标。因此,应建立一种重过程性的评价模式,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降低技术评定在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对学生进步幅度的关注应多于最后成绩的关注。另外,还应打破传统的教师单一评价的方式,应建立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这样既可避免考试老师说了算的主观性,做到公正公开;又可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对知识点和考点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主观技评能力,并通过比较,找出差距,提高自我认识。

4.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学校输送体育师资人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素质和能力。面对新课程标准确的颁布和实施,我们应尽快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提高体育师资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EB/OL],体育与健康网,2007.

[2]卢忠瑾,车延龙,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2006(3):87-89.

[3]吴长青,许瑞勋,等,专业化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实现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06(1):20-22.

[4]于振峰,等,21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6(3):67-69.

[5]袁冲,新课标下体育教学评价探析[J],体育教学,2004(3):12-13.

[6]魏忠凤,后现代课程语境下我国体育院校课程建设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5):110-113.

[7]胡伟,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趋向与优化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6):112-117.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对一段时间的工作进行总结是为了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个人研修工作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个人研修工作总结1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教师研修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研修给了我们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是提高全体在职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与专家、广大教师共同学习、讨论学习,在这次远程教育培训期间我收获了很多。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研修班的学习,使我在思想上、业务理论上、工作实践上都受益匪浅。让我在专业理论知识上有了进一步的学习与提高,专家们精彩的讲座,使本来枯燥无趣的理论变得深入浅出,能让我吸取更多的工作实践经验,以达到自我提高。

通过这次教师研修学习,我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对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下面是我通过学习后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

1、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师生关系观,转变传统教育工作者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

2、教师应该细心观察、熟悉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主动和学生交流、合作,在平等互助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做反思型教师,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分析自己的某种行为,是一种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水平,注重个体差异

我们要真正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不要为了体现活动结果而只是提问能力强的孩子,忽视个体差异教育。如在观摩活动中,我们要以平常的心态,组织孩子活动,让各种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甚至要让能力差的孩子得到更多的表现机会,这样能力差的孩子有安全的活动环境气氛,自信心十足,才会获得成功和满足。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要只追求结果而放弃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让每个孩子有着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做到尊重学生发展水平与个体差异教育的统一。

三、要做终身学习教师

只有与时俱进,努力做一名终身学习型教师,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终身学习型教师,就是要坚持思考如学习,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储备知识,不断摸索教学方法。

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我们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神圣信仰与追求。

个人研修工作总结2通过这次网络研修,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加强了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从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为了更好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现就以下方面做如下总结:

一、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我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组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另外,为业余时间多学习信息技术,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习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向同组的老师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课堂上会静下心来思考的能力。有些同学的特点是比较浮躁,在问题面前不知从哪儿下手回答,甚至没有读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回答。这学期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善于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当学生的表率。从小事中总结大道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三、积极参加上级领导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积极订阅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刊物,学习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课改中,多和同组的老师一起备课,一起商量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课堂中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最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勤思考,多动笔

每周坚持写教学心得;可以是备课心得,也可以是教学体会,可以写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体会,也可以反思上节课存在的问题,然后找出好的方法解决它。善于积累总结教育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典型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好的做法积累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及时改正。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以后的研修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鲜花。相信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个人研修工作总结3本年度我努力工作,为了使自己在研修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现就以下几方面做如下总结:

一、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另外,为业余时间多学习信息技术,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不断加强学习

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让学习成为提高自己的渠道,让学习成为我一生的精神财富,做一名学习型教师。

1、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

2、网络研修:积极参加网络培训活动,聆听专家的讲座,领略专家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耳目一新,百听不厌,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观念。

在工作中,使我能够再遇到与讲座中类似的、或其它棘手的问题时,学会理性的思考和冷静地处理方式。

3、教学设计:精心设计教案,听取领导和同事的意见。

4、各级培训:通过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类、心理健康类教师的培训,使我懂得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自杀充分说明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比身体上的健康更为重要。

在今后的研修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使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时间跨进了20__年,作为一外教师,不能停止不前,不能放松要求,活到老学到老,要为我们的学生负责,为教育负责。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和专业学术水平,增强知识更新能力,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因此,我制定了个人研修计划,具体如下:

一、研修要求

1、提高自身素质。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敬业爱岗,任劳任怨,淡泊名利、不求索取,把提高自身修养作为第一研修内容,从小事做起不断进取,超越自我。

2、加强理论学习。

积极参加视频会,认真学习专家的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参加集体学习及自学等方式提高自身素质。

3、立足常规教学。

以上好每一节课为前提,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渐突显出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二、研修内容

(一)、配合活动中心,完成本职工作任务。

(二)、多读书。读书,使人充实丰盈;读书,使人静心明智。广泛阅读各类书目,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写下读书笔记,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真正做到静心静神,沉溺于书中,读出意味、读出情趣。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三)、本学期精心设计一节公开课,作好教学反思。

(四)积极参加各级培训。

(五)积极探讨“三主三自六环”教学模式。

总之,作为校外教师的我要不断学习,寻求创新,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到校外教育中。

个人研修工作总结4一、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本人在过去一年里,不断加强继续教育学习,通过自学、培训及自练等方式,自己在各方面都有一些进步,完成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具体体现在:1、提高了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树立了爱岗敬业的思想,教育观得到转变,更新了教育思想。2、进一步掌握了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了教学技能。3、改进了教育教学方法,并积极投身教学实践,教学过程更加优化,为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完成的主要工作: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了党的方针政策,了解时事及教育理论和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牢固树立了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思想,严谨治学,依法执教,在教育教学中树立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的观念,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

2、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策略》等,从中吸取了不少经验,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获取现代教育的信息,使自己更加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发展,得心应手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坚持不懈地参加各级开展的教研活动和业务学习、技能培训等,在教研活动中,认真做好准备,积极参加并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并认真作好记载和活动小结,及时反思。

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教材的培训中,态度端正,积极主动学习,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技巧。

4、积极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仅认真学习理论,还要更加重视的是深入好教师的课堂,认真听课,学习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及应用生成的能力,与老师探讨教学方法,认真总结提炼,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5、及时反思和总结教学上得失,撰写师德论文及政治学习心得体会,在教学中,认真吸取教学得失,分析原因,撰写的经验论文,体现了新的教学意识。

三、存在的不足: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虽然努力的学习,但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力和某些素质较高的教师相比,还差距很大,如教学理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以及教学方法采用还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自身的业务知识和教学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今后的措施:

1、继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牢固专业思想,并加强师德的修养学习。

2、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课程标准,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

3、积极参加教学技能的培训,自练、自学,敢于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为搞好来年的教学工作而努力。

个人研修工作总结5通过这次英语的培训,我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的生动、形象而精彩的讲座,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知识。同时我也深深的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决定细品所学,总结所得,把此次培训的所学、所得用于现实教学中。下面谈谈我这次学习的收获。

一、服从管理,认真学习

在学习期间,我认真履行培训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主动的做了很多相关的工作,如学习教育理论、做随堂笔记、听专家课、答疑、写教学反思、参与论坛。随着课程深入研究,让我重新审视我的学生和我的育人理念:教师真诚的爱更会影响、感染、爱护每一个学生,这份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力。学习期间,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一名现代的好老师,尤其是当前课改下的好老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培训期间,我参与了讲座和随校学习两个部分,有专家教育科研理论方面的讲座,他们精辟的论述、睿智的观点、缜密的思维、幽默诙谐的语言,无不透露出大家风范。还有优秀教师的课例,让我更直观的学习到站在第一线教师应有的面貌和方法,使我从观念上、理论知识水平上和教学方法与技巧上都有了新的认识与提高,在某些方面有了质的进步。

三、在学习中交流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海外实习 专业发展

一、引言

自2007年起,我国稳步推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MTCSOL)研究生教育,呈现方兴未艾之荨8米ㄒ抵荚凇芭嘌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专业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07),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并将专业实习视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环节。专业实习一般有海外实习和国内实习两种方式,海外实习主要是赴海外教学单位进行汉语言文化教学的顶岗实习。较国内实习而言,海外实习教学对象数量较多,学生能在非汉语环境中体验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更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

近年来,如何充分发挥海外实习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国内和海外实习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概括(如:张小玲,2013;汪雯婷,2016;吴方敏、陈颖,2016);一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研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遇到的普遍问题等,这部分研究多集中于对某校的海外实习模式或者某一项目进行个案分析(如:肖国珍,2014;沈玲等,2016;冯康静,2016)。总体而言,现有研究缺乏对海外实习外在影响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海外实习结束之后的跟踪研究。

本文以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组织实施的赴大洋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志愿者项目为例,以参与该项目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该专业学生参与海外实习的基本情况以及实习结束后的发展变化,从而探索海外实习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具体影响。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选取2011~2016年参加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习生为研究样本。基于样本质量和调查对象信任度两个方面的考虑,本文使用目的抽样的方法进行测量。在调查问卷的设计方面,主要借鉴国内外针对海外实习的相关文献和社会学研究方法,将问卷分为基本信息、海外实习前的准备、海外实习具体内容、海外实习对个人综合影响、对专业能力的影响、对就业选择的影响等6个方面,采取在线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81.25%。

(一)基本信息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所涵盖的志愿者项目,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孔子学院项目和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项目为主,且以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这两个批次为主(占总体数量的76.92%)。从学生参与海外实习时所在的年级来看,以一年级和二年级为主,其中二年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3.85%,超过一半。

在询问调查对象是如何获知海外实习项目时,回答通过“所在学校公示通知”而了解并参加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5%,说明学生参与海外实习的渠道主要是学校,且保持一种“学校――学生”的单向形式。另有15.38%的学生是通过“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官方网站”了解到信息。

在回答“是否有对外汉语教学经验”这一问题时,仅有7.69%学生的答案是“毫无经验”。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在出国之前,都或多或少地参与过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这与上文提到的一半以上学生在二年级时出国有着密切关系。

在询问调查对象参与海外实习的最初动因时,有46.15%的学生回答是为了“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能力”,不足一半。而在其他动因中,比例最大的是“扩展国际视野”(32.69%),其次为“提高英语水平”(13.46%),两者相加也是46.15%。也就是说,在参与海外实习之前,许多学生并不是抱着“提高专业能力”的想法报名,而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提高其他能力。

(二)海外实习基本情况分析

从教学时长来看,大部分学生海外实习期间的课时量很大。有48.08%的学生表示,他们每周的教学时间在10~20小时之间,另有23.08%的学生每周教学时间在20~30小时之间,两者共占到总体的71.16%。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量比较大,参与教学的时间很长。

从岗位性质来看,学生在海外实习期间,受当地政策和规定所限,多承担助教职责,在工作中要接受所在教学单位的指导和监督,并辅助当地教师进行教学。这种辅助工作的具体形式则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定。有些教学单位汉语教学需求量较大,当地原有教师资源不足,实习生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多,甚至可能要承担多个教学单位的教学任务;有些教学单位需求较小,实习生的实际教学任务比较少,独立教学时间也比较短。在本文所调查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项目中,由于当地汉语热不断升温,大部分地区的汉语教学资源仍不同程度缺乏,因此大部分实习生都能有独立教学的机会,而未参与独立教学的仅占总体的9.62%。有42.31%的学生表示独立授课的时间持续3个月以上,有38.46%的学生表示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更多,能够独立进行当地教学工作。这使得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实习锻炼,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

从教学对象来看,实习生的教学对象普遍年龄偏小,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在调查中,有29人次表示主要教学对象为小学生,有22人次表示主要教学对象为初中生。总体来看,低于15岁的教学对象占总体一半以上。

从教学内容来看,由于当地语言政策和相关规定的影响,统编教材较少,大部分教学单位采用自主设计的教学材料。本次调查中,有28人次表示,在海外实习期间,实习生主要采用自己设计的讲义进行教学。这对学生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海外实习综合影响分析

依照研究设计,本文从海外实习对个人的综合能力的影响、对专业能力的影响以及对就业选择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采用分级打分的方式针对海外实习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影响进行统计。我们要求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感受,从“-5”到“5”对综合能力的多个方面进行打分,5分为积极影响最大,0分为无影响,“-5”为消极影响最大。通过这种设计,我们将海外实习的影响以一种较为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海外实习的综合评价很高,认为海外实习对自己的个人能力起到的积极影响远大于消极影响。例如,对全部6项打分在3分以上的学生占总体的81.73%,而打负分的仅占1.60%,且负分仅出现在职业发展规划和用人单位态度两项上,最低分为-3分,并没有达到最大消极影响。

具体来看,从横向上比较,在最高分5分的项目中,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个人品质、国际视野、团队协作,比例分别为53.85%、44.23%和28.85%,而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并列第四位,比例为26.92%。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海外实习在个人综合能力上起到最大积极影响的是个人品质和国际视野,而非专业能力。

从纵向上来看,在专业能力这一单项里,既没有负分也没有0分,有40.30%的人打了4分,26.92%的人打了5分。这表明,所有调查对象都认为,海外实习对专业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积极影响很大。

此外,在职业发展规划这一单项中,不仅有3.85%的人打出“-3分”的消极分,3.85%的人打出“-1分”的消极分,还有21.15%的学生认为海外实习对这一项毫无影响。也就是说,有28.85%的人认为,海外实习影响偏向消极,没有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起到帮助,甚至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其职业发展规划。这是其他单项都没有出现的一个结果。

据此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海外实习的作用持积极态度,且这种积极影响主要集中在个人意志品质与专业能力的提升上。同时,海外实习的消极影响较小,仅有部分学生认为与其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无关,或者有一些阻碍作用。

为进一步分析海外实习对专业能力的影响,本文要求调查对象就海外实习前和海外实习后的专业能力变化进行对比打分,即根据个人经历,从0~10分对自己进行评估,0分为最低分,表示缺乏这方面能力,10分为最高分,表示这项能力自我评价最高。具体结果见表2和表3。

从表2来看,调查对象对参与海外实习之前的自我评估加权平均分在5.2~5.5分之间,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总体上有一定自信。另一方面,m然没有打0分的情况,但5分及5分以下的人数比较多。其中“组织课堂管理能力”一项比较突出,打分在5分及以下的共计27人,占总体的51.92%,说明有大约一半的人认为,在参与海外实习之前,自己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比较差。而打分集中在6分及6分以上的项目中,则是“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这一项人数最多,共计36人,占总体的69.23%。

从表3来看,调查对象自我评估在海外实习之后有明显的提升,加权平均分在6.98~7.87分之间,最高一项“跨文化交际能力”为7.87分,对比表2,是提升最大的一项。此外,没有2分及以下的情况出现,甚至在“组织课堂管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项中还出现了10分的最高分。这说明,海外实习之后,学生的专业能力总体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表现最突出的是“组织课堂管理能力”一项,打分在5分及以下的人数由之前的51.92%下降到1.92%,而“汉语课堂教学能力”“汉语课程组织设计能力”“师生沟通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也比较明显,分别从原来的48.08%、48.08%、46.15%和46.15%下降到5.77%、5.77%、7.77%和7.77%。而7项能力中打分为6分及以上的人数都超过了总体的80%,说明大多数人都认为在海外实习结束之后,自己的专业能力取得了明显进步。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表2中“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项得分相对较好,而在表3中得分进一步提高,并出现了最高分。

总之,参与海外实习项目的学生在实习前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其中对基本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最为突出,其他能力相对较弱;实习之后,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这种提高综合体现在教学能力、课程组织设计能力、师生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多个方面。这种能力提高不仅是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提高,也体现出从中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而高级水平不断完善的特点。

(四)海外实习对就业选择的影响

在海外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发生了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实习结束之后,这些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等,也值得关注。本文采取从0~10分打分的方式,要求调查对象从自身选择出发,对他们在进行就业选择时所考虑的具体因素进行重要性评估,0分为完全不在意,10分为重视度最高。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在进行就业考量时,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但仍然存在一些共性。总体来看,“个人兴趣”和“薪资水平”是学生比较重视的两个方面,打分在6分及以上的分别为38人和44人,占总体的73.08%和84.62%。最不受重视的是“用人单位与本专业的对应情况”,共计23人打分在5分及以下,占总体的44.23%。这说明,有大约五分之二的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对专业对口并不太重视,而是更看重其他方面。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开展专业实习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海外实习模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学生以国内高校推荐为主要渠道,经由国家汉办派遣,进入以中小学为主的当地教学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实习中,学生在当地教学单位的指导与监督下,大部分都能够独立进行教学,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海外实习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且表现在多个方面,尤其在锻炼个人意志品质、扩展国际视野、提高专业能力方面表现比较明显。此外,由于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有所不同,学生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专业能力的发展上也存在不同。对比参与海外实习前的状况,学生在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最为突出。

第三,海外实习对学生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部分学生认为,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客观限制,海外实习对其职业发展规划存在一些阻碍。

第四,尽管海外实习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面临就业时,专业对口的优势并不突出。许多学生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工资待遇和个人兴趣。

参考文献:

[1]冯康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实习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渤海大W2014级为例[D].锦州: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国务院学位办.关于转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2007,(77).

[3]沈玲,李步军,袁燕,钟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海外实习教育管理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2).

[4]汪雯婷.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全方位、多渠道教育实习形式初探――以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2).

[5]吴方敏,陈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3).

[6]肖国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状况调查报告――以广西师范大学赴泰实习生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现今校本培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能较好适应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的校本培训模式——学习共同体的校本培训模式。阐述了这种培训模式的理念、特征、操作与制度保障。

受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教育也被视为终其一生所需的教育过程。本文根据当前教师职后专业发展,构建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教研模式。

一、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前教师职后专业发展备受重视,但有许多不足之处。表现在:第一,形式单一的集中培训。教师的培训大都采用寒暑假集中培训,每期培训教师的数量达到几百人,而且是不同科目的教师都在一起培训。第二,教师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要动力是拿证书。因为评定职称需要各种培训证书,参与职称评定。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是消极和被动的。第三,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可持续性不强。对教师培训没有顾及到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教师的培训时间上没有连续性、内容上没有相互衔接,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期规划。第四,培训内容空洞,培训的实效性低下。培训者主要是聘请来的大学教师或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虽然他们的理论水平很高,但他们缺乏中小学教学的实践经验,培训难于适应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暴露出理论的空洞和脱离教学实际。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二、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

针对我国教师职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介绍一种有效的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模式——“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教研模式。

(一)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理念

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强调教师的学习和研究,而不是在外界要求下的被动学习。共同学习的校本模式,其基本理念有三点:(1)教师是学习者。学习共同体的模式引导教师把学习当成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强调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引导,倡导教师要学会学习。(2)教师是学习文化的建设者。教师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工作,而且也是为了充实个人的精神生活。教师追求职业的内在尊严和教师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所以,共同学习能够内化生成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教师的专业素质。构建起新型的教师学习文化。(3)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互为日的和需要。教师的专业化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样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条件。强调学校应当使教师获得持续的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教师的学习将带动学校成为学习型的组织。使学校成为开放性、创新性、教师发展学校。

(二)学习共同体校本模式的特征

在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的特征为:(1)合作式学习。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具有的经过专门训练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思想、感悟等,都是教师合作学习的资源。在当今快速更新的知识时代,重视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合作能力的提高,应是当代教师应该具有的一种品质。作为当代的教师,必须学会合作学习。(2)自主式学习。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控性。教师的自主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可以制定自己的自主发展目标。其自主学习的程序是:第一。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找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第二、确定自己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的目标。第三,制定并实施自己的学习计划,完善并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第四,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第五,总结评价。通过教师互评,交流,反思,来达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3)研究性学习。教师即研究者,不仅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地要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成熟的重要途径。共同学习体的校本模式组织教师进行研究性的学习,着力于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研究能力、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促进教师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结构。

(三)学习共同体校本模式的实施过程

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的关键是在学校中建立起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阿吉瑞斯和舍恩在《组织学习:一种行动透视理论》中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具有某种目标的团队所有成员的共同学习,促使团队成员和团队组织共同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既定的目标。学习共同体校本模式是通过组织学校内部成员的共同学习,促使教师个体自我发展。其实施的程序是:反思——计划——行动——总结。第一,反思。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力。第二,计划。就是通过自己的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对自己的今后做一个规划和设想。做计划时,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尽量把问题考虑得全面而周到。第三。行动。行动是整个实施阶段的关键,这要求学校建立良好的教师共同学习的学校氛围。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倡导教师的学习应坚持研究性的学习,教师以学习带动教学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反思,并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学习、研究。同时开展与此问题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第四,总结。在总结阶段。一方面要总结教师在共同学习时取得的成效和出现的问题,以促进学习共同体的不断成熟和教师的集体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个体也要持续地进行自我反思,使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四)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的保障机制

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涉及到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要使它有序、高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教师自我反思机制,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成熟的前提,反思型教师的形成是教师个人成长的关键。教师通过反思,可以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反思是教师挖掘自己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它可以使教师保持一种积极的探索的心态。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成熟极为重要。教育教学反思是一种生成性的反思,通过这种反思,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设计更为合理、有效。可以及时地发现、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让教育教学活动达到高质高效的目标。学校应该经常开展教师的反思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总结能力,使他们逐步成为反思型教师。

第二,形成相互协作的机制,构建生态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和反思。也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就学习共同体的内涵而言,只有教师集体的共同参与,才能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才能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应倡导教师间的合作意识,形成互相协作的机制,自由的学习氛围,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提供平台,创造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完全依靠他自己,需要向他人学习和借鉴。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理想的方式是合作学习。教师之间的共同学习,可以使教师之间取长补短,从而快速达到其专业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