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策略浅析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策略浅析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辅导负担,“双减”政策应运而生。“双减”政策的提出,对广大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减负增效”要求。初中物理历来让不少学生头疼,它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广泛,知识之间的联系也非常多样,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如何完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执行效果,已然成为摆在物理任课教师面前的一道关键性命题。

【关键词】双减;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少初中物理教师较少顾及初中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学习特点,在课堂中过度强调理论输出,使得课堂教学内容理解难度偏大。同时,教师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关注,也未能及时、有效地将课堂教学内容引入实践环节。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潜能,也在某种意义上切断了物理教学的多元实施渠道,给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要真正理解有效开展物理课堂教学的原则,并以此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和课程需求,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策略。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优化原则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不少初中物理教师已经认识到改变课堂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重要性,但对这项工作的开展缺乏系统性认识和科学、完整的指导,因此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在“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若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必须确立课堂教学的优化原则。这些原则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降低重复训练的比重

如前文所述,初中物理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存在一定学习难度。一些初中物理教师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训练中,更多强调通过高强度的重复训练来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记忆。然而,这一模式对于增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提升学习效果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反倒会使学生感到疲惫,让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首先就要有意识地降低重复训练的比重,将枯燥的训练模式转化为形式多样且较具知识应用性的训练环节,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课堂学习和练习的多样性与实用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

(二)提升实践操作活动的执行频率

在一些初中生看来,初中物理俨然是一门“抽象派课程”——相关知识不仅难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似乎也不是很高。基于此种错误认知,不少初中生认为“物理无用”,对物理学习不够重视。导致学生产生这一错误认识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中一个因素是初中物理教师组织的课堂实践操作活动过少,未能真正展现物理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内在联系。针对这一问题,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提升实践操作活动的执行频率,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在课堂当中获得更多应用学习成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物理时的心理压力和抵触情绪,提升课堂效率,更好落实“双减”理念。

(三)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传统初中物理课堂上,绝大多数初中生都是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学习,较少有通过自主学习探索知识、总结认知的契机。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进度、控制课堂节奏,但也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为改变这一局面,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更多的课堂空间和学习资源交还给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所在,组织、开展一些能够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和特长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可设立一定的主题,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和自由的学习气氛中深入挖掘学习内容,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落实“双减”课堂“提质增效”的教学理念。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优化策略

依照“双减”理念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全面优化,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初中物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资源,设计、执行并调整系统性教学策略。总体来说,“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灵活运用分层教学法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各项心理和生理条件都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再加上诸多先天因素和后天条件的综合影响,初中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维习惯和学习态度上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很难通过人为手段完全消除。初中物理教师首先要认识并尊重这一客观事实,在实行课堂教学优化的过程中,务必要通过多种方式,较为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划分出相应的教学层次;而后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内容、形式和要求上体现出差异性。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更适合自己的教学引导,也能根据自身条件和教学需要提升学习能力,最终达到物理学习质量和效率双向提高。例如,对于《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的教学,教师事先可以对学生在历次考试和课堂作业中的作答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学生的物理知识基础和学习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教学侧重: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本课的基本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引导这些学生记住声音传播的几大要素等相关内容;对于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教师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例如不同材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和形式的比较等。这种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可确保不同学情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引导,进而提升物理学科素养。

(二)有效融入趣味性游戏活动

初中阶段的学生仍然保留着活泼、好动、爱玩的天性,与安安静静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课相比,他们显然更愿意通过参加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游戏活动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初中物理教师要有效利用学生这一特性,在优化课堂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取向、行为能力和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设计、组织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游戏活动,将课程知识有机融合进活动环节,使学生能够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获得快乐。为了提升这一教学模式的效果,初中物理教师还可以引入竞赛机制,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和优化。当然,对于这一模式的运用,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切不可过度追求互动而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体现,否则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开展[1]。比如,在教授《压强和压力》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特殊的拔河比赛:准备两个去掉木质把手的皮搋子,并将原来插入把手的孔洞用橡胶密封严实;将两个皮搋子扣在一起,用注射器或实验室里的专用设备抽光里面的空气;将两条尼龙绳分别固定在皮搋子的外侧;选择若干名学生,并分成人数相当的两组,每组拉住一根尼龙绳;教师发令后,两组学生用力向相反方向拉扯,看看能否将两只皮搋子拉开。这个游戏其实是还原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在趣味性和参与性较高的活动中,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验,引入对大气压强和压力的讲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深入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初中生对外界信息的获取和认知,很大程度上是感性的,对抽象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既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不具备足够的理解能力。初中物理教师对这一点要有明确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使多媒体设备在信息呈现方面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等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乃至虚拟场景等更生动、直观的方式来呈现知识,缩短知识内容从课本到学生脑海的思维路径,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智力和精力的消耗,便于学生获得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例如,对于《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素材,自己制作教学视频,利用电子白板播放给学生。视频中,电流、电压和电阻通过拟人化的卡通形象出现在屏幕上,学生可以凭借3个角色之间的对话以及具有一定情节的故事,认识电压、电阻对电流强弱的影响,使自己在学得知识的同时对物理课程有了更多生动的体会[2]。

(四)加强小组合作探究

传统教学模式中,一些初中物理教师为了让学生吃透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会将内容拆解,以便学生更好内化。殊不知这样做会让学生养成事事依赖教师的心理习惯,同时也让学生无法真正了解物理知识的完整形成过程和应用路径。针对这一问题,初中物理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知识“留白”,将一些简单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解决。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时应当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物理知识、学习经验和心得的高效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团队中收获更多的学习成果,进而促使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升。比如,对于《光的传播与物体的颜色》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物体的颜色是由对光的不同反射造成的,那么能否通过改变光的强度或照射方向来改变物体的颜色?”然后,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4人小组,并为每组提供人造光源、不同颜色的方块或小球等实验器材,组织学生基于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探究。探究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各组做总结汇报和交流,然后结合学生的探究成果做总结性点评。

三、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要通过引入分层教学法、趣味活动、多媒体教学技术和小组合作探究法,有效降低学生的物理学习难度,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的巨大价值和无穷乐趣,为学生之后的物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卫晓明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