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人才队伍。近年来,湖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加大人才工作的整体开发力度,积极推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1、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不断提高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如何贯彻好落实好中央的重大部署,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切实抓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重要保证。为此,省委始终坚持农村人才是农村发展第一资源的思想,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与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一道,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在2004年制发的《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若干意见》中,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并明确了以“实用型人才培养工程”为抓手,以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和各类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示范县”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实用技术普及到户计划”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才工作思路。为加强对农村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农村人才工作的特点和任务要求,对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充实,将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劳动厅、省扶贫办等涉农单位吸纳为成员单位,并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各市县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并在组织部门设立了专门的人才工作科室,配备了专职人员,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农村人才工作领导体系。

为了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在农村人才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省里在实践中探索建立并完善了统一决策机制、分工负责机制、整体联动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协调服务机制和督办落实机制等6项农村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从决策程序和运行规则上保证了农村人才工作统分结合效能的落实,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建立了农村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对各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干部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强化督办考核,增强了各级党委、政府抓农村人才工作的责任意识,推进了农村人才工作任务的落实。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抓好培养引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

为适应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才的需求,省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一手抓农村人才的培养,一手抓人才和智力的引进,全面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在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基础上,将农村乡土人才和农村劳动力纳入农村人才培训范围,通过建立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多渠道投入机制,扩大了农村人才的培训规模;在充分发挥党校、职业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制等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加大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有效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拓宽了农村人才的培训渠道;在对农村、农业发展趋势以及农村人才培训需求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按需施教、分类施教,科学设定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积极探索互动式培训、订单式培训等培训方式,提高了农村人才的培训质量。近年来,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为农村培养大中专生7万多人,培养绿色证书学员89万人,培训青年农民、村组干部和产业技术人员20多万人,转移培训农民49.7万人,带动社会各类农村劳动力培训204万人。

二是加大引进力度,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为解决农村人才队伍年龄、学历、专业等不合理问题,为农村的长远发展打好人才基础,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村引进和输送人才,坚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继续选调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坚持连续5年,每年从大专院校公开选调1000多名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结合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进村工作;深入开展“三支一扶”活动,采取政府招募方式,安排大学生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近年来,引导3000多名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坚持选派优秀人才到农村担任科技副职,按照按需选派、双向选择、互惠互利的原则,先后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选派了8批共560多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县、市、区担任科技副县市长。坚持实施农村外出人才回归工程,各地通过政策吸引、事业凝聚、亲情感召等多种方式,大力引导和鼓励农村外出人才回乡创业。比如,通城县有10多万人在外务工经商,县里大力引导他们回乡创业,近年来共引进回归项目386个,回乡人才已成为推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是推进人才支农,为农村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积极推进人才工作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部门,采取向农村派科技特派员、送科技下乡、校村联建、申办产业基地(工作站)等方式,帮助农村解决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年来,通过深入开展“湖北科技创新院士专家行”活动,先后组织100多人次的院士、专家深入到村组农户、田间地头,就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等问题进行问诊把脉、出谋划策,帮助解决农村和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有力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3、优化创业环境,充分发挥农村人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

坚持把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与优化农村人才创业环境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加强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使农村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调动和发挥了农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是创新平台载体。针对农村各类人才特点,结合农村实际,积极探索农村人才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渠道。为发挥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省农村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了以“建基地、建公司,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双建双带”活动,目前,全省有30多万名农村党员参加到“双建双带”活动中,创建基地、兴办经济实体18万多个,网络农户100多万户。为发挥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通过不断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推进站所职能转变,大力发展农技中介服务组织,不仅提高了乡镇农技人员的服务效益,还为农民专业人才发挥专长和创业提供了新的门路。为发挥农村生产经营能手的示范带头作用,大力支持和鼓励他们创办农业企业,兴办经济实体,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市场的发展。如,汉川市农村人才成立蔬菜、水稻等各类专业协会60多个,创办各类农业基地近100个,农业企业和经济实体30多家,带动8万多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二是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了政策体系,各地出台优惠政策,对农村人才干事创业,在审批办证、立项、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如,红安县建立重点项目资助金制度,对农村人才开发重点项目,给予资助,用于科研、技术发明推广及专著出版、专利申请等;进一步完善了市场体系,构建了省、市、县、乡四级农村人才市场网络,消除了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行业等限制,疏通了农村人才的流动渠道;进一步完善了评价体系,在对农村人才的职称评定和业绩评价上,打破了身份、学历、论文等方面限制,做到“四个看重”,即看重实际操作技能技巧,看重在本领域或本行业中某方面的造诣和贡献,看重给邻里乡亲带来的实惠,看重群众评价,坚持按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评价农村人才。又如,十堰等地已探索出了为农民人才评定职称的有效办法。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为激发农村人才活力,积极探索分配激励制度,打破平均主义,大力推行凭劳动、知识、技能、资金等参与利益分配,鼓励多劳多得,按贡献论报酬。如,黄石市西塞区出台政策,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有偿技术服务。应城市近年来共拿出18万元对包括农村人才在内的突出贡献人才进行奖励;为优秀农村人才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黄冈市由党费列支,组织1000名农村人才到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培训;积极探索荣誉激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农村人才,授予荣誉称号,并可以享受特殊津贴等。大冶市对优秀农村人才由市委、市政府颁发人才荣誉证书,并享受每年一次免费体检、每月100元的人才津贴等优待政策;积极探索政治激励制度,对优秀农村人才在入党、提拔,推荐参选代表、委员中适当予以优先考虑,增强他们的政治荣誉感。近两年来,红安县共有64名优秀农村人才被发展入党,26名优秀农村人才被选进村级班子,18名优秀农村人才当选为县党代表、人大代表。

四是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在加强经常性宣传报道的基础上,每年还组织1-2次集中宣传报道活动,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委关于农村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优秀农村人才的成就与贡献,宣传农村人才工作的典型经验,在社会营造了对农村人才“四个尊重”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