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技术论文

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精选

职业技术论文

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1.1对于教师,多媒体素材数量庞大、包含的种类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选择性的进行素材的使用。这些素材也可以作为教师的参考,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来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自行制作。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占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一些职业院校,招收学生比较困难,这就要求这些院校提供高质量的毕业生才能扩大生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只有主动学习,教师的教学才能有效果,学校的综合水平才能提高。

1.2在传统方式的教学中,课本是主要的教学资源,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数量庞大的教学资源,网络的共享性也让各个院校之间能够共享教学资源,资源数量会随着时间逐渐增多,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适合学生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职业教学中有一些实验和动手操作的部分,错综复杂,很难在口头上表达清楚,如果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这个部分的教学,学生只会听的一知半解。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结合,就能开发方针的操作系统,让学生可以自由自在的进行实验,掌握这些实际操作的知识和技巧。

1.3多媒体技术在职业教学中的应用,对职业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有提高。教师能够结合现在新式教育的特点,最大化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和生动,节省了教学时间,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是教师教学的有力帮助。计算机和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而多媒体技术则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交互式、协作式的学习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学生接受。

1.4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决定教学内容,学习时间和场所也是比较固定的,学生在教学中没有主体地位,学习比较被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失去了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职业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对于学习时间和场所有了更多的选择,顺应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多媒体教学的问题和建议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虽然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得到了普及,但是传统依靠黑板粉笔的“填鸭式”教学理念,仍然是根深蒂固的。在多媒体教学的发展道路上,我国的职业院校尚没有深入,很多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技术不够了解,没有制定适合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方法,只重视教学的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对教学内容也不做深入的研究,教学设计不够科学和合理。这让多媒体教学就会流于形式,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个方面不仅包含了职业技能,还包含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多媒体教学在职业教学中产生的诸多问题,要注重方法和目标的统一,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2.1对于多媒体教学使用的素材,要进行精心挑选和设计。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的改变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将课程的性质、目标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是多媒体并不是仅仅代替了原始的教材;另一个方面是虽然多媒体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教学素材,但是切忌杂乱无章以及和课程无关,数量并不能决定一切。要根据课本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决定多媒体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灵活的选择多媒体教材的形式。

2.2我们都知道,一座房子最重要的就是地基;对于教师,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基础。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的语言、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的不同,对教学效果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是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缺一不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基础,这是一个合格教师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放弃的。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度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提高教学效果。

2.3要灵活的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太复杂、太多的话,都会事倍功半。相对于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更多内容的讲解,但是如果教师为了赶进度而一味教学的话,学生就会缺少思考时间,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和学习是同等重要的,只学习不思考,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三、结束语

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1.1借助生活常识,更快掌握基本电路理论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一些电路知识比较抽象,仅凭书本上的定义,学员不易理解。此时,不妨借助生活中的常识和经验,帮助学员理解。例如讲述“电容器、电容量”概念时,我们就可以用容器装水作为例子。比方说“水桶”是一种容器,它储存的物质是“水”;“电容器”也是一种容器,只不过它储存的物质是“电荷”。水桶储水量的多少,取决于它的容量;同样电容器储存电荷的多少,取决于电容器的电容量(电容)。再进一步指出电容的大小与电容器结构的关系,学员就能融会贯通了。又如,在介绍“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之前,不妨先提出“自来水管总管的水流量和各支流水管中的水流量是否相等?”“总自来水管和各支流水管的接头能否储存水?”等大家都能凭生活经验判断出来的问题。然后,教员抓住时机,讲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内容,学员很快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即电流在电路节点中流动的情况和水流在水管各接头的流动情况相同,从而准确地理解定律的内涵。

1.2运用实例教学,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我院士官学员主要来自各陆空军船艇部队,毕业后大多会回原单位继续从事与船艇相关的工作,所以我们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借助船艇上的实物举例说明。利用相对熟悉的事物来讲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更能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学员会去主动思考,配合教学并且对学习过程产生深刻印象,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解电压源的串、并联时,可以分别以船艇蓄电池的串联和发电机的并联运行为例讲解。蓄电池的串联就是电压源串联,船艇上常用的6135型柴油机启动电机额定电压是24V,此时可将两个12V的蓄电池串联起来作为其电源;船艇电站中发电机的并联就是电压源并联,当单台发电机输出电流小于电网中负载所需电流,可将两台同型号的发电机并联起来为电网供电。总之,如果完全按照教材讲解,学员会感觉抽象难懂,认为这是门纯理论的基础课,对以后的工作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教学时多联系实际,通过感性认识,可以使学员加深对电路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也对船艇电力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并为后续船艇电气设备、机舱自动化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2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士

官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对象来自基层,毕业后还将回到基层继续工作,掌握满足任职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重心不仅是使学员获得关于电路的理论知识,更要通过实践教学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通过科学合理、环环相扣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员逐步具备设计和连接简单电路、检测和检修常见电路故障,进而初步具备解决一般性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至关重要、必不可少。

2.1改革传统电工电子实验项目目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以电工电子实验的形式开展的。目前,电工电子实验项目设置比较单一,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约占80﹪。验证性实验主要为理论教学服务,可加深学员对基本电路定律、定理和电路特性的理解。如本课程“直流电路”部分,就有三个验证性实验,分别是“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叠加定理的验证”和“戴维宁定理的验证”。考虑到士官职业技术教育与学历教育不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不需要学员掌握过于深奥的理论知识,主要是加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能够学以致用。故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可以大大减小,而增加技术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技术性、综合性实验可以培养学员掌握基本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技术和基本电路量的测试技术等。如本课程第一次实验可以安排为“常用仪器仪表使用”,该实验可以让学员掌握常用电工工具、电子仪表的使用方法及安全用电的常识,掌握测量仪表的调校与维修,培养学员对仪表和电工工具的使用和选择能力。学习了“正弦交流电路”这一章以后,可以开设“日光灯电路的连接调试及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当学员通过自己的努力调试成功,日光灯点亮的时刻,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然后再通过并联不同容量的电容来观察电路功率因数的变化情况,使学员更深刻地认识到电容器对于提高电路功率因数的作用。这样既加深了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其动手能力,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对提高专业技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由学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确定实验器材和进行实验。设计性实验可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直流稳压电源”部分后,可以让学员设计一个低压直流充电电路;学习了“组合逻辑电路”部分后,可以让学员设计一个水位报警电路等等。总之,单一的验证性实验会使士官学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于电工技能的培养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实验项目重新设置后,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可以降到30﹪以下,技术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应该超过70﹪。

2.2增设电工电子技能实训模块受课程进度和时间影响,电工电子实验是对电工电子技术中某一个模块知识的实践应用,而不能将前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应用。每一个电工电子实验的学时是2学时,通常安排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某一章节的理论授课完毕后进行。即使是设计性实验,也只能在设计好了电路以后,在虚拟仿真软件中连接,仿真运行来验证正确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授课全部完毕后,有必要增加电工电子技能实训模块。电工电子技能实训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训练,这些项目可能涉及到课程中多个知识模块的综合应用。通过实训,从一张图纸、一根导线、一个焊点、一个故障开始,可以培养学员的读图能力、按图接线与调试能力、分析问题与排除故障的能力,从而达到具有综合运用电工技术的能力。如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曾介绍过万用表的工作原理,电工电子实验中也经常要用到万用表来进行测量,“万用表的组装”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训项目。“万用表的组装”是要求学员将散装的元器件按照装配图安装、焊接、组装成一个完整的万用表。在该项目中,学员不仅要掌握基本元器件的识别、测试,基本焊接工艺及基本电子电路的搭建方法,还必须具备对装配图的识读能力,对工具的选择与使用能力,对功能单元的装配能力。组装焊接完成后还必须进行检测,这可以进一步培养学员对电路板元件插接与焊接工艺的评判能力,对焊接缺陷的修正能力,对电子电路的检测能力。因此,该项目对学员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电工电子技能实训在时间上可以以天为单位,以2~3天完成一个项目为宜,不同专业可根据各自培养方向设置2~3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项目。如船艇观通专业可设置“收音机的组装”实训项目,通过该项目,可以使学员进一步了解电台调频收音的一些基本知识。电工电子技能实训的要求比电工电子实验要更全面、细致,对动手能力要求也更高,更贴近任职需求。但电工电子技能实训和电工电子实验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有联系,相辅相成的,实验是实训的前提条件,实训是实验的延伸与综合。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中,电工电子实验是基础,电工电子技能实训是核心。

3结语

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领导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指示精神,积极创办特区职业技术学校,为特区的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各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位全国首位。其经验之一是在职业教育中采用“模块式”教学法。

1采用“模块式”教学法的背景

近几年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学校按照市场需求预测设置专业,招收、培养的学生只有在经过三年学习之后才能出炉,而此时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过去的热门现在可能变成冷门;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某些专业技能、知识可能严重滞后,满足不了社会对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导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高。与此同时,深圳特区的传统产业目前也正面临着增加科技含量的变革,大量在岗职工也存在着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的问题。如何解决变化的市场需求与稳定的职校专业设置的矛盾?怎样才能增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对社会人才需求的适应性?我们的实践表明,选择“模块式”教学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靠途径之一。

2“模块式”教学法的内涵

“模块式”教学法的设想源于幼儿喜爱的玩具积木。每一块小小的积木好似一块块的“模块”,小巧灵活,其独特的几何外形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彼此间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根据不同的构思、按不同的方式来选择不同的模块搭配组合,以构成形态各异的完整图形。“模块式”教学法就是借用“积木”的小巧灵活和可以组合性的精髓,使职业教育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

2.1模块的划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划分模块。按照劳动者的职业能力结构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组成的观点,确立相应模块,再将各种能力培训的内容分成若干(子)模块。其中,专业能力模块的划分以职业资格为导向,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对专业综合技能进行分析,每一技能对应一个(子)模块。社会能力模块和方法能力模块以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为导向,以培养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及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等为目的。

2.2模块分析一个模块对应一定的知识或一项技能,对技能的分析包括:该技能的目标、职责;掌握该项技能所需要的若干专项技能;每一专项技能所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根据每一模块所包含的专项技能的标准和要求,综合确定知识内容。许多专项技能的知识点有相互交叉,在模块教学中应根据先后作好安排,避免重复教学。

2.3制订模块教学大纲、编写模块教材教学大纲、教材与模块相对应。编写模块教材的依据是岗位技能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专业的科学体系。教材的内容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重点是增加实训内容。

2.4制订教学计划根据教学模块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该充分反映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职业教育的需求、社会需求、学生个人需求和学生继续教育的需求。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等。

2.5课程设置我校经过几年探索与实践形成的课程体系结构既不同于传统的普通职业教育中的“I”型课程结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也不同于现代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宽基础+专业方向”的倒“T”型课程结构。它是一个理论、实践和素质三者并重的体系,一方面注重理论和实践两条主线的相对独立性,一方面更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以及学生职业素质、个人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其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3]在这种课程结构中主要体现了“一对一、三渗透、三结合”的课程结构内涵,具有定向性、组合化、模块化的特点。“一对一”即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三渗透”则指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三结合”即专业和技术理论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及素质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模块式”教学法课程设置的原则是“重基础、活模块、分阶段、重实训”。三个学年对应四个教学模块,分相应的三个阶段设置课程,第一阶段课程,讲授基础课程,构建基础,注重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课程,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完成专业能力模块的学习,获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或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三阶段课程,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为高级职业技术学院输送人才。以经济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通用基础教学模块(第一学年启用):

(1)文化基础课模块,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

(2)社会基本素质课模块,开设写作、美术、音乐、书法等;

(3)实训模块,开设电脑(备考电脑初级证书)、珠算等。专业教学模块(第二学年启用):根据市场需求,专业内部首次分流,分出会计、商贸等小专业,按大专业操作文化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电脑课(必修)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1)文化基础课模块,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

(2)专业基础课模块,开设基础会计、市场营销、经济法基础知识、企业管理等;

(3)小专业专业课模块;

(4)小专业的专业技能模块;

(5)必修电脑课模块,备考电脑中级证书;

(6)选修课模块。可开出多门选修课供学生自愿选择,培养学生一专多能;

(7)实训模块。完成了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技能课模块的学习,通过国家考核,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同时取得相应的学分。专业技能实习模块和高考教学模块(第三学年启用):我们参考美国社区学院(CommunityCol2lege)[2]的做法,第三学年在专业内部实施第二次分流,分出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班和高考班。前者适用专业技能实训模块;后者适用高考教学模块。

(1)专业技能实训模块: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班启用专业技能实训模块,实施

1、文化基础课模块,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查漏补缺;2、专业课模块,拓宽和夯实专业基础,3、专业技能实习、实践模块,考中级技术等级证书,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上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2)高考教学模块:高考班启用高考教学模块,1、高考科目模块,开设语文、数学、英语、专业课(美术、管理专业课等);2、必修基础课模块,开设政治、体育课等;

高考考证模块,继续组织学生考高一级证书。2.6建立专业教室、专业实训室、实习基地等通过专业教室的教学,增强学生的专业情感,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实训室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室,它具有完善的各种教学设施,能用于仿真模拟练习,能完成与模块对应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感受岗位工作的环境,产生对本岗位的热爱。专业实训室对学生全天开放,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准生产环境下进行专业训练。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联合办学,变消费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与消费性实习并存,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校办厂和企业的教学实习、育人和创收的功能,达到社会关心教育、办教育的目的。2.7考核对不同的模块,采用相应的科学的考核方式,每一个模块学习结束进行测验,理论层次模块以基础知识测验为主,技能层次模块增加操作考核。模块成绩=平时成绩(30%)+模块学习完成后的测验成绩(70%),再将模块成绩换算成学分。

3灵活搭配模块以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

“模块式”教学法引入职业教育后,其“模块”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其中通用基础教学模块、专业教学模块、专业技能实训模块和高考教学模块的“堆积”为最佳组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对于社会劳动部门或企业急需的某种实用型人才,根据距上岗时间的长短,对“模块”略加调整可单独启用或组合启用。专业教学模块中去掉选修课,加大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实习力度,单独启用,可用于短期人才培训。启用专业技能实习模块,可适用于岗前培训。通用基础教学模块,可用于对已上岗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的熟练操作者进行培训,以提高文化素质,为今后进行更高要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奠定基础。将专业教学模块、专业技能实训模块进行“堆积”,可用于距上岗时间1—2年的人才培训。如有特殊需要,通用基础教学模块、专业教学模块也可进行“堆积”;通用基础教学模块、专业技能实习模块和高考教学模块也可进行“堆积”[4]。超级秘书网

4“模块式”教学法的优点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引入“模块式”教学法,重点增加实训内容,能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办学方式灵活,培养人才周期长短相间,遵循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学校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解决目前社会劳动力人才市场变化快、学生对口就业率不高,办学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相应提高了专业设置的准确率。如我校实施“模块式”教学法后,培养的学生除对口升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全部实现了当年就业。

参考文献

[1]雷正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特点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23-24.

[2]江伟.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新理念[J].教育与职业,2001,(3):46-47.

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领导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指示精神,积极创办特区职业技术学校,为特区的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各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位全国首位。其经验之一是在职业教育中采用“模块式”教学法。

1采用“模块式”教学法的背景

近几年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学校按照市场需求预测设置专业,招收、培养的学生只有在经过三年学习之后才能出炉,而此时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过去的热门现在可能变成冷门;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某些专业技能、知识可能严重滞后,满足不了社会对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导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高。与此同时,深圳特区的传统产业目前也正面临着增加科技含量的变革,大量在岗职工也存在着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的问题。如何解决变化的市场需求与稳定的职校专业设置的矛盾?怎样才能增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对社会人才需求的适应性?我们的实践表明,选择“模块式”教学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靠途径之一。

2“模块式”教学法的内涵

“模块式”教学法的设想源于幼儿喜爱的玩具积木。每一块小小的积木好似一块块的“模块”,小巧灵活,其独特的几何外形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彼此间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根据不同的构思、按不同的方式来选择不同的模块搭配组合,以构成形态各异的完整图形。“模块式”教学法就是借用“积木”的小巧灵活和可以组合性的精髓,使职业教育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

2.1模块的划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划分模块。按照劳动者的职业能力结构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组成的观点,确立相应模块,再将各种能力培训的内容分成若干(子)模块。其中,专业能力模块的划分以职业资格为导向,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对专业综合技能进行分析,每一技能对应一个(子)模块。社会能力模块和方法能力模块以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为导向,以培养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及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等为目的。

2.2模块分析一个模块对应一定的知识或一项技能,对技能的分析包括:该技能的目标、职责;掌握该项技能所需要的若干专项技能;每一专项技能所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根据每一模块所包含的专项技能的标准和要求,综合确定知识内容。许多专项技能的知识点有相互交叉,在模块教学中应根据先后作好安排,避免重复教学。

2.3制订模块教学大纲、编写模块教材教学大纲、教材与模块相对应。编写模块教材的依据是岗位技能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专业的科学体系。教材的内容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重点是增加实训内容。

2.4制订教学计划根据教学模块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该充分反映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职业教育的需求、社会需求、学生个人需求和学生继续教育的需求。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等。2.5课程设置我校经过几年探索与实践形成的课程体系结构既不同于传统的普通职业教育中的“I”型课程结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也不同于现代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宽基础+专业方向”的倒“T”型课程结构。它是一个理论、实践和素质三者并重的体系,一方面注重理论和实践两条主线的相对独立性,一方面更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以及学生职业素质、个人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其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3]在这种课程结构中主要体现了“一对一、三渗透、三结合”的课程结构内涵,具有定向性、组合化、模块化的特点。“一对一”即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三渗透”则指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三结合”即专业和技术理论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及素质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模块式”教学法课程设置的原则是“重基础、活模块、分阶段、重实训”。三个学年对应四个教学模块,分相应的三个阶段设置课程,第一阶段课程,讲授基础课程,构建基础,注重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课程,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完成专业能力模块的学习,获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或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三阶段课程,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为高级职业技术学院输送人才。以经济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通用基础教学模块(第一学年启用):(1)文化基础课模块,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2)社会基本素质课模块,开设写作、美术、音乐、书法等;(3)实训模块,开设电脑(备考电脑初级证书)、珠算等。专业教学模块(第二学年启用):根据市场需求,专业内部首次分流,分出会计、商贸等小专业,按大专业操作文化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电脑课(必修)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1)文化基础课模块,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2)专业基础课模块,开设基础会计、市场营销、经济法基础知识、企业管理等;(3)小专业专业课模块;(4)小专业的专业技能模块;(5)必修电脑课模块,备考电脑中级证书;(6)选修课模块。可开出多门选修课供学生自愿选择,培养学生一专多能;(7)实训模块。完成了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技能课模块的学习,通过国家考核,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同时取得相应的学分。专业技能实习模块和高考教学模块(第三学年启用):我们参考美国社区学院(CommunityCol2lege)[2]的做法,第三学年在专业内部实施第二次分流,分出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班和高考班。前者适用专业技能实训模块;后者适用高考教学模块。(1)专业技能实训模块: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班启用专业技能实训模块,实施1、文化基础课模块,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查漏补缺;2、专业课模块,拓宽和夯实专业基础,3、专业技能实习、实践模块,考中级技术等级证书,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上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2)高考教学模块:高考班启用高考教学模块,1、高考科目模块,开设语文、数学、英语、专业课(美术、管理专业课等);2、必修基础课模块,开设政治、体育课等、高考考证模块,继续组织学生考高一级证书。2.6建立专业教室、专业实训室、实习基地等通过专业教室的教学,增强学生的专业情感,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实训室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室,它具有完善的各种教学设施,能用于仿真模拟练习,能完成与模块对应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感受岗位工作的环境,产生对本岗位的热爱。专业实训室对学生全天开放,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准生产环境下进行专业训练。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联合办学,变消费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与消费性实习并存,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校办厂和企业的教学实习、育人和创收的功能,达到社会关心教育、办教育的目的。2.7考核对不同的模块,采用相应的科学的考核方式,每一个模块学习结束进行测验,理论层次模块以基础知识测验为主,技能层次模块增加操作考核。模块成绩=平时成绩(30%)+模块学习完成后的测验成绩(70%),再将模块成绩换算成学分。

3灵活搭配模块以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

“模块式”教学法引入职业教育后,其“模块”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其中通用基础教学模块、专业教学模块、专业技能实训模块和高考教学模块的“堆积”为最佳组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对于社会劳动部门或企业急需的某种实用型人才,根据距上岗时间的长短,对“模块”略加调整可单独启用或组合启用。专业教学模块中去掉选修课,加大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实习力度,单独启用,可用于短期人才培训。启用专业技能实习模块,可适用于岗前培训。通用基础教学模块,可用于对已上岗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的熟练操作者进行培训,以提高文化素质,为今后进行更高要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奠定基础。将专业教学模块、专业技能实训模块进行“堆积”,可用于距上岗时间1—2年的人才培训。如有特殊需要,通用基础教学模块、专业教学模块也可进行“堆积”;通用基础教学模块、专业技能实习模块和高考教学模块也可进行“堆积”[4]。超级秘书网

4“模块式”教学法的优点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引入“模块式”教学法,重点增加实训内容,能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办学方式灵活,培养人才周期长短相间,遵循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学校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解决目前社会劳动力人才市场变化快、学生对口就业率不高,办学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相应提高了专业设置的准确率。如我校实施“模块式”教学法后,培养的学生除对口升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全部实现了当年就业。

参考文献

[1]雷正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特点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23-24.

[2]江伟.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新理念[J].教育与职业,2001,(3):46-47.

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一)校企双方建设“厂中校”的目标存在错位

在“厂中校”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的目标常常会不一致,企业的目标更多着眼于近期,比较现实。虽然校企双方在高层达成了共同育人的一致理念,但在执行层却有一种临时用人的“冲动”,把学生作为人力资源的临时补充,经常会因为企业的工作任务而忽略甚至牺牲学生的正常教学安排,导致教学计划的执行不够彻底,教学任务与目标未能如期完成。

(二)教师现场教学与企业正常运转的矛盾

“厂中校”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在工作现场身临其境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观摩、操作来深刻领会相关理论,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以达到教学目的。现场教学需要有典型的学习情境与工作任务来支撑,现场教学通常安排有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主题,每次教学围绕一个主题“模块化”地呈现。企业需要正常连续的运营,其运转规律与教学规律存在诸多不一致性,许多工作任务并没有教材上设计得如此典型,且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错位。如在风神物流“厂中校”,某些工作并非发生在厂内,而是在客户指定的地点与时间出现,白班与夜班的交替和经常性加班作业的情景,给教学组织工作带来了困难。企业正常运营与现场教学的“模块化”要求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组织现场教学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课程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工作的现状脱节

经过校企协商,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将6门课程安排在“厂中校”进行现场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相应的困难。首先,每一门课程都相对系统,自成体系,而具体工作则显得杂乱无章。初到企业,学生在工作现场看到的是一堆碎片式的印象,很难将之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效链接。我们提倡教师在“校中厂”因工作场景而灵活施教,但是一个周期下来,仍然有一部分教学任务没有在工作中出现。造成了知识点或技能点传授的疏漏。其次,企业的工作过程有其连续性与自身的节奏,课程教学的节奏与工作过程的节奏很难相互匹配。这要求任课教师因应企业的工作计划及时变更,灵活组织与选取现场教学的内容,这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殊性

难以兼顾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内在要求看,学生不仅仅是学习一些操作及流程,还要充分领悟工作表象背后的管理内涵,教学环节必需深入到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中去才能实现。从企业的角度看,出于对保密的需要及对经营管理风险的考虑,往往不愿意或者拒绝如此深度的合作。从学生的角度看,限于高职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人生经验,他们对管理的理解非常有限,也无法达到课程的要求。由于理工类专业一般仅仅是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中去,实习学生往往在生产线上进行具体的操作,相对比较容易实施管理,一般来说其管理风险较低,所以比较容易开展校企合作工作。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习主要侧重于心智培养,操作与管理的难度较大,导致经济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面临各种困境,校企合作在较低层次进行。一方面学生在经济管理类岗位上实习不容易很快上手,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另一方面,企业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需求量较小,不能接受成建制的班级进行实习,担心正常的生产管理受到影响。导致校企合作流于粗放和形式,学生沦为企业简单劳动的廉价劳动力,背离了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初衷。此外,“厂中校”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浪费现象,学校需要在企业另外建设教室等教学资源。由于距离学校较远,一般在“厂中校”建设有学生宿舍等配套设施,学生在“厂中校”学习期间需要住厂,学校的学生宿舍等资源存在着闲置浪费现象。由于受合作企业的运行模式的影响较深,学生毕业后一旦改行,或者到其他单位就业,其习得技能是否能有效迁移也令人担忧。

二、“厂中校”建设的路径探索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于2005年,成立以来即在校企合作与“厂中校”建设上进行了持续而深入地探索。我们认为要解决“厂中校”建设中存在的上述共性问题,需要在合作企业的选择、订单培养及持续完善合作机制上进行努力。

(一)“厂中校”合作企业的选择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与多家物流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我们从企业的资质、行业代表性、合作关系、未来发展机会等诸多方面拟定条件,考察企业,最终在众多候选物流企业中确定了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共建“厂中校”。首先,合作企业要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襄阳市的支柱产业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其产值占到了全市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物流则是保证本市汽车制造产业顺利运行的保障,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物流与汽车整车物流,包括整车仓储、线边集配、物流技术咨询、物流规划、管理、工位器具设计等服务,公司与国内外多家物流公司及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物流作业,技术与管理水平正与国际汽车物流标准接轨,具有较强的供应链整合与优化能力。在本地乃至全国均有一定影响。其次,合作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与实力。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现有员工1000余人,目前为东风日产、康明斯等多家优质客户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是鄂西北地区惟一一家大型综合保税物流业务供应商。公司还与上海交通大学中美物流研究院合作创办了汽车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中心,共同开展物流理论与实践、国家宏观政策研究,汽车物流人才培养以及汽车物流公用平台的搭建工作。最后,合作企业要有长期稳定的生源需求,并能够提供足够数量的轮岗实训与顶岗实习的岗位。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可以提供长期、稳定的各类物流岗位,如仓管员、集配员、包装员、单证员、信息员等岗位,可以容纳一个班至少50名学生同时进行岗位实习与现场教学。

(二)建设“厂中校”与订单培养相结合

“厂中校”的建设只有为企业与学校双方都带来持续不断的收益,才能够保证“厂中校”建设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现实中有些企业凭着一时的用人需求而找高校“救急”,一旦用人需求满足后,就不打算再合作下去,校企合作呈现出“一头热”的现象。我们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认识到将“厂中校”建设与订单班有机结合,可有效预防这一现象发生。我院与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双方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将2011级103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纳入到订单班,并每年续签协议。通过协议规范了校企双方的权利与责任,企业负有提供实习场所的义务,为“厂中校”建设创造优良的条件,学校则通过组建订单班来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源,从而保证了双方的积极性。

(三)“厂中校”建设是一个不断优化、深化建设内容的过程建设

“厂中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校企合作往往始于企业使用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数企业始终停留在这一合作层面而再无进展,少部分企业从使用毕业生开始走上与学校长期合作之路,企业与学校则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企业有意识地与学校商议培养合乎企业需求的毕业生,于是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随着合作的深入,参与程度逐步加深。企业方从给学生做讲座,到合作进行课程建设,再到提供兼职教师,最后双方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室搬至企业工作现场,建设“厂中校”,进行系统培养;学校方从安排毕业生至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到轮岗实训,到教师至企业进行考察与实践锻炼,共同进行教材建设,再到利用学校优质资源为企业提供服务,包括培训企业员工,合作攻克技术难关等,直到双方互兼互聘,深度融合,建设“厂中校”,就人力资源的系统培养展开长期而深入的合作。经过多年的合作,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与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已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经双方协商,于2011年在企业建设“厂中校”,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一直保持顺利运转。

三、“厂中校”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

(一)校企合作共同优化运行机制“厂中校”的顺利运行

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作为保障。目前许多管理类专业的“厂中校”运作情况不是很到位,往往只是作为学生实习和实训场所,校企双方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学生的实习效果堪忧。为了确保“厂中校”最大化地发挥作用,校企双方需要建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双方在生产管理与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不断完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和考核制度。

(二)校企合作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双方需要安排专门人员,经过认真的学习、研讨,合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精心安排“厂中校”学习环节。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材、实训项目的建设。将“厂中校”教学安排的全过程有机“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可操作性。

(三)校企合作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