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困境及突围浅析

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困境及突围浅析

[摘要]高校绩效工资改革,与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有着紧密的关系。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应与时俱进,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做好全面布局,使分配机制不断完善。本文基于新形势发展背景,针对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解决措施,旨在为进一步深化高校绩效工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全面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必要性;措施

随着高校逐渐深入的体制改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始高度重视绩效工资改革环节。而通过推进高校绩效工资改革,进一步优化教职员工的劳动所得,并在此基础上,会将管理人员和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以不断提高高校各项工作效率。由此可见,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的绩效管理水平,能有助于开展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全面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构建绩效管理理念,全面重视教职工的基本福利待遇,不断加强广大教职工的归属感、认同感,这样也有助于满足于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一、高校绩效工资改革概述

作为非营利属性高校,高校绩效工资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教职工的切身利益诉求。所以,在改革过程中,要对高校的性质定位进行明确,遵循绩效设置的基本原则,将福利与绩效的关系梳理好,由此对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实效性和规范性提供保障。同时,国家公共财政的辅助及支持,是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关键。高校要与自身的财务状况相结合,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不能过高或者过低的设定绩效工资指标,以保障绩效工资改革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二、目前高校绩效工资改革面临的困境

在新的绩效工资制度广泛推行以后,各高校都在大胆尝试和探索,不断推动了改革的进程。高校通过绩效工资改革,不仅使教职工的收入增加,同时还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增强了其认可度和满意度。但是由于目前尚未健全绩效工资改革制度,所以在改革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

(一)绩效导向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高校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上,不能向企业那样以业绩收入为主,无法用单一的指标直接量化大部分内容。很多高校在制订教师绩效考核方案时,有着过于单一的考核指标,对于教学、社会贡献和师德师风等重要的定性指标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而将考核重心放在著作、论文、科研项目等易量化指标上。而这样的考核结果,会使一些教师忽视教学的重要性,在其位而不谋期教,为了达到考核目标忽视教学质量。从实际情况来看,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从而在具体的绩效考核中难以落实统一化的标准要求,造成存在着不客观、不全面的考核标准,难以体现出预期的绩效考核作用。一些高校只在年底进行一次集中考核,有着过于形式化的考核内容,对于各个岗位的特性缺乏统筹考虑,未能真正达到考核的目标。

(二)思想重视程度不高,没有明确的绩效工资改革目标

在全面保障高校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全面重视构建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样才能有效推动高校的健康发展。所以,应结合高校的发展情况,要保障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合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不重视绩效工资考核的内容,从思想上就没有予以足够重视,造成高校职能缺失,不重视广大教职工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存在着内部管理的漏洞问题,也难以维系高校的可持续化发展。结合高校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工作开展情况,部分高校的绩效工资改革并没有明确考核目标。大部分高校教职工对绩效考核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仅仅认为其对于核对工资有意义,而并没有重视到绩效考核与提升高校工作效率的关系的重要性,这样则往往难以体现出绩效工资改革的应有作用。

(三)绩效工资构成不合理,没有构建出科学的反馈激励制度

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是绩效工资的组成部分,现阶段,一些高校还缺乏合理的工资构成,主要表现在:在总体绩效工资中基础性绩效占有较大的比例,使绩效工资产生的保障作用远大于激励作用,由此违背了绩效工资的激励初衷。还有一些高校过于强调平均分配奖励性绩效工资,以避免教师之间产生矛盾。尽管这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分配方法,但是以职称和岗位为中心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其本质,不利于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导致高校教师产生“干多干少都一样”的心态。在高校的健康发展中,借助于有效的绩效工资改革制度,能全面考察教职工的综合能力,也是广大教职工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保障。在完成绩效工资改革的基础上,应落实具体的后续工作跟进处理。部分高校虽然重视其重要性,而在实践工作中存在着后续信息的反馈及激励措施滞后性的问题,难以帮助广大教职工了解和认识到自身问题的根源所在,这样自然无法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使考核信息和激励措施不能真正结合,造成反馈激励制度方面存在缺陷。

三、完善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措施

(一)明确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目标与基本原则

为了保障高校发展能有效迎合时代发展的新潮流,符合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规律,我们一定要重视高校的人力资源绩效工资改革工作,树立高校绩效工资考核评价的意识。高校领导层应起到相应的模范榜样作用,全面予以各个层面的重视,树立高校绩效工资考核评价理念。并能将其真正落实在实践中,全面宣传绩效工资改革的重要性,从普通教职工到领导层都会予以足够重视,这样方可以顺利开展预期的各项工作,也有利于高校的稳定可持续化发展。在绩效工资改革的过程中,高校要把握基本的目标及原则,在对广大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稳定和维护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不能使教师的收入平均值小于绩效工资。而绩效工资改革,会对一少部分高校教师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带来损害,即在短期内高校教师平均收入少于绩效工资,而立足于长远,这属于改革的阵痛,会在今后的绩效工资改革的推进中不断化解。在不断深化高校的绩效工资改革实践中,应保障绩效考核的考核目标得以明确。高校应结合实际需求来进行部门划分,落实具体的考核目标,旨在从整体上全面公正、客观评价校职工的情况。另外,借助于多样化的方式,鼓励高校教职工能主动参与到绩效考核环节,积极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和能力,旨在能顺利完成预期的绩效考核目标。

(二)完善绩效工资考核评价体系

在高校开展绩效工资考核的实践中,考核评价体系是保障广大教职工薪资水平的重要参考因素,对于全面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只有保障落实绩效考核制度的完备性,方可以顺利推动绩效考核工作的有效开展。而结合实际的工作需求,只有保障落实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并能明确相应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合理化配置。才能保障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必须构建具体的绩效工资考核体系,将其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高校由于存在着多个部门,高校在落实岗位绩效考核指标过程中,应明确相应的部门划分,结合工作职能、工作性质的不同,从而保障落实具有共性的绩效考核指标的基础上,还能保障实事求是,开展基于岗位的个性化考核方案。其根本前提则是保障广大校职工的根本利益,做好高校的各项内部工作。部分高校由于过于重视理论层面,而造成绩效考核体系的可行性大打折扣,所以,高校应从实际需求出发,提高绩效考核体系的有效性,积极开展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和复杂的工作,构建高校绩效工资考核评价体系应紧跟高校体制改革趋势,及时改进和优化绩效考核评价,结合考核内容来看,重点应关注如下内容:要构建更加规范性和科学性的绩效工资考核评价体系,就要以公认的评估作为工资绩效改革推进的抓手。绩效考核的构成环节包括公认评估与考核量化,在高校公认评估的方法上,要引导社会媒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评估过程,结合网络评估和教师点对点考核,以构建更加精准的绩效评价。

(三)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在全面推动高质量的绩效工资改革实践中,能有利于全面提高高校的整体工作效率及质量,不断夯实教职工的业务素养,有利于高校的长期稳定发展。全面加强绩效工资考核各方面的工作,能实现和反馈、激励等方式的融合发展。首先,高校在绩效工资改革过程中,应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在绩效工资的分配方式上大胆创新,制订合理的工资构成方案,改变传统的分配模式。同时,高校要结合绩效管理的建设目标,在绩效工资在分配方面,构建学校统筹管理、二级高校自主设定的体系。其次,高校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调控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的比例,这样既可以对教师的基本收入水平充分保障,又达到奖励性绩效的激励目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应挂钩实际业绩和个人能力,教职工获得对应的收入的前提,是达到了相应级别的考核要求,通过剥离个人“身份”与奖励性绩效工资,将教师超额完成岗位任务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另外,在分配过程中,高校也要以绩效为导向,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向创新人才、项目带头人、关键学科和关键岗位等倾斜绩效工资奖励,真正将有限的绩效工资花在刀刃上,由此将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后,在落实具体的绩效工资考核工作的基础上,应主动及时予以公布,帮助校职工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能保障全方位完善自己。结合高校的绩效考核工作,应全面落实具体的激励措施,明确奖惩内容,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

(四)完善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机制

 能否长期有效实施高校绩效工资改革,主要取决于高校绩效工资福利来源。基于高校在国家高校构成中的特殊性,国家要鼓励并引导高校进行合法创收。目前,高校绩效工资改革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必须将工资福利资金来源通道拓宽,改进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机制。而高校在推进绩效工资改革的过程中,对高校与培训市场的不合法、不规范行为进行坚决打击。高校管理部门为了实现资金收入的不断提高,可以着力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强强联手。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将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加快推出相应的科研产品及成果。同时,还能有效利用经济资金和企业资金,实现科研红利分成等路径,由此对高校的资金需求给予最大化的满足。在提升高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同时还能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实现高校与企业利益互补目标。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的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样方可以满足人力资源原理的科学性、客观性的要求,才能进一步从实际出发来实现校职工工资福利制度的完善,进而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综合管理水平。未来,高校绩效工资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改各项配套措施,高校领导要统筹兼顾,各个部门协同作战、统一认知、紧密配合。高校还要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要根据绩效管理目标设计绩效工资改革方案,使绩效工资改革与学校的财务状况、重点工作和目标任务相吻合。在做好绩效分配管理的同时,将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以真正实现优绩优酬、多劳多得。

参考文献:

[1]袁东,徐兆铭.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5):44-45.

[2]赵海军.论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难点及建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75-76.

[3]王雯.对完善高职院校岗位绩效薪酬设计的若干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4-165.

[4]林舜旺,郭然,欧阳渊.河北省高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完善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1(12):21-24

[5]甘乐乐.论高校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的适应性问题[J].理论观察,2016(2):142-143.

[6]林宝霞.高职院校绩效工资改革问题研究[J].现代交际,2020(3):169-171.

[7]朱秀娟.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现状与问题思考[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6):59-60.

作者:谭卉 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