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航空技术创新

航空技术创新范文精选

航空技术创新

航空技术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支持;航空经济;路径;作用机制

1航空经济概述

1.1航空经济的概念

航空经济特指民航运输业、航空制造业、航空服务业、航空旅游业以及航空产业等多个行业的集合,由此产生的新衍生收益效应的经济业态。航空经济基于空间场域上来分析:不应在空间领域局限于特定一个机场,应适当拓宽领域,具体到一些经济和企业活动,航空经济还应以国际化为导向发展。国家民航局原局长李家祥曾在采访时说道:航空经济是以民用航空业为主要核心载体,以此形成的经济发展形态,航空经济具备时效性高、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等特点。

1.2航空经济的特点

第一,航空公司周边聚集运输产业,航空运输的中心是机场,一些企业在运输效率和时间上要求较严苛,所以在机场附近有较多企业聚焦。第二,以技术为先导。因航空科技的发展特性,会吸引高新技术企业。第三,市场快速性。在改革背景之下,各行各业都在倡导加速,利用航空运输,可以将产品高效率地运到目的地。第四,全球便捷。因航空运输网络体系遍布世界各地,某种程度上会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

2金融支持航空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2.1资金集中机制

资金集中对于航空企业来说,属于至关重要的一大措施,会集聚较多资产,为企业的正常运营提供保障。总的来说有以下两方面的体现:第一,在发展中,航空产业需要得到巨大的资金扶持,所以在运营中需要和全世界众多金融部门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第二,航空产业对金融需求有导向作用,所以吸引了众多高科技产业,金融体系对此具备较高的灵敏度,会通过选择信息、数据针对性地向高新技术企业投放资金。可以说,金融机构为航空经济提供了金钱基础,对应的,航空经济也为金融部门和产业发展带来了需求,二者互相补充,互相扶持。

2.2风险管理机制

信息渠道精准性、可靠性对金融领域非常重要,加强对风险的管控力度,会提高企业的治理效果,提升产业效率。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和进步,也有利于对公司管理者进行监管,完善道德风险。资金管理引发的变动风险,会让资金长期投入,通过对技术的完善和发展得以实现,一定程度可以督促产业构架随之完善。基于产业特征来分析,航空产业大多隶属于高科技产业,因研究时段较长,也提高了产业投资为其带来的风险,风险管理机制不但可以对分散资金的投入做出保障,与此同时,也可以督促航空企业技术研发,生产进步。

2.3技术创新传导机制

King(1993)指出:合理的金融体系可以对高新产品和工艺的企业有效区分,会辨别较好的生产技术,也会利用不同的技术项目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实现长期经济技术的稳步发展。金融体系通过构筑小额投资的金融产品,将汇集存储和发挥动员的功能发挥出来,对航空技术创新起着影响作用。并借助信息揭示功能,影响其技术创新,对外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发挥企业的治理功能,影响航空企业的技术创新。因高新技术产业是航空经济吸引的主体,所以,督促航空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即技术创新,会影响到产业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

2.4投资导向机制

以下是投资导向机制的两大作用:市场金融及政府性金融。市场金融具备的资金导向功能特指:金融部门利用资金应用的竞争性和有偿性,结合流动性和安全性原则,评估具有竞争性行业的投资项目,基于资金价格的指引,将储存资源配置到较高边际效率的地区,表现出配置资源的利益取向,以此提高经营效率。政策性金融主要目的是弥补市场金融发展的缺陷和不足,以产业政策为导向,政府金融部门对金融体系直接干预,找出市场金融中最为优惠的条件,将投放的资金倾向在战略支柱产业上,实现产业布局的升级和优化。本质上,航空经济属于利用周边机场资源和凝聚的高新技术企业来做出产业发展的经济,周边产业的布局都需要基础建设。在最初发展中,航空经济主要是利用机场来强化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但市场金融因这些投资周期较长,规模较大等原因不愿意介入,这时就需要政府金融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航空经济各配套产业基本构建完毕之后,在选择对应产业时,就要以实际金融市场资金供求为主要基础,借助现实收益差别,按照效率原则评估和筛选投资项目,将资金投放在效率较高的地区和企业,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

3金融支持航空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究

3.1构筑高效的资金形成机制

第一,要对各类金融部门的产权关系进行梳理,健全完善金融部门的经营机制。第二,将金融机制提供风险担保创新的功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对资本边际社会生产率予以提升。对相关资料、数据的收集,可以提前评估众多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金融机构将个人风险分担的功能发挥出来,让投资者将目光放在风险更高但生产性技术较强的领域,可以促进活动的创新发展,航空经济也会随之进步。

3.2构建渠道多元的资金集中机制

第一,要拓宽资本市场的层次,构建直接融资渠道,鼓励航空经济周边的大中型企业来主板市场筹集资金,一些小型企业和创业初期的企业可以在中小板市场直接融资。第二,着重发展债券业务,可以对发展良好、信誉优质的航空企业进行鼓励,让发行公司债券,并得到政府的批准,将筹集到的资金应用在基础设施的构建和高新技术项目创新等领域。同时,也可以将目光放在票据市场上,要在提前预防风险的前提下,对发展良好的航空企业扩大承兑和贴现业务范围。第三,发展风险投资,因凝聚在航空企业周边的高新技术产业具备资金周期长、风险性和创新性等特征,所以对企业发展风险投资,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企业将内部科技成果转变为生产力,这对带动周边产业化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3.3构建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第一,通过对融资体系的构建,对银行体系风险进行分散。具体措施如下:首先,要构筑专门的决策部门。高水准、高效果、高质量地做好航空经济周边的设施构建,明确相关投融资的法规制度,为航空经济产业发展营造外部环境。其次,构筑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比如可以结合民营航空现实发展现状,拟定相关要求,国际资本市场和政府可以通过融资、出资等形式,为航空企业吸引投资。第二,健全航空经济的信用担保体系,对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会促进政府投融资体制的创新和改革,找寻出政府更好地扶持航空经济的发展途径,也可以带动航空经济产业周边多领域的发展。让航空企业明确信用意识,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快相关信用担保的法治构建,对信用制度一一完善。

3.4构建高效透明的技术传导机制

第一,做好金融体系的收益率和流动性风险管理。金融体系投资者偏爱短期项目,对回报率较高的长期项目没有兴趣时,在体系构建上,就要尽可能地为投资者变现投资提供便捷,来形成长期投资的资本。第二,完善金融体系的处理和信息生产功能,实现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在项目投资和未来发展预估上,信息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也阻碍了资金向高回报、高技术的项目流通,针对于此,金融体系要将信息生产和处理的功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在市场上以公开透明的价格,引导资金向高回报、高技术航空产业流动,加快市场处理信息的效率,为支持技术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3.5构建顺畅的投资导向机制

第一,构建政府引导基金,为航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引导基金特指政府通过出资,对金融机构、创业投资企业和民间资本做出吸引,借助债权和股权资助机场设施,构建促进航空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第二,通过税收优惠的政策,来对内源性融资能力予以提升。政府和国家可以为航空产业提供税收政策的优惠,这样也会将国内外资本投资航空产业的激情激发出来,减轻航空经济的资金压力,提高内源融资能力。第三,可以通过实际措施引导政策金融机构对航空产业大力扶持,例如,政策性银行要将中长期融资优势发挥出来,在物流园区、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上加大资金援助,将政策导向的作用大力发挥出来。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商业金融部门介入高成长性行业创造有利条件。

4结论

航空产业提高竞争实力的必经之路是实现结构和技术的创新,本文探究出金融支持航空经济发展的几大作用机制,并在技术传导、投资导向、资金集中等几方面,提出促进航空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萍.航空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分析——基于“供给领先”和“需求跟随”的金融发展理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01).

航空技术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支持;航空经济;路径;作用机制

1航空经济概述

1.1航空经济的概念

航空经济特指民航运输业、航空制造业、航空服务业、航空旅游业以及航空产业等多个行业的集合,由此产生的新衍生收益效应的经济业态。航空经济基于空间场域上来分析:不应在空间领域局限于特定一个机场,应适当拓宽领域,具体到一些经济和企业活动,航空经济还应以国际化为导向发展。国家民航局原局长李家祥曾在采访时说道:航空经济是以民用航空业为主要核心载体,以此形成的经济发展形态,航空经济具备时效性高、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等特点。

1.2航空经济的特点

第一,航空公司周边聚集运输产业,航空运输的中心是机场,一些企业在运输效率和时间上要求较严苛,所以在机场附近有较多企业聚焦。第二,以技术为先导。因航空科技的发展特性,会吸引高新技术企业。第三,市场快速性。在改革背景之下,各行各业都在倡导加速,利用航空运输,可以将产品高效率地运到目的地。第四,全球便捷。因航空运输网络体系遍布世界各地,某种程度上会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

2金融支持航空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2.1资金集中机制

资金集中对于航空企业来说,属于至关重要的一大措施,会集聚较多资产,为企业的正常运营提供保障。总的来说有以下两方面的体现:第一,在发展中,航空产业需要得到巨大的资金扶持,所以在运营中需要和全世界众多金融部门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第二,航空产业对金融需求有导向作用,所以吸引了众多高科技产业,金融体系对此具备较高的灵敏度,会通过选择信息、数据针对性地向高新技术企业投放资金。可以说,金融机构为航空经济提供了金钱基础,对应的,航空经济也为金融部门和产业发展带来了需求,二者互相补充,互相扶持。

2.2风险管理机制

信息渠道精准性、可靠性对金融领域非常重要,加强对风险的管控力度,会提高企业的治理效果,提升产业效率。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和进步,也有利于对公司管理者进行监管,完善道德风险。资金管理引发的变动风险,会让资金长期投入,通过对技术的完善和发展得以实现,一定程度可以督促产业构架随之完善。基于产业特征来分析,航空产业大多隶属于高科技产业,因研究时段较长,也提高了产业投资为其带来的风险,风险管理机制不但可以对分散资金的投入做出保障,与此同时,也可以督促航空企业技术研发,生产进步。

2.3技术创新传导机制

King(1993)指出:合理的金融体系可以对高新产品和工艺的企业有效区分,会辨别较好的生产技术,也会利用不同的技术项目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实现长期经济技术的稳步发展。金融体系通过构筑小额投资的金融产品,将汇集存储和发挥动员的功能发挥出来,对航空技术创新起着影响作用。并借助信息揭示功能,影响其技术创新,对外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发挥企业的治理功能,影响航空企业的技术创新。因高新技术产业是航空经济吸引的主体,所以,督促航空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即技术创新,会影响到产业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

2.4投资导向机制

以下是投资导向机制的两大作用:市场金融及政府性金融。市场金融具备的资金导向功能特指:金融部门利用资金应用的竞争性和有偿性,结合流动性和安全性原则,评估具有竞争性行业的投资项目,基于资金价格的指引,将储存资源配置到较高边际效率的地区,表现出配置资源的利益取向,以此提高经营效率。政策性金融主要目的是弥补市场金融发展的缺陷和不足,以产业政策为导向,政府金融部门对金融体系直接干预,找出市场金融中最为优惠的条件,将投放的资金倾向在战略支柱产业上,实现产业布局的升级和优化。本质上,航空经济属于利用周边机场资源和凝聚的高新技术企业来做出产业发展的经济,周边产业的布局都需要基础建设。在最初发展中,航空经济主要是利用机场来强化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但市场金融因这些投资周期较长,规模较大等原因不愿意介入,这时就需要政府金融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航空经济各配套产业基本构建完毕之后,在选择对应产业时,就要以实际金融市场资金供求为主要基础,借助现实收益差别,按照效率原则评估和筛选投资项目,将资金投放在效率较高的地区和企业,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

3金融支持航空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究

3.1构筑高效的资金形成机制

第一,要对各类金融部门的产权关系进行梳理,健全完善金融部门的经营机制。第二,将金融机制提供风险担保创新的功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对资本边际社会生产率予以提升。对相关资料、数据的收集,可以提前评估众多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金融机构将个人风险分担的功能发挥出来,让投资者将目光放在风险更高但生产性技术较强的领域,可以促进活动的创新发展,航空经济也会随之进步。3.2构建渠道多元的资金集中机制第一,要拓宽资本市场的层次,构建直接融资渠道,鼓励航空经济周边的大中型企业来主板市场筹集资金,一些小型企业和创业初期的企业可以在中小板市场直接融资。第二,着重发展债券业务,可以对发展良好、信誉优质的航空企业进行鼓励,让发行公司债券,并得到政府的批准,将筹集到的资金应用在基础设施的构建和高新技术项目创新等领域。同时,也可以将目光放在票据市场上,要在提前预防风险的前提下,对发展良好的航空企业扩大承兑和贴现业务范围。第三,发展风险投资,因凝聚在航空企业周边的高新技术产业具备资金周期长、风险性和创新性等特征,所以对企业发展风险投资,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企业将内部科技成果转变为生产力,这对带动周边产业化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3.3构建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第一,通过对融资体系的构建,对银行体系风险进行分散。具体措施如下:首先,要构筑专门的决策部门。高水准、高效果、高质量地做好航空经济周边的设施构建,明确相关投融资的法规制度,为航空经济产业发展营造外部环境。其次,构筑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比如可以结合民营航空现实发展现状,拟定相关要求,国际资本市场和政府可以通过融资、出资等形式,为航空企业吸引投资。第二,健全航空经济的信用担保体系,对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会促进政府投融资体制的创新和改革,找寻出政府更好地扶持航空经济的发展途径,也可以带动航空经济产业周边多领域的发展。让航空企业明确信用意识,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快相关信用担保的法治构建,对信用制度一一完善。

3.4构建高效透明的技术传导机制

第一,做好金融体系的收益率和流动性风险管理。金融体系投资者偏爱短期项目,对回报率较高的长期项目没有兴趣时,在体系构建上,就要尽可能地为投资者变现投资提供便捷,来形成长期投资的资本。第二,完善金融体系的处理和信息生产功能,实现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在项目投资和未来发展预估上,信息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也阻碍了资金向高回报、高技术的项目流通,针对于此,金融体系要将信息生产和处理的功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在市场上以公开透明的价格,引导资金向高回报、高技术航空产业流动,加快市场处理信息的效率,为支持技术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3.5构建顺畅的投资导向机制

第一,构建政府引导基金,为航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引导基金特指政府通过出资,对金融机构、创业投资企业和民间资本做出吸引,借助债权和股权资助机场设施,构建促进航空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第二,通过税收优惠的政策,来对内源性融资能力予以提升。政府和国家可以为航空产业提供税收政策的优惠,这样也会将国内外资本投资航空产业的激情激发出来,减轻航空经济的资金压力,提高内源融资能力。第三,可以通过实际措施引导政策金融机构对航空产业大力扶持,例如,政策性银行要将中长期融资优势发挥出来,在物流园区、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上加大资金援助,将政策导向的作用大力发挥出来。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商业金融部门介入高成长性行业创造有利条件。

6结论

航空产业提高竞争实力的必经之路是实现结构和技术的创新,本文探究出金融支持航空经济发展的几大作用机制,并在技术传导、投资导向、资金集中等几方面,提出促进航空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萍.航空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分析——基于“供给领先”和“需求跟随”的金融发展理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01).

航空技术创新范文第3篇

1发挥航空、航天、民航“三航”特色优势

立足江苏,积极实施军转民,整合资源,加速形成学校向产业技术转移的有效机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具有良好军工技术基础的综合性研究大学,研发了一大批运用于国防的高新技术和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在民用市场同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发挥国防特色,积极推进军工技术向民用市场转移,势在必行。针对国民经济和江苏省发展,中心加强引导军用技术与民用市场的融合,使国防科技在服务军工科研和生产的同时,为地方经济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赋予学校科技工作新的增长点。有效形成了军民融合、军民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例如,在民用航空发展需求方面,中心重点在通用航空设计制造、航空规划与交通管理、民营运营与空港经济、飞机运行与安全保障、民航培训与先进训练等方面加快推进技术转移和辐射,先后为镇江新区、扬州新区、南京江宁区等地方政府开展航空产业和空港经济规划,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无锡苏南国际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上海机场集团公司等20余家省内外机场,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民用航空局华东管理局等航空公司和空管部门,江苏航空产业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中国商用飞机公司等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推动我校特色“三航”技术在相关领域迅速应用和转化。

2参与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

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建合作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心以国家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为抓手,充分利用学校人才、特色优势学科和最新科技成果的优势,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强与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构建合作平台,走政产学研合作之道路。同时,企业单纯依靠内部技术创新活动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提高越来越难,需要与外部知识源的合作,因此,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已成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心先后与南京六合区、张家港、连云港、萧山、武义等19个省内外城市共建南航部级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同时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与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建立研究院、研发基地、工程中心、联合实验室等36个技术创新平台。这些平台的建立,大大加快了学校最新科技成果向地方转移,促进了当地经济及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心依托我校在航空航天民航等领域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积极参与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研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显著提升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例如,在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领域中,中心以我校作为首席单位承担的三项国家“973”项目为基础,整合学校在力学、电子信息和机械自动化等学科方面的科研成果及人才团队,与无锡市展开了全面合作,将“973”项目、国防预研项目等研究的创新成果成功应用到无锡的风电产业,开发出了全球首创的MW级竹质复合材料风力机叶片,共建无锡市风电设计研究院、南航无锡研究院等创新平台16个,有效推动了无锡市在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优势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3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加速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建立,有效推进学校最新科技成果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为我校、地方企业、科技人员等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我校最新科技成果迅速向企业集聚,对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我校技术转移中心的职责所在。一方面主动贴近企业,挖掘企业技术需求,积极构建企业、中心数据共享平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网站),主动联合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积极推荐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直接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有效开展科技人员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完善制度、规划激励措施,制定各类学科及技术团队的产学研合作策略,实现重点(特色)学科服务重点产业,不断提升中心综合服务能力。同时,中心着力建设打造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技术转移人才体系,多次组织涵盖科研老师、学院科研秘书、技术经纪人及中心管理团队等技术转移各个层面人员的技术转移业务培训,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视野开阔的创新型科技人员服务团队,为服务企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不断强化和提升中心服务人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综合服务能力。

二小结

航空技术创新范文第4篇

一、序言

当今时代,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让位于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的创新发展模式,国家间、城市间竞争越来越呈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加强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不仅是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国实现新阶段目标和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已经成为国内众多中心城市的共同追求和发展目标。面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势和日趋激烈的科技经济一体化竞争,我们要更加坚定地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未来15年我市科技发展面临重要机遇。经济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和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继续推进,世界范围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和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加速转移等。这些都为我市加快科技发展,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科技发展也面临着国内区域间和城市间竞争加剧,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跨国公司不断强化技术升级、知识产权保护和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及经济体制改革滞后等诸多严峻的挑战。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支撑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但发展中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投入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总体技术能力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产品较少;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障碍仍未完全消除,区域创新体系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健全等。这些都将制约我市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我市由科技资源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未来15年是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突破能源、资源与环境瓶颈制约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下更大力气,做更大努力,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科技优势,积极构建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机制和体制,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二、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今后15年,我市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自主创新,整合资源,提升产业,支撑发展。自主创新,就是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整体创新能力。整合资源,就是有效整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的科技资源,建立符合市场机制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提升产业,就是瞄准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方向,依托优势资源,做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发展壮大五大主导产业。支撑发展,就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强大带动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支撑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指导思想是面向未来、实现建设人文、活力、和谐的重大抉择,是未来15年科技工作的根本指针。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我市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是统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科技竞争力的培育提升,加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加速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把我市建设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发展环境好、支撑引领作用大的创新型城市。

(二)战略目标

未来15年,我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主导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功能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全国一流的创新型城市基本建成。

经过15年的努力,在科学技术的若干重要方面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掌握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城市食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三是重点行业和产业建立起循环经济技术发展模式,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得到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持。四是现代服务业、旅游和文化等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五是重点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六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功能不断加强。

到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6%,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科研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分别达到5%以上和3%以上;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占专利授权量40%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到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增长,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前5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

(三)总体部署

未来15年,我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部署:一是立足市情,确定若干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科技支撑发展的能力。二是围绕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安排10个优先主题,实施10个重大专项。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并促进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

未来15年,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以掌握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二是继续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加快军民融合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四是在工业、农业、城市管理和人口与健康等领域,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

三、重点领域

重点领域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重点产业和行业。

(一)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自主研究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按照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的要求,集中力量,培育创新成果和重大技术项目。加快发展以集成电路、软件为主体的战略产业;做大做强以通信设备和新型电子元器件、医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为主体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为主体的潜力产业。

集成电路产业:突出自主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形成设计、制造、封装、材料和支撑设备协调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软件产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形成嵌入式软件、通用及行业应用软件发展优势;通信产业和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自主创新项目产业化,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群体优势;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发展光机电整机系统,完善区域产业配套能力;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发展化学制药、中药现代化和医药中间体;新材料产业: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和重大装备等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复合型材料,推进新材料技术向功能复合化、材料智能化、器件集成化方向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强生物质能、氢能、太阳能、地源水源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煤、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高效开采及清洁利用技术开发。

(二)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必须抓住沿海地区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步伐,打造装备制造业新优势,大力提升全市工业化水平。

把掌握核心技术作为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的中心环节,提高重大装备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5大产业链(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优势专用设备、输变电成套设备)和7大产业集聚区(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重型汽车、轿车及大客车、优势专用设备、输变电成套设备),引导形成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竞争力强的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基地。

航空航天设备:结合国家发展目标,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支线客机、通用飞机、直升机、大中型航空发动机、飞机零部件制造、新一代运载火箭及导弹发动机等产品;电子信息设备:重点发展现代通信设备、集成电路、应用网络电脑等电子信息产品;汽车及零部件:重点发展重型商用汽车、大客车、轿车、汽车发动机以及其他零部件等产品;优势专用通用设备:重点发展大型工业风机、工业缝纫机、空调压缩机、重型机器成套设备及高精度带材轧制设备、炼油成套设备和高效节能型设备,以及筑路、矿山、冶金行业专用的工程机械等机电一体化设备;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特别是500-800千伏超高压、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

(三)农业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是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都市农业的发展目标,在新品种的自主创新、开发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开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农业工程技术与智能化设备等领域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强农业新品种和实用技术推广,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使科技切实成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强大支撑。

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业结构,挖掘区域特色优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品种和高效经济作物。推进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农业科研和生产中推广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保持小麦、玉米、果树、蔬菜等常规品种选育优势,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产品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生产和提供多样化的优质农产品以及生物能源、生物肥料等现代高技术产品。

研发和推广农作物、林木种苗和畜禽、水产品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等技术。重点推广集约化栽培、设施标准化、优化配方施肥、节水旱作增产、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技术。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和循环型农业。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田水利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农田灌溉节水技术,积极推广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及管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努力构架节水型农业。

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发挥远程教育网的作用,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

(四)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我市主导产业之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必须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系统和决策系统的自动化、网络化,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智力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建立一个基于先进信息网络的高效现代服务业体系。金融业: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数字化业务安全防护等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物流业:广泛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与装备,在全球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射频识别、互联网等技术的支持下,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交易平台;会展业:实现场馆设施智能化,建立统一的会展信息平台,建设统一、开放、共享的基础数据库系统;信息服务业:发展电子商务相关技术装备、网络软件平台和软件外包平台技术,及应用支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和软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发展的软硬件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

(五)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是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两大品牌。必须大力研究开发文物和生态资源的保护技术,运用高新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古遗址保护、古都风貌保护和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文化、旅游业的服务能力和品牌价值。在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文物及文化保护业和广告业不断导入科技发展要素,以文化产品创新为主导,优化旅游科技发展体系,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

(六)人口健康与城市公共管理

提高人口健康水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建立完善的SARS、人类禽流感等突发、新发传染病的预警应急系统,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严重影响健康的传染病监测和控制技术研究;积极开展肝癌、肺癌等恶性肿瘤和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技术研究;认真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早期诊断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发展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研究解决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和现代管理等三个环节上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建立快速公交线网规划、综合信息平台、管理指挥和城市交通评估等智能管理系统。

公共安全是城市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加强预防性研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协同研究,建立公共安全预防技术体系和应急事件指挥体系。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建立灾害性天气预测、生态安全、生物安全、食品安全、重大疫病防治及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事故的应急机制。

(七)资源、生态环境与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为重点,集中力量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技术、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等,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材和循环生产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

四、优先主题和重大专项

加快科学技术重点领域的发展,必须围绕我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筛选出若干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战略产品,集中资源,重点突破,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符合技术发展方向,技术基础较好、急需发展且近期能够有新的突破和大的发展,可对主导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的技术集群。确定的原则:一是有利于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制约,提高产业技术升级和持续创新能力;二是有利于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重大专项,是指围绕城市发展目标,通过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工程项目。确定的基本原则:一是紧密结合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对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二是有利于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增强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可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具备支撑社会进步的能力;四是有利于加强基础平台建设,改善产业化环境。

(一)优先主题

1.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

重点研究开发大尺寸硅和硅基单晶生长及外延技术、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技术、光通信材料与器件、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新型元器件关键材料和光电集成技术。重点开展半导体固体照明工程材料、平板显示材料、稀土功能材料、超导材料和铌钛合金材料及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的性能、结构和制备工艺研究。

2.信息化支撑软件技术和产业化支撑技术

重点发展新一代软件中间件技术、嵌入式软件平台技术和软件外包平台技术(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数据库和嵌入式系统开发与调试环境)。开发新一代移动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海量信息存储技术、空间信息处理技术、虚拟现实与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化支撑技术、领域工程与应用集成关键技术、智能感知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新型人机交互技术。

3.光机电一体化设计制造技术

重点研究现场总线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推广应用柔性生产线、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重点开发高性能传感器、光电集成器件、先进扫描成像系统和测井系统等技术;开发模糊变频控制系统和快速成型制造等自动控制系统;发展射线、超声、红外、热成像等成像诊断设备及控制系统。

4.重大装备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重点开发重大装备所需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建立行业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平台。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领域,重点合作开发大功率柴油发动机技术、大马力高档次系列重型汽车变速器和车桥技术、汽车安全和节能环保等重大关键技术;在电力输变电领域,围绕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的开发,重点研发大容量、远距离直流输电、轻型直流输电、交流灵活输电用设备技术和超导开关技术,加强高压输变电领域中的系统研究与成套设计技术、输变电成套装备关键部辅件技术攻关。在优势专用设备领域,突破炼油成套设备绿色技术、三元流高效设备节能制造等重大关键技术。重点研究数控电动钻机、智能化节油抽油机、智能测井设备等关键技术。加强大型道路工程机械产业化成套配套设备设计研发、高效节能绿色空调压缩机设计和大型高炉用轴流压缩机设计研发。

5.食品安全与重大疫病防控技术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重点开展高压技术、微波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低温杀菌技术、膜分离技术、挤压技术、保鲜技术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研究,研制现代食品绿色包装技术。重点研究生物灾害及有害生物入侵的预警与控制,果菜类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及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措施和规范化操作规程。开展畜禽疫病防治与控制技术研究,包括新型高效疫苗、疫病诊断技术与试剂盒、新兽药、抗药性检测与消除技术。

6.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与农业生物技术

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和相关基因标记、克隆、导入等生物工程育种技术研究,培育优质、高产、抗逆的小麦、玉米、蔬菜、果树和林木花卉新品种。研究和推广良种核桃、良种板栗等果品的抗旱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经济动物胚胎移植技术、体外授精技术和性别控制技术。重点开展目标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分离技术、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转基因技术、动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开展动物胚胎技术、转基因动植物安全性评价与监控技术研究。加强对农用畜用诊断试剂盒以及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开发。重点研究新型沼气池建造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

7.中药现代化与生物医药

重点研究中药原料制备技术、现代中药新剂型及中药有效单体成分提取技术和筛选方法,开展重大及疑难疾病病症的创新药物研究。加强中药材加工、制药标准化及标准样品制备技术研究,以开发创新中药和大品种培育为重点,研究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生物反应器和大规模细胞培养等新技术。发展生物诊断及检测技术,支持以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为基础的生物药物研发和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药用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建立生物医药和中药现代化的技术支撑平台。

8.航空航天技术

重点对新型航空发动机、新一代运载火箭及导弹发动机、卫星有效载荷及卫星地面系统关键技术组织攻关,研发地面导航设备、地面飞行训练装置、航空仪表等航空机械设备及地面装置、飞机零部件和航空相关设备制造技术。发展全球卫星导航仪及定位系统、遥感设备与智能感知系统、遥感图像产品等卫星云图接收技术。

9.节水、节能和新能源技术

重点开展节水型技术标准体系研究,重点推进冶金、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研究推广农业节水、雨水利用、旱地水肥优化利用与调控、污水净化利用等节水技术。重点开展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能源节约和替代、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与开发。加大新能源技术开发,重点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地源水源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高效开采及清洁利用技术开发。开发太阳能发电蓄能和并网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组技术。

10.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建立区域水体污染监测、控制与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体系,突破饮用水保护和饮用水深度处理及输送技术,开发安全饮用水保障集成技术;研究河流水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企业水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城市大气污染成因与综合治理技术,城市垃圾分类处置技术、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技术、生活垃圾处置及综合利用技术、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关键技术。

(二)重大专项

1.集成电路设计及关键设备制造

加强核心设备制造、高端专用芯片和嵌入式控制系统开发。重点研发集成电路制造关键设备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芯片,形成设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设备业:重点发展面向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等领域的核心产品;设计业:重点发展面向网络、通信、数据广播、全球定位系统、数字音视频编解码、航空航天电子、工业控制、智能终端与数字家电、信息安全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芯片;制造和封测业:重点发展高压模拟器件、数模混合器件、功率器件、新型分立器件等产品,抓好8英寸以上集成电路生产线及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线的建设。

2.重大软件应用与产品

建立自主、完善的软件产业技术支撑平台;重点开发面向工业缝制设备、输变电设备、航空电子、交通控制等优势制造业或新兴产品的嵌入式系统软件产品;面向城市管理、综合社会保障、金融、旅游和文化资源库建设、能源、水利、交通、环保、物流及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通用软件产品及其重大应用示范;支撑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数字内容与多媒体技术产品与服务;快速推动软件外包和商务流程外包发展的信息交流与市场互动技术系统。

3.网络及通信设备

研制新一代“虚拟现实——三维视景生成器”技术产品,突出发展下一代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网和接入设备、智能天线与基站、宽带接入网设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智能终端、射频识别、家庭网络设备及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等;重点发展基于TD-SCDMA的核心网和相关设备,加快通讯产业基地建设。

4.新材料及制品

重点发展特种纤维材料、特种陶瓷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及电子光电子新材料。加强金属纤维、碳纤维等特种纤维技术的转化以及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的研制;加快碳化硅、氧化铝、二氧化钛及钛酸盐等系列陶瓷粉体、瓷料和复合材料的规模制备;开发全系列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激光二极管及液晶材料制品;重点发展轻质高强金属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和铌钛合金超导材料;加快油田化学品、高性能树脂结合剂、精细化工制品的研发生产。

5.新药创制及制药装备

重点开发化学制药、中药现代化、医药中间体、中药单体和有效部位为基础的创新药物。加强针对疑难病症的创新药物开发、肽类及蛋白类药物开发及创新基础平台建设。研制现代制药装备、分离提纯装备和自动化成套制药设备。研制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多糖类、蛋白质多肽类、天然产物、合成化合物等创新药物。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一类、二类化学药和生物药。形成以天然药物为基础的产业新集群,成为全国中药、新药加工基地和重要的药品科研创新基地。

6.汽车制造

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关键技术总成及零部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重型汽车、商用汽车和家用轿车,形成具有以整车和零部件制造为主体的汽车产业链。重点研发电动汽车及重型汽车变速器、大型客车底盘、重型汽车发动机等。打造中国一流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汽车产业集群。

7.大型飞机和支线飞机

坚持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发展大型客货运输整机、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形成成套生产能力和总装能力。攻克先进发动机、飞控、航空电子、导航系统、机轮刹车、起落架等配套产品的关键技术和生产。

8.高压输变电设备装备

加快发展高压输变电设备,提高输配电设备装机综合能力。推进高压、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技术的产业化、小型化与智能化。重点发展500千伏以上特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及其试验装备、开关设备等支撑技术的研发制造能力,提高电力制造业的集成能力,建成全国最大的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研究、试验和生产基地。

9.农产品加工、贮藏及保鲜

围绕粮食、畜产品、蔬菜、水果的深加工,培育完善食品工业体系。发展粮食加工业,推广乙醇、变性淀粉、柠檬酸和淀粉糖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发展蔬菜果品加工业,支持果蔬贮藏保鲜技术研发。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业,支持低温肉制品加工、生物发酵等制品的研发。重点发展液态奶、保鲜奶、无菌奶及各种酸奶饮料,开发牛奶甜点等高附加值产品。

10.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重点企业为依托,以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为重点,统筹布局,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建设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联网、覆盖全市、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公共平台。

支持一批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且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重点实验室。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建、共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建设区域特色数字化科技文献资源库,搭建专利、标准等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类科学数据资源及科技计划项目数据,构建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完善技术市场网络信息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人口健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领域的快速测试技术标准平台。

五、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并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须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促进区域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

(一)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和扶持力度,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成为科技成果的最大吸纳者、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支持大企业集成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力量,组建国家工程实验室和行业工程中心。鼓励企业建立各类技术创新研发机构,探索和创新企业研究开发组织模式,提高企业自主技术配套和创新能力。全力支持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活动,引导科技企业及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和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

(二)完善区域创新机制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制度创新为引领,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支持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研发任务,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作用,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

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强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军民之间的统筹协调,切实整合科技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科研院所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地方重大科技项目为纽带,促进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鼓励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支持科研机构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进国际科技中介机构在建立合作、合资或独资服务组织,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互动的政策体系。加大科技政策宣传力度,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科技计划体系,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保障服务。建设科技创新支撑服务平台,实行开放共享的机制,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发挥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的优势,整合资源,集成创新,推动项目、基地、人才的有机结合。发展完善中小企业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资本要素的市场体系。

(四)建设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

围绕产业发展目标,突出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建设。围绕建成“打造中国技术创新中心和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通信、集成电路、软件三大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国际化的高新技术创新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建成功能齐全的西部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重点发展中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商用汽车、机械电子、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加快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要建成中国最具实力的航空产业发展基地和国家航空高技术研究、设计、试验中心,形成国际性的航空产品加工制造中心。航天科技产业基地要建成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通过航天特种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形成对区域经济有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五)建立军民技术和产业的融合体系

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实现从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形成军民高技术的共享和相互转移的良好格局。重点围绕民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产业开发特色民用产品。加快军工配套关键材料及工程化进程,促进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移和扩散。建立军民技术合作创新组织,协调解决军民技术创新体系融合中的重大问题。

六、保障措施

为保障本纲要各项任务的落实,必须制定和完善更加有效的政策与措施,以更加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更加有利于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一)增加科技投入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科技投入的法规和政策,加大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依法确保政府科技投入持续增长,确保科技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

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在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强化企业科技投入主体地位。保障财政资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配套投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激励企业增加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加大对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投入,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国家和省、市重大建设工程的实施,消化吸收一批先进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和关键产品。

建立和完善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考评体系,健全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改革和强化科研经费管理,对科研课题及经费的申报、评审及立项,执行和结果实行全程控制。逐步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健全相应的评估和监督管理机制,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二)落实税收激励政策

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设备更新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企业所得税和企业财务制度改革,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专项资金制度。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的折旧。对购买先进科学研究仪器和设备给予必要税收扶持政策。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协调机制,支持我市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对高科技企业在采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要运用政府采购手段,加强对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

(三)引导金融支持和社会资金投入

在国家促进创业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积极推进建立加速科技产业化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科技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努力为科技中小企业在海外上市创造便利条件,为高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跨境资金运作创造更加宽松政策环境。探索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资金投入为主的方式,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更多资本进入创业风险投资市场。创造条件,支持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参与全国性的科技创业风险投资行业自律组织。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科技开发。鼓励金融机构改善和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要引导社会资金对科技的投入,鼓励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支持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依法开展创业投资业务,推进高新技术股份转让,建立健全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事业。

(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

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的法治环境。制定和实施我市知识产权战略,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装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完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政策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提高知识产权宏观管理水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形成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和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文化,让保护知识产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

将形成技术标准作为科技计划的重要目标,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并优先采用。推动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促使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和效能性。引导产、学、研各方面共同推进重要的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及优先采用。

(五)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抓好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加快实施《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方案》、《集成电路产业十一五发展实施方案》和《软件产业十一五发展实施方案》。抓紧制定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及大学科技园等发展的政策,发展各具特色的、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构建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建设给予政策扶持。

支持面向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技术工程化平台和中间试验基地建设,重点加大电子信息、生物、制造业信息化、新材料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建立面向农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新机制。鼓励多种模式的、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发展,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激励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推广活动,支持农村各类人才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

(六)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

通过多种途径扩大与国际、国内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大力引进国外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重大工程技术项目,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建立我市与港、澳、台的科技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与交流。提供优惠条件,鼓励跨国公司、国际知名研发组织在我市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引进国际著名科技中介机构到我市投资发展。

(七)加强科普工作

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加强农村科普工作,逐步建立提高农民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体系。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系统性的校内外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培训。合理布局并切实加强科普场馆建设,提高科普场馆运营质量,建立科研院所、大学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制度。建立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加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大型企业等各方面的优势集成,促进科技界、教育界和大众媒体之间的协作,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放宽各类投资发展科普产业的准入限制,制定优惠政策,形成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公益性科普事业体制与机制改革,逐步实现投入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八)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未来15年,要认真落实人才强市战略,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根本,建立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优秀工程技术、成果推广、科技创业和科技管理等科技创新型人才,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企业领军人物,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到我市创业。建设一支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合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同时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全面提高我市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保证。

重视高级人才工作,高度关注国家及省市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的建设,关心学科带头人、科技管理专家和创新团队的工作和生活。积极支持落实对国家核心技术领域的高级专家实行的特殊政策。探索具有地区特色的高层次人才辅助支持制度,使优秀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的创造活力,鼓励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动,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人才和项目。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落实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相关政策,为科技人员创业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航空技术创新范文第5篇

摘要: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核心是中美信息与通讯产品贸易顺差,但并非所有的高技术产品都呈现中国对美贸易顺差。造成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原因主要是外资对华高技术产品加工生产工序的产业转移、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及中国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在外资对华产业转移过程中,美国、中国及东亚经济体间形成了三方“互利”,但非“共赢”的利益分配格局,因此我国亟需采取措施调整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使贸易各方真正从中美贸易中“共赢”。

关键词:中美贸易顺差;高技术产品;形成原因;调整对策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美国“新经济”的出现,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间的高技术产品贸易迅速发展。作为世界“新经济”的发源地,美国毫无疑问成为世界第一科技强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都超过其他国家。然而,自21世纪初以来,美国对中国的高技术产品贸易却呈现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其形成的真正原因以及如何对其进行调整,需要我们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差额的现状

目前,中美两国商务部均已开始统计双边高技术产品贸易,但相比之下,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时间较早,数据较为充分。根据美国商务部的划分方法,高技术产品主要分为10类: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光电技术、信息与通讯、电子产品、柔性制造品、高新材料、航空航天技术、武器和核技术。

从2002—2008年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差额的数据看,它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核心是中美信息与通讯贸易顺差。2002—2008年中美信息与通讯产品贸易顺差保持着年均100亿美元左右的增长速度,七年累计总额高达3414.48亿美元,在中美两国10类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总额中的比重高达109.64%。第二,中美两国间部分高技术产品贸易正从顺差转为逆差。自2007年以来,中国对美国的生物技术、高新材料与核技术贸易正逐步从贸易顺差逆转为贸易逆差,而且2008年这三类商品的中美贸易逆差正日益扩大。第三,虽然部分关键高技术产品双边贸易仍表现为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逆差,但其中有部分产品的贸易逆差额在缩小。

从2002—2008年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差额的结构看,并非所有类别的高技术产品都呈现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如在生命科学、电子产品、柔性制造品和航空航天技术等产品上,中国始终对美国呈持续贸易逆差,七年的贸易逆差总额分别达到18.12亿美元、179.19亿美元、42.53亿美元和292.99亿美元,只是因为中国对美国信息与通讯贸易顺差数额过大,才使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整体表现为顺差。需要指出的是,从2008年开始,中国对美国的生命科学、柔性制造品和航空航天技术贸易逆差正呈日趋缩小的趋势,相比2007年同期分别减少了0.07亿美元、3.83亿美元和19.68亿美元。

二、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形成原因

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是由多因素导致的,因此需要对表现出不同变化趋势的双边高技术产品贸易差额做出解释,才能真正阐释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形成原因,本文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其成因。

1、外资对中国信息与通讯行业的产业转移。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核心是中美信息与通讯产品贸易顺差,要探讨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形成原因,首先要解释中美信息与通讯产品贸易顺差为什么会持续扩大。20世纪90年代初,在信息与通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率先步入“新经济”时代。进入21世纪,随着东亚各主要国家或地区对美国信息与通讯领域创新技术的模仿,世界信息与通讯领域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美国也因此开始调整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心。

首先,美国在继续鼓励国内信息与通讯产品研发和创新的基础上,逐步将处于衰退期的信息与通讯产业的核心制造与加工装配环节让渡给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建立起信息与通讯产品的全球生产网络。目前,美国将信息与通讯产品的零部件制造环节主要是让渡给东亚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及东盟进行,而将信息与通讯产业的加工生产工序,与东亚的这些国家或地区一起,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这使得以外资在华企业加工类产品出口为特征的对美出口不断增多,中美信息与通讯贸易中也因此出现了明显的“外资引致中美加工贸易顺差”的特征。

其次,美国开始将国内政策支持的重点转向新兴高技术产业。如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电子产品、柔性制造品、高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通过将资本、人力资源、税收优惠向这些新兴产业的倾斜,鼓励其产品研发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始终保持其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技术优势,2008年美国在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电子产品、柔性制造品、高新材料、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等产品上能够保持对中国的贸易顺差,与此有一定关联。因此,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可以认为包括美资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对中国的信息与通讯产品加工生产工序的产业转移,是导致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最主要原因。

2、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管制。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更多地是从“重商主义”的角度解释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形成原因,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一,美国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实施的出口鼓励和限制美国对华出口政策,导致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其二,部分中国学者和国外机构认为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是造成中美高技术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沈国兵(2006)认为1989年后美国对华实施的贸易制裁和技术禁运,加强了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致使中国从美国高技术产品进口被扭曲,使美国对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出现逆差。中美经济安全委员会(USCC)认为,中美贸易引发了战略技术利害关系,中国是美国先进技术产品的最大供给商,究其原因可归咎于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政策。杜莉(2006)则明确提出,由于美国始终对中国怀有,“戒心”,因此一直限制涉及到安全问题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在诸如核电站、卫星、超大型计算机和数控机床等许多产品的对华出口上实施严格限制,使中国在高技术产品进口上出现了“愿买者无可买”的现象。

从中美两国10类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趋势看。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可以解释中美部分高技术产品,如光电技术、武器与核技术贸易顺差的形成原因。但是,“中国实施出口鼓励和限制美国对华出口导致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观点却难以成立。2004-2007年中国在对美国出现贸易顺差的同时,却对日本、韩国、东盟和中国台湾地区出现了巨额贸易逆差。这充分说明中国对外并没有实施奖出限入的重商主义贸易政策,否则在出现中美贸易顺差时,必然会出现中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顺差。

目前,“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论的解释力度正不断减弱。美国在决定对外是否实行出口管制政策时一般基于四个原则:一是否涉及敏感技术和武器出口而危及美国国家安全,二是否影响美国国家战略目标和外部政策目标,三是否影响到美国经济利益,四是否允许美国对其先进技术出口进行终端使用情况检查。从这些原则看,由于光电技术、武器与核技术等关键高技术可能在军事领域广泛运用,美国必然会对其出口实行严格限制,导致美国在这些产品上对中国呈贸易逆差。然而,在与军事领域也有密切关联的航空航天技术与柔性制成品上,美国对中国却始终保持贸易顺差,这是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论难以解释的。

3、中国国内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2008年中美两国10类高技术产品贸易最突出的变化表现为中国对美国的生命科学、柔性制造品和航空航天技术贸易逆差在不断缩小,这间接地加快了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扩大速度,这很可能是近年来中国在这些领域自主创新水平的提升导致的。

21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和自主技术创新的日益重视,中国国内科技研发水平日益提升,尤其是在航空航天技术创新能力迅速提高的带动下,中国在上述几类高技术产品上的对美进口日益减少,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扩大。

三、调整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可行措施

随着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扩大,贸易各方间实际形成了一种“互利”、但非“共赢”的利益分配格局。贸易各方利益分配不均的现实客观存在,尤其是在美国主导的全球高技术产品生产网络中,中国主要从事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装配、贴牌定制等劳动密集型工序,这些工序相比美国从事的研发工序及东亚主要国家或地区从事的核心制成品生产工序,进入门槛低、替代性强、基本处于或接近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因而常常只能获得较低的附加收益。如果这种利益分配不均一直持续,将可能拉大各主要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及经济发展差距,不利于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地位的保持或提升。因此,需要对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进行适当调整,以实现贸易各方的真正“互利共赢”。

1、完善外资政策,强化对高技术产业外资流入的政策性引导。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核心是信息与通讯产品贸易顺差,而其主要来源是包括美资企业在内的外资在华企业。因此,当前要调整中美信息与通讯产品贸易顺差,就需要对外资在华直接投资方向做出调整。

目前,FDI在中国信息与通讯领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高技术产品加工生产企业,加工贸易仍然是中国对美信息与通讯贸易的主要方式。这种贸易方式不仅使中国获利较低,而且全部最终产品的出口均被计人中国对美出口。因此,中国政府需要对高技术产业中的外资流入结构进行政策性引导,逐步减少对信息与通讯产业加工类外资流入的“超国民待遇”,将优惠政策集中于其他新兴高技术产业,尤其是具有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的引资上,降低外商对华信息与通讯加工制造业投资对中美贸易顺差的“引致扩大效应”,增加其他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引资额,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和对外贸易竞争力。

2、改善中美政治关系,游说美国政府及国内利益集团。中美政治关系是否改善是决定中美经贸关系好坏的重要基石。当前调整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可行途径之一是逐步减轻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因此,当前中国政府应做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想方设法改善中美政治关系,通过游说美国国内的部分利益集团,由其作为中国的“代言人”,游说美国政府将中国视为“正常的”贸易伙伴,取消对华实施或即将实施的技术出口管制。

3、继续扩大内需,弥补美国进口需求的下降。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如何应对美国对中国进口需求的下降是中国外贸政策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国不仅要想方设法维持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持续扩大,而且应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的政策,变国内过剩储蓄为国内消费,变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为国内销售。从而有效弥补美国国内进口需求下降给中国出口带来的“缺口”,使包括外资在华企业在内的中国国内企业的销售实现可持续增长。

4、加快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贸易顺差对外转移。当前,日本、韩国、东盟及中国台湾地区等对中国信息与通讯加工产业的转移,使这些地区对美贸易顺差转变为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也是造成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原因之一。因此,需要逐步减轻这些国家或地区对华FDI产生的贸易转移与贸易扩大效应,主要应从两方面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