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化路径探析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化路径探析

一、大学生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实现大众化,被一般的社会大众所掌握和接受,才能发挥其应有价值。而且,当代青年大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其他群体相比具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

(一)文化知识水平较高

尽管“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但和其它的理论一样,同样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与接受的。但大学生群体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特质决定了他们更易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其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过程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从而也决定了大学生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群体。

(二)年轻、易于接受新事物

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而且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较之于其它群体,更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接受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从而也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输。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本特质是其实践性,而社会实践是在时刻变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了其常新的特点,更易于为青年大学生所接受。

(三)阅历缺乏

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特别是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受到传统文化及现实的影响,决定了他们的社会阅历是普遍缺乏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就整体而言,大学生接触、了解社会的经历是非常欠缺的,对社会现实的变动往往是处于迷茫的状态,对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往往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价值观处于确立阶段

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由于其特定的年龄阶段和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于确立阶段,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也容易发生变化。面临不同的价值观选择,加之社会阅历的不足,如何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现实面前,使得其能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并非易事,必须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占据他们的思想领域,成为行动的指南。

(五)集中易于组织

相较其他社会群体来说,大学生群体不仅年龄相仿,而且集中程度较高,具有较好的组织性,有利于传输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域来看,没有其他的社会群体具有如此有利的条件。

(六)大学生群体特定的社会角色

在整个社会当中,大学生群体代表着活力和希望,社会对他们的期望甚高,往往将其与国家、民族的未来密切联系起来,从现实来看,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往往是一个社会的中间力量。大学生群体也通过自身的良好行为表现赢得了社会较为广泛的尊重与支持,大多数社会成员信任他们。

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化的必要性

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大学生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应有之义,而且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职责所在。

(一)大学生自身特点决定

基于大学生的上述鲜明特点,决定了大学生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群体,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应该是首要的群体。因为一旦青年大学生较好地接受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使之成为自身的行动指南,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整体性工作形成推动力量。青年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后最终都会走上社会,并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基于他们在整个社会中的影响与良好形象,他们的行为对社会其他群体来说,具有较强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职责决定

在现实社会中,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是在民族国家范围内而存在的,都不可能不受民族国家的影响与制约,而且是最为重要的影响与制约力量,直接关系到其合法性地位的取得“,不同的政治制度,不但会制约高等教育的体制,而且也决定了办学的方向”。因此,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必须为本民族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所谓合格的人才,首要的就是要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在最低的限度上也要是遵纪守法的公民。我国的高等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必须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传输到学生中去,使之能够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领域阵地,成为他们行为的科学指南,能够自觉地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否则,高等教育就是未能承担起自身对国家的责任。

(三)大学生健康成长决定

在现实中,大学校园里由于种种心理问题等原因导致的大学生问题时有发生,严重的包括大学生轻生现象也时常见诸于报端。其直接的原因是其不能处理好自身内在矛盾以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而造成的,但更深的原因则在于其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出现了混乱。因此,要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与帮助他们,使得其能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认识观,学会选择,学会正确处理自身内在矛盾以及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健康成长。

三、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化的路径

我国高等教育不仅要实现自身对国家的责任,还要让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实现自身培养“人”的基本职责,就必须选择正确而有效地策略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大学生传输。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阶段,方式方法必须依据时代的变化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接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高校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当前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还是完全拘泥于书本,在教材设计及课程设置上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让大学生感觉特别枯燥,在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讲话、睡觉、玩手机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学生甚至会翘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虽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修课程,但大多数人学习这门课仅仅只是为了拿学分,有些人为了避免考试挂科才在考试前背一背相关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学生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和大众化路途还非常遥远。加之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心智尚不成熟,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面临着人生的各种问题时往往会产生迷惘和困惑。同时近年来西方民主宪政观念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鼓吹为普世价值,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了质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受到了相应的挑战。

(二)以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与网络接触的频率越来越多,计算机网络也成为影响青年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为完全定型,我们不仅要积极利用网络媒体为我们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传播先进文化,培养学生群众正确的主流意识观,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更要提防网络上不良思想对这个群体的影响作用。毋庸置疑,计算机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沉溺在计算机网络中,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导致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离。高校应该制定与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相关的制度,将制度的制定、实施与学生的激励惩戒机制结合起来,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与学生进行沟通协调,让学生在约束自身行为的同时也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学校的人文关怀。同时还应当对网络环境进行有效治理,严惩不良信息传播者,开发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相关的学习软件,让大学生能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接收先进的理念。

(三)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社会锻炼

对于大学生而言,“生活世界能够帮助学生确立生活信念,获得发展驱力……生活世界是构成学生的各种认识的素材的主要来源。”任何理论也都是用以指导实践的,脱离了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而实践性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著特征,要使得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达到真正掌握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如我们教育学生要诚实与守信一样,“学生们不会仅仅因为教师告诉他们不诚实和失信是不可接受的就会更加诚实和守信。他们只有了解形成这些基本道德观念的原因———例如,只有当他们开始去思考人人都撒谎和失信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才会相信”。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大学生只有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有了较为深刻而理性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才会将之确立为自身的思想意识的组成部分,从而外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而要使得大学生真正理解与把握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努力使得学生深入到社会现实中去,在实践中体会,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从而使之成为他们思想意识的一部分。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输需要立足于生活的土壤,立足于社会现实,特别是对于社会阅历缺乏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更为必要。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于大学生而言,逐步完成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过渡与转变并非易事,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产生种种困惑和问题,还很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误导。所有这些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问题。特别是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现实面前,网络化与信息化的时代,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都可能对他们产生影响,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大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角色的转变,更好地适应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有的方式,能为他们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激励,从而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作者:付兆锋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