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绿色建筑论文(共8篇)

绿色建筑论文(共8篇)

第一篇:绿色建筑的关键问题

1我国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

1.1认识不到位

现在绿色概念已经家喻户晓,但是仍然有人对绿色建筑的概念认识不足,如有的开发商在楼盘销售时把“绿色建筑”当作广告语,人们错误地把绿色建筑和高档建筑二者混淆起来;也有人把绿色建筑理解成周边环境绿化率较大的建筑。其实绿色建筑既注重于建筑的周边环境又强调建筑物本身。一般来讲,绿色建筑强调的是节约能源、绿化和节水等,所以绿色建筑它包含有很多方面,而不单纯只是绿化。

1.2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较少

绿色建筑方面的技术创新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建筑相关技术开发也进程较慢。我国针对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产品、软件以及设备的自主研发都比较迟缓。应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绿色建筑的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进程。

1.3技术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2006年6月1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正式颁布实施,由于被商家过度炒作而绿色建筑概念让人无法确认。虽然建设部进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已经正式启动,但是目前有很多地产商未经过标准认定便称自己的建筑是绿色建筑。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对所有建筑应进行严格绿色评估,对建筑的节能设计、施工、验收、检测和运行标准等进一步完善。

2绿色建筑的原则

一般来讲,绿色建筑应遵循的原则:

2.1适用技术

有人误认为绿色建筑是造价很高的昂贵建筑,实际上绿色建筑是采用适用技术来降低能源消耗的,如自然通风、墙体保温等,通过利用风能、太阳能等,达到节能和生态化的目的。

2.2全寿命周期评测

从建材的生产到建筑物的建造都会产生相应的废气、废料。绿色建筑是非常注重节能减排和建筑寿命终结后的循环利用等。

2.3健康环保的室内环境

绿色建筑使建筑能耗减少,而且有一个健康、生态环保的室内环境,使人产生更大的生产潜力和创造力。

2.4可再生能源

建筑是能源使用的载体,我们现在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以及人活动产生的热能等都收集起来,使建筑变成一个能源发生器,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3发展绿色建筑的对策建议

绿色建筑可有效节约土地和水资源,在降低生产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等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了更好地节水、节地、节能和节材等,我们要采取措施加以管理,同时在政策上也应进行调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健全制度,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

首先制定《节约能源法》等法规以及制定绿色建筑专项审查制度、专项验收制度和准入制度等。要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的法规体系,严格监管,促使建筑行业成功绿色转型。

3.2加大政策激励力度

中央财政加大对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推广经费投入力度,建立绿色建筑的财政、税收、金融优惠的激励机制,在土地转让、项目审批、绿色信贷等方面进行激励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住宅。

3.3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结合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和发展国情,要进一步研究绿色建筑的概念,制定绿色建筑规划,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对各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开发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软件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开发用于定量评价建筑环境的模拟软件,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和建筑能耗监测平台。

3.4进行有关关键技术的研究,建造绿色建筑筑关键技术集成平台

围绕绿色建筑的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开发综合性保障技术,对供排水系统的分析、对已有建筑和新建建筑存

在的室内环境问题等,对室内环境设计预测、供排水等实用技术体系进行研发,进行有关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展绿色建筑平台建设,为绿色建筑实施提供有效手段,提高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的研究水平,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3.5广泛宣传,提高绿色意识

要让广大群众对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达成共识,首先要广泛进行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增强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提高公众的绿色环保意识;其次要设立绿色建筑策略展示厅。

4实例分析

武汉建设大厦综合改造工程,取得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这项工程采用了六项技术:

4.1被动式绿色技术

(1)促进室内自然通风,中庭修改为开敞式天窗。

(2)室外风环境控制。

(3)改善室内自然采光,保留原有的自然采光,将中庭顶部设计为玻璃。

(4)双层隔热表皮,外墙设置隔热板。

(5)可调节外遮阳与高效节能窗技术。

(6)屋顶绿化。

(7)室外采用可透水地面。

4.2能源高效利用性技术

(1)高效用能方式。调节方便的空调末端及蓄能电锅炉。

(2)绿色照明技术。

(3)清洁能源利用技术。采用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4.3资源节约技术

(1)雨水回收与利用。

(2)节水器具与高效灌溉(微喷灌)。

(3)既有建筑材料与设备保留与再利用。

(4)地下空间利用。

4.4环境友好技术

(1)吸音降噪技术。会议室采用吸音板。

(2)无障碍设计。

(3)油烟控制系统。

(4)园林塑景。

4.5绿色建材技术

(1)木塑材料。

(2)脱硫石膏砌块。

(3)钢结构体系。

(4)环保型地胶。

4.6低能耗运行管理技术

(1)分项计量。

(2)智能楼宇系统。

(3)合同能源管理建设模式。

5结束语

总之,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绿色建筑对于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为节能减排和改善建筑人居环境作贡献。

作者:陈瑜单位:武汉市洪山区建筑管理站

第二篇:绿色建筑技术

1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1.1绿色建筑要与环境相协调

在设计绿色生态环境建筑时,建造师要首先应该考虑到建筑物与环境的协调性。例如,对太阳的有效利用可以有效解决冬季采暖的问题。将照射进房间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在太阳下山后温度减低时释放热量,就可以节约很多能源。

1.2减少绿色建筑材料内部的附加能源

对于绿色生态建筑房屋的设计,首先在选材方面就要考虑使用本地的材料,而不选择从很远的地方运送过来的材料。材料中蕴含的附加能源是指材料在生长或生产、成型、加工以及装运中所耗去的各种能源,如果选用其他地方的材料,就会增加材料内部的附加能源,同时也增加了材料处理、运输、使用、最后的再回收或者处理的过程。减少建筑材料的附加能源,可以确保所用材料对环境产生最小程度的影响,并防止浪费的产生。

1.3采用全面的现代绿色建筑技术

以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可以利用在绿色建筑技术中,这些技术可以对建筑物的采光、通风、温度、湿度等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建筑物内的环境设计实现飞跃。此外,还可以利用植物进行绿化设计,把绿化、庭园等引进环境设计中,可以形成健康的室内环境,也具有生态美学方面的作用。目前,利用较多的现代绿色建筑技术包括腐植土生成技术、防水处理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等。

2进一步推广绿色建筑的措施与方法

2.1规范和推广绿色建筑标识

当前我国对绿色建筑标识的内涵界定还不是很明确,国家没有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提高房价就滥用“绿色建筑”的概念来欺骗消费者。因此,笔者建议要规范和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尤其注意要通过对建筑的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具体指标给出量化的标准,让“绿色建筑”的理念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一个可以测量的量化的标准,同时出台相关的政策,对达到标准的建筑授予“绿色节能建筑”的标识。

2.2绿色建筑的发展规划中着重节能改造问题

发展绿色建筑不可以只局限于新的建筑,城市中的许多老旧建筑依然是耗能的大户。因此,对于旧建筑物的节能改造问题就产生了。建议应采用政府补助、相关企业的资助以及住户的适当出资等形式进行推广。把旧建筑物从外保温到供热、智能、门、窗和水循环系统等进行全面的改造。改造后的绿色建筑既节省了资源,也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居住带来更大的便捷。

2.3在建筑过程中大力提倡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在设计、建造过程中,除了考虑建筑材料的应用和建筑技术的改变,同时在绿色建筑的外观设计上也要尽可能地与建筑周边的环境做到相互协调,尤其注意建筑的形态、色彩以及布局等方面要与建筑物所处的环境相融合。绿色建筑要尽量做到与环境的和谐一致、动静互补,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3结语

随着人们对于绿色建筑的发展和优势的进一步了解,绿色建筑的市场就会有进一步的需求,建筑节能技术等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和应用。政府要出台建筑节能的政策和绿色建筑的推广措施,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广大群众的关注、参与和监督。

作者:范洪超单位:黑龙江省宏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第三篇:绿色建筑的现状和发展

1专业视角

1.1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应同时具备宏观和微观的视野。宏观层面,建筑应该有效地适应环境和利用环境,包括气候、场地等要素,建筑的朝向、布局、基本功能以及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这些都要考虑在内,并且应当是作为绿色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比如,北方城市的冬季采暖就受到光照和冷风的影响,建筑不同形态的布局影响本身的光照与通风,进而影响建筑的能源消耗和使用舒适度。微观层面,建筑师在保证建筑美学与建筑功能前提下,应当对建筑具体的构成细节加以斟酌,例如建筑师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可以适当对当地材料加以利用,如此可以减少人力运输成本和建筑的造价成本。像这类温和的地域主义建筑做法无疑也是一种“绿色”。绿色建筑和传统建筑之间还是存在一些矛盾与冲突的,出于对文化影响和设计师的主观思考,建筑在细节或者组织布局上往往不是很利于节能。举例来说,出于形式美的考虑,往往会有大片玻璃幕墙或者大面积开窗营造虚实相映的效果(图2)。而玻璃幕墙不利于节能,尽管一些技术可以弥补不足,但也需要建筑师能够把握全局,客观地适度发挥,权衡建筑与“绿色”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同时设计师需要相互配合,包括规划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技术设计师等等,以绿色理念贯穿其中,协同设计,如建筑信息化模型的推广(图3)就是对绿色建筑协同设计很好的应用实例。

1.2绿色技术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目前一些绿色技术都较为成熟,并很好地被运用到建筑上。如地源热泵(图4),利用地热能源,大大减少了供热所需的电能消耗,其在住宅建筑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天棚辐射技术(图5),在不使用空调的情况下能够使室内拥有适宜的温度,节省了能源消耗;太阳能光伏技术(图6),有效地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具有很好的节能和环保效果等等。同时,技术组织方式也面临变革,传统的技术路线割裂而封闭,而绿色建筑技术要求组织模式模块化、系统化、整体化,只有技术优化才能使各项技术发挥最大作用,达到最佳效果。例如结合了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建筑智能化,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智能化可以作为绿色建筑的有效补充,让绿色技术更加整体而系统地发挥作用。因此在未来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中,建筑师对新技术的发展应当灵活运用,才能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建筑。就其绿色效率而言,绿色建筑的建立需要较高的成本,并且需要保证其利用效率,在后期维护上也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例,目前生产成本较高,而且产能效率和利用寿命也有待提高,按照目前的光伏系统价格计算,用户通常在7~8年后才能获得投资回报。政府激励政策和光伏系统的使用寿命必须能持续20年或更久,并且对报废光伏电板的污染和处理同样需要较大的成本。因此对于绿色建筑的考虑要从设计到利用再到处理,整个过程应该是一个完善的系统。高成本的投入和维护使得绿色建筑的定位较高,一般应用在相对重要或高端的建筑领域,无法普及至大众。另外一方面,针对新技术的研发,应当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以超前的眼光来面对,使得绿色技术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与建筑有更好的契合度。

1.3专业的培养教育

由于中国建筑教育体系是从西方引入,布扎体系的思维在当前教育背景下依然根深蒂固。在学院派的教育传统下,针对形式美的训练、空间的感知、建筑哲学的思考等方面的教育都下足了功夫。尽管当下高校开展了有关于绿色建筑技术的课程,但是课程设计大都以建筑空间和造型为目标,对绿色建筑的理念不够重视甚至忽视。如何将绿色设计的理念像形式美法则那样深入学生设计的骨髓是建筑教育所需要深思熟虑的一个问题。培养绿色建筑师需要优秀的教育资源,需要以包容的态度去面对绿色设计和传统设计的逻辑,需要以批判自省的态度在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国内大多高校都把建筑学分为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建筑技术三个领域。就设计与技术而言,这是两门与绿色建筑相关性极强的学科。对于绿色建筑师的培养,首先应当重视建筑设计部分,以宏观的视角把握设计的大思路和绿色建筑目标,为微观的技术设计提供平台支持;而建筑技术则以微观的角度对绿色建筑设计进行细化,弥补宏观的不足。二者协同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绿色建筑。例如设计者要处理好建筑朝向与铺设太阳能的位置,技术者对太阳能电池板提供技术支持并反馈给设计者。国内部分高校在绿色建筑教育方面拥有一些特色资源优势,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拥有针对绿色建筑的实验室,在技术培养上能够满足教育需求,与此同时学生培养课程也同样积极灌输着绿色建筑思想。尽管从培养到推广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笔者坚信,未来我国绿色建筑的培养与应用的结合会更好。

2社会视角

2.1决策者

在绿色建筑的推广上,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数量处在增长阶段(图7),但相比于总建设量还有相当大的提高空间。这就需要通过政府、业主或开发商、设计师以及使用者的协同合作,才能使得绿色建筑得以更为良性的方式发展。政府推行相关政策法规对建筑的节能环保提出要求,例如我国从1986年就推行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到2006年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公布的第一部对绿色建筑综合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再到2012年住建部下发《“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此外地方省份也在法规层面进行了完善,例如江苏省针对建筑节能推行的《江苏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和《建筑节能标准》等建筑法规。同时,宣传绿色理念并积极引导人们的绿色行为。而开发商应该在注重商业利益的同时担当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推广绿色建筑的应用范围,如招商地产、朗诗地产等对绿色住宅的推广(图8)。

2.2执行者

在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绿色建筑从设计到施工的过程都需要在开发商、设计方、建造方等各方的监督下进行,以保证绿色建筑的品质。但是在执行中,由于制度的因素和政策内在机制的作用等原因,所以可能导致政策走样与“变形”,甚至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形。这就需要每个执行环节都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管理策略,积极地贯彻政策导向,杜绝表面工程造成的资源浪费,使绿色建筑可以合理地开发与建造,保持高效的运营。

2.3使用者

绿色设计将建筑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能源节约型的建筑,归根到底都是为人而服务的,如何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才是绿色建筑的真正意义所在。因此建筑在绿色设计中,应该以人类使用的角度作为基本出发点,以保证人的舒适与健康为基本需求,这样绿色建筑才是健康的,值得向大众推广的。在国内市场上也存在不少仅有噱头的绿色建筑,这些建筑投入的技术和成本较高,但建成后不仅能源效率低,很多绿色技术设备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建筑在设计之初,并没有将为人们服务当做最终目标。人作为建筑服务的对象,在对建筑的使用上也应当遵循绿色理念。从自身的行为做起,行为中贯入节约意识。如此,在使用者与使用对象的配合下将绿色理念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得更好。

3结语

对于绿色建筑,只有首先从理念上正确认识,避免技术至上的认识误区,才能使绿色建筑在普及时避免丧失建筑的本质意义,才能促进传统设计向绿色设计渐进式的过渡。在设计层面,方案设计、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建筑施工等诸多专业之间的配合,以及从对设计到施工整个程序的把控,都要比传统设计模式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设计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协同意识。另外,从学院教育的人才输出和社会人才的需要之间的对接上还有待完善,二者需要相互促进,既需要设计在实践中的推广,也需要在培养制度上的革新,更需要在技术科研和应用上的与时俱进。在社会职能层面,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地引导开发商和使用者。在推行法规上,目前地方政府对建筑节能都有限制性要求,但大都针对权衡后整体的节能,使得很多建筑在很多方面的节能性能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建筑师则需要以批判自省的态度,针对在绿色建筑发展中扮演的决策者、设计者以及使用者等角色,以多维视角对现状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积极形成完善配套的发展体系,使绿色建筑更快地惠及民众。

作者:于洪飞卢小伟张海燕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第四篇:绿色建筑的外装饰施工

1建筑外装饰施工常见问题

1.1涂料施工技术

涂料施工是建筑外装饰施工中重要环节,其施工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最终效果。就现状来看,在进行涂料施工时,面对市场涂料快速更迭情况,施工人员对涂料的信息以及施工技术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在施工时仍是选择传统的施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涂料性能的发挥,装置涂料施工后在颜色光泽上存在很大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涂料配套使用方法,在配置腻子时对其耐水性与强度控制不到位,使其在装饰后耐水性与强度不能满足施工要求,使得涂料与墙体契合度相对较低,很容易形成脱落。另外,施工人员专业能力偏低,不能完全掌握腻子的施工技术,造成腻子过浓或者过稀、腻子刮施过厚以及晾晒时间段仓促刷漆,将腻子的水泥碱性成分留在了外墙封底,当水分进入墙体后造成涂料变色,外层涂料表面被晕开。同时,很多建筑外墙体直接呈暴露状,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比较大直接对涂料造成影响,长期以往就会造成涂料掉色,光泽性降低,使得建筑外墙装饰效果下降。

1.2面砖施工技术

面砖施工技术是建筑外装饰工程的关键内容,必须要加强对其的重视。面砖施工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施工工艺也更为复杂,随着建筑外装饰工程逐渐增多,涌现出更多施工工艺。在此背景下建筑外装饰面砖施工技术必须要结合实际选择最新技术,在保证施工质量基础上,实现工程对美观装饰的要求。现在建筑外装饰面砖施工中仍存在一定问题,例如面砖选择不合适或者是施工质量不达标,导致后期建筑外墙面砖发生断裂或者脱落,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来说,面砖脱落造成的伤害时有发生。因此,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应加强对面砖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在选择面砖、施工以及保养等整个过程中加强管理。

1.3装饰幕墙施工

幕墙施工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建筑工程建设中,但是受材料以及施工工艺等因素影响,在施工时往往存在一定质量问题。例如施工材料不规范,就会造成铝型材立柱与横梁薄厚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或者是材料防腐能力较低,施工后幕墙受外力腐蚀影响严重,造成幕墙主体与立柱之间连接件生锈。另外,幕墙构件制作工艺以及质量不能满足施工要求,例如进行切割作业的铝合金材精度不够,装饰构件间距设置过大,在玻璃切割施工后未对边缘进行打磨与倒角处理等,增加了玻璃边角承受的应力,如果应力过于集中,甚至会造成幕墙玻璃破裂。同时,施工人员专业技能程度如何也是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例如预埋件位置设置错误,螺栓未经拉拔就投入使用,或者是没有对立柱做固定处理,立柱伸缩变形空间小,最终造成立柱严重受损等。

2绿色建筑外装饰施工技术

2.1加强施工材料管理

(1)涂料。绿色建筑建设必须要满足环保要求,无论是在材料选择还是施工计划都应体现这一主题。因此,在进行涂料施工时应与自然因素向结合,在自然环境中寻求装饰施工方式。施工人员必须要选择质量合格,并且对无污染的优质涂料,并且涂料本身对环境影响有一定抵抗能力。在进行施工时,需要更新施工技术,合理使用腻子,准确把握腻子水性、碱性,通过精密检测确定其各项指标合格。对于外墙涂料施工,需要选择密封式技术来提升基面强度以及涂料粘性,确保施工后涂料色泽良好,不会受外界因素影响褪色。

(2)面砖。在施工前需要对面砖进行浸水处理,在水完全渗入面砖后进行晾干处理,在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对与面砖之间的缝隙应做好填充,避免其影响楼层牢固性。另外,应把握好施工用水泥与灰浆比例,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配置与搅拌。

(3)幕墙。为了确保幕墙施工质量与美观要求,并结合绿色建筑施工要求,必须要加强对施工材料的控制,材料的选择应符合施工要求。在正式施工时,应以施工图纸为依据,对装饰工程中所涉及到的各项幕墙质量标准进行检测,并以检测结果为基础对施工工艺进行调整。另外,在进行幕墙施工时必须要保证主体结构与幕墙安装施工之间的吻合,对节点安装、玻璃板材制作、横梁与立柱安装以及玻璃板材安装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在施工完毕后要由监理工程师进行质量验收,如果存在问题必须要及时进行处理。

2.2环保施工要求

在进行绿色建筑外装饰施工时,必须要严格按照环保原则来进行,降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例如为降低施工粉尘对空气造成影响,应对粉状材料进行遮盖,防止风出动进入空气。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地面洒水,增加地面以及地面空气湿度,避免扬尘。再降低水污染施工方面,必须要对工业废水进行过滤与消毒处理后才可排出。

3结束语

绿色建筑外装饰施工,必须要在环保要求基础上,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施工重点对其进行管理。另外,在施工前需要对各种可能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预防方案,保证装饰施工计划能够顺利进行。

作者:连旭珍杨瀚锋单位:浙江天宇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第五篇:绿色建筑监理控制要点

1绿色建筑施工阶段的监理控制策略

我国绿色建筑尚处于起步阶段,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尚不成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绿色建筑施工阶段的监理则显得尤为重要。绿色建筑施工阶段应特别注意的要点有:原有的施工工艺相对落后;不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安全措施不当;新技术施工方案的失败等。因此本工程监理工作中特别加强对施工企业的严格监理,以减少风险的发生。本工程施工阶段的主要施工控制要点有如下几点:

1.1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檐口绿化

1.1.1屋顶绿化屋顶绿化,即在建筑物顶板上进行植物种植。屋顶绿化具有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增加屋顶使用寿命等优点。屋顶绿化根据建造方法有传统建造方法和模块式预制建造方法。由于本项目的建筑屋顶为非上人屋顶,考虑到屋顶绿化造价要求,本项目采用传统建造方法。本工程屋顶绿化主要选用景天科植物,采取单一品种和混种两种形式。由于传统建造法施工工艺较成熟,监理要点主要集中在保护层、过滤层的施工质量,以及植物种植上。单一品种的屋顶绿化植物选择主要是使用佛甲草或垂盆草进行屋顶绿化,佛甲草和垂盆草的景观颜色为绿色,夏季会开一次花,花色为黄色;景天科混种屋顶绿化的植物选择则是使用十余种景天科植物进行混种预植,景观状态四季变换,花期长,花色多。

1.1.2墙体垂直、檐口绿化垂直绿化,又称立体绿化,可有效减少阳光直接照射,降低室内温度。国内外研究数据表明:阳光反射最严重的为墙面、路面,在进行了科学垂直绿化后,空气湿度可提高10-25%,建筑物外墙温度可降低5-9℃,大大提高夏季建筑物里人们的舒适感。经综合考虑,本项目在下沉式广场和4号子地块的建筑西面墙体建造垂直绿化。墙体绿化和檐口绿化的建造采用金属网架式绿墙建造方式,监理过程中主要控制镀锌圆钢框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避免使用过程中因震动、风吹等原因出现剥离与坠落,引发安全事故。图5金属网架式绿墙图6金属网架

1.2导光管系统

太阳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能源,但生活中进入室内的(主要通过门窗进入)往往非常少。本项目采用导光管系统引入自然光,更好地利用了太阳能,能将建筑用电的节约率提高到20%-30%。本工程采用的采光用导光管照明系统主要分三部分,一是采光部分,二是导光部分,三是散光部分。导光管内壁反射率可达91%-96%,可以通过旋转、弯曲来改变导光照的长度、烈度和角度。施工时将散光部件装在系统底部,能有效避免强光眩目的出现,使得光线更加均匀柔和。导光管用棱镜薄膜制成,拥有较高的传输效率,一方面可以保证天然光传输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管体本身同时也成为景观的一部分。图7室外导光管景观图图8导光管平面和室内景观图导光管系统的监理要点为导光管的安装方式,严格监控安装与地下室的导光管的垂直安装准确率,同时要求施工单位对可随日光方向自动调整角度的反光镜的质量进行委托检测。本项目采用530毫米的导光管系统,长度约为3m。试验数据显示:3m长的导光管系统可以照亮约50m2的面积,可产生200lm的照度,用于本工程可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中地下车库照度要求。

1.3太阳能路灯系统

图10太阳能路灯图本项目所在地厦门处在低纬度地带,具有丰富的太阳资源。根据《公共建筑照明设计标准》,道路照明选用功率40W的路灯,布置间距为10米到15米。本项目依照间隔15米进行路灯规划,将太阳能作为夜间道路照明的能源源头。太阳能路灯系统的监控要点为:太阳能路灯系统的灯杆与电池组件的一体化安装施工,杆件的抗风能力。

1.4智能照明系统

为保证照明系统工作处于全自动状态,本项目采用了智能照明系统。照明系统会按预设的时间和状态自动地在各状态中自动切换,例如通过照度传感器控制靠近窗户的大开间办公室和中庭走廊的灯光自动关闭或调大。智能照明系统的监理要点为:严格控制可调光电子镇流器的材料性能和安装质量,克服频闪,避免肉眼的不舒适。同时重点把控自动调节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改善室内照明工作环境,提高人员工作效率,并且通过照度传感器可节省大开间办公室和中庭8%左右的照明用电量,减少大楼的运行费用的同时,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投资回报率。

2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监理控制策略

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监理要点为基于建筑本体、设备系统及使用人员需求进行运营维护,针对技术中心的用能特点和环境控制需求,集成开发了技术中心能耗分项计量和环境监控系统,并进行绿色运维研究,建立适宜本技术中心的物业管理制度和措施,保证实现良好的运营管理。因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3结束语

绿色建筑监理是一项经验缺乏、责任重大的工作,应贯穿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的各阶段。作为福建省第一个绿色公共建筑项目,本工程从节能技术、节材技术、建筑智能化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控制。有效降低了运营阶段的实际运行节能率、综合能耗率、再生资源利用率和年节约运行费用。工程获“闽江杯”优质工程奖、“鼓浪杯”优质工程金奖、省市文明示范工地称号以及第五届海峡、绿色建筑、节能博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同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建设单位、项目参与方的一致好评。

作者:卢煜中单位:福建互华土木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第六篇: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

1绿色建筑的费用/效益分析

1.1节地与节材的费用/效益分析

节约用地是指建设过程中在不减少建筑物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可能减少用地面积,并使公共绿地、耕地少损失、不损失。由于绿色建筑节地技术的经济效益还停留于定性、宏观分析,暂无法量化成能耗量进行测算,所以对项目的增量经济效益测算暂不考虑。建筑节材主要指在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材料浪费和损耗;此外,还应包括循环材料、再生材料的利用和高性能材料的使用而节约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在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报废拆除后能再次利用的材料。由于目前建筑工程设计使用年限较长,报废利用材料的价值难以准确估算;材料损耗的比率目前主要是参考国家与行业定额,企业定额尚不完善的条件下难以计量,而高性能材料应计入节能增量成本一项中进行测算,以避免重复测算,故对绿色建筑节材方面的增量经济效益测算暂不考虑。

1.2节能与节水的费用/效益分析

1.2.1节能与能源利用的费用分析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节能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朝向及日照等;照明系统的功率密度值;高效用能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为了达到绿色建筑的节能特性,上述几个方面相较于普通建筑需投入更多的技术和措施,这就构成了节能的增量成本。

(1)护结构增量成本建筑物护结构的节能措施是指从屋面、外墙、门窗等方面采取保温隔热有效措施。依据《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205-2011)中“建筑和围护结构热工节能设计”相应标准来判断绿色建筑护结构的增量成本,达到标准要求的指标不计增量成本,未达到标准的指标则按照超出的部分来计算。

(2)照明系统的增量成本在现代建筑中,室内外照明系统的能耗应包含光源、电路电箱和照明配件等。在绿色建筑中为了节约此部分能源消耗,通常采用优质节能光源、建立照明控制调节系统、适当加大配电线路导体截面,降低线路损耗等措施,部分建筑还考虑到了引进和调节自然采光来降低能耗。依据《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的标准,在达标的基础上对超标部分计入增量成本。

(3)高效用能增量成本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建筑节能的控制项要求,建筑节能还应包括高效的空气和空调调节系统的冷热源机组、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系统、能量回收系统等高效用能设备和系统,这些设备和系统的设置也需要增加工程投资,故以《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205-2011)中相关标准为基础,在达标的基础上对超标部分计入增量成本。

(4)可再生能源的增量成本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能够重复利用,并循环产生的能源,有潮汐能、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依据《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205-2011)中7.0.0条标准,在达标基础上对超标部分计入增量成本。综上,节能项目的增量成本为:C节能=C节能维护+C照明+C节能设备+C可再生能源。

1.2.2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费用分析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的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主要包括建筑管网及设备器具节水系统、雨水收集及利用系统、非传统水源处理及利用等。由于使用了这些技术和系统,较传统建筑会增加投资,由此而形成增量成本。为了准确地计算绿色建筑节水系统的增量成本,需将以国家有关建筑给排水规范中的强制性标准为基础,并参照类似性质、规模的一般建筑,超过节水标准的部分记入增量成本,参照国家、行业和地方颁布的定额,并结合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来计算增量成本值。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增量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管网及设备器具节水系统增量成本目前,该系统主要措施有:供排水管网系统加装监测设备,随时监控管网的渗漏情况;安装节水阀、调节阀等节水器具和设备;使用节水卫生器具;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等,这些技术和系统的使用将增加投资。管网及设备器具节水系统增量成本记为C1。

(2)雨水收集与利用增量成本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会增加初始投资,但也可以减少部分原设计供水系统,进行增量成本计算时,不仅要考虑增加的投资,还要考虑到由此而减少的工程供水系统投资。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增量成本记为C2。

(3)非传统水源处理及利用系统的增量成本绿色建筑非传统水源处理及利用主要指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利用,其中包括中水、再生水的利用和海水利用等。这部分系统的增量成本主要表现在管道系统和水处理系统的增量投资,记为C3。综上,绿色建筑的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增量成本计算式为:C节水=C1+C2+C3。而绿色建筑节能和节水的增量成本则为:LCC=C节水+C节能。

1.2.3绿色建筑的效益

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主要其中包括:废污水回收利用、节水设计及应用节水器具而节约的水费、节约的排污费、能耗减少节省电费、照明方面节省电费等。(1)建筑节能经济效益绿色建筑的节能效益,可用下式计算:V=ni=1ΣQiPi=Q1P1+Q2P2+Q3P3+Q4P4+…式中:Q1———由于护结构的优化而减少能耗损失;Q2———高效用能减少的能耗损失,包括空调系统、采暖系统等;Q3———在照明系统中节约的能源总量;Q4———再生能源利用而节约的能源消耗;P1———护结构优化减少室内耗费资源的价格;P2———高效用能的能耗价格;P3———照明能源价格;P4———可再生能源价格,包括太阳能、地热采暖等。为了准确计算经济效益,以电能替代能源消耗来分析节能系统的效益,标准煤热值取29308kJ/kg,1kWh=3.6×106J,将标准煤数量转化为耗电量,则绿色建筑的节电经济效益为:S节电=Tt=1ΣP电价t×Q节电式中:S节电———建筑节能在其生命周期内的节电经济收益(元);P电价t———第t年的市场电价(元/度);Q节电———年节省电量(度)。(2)建筑节水的经济效益绿色建筑的节水系统经济效益为:S节水=Tt=1ΣP水价t×Q节水式中:S节水———建筑节水系统在其全生命周期直接经济收益(元);P水价t———第t年的市场水价(元/m3);Q节水———年节省水量(m3)。综上,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为S经济效益=S节水+S节能。

1.3绿色建筑的费用效益评估

建筑物在建成以后所产生的费用和效益将会贯穿整个建筑物的使用周期,所以对绿色建筑进行费用/效益评估时,需要在它的全寿命周期内进行考虑,在此引进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增量投资净现值(ΔNPV),即在建筑物的使用期内,增量投资与增量收益在一定折现率下(Ic)下现值差。ΔNPV=NPVs经济效益-NPVLCC式中:ΔNPV———增量净现值;NPVs经济效益———绿色建筑的效益现值;NPVLCC———绿色建筑的费用现值;增量净现值是评价项目盈亏的指标。如果ΔNPV<0,则表示该绿色建筑费用大于收益,方案不可行;若ΔNPV=0,则表示绿色建筑方案与一般绿色建筑的收益率相同;若ΔNPV>0,则表示该绿色建筑能获得盈利。

2实例应用

上海浦东某商业综合办公楼项目拟申报国家绿色建筑设计二星标识,该项目占地面积约9000m2,总建筑面积62018m2,塔楼18层,裙房三层,地下三层,建筑高度82m。对项目采用的绿色建筑措施的增量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主要是对项目节能和节水进行分析,并与普通建筑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在对项目的绿色建筑主要技术措施进行分析后,在全寿命周期内对项目的现金流量进行分析。本项目的社会折现率为10%,项目寿命为50年。根据国家概预算有关规定与当地定额,对表1的工程增量进行测算,由此计算出该项目建筑增量成本和经济效益,结果如表2。可知,ΔNPV=329.2万元>0,表明该项目的绿色建筑投入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环境与社会效益,也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回报。

作者:金龙杨星光姚浩单位: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第七篇: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1绿色施工的主要技术措施

1.1场地与环境

1.1.1建筑场地

施工场地应进行合理布置,减少占地面积,加强对场地的保护,并使得对场地的破坏和扰动减少到最低程度,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现场及附近水土流失等对环境的破坏。

1.1.2环境负荷

施工废弃物应按照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分类处理;避免和降低排放污染物污染土壤,如:垃圾站、化粪池、水泥库、仓库等处须采取防渗防漏措施,以防止污染物、化学品、危险品、固体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施工结束应恢复施工过程中破坏的植被,补偿施工过程中地貌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等土壤侵蚀损失。

1.1.3水文环境

工程地质勘察和基础工程施工之前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对地下水的污染;保护施工场地及其周围的自然水体和地下水,减少施工过程中对水质的破坏和对水量的影响;对施工降水方案进行优化,尽可能减少抽取地下水,且回灌水水质应达标。

1.2临时设施

传统施工中临时用地经常需要占用较大面积土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绿色施工的原则是采用节地型临时工程,采用紧凑布置施工临时用房等方式,充分利用空间。如利用周边的配套公共建筑设施,以大大减少临时工程和辅助工程占地。利用构件商品化规格化,积极推广商品混凝土、商品砂浆和预制构件,尽量取消或减少施工现场设置木材加工厂、钢筋加工厂、混凝土搅拌站,不仅可以减少对现场环境的污染,而且可以有效减少临时工程用地,提高用地效率。

1.3新技术及新材料

优选施工工艺技术,改进高性能材料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加快施工进度,而且能够节约资源,降低环境负荷。比如,在施工高层深基坑时可以采用逆作法,在地下室1层的顶板结构浇筑完成后,地下部分的施工就能够在密闭的地下空间内完成,可以减少因开敞式深基坑施工带来的噪声、粉尘等环境影响;在城市地下管道的铺设、更换、维修工程中,采用非开挖埋管技术可以不破坏基础设施、不影响城市交通,并具有施工进度快、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综合效益高等优点;在桩基础工程中可以采用静压施工法替代锤击法施工。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采用,如清水混凝土,其表面可以不作抹灰、喷涂、干挂等装饰,能够节约资源、减少和避免垃圾和噪声的产生;采用免振捣混凝土,无须振捣而自动填实的高流态特性,不但可以减少混凝土浇筑量,也避免了振捣时产生的噪声、降低了工人的工作强度。在大直径钢筋连接时采用直螺纹机械连接,可以减少焊接中光污染和电能消耗。利用大模板、滑模等新型模板,也可以降低组合钢模版安装、拆除过程中的噪声等。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如在建筑施工中采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C(计算机辅助施工)技术和基于网络的协同建造等技术;推进计算机模拟分析,发展新型的管理运营方式,推动传统施工的管理模式向数字化施工的管理模式转变等。采用信息技术,精心施工和优化集成等方式,完成绿色建筑施工所需的各项指标。

1.4建设垃圾

实现绿色施工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建筑垃圾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处置。建筑垃圾应按照减量、再使用、循环再生利用等原则处理。减量化是要求使用较少的能源和原料来达到需要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进行污染的控制和资源的节约,这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减少钢筋、混凝土、砂浆、木料、墙体材料、各类装饰砖、电线等材料废弃物的产生。除了减量化外,处理建筑垃圾的下游出口也是问题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即建筑垃圾如何进行循环利用。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是指垃圾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如利用建筑垃圾加固地基,利用土质改良机将建设发生土加工成为符合需要的筑堤土、地基土、优质回填土;利用混凝土破碎机将废弃混凝土加工为再生砂、再生碎石;用路面再生机将刨削的沥青块再生处理为可以再次使用的路面材料。

1.5周边环境

绿色施工对周边环境的扰动应该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例如采用与基地场地相适应的地基处理方式和基础形式;土方开挖量和地下水的抽取量应尽可能地减少,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或扰动应尽可能地避免。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有扬尘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若不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这些污染,会对周边环境或构筑物产生很大的扰动和影响。施工现场的扬尘的构成主要有拆迁、裸露场地、现场搅拌,以及易散落、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运输、存放,建筑垃圾的运输、存放等因素。可以采用淋水降尘,设置围挡,垃圾封闭,场内道路硬化,使用清洁燃料等措施进行扬尘处理。施工现场产生的污水主要包括施工过程产生的污水、雨水两类。如果未经有效处理进行排放,会对地下水、河流、海洋等水体造成污染,从而对水中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危害,最终危害地球、危害人类。在施工现场的不同施工阶段,产生噪声的来源也不同,土石方的装运、打桩机打桩、混凝土搅拌机、脚手架、模板修理等应进行消声、吸声、隔声处理,为避免干扰他人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应将能够产生噪声的活动和设备远离人群。

2结语

我省建设管理部门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也主要集中在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的监督和管理上,对于绿色施工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评价及管理制度,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标准来评定企业的绿色施工水平。为了推进绿色施工,使各级建设管理部门能够切实有效地实施管理,应全方位地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管理和控制,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建立起一套适合我省省情的绿色施工管理评价体系,对建筑工程中的绿色施工技术应用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绿色施工评价的推行为承包商和施工企业提供绿色施工的实用方法和行动准则,从而不断推进绿色施工的施行,促进我省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龙芮汉勤单位:南京市江宁区建筑工程局南京宏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第八篇:绿色建筑发展问题

1我国目前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现状及

1.1技术发展现状

1)高端绿色建筑的研究相对成熟。

2)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正逐步建立。

3)绿色建筑技术的产业化正在起步。

4)绿色建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存在空白。

5)照搬国外的先进技术技术有待本土化。

6)设计领域的运作机制与设计理念有待提高。

1.2我国推行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1.2.1推行绿色建筑可以有效减少建筑业对资源的过度使用与浪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加快,能耗巨大,而全社会的终端能耗的45%左右是建筑的能耗,因而绿色建筑的推广将十分有效地节约能耗。与普通建筑相比,在其全寿命周期中,无论是生产还是使用,绿色建筑都可以达到各方共赢的效果。所以,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是实施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环节。

1.2.2绿色建筑是人们对建筑物的追求方向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消费者越来越偏向舒适环保节能的建筑,在此背景下,绿色建筑的市场不断扩大,同时也加速了材料和技术的更新,例如隔热新材料、恒温保温调节技术等。绿色建筑的显著特点在于它可以自生或利用可再生的能源,使得生态最经济化。

1.2.3推行绿色建筑有利于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当前欧美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的选择,而发展绿色建筑正是低碳经济在日常生活中最好的体现。

1.2.4与普通绿色建筑相比,绿色建筑本身具有更多价值首先,绿色建筑具有节能性,普通建筑的能耗非常大,相比较而言,绿色建筑大大地减少了能耗。一般而言,发电节能提高5%,汽车节能提高10%已极为困难,而建筑节能可达50%至60%;其次是绿色建筑的生态保护性;最后是推行绿色建筑也加速了普通高能耗建筑的淘汰,使得一些能耗巨大建筑逐渐失去了市场,大大降低了建筑物的成本。

1.2.5推行绿色建筑有助于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有大约400亿m2的既有建筑,其中大约至少有1/3需要进行节能方面的改造。绿色建筑的发展将带动中国绿色能源经济的增长,同时加快材料和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提高产业效率,优化产业结构,降低单位GDP能耗;此外,“可持续发展”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新概念已进入了包括建筑领域的各行各业,绿色建筑就是“可持续发展”在建筑领域的实践。以绿色建筑体系为依托,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具体地说,一方面要创造有益于健康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提高建筑物的可居住性和安全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这将有助于我国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2.1发展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

2.1.1缺乏对绿色建筑的正确认识“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参见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由于绿色建筑概念传入我国的时间较短,同时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因而凸显出总体建筑质量较差、区域差异大、制度体系不完善、人们的绿色环保观念欠缺等多方面的问题,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片面理解或曲解了绿色建筑的内涵。绿色建筑并不是传统的环保建筑,它更加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人类的建筑活动对我们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利用自然界本身的条件,以环保节能的理念去创造建筑,而不是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把建筑刻意打造成绿色环保建筑。

2.1.2绿色建筑的造价高,成本回收期长我国的绿色建筑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缺乏自主技术发明,多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成本高,造价高,导致成本回收期被拉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绿色建筑开发商往往耗费大量资金用于实现绿色目标,也是绿色建筑难以普及的重要原因。

2.1.3理论和现实脱节,设计缺乏创新因地制宜,天人合一,与自然相和谐是绿色建筑所追求的目标。而国内建筑师往往照搬西方绿色建筑的模式,对绿色建筑缺乏正确而全面的理解。绿色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体现当地的特色,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资源环境特点实现绿色目标。

2.1.4法律与政策的保障薄弱长期以来国家对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和扶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也没有现实可行的奖惩条例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严重削弱了发展绿色建筑的积极性。我国虽然颁布了一些相关的管理规定,但力度远远不够,致使建造绿色建筑推广工作长期滞后,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

2.1.5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不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缺陷和不足:一是在绿色理念上,不能把绿色评价仅仅等同于对建筑自身的考察,而应该从更大的社会层面上进行评价;二是在评价对象上,不能将对绿色建筑的评价等同于环境方面的评价,而忽视了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考量;三是在评价主体上,不能只关注专业机构的定量评定,忽视了消费者的需求和评价。

2.2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绿色建筑的经验及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解决途径

2.2.1从绿色建筑本身出发

1)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研究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实地情况的分析和考量,充分利用本土化优良的自然条件,还要考虑到当地的人文习俗以及历史文化,从而开发出综合效益最好的绿色建筑产品。

2)向低成本化低科技化发展,加强绿色建筑推广。英国有众多诸如EcoHomes项目认证住宅项目、BREEAM认证的各类建筑以及各种开放给公众参观的示范性项目,例如我们熟知的于2001年落成的伦敦市政大楼。这些示范作品大多使用已经成熟的环保技术和普通材料,简单易行,经济实用。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成本高于普通建筑近20%,但随着技术和材料的改进,绿色建筑的成本会降低,规模效益也将逐步显现。从长远利益看,我们应当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开发商投资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积极引导民众选择绿色建筑。

2.2.2从推进绿色建筑具体措施出发

1)完善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一套完善而可操作并且适合本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发展绿色建筑的基础和依据,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不管是美国的LEED评估体系,还是英国的BREE-AM评估体系,都对本国绿色建筑的推广与标准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需要分析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各方面的具体现状,完善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使我国的绿色建筑领域有据可依。同时,生命周期成本、环境评估、绿色标签和一体化设计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推动蓝色建筑的实施。

2)利用减税,简化审批程序。英国政府在绿色建筑的推广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激励政策,一方面对于不达标的新建项目进行处罚,另一方面对于积极使用绿色技术的建筑予以审批上的优先权和一定的经济优惠。对于开发商,一方面政府对于不达标的新建项目进行处罚,另一方面对于积极使用绿色技术的建筑政府应予以审批上的优先权和一定的经济优惠,包括减免土地增值税和发放低息贷款等;对于民众,政府可以采取很多对于购置绿色建筑的优惠政策,例如减少购房首付、在贷款时给予便利等吸引潜在消费者,增加对绿色建筑的实际需求,刺激广大民众对于绿色建筑的消费意识。

3)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融入绿色社区,绿色城市的规划中。绿色建筑巨大的潜在效益只有在规模化的发展模式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因而不应该局限于单个或局部了彩色建筑的发展,而应该将绿色建筑纳入到城市的规划中去,从绿色建筑的概念向绿色社区规划转变,包括配套的基础设施规划,公共建筑规划等,形成完整的绿色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放大绿色建筑的效益。

2.2.3从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绿色意识角度出发英国的主流建筑院校将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理念。我国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应当积极灌输绿色理念,加强绿色技术的掌握,这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还要求政府在经费上给予支持促进产学结合,同时培养已在岗相关人员的再培训。

2.2.4从提高社会公众的意识水平角度出发绿色建筑在我国仍是发展初期,想要永续得发展绿色建筑,关键则在于绿色建筑是否深得人心。因而要积极发挥媒体的作用,尤其是网络传媒的巨大影响力,普及绿色建筑理念,消除民众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树立绿色、环保的住宅新理念,真正将绿色生态居住环境经营管理思维纳入全民科普知识领域中,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认识与了解到自己的职责所在,动员人们参与到发展绿色建筑的运动中来。

作者:金昶李学斌丁媛媛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