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戏曲文化

传统戏曲文化范文精选

传统戏曲文化

传统戏曲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戏曲化妆;二律背反;拉动效应;戏曲新发展

一、传统戏曲化妆的内涵和外延概述

(一)传统戏曲化妆的内涵

戏曲化妆是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影视化妆、生活化妆等共同构成了化妆艺术,与戏剧化妆具有高度的同源性,但又独具特色。传统戏曲化妆虽有数千年的历史,究其内涵,定义却不尽相同。笔者在此试图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对传统戏曲化妆的内涵进行界定,以期针对传统戏曲化妆展开学理层面的探究。1.传统戏曲化妆内涵之狭义层面狭义层面的传统戏曲化妆指针对戏曲演员面部进行的妆容处理,包括描眉画眼、涂脂抹粉、佩戴发饰等环节,但并不包括服装、道具,即狭义层面的传统戏剧化妆对应于“服、化、道”中的“化”。2.传统戏曲化妆内涵之广义层面广义层面的传统戏曲化妆指不仅包含针对戏曲演员面部所进行的妆容处理,还囊括了人物的整体造型、服装、饰品和场景道具等模块。比如京剧在刻画小生时,往往会采取面白无须的程式化设定,并配以可以体现出文人气质且相对素雅的服装。除此以外,优秀的传统戏曲化妆还应当包含与舞台灯光、背景布置的适配性。只有和这些融为一体,传统戏曲化妆的魅力才会得到最大限度彰显。

(二)传统戏曲化妆的外延

随着时间的流逝,各种艺术形式的外延不断丰富,传统戏曲化妆也不例外。传统戏曲化妆的外延主要体现在后现代性和互联网性两个方面:后现代性即传统戏曲化妆开始引入一些现代的美妆手段,在色彩和技法的运用上更为大胆;互联网性则体现在传统戏曲化妆开始在互联网这一虚拟世界得到显现,且具备了人人共建的基维性。1.传统戏曲化妆的后现代性。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戏曲化妆在与时俱进的美妆艺术的影响之下,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的越剧为例,这段时期具有鲜明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越剧的创作人员创造性地吸收了现代美妆中的彩妆技艺和化妆材料,大胆地对传统戏曲化妆进行颇具后现代主义意味的改变。改良后的越剧戏曲化妆仍属于传统戏曲化妆的范畴,但较之最初的传统戏曲化妆更为精致、秀丽、细腻、清新。它不但将眼影粉、腮红、眉粉、口红、睫毛膏等现代爱美者人手必备的装备引入戏曲妆容,还创新性地借鉴了影视化妆技术中的一些技法,为传统戏曲妆容注入了新鲜血液。2.传统戏曲化妆的互联网性。传统戏曲化妆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一样,不知从何时开始活跃于互联网平台之上,如哔哩哔哩、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都出现了一批以传统戏曲化妆为主题的分享甚至是教学。这些分享和教学看似是传统戏曲化妆的一部分,但又有些许抽离。这些创作具有鲜明的互联网性质,即人人共建的基维性。其创作者包含专业从业人员、戏曲爱好者、网红等,他们根据网络知识自创传统妆容,甚至是在此基础上赋予所谓的传统戏曲化妆以离经叛道之感。

二、新时代传统戏曲的特征趋势

(一)实在场域的橄榄状分化

1.传统戏曲接受度的地域橄榄状分化。传统戏曲作为所谓的“高雅”艺术,在不同规模、不同经济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城市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两极分化特点尤为明显。一方面以北京、上海和重庆三座城市为代表的直辖市对传统戏曲接受度较高。一来由于这三座城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二来三座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三来三座城市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较高,审美素养较强。尤其是北京,因为聚集了大批受过或者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戏曲(以国家大剧院上演的为最)门票往往一开售就告罄,甚至有的戏曲发烧友蹲票未果,还要通过黄牛进行买票。另一方面则以广大农村地区为代表。诸多农村地区过年听戏的传统延续至今,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的戏曲及相关节目都已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传统戏曲在得到传承保护的同时,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与北京、上海、重庆和广大农村地区所形成对比的,则是在大部分三、四、五线城市传统戏曲存在感较弱。2.传统戏曲受众的年龄橄榄状分化。传统戏曲作为名副其实的传统艺术,同传统戏曲接受度的地域两极分化极为相似,其受众的年龄段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且结构与接受度的地域分化较为趋同。一方面,极少部分老年人担任戏曲爱好者群体中的狂热分子。从电视中日常播放的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CCTV11,到晨练的传统戏曲背景音乐,再到老年戏曲合唱团活动,有着大把空闲时间和戏曲经验积淀及文化积累的老年人戓从事戏曲演唱工作的退休人员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戏曲受众。另一方面,年幼的孩子在父母的鼓励下,在政府、社会和学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目标引领之下,开始走进戏曲课堂、学习戏曲,成为传统戏曲受众中一批最具潜力的生力军。

(二)虚拟场域的表层留存

1.传统戏曲文本和唱段接入数据库。在数字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戏曲文本和唱段更为丰富、长久和广泛地留存在了我们所处的数字世界。在诸多专业人员的努力下,一批批珍贵的戏曲文本、戏曲唱段和戏曲影像得到了复原,并在机械复制时代经过解码与转码成为一段段数字符号,储存于巨大的互联网之上。2.传统戏曲信息链的留存深度欠缺。越来越多的传统戏曲文本和唱段接入数据库,并不意味着传统戏曲信息链的留存得以纵深。反之,现阶段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场域中,传统戏曲信息链的留存深度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传统戏曲并未融入地方文化,在城市论坛、网络社区甚至个人的社交软件中均缺乏有效流通,未能彰显文化认同功能;另一方面,现阶段传统戏曲的留存多为割裂的、不尽全面的,同时具有原始文本、唱段、爱好者心得的传统戏曲数量较少。

(三)数字化生存初现雏形

1.由表层留存向初步生存开启转变。正如上一节所论述的,目前传统戏曲在虚拟场域仅仅停留在表层机械化刻板化留存,与实现具有活力的生存还具有较大的距离。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传统戏曲行业的专业人士对戏曲的数字化生存重视度的不断提升,传统戏曲开始由表层留存向初步生存实现了转变。各大互联网平台和网站不断收录关于戏曲主题的词条和话题,且相关词条数量越来越多,与之同类的二次创作也日益涌现,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互联网上各类网站、网页中开始涌现关于传统戏曲的新闻,论坛、微博、微信中关于戏曲文本具体内容以及演员的帖子数量日益增加,相关词条下的热度和日活跃量增多,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和戏曲受众开始尝试在各类社交媒体中分享各类和传统戏曲相关的资讯与心得。2.数字化产业链条的尝试和探索。传统戏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遇冷,离不开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之间矛盾突出的原因。近年来,一些专业人员开始尝试有益的产业探索,试图用数字化产业链条的方式实现传统戏曲的纵深数字化生存。由上海米哈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出品的、以京剧为原型和文化背景的《原神》,便是戏曲数字化产业链条上的有益示范。

三、二律背反所引发的拉动效应

(一)二律背反在传统戏曲化妆中的合理性

二律背反是伊曼努尔·康德所提出的哲学概念,其核心是指于规律之中的矛盾,具体而言则是指在相互联系的两种力量的运动规律之间所存在的相互排斥现象,即自然界之中往往存在两种运动力量,它们之间此消彼长。放在传统戏曲化妆中,可以将程式化和装饰化视为两种运动力量,它们一个促进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另外一个则阻碍了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二)二律背反何以“拉动”现代戏曲的发展

1.程式化戏曲化妆:传承千年经典。传统戏曲化妆是一套完整的程式化装扮体系,是戏曲创作者和戏曲受众所约定俗成的化妆方式,通常同时作用于演员和受众的感官。以京剧为例,程式化塑造人物通常是先使得人物角色类型化,比如在京剧中会将人物类型化至生、旦、净、丑等几类行当,每一类行当有各自的谱式。以脸谱为例,京剧的脸谱可以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和碎花脸等种类。这些如今说起来简单易懂的程式都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嬗变才得以形成的,正是因为这种程式化的传统戏曲化妆深受历朝历代观众的熟悉和认可,传统戏曲才可以顺利传承。2.装饰化戏曲化妆:审美距离失控。所谓装饰化是指传统戏曲化妆师在塑造演员的戏曲妆容时通常会采用图案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些图案的具体形态以及色彩搭配往往具有鲜明的装饰效果,带有先天的夸张成分。极具夸张成分的装饰化传统戏曲化妆在几千年前傩戏里的面具中就有所体现,随后面具演化成了至今仍广泛存在的脸谱。脸谱具有鲜明的写意特征,但其较高的夸张成分往往会导致审美距离的失控,使得受众与戏曲本身较为疏离,不易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共情。

四、大时代下戏曲化妆新发展的路径

第一,戏曲化妆从业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戏曲化妆专业人员应当积极参加专业培训,自主进行艺术学理论的相关学习,以此加强对戏曲文本的了解和体悟,从而更好地了解人物角色形象,依据剧本有针对性地改变程式化、脸谱化妆容,使得戏曲化妆更为贴近实际,在传承戏曲的同时为戏曲妆容注入新的活力。第二,平台积极引流,扶持戏曲数字化生存。各类互联网平台有义务为传统戏曲艺术积极引流,开创传统艺术专题,促进传统戏曲数字化生存早日纵深实现,在提升传统戏曲相关词条曝光率的同时反哺戏曲的线下发展。第三,资本主动流入,扛文化使命助产业发展。资本不能仅以逐利为目的,也应自觉扛起弘扬文化使命的大旗,着眼于传统戏曲领域的长期发展,布局长线,助力包括网络游戏、线上直播、玩偶等周边的戏曲产业链条的发展。第四,相关政府部门努力当好催化剂和保护盾。以国家文旅部门、中国戏曲协会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为代表的相关部门,一方面应当通过出台政策细则和行业细则为行业发展注入动力,另一方面要不断规范化新时代戏曲发展,为其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提供保障。第五,增强社会动员能力,提高大众审美素养。毫无疑问,戏曲艺术是人民的艺术,若想促进戏曲的健康发展必须着手增强戏曲领域的社会动员能力,使越来越多的行业协会、从业人员和普通受众愿意加入其中,积极引领大众审美素养的提升,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并且有能力真正走进戏曲这一充满魅力和意蕴的古老艺术。

五、结语

传统戏曲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学前教育专业

一、弘扬传统戏曲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缩影,是一个地区的标志,世界各地各个民族都有独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我国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发现,我国传统文化是政治、经济、思想和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活的灵魂。中国传统音乐又叫中国民间传统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起中国的传统音乐,不得不提到中国的传统戏曲,传统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中国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形成基本的雏形,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约有三百六十多种,是我国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当今世界提倡文化多元化,艺术欣赏品味表现出多元化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艺术流入国内,在国内形成了众星璀璨的艺术氛围,使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这无疑丰富了人们的艺术生活。但是近年来,我们突然发现百姓喜闻乐见、流传了千百年的戏曲艺术,已经走向衰败——演出没有观众,年轻人不感兴趣、不认同,导致戏曲在我国传统音乐艺术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后继无人,甚至可能走向灭亡。针对这一现状,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在各地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弘扬戏曲文化,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提高戏曲素养,极力推动戏曲艺术发展。近年来,对于传统戏曲的传播与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推广政策。一是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演出活动,由各个级别的专业剧团深入到学校实地演出,组织学生欣赏观看。二是各地区各级别的高校偶尔都会邀请戏曲名家或者专业演员进入校园举办关于戏曲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戏曲文化。三是有条件的高校会把戏曲表演课程加入学校的选修课程中,甚至多所音乐专业院校已经开始开设并招收戏曲专业的学生,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让学生走进传统戏曲这门艺术,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戏曲,提高对中国传统戏曲乃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

二、学前教育专业渗入传统戏曲教学的合理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定位是幼儿园教师,其服务对象为3-6岁儿童。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针对我国传统文化严重流失,面临戏曲艺术传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一现象,学前教育专业更应该担负起启蒙教育的责任,从孩子抓起,培养幼儿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与认知,给戏曲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围绕基础教学,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能够胜任简单的基础教学。因此,培养内容的多元化、基础化是其准确的定位。然而纵观我国学前教育音乐艺术课程,大多演变成了美声、民族这种专业的声乐课,这与我们的课程定位严重不符,课程过于单一、过于专业化是目前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将学前教育专业内容较为单一的声乐课改为音乐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由单一的声乐课转变为多元化的与音乐相关的课程,实施以拓宽学生音乐艺术视野、提升音乐艺术修养、了解音乐艺术基础常识为目标的综合课程的教学。而将传统戏曲融入学前教育的音乐艺术课堂,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多方面培养和提高学前师范生的艺术素养,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也是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艺术课的准确定位,更是对国家支持戏曲艺术发展政策的积极响应。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服务对象为幼儿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对鲜艳的色彩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和吸引力。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用传统戏曲夸张的动作和带有鲜艳色彩的服饰和妆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培养其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和审美,达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可充分采用游戏方式将戏曲艺术融入幼儿课堂,如戴脸谱面具、穿戏服等,用身体动作表现戏曲的韵味和情绪,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在同伴的相互激励竞争中快乐模仿,大胆表演,增强孩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渗入传统戏曲教学是恰到好处的,只有审时度势,根据社会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跟上时代步伐为社会服务,才能适应职业需要,满足未来的职业需求。

三、传统戏曲的教育功能

传统戏曲既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具有综合教育功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堪称我国的艺术瑰宝。传统的戏曲,除京剧外,还包括300多种地方戏曲,每一种戏曲还包括多种唱腔、流派和经典曲目。以融入传统戏曲教学为例,在教学时,可以从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中选择简单、经典、幼儿能够接受的内容进行教学,利用优美的旋律引导学生欣赏、模仿、表演,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戏曲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既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能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培养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唱、念、做、打”简称“四功”,是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指唱功;“念”指音乐性的念白;“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的是武打。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定位和服务对象,可选择多个经典作品,欣赏多个剧种及流派的唱段,使学生能够分辨经典剧种、了解不同的人物及其风格。学唱简单的戏曲片段,掌握不同的角色、流派的演唱风格;学习简单的念白,了解戏曲节奏化语言,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简单的戏曲动作和表情,如亮相、亮靴底、走台步等,动作铿锵有力,既传承了传统戏曲,又提高了学生的表现能力和表演能力,充分感受戏曲艺术;“打”即武打,考虑到安全问题,这一部分建议以视频观看为主。让学生通过学习简单的戏曲念白、动作以及学唱经典的戏曲片段,感受不同的戏曲作品,体会不同剧种之间形式和风格的区别,使学生亲身体验戏曲艺术,加深对传统戏曲的了解,培养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京剧是我国的一大剧种,被誉为我国国粹。京剧脸谱,是传统戏曲中的一种特殊化妆方法,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类型的人物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已流传至国外,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每一个脸谱都有它所代表的美、善、真、忠和奸,不同的脸谱代表着不同的人物和性格,色彩丰富,惟妙惟肖。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有关传统戏曲的常识性知识,如脸谱、服装、角色等;对几种典型剧种及其流派进行介绍并欣赏,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能够分辨几种戏曲的唱腔和表现形式,认识多种不同的脸谱,并能够简单区分其所代表的人物及其特点。戏曲常识是对戏曲知识的总结和概括,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能够说出一些简单的戏曲常识,了解基本的戏曲知识,如:中国戏曲中人物的角色行当有其明显的分类,根据人物性别、年龄以及人物分析分为“生、旦、净、末、丑”这几个行当,要求学生了解每一行当名称的类型,并能够区分戏曲角色属于哪一行当,特别是“老生”“花旦”“丑角”这几个基本行当的认识和区分,并且能够根据学习的传统戏曲的知识进行创编活动,用创造性的动作表现演唱内容,根据旋律创编歌词动作等等,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传统戏曲进课堂的教学,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传统戏曲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著名戏曲剧目《穆桂英挂帅》,通过讲述巾帼英雄穆桂英的事迹,赞颂了爱国主义精神;经典剧目《赵氏孤儿》,讲述了春秋时期赵家孤儿赵武为家报仇的故事,以此教育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义永远不会缺席的道德观等等。

四、传统戏曲进课堂的教学效果

传统戏曲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曲;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思政;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在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举办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痛批:“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1]”“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理想、信仰缺失,生活的目标似乎就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文素养教育的不足。虽然教育部于1998年专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2];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再次强调,“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3]。但是,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理工类学科实用性强,能适应学生求生存的要求[4],相对而言,学生普遍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乏兴趣[5];由于师资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关于如何提高理工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少老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唐帼丽等[6]在北京化工大学进行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互动实践,将博物馆教育的社会资源吸纳并融合为学校通识教育资源。纵然博物馆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典型性反映形式,但是作为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地方高校,博物馆的资源十分有限。笔者认为,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其获得感,对广大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具有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独特地位

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来提高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方法,目前在学界已经得到了一定共识[7]。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中具有独特地位,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专业教育课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8]。

(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源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一脉相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思想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到萌发源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体现了对讲仁爱、守诚信和崇正义等思想理念的传承。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相辉映,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魅力、历史底蕴[9]。

(二)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至关重要。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而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其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自觉和彰显。

(三)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和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魂西方发展经验在非西方世界出现“水土不服”,实践证明,为人民服务,以民为本的社会主义才是车轮前进的方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和求大同[12]等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根,也是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魂。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教育的实践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学、艺术的集成,更蕴含着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学思想。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戏曲雅俗共赏,也从未脱离过教化的功能。戏曲故事里包含的父母恩、师生谊、朋友义和家国情,对于引领学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及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和文化部联合《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13]。戏曲进校园活动正在各地蓬勃发展。根据思政教育进专业课堂和戏曲进校园的精神,结合地理信息科学的专业特点,笔者以《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为题,申报成功了由地理类教指委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汤国安教授组织的全国高校GIS思政实验案例库建设项目。

(一)设计思路1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审美教育相互渗透通过完成本项目设计的综合实验,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不断接触到戏曲艺术。艺术的魅力在于不是生硬地灌输,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戏曲艺术的故事主题、演唱形式、表演形式和舞台表现等各方面,对于塑造学生的审美能力都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戏曲中蕴含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对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其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及坚持四个自信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2提高课程思政教育学生的参与度作为“戏曲进校园”目前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戏曲校园巡演活动引起了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关注,但是这种单向的舞台展示难以持久地激发学生了解和参与戏曲进校园活动的热情[14],戏曲艺术的推广普及教育需要进一步发掘新的途径。本项目贯彻文化育人,引导学生用专业知识拓宽人文视野,注重学以致用,在GIS的专业课实践教学中引入我国传统戏曲主题,能提高课程思政教育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3新工科时代的理工融合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完成了新工科建设“三部曲”[15]。在新工科时代,对于地理信息科学等理学专业,应注意理工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动手能力和延伸创新链条,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本案例正是基于理工融合的理念进行了综合实验的设计。

(二)案例安排在课程教学中的环节该系列案例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主线,包括八个综合实践环节,涉及从大一到大四的八门专业课程。1)中国传统戏曲专题图制作(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课程实验案例)。2)中国传统戏曲互联网搜索热度专题动图(地图学课程实验案例)。3)中国传统戏曲空间数据库构建(空间数据库课程实验案例)。4)中国传统戏曲时空分布格局(空间分析综合实践课程实验案例)。5)中国传统戏曲查询系统构建(GIS二次开发课程实验案例)。6)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We-bGIS技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案例)7)中国传统戏曲词云制作(大数据分析课程实验案例)。8)中国传统戏曲时间序列分析(时态GIS原理课程实验案例)。

(三)思政元素的融入与体现形式本项目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美学教育的融入点,切实抓住课程改革核心问题,着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塑造人格有机统一的全方位育人格局。本项目的实施,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与网络,也有助于振兴中国戏曲、弘扬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寻求各科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将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人文艺术采取一种比较潜隐的形式持续渗透到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唤醒学生的主动担当意识。从中国传统戏曲专题地图制作;对相关数据进行科学的管理,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振兴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采集、处理以百度指数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舆情信息、市场需求数据,了解传统戏曲的现状;分析中国传统戏曲在互联网平台的生存和传播状况,对相关舆情信息、市场需求数据在时空格局方面进行深度分析;把戏曲融入到WebGIS中,丰富戏曲欣赏与学习的资源,加大传播力度;使学生在由浅入深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代表之一———戏曲的认识,提高对中国戏曲的兴趣,而且利用专业知识亲自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戏曲的传统参与模式和传承模式。

(四)建设成果本项目的建设成果主要包括教学文件和学生实验成果。教学文件具备有明确思政目标的大纲、教学设计和实验指导。“中国传统戏曲专题图制作”由学生自己收集数据;其他七个实验的数据由教师提供,通过网络爬虫爬取的中国传统戏曲百度搜索指数,搜索关键词为: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川剧、秦腔、昆曲、晋剧、河北梆子、粤剧和沪剧,起止时间为2011年1月12日至2020年1月6日。部分学生作品如图1和图2所示。

三结束语

中国传统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一,既包含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遗传密码,也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课程思政实验系列案例围绕育人的主旨,以“将传统文化融入进专业课”为突破点,注重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有机统一,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相结合,以专业技能传授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全面落实到实践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和弘扬中国精神,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当然,补上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短板,任重而道远。学生的实验成果要真正投入使用,还需要进行完善。钱理群教授说:“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包括我们这样的普通教师,大家都在思考,在聚集,在行动,这就是希望的所在。[1]”本文作者欣喜地看到自己将传统文化融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教育的思考和行动,提高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学生参与度、增强了获得感。

参考文献:

[1]王小青.我们真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J].北京教育(高教),2018(3):24-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1998-4-10)[2021-2-6].

传统戏曲文化范文第4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进入多元化时代。特别是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化也紧跟时代步伐,迈进新纪元,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戏曲的式微。五千年的文明积淀,让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承载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如何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视觉符号融入到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中来,成了当下文化大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传统戏曲中宣扬诚实守信、爱国主义,特别是戏曲中的人物刻画的鲜明,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继承与发扬。对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的传承。以上种种传统戏曲所能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是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息息相通的思想纽带。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戏曲对文化思想的传承的纽带关系,让每一个观众都会感觉到很亲切,在广告的传播过程中消费者容易接受关于产品的相关信息。中国传统戏曲对这些传统符号和元素的演绎是人们非常熟悉,而且对于广大群众而言也有较为深厚的感情基础。利用人们对中国传统戏曲符号的认知,阐释那些人们尚不熟悉的产品,从而实现无缝链接,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例如“金六福”酒有一则广告,就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戏曲符号——京剧,白酒配京剧充分展现出中国人的性格。这则广告在国粹京剧中选取“生旦净末丑”的代表人物形象,在一个大大的白酒瓶前,唱出一段传奇,打造一个品牌,特别巧妙的将白酒元素和传统戏曲表现形式相结合成就了一段电影传奇。在这个广告中配以广告词,中国传统文化与白酒的品质结合起来,直接道出了产品特点,将广告所要宣传产品最大效果的宣传中让人也莞尔一笑,这样加深了人们对金六福这个品牌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戏曲、书画、诗词、音乐等,它们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提炼和升华的得到的智慧的具体表现,在时间的洗涤之下,人们已经熟知和接受它们,俨然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现代影视广告中灵活的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作品进行加工创意,恰如其分的融汇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广告技术,利用人民大众耳熟能详的艺术表现方式传达广告思想,让人们在传统艺术的陶冶之下欣然接受广告的内容。比如越剧“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让人一听就能被悦耳动听的越剧唱腔所打动,广告内容也深入人心,让很多人记忆深刻,有时还甚至会模仿。正是广告创意充分的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手法充分应用于现代影视广告之中,将影视广告的效果发挥到极致,进而将产品的宣传也落实到位,使消费者真正的记住这个产品。

在影视广告的拍摄过程中,想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内涵融入其中,需要很大的一笔投入以外,还需要对其文化内涵做最凝练的浓缩,然而观众不一定就能够迅速接受快餐文化带给他们的视觉“享受”。可是,偏偏有些企业总喜欢黄金时段花费巨大资金播放企业宣传广告,可是黄金时段广告费贵的惊人不说而且时间还有很大限制,要想在很短时间之内,将产品所要宣传的内在旨要表达出来,信息量是无法满足的,而观众只能够停留在对商品名字的简单印象,无法熟悉产品信息,也就不可能产生想要购买产品的欲望,这样商品的广告宣传作用大大降低,没有了购买量,商品的收益也就无从谈起。纵观我国影视广告中的宣传创意,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影视广告只在盲目的追逐明星,追逐绚丽多彩的画面,重视名人效应,我们不否认运用这些手段的好处,但是我们也不太赞同这种一锅端的现象,对于产品的代言更应该从其实际出发,抓住产品内在的诉求,有针对性地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做创意的引擎,才能使影视广告的宣传持久有效。一些不合理的影视广告,过分重视名人效应,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运用,也是一大问题之所在。从整个行业内来讲,我国现代的影视广告的创意都比较缺乏新意。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广告用了几年不说,就连广告词都不会变动一下。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脑白金了,“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就是这样一句广告语,反反复复的在电视上播放,将自己的产品广告强行植入到人的大脑意识当中,一点创意也谈不上,还会让观众特别的反感。影视广告的投资者主要是企业,而企业形象的宣传又是影视广告中最核心的部分。一个企业对产品的宣传也就是对企业自身的宣传,让消费者在广告的影响之下乐于接受自己的产品。企业只有在影视广告中树立好自己的形象,才能真正的抓住产品深层的内涵,是影视广告所要提炼的要素。中国传统戏曲在影视广告中的运用不恰当的时候,对企业所要表达的企业形象不相符合,容易让观众觉得文不对题。有些影视广告运用中国传统戏曲的创意主要来自投资方较为偏爱某一个剧目,这也给影视广告的设计带来了一些误导,使影视广告对企业形象及内涵的把握不到位。

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的初衷就是为了与受众拉近距离,让受众感觉亲切。中国传统戏曲是我国的国粹,在广大人民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在大街小巷特别是一些较为传统的地方广为传唱。近千年的传承,让中国传统戏曲在人们心目中早已扎了根,如果在影视广告中对产品的性能、质地等不进行把握,盲目的的选择一种戏曲方式作为影视广告的创意元素,忽略了戏曲具有的特性只会适得其反。我国有300多种传统戏曲剧种加上一些传统杂剧等,这些剧种多以地方性呈现在中国各个地方,在影视广告的设计中选择哪一种戏曲形式能够适应于那个地方的观众需要都是要考虑的因素。特别是我国南北差异比较明显,对于传统戏曲影视广告的选择更需要注意这种差异性。历史人物是一种民族情感的象征性代表,往往被赋予一种民族情感在里面。人物在历史的角色扮演中也充当着正、反面,在运用中国传统戏曲形式的时候,考虑演员选择、戏曲行当选择都很重要,用好了自然而然增加亲切感和自豪感,反之要是用不好则会影响到人民的情绪。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戏曲人物的选择中,行当的选择注意生、旦、净、末、丑角色分配,人物适合的行当进行饰演的同时,结合产品的作用及性能进行合理匹配和把握。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惩恶扬善、诚实信用等传统美德对于正能量的传播有着巨大作用,因此在影视广告的设计创意中应该充分把握中国传统戏曲的形象,抓住传统戏曲的精髓部分,恰如其分地将产品的宣传要旨表达出来。

作者:吉飞 单位:剧影月报

传统戏曲文化范文第5篇

歌剧起源于西方,它融合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及美术于一身,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歌剧把各种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段尽善尽美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使它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的舞台艺术。中国的歌剧是在“五四”以后从西方传入的,中国的音乐家们以民间传统戏曲为基础,并借鉴西方歌剧的经验,开始尝试创作符合中国国情的、易被中国人接受的歌剧。中国的歌剧产生的时间不长,从“五四”开始算只有不到一个世纪,我们称之为中国新歌剧或中国现代歌剧。它兼容吸引了东西文化中的精华即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歌剧中的精华,发展非常迅速,创作了如《白毛女》、《刘胡兰》、《荆轲》、《小二黑结婚》、《春雷》、《窦娥冤》、《伤逝》、《红梅阁》等一大批优秀的剧目。

一、中国传统戏曲与中国现代歌剧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中国传统戏曲与中国现代歌剧,虽然都是一种舞台艺术,但它们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

第一,中国传统戏曲和中国现代歌剧就作为“剧”的表现特色来讲,戏曲比较重视写意与传神,而歌剧则吸收了西方写实的特点。

第二,从戏剧的剧本来看。一剧之本是戏剧的基础,戏曲和歌剧中都有剧本,并且非常重要,是其创作的基础。中国的传统戏曲中一般以传奇故事、历史人物、传记趣闻来编写剧本,由于题材广泛给戏曲写作造就了非常大的空间,出现了大批的优秀剧目。中国歌剧剧本的编写就更有优势了,它可以直接把戏曲中已经成熟的剧本直接加工使用,也可以选择戏曲中没有用过的、历史上突出的人物与事件来编写,还可以编写现实生活当中的典型的人与事,所以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中国的歌剧艺术得以飞速发展。

第三,在舞台美术方面。中国的传统戏曲一直都是采用小舞台,布景只是象征性的,非常简单,主要依赖着演员的表演才华,并不太注重舞台背景的烘托效果,但非常重视演出的服装、化妆以及道具。舞台的空间不固定,舞台的时间也非常自由,都随着演唱的表演而改变。中国歌剧中的舞台美术和中国的传统戏曲不太一样,一般都使用非常大的舞台,常用富丽奢华、奇巧辉煌的舞台背景来烘托气氛,同时歌剧中也非常重视演出的服装、化妆及道具。歌剧中舞台的空间、时间都是特定的,常用布景来固定舞台上具体的空间与时间,如果要表现时间、空间的变化,则需要搬动改变布景。

第四,在音乐方面。中国的传统戏曲多采用曲牌体或板腔体,也就是说不同的戏常采用大致相似的唱腔。不同的剧种,不同的流派其唱腔各不相同,运腔的方法也各异。戏曲中的旋律一般都是单旋律,经多年的历史发展与演化,大都非常优美、易唱、易记,并形成了许多固定的曲牌。戏曲中非常重视节奏的运用,尤其是打击乐的节奏,是全剧节奏的主线,构画出全曲的抑扬顿挫、长短疾徐,节奏的变化起到了抒发情感,推动剧情的作用。

中国歌剧中的音乐,主要以作曲家专门创作的音乐为其艺术表现手段。歌剧中的音乐不仅用来伴奏也起到了烘托背景的作用,旋律也多是立体的、交响的。节奏在歌剧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因素,但一般并不具有其在戏曲中的突出地位。中国歌剧在演唱方法上多沿用西洋唱法,由于中国歌剧中有大量的传统戏曲因素,因此有时也采用戏曲的腔调演唱。

第五,在艺术的传承方面。中国传统的戏曲传承由“梨园”到“家班”到“科班”再到现在的“戏曲学校”,自成体系、一脉相承。在“梨园”“家班”“科班”的时代,师傅口传心授,一出戏、一个字、一个音地教,从唱腔、身段到眼神,亲自示范,这本有利于戏曲的发展,但由于当时学戏的人,一般只会唱戏而没有其他的知识积累,文化修养不高,跟着师傅学戏,师傅怎么教就怎么学,自己对戏曲没有很深的理解,一代代传承下去很难有所超越,又由于当时很少有完整固定的乐谱,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戏曲的发展。到了现代专门戏曲学校的出现,使戏曲教育更加专业化,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戏曲,还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戏剧知识及其他的文化知识等,艺术与文化修养都大为提高。学校还继承了传统的口传心授法,言传身教再加上学生自身对戏曲的领悟和理解,使戏曲的表演更加臻于完美。由于戏曲也用现代记谱法进行记谱,这样就可以使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学习戏曲,从而为戏曲的发扬光大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歌剧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历史发展,无论是表演还是创作、教学等都已形成一整套相对完整规范的体系。可中国歌剧与西洋歌剧相比,还是颇显年轻,各方面远不如西方歌剧成熟。与传统戏曲丰富的历史资源的继承相比,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既成的“遗产”可以让中国歌剧直接继承。所以,无论是歌剧的中国化、民族化,还是歌剧人才的培养,都还处于一种独自摸索的阶段,需要做的工作还非常多。

(二)联系

中国的传统戏曲和中国的歌剧虽然有很大的差别,但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首先,中国的传统戏曲也好,中国的歌剧也好,它们都存在于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受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滋养,并能够被中国人所接受,同时还吸引了一些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的热爱和关注。其次,中国的传统戏曲和现代歌剧,它们都是戏剧的一种形式,都具备戏剧的基本要素和特征,即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进行表演,并展示故事的情节。再次,中国的传统戏曲和现代歌剧都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的艺术。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它们要立足于世界戏剧艺术之林,就都需要挖掘本民族的特色因素,并进行相互借鉴与吸收,使之更具有生命力。

二、中国传统戏曲与中国歌剧的互相借鉴

中国的传统戏曲和中国的现代歌剧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它们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许多成功上演的戏剧作品与歌剧作品已经向人们展示了这种相互借鉴的可能性和初步成果。

(一)中国的现代歌剧借鉴中国的传统戏曲

一九三六年,山东省立剧院创作排练歌剧《岳飞》。该剧以传统戏曲为基础,使用了大量戏曲音乐的形式,如一些类似昆曲的舞蹈和唱腔,并采用了以民族乐器为主体、中西混合的乐队。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各地观众的欢迎。虽然也有人认为《岳飞》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歌剧,但它毕竟是中国歌剧发展史上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岳飞}演出的成功,不能不说是传统戏曲因素起了一定的作用。中国传统戏曲由先秦一路发展而来,文化深厚、题材广泛、体裁众多,并且经过了多年的磨合发展,有极强的表现力,极易被人接受,《岳飞》以此为基础,获得成功就不足为奇了。像《岳飞》一样由传统戏曲改良而来的歌剧,还有沙梅根据川剧《红梅记》改编的歌剧《红梅阁》,以及根据元杂剧《窦娥冤》改编的歌剧《窦娥冤》等。任光的五幕歌剧《洪波曲》及犹太人阿隆·阿夏洛穆夫创作的歌剧《观看》中都运用了传统的戏曲因素。歌剧《刘胡兰》最后一场中的音乐吸取了戏曲音乐中的散板、滚白等表现手法,将整个剧情推向了高潮,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被称为中国歌剧探索的里程碑的《白毛女》,也是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创作的,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戏曲因素。《白毛女》第二幕第四场中,喜儿被抢到黄家,遭到地主黄世仁的污辱,她悲痛欲绝地唱出了“刀杀我,斧砍我,你不该这么糟蹋我!”这里糅进了秦腔悲调和散板的节奏,非常戏剧化,形成非常强烈的效果。第三幕,喜儿在张二婶的帮助下逃进深山,强烈的复仇信念支持着她唱出了“我要活”的唱段。这里糅进了河北梆子的音调使高中声区的旋律进行显得更加强烈,激愤,进一步体现了音乐的戏剧化。长时间荒山野林的生活,使喜儿变成了“白毛仙姑”。八路军将喜儿从山洞里救出,并捉拿了地主黄世仁。斗争会上,喜儿悲愤交加,字字血、声声泪地控诉黄家的罪恶。音乐虽仍是河北民歌《小白菜》的主题,但显而易见的是将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调糅入其中,这样的音调将喜儿复杂的心理状态深刻细腻地表现出来。《白毛女》中,不仅正面人物借用了戏曲因素就是反面人物也运用了戏曲因素,进行仔细的刻画,如在表现黄世仁的音乐中就运用了昆曲。

中国的歌剧有许多地方都采用了传统戏曲中的因素,运用这些因素使得歌剧这种外来体裁很容易被中国的欣赏者接受,也使歌剧更加光辉灿烂。一批成功上演的中国歌剧作品证明,歌剧借鉴中国传统戏曲因素不但必须,而且可行。

(二)中国传统戏曲借鉴中国现代歌剧

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发展至今,已可说是非常成熟了,它要继续向前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势必要进行改良、加工,使之更加完美。

中国传统戏曲一直以来都是采用小型的舞台,演出的场地非常狭小,不适合表现宏大的场面,布景也极为简单,不能起到烘托剧情的作用,这些都限制了戏曲的表现力。因此,中国传统的戏曲可以借鉴歌剧中的舞台美术,把小舞台换成大舞台、设置布景以及灯光等,这些都可使传统的戏曲更加耀眼引人注目。

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就是传统戏曲借鉴歌剧的典范。大家都知道京剧《大唐贵妃》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剧目,但在这出大型交响京剧中就进行了大胆的革新。首先,从乐队方面,在原来京剧的基础上加入了交响因素——用大型的交响乐队为京剧伴奏,把以往的单旋律变成了立体的、交响的,使京剧的气势更加宏大,表现力大为加强。其次,交响京剧《大唐贵妃》的舞美灯光更是大胆地借鉴歌剧艺术,把以往狭小的戏曲舞台换成了大型舞台,服饰也更加华美,灯光就更不用说了,用各色水银灯代替了一成不变的照明灯,创造出一场又一场似迷似幻的场景,好似把人又带入了盛唐时贵妃生活的大明宫。

交响京剧《大唐贵妃》是成功的,它用新的手段包装了旧的戏曲,为传统戏曲增添了新的更适合现代人审美趣味的时代气息。它的成功是传统戏曲成功借鉴歌剧因素的一个缩影,这种借鉴为新时期戏曲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中国传统戏曲与中国现代歌剧虽在很多方面有区别,可也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联系。这就为二者的相互借鉴与共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有利条件,新时期许多戏曲与歌剧作品的成功上演也已经证明了这种做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但是,目前这种相互借鉴还是处于一种探索阶段,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让我们拭目以待,共同期待戏曲与歌剧的繁荣,期待着戏曲艺术这一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富有民族特色的歌剧艺术早日走进世界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孙继南、周柱铨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