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体育课程总结

小学体育课程总结

小学体育课程总结

小学体育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1.教师专业素质的界定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2.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结构性特征。其结构素质包括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教育部2012年2月下发的《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三个维度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分别对应的领域有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同时,每个领域都有具体的基本要求。

3.综合文科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应着眼于培养教师专业素质对于进行教师职前培养的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笔者认为,其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应着眼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如综合文科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能力的获取、教学实施及反思与发展的体验、教师专业情感与教育教学态度的养成等,为将来能够走上或适应中小学教师工作岗位做准备。

二、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改进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素质在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素质的课程目标下,依据学科课程的特点,专业任课教师探索和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人文社会科学概论课程的自学辅导式教学方法、政治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法、自然地理学的直观教学和读图分析法、世界通史的探究式教学法、中学政史地教学论的项目实训教学法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以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为课程主要目标的是中学政史地教学论课程的项目实训四阶段教学模式。依据初中政史地教材内容体系与特点,我们分别将中学历史教学论、中学政治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论课程设计为5~6个实训项目,并将课程理论内容融入贯穿到项目实训过程当中。该模式是把项目实训过程分为项目实训任务布置—实训准备—实训展示—总结提升四大阶段,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实训的教学模式。第一阶段,项目实训任务布置。该阶段需教师组织,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个项目需要有相关的理论做背景,均有教师素质训练的侧重点,需要任课教师做相关说明。如教学设计与模拟教学项目,往往侧重于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案的设计及教态的训练,需要任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初中教材的内容结构,每一部分内容有什么特点,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才能符合逻辑性,在此基础上怎样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才能让学生接受,并将教学设计编写为教案,教案与教态有哪些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必要时还要展示以往学生的模拟教学视频加以说明,之后布置该项目实训任务,发放项目实训指导书。第二阶段,实训准备。该阶段由项目实训小组长组织,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事先将学生分为6人一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套该学科初中教材、配套教学参考书及课程标准,每个学生选择好内容,依据项目实训指导书的要求和课上所学内容,利用课下时间,研读教材、教参和课程标准,并查找相关资料,小组进行集体备课,做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小组长组织试讲、试评。第三阶段,实训展示。该阶段还是由项目实训小组长组织,其中一组在多媒体教室模拟教学、模拟说课或见习交流,教师全程跟随,适当评价,小组成员详细记录教学过程,依据评价标准评分,教师组织自评、互评。其他小组同时在微格教室模拟教学展示,同一小组成员记录、评分,小组长组织自评、互评。该阶段重点培养学生教学实施能力与教学评价能力。第四阶段,总结提升。各小组项目实训展示结束后,全体同学集中起来,由教师组织有针对性的总结,回放学生模拟教学录像视频或微格视频,指出存在的问题,学生反思、改进、提高。该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有驾驭全程的组织指导能力。首先,需要教师依据初中教材的内容特点及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并确定实训项目,每个项目要有具体的实训指导方案;第二,教师要研读初中教材、教参、课程标准,并经常到中学听课,研究中学相应学科的教材、教法,以便对项目实训实施指导。我们有的任课教师有中学相应学科教学经历,运用该教学模式得心应手;第三,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项目实训展示进行理论提升,需要精心筛选学生展示实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要学生知道怎样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由于该模式各实训项目将课堂教学形式生动化,将实训任务布置、实训准备、实训展示、实训总结紧密衔接,将“全班”与“小组”“、小组”与“个体”有机结合,学生全程参与体验,既有现场指导,又有总结提高,体现了目前倡导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并且,在中学政史地教学论项目实训教学模式的带动下,其他学科课程也依据课程的特点,设计1~2项实训项目,以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师专业技能。

2.形成实践课程体系,探索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教师专业素质本专业的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社会调查、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等。2012年,结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我们对综合文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实践课程课时有所增加,其中教育实习增加到480学时(14.5周),目前已形成学科课程项目实训教学、教育见习和社会调查、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在内容上相互贯穿的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也为四阶段,即:课程实训奠基—教育见习(包括调查)感知—综合训练强化—实习体验。对于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对于学生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操作过程及特点是:一是在时间安排上,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体现课程内容及课程目标的衔接性。在大二下学期配合教育学课程,安排1~2天的教育见习,初步感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在大二结束后的假期,安排1周的社会调查,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的内容是教育调查,进一步探讨中小学、教育问题;在大三上学期,配合中学政史地教学论,安排2天的教育见习,学生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改进、教学设计、模拟教学及教学评价;大三下学期,首先安排4.5周的教师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将教师的基本能力综合为几个大的项目,逐一训练,集中考核,考核合格,才具备实习资格。之后安排14.5周的教育实习,一般是8周的集中实习,统一组织到初中进行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实践。其余时间学生自主分散实习,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素质。二是在组织形式上,自大三上学期的教育见习始,对应中学政史地教学论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学科(历史、地理、政治任选其一),依据选择该学科的人数,再分成小组,分别配备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包括教育见习、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集中考核、总结交流。该模式以培养学生教师综合能力为主要任务,形成了从组织方法到组织形式都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体系。三是在管理方式上,采取系主任监督,教学主任主管协调,教研室主任落实,中学政史地教学论任课教师、初中学科教师协同具体指导的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的作用,设置活动课程组长(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担任)、学科组组长(由学科教学论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长(小组推选)三级管理体系,负责活动课程的纪律、安全、活动项目的准备、练习、与指导教师沟通等工作,使各门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按计划有序、高效运行。由于学生自我管理与教师督促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各门实践课程教学效果非常好。四是在实践课程评价上,各门实践课程均制定了课程教学评价方案,采取综合评价的办法,实行校内指导教师评价、校外中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形式上,实行书面评价与学生实践表现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包括教育见习报告、教育调研报告、教学设计方案、教育实习参与活动的记录及教育实结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探索采用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还关注教师专业态度、教育教学反思等的考查。

三、结语

小学体育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女生体育课堂 成绩评定 探究

1.问题的提出

体育课成绩的评价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成绩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志,也是检验学校办学及素质教育落实的重要部分之一。中学体育课成绩考核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观察和记录,考查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必要的知识、技术与技能,特别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课学习能更客观全面地评价,改变以往那种以竞技体育成绩为中心的评价体系。现行的体育课考核评价体系沿用新课程前的考评办法。因此,如何正确地考核与评价一个学生在一学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成绩,是体育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

2.现行中学体育课考核与评价办法所面临的困惑

中学体育课考核与评价在新课程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状况下,科学灵活地运用各种评价的形式不断涌现。评价的形式是教师从外部对学生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既发现自己的进步,又体验成功的快乐。然而现行的体育课考核评价体系推行的是“结构考核”办法,就是我们常说的百分制常规考评方法,强调学生的参与,其过程性、学习态度、心理表现等方面欠完善。突出表现在评价内容统一性太强,技能与素质项目固定化,过于强调定量评价,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这种单一地从“分数”角度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已越来越显出它的局限性:只注重学生体育学习的结果,却无法了解把握学生学习的过程,无法了解学生自我内在愿望和动作技术掌握程度,以及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对人才培养的准确作用。这种评价体系考核结果明显一目了然,往往缺乏过程考核,终端评价重视了,过程评价自然被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水平不能正直体现,从而难易看出学生的进步程度。

3.制定女生体育课成绩评价的理论依据与措施

3.1新课程标准为我们制定了先进的评价理念。

“教学评价建议”明确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体育教师的教学情况等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学习评价重点的转变”也说明了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是教与学的过程,是学生在体育课学习的过程中,对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所学运动技术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和机械的掌握,更不是追求一个最终的运动成绩或测试分数。

3.2一直以来,女生体育成绩的评价就是根据她们的身体素质测试和技术评定的成绩,结合平时上课“好”“一般”“不好”的表现,给予成绩。

通过对《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内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中的五个领域的要求和精神,结合本校女生的实际情况及个体差异,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对原先实行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通过摸索、反馈、修正、选择评价内容及方法,初步设计出了切合实际的具体操作方法,并重新制定了体育成绩评价方案。力求新的评价方案能激发与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求新的评价方法能使教学工作有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力求学生逐渐把对规则的遵守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能够深刻地意识到各种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

3.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提高和进步,是这一评价体系更符合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更符合健康第一的要求。评价体系只有结果考核,缺少过程考核,只重视终端评价,忽视过程评价,学生的体育课成绩不仅难以体现学生的健康水平,而且难以看出学生的进步程度。以往一般都是直接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内容是四个方面的总分为100分,以60分为及格界限(见表1)。这种评价方法的特点是重视定量、终结性与横向相对评价,而忽视定性、诊断、过程和个人纵向相对评价;受竞技思想的影响,重视运动成绩的测评,轻视真正的健康、体育修养、行为习惯的评价,突出表现在评价内容统一性太强,项目太固定,过于强调定量评价,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实施至今,这种单一地从“分数”角度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已越来越显出它的局限性。只注重学生体育学习的结果,却无法了解把握学生学习的过程,无法了解学生自我内在愿望和动作技术掌握程度,以及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对人才培养的准确作用。一句话,现行的“四合一”评价体系只有结果考核,缺少过程考核,只重视终端评价,忽视过程评价,学生的体育课成绩不仅难以体现学生的健康水平,而且难以看出学生的进步程度。

3.4女生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案的操作内容及步骤。

3.4.1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案的内容

3.4.1.1女生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案主要由平时表现与出勤(20分)、技能与技术(30分)、自评与互评及教师评定(20分)、基础理论(10分)和体质健康与素质(20分)五部分组成,总分100分,并增设一备注栏。考虑到学生参加校、区及市等运动会和更高级别的体育比赛,获得名次后相应地给予了加分,还有小组长、体育委员根据平时工作的表现给予了加分(见表2)

表2 高一(1)班女生体育课期终评价表

3.4.1.2经过两个学年度的尝试,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总人数的比例划分,成绩分数在85―100分之间为优秀级;成绩分数在70―84分之间为良好;成绩分数为60―69分之间为及格;59分以下不及格。

3.4.2“平时表现”部分是体育课成绩评价的重点之一,主要从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自主创新、健康行为及其他六个方面进行评定,总分为100分,具体内容设计了相应的评定表格参见表。有了对学生的评定内容、评价标准、评定的形式,结合新课程标准,通过实施两年来不断的修改,根据中学女生体质健康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了一张学生体育课平时成绩评价表(见表3)。

3.4.3态度决定成败,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掌握技术,掌握知识的重要保证。学习态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能否主动、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能否全身心地投入;能否积极主动思考,为达到目标而反复练习;能否认真接受老师的指导,完成老师布置的值日任务,等等(见表4)。

3.4.4情意表现有多个方面:敢于和善于克服主客观的困难与障碍,坚持到底;能自觉地调整心理,调控活动中的不良情绪;自己能积极分析体育活动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展示自我,勇于挑战自,充分展示自己的运动能力;在比赛与竞争中,能为小组、班级荣誉全力以赴;在体育学习中遇到障碍时,具有自信心,勇于克服各种困难,能战胜胆怯、自卑,充满自信地进行学习与练习;中途不退缩;能自觉通过体育活动调整心理,能自主调控体育活动中的不良情绪,如胆怯、恐惧、精神不振;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欲望和行为,并能勇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充分展示自己的运动能力(见表5)。

3.4.5合作精神:能否理解和尊重其他学生和老师,在学习过程中表现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为努力承担小干部的责任,与他人很好地交流沟通、互相帮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5女生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案的操作步骤

3.5.1教师的课堂管理无论多么有效,都会面临突发问题的出现,如果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规范,就会出现问题,影响课的效果,因此开学初应把体育课成绩的评价标准及方法向女生讲清楚。

3.5.2在班级授课制度下,人数很多,体育教师如何来观察与测量每个女生在运动实践中的表现实际情况是一个难点。体育教师对女生的测评应是每节课还是一周一次,还是一月一次,她们的实施情况与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都是不一样的,体育教师很可能由于需要增加工作量而流于形式。但只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和发挥体育委员、小组长的积极作用,将变得非常简单、快捷。如一个班级50人,可以分成四小组,每组12―13人,每个小组由学生推选出两名小组长。每班用四本小练习进行记载,每小组一本,每页都有一张体育课的评价表,如表1,在具体操作前,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每个类别的具体内容和操作尺度,可对小组长们单独培训。在每一次课后,由小组长和同学们一起评议本小组同学的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表现好的可以加分,不好的可以扣分,表现一般的可以减半加分,没有表现的不加不减。然后由她们把观察结果登记在如表2的体育课成绩评价表上,并总结,记载本每次课后记载完交给教师,学生可以随时产看自己的成绩,教师同时也可以构件Excel操作平台,把学生相应的数据输入电子表格,便于保存和期末汇总。

3.5.3学期结束后,由小组长帮助统计每个学生平时体育课中总共获得了几次加分的次数和总分,根据每节课的表现情况,再由各小组长算出平均分,并计入如表1女生体育课期终评价表中的“平时表现”,算法:平时成绩=每节课所加总分/总课时。

3.5.4“运动技能”的评价根据水平学习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身心特点和体育教学现状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与以前体育课中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既是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强调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进行评定。评定参照《体育与健康》教学参考书。

3.5.5一般一学期安排3个运动技能项目的测试,每个项目10分,每次测试一般由老师和小组长、体育委员共同打分得出结果,每项10分,三个技能项目30分,计入总分。

3.5.6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根据评价对象在体能、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进行综合评价(参见表3),并由小组长根据学生自我评价表,负责统计好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分数,把结果登记在学生体育课自我评价表上。(见表7)

在表1的“基础理论”一栏中,每学期末主要针对本学期所学各项内容以及国际同内时事体育新闻等方面进行理论考试,所考成绩计入表8内。

在表1“体质健康”一栏中,我区体质健康测试主要是五个项目:肺活量体重指、800米、50米跑、立定跳远、掷实心球,总分500分,为了便于计算,折算成4%的成绩,满分20分。

3.6最后教师在表5个人体育课期终评价表中填好五个大项成绩(出勤与表现、技能与技术、自评与互评、体质与素质和基础理论及总分与等级)与评语,和学生自我评价表合在一起,在期末可以作为成绩单交给班主任及学生本人,并存一份留档。

4.女生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案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1做好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是过程性评价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结合体育课的特点,记录袋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人期终体育评价表(出勤与表现、技能与技术、自评与互评、体质与素质和基础理论及总分与等级),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表,学生自我评价表,学生自己的学习体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等等。记载本上这些内容既有学生学习态度与社会适应方面的评价,又有运动技能学习和体能测试方面的评价,基本涵盖新课程标准的各个学习领域,是学生平时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轨迹”。成长记录袋的收集、编排和保存等工作主要应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如何去操作,并监控整个过程。

4.2在小组评价中,教师在放手的同时要注意学生间的交流,引导学生处理好小组内合作与监督的关系。评价是在教学的动态过程中实施的,方法与尺度的把握,对实施的顺利与否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可能取得成功,也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

4.3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有些女生经过个人努力从40分提高到70分,可能比另一些学生从70分提高到80分获得的成功意义更大,具有更大的价值。对这类女生,每一个项目测试应该允许她们申请两次甚至三次重考,直至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为止。

4.4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如何保证它的客观公正而不失真,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难题。因此,在学生自评与互评中,教师要事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避免在互评中出现相互提高或压低分数现象,使评价失去公正性和公平性。

4.5教师评语要精练、中肯、有针对性、富于感情,让学生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学习心态。评价时要用发展的眼光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为学生改进学习锻炼提供具体的方法,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弱势群体”,写出激励性的评语,相对客观地给出一个运动处方,给予最大限度的鼓励,促使学生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

4.6对于评价成绩体育教师不能一给了之,应特别注意评价成绩对女生产生的影响和她们的反应;每一学期在第一堂课引导上我们都要和学生一起对上学期的评价成绩进行分析和讨论。我们发现,女生对体育成绩是比较看重的,优良的评价成绩对大部分学生鼓励很大,评价成绩不理想的女生通常会抱怨,但通过讨论分析后,能有效地引起她们的反思,在新的学期里往往更加积极努力。因此,我们在强调评价成绩对学生的双向作用时,考虑到女生是一个需要教师多加关注的群体,容易激动,应从关心她们的角度出发,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平等待人,得到她们的信任,使女生大胆、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她们在全面参与评价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评价的反思、调控与激励的功能。

5.结语

本成绩评价方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的评价思想,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起到了强烈的导向作用,成绩的评价记载简便易行,容易操作,教师在学期结束时对每个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了如指掌,体育课的成长实录更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经过近两年来的操作尝试,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真刻苦了,学习效率提高了,运动技能知识与时事体育知识增增强了,身体素质提高了,培养了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当然,这只是初步的尝试,刚刚起步,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更科学、更合理、更易操作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曲综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

[2]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116.

[3]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5.

[4]冯克诚.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论全书[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6).

小学体育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 体育课程 发展历程 经验总结

一、近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

1.清代末期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

清代末期,中国一直被迫承受着国外侵略者的不断侵犯以及攻击,社会矛盾不断恶化,到处人心惶惶,因此中国教育的发展也始终停滞不前,慢慢展现出自身传统腐朽的教育思想。而此时西方体育思想不断进入中国,当时所运用的癸卯学制逐渐改变了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兵式体操是清朝末期中小学体育课程最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因为该时期体育教师较少,真正将兵式体操应用至课程当中的少之又少,兵式体操仅仅停留于表面,教学安排失衡。

2.北洋军阀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

北洋军阀时期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壬子癸丑学制阶段。这时期清政府已清楚明白西方教育的优势,了解到西方思想的先进之处,他们加大对西方思想以及教育的引进力度,且为了能够更好地引进以及利用西方教育模式而给予其便利,让该时期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得到了进步。虽然当时有关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及理念仍然运用着清朝末年的传统方式,可是却不仅仅涉及兵式体操课程,还增加了武术以及一般体操,与清朝末年体育课程相比较,壬子癸丑学制阶段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已经逐渐呈现出良好的科学性以及规律性。二是壬戌学制阶段。与一战的爆发促使着中小学体育课程进行再次改革,因为传统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美国实用主义思想引领了整个社会发展,而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思想也逐渐从日本模式转变为美国模式。小学与初中体育课程时间大约占总课时的百分之十,而高中体育课程时间就占总课时的百分之十五,体育课程的内容不再涉及兵式体操,取而代之的是能够增强中小学学生身体素质的各项田径运动。

3.统治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

统治时期,集团着重强调体育课程在整个中小学教育过程的重要作用,无论是1929年所颁布的暂行课程标准或者是1940年所具体实施的重修体育课程标准,无疑都能够反映当时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重视力度,即不断增加体育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比例,从而使人才不断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提升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率与质量。总而言之,统治时期是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历程中较为平稳的一个时期,该阶段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不仅拥有较为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制度,而且其教学理念以及方法能够和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相适应。可是,集团只是把中小学体育课程当成有利于自身统治的武器,这和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相违背的,始终会影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对当时的中小学体育课程进行了关键性的变革,除此以外我国还和苏联进行密切联系,积极主动地了解与掌握苏联在体育课程发展方面的教学方法以及成功经验,从而使建国初期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变得日渐完善齐全。而到了新中国发展探索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已经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与支持,而且体育课程也被纳入到中小学必修课程当中,与此同时教育行业也科学合理地调整了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标准,从而更加方便体育教师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更加有利于中小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到时期,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却再次受到了冲击,可以说在该时期我国中小学教育根本难以保证基本的课程,更不用说是体育课程了。后中小学体育课程也逐渐恢复至正常的发展轨道,不仅要求教师掌握适应当展的教学理念以及方法,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案,而且还要求学生学习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颁发了多项有关中小学体育课程深化改革的文件,为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具体实施制定了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原则、课程内容、成绩考核,与此同时还要求中小学体育课程要加强与卫生保健工作的交流,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的经验总结

第一,从1903年的癸卯学制开始,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就正式纳入教学项目,并就此打开了中国学习西方思想、教学模式的新篇章。第二,1922年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不仅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兵式体操转变为田径、体操等,而且还将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变为“极大限度发挥学生潜能、尊重个体差异”,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成为中国近代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里程碑。第三,新中国的成立体现了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育教学迈入现代化的发展时期,是开启体育课程新发展道路的转折点。第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虽然仅仅停留于近代水平,但是符合当时新中国国情、社会性质所需的体育课程。第五,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深受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例如国家政治、社会性质、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第六,社会需求、个人发展、课程要求成为影响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的三大因素,在体育课程深化改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可是这三大影响因素只有在体育课程具有内在意义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第七,经过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育理念、学生管理、成绩考核等层面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可是仍然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将体育理论知识与活动实践相结合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

四、中小学体育课程今后的努力方向

1.对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变革

可以按照不同时代、学习能力等学生情况制定不同的体育项目,正常情况下游戏性的体育项目居多,此外体育教师还可以制定合理化的教学方案,让整个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充满针对性、系统性,使学生敢学勇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并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学内容当中添加迎合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或者游戏,让整个体育课程具有创新性与新鲜感。例如,当代中小学生比较偏爱于定向越野等户外项目,为此体育教师可以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适当地增加定向越野等实践项目,借此来激发起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与热情,但是体育教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户外教学项目确实存在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所以在开展一系列教学任务之前务必要提前检查教学场地、准备应急措施与医疗工具,为安全、高效地落实教学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前提。

2.加大对体育理论知识的讲授力度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成长和发育的重要阶段,按照人类的成长规律来看,此阶段是人思维能力、认知水平、体魄锻炼和智力培养的关键性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关乎到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中小学应该重视此阶段学生的培养和锻炼,全力保障学生能够茁壮成长。对此,体育老师也应该认识到这一阶段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独特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强调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体育精神的培养。例如,体育教师在讲解“投掷”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适当地讲解隋新梅、黄志红、李梅菊、张竣等当代铅球运动员的成长故事,或者利用“打雪仗”的教学情境来引进投掷内容,或者讲解投掷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安全要领与技巧等来扩充学生对投掷的认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将创新元素融入体育课程教学方式中

当下,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所使用的体育器材比较传统,老师在课堂上组织的体育实践活动种类也比较匮乏,老师个人的教学方式仍旧老套专制,“灌输式”“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依旧广泛存在,这一定程度上致使中小学体育课堂缺乏创新的明亮光彩。为了有效改变这一尴尬现状,这就要求体育老师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通过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与工具,让学生体验“快乐体育”、“健康体育”,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学主体,极大限度地彰显“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从而发挥学生在教学项目中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努力打造愉快、健康、和谐的体育课堂,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下发挥其潜在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每一学期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半学期的时间让学生自发地组织一场“课堂运动会”,让学生确定“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以此保障体育课堂的创新、活力和自主,充分张扬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同时这也是对老师教学方式的一项创新。

4.清晰表明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中小学生了解掌握某项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巧,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有效地使用技巧,并且根据人体结构以及发展规律,结合中小学卫生保健工作内容,从根本上提升中小学生的体能。那么如何才能清晰表明体育教学目标呢?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未来体育课程的各项基本特征。随着教育水平的日渐提高和社会群体的关注度提高,未来的体育课程必然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也会呈现出多样的课程特征,诸如综合性特征、多向性特征、实用性特征、发展性特征以及全球性特征等等。总的来说,这种教育目标的真实明晰,为未来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构建多样化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要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与体能,就应当构建多样化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分组的形式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且尽量实现在集体教学训练的基础上强化个体训练、兴趣训练,有效结合多样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各项体育项目中,提倡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竞争的体育课程学习理念,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发掘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潜能,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与文化素养。例如,国内广大中小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比赛项目,比如班级篮球比赛、班级健美操比赛等,通过这样团队化的体育锻炼机会,不但能够为广大的中小学生提供充足的锻炼机会,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锻炼、比赛的过程中学习到团结合作的意义。

总而言之,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从近代至现代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并且伴随着政治面貌焕然一新、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步伐,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不同程度上的提高。只有我们认真分析与了解中小学体育课程在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坚持“健康第一,综合发展”的体育教学思想,强调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融合,才能让中小学体育课程具有针对性、自主性、创新性,为实现终身体育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继帅,樊炳有.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相关研究及评价[J].体育学刊.2009(1).

[2] 杨志康.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2).

[3] 时红臣,孙光耀.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08(29).

[4] 侯广斌.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小学体育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reform, which raises PE teachers' doubts of curriculum reform. Based on the related data, the success of curriculum reform mainly depends on the quality of PE teachers. So the construc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PE teachers' quality system and exploration on their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significant to the definition of future quality target, but also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health development of China'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关键词: 课程改革;体育教师;素质结构;发展方向

Key words: curriculum reform;sports teachers;quality structure;development 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219-03

1 研究目的

自2001年9月《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7~12年级)》(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进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以来,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1]。然而,也有的学者认为,从目标达成来看,新课程改革的制度与方案本身存在的缺陷[2]。从而导致产生了有关“课程改革方向是否正确”的激烈争论[3]。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方向”是错误的[4]。很显然,学校体育新课改的方向是正确[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总结教育改革成功经验的有关研究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由此可见,如要切实解决学校课改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提高与发展体育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因此,笔者认为在新一轮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目标达成的视域下,通过构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体系,探寻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发展的方向,为加速我国学体育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最终对全面实现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检索、网络检索及图书查阅等方式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收集有关教师、体育教师及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的构成指标,以便为调查问卷的编制提供依据。

2.2 问卷调查法 运用自编的具有较好信、效度的《新课改背景下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重要性感知》对广东省、江西省、湖南省、甘肃省98所中小学校的328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57份,及运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发展指标》调查问卷对我国高校及中、小学44名专家进行调查。

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For Window 16.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

2.4 层次分析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发展指标权重进行确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基层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

本研究在文献资料调研和相关理论预设的基础上,设计开放式问卷收集条目,初步编成有54个条目的问卷,后经征求有关专家、资深一线体育教师等的意见,并结合梳理过的相关理论,删除缺乏代表性的项目,合并整合内容相近的项目,最后确定的问卷条目为37条[6]。选取福建省与广东省共计187名体育教师进行了预测、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剩余19题,构成“新课改目标导向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重要性感知”调查问卷。问卷采用Likert自评式五点量表法,从“完全不重要”、“不太重要”、“难以确定”、“比较重要”、“非常重要”依次记为1分、2分、3分、4分、5分,反向题在统计时进行相应的反转。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共同因素(common factor),求得初始因素负荷矩阵,再用最大变异法(Varimax)求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结果是前4个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46.484%,题项的最高负荷为0.728,最低负荷值为0.425。抽取4个因素,第1个因素包括6个题项:内容包括个人创新发展表现、教研教改水平、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技巧、人际交往与合作的主动性、教育与教学水平,及掌握新信息与新知识的状况,命名为“能力素质”;第2个因素包括5个题项:专业运动水平、高校理论学习水平、师范生技能考核结果、相关学科知识掌握水平、继续教育的接受等,命名为“知识素质”;第3个因素包括4个题项:体育教师职业的满意度、新课改目标达成的责任感及事业心、热爱学生求实奉献、良好的体育教师形象等,命名为“思想品德素质”;第4个因素包括4个题项:个人体质体能水平、精力充沛程度、个性心理发展水平、个人情绪调控能力等,命名为“身心素质”。这4个因素与最先的理论构想基本吻合,且构成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体系(图1)。

采用2个指标来鉴定本问卷的信度:一是,内部一致性系数(同质信度,Cronbachα系数);二是,重测信度(稳定性系数)。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达到了0.61以上,总量表为0.79,说明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较好;问卷各维度的重测信度也都达到了0.80以上,且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总量表为0.83,说明问卷的重测信度良好。问卷的效度采用内容效度、结构效度2个指标进行考察,研制过程及检验结果显示问卷既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2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发展方向

3.2.1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发展方面确定的过程 为了确定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进程素质发展的方面,采用问卷调查法全面地确定素质指标。笔者根据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设计出调查问卷,通过头脑风暴法、德尔斐法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构成指标进行修订、补充与完善。在调查问卷中的被调查专家,全部来自从事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学者或是从事于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学的一线优秀体育教师。

第一轮调查:初步设定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发展方向的一级、二级指标。

第二轮调查:该次调查的目的是请专家对素质二级指标进行最后确定,同时对调查问卷中提及的三级素质指标指标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第三轮调查:经过第二轮调查,将最终确定的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发展方向的一级、二级、三级指标作为调查问卷的内容,目的是请专家评定素质指标是否完善、结构是否合理。

3.2.2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发展的方向 第三轮专家反馈和评定结果得出,调查问卷的内容和结构设计比较完善。专家对问卷设计的总体评定、对问卷内容设计的总体评定,对问卷结构设计的总体评定结果良好。对问卷信度检验,求得“Kuder & Richardson”信度值为0.8175,具有良好的相关水平和一致性。(表1)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①在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程中,课改目标的达成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知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以及身心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且由这四种要素构成了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②在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程中,年龄是影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力素质与知识素质的主要因素;教学段是影响新课改目标下体育教师思品素质、身心素质重要性认知的主要因素;学历是影响新课改目标下体育教师知识素质、思品素质重要性认知的主要因素;职称是影响新课改目标下体育教师能力素质、身心素质重要性认知的主要因素。

③在实现我国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目标的过程中,能力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主要发展方向,特别是要提高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及教研教改能力;专业理论知识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知识素质发展的重要方向且同等重要。

4.2 建议 在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改革中,无论是课改理念的转变,还是课程领域或水平目标的实现,无疑对体育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大量资料显示,我国许多体育教师在受到自身素质发展水平及教育“二元化”影响下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一时还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从而导致新课改中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新课标是我国专家经过大量调研及结合我国的学校体育发展实际国情而提出来的,因此,我国学校体育是否能够健康发展,是否能够解决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课改目标的达成,无不与体育教师的素质有关。但是,一名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会一蹴而就,故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新课改进程中及面临新课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明确自身素质发展的方向,建立一个自身素质发展的目标,逐步实现,最终使得自身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为能够较从容地应对国际、国内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76-77.

[2]唐炎,郭礼等.从事实出发:运用“黑箱”理论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审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0):59.

[3]今日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正确吗?[EB/OL].http:///tiyuol/viewthread.php?tid=9278&extra=page%3D15,2009-4-12.

[4]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评审委员会.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学术综述[J].体育教学,2007(1):33-35.

小学体育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一、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包括通识课和专业课两大类。本文以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吉林大学五所大学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为例,以工科、理科和文科类专业为划分标准,详细统计整理了学分和学时的分布及其倾向性,以了解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情况。

1.通识课设置的基本情况

由于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其设置的各类专业的通识课在学分和学时上存在差异。从表1不难看出,在学分的设置上,五所大学理工科类专业的通识课在学分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对较大,平均达到35%左右;而文科类专业几乎不存在差异,约占总学分的30%左右,所占比重相对合理。在学时的设置上,五所大学工科类专业通识课所占的学时相对较多,平均占总学时的40%左右,多者达到46%,而且不同学校间的差异较大;而理科类和文科类专业通识课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小一些,且差异较小,平均在35%左右。

2.专业课设置的基本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在学分的设置上,五所大学理工科类专业的专业课在学分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60~100学分之间不等,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平均在50%左右;而文科类专业的专业课学分在80~90之间,差异相对较小,而且平均占总学分的55%以上,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内容存在的问题

理论课程偏重,实践课程不足,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弱。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全日制本科生的就业率往往低于一些专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在设置课程时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在整个大学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过高。

2.课程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

通识教育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专业课程所占比例相对不足。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各高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达到了30%以上,部分高校甚至达到45%,而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仅为50%左右。大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与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差不多,甚至更多,这对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十分不利。

3.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忽视学科之间的差异,对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统一要求。从表1和表2中不难发现,我国研究型大学各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一致,不太关注不同学科专业间的差异,理工科与文科类专业的课程在学分及学时的设置上趋同。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1.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优化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条件、校园资源等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才能;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也使其毕业后能较快融入社会。

2.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

任何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都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注意其整体设计,兼顾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以要从整体上、从内外各方面的联系上去考虑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淡化专业,模糊学科,加强文理渗透,加大基础课程比例,使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

3.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化

以“差异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承认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采取差异的教育对策,并依据学生的差异创造相适应的教育环境,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空间,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大军.教学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探析[J].高教论坛,2010(4):56-58.

[2]赵莉,马继刚.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88-90.

[3]_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43-46.

[4]张晓芳.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