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制造业发展趋势

制造业发展趋势范文精选

制造业发展趋势

制造业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由2003年英国政府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为肇始,而进入各国政府的视野。以后欧盟提出“在不降低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减少能源消耗”,并制定了一系列与低碳经济技术相关的标识和设计标准,以引导低碳产品的发展和消费。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呼吁全球应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在我国早在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7年6月中国政府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的要求。2007年APEC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硬约束,调整实体经济发展方向,“向“改善气候”所要求的新经济转型势在必行。“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国家意志。“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绿色经济,其实质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的排放,保护全球环境。低碳经济更突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低碳经济”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和杜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2.1能源需求加速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我国正处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和农村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升级,都对产品形成巨大的需求。不可能绕过发展“重化工业”这个资源、能源投入巨大,原材料工业增长速度快的“坎”。能源消费在短期内将延续加速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以上。同时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69.5%,煤炭消费比重大CO2排放强度较高,高度密集的生产和消费煤炭的方式,形成了中国碳排放密集型的能源发展模式。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得多,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的近两倍。在2030年之前,仅中国排放的温室气体就占世界增加排放量的1/3还多。致使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而发达国家已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形势非常严峻,任务也十分艰巨。

2.2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提高能源效率短期难以实现我国的第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仍然停留在l:5:4的状态,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生产特别是重工业比重严重偏高,低能耗产业比重相对较小。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小。2006年我国创造单位GDP(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目前,我国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到目前为止,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还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另外,部分行业仍存在一些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中小企业。加之受到地方利益的保护,这些企业难以即时地关停并转,致使部分地方仍存在高投人、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

2.3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低碳技术发展落后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低碳技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瓶颈是整体科学技术水平落后,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不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上而还面临诸多困堆。总之,发展低碳经济,进行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大转型、大调整,节能减排,以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正确的,应当大力推进。然而中国国情,却并不如此简单,低碳经济面临着严重挑战,需要有相当的演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3.1首先形成国家战略框架

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的重要的支撑就是“低碳技术”。因此发展低碳技术成为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传统部门。也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无碳和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等众多新领域。从目前国内外低碳技术现状来看,近期内,主要是发展节能与提高能效技术,如各产业的降低能耗措施,煤炭等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从中长期看,主要是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控制主要行业CO2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处置利用技术;发展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和利用与封存技术等。

3.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产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进一步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低产出的产业;运用政策手段引导和鼓励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产业和产品的发展。

3.3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水能经济”、“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然而,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仍是高碳结构,石化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结构92.7%,其中煤炭占了68.7%,石油占21.2%。中国经济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仍然要依靠高碳能源,低碳经济之路任重道远。要改变中国目前过度依赖高碳的石化能源的现状需要相当时日。从上述基本国情出发,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最现实、最基本的路径。为此我们需要搞清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其核心目的都是推动经济模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模式转型。其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循环经济在做法上更强调从源头控制,突出“减量化”;即从生产领域入手,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和节能减排。两种经济模式的核心内容有些差异,即循环经济的核心侧重于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应用,强调的是资源和能源被多次重复利用,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能源节约和利用,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低碳经济则是针对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点是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碳能源消费,进而建立起全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其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让碳排放量达到比较低的经济形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我们应理性地对待,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正确理解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优势,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4把中国纸业打造成“低碳产业”

4.1目前中国纸业仍然是一个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

国家已将造纸工业列为国民经济高能耗、高污染七大行业(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化工)之一。2009年造纸工业的生产总值为4660亿元,占工业生产总值340507亿元的1.39%,但是2008年造纸工业用水量却占全国工业总水耗的8.89%,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18.76%,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占全国排放量的31.82%。同时,造纸业又是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以木浆铜版纸生产为例:每生产一吨铜版纸则要消耗:木材4~6立方米,化工原料0.75~0.80吨,水20~26吨,电1700~2000Kwh,标准煤1.0~1.3吨。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纤维原料、化学药品和燃料,排放大量CO2。

4.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中国纸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是造成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根据中国造纸协会统计,目前中国规模以上造纸企业3494家(2008年)、3686家(2009年),按国家大中小型企业标准划分如表1所示。即小型企业占88%以上,100万吨/年规模以上的企业只有9家。从营业收入、利税总额来看,小企业只占1/3左右。说明小企业的经营水平低下,技术装备落后,能耗效率低,投入产出率低等。关闭这些落后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按国家规划“十一五”期间,将淘汰3•4万吨以下草浆生产线及2•0万吨以下纸板生产线等落后产业,这将大大提升我国造纸企业的现代化水平。

4.3大力推行企业的节能措施

众所周知,纸业是能源消耗大户,其吨浆、纸和纸板直接综合能耗大约为1.1~1.3吨标准煤,即每生产一吨纸和纸板就要直接消耗一吨多标准煤。如果加上间接能耗,如一吨铜版纸要消耗0.75-0.80吨化学药品,而生产化学药品消耗的石油能源;生产过程的用水、废水处理等消耗的电能,使单位纸和纸板的总综合能耗比直接能耗大若干倍。应该说,在过去几年纸业界在社会压力下,重点关注了减排,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对如何降低能耗似乎关注的不够,如在每年一度的“造纸工业年报”中都没有能耗的统计数据,没有形成一定的社会压力,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为此,中国造纸业应大力推行如下企业节能措施:(1)完善标准,尽快不同浆、纸种的综合能耗指标要求;生产过程中不同耗能工序的能耗效率要求。(2)采用节能技术与设备。制浆造纸工业中,主要消耗能源的工序有蒸煮、黑液蒸发、碱回收(包括石灰窑炉)、纸页干燥等。研究表明,制浆造纸生产蒸汽消耗主要为制浆过程的黑液蒸发(占18.54%)和蒸煮(占10.48%),造纸过程的纸页干燥(占38.40%)、配料流送(占10.65%);电耗主要消耗为制浆过程的磨浆和精浆操作。节能潜在带宽为:纸页干燥66%、石灰窑炉35%和黑液蒸发27%,也就是说纸页干燥的节能潜力最大。降低能耗主要依靠生产工艺改革,更换节电型设备;纸机改造和技术引进,采用新型脱水元件、成形整饰辊、靴式压榨、蒸汽箱、密闭干燥,设置定量、水分、厚度检测控制仪表,提高产品质量,纸机干燥余热蒸汽的热泵技术以降低电、汽消耗;干燥部PowerDryPlus干燥箱技术可以节省50%的能源。现代连续蒸煮工艺及设备可以大量降低蒸煮能耗,特别是连续蒸煮设备内洗浆节约了大量洗涤水,并回收余热;推广中高浓输送与混合设备、中高浓洗浆、漂白与中高浓打浆设备,可大量降低电耗。(3)最大可能采用可再生能源,加强自产能源的利用,如进一步提高制浆废液碱回收产生热、电能效率。包括企业内部废渣用于锅炉燃烧,甚至采用秸秆与煤混烧。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尽可能把余温、余压、余热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回收热量。

4.4设计和生产“低碳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

“低碳意识”将在商业利益领域成为发展趋势。我国出口企业应该了解和关注,国际评估标准有三个:PAS2050主要用于评估各种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WRI/WBCSD产品生命周期核算和申报标准,主要是公开披露产品层面的温室气体排放。预计2010年12月出台的ISO14067,该标准将包括温室气体排放评估和评估结果的通报,但该标准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立法,主要还是以自愿的形式通过有碳意识的消费者的选择,以市场的驱动来推动制造业和整个社会的碳减排。“低碳产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考虑提高环境效率,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在最大限度内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的产品。国际上对低碳产品的标准和法规要求,主要是针对产品碳足迹的评估。碳足迹(CarbonFootprint)表征人类生产与消费行为引起的直接与间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用“足迹”形象地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在日益增加的温室气体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近年来,随着国际相关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大力推行,碳足迹开始在工业节能减排、产品生态标识和国际碳交易等领域广泛应用。主要用于评估各种商品在生产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但导致气候变化的气体并非只有二氧化碳,还包括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等所有温室气体。“碳足迹”的计算方法是从追溯产品源头开始,连接与产品相关的各个单元过程(包括资源、能源的开采与生产、运输、产品制造、使用、废弃等),建立完整的生命周期流程图,再收集流程图中各过程单元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并进行定量的描述的。对于企业而言,确定碳足迹是减少碳排放行为的第一步,它能帮助企业辨识自己在产品生命周期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过程,根据碳足迹的分析结果,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方案,还可以预测拟采用的减排措施会对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影响,从而实现对不同减排措施进行改进和优化。企业还可以通过碳足迹的计算宣传自己的碳减排行动。所谓低碳产品认证,在国外近二三年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目前,已有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开展低碳产品认证。是以产品为链条,吸引整个社会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向产品授予低碳标志,从而向社会推进一个低碳产品采购和消费模式,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技术。我国环境保护部在参考了国外低碳产品认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决定开展低碳产品认证。我们现在关键是要关注国际低碳环保法规的发展,踏踏实实学习一些量化产品碳足迹的知识和方法,以应对以后国际越来越严格的气候变化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求,规避风险。另外,出口企业主动申请相关产品认证的碳标签,也是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有效途径之一。

4.5形成企业自己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原则,就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原则)。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推行切实可行的清洁生产技术、对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组织厂内各生产工艺、各生产环节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物、废气、废水的排放,使废物、废气、废水在本企业内部吃干榨尽,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内部可再生资源,这是企业实施低碳经济模式最切实、最可行的路线。对造纸企业来说,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实践,没有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也就失去了其生存的活力。制浆造纸工业的清洁生产以资源减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为原则,贯彻于纤维原料的选取、备料、制浆、洗涤、漂白、纸料制备、抄造等整个过程中。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是造纸工业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要大力推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1)推广企业用水网络集成技术,推广应用逆流洗涤、洗涤水循环利用系统;提高纸机白水回用率,加强白水封闭循环工艺研究;(2)鼓励企业发展外排废水处理后的终水回用,废水深度处理后回用技术和设备。(3)积极研究和推广应用降低废水排放技术。(4)采用连续蒸煮或间歇置换蒸煮,可节约蒸煮用汽50~60%;封闭式洗筛系统;合理组织漂白洗涤水的逆流使用;(5)大力推广中浓洗浆、筛选、打浆、输送技术和装备;以及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

制造业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1.一方面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董事长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他受命于全体股东的信任;另一方面经营者本人也是股份合作制单位的大股东,企业的利益就是他的利益。这两者决定了经营者必须不断提高完善自我,尽心尽力地办好企业。产业结构的“小而全”适宜于股份合作制。林业企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小社会,既有林产品加工单位,也有非林非木项目、第三产业等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且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小而散的企业,改组、联合、兼并等形式都难以实现,股份合作制则尤具优势。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启动,全国林业行业将有91万富余职工分流,且大多将从事多种经营产业。股份合作制恰好适合于国有林区经济的特点,是林产品加工、多种经营等企业组织形式的最佳选择。

2.股份合作制改造适应的范围股份合作制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涌现出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形式,是股份制与合作制相结合的产物,基本特征是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相结合,劳动合作是基础,资本合作是纽带,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企业的股东,他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共同分享利益,共同承担风险,实行民主管理,企业决策体现多数职工的意愿。这种内在的特点决定其在林业企业适合的范围,①企业规模:中小型企业,其股本总额在600万元以下,员工人数控制在300人以下;②产业领域:林产品加工产业、非林非木产业、多种经营产业、建筑业等非垄断性工商业;③劳动密集型企业;④集体企业;⑤微利或亏损且扭亏有望的小企业。

3.股份合作制改造的方式股分合作制作为改革的一种新生事物,目前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诸城模式”,还是“兴城模式”都尚属在探索之中,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而确定。笔者认为,在林业企业内部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整体改造型。主要适合有一定效益、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企业,且净资产较少,整体条件又较好,生产经营大体正常,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企业,由企业职工出资买断全部存量净资产,整建制改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2)切块改造型。主要适合企业下属的段“少佑或漏枯”都会给国有资产造成流失;“多佑队(小企业),或者是整体企业丧失发展能力,局或高佑”都会给改制企业造成股本不实,影响企部还存有优势的企业,划整为零,划小核算单业的发展。清产核资必须科学、公正、公平、合位,实行分块经营,分块改造为股份合作制企理。其次,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向国有资产管业。理部门申请立项,聘请有评估资格的中介部门(3)重新组建型。主要适合于非主营业务进行资产评估,使资产评估依法运作。的企业,规模较小,整体分离母体后既有利于精(2)合理设置股权。股份合作制是劳动者和干母体,又有利于自身发展。从母体分离后按生产资料直接相结合的企业制度,“劳者有其照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要求重新组建,形成新的股”的特征使企业职工人人持股,股权高度分股份合作制企业。散。虽然企业和职工股东的利益形成了共同体,(4)企业参股型。主要适合于相互间有关在一定时间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长此以连的配套小企业。把企业的存量净资产划分成往,股权的过分平均,使每一位职工股东都站在企业法人股和职工个人股,职工个人股由本企相同的获利起点上,必然会形成新的“平均主业职工购买,企业法人股由相关企业以参股的义”与“大锅饭”。可想而知,在一个企业里职工、形式进行技术、供销等方面的联合协作,以资本管理人员和经营者不体现差异,就没有了责任,为纽带,达到以强扶弱为目的的股份合作制企也就没有了积极性,同时也就没有企业的管理业。效益。因此,在股份合作制改造中,必须合理设(5)配股出售型。主要适合林业企业内部置股权结构,对经营者和经营者群体的持股比由原集体经济组成的集体企亚,把原有集体企一例作出特殊规定,体现出差别。在具体操作过程业存量资产的一部分折股量化到职工个人持中要视改制企业的情况而定,按照承担责任和股,另一部分由新组建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决风险的大小分配比例,一般经营者群体持股比策机构人员购买,体现出责任和风险的差别,也例可占职工持股比例总数的20%一30%以内,就是由集体企业改制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增强经营者群体的“切肤感”和责任感,发挥

制造业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我国的工业工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得到了较快地发展,尤其在制造业的发展中被广泛应用,本文主要讨论工业工程在制造业的现状及趋势。

关键词:

工业工程;制造业;趋势

1工业工程的起源和定义

泰勒(FrederickW.Taylor)和吉尔布雷斯(FrankB.Gilbreth)被认为是工业工程(IE)的创始人。19世纪80年代,泰勒主要研究怎样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人为研究对象,管理学史上称之为“科学管理学之父”。吉尔布雷斯主要从事作业过程中的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其中,动作研究是把作业动作分解为最小的分析单位,然后通过定性分析,找出最合理的动作,以使作业达到高效、省力和标准化的方法,管理学史上称之为“动作研究之父”。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提高了生产率,从而开创了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研究的先河。工业工程发展已有100多年,它包含内容丰富,涉及的领域广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因此,在工业工程发展的过程中,世界各地学者、专家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在诸多解释和定义中,美国工业工程协会提出的定义最具有代表性,其表述如下:“工业工程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工程技术,它综合运用数字、物理学、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1]。”

2现代工业工程的内容和应用

现代工业工程讲究系统优化,是一门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学科,它广泛应用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层面,对企业的生产系统和管理进行优化,以供应链管理和运筹学为主要理论,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实施。工业工程的重点是系统整体的优化,系统效益最佳是其最终追求,亦即提高效率,减少浪费[2]。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期,制造业企业开始运用现代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逐渐向先进制造业转变,其中,计算机集成技术融入到了现代工业工程中。制造业是工业工程(IE)应用的第一个产业,至今已过去100多年,在这期间,工业工程(IE)扩展到了各个工程服务相关领域,其中包括建筑、煤炭、服务、餐饮、旅游等领域。虽然,现代工业工程应用如此广泛,但是制造业是其主要应用领域。

3工业工程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当前世界制造业发展的特点是两个“M”(Manufacturing与Management)联姻,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是先进制造技术(AMT)的一个突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大进步[3]。在这种背景下,如精益生产(LP)、标准化管理(SM)、全员生产维护(TPM)、物料需求计划(MRP)等应运而生。在全球化贸易形势下,制造业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一个有力途径,是把工业工程融入企业的发展管理中。工业工程是一门“技术+管理”的学科,它包含着各个学科相关知识,是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的。同时,工业工程也注重人的因素,在应用工业工程的过程中,综合各种相关因素,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制造业应加强对外界市场的感应能力,深化现代制造业企业的改革。中国的制造业企业落后于世界知名制造业如西门子,丰田汽车,通用汽车等,主要原因是起步时间晚,理论体系不成熟,认识程度低,企业应用尚需研究与开发、标志性成果少,制造业员工素质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如下:(1)自主拥有核心技术不成熟,创新技术能力差,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少,制造企业多依赖于国外先进技术,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也就是工业2.0时代,而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产业。(2)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装配制造占制造业中的比重(2017年)仅为30.4%,落后于日、美、韩、欧等发达国家。(3)中小制造业企业只追求产量,不重视质量,员工素质整体水平低,导致生产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4)企业缺少系统理论的营销战略,仅靠劳动力成本低带来的优势同世界先进制造企业竞争。

4工业工程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4.1计算机集成技术与工业工程的系统性

提升研发制造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水平,综合运用工业工程的方法和思想(MRP、MRPⅡ、ERP)解决计划需求和制造能力之间的矛盾,及时进行全方位生产,加快供应链流通速度,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响应能力。

4.2强化制造业应用工业工程的系统性

企业首先将设立工业工程(IE)部门和岗位作为强化方式,逐步扩展工业工程的工作职能和工作范围,推动国内工业工程的较快地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实现跨职能团队的运行模式,要真正实现工业工程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平等关系,不参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具体业务,真正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融通,通过这种跨职能团队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强化工作授权,直接由部门经理领导,为制造企业管理层制定策略奠定重要的前提。

4.3产学研结合提高工业工程的研发和学科创新

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同企业的交流,促进制造业企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建立咨询公司,强化工业工程的交流和应用。

4.4充分依靠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寻找产品价值链中的优势环节

制造业的成本行为及其相对成本地位产生于制造业在一个产业里竞争时所从事的价值活动[5]。结合工业工程的价值分析,制造业企业分析制造过程价值链,确定竞争对手的相对成本和成本差异的根源,根据价值链观点对制造业成本结构进行分析,来控制成本驱动因素和重构价值链,获得成本优势。

5结语

工业工程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能够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文章主要探讨了工业工程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推动我国的工业工程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毫无疑问,工业工程的发展应用,可以作为我国制造业在危机环境下持续高速、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易树平,郭伏.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0-21.

[2]杨英慧.工业工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价值工程,2012,(21):32-33.

[3]郭重庆.工业工程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2):1-3.

[4]齐二石,等.我国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和发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6):1-5.

制造业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国民生产经济的发展,推动机械工业不断发展。机械制造自动化致力于提高效益、质量科技竞争力。这门技术主要研究机械产品的设计、加工、制造、生产、使用、销售、维修及其他回收再生的流程,下面我们主要对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技术特点及其发展进行研究。

1.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特点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传统的机械制造产品有所不同,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主要是将机械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制造水平,并且提高工作效率。机械制造自动化具有安全性能较高、提高产品质量、改善行业的劳动形式和推动社会的发展的特点。下面主要对机械制造化的特点进行具体阐述。

1.1安全性能比较高。

在机械制造产品的过程中,采用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可以进行自动报警、自动诊断。在机械制造自动化生产过程中,机械自动化系统能够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判断,并以特别的方式将问题表现出来,这能够让一些因为生产故障而导致的事故减少发生。与此同时,机械制造自动化能够减少一些由于个人操作问题产生的工作失误,毕竟,机械化自动技术是通过电子信息进行控制的。

1.2产品质量能够得到提高。

机械制造化过程中,通过电子信息系统的控制,将机械的设计、加工、制造、生产、使用、销售和维修进行严格的控制。因此,机械制造自动化实现了批量化生产的目标,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同时,机械制造自动化能够将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自动化系统能够在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后查找原因。

1.3改善行业的劳动形式。

机械制造自动化与传统的机械制造有所不同。传统的机械制造主要依靠人工进行生产活动,而机械制造自动化能够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缓解人们的生产压力。于是,从事体力劳动这种低端岗位的职业会越来越少,社会上会出现更多的高端知识技能型的工作岗位。这大大提高了机械生产产品的技术,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改善行业的劳动形式,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1.4推动社会发展。

机械制造自动化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首先,它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大大增加机械设备的产量。其次,机械制造化技术能够不断推动技术的创新。随着机械化程度的加深,我们对于机械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将不断推动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最后,机械制造自动化能够减少对能源的使用,能够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但是制造业的发展程度离国家的要求还差一大截,这主要是由于制造业发展得晚,基础设施不好。下面主要讲述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状况。

2.1设计方案及制造工业落后。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完善,历时长,这使得西方国家的工业化程度较高。虽然我国的工业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可以发现我国的工业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制造业工艺不好、现代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为了推进我国工业化程度的发展,我国应该对机械制造技术进行创新与变革,促进社会的发展。

2.2制造行业制度落后。

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工业化水平达到很高的程度。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也制定出了一套完整而科学的行业制度,这些制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在工业化企业内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科学的准则,并且企业大部分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使得生产过程更为高效。审视我国的制造业企业,绝大部分还在进行人工管理,计算机管理模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和发展。因此,我国要完善和创新工业企业的行业制度。

2.3企业管理方面。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西方国家逐渐将计算机与制造业管理相结合。大部分的西方企业都比较注重企业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比较提倡精益生产、准时生产、高效生产的思想。在我国,由于信息化时代的进程较慢,我国大多数的企业还没有采用计算机管理模式。

2.4自动化生产程度低。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企业广泛采用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自动化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等,已经达到了一种生产自动化、集成化以及智能化的程度。然而,在我国,这些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我国的制造业还没有成熟起来。因此,必须提高自动化的生产程度。

3.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具有安全性能高、产品质量提高、改善行业的劳动形式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特点。总而言之,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创新和发展。我国机械制造技术主要朝着自动化、智能化和精确高效化发展。下面主要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做具体的说明。

3.1自动化和智能化。

在机械制造业中,以往的自动化系统只能在已设定的情况下工作,对于一些突发状况不能进行正确而及时的处理,这使得工作不能圆满完成。而在智能化系统中,计算机能够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地用人的思维来处理问题。并且,在当前条件下,自动化和智能化已经能够完美地结合起来,处理各种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

3.2精确高效化。

精度和效率对于机械制造技术而言至关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床硬件发展迅速,不断完善发展,数控机床的效率和精确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它的安全性能高,能够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改善劳动的生产形式和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机械制造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设计方案及制造工业落后、制造行业制度落后和自动化程度较低等。我们应该切实推动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促进我国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西平.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2013,(8):78,82.

[2]吴晓辉.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纵横,2014,(14):

制造业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装备工业是高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要的手段和产业载体,具有高新技术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如大型计算机及其配件制造、航空航天

设备制造、电信设备制造,等等。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设备制造业,能够形成新的高效生产力。利用高技术改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大致可以归纳为:

1.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是改造的主要宗旨

瞬息万变的市场,促使交货期成为当今装备制造业企业竞争的焦点。因此,许多与此相关的高新技术,如并行工程技术、快速原型成形技术、快速资源重组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改造装备制造业中。

2.制造资源的柔性和可重构性是改造所用装备的显著特点

个性化的需求和不稳定的市场环境要求用柔性化和可重构的自动化设备、智能化的软件对企业进行改造,并制定企业柔性发展战略。

3.网络化和虚拟制造技术在改造中将广泛应用

采用网络技术可实现针对全球任何一地的用户订单而组建动态联盟企业,进行异地设计与制造,然后在距离用户最近的生产地装配成产品。采用虚拟制造技术可形成虚拟的环境、虚拟的制造过程、

虚拟的产品、虚拟的研发机构、虚拟的企业,从而大大缩短装备的研制周期,提高一次成功率。

4.“绿色”是改造装备制造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日趋严格的环境与资源约束,使绿色制造越来越重要,它将成为21世纪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未来的产品必须具有在全寿命周期无污染、资源低耗和可回收的特征。用高新技术改造装备制造

业,就是要实现产品生产、消费过程不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5.技术集成是改造取得成效的重要手段

要通过应用高新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仅采取单项技术往往不能见效,而多项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显得愈来愈重要。

二、问题的提出

20世纪末,高新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对经济的影响不仅是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以极大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传统产业,与之

相融合,是传统产业发生深刻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对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利用提升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改造的对策

以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为宗旨,以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手段,选择一批重点产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进行改造和升级。

1.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以体制创新为切入点

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装备制造业多为国有大型企业,体制问题、机制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对于那些未改制、机制不活的企业,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很难发挥作用,而且常常使企业又背上

了新的沉重的债务包袱。因此,首先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在企业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按照全球化的专业化的思想,充分利用国内外两方面的资源,对企业进行重组。在激活了企业活力,企业组

织结构实现合理化的基础上,再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以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主要手段,以技术的集成应用为侧重点

据对一部分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技术需求调查,对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需求最为迫切,而对先进制造技术的需求中,现代设计技术占据首位。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单元技术的综合集成应

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要发展重大装备、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常常需要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要通过高技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取得重大经济效益,也必须多项技术的集成应用,而且还要特别注重与采

用先进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结合起来。

3.用高新技术改进产品与改造企业并重,提倡硬装备软提升

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包含两方面的内涵:

①改造企业的研发、设计、加工和装配、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全过程;

②将高新技术注入产品本身,实现机械、电子、信息的融合和一体化,特别要注重用软件技术对老设备,传统生产过程的改造。

4.围绕核心能力进行改造

所谓核心能力是指:一个企业在自己所从事的生产和服务活动中,拥有一组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优越的技能或技术,这些技术或技能可为客户提供某种特殊的利益。核心能力是支持企业赖以生存和稳

定发展的根基。用高新技术改造企业应围绕核心能力不停顿地进行,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间难以超越。而对于非核心能力,可以利用社会优良的资源去弥补。

5.选择若干行业、地区和企业进行示范是一种积极、稳妥的作法

选择若干重要的装备制造业、有代表性的地区及有活力的企业作试点,以便探索出一条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路子,这对于全面改造、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

义,是一种积极、稳妥的作法。

参考文献:

[1]刘俊.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制造业的技术选择研究.价值工程,2003,1.

[2]李士梅.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0.

[3]白杉.时代呼唤先进制造技术[J].上海大中型机电.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