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航空实训总结

航空实训总结范文精选

航空实训总结

航空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从上面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开设危险品运输课程情况可知,本课程的定位有的学校是必修课,有的作为选修课。因为它是一门以物流管理、民航货物运输管理等专业知识为基础,具有航空专业特色的课程;它以航空危险品运输安全为目的,对空运危险品的收运程序,各种危险品运输文件的填制、航空危险品运输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进行规划管理;本课程深入系统讲授危险品的基础知识和航空危险品安全运输管理方法。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熟悉航空危险品运输的安全管理与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掌握危险品基本专业技术知识、航空危险品运输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为学生今后从事航空危险品运输奠定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基于这门课的以上重要地位及作用,并根据课程的设置目的和学科基础,结合民航物流类专业的实际,将本门课程定位为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更合适。

二、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

1.航空危险品运输涉及航空运输方式的众多内容和环节,具体教学内容在国内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能满足教学内容要求的教材很少。同时,国际航协出版的《危险品运输规则》即DGR每年更新一次,因此航空危险品运输这门课程要想始终站在理论及实践的最前沿,单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材永远没有更新那么快和频繁。因此必须是教材和当年有效的《危险品运输规则》有机结合,才能保证这门课程教学始终立足于理论和实践的最前沿。从设置航空危险品运输课程的初衷出发,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应分为三个模块:理论、操作和实践。其中理论模块是基础,操作模块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实际操作,实践模块是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的实践。其中的实验,学校如果有实验条件可开诸如:易燃液体的闪点测试、易燃粘稠液体的粘度测试这样学生可操作实验。如无此条件,可结合自身特点做成实训。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本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为36~44,可适当增加实训课时。本课程作为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有较强理论性和非常强的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宜采用课堂讲授理论的讲授教学法、课后自学完成作业的指导自学法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讨论教学法,中间穿插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形式,同时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增加案例教学比重。本课程涉及较多的法规、标准条文,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觉得枯燥。

2.教师应尽量联系法规产生的背景、目的和作用,采用案例教学形式,血肉丰满、活灵活现的案例会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法规的由来及其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认识。因此案例收集和设计尤为重要,这需要老师平时下大力气才行。二是化理论为实际。本课程涉及较多的化学知识,教师应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特别是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后工作岗位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品,注重化学反应的理论与现象比较,让学生从案例中总结掌握各类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对其危险特性和事故特征有明确的认识,了解如何预防危险事故的发生,掌握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理处置方法。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化学基础不同(文理科)因材施教。三是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精心挑选合适内容,提供相应资料及网站资源,采用指导自学法,课上教师只给出自学提纲,不作过多详细讲解,课后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应作业,老师课上再进行讲评,这样能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学生是主角。采用讨论教学法时,教师应认真设计、组织好课堂讨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是配角,学生才是主角,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气氛,开拓思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危险品运输课程的参与度,教师不要马上评判学生的观点或方案,让其充分阐述,同时加以适当引导,使其意识到问题所在,让其自己主动修改方案和纠正不正确观点,最后教师再加以总结。

三、结语

航空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教融合;模具制造技术;教学新模式;学徒制

1概论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顶层设计与支持,目的是为制造业的发展不断注入强劲的动力。现代制造业中机械、电子、汽车、航空航天、计算机、医疗等领域的大部分零部件需要利用模具加工成型,因此,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水平直接影响国家制造业的兴衰。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将直接进入制造企业的生产一线,学生的综合素质影响产品制造的水平,进而决定生产产品的质量。因此,学校培养出符合模具行业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教育部印发的相关意见指出在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目前,笔者所在区域学校的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较为传统,与企业生产实际存在错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通过教学软硬件的升级,改革教学模式与完善教学环境,实现产教融合,提升学生的行业岗位应用能力,从而为区域模具行业输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2模具专业教学中产教融合的新模式

2.1道德思政进课堂,坚持立德树人。教育事业必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立德树人是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根基,也是中职学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首要任务。零零后的学生在多元化环境下长大,个人意识强,思维跳跃,动手操作能力强,但普遍存在怕吃苦、意志不坚定等不足;另外,中职学生未成年,心智不够成熟,对三年后的专业就业岗位前沿认知不够,意志不够坚定,缺乏工匠精神。因此,在任何模式的教学中仍需植根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坚定学生专业选择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工匠品质,树立岗位自信。产教融合下的教学新模式要实现立德树人,还是得专业教师在教学课堂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围绕这个目标来教,有机融入思政教育、行业文化和专业知识。针对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可以融入爱国情怀、7S素养、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如笔者教研组的“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课中,通过校企融合,利用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为导向,以工匠精神的内涵“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命名进行分组实施教学;并根据学生学习特点,量身定制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岗位,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行业职业素养等教育内容。

2.2理论与实践结合,优化教学内容与策略。结合模具类企业实际情况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综合度高、专业性强,传统陈旧的教学内容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模具专业的学生特点,围绕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通过校企联合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内容体系来丰富人才培养的内容。如,笔者学校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将“3D打印技术”等课程加入模具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将来就业作更充分的准备。将以往以工种划分的实践教学内容优化为“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课程,以模具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作为任务导向,注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与自主性,根据行业工作岗位分配学生的具体任务,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员共同指导,将模具专业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素养等贯穿在实训中,学生在项目实训中完成模具产品分析和模具设计、制造、装配、调试的整个模具设计与制造流程的实训学习[1]。转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产教融合,打造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为引导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理实一体化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把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内容优化为具体的企业生产项目,在项目实施、任务完成的形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将企业实际工作流程融入课堂教学中,使专业教学更加贴近生产一线;采用专业教师评价、企业负责人评价、组内与组间互评等多主体评价,线上与线下多形式评价结合等形式,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另外,疫情期间专业技术课程如何在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带给教师们新的思考。笔者教研组以云班课为管理平台,利用腾讯会议等直播工具,结合公开的网络资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企业实际任务为项目情境,任务驱动法贯穿整个教学项目,综合采用企业情景模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法开展教学。教学过程合理运用三维虚拟仿真、微课、趣味小游戏、动画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不仅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也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形式,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以提升教学效率。

2.3“学徒制”模式,校企协同项目式教学。现代学徒制是以学校教师、企业师傅联合带徒弟的形式传授技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徒制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校企协同培育人才,结合企业实际需要设置专业的课程标准,由校企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方案。目前,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时间跨度较长,并针对一个班大批学生的实施还涉及到下企业的各项安全、管理难等问题。笔者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简化学徒制模式,组建“学徒制”模式小组8-10人,以“航空杯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为教学实施项目,通过与厦门某工贸有限公司协作共同指导教学项目,以短期“学徒制”模式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协作的教学过程,并将模具产品转化为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学徒制”模式合作教学过程中,企业技术员与我校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设计航空杯产品、模具零件图,完成模具加工制造、零件检测、模具装配与调试、航空杯的产品生产。其中,部分制造加工与生产教学过程由合作企业技术员和教师带领学生下企业现场完成,如试模调试、模具产品航空杯的生产过程等。如图1,通过实施短期“学徒制”教学模式加工制造的模具产品已正式投入生产,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同时也为全校师生生活带来便利。

2.4冠名“订单”班,以企业就业为主导。冠名“订单”班以校企合作企业的名字为专业班级冠名,以该企业的就业为主导。学校在招生阶段以冠名“订单”班的形式招生,如“齐强胜模具班”,在入学教育中请来企业兼职教师开展冠名企业文化宣传、专业启蒙教育,为学生将来就业方向种下坚定不移的信念种子。冠名“订单”班的专业教学实施主要通过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开发教材,实施短期的联合培养,使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更符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在订单班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课程内容与策略灵活可变,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通过校企共同培养学生,联合考核合格后的学生将直接到合作企业就业。

2.5升级教学硬件,建设专业教学基地。教学基地的建设使得专业教学硬件得以保障,模具实训中心对接本地模具企业先进生产工艺,并将其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紧跟模具行业发展趋势,引入智能制造概念,促进相关设备升级的同时促进专业的升级,以服务区域模具领域的经济发展。学校在创建模具专业实训中心的过程中,深入实践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合作,建设具有产业导向的先进教学实践基地。通过整合本区域模具企业和学校资源,不仅升级教学硬件设施,还将先进的模具制造工艺、特色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引入到学校具体的实践教学案例中。在教学实施中,协同闽南本地区的模具企业共同推进合作与教学,企业负责将本土企业文化、先进的生产工艺、管理流程带进学校,学校负责将企业提供的资源进行实践教学转化,通过组建教师梯队、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升级模具制造等相关硬件设备,保障在校教学设施与硬件资源。

3总结与展望

中等职业学校是模具产业领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在模具专业的教学中必须坚持与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培育人才的模式,以培养中职学生的道德素养、专业素质、就业能力和提升专业教学水平为抓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策略、抓主干课程、升级教学基地硬件设施。近年来,我省推出学业水平考试,学生升学报考率逐年上升,因此,如何在培养学生就业综合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学生学历上升通道值得教师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保障学生升学机会的同时坚定学生的专业理想信念,让学生在就业之前具备厚实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以拓展其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柯文场,刘海燕.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模式探索[J].职业,2017(32):100-102.

[2]张志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技校数控实训课中的探索与研究——以黄岩工业技工学校为例[J].职业,2018(12):29-30.

[3]张杨,周海泉.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以核工业南昌高级技工学校为例[J].职业,2016(09):76-77.

航空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1)学习计算机学科的方法。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计算机学的好的往往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些学物理的、数学的、法学的、哲学的等等其他专业的学生最后转学计算机都很出色。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人才。还有一些培训班上培训的学生,整体高出学校培养的学生。那么这些现象能否说明一些问题呢?我们的课程设置和企业应用之间是否有矛盾?也就是我们是否进行了按需教学和学习呢?

(2)计算机专业是个理论性很强很抽象的专业。尤其是计算机软件技术部分完全是抽象的。全凭个人想象,概念在每个人脑海中的印象是不同的。软件设计是在理解这些抽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设计。在产品开发环节也和其他专业有所差异。比如机械加工类,学习集中在几个典型案例的教学上,学习了轴类加工、盘类加工、箱体类加工、齿轮类加工任务后,那么以后做个其他类似的东西基本上不存在障碍的。可是软件就不行,这次做个成绩查询系统没问题,下次你做个图书管理系统,会因为系统环境,设计思路、业务流程、相关技术、编程语言的改变就不一定很顺利。正如行业有句话:“软件的正确性主要依赖于编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

(3)课本是硬伤,师资是软肋,实践经验是缺陷。我们选用的教材往往都是一些规划教材、省部级重点建设教材等。这些教材从编写到出版使用的周期至少在1年以上,甚至有些教材需要更长的时间,与IT行业18个月技术更新一次的法则远不适应。还有些教材就是从学校到学校,从老师到老师,没有企业实践人员的参与。大部分的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项目开发的实践经验,更缺乏从企业一线走出来的工程实践人员。

2.问题的解决

那么介于以上的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应该如何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一些入门课程让学生快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硬件设计、软件及计算机工作过程的基础知识。对计算机专业来说要做到理实并重,将理论性抽象性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更适合高职专业计算机学生的学习,做软件技术的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论知识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以应用技术为主、做到按市场需求学习。计算机语言、软件设计思想、数据库技术、流行技术、前沿技术等都要涉及。最主要的要注重实习实训环节。让学生在实习实训环节对所学的知识能有个很好的应用和总结。

(3)整合课程设计和实训。力尽在实训中完成项目驱动的教学思路。我们发现大部分课程设计学生都做了一个简单的MIS系统,三年下来学生用一个MIS系统可以应付好几门课的课设或是实训。应很好地把这些课设实训的时间整合起来,严格要求、精心规划、以标准的软件开发规范和产品去指导学生进行软件开发的学习,从中将课程中学习的东西融会贯通。通过项目来锻炼学生是最好的办法。

(4)以案例引导、项目驱动、团队协作、小组教学为主要方式,不再以个人为教育单位,2-3人为一个项目组。一来模拟实际项目开发的真实环境,二来通过学员间的协作互助,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可以解决一些我们老师难以触及的问题。

(5)校企合作。校企脱节是所有高校计算机教育问题的根源。目前很多培训机构都与企业签署长期协议,帮助培养定向人才,想一想,为什么协议对象不可以是广大高校呢?企业直接和高校签订用人协议,通过大三一年的实践进行定型培养,毕业后合格即直接招收。这样一来,取代了流于形式的企业实习,同时解决了教育与需求接口的问题,一举两得。和其他专业的校企合作相比,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更为灵活,应走出一条体制多样性,机制灵活性的校企合作新思路。学校实验室环境和企业实际环境十分相似只需有较强的企业实践的老师或是人员和标准开发过程,即可达到校企合作来锻炼学生的目的。

(6)老师要培训。计算机技术发展是很快的。每天出几个新名词是很平常的事情。新旧技术更替很快。专业老师应该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培训。

(7)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个人文素养的培养。介于高职层次学生的质量,应该对学生做足够多的入学教育和平时的素质教育,如:学生对大学应该如何认识,大学生活如何度过,对专业的整体认识,专业如何去学习等等。在平时多些素质教育的内容,以提到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等等。加强其内在修养。

3.总结

航空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专业是体现一所高校办学内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标志,也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依据。

(一)专业设置要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与社会的结合点,也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相适应。如陕西省在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旅游资源等方面优势突出,具有一大批国防军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因此,作为陕西的高职院校应根据地方优势资源,应重点加强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能源化工等专业设置,高职院校以契合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学校内部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

高职院校应挖掘自身的特色,改造原有的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旧专业,在优势专业的基础上拓展超前于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形成优势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拓展的专业群,可有效增强学校的专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设置专业时避免“大而全、小而全”和短线专业一哄而上的局面,否则就出现专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不鲜明、模式单一的局面。

二、校企合作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学校要积极根据行业企业的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组建课程体系,合作按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可采取用模块化体系结构设置,如可设置公共基础模块、职业基础模块、岗位操作技术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与选修模块等。每部分模块由若干门课程组成,每门课程都确定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课程的目标要瞄准职业,课程内容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引进课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将传统课堂教学与模拟生产装置、仿真设备模型、实物等融为一体,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教、学、做、练”一体,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还要把技能大赛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实训教学,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动手能力得到提升。

三、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办学特色

校企合作教育在国际上称为“合作教育”,是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

(一)“订单式”教育模式

“订单式”培养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与企业签订共同培养协议,由校企双方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专门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双方互派教师共同开展教学,并在实践教学条件、图书资料等方面合作。学生可在学校、企业等地交替学习。在学校进行阶段性的理论课程学习,在订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岗前培训、入职培训等,从而达到直接为企业培养人才的目的。“订单式”教育模式需要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企业建立沟通,及时掌握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和职业岗位需求,培养的人才便于更好地和市场需求接轨。

(二)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模式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环境,交替开展学生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努力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深、能力突出、素质优良”,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工学交替模式从整体上由校企共同参与,学校按照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由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师傅共同指导和监督,随时随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在培养过程中双方必须积极协调,灵活处理,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又可以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对低年级学生,应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理论课的比例显然要大一些,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要逐渐加大实践课的比例,相关的理论知识应尽量穿插到实践中讲解。这就要求对整个培养过程通盘考虑,并且要分阶段区别对待。

(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协同育人就是学校集聚各种资源,与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协同育人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校企双方可按照“资源整合、文化融合、产学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高职院校技能水平和创新意识,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

四、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一是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校内实践教学保证课程教学的连贯性,增强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分析和总结能力;增设开放性创新试验,鼓励和吸引优秀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及应用开发;根据每学年开设的课程,以企业实际案例为依托,设计某些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的实践训练内容。二是在校外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依托校外企业的生产基地,将其作为学生实习场所,聘请企业人员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学校也可和企业一道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等,实现校企的优势互补。三是通过校企共同出资建立“双主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突破口,探索“厂中校”、“校中厂”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方面采取措施激励教师、开展国内外访问交流、出国培训等,同时建立教师“传、帮、带”制,指导年青教师尽快成长。另一方面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参加科研开发、教学研究与改革活动,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能力。制定激励性制度,推动教师走进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开发实验项目、研发教学设备从事科学研究,建立教师实践能力考核机制,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强化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建立教师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制定政策,推进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实践挂职锻炼,聘请科研院所和企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来校承担教学等。

六、建设独具特色的“高职”教材

航空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1.课程内容多,而教学课时少

《国际商法》是一个制度完善的独立法律部门,所以涉及内容广而深。包括了:国际商法概论,商事组织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商事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产品责任法,法,国际海上、铁路、航空货物运输发,海上保险法,票据法,国际商事仲裁法等内容。非法学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在上此门课程之前,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法律知识。而《国际商法》的课时一般安排在五十个左右,课时有限。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针对国际商务专业调整课程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的同时,适应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是承担这门课的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2.传统教学方法效果不佳

《国际商法》虽然属于应用法学,但是法律知识的应用以掌握理论知识为前提,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主要还是来自于教师的讲授。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注重实操课的学习,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所以对于国际商法这样一门体系大且枯燥的法律课程,单向性的教学缺少师生互动,缺少学生实践的机会,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为了应付考试盲目死记硬背,从而达不到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的老师可能会在理论知识讲解完毕后,安排案例分析用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这种单一的案例分析方式,实际上还是老师的个人演示,并不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3.考核方式

国际商务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没有单独安排实训课,所以考核方式一般是设置为闭卷考试。闭卷考试的题型往往是固定的,一般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案例分析等。而单一的考核方式很容易让学生认为考试前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不再注重课堂内容,同时也不能让教师精准地把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二、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方向

1.根据专业有针对性的调整

课程内容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国际商法》这门课程之前,已经学习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等专业课程,课程内容都与《国际商法》有一定程度上的衔接。比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学习的有关国际贸易术语的惯例、争端解决等知识点;而海上货物运输及保险也在《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这门课里有所介绍;《国际结算》课程更是对国际货款支付的相关概念做了介绍。因此教师在安排授课计划的时候,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要考虑有哪一些内容是不需要重复讲授的,重点讲解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法律知识。并且,针对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要让学生明白哪一些是作为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所必须了解的日常法律事务。因此应该针对实际外贸业务流程过程中会遇到的法律问题,来逐个突破,去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

2.让案例教学法

贯穿整个课程虽然国际商务专业开设《国际商法》这门课,更多的是要增强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运用能力,但是必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才能实现。所以直接讲授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案例教学应该贯穿整个《国际商法》的教学。而案例教学也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思考为主,老师的引导为辅。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或情境中学习,激发参与和学习的热情。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下方法:(1)案例分析法由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法学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教师在讲完理论知识后,可以列举几个简单的小案例,更好的解释相关法律概念或法规的内容。也可以根据章节内容,按照任务导向型的方式,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前,以一个案例作为任务,要求学生带着案例听课,在学完本章节理论知识后,适当的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来解决。通过案例分析,更好的帮助学生吸收和消化理论知识。(2)分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学生参与度很高的互动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在讲完理论知识后,用一个课时的时间,选择一个典型的案例,提出如干问题,将学生分成6~7人一组在课堂上自由讨论。由每个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组与组之间进行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比如在进行商事组织法教学时,可以给定一个背景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设立一个企业,要求每组拿出一个最佳投资方案。这能使学生全程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模拟实训因为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通过之前的专业课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跟国际商法相衔接的知识,所以可以以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为导向,设计多个模拟环节,从买卖合同的谈判、起草、执行到国际商事仲裁等,让学生充当各个环节里的不同角色,使学生从自己的角色出发,运用法律知识来分析、思考、判断案情。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快速的掌握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还能够把《国际商法》与国际贸易实务联系起来,具有实践操作性。

3.考核方式多样化

课堂教学引入小组讨论以及模拟实训,所以考核方式也因此多样化。在传统的用笔试成绩来决定一个学生成绩好或坏的基础上,加入实训方面的考核。对课堂小组讨论以及模拟实训时的表现打分,学生最后的成绩由平时成绩70%(出勤20%+小组讨论、模拟实训50%)+期末成绩(笔试30%)构成,既达到了本校考核标准,也使考核多样化,客观合理。

三、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