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

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

摘要:为了最大化地推动学生各项学习能力均衡化、健康化、全面化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的原则,然后论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的创新举措,包括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开展多样化体验教学、加强激励性教学评价的应用。

关键词:高效课堂;体验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优化传统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实现教之有效、学之高效的课堂盛景[1]。为此,笔者以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为基础,先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的原则,然后提出了具体的创新举措,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从而最大化地推动学生各项学习能力的均衡化、健康化、全面化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的原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师从传统主导式、保姆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力求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进而在此基础上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种教育活动[2]。在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主体性的教育内涵,才能指导自己在实践教学中探索出更多的有助于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从而为高效课堂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体验式原则

体验式原则是指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以教材内容为核心,依托学生实际经历的事件或熟悉的生活事物,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保证学生沉浸式、体验式、感知式地学习,进而对教材理论知识做到深入理解[3]。在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当重视体验式原则,依据课程内容,积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保证学生学习的愉悦体验,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开一个好头。

(三)激励化原则

激励化原则是指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教师应该立足赏识化、欣赏化的角度,观察不同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优势,进而通过实施激励性评价,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目的,由此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这样不仅能对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起到积极作用,还能有效助力教师深度把握不同学生面临的学习困境,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4]。基于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激励化的教学原则,有效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开展激励化、赞美化、鼓励化的教学评价,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将助力教师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的创新举措

(一)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中,教师只有科学、合理地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其符合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认知水平,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5]。如果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过高,超出了学生实际的知识接受水平,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就很容易变成“独角戏”;如果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过低,这无疑是浪费了宝贵的课时,无法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主观性的教学目标设计,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翔实化、层次化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做好两个方面的教学准备,以此保证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层次性、合理性。第一,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即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一步整合、优化,进而在此基础上提炼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与完成预期目标的流畅性。第二,教师需要对学情做到深入了解,如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学习认知水平区间、学生的学习喜好等,教师只有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学目标的设计才能更加合理化、科学化[6]。也只有两者结合,才能真正保证教师不脱离实际情况,设计出“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教学目标。以“我们班四岁了”一课为例,这节课是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的第一课,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增强自我主人翁意识,进而促进学生在日后的班级活动中,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并具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在开展这一课前,笔者通过实践调查与访谈了解到,学生在进入小学3年多后,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有了一定的集体意识,但也有个别学生对班集体缺乏理性认识。另外,所有学生对班集体只有模糊化的感知理解,并没有具体、精准的认识。为此,笔者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相关目标。目标一:通过分享故事,感受自己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快乐,增强爱班级、爱教师、爱同学的情感。这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从而促使学生在倾听他人故事的过程中,增强感同身受,提高对班集体的感性认识。目标二:通过观察,了解班级的优点和不足,积极为班级成长做贡献,增强主人翁意识。这是让学生从大家分享班级故事的过程中,了解班级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在笔者组织的“辩论赛”活动中,辩论出优秀班集体应该具有哪些特质,从而激发学生日常良好规范行为的自律意识,达到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的目标,使其积极地为班级成长做出应有的贡献。目标三:通过制作班徽,促进班级共同目标的形成,激发对班级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教学目标的设计,是通过一次班级的集体实践手工活动,带领学生从实践过程中感受齐心协力完成一件事情的美好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班级美好生活的向往。概言之,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出发点,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有渐进性、坡度性、针对性的目标,这样才能真正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开一个好头。2.以问题为教学驱动,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活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以问题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不仅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机会,也改革了教师主导的传统教学开展形式,真正实现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可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大化的知识受益和能力发展。以问题为驱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知识接受水平,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然后再按照“同组异质、分组同质”的原则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这样不仅能让优等生带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促使“学困生”能够学习与了解优等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进而实现不同学生最大化的学习成长[7]。问题驱动与小组合作的复合性教学模式下,有利于教师节省课堂时间,真正将更多的教学时间投入师生问答互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活力,助力高效课堂的顺利构建。例如,在教学“健康看电视”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认识过度看电视的危害,并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看电视的习惯,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讨论小组,然后提出相关教学问题,促使各小组完成自主讨论、小组发言、小组互评等环节,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像教师可提出“大家最喜欢的动画片是什么?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电视在大家假期生活中占据什么地位?如果你的生活中没有了电视机,你的感受是什么”等问题。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认知喜好,提出相关的小组讨论问题,随着提问的循序渐进,可促使学生从生生讨论、师生问答的互动过程中,多维度认识人与电视、生活与电视的关系,最终可带领学生突破课程知识的重难点目标。

(二)开展多样化体验教学

1.以模仿为基础,激发学生更强的学习动力。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特别喜欢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那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学生爱模仿、爱表演的学习特征,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编一个剧本化模仿小剧场,并让学生饰演剧本中不同的人物,使学生在饰演的过程中感知、理解剧本人物行为背后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愉悦性,也贯彻了体验式教学的理念,可促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中获得成长[8]。例如,在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教师可以本课的主题“不要上当受骗”为创编脚本,将社会中的某些受骗事件创编成一个角色扮演剧本,然后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表演小组,使其进行表演准备,且在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前,为各小组学生准备相关的奖品,如学生喜爱的小零食或水果,专门奖励给表演优秀的学生,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更强的学习好胜心,还能够最大化地活跃课堂表演氛围,提高教师组织各小组学生进行赛前预演、赛中表演、赛后评价的顺利性。在赛前、赛中、赛后的活动环节中,教师还需要巧妙加入不同的问题,促使各小组学生能在对问题的解答中,进一步对不同人物的行为有基本的判断力,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习得一些防骗知识,且平常在与陌生人接触时提高警惕性。为了更好地增强角色扮演活动的表现力,教师应该准备一些简易的人物头巾,并提前制作相关多媒体音频、视频,以此增强角色扮演的氛围感,提高学生参与表演活动的沉浸度,这样不仅能够顺利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还能够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而自然实现高效课堂的顺利构建。2.以情境为起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小学生刚刚正式迈入学习生涯,还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丰富的学习经验,同时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认知思维发展阶段,其抽象概括性认知思维能力还没有发育成熟,因而在面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知识时,很多学生都无法做到有效理解,这造成了课堂低效化[9]。为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特征,探索体验式情境教学模式,且依托教材内容,为学生高度还原生活实际,从而使教材内容从静态化表现转变为动态化、直观化、立体化的形象表现,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把握课程理论知识背后的意义,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更强的探究欲望,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时,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太少,无法直观认识到“塑料”带给生态环境的危害。基于此,为了带领学生直观认识“白色污染”的影响,以及提高环保意识,教师可提前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互联网资源收集“白色污染”的实际案例,然后在课堂中为学生建立一个虚拟化、立体化、仿真化的生活情境,这样可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也可为学生的直观联想能力建立一个思维锚点,使学生对“白色污染”不再只是表征性的理解,而是生活化、情感化的认知理解。同时,这样自然提高了学生探究教材知识的欲望,也助力教师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最终使学生深入认识“白色污染”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威胁。

(三)加强激励性教学评价的应用

小学生特别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该重视激励化教学评价的运用,将其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自信心,同时能够为其他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有效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实现由个体积极学习带动集体积极学习,以此为高效课堂的顺利构建奠定有效基础[10]。具体而言,教师可基于课程内容,贴合学生的特点,用目标激励性评价、竞争激励性评价、语言激励性评价等方式实施教学评价。例如,在教学“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真正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的现实价值,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绘制“简易分类的垃圾桶”的实践主题教学活动。具体而言,教师可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预想的垃圾桶是什么样的”,接着为学生提供彩色笔与A4纸张,督促学生绘制自己脑海中的垃圾桶。在此期间,教师需巡视不同学生绘制垃圾桶的进度,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优势,进行语言激励性评价,以此使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垃圾分类的课程知识。像A学生绘制了一个色彩鲜明的垃圾桶,以为自己已经大功告成,就急匆匆地找教师求表扬,那么教师针对这一情况,首先要给予学生肯定性评价,然后再开展启迪性评价:“你具有很强的绘画天赋,但是老师认为再多给你一点时间,你将绘制出更加完美、实用的垃圾桶。现在你已有了一个可回收的垃圾桶,下一个准备画什么呢?”这样的评价启迪了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忽视了有害垃圾、厨余垃圾等垃圾桶,基于此,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其他垃圾桶的认识,也将激励学生具有更强的绘制动力进行下一步的绘制行动。这样运用目标激励和语言激励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垃圾分类的生活价值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实现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结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中,实施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开展多样化体验教学、加强激励性教学评价的应用三个方面的创新举措,不仅推动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获取者,也真正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了扎实的教学基础。但是教师还需要清醒认识到,高效课堂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的教学工程,这就需要教师立足实践教学,结合不同学生学习实际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手段,从而可持续地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最大化促进学生道法素养及各项学习能力的均衡化、健康化、全面化发展。

作者:蔡桂华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蔡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