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关系论文

公共关系论文范文精选

公共关系论文

公共关系论文范文第1篇

1.经营危机所谓的经营危机主要就是指,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需要领导者对经营活动进行决策,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决策的失误,资金无法及时的回收,导致企业的经营困难,影响到企业的良好运用。企业的经营危机对企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而在进行经营危机的处理方面也较为复杂,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措施进行及时的解决。

2.员工危机在企业中,由于员工自身的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很多员工缺乏责任心,没有凝聚力,导致企业内部受到创伤。众所周知,员工是企业的核心力量,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源泉,如果企业员工存在着危机,将会导致企业无法进行正常的经营,甚至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到企业的良好发展。

3.信誉危机企业在发展经营的过程中,要想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处于有利的地位,需要具有一定的信誉,像,做食品的企业,通过确保食品的安全提高企业自身的信誉度,做建筑材料的企业通过提高材料的质量,提高企业的信誉度,而一旦企业生产的食品出现安全问题,或者材料出现质量上的问题,企业就会出现信誉危机,如果不对信誉危机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二、导致企业出现公共关系危机的主要原因

1.社会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实际上,一些企业为了过多的追求经济效益,利用存在着问题的原材料进行生产加工,而公众了解之后,也会对这样的企业恨之入骨,并且也会殃及到其他的同类企业,进而使得社会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不断的提高,社会公众一旦发现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会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而随着社会公众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很多企业原本合理的东西,在公众的眼里也变得不正常,进而出现抗议等情况,导致企业出现公共关系危机,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2.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意识薄弱企业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公共关系危机是可以不免的,或者说,当出现公共关系危机的时候,通过有效的管理,能够将危机转变成为契机,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意识非常薄弱,导致企业公共关系危机处理能力较低,无法在企业出现公共关系危机的时候,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处理,导致企业的经济和信誉受到严重的损失。另外,很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相关人员还存在着处理措施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的追求企业的利益,而将公众的利益置之不顾,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还存在着在发生危机之后,想方设法置身事外,导致企业公共关系问题进一步严重等等。

3.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时代也随之到来,进而使得社会公众能够做到不出门而知天下事。一旦哪个企业出现有损公众利益的问题,通过新闻媒体的曝光,社会公众对这个企业就会产生信用危机,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像,福喜公司的发臭小牛排的问题,通过媒体的曝光,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进而也影响到其他没采用福喜公司食品的快餐企业,给这样的企业也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可见,企业出现公共关系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三、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低保障,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经济危机、员工危机、信誉危机,不管哪一方面都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例如,员工危机,就会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日益低下,因此说,做好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低保证;②是应对风险社会的有利保障,所谓风险社会就是在社会的发展中存在灾难性、危机性,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一份子,每个企业的发展都是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如果公共关系存在危机的话,企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甚至让企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局面,而对与社会添加的这块砖瓦是保住还是拿下,完全拒绝与企业的发展,加强对企业公共关系的危机管理,是保证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应对风险社会的有利保障。那么,如何做好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工作呢,要解决公共关系的危机必须需要公共关系的手段来解决,建立公共关系危机处理队伍,将正在蔓延的公共关系的危机因素扼杀在萌芽中,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去完成每项管理,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对企业公共关系危机进行管理的措施

鉴于企业的公共关系危机对企业的严重影响,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积极的查找企业出现公共关系危机的原因,并且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才能够进一步减少企业公共管理危机的发生率,确保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

1.强化企业整体员工的公共关系危机意识在企业的发展中,只有企业的所有员工都具有公共关系危机意识,才能够保证企业少发生公共关系危机。因此,需要做好企业员工公共关系危机意识的强化工作,具体应该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展开专业化的公共关系危机培训,通过对企业的整体员工开展培训,能够使员工了解到公共关系危机对企业的重大不利影响,并且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危机意识,在平时的工作中,踏实的做好分内工作,尽量减少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出现。二,在日常的工作中,还应该抓住时机对企业员工进行宣传教育,使员工能够了解到,员工自身的形象也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使员工能够树立起“我就是组织”的意识。全员公关是企业公共关系管理的最高境界,全员公关意识一旦形成,将会显著的减少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发生率,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建立科学的公共关系危机预防机制企业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建立科学的公共关系危机预防机制,能够避免企业出现公共关系危机。公共关系危机预防机制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企业的领导以及公共关系危机管理人员需要具有危机应变的心理准备,一旦发生公共关系危机,应该想好万全的对策,及时的化解公共关系危机。其次,建立科学的危机预警系统,通过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的预测,了解企业在哪方面容易出现公共关系危机,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避免公共关系危机的出现。再次,制定合理的危机处理方案,有计划、有目的的处理企业的公共关系危机。

3.完善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沟通机制首先,需要与企业的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只有企业员工上下齐心,积极的处理危机,才能够避免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其次,在进行公共关系危机的沟通中,还需要与企业的经销商进行沟通,经销商是企业与最终客户之间的桥梁,他们控制着一定区域或者范围的顾客资源,只有与经销商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够避免出现经销商不继续合作的问题,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总之,企业只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完善企业的公共关系危机沟通机制,才能够更好的解决公共关系危机,使企业在市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五、结束语

公共关系论文范文第2篇

导,指导、启发使明白的意思;论,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的意思;导论亦称引论,一门课程的导论是指用较为概括的语言,来论述这一学科的基本的、整体的思想,从而使学习者能够对该学科有较为整体的、系统的把握,对这门课有概括的了解。这样看来,一门课程的导论有两个基本内容:一是概括介绍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二是指导、引导、启发。一门课程的基本内容的介绍只要谙熟了这门课程的内容,做一归纳、提炼即可。而指导、引导、启发就比较复杂,因为这就有一个向哪里指导、引导、启发的问题。

一、导论的方向

应该向哪里指导、引导、启发呢?这不是简单的对一门课程的理解和把握的问题,而是对一门课程的一个“形而上”的追问。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形而上”的追问呢?这是由这个追问的缘起决定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意义动物。哲学对意义的探索由来已久,历史上著名的有:洛克和休谟的观念论的意义论,穆勒和罗素的指称论的意义论,维特根斯坦的图象论、工具论的意义论,戴维森的真理论的意义论,胡塞尔的意向论的意义论,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的理解论的意义论。袁祖社(1999)“人生于世,区别于动物者,在于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人为意义而活着,在意义的指引和推动下又去创造新的意义。失去意义,人便复归于动物。”人的意义动物的本性决定了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作为所有课程学习主体的人,自然在学习任何课程时必然要追问其意义,这是学习者的本能。所以,一门课程的导论应该是向学习者普遍关注的价值和意义的方向,进行指导、引导、启发。心理学的研究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这个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心理需要被激发起来后,情绪学习系统就产生一种激情,当教育人员传授的信息有助于达到学习者的个人目标时,心理能量能涌动起来,产生的复合胺等化学物质渗透到大脑的生物组织中,驱使大脑不断地产生这些化学物质。

二、公共关系策划课程的导论

(一)公共关系策划课程的基本内容

1.公共关系策划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一是公共关系策划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主要是公共关系策划的涵义、实质、基本类型,产生、发展、现状,策划的原则、地位和作用,等等;二是公共关系策划的基本过程。让学生学习、掌握从公共关系调查材料的分析———目标的确定———策划类型的提出———创意———计划———完善的策划全过程。让学习者通过公共关系策划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学习,铺垫一个进行公共关系策划活动的理论功底。

2.公共关系策划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一是专题策划的知识、技能、技巧,如开业典礼策划、产品营销策划、危机策划、社会赞助策划、旅游策划、会展策划等。二是综合策划的知识、技能、技巧,主要是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策划,如生产性组织、商业性组织、服务性组织等。

(二)公共关系策划课程导论的方向

公共关系论文范文第3篇

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管理起步较晚,随着改革的深入愈来愈面临着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与挑战。具体来讲有以下四个方面。

1.政府危机公关的认知误区

政府公关关系的主体是政府,目前各级政府尚未充分认识到政府危机公关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一是不够重视自身形象的塑造以及公众对于公共服务的满意度,缺乏回应性;二是政府缺乏公共服务的热情以及动员公众参与的意识;三是政府缺乏对于大众媒体的合理引导,抱有排斥畏惧心理,过于谨小慎微,单纯依靠政府单方收集信息。

2.公关客体的复杂化

社会公众是政府公关的客体,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日益分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公众的利益诉求多样化,政府面对的社会公众是以一定利益关系为基础的利益集团,这些团体的利益既有一致性也存在差别性。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逐步发展,公众参政议政积极性的提高,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管理活动更为敏感,对政府的要求和期望进一步加强。

3.现代传媒对政府危机公关的冲击

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以及先进移动终端塑造了一个人人皆媒体的传播环境,社会公众信息获取传播能力大大增强。新的传播媒介使得传统的政府公关手段效用逐渐减轻,传统上政府在信息上的不对称优势也进一步丧失。

4.危机公关体制机制的缺失

由于我国政府公关主体意识的缺位,各级政府鲜有将公关活动定位于持续深入构筑与社会公众平等和谐关系的一个过程。因此无论部门机构的设置还是制度设计上都没有就政府公关做出专门的安排。具有公关性质的机构分散于政府的宣传、调研、民政、信访等部门,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沟通机制。

二、公共危机下政府公共关系的重塑

1.转变管理理念培养

政府公务人员的危机公关意识与能力第一,政府工作人员应树立全员公关思想,把政府公关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管理哲学应用于政府公共管理活动中。政府公共关系的成功有赖于组织各部门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协同努力。因此,政府公务人员是国家和人民之间关系维系的纽带,代表着政府和国家,其言行举止都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在日常工作中应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系、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取公众的理解和认同。第二,政府机关营造组织内部浓厚的公关文化。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内化的最高形态,是政府公关有效进行的内在动力。公关文化作为一种内生机制能够促使政府转变管理理念,更加关注政府的外部形象和声誉,更加注重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从根本上增强政府危机公关能力。第三,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危机公关能力。现代政府公关作为一门管理科学,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规范性。这就特别需要推进相关培训工作,加强典型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演练,增强每个公务人员的危机应对能力。此外应合理安排政府公关人员,根据公关人员的知识、年龄以及性别结构层次进行合理分工,提升整体公关能力。

2.公关客体的培育和组织

我国目前已经是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人们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不同群体、阶层的利益也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在一个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公民的个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逐渐增强,我国的公民社会发展迅速,社会阶层结构日趋多样。民间组织在利益表达、权利维护、政治参与、协调互动等方面作用更加明显。有限政府的价值取向使得政府不再是危机治理中的唯一主体,政府需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努力扩大公民参与。政府应该认识到民间组织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平台。假如没有一个组织化的参与,可能形成的就是公意、公愤或群体性事件等,这些很容易造成秩序的混乱。在公民社会发展、参与性日益增强的环境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作用有利于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应对危机带来的危害。政府危机公关主要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危机过程中促使利益表达的规范化,推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一是充分调动各类社会力量如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共同治理公共危机。政府开展危机公关一方面培养群众的政治参与知识和能力,积极进行交流沟通,引导公众有序参与,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非政府组织作为切入点,通过非政府组织积极介入凝聚和提炼公众的利益诉求进而与政府进行有效的对话加快问题的解决。在危机治理过程中,由于非政府组织独特的自身定位以及专业化的职能,使其能够对危机做出快速反应,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实现对社会资源的高效整合。

3.现代政府公关媒介的运用

首先,以新闻发言制度为中心,全面整合传统的政务信息渠道,完善危机信息机制,确保信息的准确请、真实性和时效性。目前我国的新闻发言制度并没有作为一种通畅社情民意的常态化途径而存在,而且常常出现部门间口径不一的现象。文章认为应将新闻发言制度与传统信息渠道有选择的进行整合,同时加强内部协调和管理使其成为政府与社会进行信息交流反馈、政策咨询、政务公开、问计于民的常规化平台。此外还应健全新闻发言制度的监督职能和权限设置,明确其法律效力和责任以保证信息的权威性有效性,加强政府内部以及大众传媒之间的上下沟通与反馈,特别是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促使各部门通力合作提高效率。其次,提升政府网络公关能力。网络高效的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充分交流与整合,大量网络虚拟社区如微博、微信、博客等为公众构建了新的沟通平台。面对网络社会的冲击,政府应主动出击,积极利用网络与社会公众进行广泛沟通交流,把握信息的主动权,及时准确权威信息遏制流言的滋生和传播,增强政府活动信息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合理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疏导公众情绪理解其利益诉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引领公众参与决策,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新型传媒网络,公众将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参与政府的危机管理,因而政府应以积极的姿态,有效引导公众参与危机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网络普及使得信息的透明度、传播力大大增强,政府积极开展网络公关能够进一步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充分利用网络的先导作用进行疏导和解决。

4.加强政府危机公关的体制

公共关系论文范文第4篇

公共关系式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既具有社会关系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属性。一般来说,社会关系的双方都是互为主、客的,而公共关系中的双方常常社会组织是主体,各特定的公众是客体。在整个公共关系运行的过程中,这种主、客关系是可以转化的,也就是说,在某种情况下,社会组织成了客体,而公众则成了主体。这实际上正是哈贝马斯所强调的作为交往行为的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属性——主体间性。哈贝马斯将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分为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工具行为是主客体关系,而交往行为是主体间性行为。主体间性涉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具体来讲,公共关系双方的联系和互动,主要是通过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开展的信息交流来连接的。社会组织——多数情况下是政府——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公共关系的对象是特定公众。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信息的交流、沟通或传播——活动。这种活动就是运用传播手段来协调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关系,解决两者之间相互了解,进而相互理解,最终达到相互合作的问题。因而,是不能粗暴地将两者割裂开来,二者是相互共存的关系,这也正好符合交往行为中主体间性的属性。交往行为一个很重要的特殊属性就是语言性。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行为就是一种主体之间通过符号的互动。它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公共关系很大程度上也具有语言性的特征。正如上述所言,公共关系是一种信息交流、沟通或传播的活动。这种信息正是以语言为载体,广泛运用在公共关系的方法与技巧之中。无论是政府公关调查报告、政府公关对话、政府公告,亦或是政府公关演讲与谈判、政府公共关系诸多专题活动、公共关系常用文书,即使是政府公共下的人际交往都不约而同地体现出语言性的特性——无论是口头形式,还是书面形式。交往行为是一种程序性的行为。这种程序性表现为在主客体之间,言语作为中介被行为者当作一种工具或手段加以利用。以语言为载体的信息在主客体之间不断进行传递,在语言中形成的一致协议承担着行为协调的功能,最终建立起合理的人际关系。而公共关系不仅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具体的公关活动中,行为者的所有行为并非都是无序和无目的的,而是有一系列的公关方法和技巧可以运用的。公共关系学通过对公共关系实践的研究,建立起关于公共关系的理论,这些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公共关系的实践活动。公共关系必须遵循传播规律、管理规律和心理与社会心理规律的指导。这些规律在指导公共关系的同时,实际上即是对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做了程序性的限定。

二、交往行为理论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具有两种理性,一是工具理性,二是交往理性。工具理性指的是在现代社会,人们交往通常只是为了表达个体的利益而并不去真正的交流,做事只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交往理性是要为交往行为寻找合理的根据。不可否认,工具理性给现代社会带来了效率,但工具理性导致人的价值理性的丧失、让人陷入一种奴役状态这一重大问题同样也不能忽视。而交往理性能重拾丧失的价值理性、纠正工具理性造成的扭曲,因而哈贝马斯从实质上揭示了交往理性对现代人类解放的意义。然而,将视野从宏观领域拉回到微观层面,就公共关系而言,交往理性在公关活动中同样发挥着显要的作用。

1.有助于公共关系的主客体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

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使得社会科学在认识论方面出现了重大的转向:即从关注主体性和认知上的“主-客体”关系转向关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而把人类认知的对象世界,特别是精神现象不再看作客体,而是看作主体,并确认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共生性、平等性和交流关系。在公共关系中,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组织,客体是公众,连接主体和客体的过程是信息的传播。这个过程当然不是机械的、单向的,而是双向交流和双向选择的。这种特殊的运行机制决定了公共关系中主客体的角色不是固定的,而是互相转换的。所以,公共关系中的主客体同样是共生与平等的。公共关系作为一个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并且这种双向交流主要是由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来统筹把握的,但是在与公众的交往行为中,语言是最重要的中介,它直接影响公共关系中的双方,并直接决定着公关目标的达成。在交往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语言至关重要。假如选择的语言不正确,会导致交往无法顺利进行或者中断,阻碍人际关系的建立。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交往都需要陈述事实或者表达情感等,这些都需要依靠语言来进行交流,在交往的方方面面,语言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恰当的语言指的是交互主体间的语言共同性,这种共同性是语言方面的共同性,同时也是道德规范的共同性。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通过信息传播能准确地把握自身与现实环境及其关系的真实状况,增加选择能力,扩大选择范围,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并最终实现公共关系主体的预定目标。但这都是基于选择恰当的语言的前提之下才能得以实现的。并且在这一交往行为中,作为客体的公众可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提出质疑,任何反对批评的语言都可以表述,是一种无压制的交流,也是一种自由的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会有辩论和争论,如果交互主体之间有共同的道德情感,那么所进行的语言选择和表达最根本的就是要达到相互理解,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图。如果交往主体之间没有语言的共同性,那么交往就会停止或者中断,达不到“以言行事”的目的。所以说,语言是促进交往合理化的关键,选择恰当的语言是达到相互理解的保障。公共关系中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能否畅通却取决于是否选择了恰当的语言。

2.有助于公共关系的主客体通过平等对话达成共识

哈贝马斯在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是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之的,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交往主体以一种平等的身份进行交往,在不存在压制的交往环境中交往,才能顺利地达成共识。平等对话需要人们摒弃社会身份地位的差别,在对话中保持人格平等,互相尊重,只有相互尊重才能产生彼此间的信任感,彼此信任才有助于对话的进行。在交往和对话中,每个人都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对个人自我价值的重视。要获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尊重是相互的。在公共关系中,一般来说,政府组织都是处于主导位置,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包括采集信息的职能、提供咨询的职能、参与决策的职能、协调沟通的职能、指导全员公关的职能以及策划专题活动的职能,都是要靠政府组织来实现。这些职能能否发挥其本身的作用以达到政府公关活动的既定目标,不能单靠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更要作为客体的公众的主动配合。这就需要公共关系中的双方通过平等对话,就公关活动的目标达成一致。交往双方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是实现平等对话的前提,也是达成共识的必要条件。交往双方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对话,是达到共识的必备的道德品质。

3.有助于公共关系的主客体承认和遵守共同的规范

公共关系论文范文第5篇

1917年生态学的研究者Grinnel首次定义生态位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个体或种群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社会关系。目前生态位理论被广泛运用到了城市规划、企业管理、工业农业、建筑设计等诸多领域,为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生态位理论也引起了图书馆界学者们的兴趣,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将生态位理论应用到图书馆的管理中,他认为图书馆是一个有机体并处在不断的发展中,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研究图书馆生态学的著名学者黄建年认为“,图书馆生态学是将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应用到图书馆的公共关系管理中,是研究图书馆发展规律和生态现象的一门科学”。生态位理论对图书馆公共关系资源管理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如何实施有效的措施,对推进生态位理论下的图书馆公共关系资源的调配和管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充分发挥生态位理论的特点,应用其优势,从两方面入手达到发展的目的。第一,强化图书馆公共关系生态位,巩固已有信息资源空间。从图书馆公共关系资源管理宏观的发展角度上来看,图书馆公共资源会随着资源形式的变化而变化,出现资源流动的现象,管理者应巩固已有空间,发挥积极影响。从微观的发展角度上来看,这种不明显的流动被称作生态位的迁移现象,要将其转化为面向读者的有用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可利用现有的资源为用户提供方便,对已有的服务空间进行巩固,结合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趋势,结合特色资源的建设,建立公共关系区域内的新的资源优势,对各类纸质和电子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避免重复资源的出现,节省空间。公共关系资源服务要具有针对性,开展自己的特色,在生态位的竞争中获取优势。第二,扩大图书馆公共关系生态位,寻找潜在的信息资源发展空间。随着技术的发展,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同时也是图书馆发展的机会,除了通过对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外,还可以扩大图书馆公共关系的生态位,寻找发展空间,建立虚拟的生态位增加竞争优势,虚拟生态位是在图书馆资源之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对外部资源进行补充,优化生态位因子,达到扩展资源空间的目的。生态位中存在降衰和富集的发展规律,利用这一规律扩展发展空间

二、生态位理论对图书馆公共关系资源管理的意义

图书馆的公共关系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是图书管理员和用户通过信息的沟通、反馈和交流而形成的一种关系。传统的图书馆公共关系的管理是一种单向传递的模式,生态位理论下的管理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更有利于图书馆的发展。1882年美国著名律师多尔曼•伊顿在演讲中首次阐明了图书馆公共关系资源管理的核心“,公共关系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在日常运转中所发生的各种内部和外部的社会信息沟通关系。它的研究角度是组织的社会关系。包括组织内部的人群关系、组织外部的人际关系、群体间关系、组织间关系以及各种社会关系。它不局限于眼前的关系协调,更关注整个关系环境的长远发展和变化趋势及其对组织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图书馆公共关系资源管理的核心价值渗透在管理的任何时间和发展阶段,是图书馆组织之间竞争的因素。生态位理论对图书馆公共关系资源管理既是整合也是优化,其原理应用使图书馆资源管理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从整体水平来看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同时也开创了图书馆公共关系管理的新模式。第一,有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生态位理论系统的建立是以科学的方法,对内部资源和部门进行合理的分工和资源共享建设,实现了部门的协作发展,图书馆部门的细化就是对发展性的资源体系的调整,例如,很多图书馆增加了读者服务部门和特色资源建设部门的配备就是适应图书馆生态系统发展的需要。生态位理论的应用更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营造了人———资源———环境和谐共处的局面,通过生态化实现了对公共关系资源环境的优化效果,提升了服务的质量,实现了图书馆公共关系生态位的功能,使图书馆形成了独特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发展状况,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第二,有利于图书馆公共关系管理的创新。传统的图书馆公共关系资源管理是一种单向管理的模式,呈链条状发展,注重以藏为主的资源建设结构,生态位理论下的管理模式是立体的为读者服务的,强调各部门之间的配合,资源的再生以及用户的反应,加强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注重与用户环境建立了联系,在资源建设上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循环系统,生态位的资源管理模式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将人与环境做到了有机的统一,实现了对图书馆公共关系管理的创新模式。

三、生态位理论的图书馆公共关系资源管理的构建

1.生态位理论下的图书馆公共关系资源管理的部门设置。生态理论管理下的部分设置是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划分的,以公共关系资源管理的功能为划分的依据选择不同的部门,一般情况下是以其中一条管理内容为主线,其余为辅助标准。现代社会资源的多样化在使用时增加了难度,有的侧重于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服务,有的是负责资源开发及宣传的,图书馆公共关系的各个部门应该是独立存在的,但是也有较强的联系性,生态位理论原理要求部门的设置既要完整地呈现其功能又避免重复导致的功效低下,为的是使资源得到专门的利用,部门设置要具有灵活性与稳定性,当用户的信息和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发生改变时,公共关系资源管理可根据需求进行变革,对整个图书馆资源管理的生态位信息可以进行压缩、移动或扩展,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公共关系资源管理的模式由单一型逐步转变为复合型

2.生态位理论下的图书馆公共关系资源管理的资源配置。公共关系本体资源的配置要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充分满足读者需求的愿望,本体资源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管理工作用的实用资源和开展业务用的服务资源,第二类是专门供用户使用的有效资源。图书馆生态位理论下的资源配置要求做到在管理中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满足用户对基本资源的需求,资源的配置要和部门的职能相匹配并在结构上要具有合理性,要对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及经验能力进行确认,根据图书馆生态位确定部门的匹配人员,还要考虑人员的性别、年龄、学历等问题,在结构上进行合理配置,设立初、中、高级别的管理人员,使人员之间达到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共同服务的目的。资源的配置要和人力资源以及部门职能相统一,各部门应该了解自身的职能,对办公软件的技巧掌握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要达到标准,人与物质资源的匹配要保证管理人员正常的休息和工作环境。

3.生态位理论下的图书馆公共关系资源管理的时空布局。图书馆公共关系资源管理各部门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往往需要彼此合作,各部门服务机构在时间生态位上要相互统一,避免信息不顺畅的情况出现,对外服务的提供信息时间要与用户资源的时间相吻合,主要会出现两种情况,信息相包含和相重合的现象,重合状态时符合生态位理论要求的,为用户提供及时的方便,出现包含现象时,会造成拖延或延长服务的情况。公共资源管理和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图书馆公共关系生态位的管理空间和资源的使用空间是一致的,应该选在环境优雅,用户较多的地带,对待公共资源管理的功能分布要合理,考虑到图书馆公共关系生态位的合理性和管理人员工作的方便程度,部门的空间大小也要满足资源配置的空间需要:第一,部门之间的空间定位要符合生态位理论原理的规定大小,足够容纳本体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其他一些辅助性的资源;第二,对外服务要满足用户对空间的需求,保证用户可以在彼此互不打扰的状态下进行阅读学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