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学试题

美学试题

美学试题

美学试题范文第1篇

全国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 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对于美学学科性质认识正确的是

A.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活动的社会科学

B.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经验的人文学科

C.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想象的社会科学

D.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人文学科

2.美学之父是

A.康德

B.鲍姆加登

C.席勒

D.海德格尔

3.审美形态不仅是一种感性形态,还是一种

A.社会历史形态

B.自然客观形态

C.逻辑归类形式

D.理性抽象形式

4.中国文论中所谓“不平则鸣”、“发愤著书”等命题,实质上都是揭示文艺创作中的

A.崇高现象

B.悲剧心理

C.荒诞感

D.虚无感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体现的审美形态是 A.自然

B.含蓄

C.隐秀

D.优美

6.崇高与壮美的区别是

A.崇高指自然现象,壮美指社会现象

B.崇高一般展示冲突的过程,壮美一般显示人的活动的结果

C.崇高是道德的象征,壮美是自由的显现

D.崇高多与戏剧相伴,壮美则与史诗结缘

7.主张审美鉴赏是想象力和知性的协调一致的美学家是 A.哈奇生

B.休谟

C.康德

D.黑格尔

8.黑格尔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表明审美经验具有 A.直观性

B.功利性

C.超越性

D.超验性

9.《毛诗序》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所体现的审美 经验的构成要素是

A.感知

B.情感

C.想象

D.理解

10.《礼记•乐记》中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大体上可划入西方艺术起源理论 的

A.表现说

B.符号说

C.形式说

D.巫术说

11.“art” 一词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主要是指

A.思想

B.情感

C.技艺

D.智慧

12.在意象的各种类型中,与对象相似的是

A.抽象

B.喻象

C.兴象

D.仿象

13.艺术多元功能的间接实现须通过

A.审美功能

B.认识功能

C.干预功能

D..交流功能

14.从根本上讲,艺术本体论研宄的是

A.艺术的存在方式

B.艺术的形式特征

C.艺术的创作行为

D.艺术的功能体系

15.从结构角度而言,艺术品的核心是

A.意蕴

B.意象

C.意义

D.意指

16.亚里士多德的艺术分类原则是

A.艺术是人类的主观愿望

B.艺术是神灵凭附的结果

C.艺术是对于现实的“摹仿”

D.艺术是对于某种理念的“摹仿”

17.蔡元培对中国近代美学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

A.“以美育代宗教”说

B.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力

C.艺术可以“畅神”

D.“性欲升华”说

18.《美育书简》的作者是

A.斯宾塞

B.歌德

C.席勒

D.康德

19.把美育等同于人格教育,其理论缺陷在于

A.将美育的目标落实到德行,取消了美育的独立性

B.把情感从人的整体心理结构中抽离出来,变成了目的

C.把美育变成了传授知识的一种单纯手段

D.把美育变成了培养个性的一种途径

20.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

A.使人具有崇高的人格

B.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感

C.使人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

D.使人成为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确立的标志包括

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问世

B.有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C.形成独立的研究对象

D.形成独立的研究范围

E.有明确的研宄人员

22.下列关于喜剧的命题中表述正确的有

A.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B.喜剧对象的特征是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

C.喜剧使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D.喜剧是形象压倒观念,表现了理性内容的空虚

E.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

23.柏拉图认为迷狂状态的四种类型是

A.预言的

B.宗教的

C.寓言的

D.诗神凭附的

E.哲学的

24.意境的类型包括

A.道器同一之境

B.天人合一之境

C.默坐证心之境

D.有我之境

E.无我之境

25.关于艺术敏感表述正确的有

A.它是由对象引发的感触

B.它能激发艺术家的意象思维

C.它能调动起艺术家的诸心理功能

D.它是主体对客体的感受能力

E.它是主体对客体的逻辑分析能力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26、27小题每题3分,28、2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26.审美意识

27.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

28.审美理解的多义性

29.以道制欲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析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31.简述西方悲剧理论的主要发展过程。

32.简述想象力在审美对象的构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3.简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

34.简述美育的独特性。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35.结合下面两段话,谈谈对“审美是有限无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这一命题的 理解:

(1)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

美学试题范文第2篇

1地区选拔赛简介

美国中学每年都举办两个层次的化学竞赛:一是地区选拔赛(Local Section Exam),二是全国竞赛(National Exam)。竞赛试题均由美国化学会命制。

美国化学会地区分会每年3月组织地区选拔赛,选出全国竞赛的参赛选手。地区选拔赛面向所有的中学生,但只有美国公民才能参加全国竞赛,每个学校最多选派3名学生参加当地的选拔赛。地区选拔赛:一般是60道多项选择题,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包括无机、有机、结构、物化等各个学科的知识点,需要具备国内大一普通化学的水平。此外,也可另加附加题,但不记分,只是当几位选手成绩相同时作参考。每个地区至少选送8名选手参加4月底美国化学会主办的全国竞赛[1]。

2地区选拔赛的宗旨

美国化学竞赛地区选拔赛的宗旨与美国化学竞赛宗旨是一致的。

(1)发现化学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在符合他们智力发展的情况下,鼓励他们进行超常学习。激励年轻人在化学领域取得优异成绩。

(2)承认培养学生的老师的卓越功绩和学生学习的学校环境的重要性。

(3)促进各地化学会之间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对职业化学家的兴趣和影响力。培养超越一种文化的阅历,使学生了解自己和其他国家选手之间的差异。

(4)鼓励学生向国际性竞技场上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挑战。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 2008年地区选拔赛试题分析

4 2008年地区选拔赛试题特点

与我国高中化学竞赛初赛试题相比,美国化学竞赛地区选拔赛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在试卷结构上,美国地区选拔赛试卷除了给出元素周期表,还提供给学生单位缩略语和符号、各种常数以及要用到的方程。减小学生识记负担,这一切工作点值得我们借鉴。

(2)在考试题型上,与我国化学竞赛初赛试题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初赛试题几乎全由构成题组成(2008年共11个题),要求180 min完成;而美国地区选拔赛区由60道多项选择题构成,要求110 min完成,由于选择题属于客观性试题,又存在太大的偶然性,因此在我国化学竞赛中几乎被取消。

(3)在考试内容上,与我国初赛大纲相比,大部分内容都是相同的,但还有一部分是我国初赛区大纲所不要求的但美国地区选拔赛试题中出现的,如:原子结构中的四个量子数、缓冲溶液pH的计算等。总体来看,美国地区选拔赛试题涉及的知识面要广的多,大部分涉及我国大一普通化学知识。由表2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试题属于无机和物化内容,其他实验化学、结构化学以及有机化学的内容很少。

(4)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考察,试题难度不大,考察知识比较全面,相对我国中学化学而言,审题方面不存在问题,对参赛选手智力的要求不高。这与美国中学化学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吻合。

(5)弱化学生对具体知识的简单记忆,倡导对基本理论的灵活运用。试题的侧重点不在于对具体知识的简单记忆,而是侧重对试题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从表1可以看出,整个试卷对识记知识考察的很少。

由于国情不同,举办化学竞赛的根本目的不同,对于美国地区选拔赛我们在借鉴其长处的同时,也应用审视的目光分析其不足。例如题型过于简单,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如学生的信息迁移能力、试验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试卷中没能体现出现;试题联系生活实际、体现科学探究等方面略显不足;实验试题考察过于简单,所占比例偏小;试卷题型、试题情景等方面形式单一,整个试卷中没有出现信息迁移题等。但这种设计操作性较强,试卷评析也比较容易。

参考文献:

美学试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美术 教学 解决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04-01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职教育也迎来了繁荣发展时期。美术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当前中职美术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一、美术教学地位边缘化

美术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画几笔素描,photoshop几张图片的课程,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培养学生审美、认知、情感和人格的重要途径。随着中职教育的发展,受到现实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一些中职院校片面地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以“学技能、练技术”为主,重技术、轻人文,认为学生所学只要“实用、够用”就行。在美术教学方面,校方和家长都只关注对几个有美术天分的学生的培养或美术考试的通过率,功利性强,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及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展。

对此,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不等于职业培训,它培养人才除了要具备有较高的专业能力以外,还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美术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提高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美术教学的投资力度,对美术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研究。

二、教学目标定位错误

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美术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在现实的美术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对学生传授基础美术知识,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人格、个性和情感趋向平面化,偏离了中职院校的办学理念。这样的中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不能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也是一样的。所以,中职美术教学需要超越基础性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应用性知识,并将所学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在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以外,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把学生培养成集科学、技术、生产于一体的实用型中职人才,才能不辜负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期望。

三、教学内容有限

中职美术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陈旧单一,并且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很多中职院校的美术老师在教学上仍然是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得本该丰富多彩的美术课死气沉沉,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一概而论,过于强调共性,忽视中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无的放矢,降低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过分拘泥于既有的课本教材,忽视学生的内心需求。

(3)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大部分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学流程都是先常识、后技能,再欣赏,很少院校会组织学生参加美术有关的活动,如参观美术馆、看画展等。教育内容方面的不足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兴趣上的缺乏。

中职院校美术教学的内容要求静态知识和动态知识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静态知识)以外,还必须积极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动态知识),为学生创造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参加美术欣赏,进行美术交流的机会。另外,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

四、缺少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教课的方式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黑板+粉笔”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但是美术教学在中职院校的地位趋边缘化,学校在美术教学设备和实训环节上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都存在不足。

对此,中职院校根据其办学目的,面向社会,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为宗旨,创建自己的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促进中职美术教学的发展。学校应加大对美术教学设备和实训平台的投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技能应用水平,促进教学与生产、就业的有机结合。

五、缺少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美术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教学评价作为一种反馈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合理的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改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了解授课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但是在目前的中职美术教学中,教学评价系统存在严重不足,美术考试的范围只局限于卷面的考试,学生只需要把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下来即可,或画一张画即可。美术教师对实验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上完课就完成了任务,对学生的引导不足。部分中职院校甚至取消美术考试,只是重点培养部分有天分的学生,这对其他学生来说是一种不公平的教学对待,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授课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情况和美术水平。美术考试应综合来自学生与教师的共同评价。教师将学生的作品公开展示出来,学生可以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指出作品的亮点和不足,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缺点。考试成绩应取消评分制,教师对学生作品要给予鼓励,提出修改意见,并在综合考虑后给予正确的、客观的评价。

结语:

中职院校应该提升对美术教学的关注度和重视度,推行美术教学改革,保证美术教学能更好的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业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谋超.试析中职美术教学中应该解决的若干问题[J].中小学教育,2011(03)

[2]许洁.新视域下中职美术教学现状及解决的对策探析[J].文理导航(中旬刊),2010(10)

美学试题范文第4篇

首先是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亟待明确。

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电影审美现象。如果我们接受这个界定,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界定电影审美现象。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电影审美现象是一种效果现象(当然同时它也是一种等级现象)。也就是说,电影审美现象只能根据电影观众的审美接受状况来确定。

而电影审美接受只有在与电影艺术接受的区分中才能更明确地加以确定。这又涉及到对于审美与艺术的理解问题。我认为,电影审美接受可以界定为对广大观众接受起来比较顺利、而且一般来说也比较高尚的因素的接受。电影艺术接受可以界定为广大观众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专业工作者却特别敏感的因素的带有探索性的职业性接受。在这个意义上,电影审美接受不同于电影艺术接受。但必须说明的是,电影艺术接受可以转化为电影审美接受。也就是说,电影艺术现象有可能(但不是必然)转化为电影审美现象,而电影审美现象则必定曾经是电影艺术现象。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所谓的“娱乐片”,还是“艺术探索片”,都是既有审美因素,又有非审美因素,只是,这两者的两种因素的分布有很大不同。娱乐片以审美因素为主,探索片以艺术因素(较严格意义的艺术)为主。应该指出的是,影片中的比较露骨的色情因素和残忍的暴力因素、恐怖因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既不是审美因素,又不是艺术因素,而是非审美因素。这些因素的弱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审美色彩。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艺术、非审美的因素在电影中是应该绝对地加以排斥的。

其次是电影美学的研究目的亟待明确。

电影美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对电影作品(一部或一批)进行美学分析。对电影作品作美学分析,不同于对电影作品作艺术分析。这种不同主要是着眼点的不同。其次是所针对的电影作品的断层不同。艺术分析更着眼于电影作品在专门化和创造性两个方面的贡献。美学分析更着眼于电影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或者更严格地说,电影审美形态)这一既成事实的形成规律,或者说电影作品审美效果的形成机制和规律的分析与运用。因此,美学分析比艺术分析更关心电影作品作为整体的复杂构成。在对电影作品的美学分析中,电影作品不能再被理解为只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构成物,而是必须被理解为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级表意生成系统。可以把这种分析称之为系统性分析。在这样的理解与分析中,电影美学的研究框架才能形成。与此同时,还应当有另一种分析,即对在电影作品的各个层面中都发挥作用的审美规律与审美原则的分析。可以把这种分析称之为规律性分析。正如法国电影理论家米特里所说:“电影美学就归结为确定一种形式由于某种内容和某种意图的关系,怎样和为什么优于另一种形式,换句话说,它要在特定情况下为这些形式确立其心理学的依据。”[1]

如果说电影艺术学研究的是电影作品媒介的“特化”特征,那么,电影美学研究的就是产生电影作品效果的“普化”规律(尽管它要面对大量个别的电影作品)。也就是说,电影美学必须在同电影艺术学的区分中加以界定。

接下来是对中国电影美学如何理解的问题。

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实际上讲的是古希腊的悲剧。那么,为什么亚里士多德没有把他的《诗学》称之为《古希腊诗学》?我们有什么必要在电影美学前面冠以“中国”二字呢?顾名思义,中国电影美学属于中国电影理论。那么,为什么没有人提出建立中国物理学或中国生物学呢?我们有必要提出建立中国电影理论的问题吗?这确实是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如何,将会决定中国电影美学的研究方向。对于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也许可以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他的悲剧理论是世界性的,或者他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比古希腊文化更高的文化存在。此外,我们还可以解释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比,更具有普遍性。就是说,中国的物理学家或者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一定是世界性的和世界级的。否则就谈不到任何成果,或者说不算成果,而人文科学就不同了。人文科学似乎没有那么多的普遍性。跟黑格尔同时代的一位德国著名哲学家谢林根据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提出过一个很有趣的看法。在他看来,中国的皇帝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皇帝。其他国家的皇帝只是他自己国家的皇帝,而中国的皇帝则是整个世界的皇帝。就是说,如果那个时候,不论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理论,站在这样的立场上,就只能是世界性的理论,而不会是中国的理论。如果我们在今天仍然抱有这样一种信念的话,那么,发生于中国的电影美学(而不是中国电影美学)就应当是世界性的电影美学,也就是电影美学。是不是因为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人已经失去了“中国就是世界”的眼光、气魄与信念,所以才要提出建立所谓的中国电影美学呢?这种意图难道不是与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的关于中国的夜郎自大的论调恰好相反吗?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提出中国电影美学之时所必须考虑的。

法国学者是不是有人提出要建立法国电影美学呢?据我所知,至少巴赞和米特里都没有这种想法。麦茨是否有这种想法就很难说了。据我所知,麦茨甚至对于他的理论分析的适用范围都是存有疑虑的。那么,美国的电影学者是否提出了要建立美国的电影美学呢?在电影理论家当中似乎没有。但超出电影理论家以外,就很难说了。

总之,不管有还是没有,这其中肯定会有它的原因。但问题在于,是出于什么原因?或者可以这样说,建立中国电影美学的正当理由是什么?也许我们还可以这样认为,电影属于文化范围,而文化是有文化圈或者文化类型之分的。  事实上,精神分析就是如此。精神分析的发展表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比如,美国学者霍兰德在精神分析是否适用于中国的问题上,就表现得相当谨慎(尽管这种谨慎显得有点儿可笑)。更有意思的是,他对精神分析中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现象,诸如英国精神分析、法国精神分析、奥地利精神分析等等,并不是感到高兴,而是深深感到不安。他的疑问与我们前面的疑问是一样的,他说:“我们从来没听说过英国物理学或法国生物学,甚至在人类学、心理学和语言学中,也不再存在民族风格了。只有精神分析依然被各民族所瓜分。”在他看来,精神分析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现象表明,精神分析的推动力量与其他学科的推动力量不再是一致的了。其他学科的推动力量是对真理的追求、新资料的积累和新方法的发展。而精神分析只能响应时尚。他所担心的,并不是没有美国的精神分析,而是美国所建立的只能是美国的精神分析,而不是世界性的精神分析。霍兰德的担心是不是有道理呢?

考虑到以上的问题,提出建立中国电影美学的任务,还具有充分而且正当的理由吗?我们认为,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理由是,第一,尽管电影是“舶来品”,但电影仍然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这一点是电影文化史的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电影不同于法国电影、日本电影和中国电影。我们所要确立的电影美学,作为一种研究框架和学术规范,显然应当以对中国电影的研究为主。第二,我们所要确立的电影美学,其思想来源,不仅应当包括当代西方文化的思想成果,而且应当包括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思想成果。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要强调这一方面。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个方面,最主要的不是因为它是我们自己(民族自我)的,而是因为它确实是伟大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最富于生命力的一种文化,中国文化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即使是从理想主义的观点来看也是如此。

在我看来,只有这样的理由,才能保证中国电影美学研究目标的正当性。当然,这还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在近代世界确实是落伍了。那么,这是否表明中国文化本身确实有它的不足和缺陷呢?我认为,这种不足和缺陷应该是所有文化的特点(在文化问题上应当坚决反对“胜者王侯败者贼的观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站在更宏观的立场上来看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对中国文化的某些不足和缺陷不满,而且对西方传统理论与当论的缺陷和不足也是同样不满意的。这里没有必要掩饰我们要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西方文化和民族自我的意图。

最后是电影美学的研究框架问题。

这个问题如果不能适当地提出并得到某种解决,电影美学的群体性研究和机构性研究就根本不可能展开,电影美学研究就无任何学术规范可言(这不意味着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草率行事)。

鉴于国内尚没有提出这样的框架,本人尝试提出一个研究框架(这一框架受惠于结构主义思想家的研究成果),以作抛砖引玉或就教于方家之用。

电影美学研究的核心目的是对电影作品进行美学分析。在这种分析中,电影作品显现为一种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有四个明显的要件,也许我们可以说,这个系统有四个依次递进的基本单元,即知觉单元、故事单元、思想单元和特征单元。在这四个单元的依次递进的关系中,形成了电影作品的三条表意主线:知觉——>故事——>思想——>特征。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由于这四个单元中的知觉单元与故事单元本身所具有的“超符码”表意作用,即:

知觉——————>思想

知觉——————>特征

故事——————>特征

一部电影作品便形成了三个层面、四个单元和六条线索的构成格局(这里不必举例,上述表意线索肯定是存在的)。在我即将出版的《电影学》一书的第二章(即“电影美学”一章)中把电影作品的这种系统构成图示为:

这一分析系统的复杂性在于,知觉单元(简单地说,视听单元)和故事单元本身还有复杂的构成和特征。其中,知觉单元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影像构成和声音构成。影像包括人物造型、环境造型、文字造型和表现造型四个方面。声音包括话语、音乐和音响三个方面。故事单元的构成更灵活,也具浮动性。由于任何故事都是被讲述出来的,故事的表意功能只是通过相互关联的讲述方式和讲述内容发挥出来的。其中,讲述方式的构成包括叙述结构,讲述内容的构成包括母题。一般所说的本体论研究,主要是指对知觉单元的研究。而对故事单元的研究却可能被归结为对电影作品的文学性研究。

这一分析系统的复杂性还在于,思想单元和特征单元各有其不同于知觉单元与故事单元之处。 虽然知觉单元也表达思想,但故事所表达的思想却是电影作品思想的主体。而思想是以其整体的方式来表现特征的(当然,知觉单元也参与表现特征)。思想对于特征的表现作用,要通过对思想的分类才能理解。

思想是通过故事表现的,而故事的核心却是(人物的)动作。编导者如何处理动作,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其中包含了思想):人可以采取有理据的动作而实现自己的目的,所表达的思想是“人定胜天”或“有志者事竟成”,所传递的是对人的智慧的自豪感,是对于自然的征服感;人不能采取有理据的动作而实现自己的目的,所表达的思想是“命运是不可抗拒的”或“人算不如天算”,所传递的是对人的智慧的无用感,是对于自然的臣服感;人物所采取的主要动作都不是有理据的,因而也是无目的的,所传递的是一种一切都不可理喻的思想,是对于自然的无可名状的荒诞感。编导者通过自己的故事所表达的思想可能是隐蔽的,也可能是含糊的。但是却是可以分析的,因而也是一定存在的,并且是表现特征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故事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以确定其思想与特征的关系。一般的观众与电影批评者是不作这种分析的。这是电影美学研究者的任务。

特征单元把握起来更为困难。因为特征是一个感受性事实。而感受又是需要表达的。一般说来,对于电影作品特征的表达有两种:一是非整体性表达,如我们说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是一部“纪实性”作品,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具有很强的“写意”性,等等。二是整体性表达。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类型化表达,如悲剧、喜剧、正剧、闹剧、情节剧之类,一种是个性化表达,如痛切、沉重、亢奋等等。

以上所描述的,还只是对于电影作品的系统性分析框架。由于审美现象是一种极其广泛的存在现象,并不限于电影作品,所以美学研究所发现的一般规律对于电影作品也是适用的。把这些规律运用于电影作品的分析之中也是必要的。在这方面,我已经提出了三条规律:审美的关联性规律,审美的权重性规律、审美的结构性规律(穿透率)。其中每一规律还可能有一些具体的原则。如权重性规律就包括均衡原则和极致原则两条原则。[2]关联性规律揭示了审美对象如何利用了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关心。权重性规律揭示了审美对象的各种构成因素的不同重要性的综合作用。结构性规律揭示了审美对象的内在结构与人的内在关系。

美学试题范文第5篇

4.1.简述审美经验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4.2.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是什么?

4.3.为什么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

4.4.谈谈对于审美经验的超越性的基本看法。

4.5.请简述审美感知相对于一般感知的特点。

4.6.审美理解具有什么特点?

4.7.审美主体的功能调节和结构调节分别指的是什么?

4.8.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是怎样两个不同的层面?

4.9.请简述审美体验的起始终结都是感觉。

参考答案

4.1.简述审美经验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答:(1)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2)这种艺术活动的实践性导致了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3)艺术作品在被接受过程中,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紧密的联系。

4.2.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是什么?答:第一个方面是“感性直观性”,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另外一个方面是“本质直观性”,因为排除了概念对于理性认识的干扰,所以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把握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4.3.为什么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答: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实际事物的存在毫无关系,是直接将事物的形式与自身的感受相联系;其次,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要求排除功利因素的干扰。

4.4.谈谈对于审美经验的超越性的基本看法。答: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中的超越概念包含了“横向超越”与“纵向超越”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2)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3)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4.5.请简述审美感知相对于一般感知的特点。答:审美感知相对于一般感知,具有以下特点:(1)它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交织。(2)它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2)它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把握对象,具有整体性特点

4.6.审美理解具有什么特点?答:审美经验需要理性的参与,以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判断和评价。据此,我们可以把审芙经验中理解的特点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1)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由于在反思判断中主体并没有明确的规律可循,而必须直接从特殊的审美对象出发去发现其普遍性,因而他不需要也不可能把对象分解为抽象的概念,而必须保持其完整的感性形象。(2)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叉显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由于审美对象中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并不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通过感性形象暗示出来的,因而对其的理解也不可能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进行,而必须通过渗透着理性因素的直观活动来进行。与抽象的逻辑推理相比较,这种直观活动看似更加具体,实际上却更加模糊和含蓄,所把握到的意义也显得不够确定,却意蕴丰富,回味悠长。但是,审美对象必然具有自身的规定性,所以理解活动虽然没有止境,但也不是主观任意的,而必须始终围绕对象来进行。

4.7.审美主体的功能调节和结构调节分别指的是什么?答: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分为有意识与无意识,有意识的调节是功能性的,而调节本身在心理结构中是无意识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就是这种有意识的功能调节和无意识的结构调节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