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加强文体教育发展意见

农村加强文体教育发展意见

各乡镇、街道,县直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推动我县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体育健身需求,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文化体育。

基本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实施、全面推进;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做好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工作。

二、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

以建设和谐农村文化体育为总目标,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21世纪、每一村、每一月放一场电影)、送戏送书下乡工程、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工程、农村文化示范户创建工程、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等十大工程建设,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设施比较完善的县、乡、村三级文化体育服务网络,争创文化先进县和体育强县。

(二)主要任务

1、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按照国家提出的县有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乡有一站(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有一室(文化体育室)的要求,建设县、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和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县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2500平方米)。乡镇(街道)建设多功能、综合性文化站,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村级(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充分利用闲置校舍、礼堂、宗祠、村集体用房等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县85%的行政村(社区)建有室内室外文化体育活动阵地,其中重点建设100个省、市、县级文化体育示范村(社区)。

2、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到20*年,全县20户以上自然村有线电视联网率达95%以上,力争入户率达到85%以上,有线广播农户收听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大广播电视发射设施更新改造的投入,完成中央关于基本实现无线覆盖的要求。建立广播电视维护保障运行机制,确保"村村通",并逐步向"数字通"过渡。

3、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建成以县图书馆为骨干的资源共享平台。至2010年,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实现县图书馆建有文化信息共享分中心,乡镇(街道)建有基层中心,省、市、县级文化体育示范村(社区)建有基层服务点的目标。使广大农村群众能够就近、方便享用各类网上公共文化资源。

4、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工作,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引导,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加强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深入实施《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订和完善保护农村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促进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及民俗表演项目,培育扶持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村镇、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表彰民间艺人,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

5、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以创建体育强县为契机,按照创建标准加强村级体育设施的建设,力争到2010年,城区100%的社区和乡镇50%的行政村建有一个健身点。以村文化体育室建设为平台,推进农村基层文体组织建设,鼓励乡村之间以协会、老年体协为参赛团队开展联赛活动。广泛开展送健身器材下乡、送体质监测下乡、送体育培训下乡活动,动员和组织更多农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

6、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

进一步增加农村电影放映点,推广电影数字放映技术。省、市、县级文化体育示范村(社区)基本实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其中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达到20%。到2010年,全县基本实现"2131"目标,农村电影年放映场次超过2000场。

7、实施送戏送书下乡工程

①送戏工程。根据"三贴近"的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农民喜欢的文艺节目资源下农村。县级组织的下农村演出,每年每个乡镇(街道)不少于6场,即每个乡镇(街道)两个月看一场演出。争取每年送戏下乡覆盖面达到100%,送戏到文化体育示范村(社区)覆盖面达到50%以上,切实解决偏远地区农民群众看戏难问题。

②送书工程。县图书馆设立图书配送中心,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设立图书配送分中心,通过分中心向村流通点配送图书,采取送书上门、定期更换的方式,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看书的文化需求。20*年建立10个农村图书流通站,到2010年,全县60%以上的文化体育示范村(社区)建有图书流通站。

8、实施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工程

大力扶持发展农民自办文化,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活动,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各乡镇(街道)每年组织一次以上农民群众为主体的乡镇(街道)百花会活动,县文化部门每年组织一次农民艺术节或农村文艺汇演。同时,扶持和引导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各类文化活动,办好农村传统节庆文化活动、民间艺术活动、社团文化活动、文化体育竞赛竞技活动等。

9、实施农村文化示范户创建工程

农村文化示范户是以农村家庭为基础,以基本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为特征,集思想教育、干群沟通、农技交流、信息传播和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公益性文化传播场所。"十一五"期间,每年评选省、市、县级文化示范户100户,由政府命名并给予一次性奖励。由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指导农村文化示范户创建工作,并对经常性活动的经费给予适当补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示范户建设,大力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联户结对,为文化示范户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

10、实施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

全面提升全县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人才支持。"十一五"期间,每年培训乡镇(街道)文化干部,每人不少于40学时;每年培训业余文艺队伍骨干100名,每人不少于20学时;组织省、市、县级文化体育示范村(社区)文化管理员进行培训,每人不少于20学时。组织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群文作品及成果展示等活动。形成覆盖县、乡、村的群众文化队伍网络,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人才体系。

三、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政策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县委、县政府成立*县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工作小组,统筹指导全县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工作。各乡镇(街道)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实行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年度考核体系。

2、科学规划,合理布点。从我县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分步组织实施。各乡镇(街道)文化体育示范村覆盖人口在2000-3000人,服务圈在步行20分钟左右,便于农民经常性参加文化体育活动。

3、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实行一体化管理。各村文化体育活动室由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统一管理,配备专(兼)职文化体育管理员,落实责任,保证开放时间,服务广大农民群众。要制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并采取措施,确保实效。

4、多方筹资,加大投入。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体育的投入,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用于乡镇和村文化体育建设的比例。设立农村文化体育建设专项资金,并积极争取省专项补助经费。

5、加强指导督促。建立科学可行的农村文化体育考核体系,县文广局、体育局要加大对农村文化体育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力度,确保工作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营造有利于农村文化体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6、加强农村文化体育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文化体育工作者队伍,各乡镇(街道)要明确农村文化体育工作的职责,配备专职文化体育干部,以综合文化站为载体,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体育活动。鼓励农村有一定文化体育专长和组织才能的文化骨干担任村文化管理员。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农村文化体育队伍的教育培训,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体育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