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蔬菜产业开发情况报告

蔬菜产业开发情况报告

一是川区设施瓜菜基地规模基本形成。充分发挥川区水、土、光、热自然资源优势和群众传统种菜经验。坚持把蔬菜产业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统揽,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加快设施蔬菜示范点和示范片带建设,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县情实际的蔬菜产业开发路子。全县蔬菜面积达到7万亩,其中设施种菜0.75万亩,大葱3万亩,蔬菜总产8.73万吨,产值7186万元,种菜区农民人均增收352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89元。今年蔬菜面积可达到7.5万亩,其中设施种菜1.5万亩,大葱3万亩,蔬菜总产量16.1万吨,产值1.4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00元左右。

全县先后投资400多万元。日光温室194座、97亩,从年至今。四郎河川、嘉峪河川建成水泥拱架大棚1000座、1000亩。发展中小拱棚3.6万个、9000亩,其中今年维修重建拱架大棚132座、新建240座,建成了以秦家店、代店为重点的拱架大棚种菜,以彭姚川为重点的中小拱棚种菜,以李家川为重点的日光温室种菜等设施种菜示范基地3处,涉及5个乡镇、13个行政村、4494户,占总农户的9.2%

二是城郊设施种菜示范区建设起步良好。今年。计划县级财政投资150万元。建成竹架拱棚300座,按照市上提出的关于县城城郊1000亩、乡镇街区100亩设施种菜的要求。新建榆林子中巷、周家芦堡设施种菜示范点2个。其中中巷200座,芦堡100座,已投资60万元,目前大棚已全部投入生产,瓜菜长势良好,预计第一茬瓜菜6月初即可上市,亩均收入3000元左右。

三是大葱品牌效应更趋凸显。充分发挥“”牌大葱的特色优势。注重扩大规模、提升效益。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以拓展市场、完善服务体系为重点。发展千亩示范村30个。产品已打入周边地区部分超市,年大葱产量稳定在4万吨以上,亩均收入1500元以上,生产区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预计今年产量4.32万吨,产值5040万元。

具体工作中主要抓了四个方面:

一是统一思想。多年来。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条贫困带。为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理清思路谋发展。四郎河川共涉及8个乡镇、18个行政村。由于基础条件差、农民科技水平较低、增收缓慢。促进川区群众脱贫致富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实施川区整流域综合开发的战略决策,确立了以镇秦家店村为核心,以设施种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建设全市一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的总体思路,县上先后两次组织涉农部门及各乡镇负责同志赴地看典型、学经验、换脑筋,及时把学习外地经验成果转化为思想动力,制定了四郎河川整流域开发实施意见》提出了阶段性重点工作和长远目标,通过舆论宣传、算帐对比等途径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增强了指导拱棚种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年集中连片建成设施大棚630座,抢时播种秋延蔬菜126棚,单棚收入4000元以上。去年我又以代店、长口子为重点,本着“思路求宽、技术求新、机制求活、效益求高”原则,新建设施大棚288座,单棚收入8000元以上,实现了当年建棚、当年生产、当年见效。

二是依靠科技。突出新技术、新品种。从寿光和本县聘请蔬菜专家和农民种菜能手各1名,优化服务促发展。坚持把科技扶持作为重点。谋求高效益。并从农技部门选派20名科技特派员常年蹲点,专门负责技术培训指导、新品种引进示范等工作,把推广现代技术与传统经验紧密结合起来,采取集中培训、分类轮训、个别指导的方式,面对面、手把手地向群众传授技术,帮助解决生产问题,培训农民技术骨干260多名,普及推广蔬菜栽培、大棚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生产实用技术15项,引进西瓜、甜瓜、黄瓜、辣椒、西红柿等名优特新品种21个,科技示范推广率达到80%以上,亩均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部分甚至突破万元。秦家店设施种菜基地生产的陇椒2号”辣椒、黑美人”西瓜等已打入百佳超市,特别是黑美人”西瓜作为高档礼品深受消费者欢迎,川区设施瓜菜基地建成以来,不仅使城乡居民在早春和秋冬时节能吃到新鲜蔬菜,更重要的彻底打破了常规单一的露地种菜模式,实现了一茬变多茬、低效变高效、产品变商品”目标,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大葱生产上,县农牧、质监部门结合生产实际,制订了无公害大葱栽培技术规程及大葱产品规程,已通过省级评审,正在申报部级标准,建立了3万亩无公害大葱生产基地,全部选用“三叶齐”掖辐”等优良品种,严格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种植模式由单一种植向正茬、回茬、麦葱套种等多元种植转变,山地开发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三是强化领导。坚持主要领导抓决策、定思路。相关部门蹲点、抓指导,行政推动快发展。县上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瓜菜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分管领导抓协调、促落实。县上多次召开川区设施种菜座谈会、现场办公会等专题会议,从建棚材料供应、示范品种选择、物资采购、技术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协调解决设施种菜基地建设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形成了齐心协力、持之一恒抓种菜的局面。针对部分群众思想有疑虑,不愿意种植设施蔬菜的问题,县乡驻村干部逐户上门耐心宣传动员,承诺服务,帮助农民建大棚、育菜苗、提供技术服务和销售信息,推动了工作落实。全面推行行政、技术、农户“三位一体”承包责任制,县农牧局、农技中心、蔬菜站抽调30多名技术干部蹲点指导,对乡镇部门、技术人员、生产农户进行捆绑式考核,做到责任靠实、任务落实,保证了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是创新机制。学习借鉴安塞棚栽业经验。采取群众互换、租赁承包等形式,自主经营。发展设施大棚之初。坚持依法有序、合理流转的原则。解决了土地流转问题;采取县上投资一点、上级支持一点、乡镇补贴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从建棚资金投入、物资供应等方面给予群众最大优惠,统一规划标准、统一组织施工、统一配套设施、统一技术服务,建成菜棚全部落实到户,由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保证了棚棚有菜、户户受益。从去年开始,积极转换运作机制,把设施蔬菜生产任务分解到乡镇,层层签订责任书,并纳入年终目标管理考核序列,采取政府扶持引导、群众自愿建设的办法,巩固提升设施种菜基地规模效益。去冬今春,川区132座拱架大棚因雪灾毁坏,县上经过实地调查,认真研究,对农户积极性不高、经营效益差的拱架大棚予以拆除,对农户自愿维修恢复生产的拱架大棚,由县乡村扶持重建,农户适当承担一定费用,既没有加重农民负担,而且增强了农户的自主经营意识。

实践证明。通过全县上下坚持不懈的强力推动。最高过万元,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川区蔬菜”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是符合县情实际的蔬菜已成为我县特别是四郎河川区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重要支柱。取得了一举多得的综合效益。一是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设施蔬菜亩产值最低4000元左右。当地小麦亩均产值的10倍,地膜洋芋亩均产值的4.8倍,为增加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总量、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推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通过建基地、拓市场、增效益,实现了由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品种布局零乱混杂、管理粗耕粗放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跨区域统一规划、规模化连片种植、精细化科学管理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组织化程度。三是促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发展设施蔬菜,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民生活水平发生明显变化。以镇秦家店村为例,该村从年后季开始,年底设施种菜174亩,户均增收3508元,人均增收777元。全村大部分菜农建起了砖木、砖混结构新房,不少农户购置了农用三轮车、摩托车,安装了电话,购买了手机。四是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突破性转变。发展设施蔬菜增收致富的鲜活事例教育了农民,以一带十,以十传百,通过示范带动,使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尊重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蔚然成风,农民都忙着在自家地里种菜赚钱,最关心的蔬菜销售价格,互相攀比较多的谁家的蔬菜长得最好,茶余饭后议论的也是谁家的蔬菜卖了高价钱。五是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蔬菜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带动了运输、劳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蔬菜大棚建设和收获季节,附近邻村的剩余劳动力到种植大户打短工,增加了一定收入。六是生产基本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部分群众责任意识还不够强。部分群众消极被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和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强烈愿望相比。对菜棚经营管理方式粗放务作不精心,生产管理上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意识,一味地依靠政府,致使效益不高;二是科技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要求高,而县内科技人才匮乏,特别是专业人才缺乏,高新技术引进推广少、普及率还比较低,经济合作组织、经纪人等中介服务组织力量薄弱,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较低;三是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滞后。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尚未建成,蔬菜产品缺乏深度和广度的开发利用,县内还没有一家蔬菜深加工企业,难以实现加工增值。四是机制转换还不够快。蔬菜产业开发仍处于政府指导扶持阶段,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服务全部由政府代办,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产销衔接不紧密。

立足全县蔬菜产业开发现状。以农村结构调整为主线。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运作,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蔬菜产业开发的思路目标是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建设正南煤田开发“菜篮子”基地为目标。全县以设施种菜、大葱为主的无公害种菜基地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其中设施瓜菜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产值1.5亿元,净收入1.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17元。

工作重点是

一)科学规划。进一步修定完善蔬菜产业开发规划。扩大设施种菜规模的同时,合理布局。坚持深入调查分析。把生产重点放在城郊和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的川台地和塬面。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突出地方特色,培植名、优、特、新品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益,努力形成一户带全村、一村联多村、多村成基地的整体开发格局。

二)创新机制。着力解决投资经营主体不一致、责权利不统一的问题。县财政设立专门的扶持资金,正确引导。积极研究和探索科学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发挥设施蔬菜生产投资者、所有者、管理者和受益者的积极性。从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技术培训等方面,实行“以奖代补”鼓励生产大户,对有发展设施蔬菜积极性的贫困家庭,实行捐资扶持的方式帮助,充分调动农民种菜的积极性。

三)强化服务。以项目为依托。建立一支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蔬菜生产技术指导专业队伍,提升水平。积极争取农业产业化项目。从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加强技术骨干培训。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实效明显的各类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指导服务水平。继续推行行政领导干部和技术干部“双轨”承包责任制,包村蹲点,挂牌指导,实行“一对一、手把手”服务模式,做到服务到户、责任到棚,积极建设一批高档次、高效益、有特色的设施蔬菜基地。

四)开拓市场、培植龙头。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以乡镇和行政村为单位。不断拓宽信息服务和销售渠道。加强同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的联系与合作,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培育发展一批蔬菜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采取直销配送、超市代销等方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全面提高瓜菜储运调控能力和市场占有份额。采取招商引资、启动民资、集资入股等形式,培植符合当地蔬菜生产实际的龙头加工企业,就地加工转化蔬菜产品,化解菜农的市场风险,延伸产业发展链条,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五)加强领导。加强业务指导。把指标具体量化、细化到责任乡镇和部门,强力推动。充分发挥县乡瓜菜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督促指导、综合考核等职能。全程跟踪服务。靠实到具体人员,严格考核奖罚,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加快蔬菜产业开发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