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工作经验总结

旅游工作经验总结

旅游工作经验总结

旅游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洛阳市;旅游业;经济增长;因子分析;协整分析;Granager检验;误差修正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1 洛阳经济增长及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洛阳市旅游业发展综述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以及洛阳市“旅游强市”和“国际旅游文化名城”的战略确定,旅游业发展对于洛阳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自1999到2012年,洛阳市旅游业总收入及接待总人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2%及17.7%,呈现出逐年稳定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洛阳市旅游接待人数由1999年的934.3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7 765万人,其中接待国内游客由926.6万人增长到7 703.72万人、入境游客从1999年的7.76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61.3万人。

如图2所示,洛阳市旅游业总收入从1999年的45.7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402.7亿元,其中旅游创汇收入从1999年的2 702万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7 950万美元,其中2003年因非典原因导致旅游创汇大幅下降,其余年份均保持较快增长。

1.2 洛阳市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综述

洛阳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繁荣,旅游经济的高速增长又借助收入、创汇、就业以及产业关联等渠道效应带动当地经济联动反应,最终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如图3所示,洛阳市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期间有所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增加的。截止2012年旅游总收入占洛阳市GDP及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3.42%及41.55%,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对洛阳市经济增长已具有显著作用。同样经济增长对洛阳市旅游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促进了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2 洛阳市经济增长及旅游业发展比较分析

本节通过因子分析,选取8个反应旅游业基本发展水平及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经济发展指标,分别为:X1-接待入境游客人数,X2-旅游创汇收入,X3-国内游客总人次,X4-国内游客总花费,X5-国内生产总值GDP,X6-第三产业GDP,X7-第三产业从业人数,X8-星级酒店数。指标选取参考了《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的指标设置,并根据地方统计数据进行指标筛选,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2012》、《洛阳市2012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提取公共因子,并对公共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得到两个主因子F1、F2。如表1所示,第一主因子F1代表旅游基本发展水平,由X1-接待入境游客人数、X2-旅游创汇收入、X4-国内游客总花费、X3-国内游客总人次等四个指标决定。第二个主因子F2代表与旅游业相关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主要由X7-第三产业从业人数、X5-国内生产总值GDP、X6-第三产业GDP、X8-星级酒店数决定。

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两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城市两主因子F1、F2得分以及综合得分F,如表2所示。

从因子得分可以看出洛阳市在代表旅游基本发展水平因子F1和总因子F的得分在全省18个地级市中均高居首位,可见洛阳市旅游业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优势及领先地位,这与洛阳市优秀的旅游资源、厚重的文化历史、“国际旅游名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随着旅游业在洛阳市经济发展中所处地位的不断提升,洛阳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但是,在代表与旅游业相关的经济发展水平因子F2中,可以发现洛阳市排名在全省属于中等偏下,这与洛阳全省第二的经济总量是不相符的,也与洛阳领先于全省的旅游业发展水平是不相符的。这说明,洛阳市旅游接待能力跟不上洛阳市旅游接待人数的规模,也不符合促进洛阳市旅游收入的要求。与洛阳市庞大的旅游市场相适应,洛阳应加大财政投入,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星级宾馆接待能力,提高旅游业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及服务水平,同时加大旅游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创新和生产能力,使经济发展的成果为旅游业发展所利用。

3 洛阳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3.1 数据说明

鉴于洛阳市旅游总收入收录入统计年鉴始于1999年,本文选取1999――2012年共14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洛阳市统计年鉴》(2000――2012)、《洛阳市2012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选取洛阳市旅游总收入Y反映洛阳市旅游业发展水平,选取洛阳市地区生产总值GDP来反映经济增长水平。为了消除时间序列分析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对变量做对数处理,最终获得LNY、LNGDP为变量符号的两组新序列,作为实证分析的基础数据。

3.2 平稳性检验

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考虑到本文选取样本区间较小,而KPSS检验在选择较低的滞后截断参数时,对小样本的检验较为有效,本文主要依据KPSS统计量判断数据平稳性,谱密度估计采用Bartlett形式核函数,带宽参数由Newey-West方法确定,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单位根检验结果所示,无论是LNY、LNGDP水平的时间序列还是两者的一阶差分DLNY、DLNGDP的时间序列,均在1%、5%、10%显著水平上无法拒绝为平稳时间序列的原假设,因此,时序LNY、LNGDP均服从I(0)过程,是平稳序列,可以进一步进行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和单位根检验。

3.3 E-G协整检验

根据E-G两步协整模型,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最小二乘OLS估计,得到以下结果:

LNYt=-2.415+1.038LNGDPt

(-6.570) (19.898)

R2=0.9706 R2adjust=0.9681

DW=0.9681 F=395.9174

然后对方程的残差序列εt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结果显示,在5%、10%水平上,模型设立比较合理,可以得出结论:洛阳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即洛阳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通过方程系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方程的拟合优度非常高,整体的解释力较强,回归系数给出了洛阳市旅游总收入与洛阳市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弹性关系,即洛阳市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旅游收入就相应地增加1.038个百分点,可以说明地区经济增长对洛阳市旅游业发展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3.4 Granager因果关系检验

由协整检验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洛阳市旅游业发展及当地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这种长期关系是否符合时间上的因果作用关系,本文通过Granager因果关系检验做进一步证明。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从Granager因果检验结果可知,从滞后长度2至滞后长度4,不存在从序列LNY到序列LNGDP的单向因果关系,却存在从序列LNGDP到序列LNY的单向因果关系,根据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洛阳市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具有显著地推动作用,而旅游业发展对洛阳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比较有限的。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洛阳作为一个工业且是重工业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业产业的支撑,且洛阳市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阶段,旅游业及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很有限的。

3.5 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协整关系及之前得出的回归方程只是解释了洛阳市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影响的长期均衡关系,不能反映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为了研究二者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需要建立反映短期偏离长期均衡的修正误差模型。针对之前回归模型:

LNYt=c0+c1LNGDPt+εt

建立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

LNYt=c0+c1LNGDPt+c1ecmt-1+εt

ecmt-1=LNYt-1-c0-c1LNGDPt-1

模型把长期和短期均衡调节同时考虑进去,其特点是把表示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项c1ecmt作为解释变量放在模型中,描述对均衡偏离的一种长期调节,c1反映的是调整幅度。因此洛阳市旅游业总收入的短期变动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于短期经济增长变动(即LNGDP)的影响,另一部分是由前一期旅游总收入偏离长期均衡关系(即ecmt)的影响。由于序列LNY与序列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得到估计方程为:

LNYt=0.228+0.815LNGDPt-0.618ecmt

(4.560) (6.379) (-4.296)

R2=0.6501 R2adjust=0.5801

从回归结果可知,误差修正系数为负,符合反向的修正机制,反映了两个变量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检验结果表明:长期均衡经济增长模型的短期波动对其影响不显著,当经济变化超过均衡水平时,短期波动将促使其向均衡水平趋近,调整幅度为61.8%。同时,旅游总收入受滞后1期的经济增量的影响,即洛阳市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就增加0.815个百分点,模型中的R2adjust=0.5801,说明经济增长的变化及误差修正项仅能解释旅游收入变化的58.01%,说明影响洛阳市旅游收入的变量还有许多未被包含入模型中。

4 结论

本文以洛阳市1999――2012年周期内的旅游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E-G协整模型、Granager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对洛阳市旅游总收入及地区生产总值进行长期及短期均衡研究,得出相关结论如下:

(1)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从长期分析看,洛阳市经济增长与旅游业发展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同时,洛阳市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旅游收入就相应地增加1.038个百分点。可见洛阳市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为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该市旅游业快速增长的保证。

(2)Grana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洛阳市经济增长是旅游业发展的单向Granager原因,而不存在旅游业到经济增长的Granager因果关系,说明洛阳市旅游业对当地的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有待加强。作为旅游城市,洛阳市应适时加大产业结构转型力度,大力发展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增加旅游业及第三产业在全部生产总值中的分量,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科学发展。

(3)在短期内当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系统将以0.618的调整速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说明短期内洛阳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亦存在有均衡关系,且洛阳市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旅游收入就相应地增加0.815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1]罗文斌,徐飞雄,贺小荣.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动态关系――基于中国1978-2008数据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8(07):32-34.

[2]赵金昭.洛阳文化与洛阳经济[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3]张小军.河南国际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9):5471-5473,5476.

[4]洛阳市统计局.洛阳市统计年鉴――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马佳.洛阳旅游的问题分析及其发展对策[J].市场论坛,2011(07):81-82.

旅游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一、葡萄酒旅游的概念及特点

葡萄酒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专项旅游形式,在国外的发展初具规模,并有不错的收益,但在国内相关的旅游研究和实证分析还是比较缺乏。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就葡萄酒旅游的相关概念,已经备受相关组织和专家关注。最早关于它的研究是在1997年南澳委员会指出游客访问葡萄酒厂及相关活动。葡萄酒旅游可以包括游客在访问主要旅游目的地过程中对单一酒窖的短期访问,也可以包括将重点放在葡萄酒产地居住几天以亲身体验葡萄酒的生产过程。Hall等(2000)提出,对葡萄园、酿造厂、葡萄酒节及葡萄酒展览会的访问,这种访问是把品尝葡萄酒和对葡萄酒产地的特征的体验作为主要访问目的。我国的学者在总结国外的分析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李世泰等提出葡萄酒旅游包括制酒,品酒,赏酒,健身,美食,购物和游览葡萄酒厂周围的葡萄园等景点,还包括了解产酒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系列娱乐活动。葡萄酒旅游业的增长与现在注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体验” 旅行分不开。由此,Williams(2001)认为葡萄酒旅游是喜爱葡萄酒的人到葡萄产地追求与葡萄酒相关的各种体验的一种旅行。这一定义强调的是旅游者通过葡萄酒旅游获得休闲游憩体验和经历,延伸了葡萄酒旅游概念的内涵。

葡萄酒旅游呈现出以下特点:(1)产业经营的三重性。从资源禀赋来看,葡萄酒旅游资源中既有工业观光旅游中的工业设备及工业产品制作等资源,又有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中农业旅游资源的农作物、风景、气候等,同时兼具休闲旅游的特性。(2)较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葡萄酒旅游者的动机就是一种由低至高融入葡萄酒体验的过程,项目也体现出高度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葡萄酒体验旅游的采摘、酿制、品酒、赏酒等环节能充分调动眼、耳、口、鼻等各个感官的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思索,使人记忆深刻、难以忘怀。(3)高品位性和高教育性。国外研究中,对葡萄酒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葡萄酒旅游者具有明显的高学历和高收入特征。(4)文化性。葡萄酒旅游是一种葡萄酒文化之旅,发展葡萄酒旅游过程中可将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充分的融入进去,从而增加葡萄酒旅游的文化内涵。

二、我国葡萄酒旅游开发现状及不足

我国葡萄栽培总面积628万亩,其中酿酒葡萄80余万亩,葡萄总产量627万吨,75%鲜食,15%酿酒,10%制干、制汁/醋。中国葡萄种植历史悠久,但绝大部分葡萄用于鲜食。目前,国内酿酒葡萄的生产集中分布在胶东、西北、京津冀地区。已形成的葡萄酒旅游目的地主要以葡萄酒产业旅游带的形式出现,主要有北京延庆县“酒庄葡萄酒产业带”,烟台蓬莱市“葡萄观光旅游带”等,相对来讲是东部发展较好,西部仍旧处于探索阶段。

从出土文物和历史情况来看,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文明地带,即美索不达米亚创造出人类最古老文明的苏美尔人酿造出了人类第一桶葡萄酒。而中国的葡萄酒旅游于20世纪9O年代兴起,并且发展缓慢。虽然说中国的葡萄酒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历史最悠久的张裕葡萄酒庄,也才是19世纪末建立的,到现在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开始发展葡萄酒旅游更是近几年的事情。因此,中国的葡萄酒庄没能沿袭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从葡萄酒旅游的角度来看,缺少西方国家的历史韵味。而在葡萄酒庄的建筑园林设计上,则多采用欧式园林景观,比如张裕。或是中西合璧式,比如云南红酒庄。在游览过程中,多是游客走马观花式地参观酒厂、酒窖、文化中心等地,然后进入到葡萄酒销售中心,这个过程缺少对葡萄酒文化的体验,酒厂商更注重的是销售环节。在导游的讲解方面,也一般在于介绍葡萄酒的相关常识和本酒庄的企业文化,而甚少涉及葡萄酒的历史来源和文化渊源。这使得游客的体验不够全方位,印象不深刻。国内关于葡萄酒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前景的开发,多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出发,例如树立企业形象、规划旅游线路及景区,而没有从体验经济角度展示我国葡萄酒旅游的特点与需求。目前葡萄酒旅游发展中还存在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不高,散、小、弱以及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等问题,真正懂葡萄酒的专业旅游人才极度匮乏。

三、关于体验经济理论的内涵

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在1998 年《哈佛商业评论》中指出: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道具,追求感性与情境的诉求,为顾客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体验经济作为一种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主导型经济形态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体验经济的特征体现在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体验是这一过程的“产品”。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每一瞬间都是一个“惟一”。这与旅游产品无形性、异质性、易逝性、生产与消费同步性等特性不谋而合。另一方面,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人们出游的动机不外乎求知、求新、求异、求乐的精神和心理体验,因此,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在体验经济中,企业不再仅是销售商品或服务,它提供最终体验并充满感情的力量,给顾客留下难以忘却的愉悦记忆。根据参与程度和联系类型的不同,将体验划分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和审美四个部分。最好的体验处于四个领域交叉的“甜美地带”。

全新的体验不仅是满足客户的期望,减少客户的损失,而且是有意尝试超越客户的期望,带来惊喜的体验,创造惊喜的体验需要以满意和减少损失作为平台(谢彦君,2005)。体验经济时代,要问消费者“你记住了什么”,而不是“我们怎么做”或“你需要什么”。

从 2003 年起,国内的体验经济研究开始涉及产品设计、营销、消费需求等多个领域,其中也包括旅游活动的研究。例如,邹统钎讨论了旅游体验的本质,区分了娱乐、教育、逃避、美感和移情5种旅游体验。孙根年教授在体验旅游的经营与策划中,提出“动机―过程―目标”模式(见图1)。其中,过程“三性”: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和可参与性是旅游体验经营的关键;目标“三感”:新鲜感、亲切感和满足感是旅游体验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动机“三求”:求补偿、求解脱、求刺激是旅游体验得以形成的核心动力(张建忠、孙根年,2012)。此外,芮田生在分析游客潜在心理和审美心理的基础上提出体验型旅游产品设计的程序,包括游客行为分析、体验型旅游产品设计原则和步骤等。

四、葡萄酒旅游开发对策

(一)强化葡萄酒旅游景区体验化开发理念

旅游开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使各主体获得自身最大收益。对游客而言,要通过旅游活动感受葡萄酒文化和地方特色,以获得难忘的经历;对景区而言,要使经营者在提供旅游体验这个经济提供物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对旅游地而言,要获得文化传承、地方宣传、社区获益等综合效益的最优化。游客主要通过精神参与和身体参与来获得深度的旅游体验,在景区的体验化设计过程中,注重真实性的营造,为游客创造真实的葡萄酒酒体验氛围,物质景观形象、地方文化形象、企业形象等多个二级系统,都要与景区总体形象相符。

(二)深度挖掘本土葡萄酒文化

我国葡萄酒旅游现有发展模式多为效仿西方,并没有融入本土特色。葡萄酒文化应包括几千年来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葡萄栽培管理技术、葡萄酒酿造技术、法律法规制度、酒俗酒礼、饮酒器皿以及文人墨客所创作的与葡萄酒相关的书画、诗文等。我国在历史、文化、、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异于西方国家,因而葡萄酒文化旅游也应呈现出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应在葡萄酒旅游体验活动中充分挖掘中国葡萄酒文化的魅力。

(三)大力推行葡萄酒酿造商依托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是以品牌葡萄酒酿造商为核心,主要表现形式为以葡萄酒酿造商为名字的企业庄园(例如威龙甘肃沙漠绿洲有机葡萄庄园),或将展示企业文化的博物馆作为单独景区呈现。主要的目标消费者定位为高端的葡萄酒爱好者以及会议、休闲等旅游者。满足旅游者的教育、观光、娱乐等多种体验,综合该酿造商葡萄种植基地、酿造厂酿造工艺和生产线、酒庄及企业文化展示等内容。旅游项目可以有传统的葡萄种植园参观,也可以参观酿造工艺流程、自动灌装生产线、酒窖,酿造者解说工艺、家庭自酿工艺传授,葡萄酒展示与品尝等。除此,还可将地区特色住宿,地区美食体验、地区特色的户外休闲运动、葡萄酒美容产品体验(比如葡萄汁护肤SPA)、葡萄节庆融入其中。典型代表有秦皇岛朗格斯酒庄。

(四)发挥葡萄酒文化博览中心的桥梁作用

目前国内很多葡萄酒产业聚集地建立了以品牌集聚、品鉴欣赏、收藏展示、科普推广、文化交流为主题,融休闲、展览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葡萄酒文化博览中心。博览中心在产品推介、品评鉴赏、基地考察等面对面交流活动,为参展商和采购商创造了更多的交易机会,搭建了世界葡萄酒交流的平台。例如张裕葡萄酒还创新开发了馆藏事件酒、异型瓶酒类产品、小型可储酒橡木桶、不锈钢酒壶、艺术酒架、葡萄酒专业器皿、办公用具等酒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和旅游纪念特色浓郁的产品,深受顾客的喜爱和欢迎,这一点很值得借鉴。

(五)实现旅行社和葡萄酒旅游企业的有效对接

旅行社一头联系着游客资源,一头联系着旅游资源,然后通过对资源的整合、组织,起到中介作用。发挥好旅行社龙头作用,可以大大拓展旅游业集聚效应。目前,葡萄酒企业自身还没有完全认识到旅行社的作用,而旅行社也没有太多懂葡萄酒的导游,因此衔接上出现了问题。葡萄酒企业依托自身的宣传招揽顾客,范围有限。旅行社带领游客去酒庄往往是到此一游,彰显不出葡萄酒文化自身的魅力,游客印象不深,回头率不高。旅行社是旅游产品的总装车间和推销商,在发展和繁荣旅游市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龙头作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协会要积极组织旅行社实地踩线考察,集中推出葡萄酒旅游精品线路,加大对外推介力度。旅行社要优先开展地接招徕服务,推出风土人情之旅、美食与美酒体验之旅、品酒之旅等旅游产品,按照旅游经济规律,充分体现葡萄酒旅游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葡萄酒旅游企业要注重对旅行社导游的培训,加大培育游客对葡萄酒品牌的忠诚度。提高导游在葡萄酒基础知识、葡萄酒饮用文化、葡萄酒餐饮服务、葡萄酒的历史、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葡萄酒接待礼仪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

五、结语

旅游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居民经济条件是影响旅游发展的重要条件,居民要出游首先考虑到的是自己的经济状况。因此,决定哈尔滨冰雪旅游市场需求的主要经济因素,即潜在客源是否拥有足够的实际可自由支配收入与旅游愿望的大小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越多,对旅游的需求也就越大,尤其表现为外出旅游次数或在外旅游天数的增加,其结果是促使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伴随着中国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速增长,恰好为哈尔滨冰雪旅游提供了源泉和推动力量。人口分析是市场分析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人口规模决定了市场需求总量的大小。要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市场,必须要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作为基础。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持续增长的趋势,足以构成促进哈尔滨市冰雪旅游市场规模发展的有利条件,成为哈尔滨冰雪旅游市场规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从哈尔滨冰雪旅游客源市场的总体构成来看,98%为国内游客,海外客源仅占2%。因此,对哈尔滨冰雪旅游市场需求的研究,侧重于国内旅游人数作为主要的需求分析指标,建立其与主要相关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进而对旅游总人数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较为科学的预测。

二、哈尔滨城市冰雪旅游市场需求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与模型建立

1.变量选择和数据的整理

人口因素及经济收入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从而构成并影响着客源地潜在的市场需求量。同时,旅游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潜在旅游者所从事的职业、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人口的旅游意识和出游行为明显高于农村人口。基于此,选取城镇人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可以量化的重要指标,建立与旅游客流规模即旅游人数的相关关系,以便更为准确和科学的反映这两个指标对于哈尔滨城市冰雪旅游人数的相关关系及其直接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哈尔滨市统计局2001-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进行整理,得到2001-2011年国内人数y(万人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元)、城镇人口x2(万人)原始数据。

2.相关性分析

利用原始数据资料,借助统计分析工具,进行相关性分析。从中可以得出,国内旅游人数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人口之间具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37684和0.971938,均接近于1。并可通过散点图,得到进一步验证,表明国内旅游人数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数量存在正相关关系,散点图基本集中在一条直线上,说明相关程度较高。由此可建立二元线性回归方程y=a+b1x1+b2x2进行预测。

3.建立回归模型

通过统计分析工具,输出回归分析数据,得到国内旅游人数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的回归参数计算和检验结果。由此,得到国内旅游人数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人口的二元回归方程:Y=-3751.971-0.146033x1+0.109794x24.回归模型的检验与分析对回归模型进行R检验、F检验、t检验、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检验与Testdrop检验、二元回归模型的异方差和自相关检验。综合以上检验,国内旅游人数对于城镇人口数量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归模型具有很好的统计特性。通过拟合2001-2011年哈尔滨冰雪旅游国内人数的数据,其结果可以看出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的值较低,低于10,而且TheilInequalityCoefficient希尔不等系数的值只有0.028527,根据经验,拟合结果的精度较高。而且通过偏差率、方差率以及协变率的构成来看,均方误差大多是由协变率来解释的,因此进一步证明用该模型进行预测是比较理想的。

三、哈尔滨城市冰雪旅游市场需求预测

1.数据来源及说明

根据《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并结合相关历史经验数据,确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发展比率分别按照5%、4.6%的比率递增,得出2012-2015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口的预测数据,如表1所示。

2.哈尔滨城市冰雪旅游人数预测

应用上述回归模型对2012-2015年哈尔滨冰雪旅游国内旅游人数、总人数进行预测,结果如表2所示。由前述可知,哈尔滨冰雪旅游总人数的构成中,由98%的国内客源和约2%的海外客源组成,因此,上表中旅游总人数的计算由国内旅游人数除以98%得出。

四、结论

旅游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战略部署,以旅游规划为先导,加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序高质开发旅游产品,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开拓旅游市场,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全县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

二、工作目标

**年启动创建工作,2009年建成省旅游经济强县,2011年建成中国旅游强县。到2011年,实现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30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24亿元,旅游经济总收入占GDP比重8%以上,新建4家高星级饭店,创建3个4A级旅游区,2个3A级旅游区,前童镇、强蛟镇、长街镇等镇建成省旅游经济强镇,建成旅游产品丰富、发展环境良好、市场竞争力更强的长三角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三、主要任务

(一)统筹协调,政府主导。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对旅游业的主导作用,制定旅游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县政府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规划编制、重点旅游项目奖励、旅游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旅游商品开发、旅游人才培训等;重大旅游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四星级以上酒店和其他旅游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年度重点项目;加强旅游规划管理,以规划为依据,加快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拓展旅游项目的综合功能,提高旅游项目的开发水平;城市建设、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文化等产业规划,要与旅游规划相衔接,统筹考虑旅游景观功能。

(二)整合资源,打造精品。按照《**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一带两区多点”为旅游发展的基本格局,加快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建设,重点打造**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区、**湾旅游度假区、前童古镇旅游区和十里红妆民俗文化旅游区等龙头产品;完善浙东大峡谷、伍山石窟、东海云顶、野鹤湫、梁皇山等旅游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推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加强各旅游区合作互动,打造西部森林观光旅游区、徐霞客古道观光带,优化游览线路,丰富旅游内涵;整合乡村旅游资源,适度有序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发展文化特色明显、以规模农业和旅游区为依托的乡村旅游项目。

(三)完善功能,提升品牌。加快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网络等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的旅游功能;积极推进旅游餐饮服务标准化,开展达标创评工作,努力提升餐饮服务质量;加大对高星级饭店建设的扶持力度,引进一批国内有知名度的连锁品牌酒店,适度开发旅游经济型酒店和产权式度假型酒店,积极探索农家特色的乡村旅馆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旅游饭店的结构,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培育旅游商品市场、购物中心和特色街区,促进农副产品、文化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充分挖掘“**平调”、“民间婚俗”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能常年供游客欣赏观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项目,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

(四)注重营销,塑造形象。建立旅游宣传促销专项资金,加大旅游整体形象和品牌的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创新载体,注重宣传实效,充分利用开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的宣传效应,整合资源,合力推介,不断扩大**知名度;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大会议高端市场的专题宣传促销力度,积极拓展以杭州、上海为主的长三角地区的会议市场,抓住**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的机遇,推广以**为旅游目的地之一的黄金旅游线,进一步开拓境外旅游市场;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系统和网络营销系统,推进与沪杭苏甬等主要客源地城市的旅游网站互联,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五)加强管理,优化服务。建立“风景旅游一体”的行政管理机构,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健全旅游行业服务标准体系,促进旅游行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坚持依法治旅,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旅游质量监督机构,形成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市场治理联动机制,完善旅游投诉处理工作制度和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切实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权益;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加大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及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培训;深化旅游行风建设,建立完善行风督导制度,规范旅游服务行为,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四、工作步骤

(一)准备动员阶段(**年1月—**年4月)

1.**年3月底前,完成专项调研,制订创建实施方案和发展政策。

2.**年4月底前,出台实施方案和发展政策;召开动员大会,部署创建工作,分解工作责任;建立工作机构。

(二)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阶段(**年5月—2009年12月)

1.制订方案。**年6月底前,各责任单位要对照《中国旅游强县评分标准(试行)》、《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检查标准》、《浙江省旅游强镇检查标准》、《浙江省特色旅游强村检查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做好评估分析,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2.组织创建。2009年3月底前,各责任单位要根据创建工作责任分解和本单位创建工作方案,分阶段有步骤地落实创建工作任务。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组织对创建工作的检查指导。

3.巩固自检。2009年8月底前,组织专门人员严格按照《标准》对所有考核项目自检打分,查漏补缺,建立台帐,保质保量地完成创建任务。

4.迎接验收。2009年底前,迎接省旅游经济强县创建工作考核验收。

(三)创建中国旅游强县阶段(2010年1月—2011年12月)

1.组织实施。2010年6月底前,各责任单位在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的基础上,制订本单位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工作方案,分阶段完成创建工作任务。

2.巩固自检。2010年9月底前,在完成组织实施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考核项目的自检打分,查漏补缺。

3.迎接验收。2011年12月前,形成工作台帐,迎接中国旅游强县创建工作考核验收。

(四)总结提高阶段(2011年底前)

总结表彰旅游强县创建工作。

旅游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 协整关系 旅游经济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163-03

一、引言

近几年来,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优化,一二产业的劳动力和资本慢慢向第三产业转移,2013年云南省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已经超过70%,第三产业每增长1%就能创造1.56万个就业岗位,比第二产业多0.9万个(张宝东,2007),成为吸引就业最多的产业。由于经济发展引起的产业间收入的差异促使着第三产业优势凸显、发展更快,而第二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也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载体(吴振球,2011),第三产业成为云南省产业转型和人口就业的突破口。在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以旅游业为代表的产业增速惊人,由于旅游资源遍布云南省,凭借本省优良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成为第三产业中发展最快的综合性产业,云南省旅游业从1995年以来经历了“观光接待”阶段到“经济产业”阶段再到“支柱产业”阶段(张尧辉,2009)。尤其对于大理、丽江等城市,基于其丰厚的旅游资源,已经发展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旅游经济低廉的成本和较高的收益不仅促进城市的发展,也极大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提高了景区居民生活水平。此外,旅游业产业带动作用强大,特别是对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根据《2014-2019年云南旅游市场调研报告》,云南省旅游业对交通运输业、住宿业、餐饮业、娱乐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分别达到416.8亿元、375亿元、315亿元、122.9亿元和439.6亿元。旅游业与第三产业其他行业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与居民生活消费习惯产生相互影响,因此,实证分析云南省旅游总收入与第三产业增加值、云南省居民消费的相互关系,并积极探索云南省第三产业中旅游业的发展之路极富研究意义,对云南省地区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作用重大。

二、云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集合了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的服务于一体,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综合的综合产业,特别与餐饮住宿业、批发零售业、运输业息息相关,旅游业的发展将极大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云南省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众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并遍及全省。2009年,云南省接待游客12023万人次,2013年,接待游客上升至23972.35万人次,旅客人次增长了近两倍,且海外及我国港澳台游客数量也由2009年的284.49万人次上升至533.5万人次,云南省旅游资源的认可度和知名度不断上升。2009年,云南省旅游收入810.73亿元,2013年上升至2111.24亿元,旅游收入以不低于20%的年增长率增长。旅游业成为云南省第三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云南省凭借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稳居西部旅游收入第一。

云南省旅游业在积极发展时同样面临诸多困境。从旅游从业人员方面看,由于旅游业本身较强的季节性,旅游业就业稳定性不够。低就业门槛也形成了低学历的就业人口组成,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24.6%,从业者缺乏基本的职业教育,从而造成就业从业年限短等不利因素(杨莹,2014)。从旅游环境方面看,个体经营和私人制企业占据旅游企业中较大比重,整体小而散的局面影响了旅游市场规范性。从交通情况看,由于云南省旅游资源丰富但分布较散,景点之间距离较远,对交通基础设施要求较高,但云南省交通工具单一,交通费用较高,因此也极大影响来访游客人次。

总的来说,云南省旅游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强劲的发展状态极大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甚至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许多重要问题亟待解决。

三、云南省旅游总收入与居民消费、第三产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统计描述

本文选取代表云南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居民消费量(CO)、第三产业增加值(GR)、地方旅游收入总额(RE)三组变量,并选取其1994年至2012年的共18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将三组数据经过物价指数平减后取绝对值(LNCO、LNGR、LNRE),使三组数据指数型增长转变为线性增长。其次,分析三组数据。从图1与中可以看出,三组数据都成增加趋势,其中,云南省居民消费增长对数值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数值两项在1998年之前有明显的波动,可能与1998年经济危机对旅游业影响有关,2004滞后两项增长平稳,协同关系较强。地方地方旅游收入总额对数值增长率稳定,2008年之后增长率上升,GDP的增长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第三产业提出更高的需求,需求的扩大是旅游业发展较快的重要原因,云南省也抓住地方旅游资源等优势不断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得到长足进步。

(二)平稳性检验

DLNCO为居民消费对数差分值,DLNGR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数差分值,DLNRE为地方旅游收入总额对数差分值。通过平稳性检验,LNCO、LNGR、LNRE都为一阶单整过程,即C(1)过程。其中,C为截距项,T为趋势项,L为滞后阶数,N为无该项。

(三)协整检验

通过E-G检验进行协整检验。首先,将LNRE对LNGR与LNCO做OLS回归,结果如下所示(注:圆括号内系数t统计量):

LNRE=-3.29601493308+0.385014895413*LNGR

+0.905016464762*LNCO

(-8.723802) (2.497063) (4.723328)

其次,将残差做ADF检验,其结果不存在单位根(t统计量为-5.54475、概率为0.0003),LNRE、LNGR、LNCO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云南省居民消费量、第三产业增加值、地方旅游收入存在协调增长关系。

(四)带有误差修正的向量自相关过程

Y1为LNRE,Y2为LNGR,Y3为LNCO,D为相应项差分,括号内为滞后期数。

方程一:

D(Y1)=0.044*(Y1(-1)-2.968*Y2(-1)+2.680*Y3(-1)-4.37)

+0.24015059241*D(Y1(-1))+0.276*D(Y1(-2))+0.326*D(Y2(-1))

+0.014*D(Y2(-2))-0.094*D(Y3(-1))-0.187*D(Y3(-2))+0.059

方程二:

D(Y2)=0.277*(Y1(-1)-2.968*Y2(-1)+2.680*LNCO(-1)-4.37)

0.374*D(Y1(-1))-0.874*D(Y1(-2))+0.275*D(Y2(-1))-0.118*D(Y2(-2))

-0.236*D(Y3(-1))-0.579*D(Y3(-2))+0.214

方程三:

D(Y3)=-0.074*(Y1(-1)-2.968*Y2(-1)+2.680*Y3(-1)-4.37)

+0.644*D(Y1(-1))-0.028*D(Y1(-2))+0.386*D(Y2(-1))-0.099*D(Y2(-2))

+0.173*D(Y3(-1))+0.095*D(Y3(-2))+0.042

通过VAR方程得出,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数值对地方旅游业收入总额对数值正向效果明显,滞后第一期系数(0.326)明显大于第二期系数(0.014),作用效果从滞后一期后逐渐递减,说明第三产业整体发展对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持续的促进作用。而地方旅游业收入总额对数值滞后一期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数值作用效果明显(系数为0.374),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数值与地方旅游业收入总额对数值相互促进。而居民消费水平的对数值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数值与地方旅游业收入总额对数值,但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数值的滞后一期对居民消费水平促进作用作用较大(系数为0.386)。

(五)向量自回归的稳定性检验及残差相关性检验

AR单位根检验中9个单位根均小于1,模型稳定,如表2单位根检验结果所示。残差相关检验中滞后多期的LM检验不存在自相关,如表3滞后性检验结果所示。

(六)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与地方旅游收入总额增长率可以相互解释,由于第三产业整体发展特别是住宿餐饮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业整体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居民消费增长率能够解释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从而在统计上证实居民消费对第三产业发展影响明显,但是居民消费增长率不是地方旅游收入的原因。

四、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云南省旅游资源丰富,全国闻名,随着旅游业的日渐发展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量游客到此参观旅游,国外游客也日益增加,旅游业迅速发展,地方旅游收入也快速增加。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知,云南省旅游业、第三产业以及居民消费量之间有着明显的协同性增长。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初见规模,不仅在第三产业中占比增大,也成为第三产业发展中坚力量;而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也为旅游收入的增加产生持续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业、餐饮住宿、娱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地方旅游业增收的影响举足轻重。云南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对该省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作用明显,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对服务业需求的越来越大,这种倾向性刺激第三产业的扩大,展现出巨大的产业潜力。但实证结果也指出云南省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平并不是旅游收入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本省的消费增长并不能解释云南省旅游收入增长,原因可能是外省及国际的游客旅游消费量增长才是旅游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与地方旅游收入相互影响,该省居民消费量与第三产业也互为格兰杰原因,该省地方旅游收入与居民消费量相互影响并不显著。因此,为了促进云南省旅游业收入的增长,进一步发展旅游业,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和建议。首先,云南省应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推进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在第三产业中,重点推进与旅游业相关的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住宿餐饮、金融等行业的发展,既可以推动云南省第三产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又能完善旅游业基础设施,推进(下转第175页)(上接第164页)本省旅游业发展,增加旅游业收入,提升旅游片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其次,促进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的快速转化。一方面,通过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现代技术为游客提供吃、住、行、购、乐各方面的高质量高效率的智能化服务,如自主查询和网络预订服务、旅游汇兑支付服务等。另一方面,积极建设打造旅游品牌,充分利用云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根据景区特色如文化背景、自然风貌等不同特征打造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品牌,提供独特的旅游服务,提升本省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内外知名度。再次,积极引导旅游业从业人员基本就业培训,提高服务水平。特别随着国际游客的增加,应加强对旅游业相关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语言、计算机能力等的综合素质培训,提升旅游业服务质量。通过上述一系列综合措施可推进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吸引更多游客特别是省外游客,进一步增加旅游景区收入,并且,旅游业的发展也会促进第三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宝东,杨兵伟.产业结构、就业贡献率与就业增长――基于云南省第三产业的实证[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1)

[2] 吴振球,谢香,钟宁波.基于VAR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对第三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4)

[3] 张尧辉,许玉贵.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的回顾及建议[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 杨莹.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