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发展下的农业建设论文

农村发展下的农业建设论文

一、江苏现代农业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

“苏湖熟,天下足”。江苏自然条件优越,农耕文明悠久,自古便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近年来,江苏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为抓手,坚定不移地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发展高效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可圈可点。农业产出效益稳步提高。粮食生产稳定发展,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698亿斤,比上年增产13.5亿斤,实现“十一连增”。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全省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超过1136.5万亩,占耕地面积16.5%;高效设施渔业面积272.8万亩,比重达23.8%。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迈上1.5万元新台阶,增幅连续五年超过城镇居民,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新一轮脱贫奔小康工程实施三年,已有300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农业物质装备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全省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55%。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全省旱涝保收农田比重76%,高标准农田比重约50%。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推进。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培育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全省拥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07家,其中,部级61家,居全国第二;全国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68家,居全国第二;部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3家,与山东并列全国第一。农民合作社总数7万多家,经认定的家庭农场总数为2.1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提高至45%。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广农业投入品减量、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种养业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全省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6%。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三品一标”总数1.7万个,居全国第一。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广泛开展植树造林,2003年以来新增造林面积1794万亩,超过2002年前35年造林面积的总和,林木覆盖率由11.4%提高到22.2%。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十二五”以来,全省各级财政安排农林水支出3138亿元,年均增长12.2%,高出同时期财政支出增幅2个百分点。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全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549家,农贷实收资本781亿元,贷款余额近千亿元。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增加至49个,主要种植品种承保面90%以上,高效农业保险覆盖面45%以上,“联办共保”政策性农业保险走在全国前列。经过各级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江苏以占全国3.8%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的粮食,养活了占全国5.8%的人口,创造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粮食总量平衡、口粮自给的不凡业绩。对江苏农业建设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对一个东部沿海省份来说很不简单。

二、江苏现代农业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江苏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可喜成绩。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快江苏现代农业建设也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突出表现为“四大制约”。土地资源紧缺制约。江苏的基本省情是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紧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每年要新增建设用地40万亩左右,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004年至2013年,全省耕地面积由7225万亩下降为6932.6万亩,9年减少292.4万亩。今后各项建设还得占用一部分耕地,即便占补平衡,每年仍要净减10万亩左右,而且新增耕地的质量相差较远,耕地资源已成为江苏农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生态环境制约。江苏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强度高、弦绷得紧,经济发展又对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据调查,江苏单位面积农药、化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3倍以上,农膜回收率只有60%左右,农业复种指数高,农业面源污染不容忽视,加上工业、生活等污染,农村环境问题较为严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长远发展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劳动力成本制约。江苏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率已达64.1%,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和务工收入提高,直接推高了农业用工成本,导致农忙时节用工紧缺,老弱妇孺成了种地“主力军”,江苏解决未来“谁来种地”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国际农产品价格制约。近年来,江苏逐年提高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价,小麦已连续八年实行最低价收购,水稻也连续两年实行最低价收购。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已超过国际市场价格,在大量进口低价农产品冲击下,农产品继续提价遇到了“天花板”。面对这些制约因素,我们要深入分析,科学研判,准确把握,用改革创新之举寻求破解之道,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三、江苏现代农业建设的新任务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坚持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全力推进江苏现代农业建设,把总书记提出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建设现代农业,首先要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化解‘谁来种地’之忧的根本举措”。我们要按照培育“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要求,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建设“三支力量”,破解“谁来种地”问题。要鼓励大学毕业生、农业技术人员返乡务农创业,形成一支现代农业建设的新生力量;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形成一支现代农业建设的有生力量;要扶持龙头企业、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形成一支现代农业建设的社会力量。对这“三支力量”,分门别类,区别指导,通过宣传引导、培养培训、政策扶持,逐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新农民”和“新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总书记在讲话中指示,“现代农业的载体是农业产业体系”,“要培育高集约度、高附加值、高外向性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我们要充分依托江苏资源禀赋,按照“稳粮、增效、可持续”要求,从产品结构、产业链条、市场营销等方面,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破解农业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而价格又被进口产品“封顶”的突出矛盾。突出集约化生产,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优化专业生产格局和优势区域布局,积极发展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有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的优势特色产业。突出增值化加工,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农业产业链条的前伸后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突出市场化营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优势农产品品牌和市场体系,发展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搞活农产品流通,既要站稳国内市场,又能占领国际市场,不断提高江苏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今年要在特色产业发展好的地方,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一批有特点、有影响的电子商务示范村、示范镇。加快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物质装备和科技手段是现代农业生产力的关键部分。”我们要按照“耕地良田化、装备农机化、科技实用化、服务社会化”要求,推动江苏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现代化。

耕地良田化,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和资金,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提高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比重。装备农机化,更加注重农机适用性、经济性和安全性,更加注重不同产品、不同环节农机装备研发与推广,推动农业产业全程机械化。科技实用化,加强农业关键性、前瞻性技术攻关,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培育一批“苏字号”农业产品和科研成果,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入开展向赵亚夫同志学习活动,培养造就一大批赵亚夫式无私奉献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服务社会化,强化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等服务,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动江苏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努力推动江苏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奋力开创江苏“三农”工作新局面,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徐鸣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