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民增收计划实施意见

农民增收计划实施意见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县情分析

全县辖4镇6乡、94个行政村、677个村民小组。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县域总面积1319平方公里。人均2.04亩。地形东高西低,县位于市东南部。总人口24万人。其中林区3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69万亩。东宽西窄,略呈三角形,东部为子午岭林区,中西部为平原沟谷宜农区,主要特色产业有苹果、烤烟、大葱等;平均海拔1460米,降水量567毫米,蒸发量1500毫米,无霜期170天左右,年均气温10.1℃,一个旱塬雨养农业县。

二)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177元。比年增长8.5%净增171元。年均递增6.66%横向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低于全国(4140元)1963元、全省(2329元)152元,高于全市(2030元)147元;其增幅低于全国(9.5%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8.3%全市(8.3%0.2个百分点。从收入构成看:1家庭经营收入(主要为产业收入)1326元,占61%其中第一产业1087元(农业975元,牧渔业93元,林业19元)第二产业65元,第三产业174元。2工资性收入639元,占29.4%主要为劳务收入)3转移性收入123元,占5.6%主要为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助款等)4财产性收入89元,占4%主要为存款利息、租金等)

三)农民增收潜力分析

1市场前景比较广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将由稳定温饱型向总体小康型过渡。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巨大。为农民多元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国、全省及周边地区经济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长的发展势头。市场需求总量将迅猛增加且呈现多样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有较大空间。

2资源赋存比较丰富。果、烟、菜、畜、劳务等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农民增收空间会越来越大。随着煤炭、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3宏观环境有利增收。国家、省上对西部大开发和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的外部环境日趋宽松。加之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流动速度的不断加快。

四)农民增收制约因素分析

1区位优势不足是制约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性障碍。农民增收先天因素不足。山川塬兼有.灌溉条件落后,难以融入大的经济圈循环交流。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受制于天的特征十分明显;加之地处交通“盲肠”地段。

2农业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经济性障碍。县级财政自给率仅有12%用于农业生产投入十分有限。融资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缺乏大幅度增长的基础。加之农村信贷“门槛”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较慢。

3农民科技素质较低是制约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智力性障碍。高中文化程度只有18.3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4.38%文盲半文盲占7.29%农民科技素质低。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开拓市场的胆略。全县11.24万农村劳动力中。相当一部分农民仍没有走出小农经济的圈子。

4农民增收渠道单一是制约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结构性障碍。以种植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仍占很大比重。规模较小。农民增收的基础还很不牢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十分有限。

5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是制约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机制性障碍。市场机制还很不健全。80%农副产品仍以低级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售。难以实现加工增值增收。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深度系列开发。

6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体制性障碍。近年来。但由于历史原因。年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增幅分别为11.6%8.5%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还很明显。尽管国家、省市以及县级财政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对农村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倾斜。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比较大。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立足县情实际。全县农民增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发展特色产业、城市支持农村、干部帮扶农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确定今后五年。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全面落实政策推动、结构调整、项目拉动、龙头牵动、劳务移动、城镇带动、服务促动、科技驱动、减负助动、干部帮扶“十项增收措施”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按照略高于翻一番的要求。净增2413元。超过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4140元)450元。以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基数。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90元。年均增长15%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政策推动增收。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1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基本农田率达到85%以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逐步发展规模经营。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严把耕地“红线”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合理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并有盈余。

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落实教育“两免一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奶牛及能繁母猪补贴等政策措施。全面推行农业政策性保险、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师范类本科生到乡镇中小学任教奖励等政策。年全县农民人均以政策性补贴为主的转移性收入达到220元以上。深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及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

3加快扶贫小康建设。力争每年争取国家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以上。扶持贫困人口1.2万人。每年民政救济资金投入不低于1100万元,坚持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相结合。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3个以上。年全县贫困面下降到8.2%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认真抓好救灾救济、五保供养、贫困救助等工作,妥善安置农村弱势群体生产生活。

二)结构调整增收。按照“塬面果烟、川区瓜菜、林缘草畜、全县劳务”产业布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农民增收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纵深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结构向大规模、高效益、高层次迈进。

1粮油生产。依靠科技。提高总产。全县粮食面积稳定在26万亩左右,坚持以质量、高效、安全为方向。主攻单产。年。总产量7万吨以上,为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425元;油料面积稳定在7万亩,总产量达到1万吨以上,为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201元。

2林果生产。坚持新栽与管护并重。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梨、桃、杏、核桃等优质经济林果;深入实施苹果科技示范园建设工程。提升南塬、川区、北塬果品基地效益,紧扣创建陇东果业强县的目标定位抓果业。以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方向。进一步巩固扩大彭姚川苹果苗木基地规模。打造一批优质绿色苹果(A级)生产板块,努力实现绿色果品覆盖全县的发展目标,年,全县有林地面积41.25万亩,为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37元。苹果面积24万亩(挂果面积15万亩,盛果面积10万亩)总产量7.25万吨,年贮果能力达到10万吨,商品果率达到90%以上,为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609元。

3烤烟规范化生产。严格执行“双控”政策。计划种植、科学管理、主攻质量。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紧扣创建全国优质烟叶填充料生产基地的目标定位抓烤烟。全面落实规范化生产措施。争取国家、省市支持。重点抓好永正、榆林子、宫河3个优势乡镇,年烤烟面积稳定在4万亩左右,烟叶产量16万担,为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293元。

4草食畜牧业开发。大力发展规范化养殖小区(场)和专业大户。新增规模养殖户300户。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坚持“小群体、大规模”以子午岭林缘乡镇为重点。每年建办规范化养殖小区(场)4个。种植优质牧草2万亩以上。确保草食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年,建成规范化养殖小区20个,规模养殖户累计达到5800户;肉牛饲养量6万头、年出栏2万头,肉绒羊饲养量6.5万只、年出栏3万只,猪饲养量12万口、年出栏6万口,鸡饲养量80万只;肉类总产量6500吨、鲜奶总产量300吨、禽蛋总产量2500吨,畜牧业为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140元。

5无公害设施瓜菜生产。宫河代店、长口子等设施种菜和三嘉瓜果套种基地规模效益。推进瓜菜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围绕建设服务煤田开发“菜篮子”基地。永正樊湾子、佛堂。持续扩大榆林子中巷、周家芦堡城郊设施种菜基地和宫河万亩大葱基地规模。创建一批无公害和有机瓜菜生产示范区,努力形成一村联多村、多村成基地的整体开发格局。年,全县无公害瓜菜面积稳定在7.5万亩以上,其中设施瓜菜达到2万亩以上、产量9万吨,大葱面积3万亩、产量4万吨,瓜菜为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311元。

三)项目拉动增收。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政策。加快农村水、电、路、信息通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紧扣发展抓项目不松劲。坚持以项目为支撑。改善农业发展条件。

1农田水利建没。建成人饮工程70处,解决5.8万人饮水困难,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0%以上,全县清洁用水人口达到农业人口的60%以上。坚持高效开发与保护节约并重,年。争取实施四郎河万亩灌区挖潜改造、节水灌溉、山洪灾害防治、安全饮水等重点水利工程。坚持过境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综合利用。补充耕地160公顷以上。坚持蓄引提并举。积极实施国家投资基本农田整理、土地复垦整理、中低产田改造、耕地占补平衡、烤烟基地县基础设施建设及梯田建设等项目,每年新修梯田5000亩、中低产田改造6600亩。

每年完成荒山造林1万亩、流域治理15平方公里。全县流域治理程度提高到45.5%森林覆盖率达到38.6%2生态环境建设。积极争取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三北”四期、天然林保护、国债水土保持、重点小流域治理、丝绸之路综合生态系统建设等项目.

3交通道路建设。争取实施通村油路工程。实现“村村通油路”目标。坚持新建与改造相结合。力争年前完成剩余54个行政村330公里通村油路、正南煤田煤炭专用通道段64公里二级公路、28公里正艾四级公路、68公里石宫四级公路、26公里南罗三级公路建设工程。

4通信能源建设。重点实施好35kv宫河变电站改造扩容工程,争取实施330kv变电工程;全力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积极发展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力争年全县清洁能源用户达到总农户的15%以上。加快通讯干线支线和广电宽带网延伸工程,完善主电网结构。全面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强城乡输电网络建设。年开通农业信息网。力争年底建成政府专网平台。力争年实现网络宽带、有线电视“村村通”;加快推进电话、有线电视、互联网“三网合一”组建农业、商务、运输信息网。

四)龙头牵动增收。按照“建办一个龙头、带动一项产业、打造一个品牌、致富一方百姓”思路。采取招商引资、启动民资、能人带动、集资入股等方式。实现增值增收;大力发展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坚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围绕果、烟、菜、畜等支柱产业。积极争取建设浓缩果汁、蔬菜油料加工、肉食品加工等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带动力强的加工增值型、运销带动型、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每年至少新建或技改2户单体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规范提升10个以上特色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组织,力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个百分点以上;年各行各业都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行业协会,80%以上的农户参加经济合作组织,基本建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为延伸、覆盖全县的农业生产服务网络体系。

五)劳务转移增收。按照“扩大分子、缩小分母”要求。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巩固扩大环勃海湾、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劳务输出基地,始终把劳务输转作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重要途径。坚持城镇农村统筹、培训服务齐抓、就业创业并举。抓培训、抓订单、抓维权。开辟正南煤田劳务基地,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易地就业致富,支持民营劳务中介机构,促进劳务集团化输出,全面实现劳务输转技能化、组织化、长期化,力争输转人数每年转移10%劳务收入每年提高20%年,农村富裕劳动力输转率达到80%以上,输转人数达到6.15万人,为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1354元。

六)城镇带动增收。以县城为龙头。加快推进“五化四区”建设。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小城镇为骨架。积极引导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力争每年扩容城镇人口6000人左右,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8%以上,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县城突出抓好龙头企业、中介服务、信息服务、高新技术、工业商贸等产业开发项目以及个体、私营和民营等非公有制企业项目,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走工业商贸主导型的发展路子;小城镇重点发展餐饮娱乐、商贸流通、社会服务等就业容量大、预期效益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走特色产业主导型的发展路子,缩小城乡差距。山河、榆林子、宫河、周家、永和等乡镇建成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大型农产品超市及批发市场,培育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七)服务促动增收。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和人工增雨、防雹工作,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建立健全突发性农作物病虫害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现农业服务网络化;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开展网上招商、网上咨询、网上销售。利用现代信息平台。优化农业生产服务。健全完善农产品信息技术和农业服务网络。积极推行产品认证和标准化建设,完成“陇蜜”苹果省级著名商标申报和“惠尔灵”紫苏油有机食品认证,力争年主要农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特色农产品达到优质标准。

八)科技驱动增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强化农民教育培训。每年创建科技示范村(区)12个,坚持向科技要质量、要效益。加强科技示范村和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普及推广。下派科技特派员15名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3000户,辐射带动3万户,推广农业适用新技术15项以上,新品种20项以上,实现生产良种化、操作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全面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年,全县80%农民都能掌握1-2门实用新技术,平均每村拥有农民技术员100名以上,全县种养业良种化率、农业科技入户率分别达到100%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九)减负助动增收。进一步加强农业法制建设。严格执行涉农收费公示制、报刊征订限额制、涉农案(事)件追究制等制度。实行“一事一议”从体制、源头上消除加重农民负担的隐患,严格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强化涉农价格监管。对义务用工、涉农收费等问题。严防农民负担反弹,使农民在少取”中稳步增收。

十)干部帮扶增收。深入实施“321帮扶工程。建立农民增收捐助基金。采取乡镇部门包村、干部职工包户的办法,按照“兴产业、促增收、强班子、创和谐”思路。积极开展“三帮三联三增”和助农增收捐助活动。把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全部纳入帮扶范围。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帮助贫困农户制订增收计划,通过投资投物、科技培训、信息咨询、担保贷款、帮办经济实体等形式,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每年至少为每户贫困家庭帮办2件实事,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