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在线课程建设

在线课程建设范文精选

在线课程建设

在线课程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爱课程;职业教育;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秒懂数控加工”课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为中国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制造2025”正带领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目标前进,但目前,中国制造业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瓶颈。怎样突破这一瓶颈,为国家培养更多一线高技能人才,怎样让学习者更快更容易掌握核心技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以爱课程平台上的职业教育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本院在线精品开放课程——“秒懂数控加工”的建设,根据国家职业标准,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该课程建成全新的适合多专业、多层次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的开放式课程。经过本校公选课和专业课3轮的试运行,非专业的学生选修后表示能够理解什么是数控车和数控铣加工;本专业的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表示更容易融入到课程中,在后续的实训课里,可以按要求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出产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课程中的知识点。实践证明,利用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能够更有效验证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运用到实践中。

1现阶段职业教育在线开放精品课程现状

为提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2],标志着中国高校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本校也积极响应号召,加入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大军中,课程建设历经了“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在线开放课程”3个发展阶段。目前,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职教MOOC频道上,建设有943门职教课程,涵盖大部分的专业。通过对数控加工类相关课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现阶段职业教育在线开放精品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课程标准没有结合1+X证书

近年来,教育部启动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下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很多高校也申报成为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站。职业教育核心课程的开发虽然都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但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结合1+X证书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类和划分,都是采用的“通才”教育。以本校“秒懂数控加工”课程为例,没有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前,原名为“UG数控加工”,主要讲解怎样利用UG软件进行自动编程和产品加工,是数控、机制和模具专业的核心课程。因学习的内容相似,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各专业都采用相同的课程内容,没有根据专业特点选取教学项目,例如机制专业侧重于通用机械零件加工,而模具专业更侧重于模具产品加工,课程中既包含通用机械零件也包含模具产品的数控编程和加工,都使用相同的课程内容和标准,没有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侧重点;有的院校会根据专业来建设对应的精品课程,遇到几个专业都有但侧重点不同的课程就要按专业建设几门相似课程,但往往该课程都是同一课程团队甚至一两个教师教授,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重复的教学任务或者导致教学工作难于推进。由于在2019年初才颁发了首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以很多课程的1+X职业技能等级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到课程标准中,而且以往的课程只是针对在校学生,不适合企业员工或社会上有需求的学员。

1.2教学内容无法自主选择

教学内容是教师施教的主要载体,职业教育课程通常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企业需求选取教学项目,内容一旦选取,教师会根据教学项目逐一开展教学,课程知识点都根据教学项目来确定,尽量做到广而全,同一专业的学生由于基础相当、要求相同,学习完可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但如果作为公选课供其他专业学生选修,或供社会人员和企业员工学习,会因为学员层次和学习需求不同而无法满足要求。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最近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技术标准(讨论稿)》中规定:“教学内容中的课程资源应力求丰富多样,在数量和类型上大大超出结构化课程所调用的资源范围,实现资源冗余,以方便教师自主搭建课程和学生拓展学习。”要求在线课程的资源要大于课程结构所需,也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员。但大部分精品在线课程没有提供学员自主选择的权利,一旦学员选择了该课程,都要按要求修完所有教学项目才能拿到学分获得成绩,课程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

1.3课程视频拍摄没有体现学生主体

目前,在爱课程网站中国大学MOOC上搜索“数控”关键字,有109条结果,其中跟本课程内容相似的有6门,1门为国家精品课程。这6门中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UG软件的操作步骤为序,并不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这门国家精品课是项目化课程体系,但主要讲解数控多轴编程,和本课程进阶内容相似,侧重点不同。查看这些课程的教学视频,都是以实拍片头片尾+软件操作录屏组成,且操作录屏没有图文说明和标注,只有字幕,缺乏直观性。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教师讲述为主,全程没有学生参与,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容易产生视听疲劳。

1.4课程视频中没有体现课程思政

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的通知中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明确了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全面开展和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在爱课程网站中国大学MOOC上,较少课程中的教学视频包含课程思政相关内容,有的课程虽然包含思政内容,但还是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呈现,无法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难以达到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

1.5技能操作没有落点

职业教育是让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职业知识、技能和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课程就是培养相关职业技能的课程,最终的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这项技能。“秒懂数控加工”课程意在培养学生数控加工能力,将零件图纸转换成实体产品,数控加工的机床操作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而爱课程网站上大多数数控加工类课程因数控设备限制或实拍较难、效果较差等原因,都没有机床操作加工的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只包括软件操作内容,没有实践内容。有的课程中包含产品数控加工部分,但只是电脑仿真模拟加工,和真实机床加工存在差距,无法真实显示加工结果,归根结底还是停留在软件操作层面,缺乏真实性,致使课程的技能操作落在模拟仿真上,没有实物。

2职业教育在线开放精品课建设实践

本校课程团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结合课程建设过程,找到一些解决办法,并运用到课程实践中。

2.1推进“1”和“X”有机衔接,促进深度校企合作

课程改革要打破“以知识为基础”的课程设计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来设置课程。首先,为了增加课程的辨识度,将课程名称“UG数控加工”改名为“秒懂数控加工”,希望更多的学员一看名称就知道“教什么”,而不会被复杂深奥的名称所“吓到”。积极发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促进院校人才培养、实施职业技能水平评价等方面的优势,将证书培训内容融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并按职业技能等级将课程内容也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等级,各等级中都包含1+X职业技能等级样题,学习者学完本课程就可直接参加1+X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中级和高级技能考试,考试合格即可获得相应证书,使学员能更符合企业需求,力争和企业零距离对接。依据专业特点和所对应的岗位,找出专业的共性和异性问题,修订教学内容。根据各专业的侧重点,针对课程面向的数控加工岗位、数控工艺员岗位、模具制造岗位和数控设备维修等岗位,选取多个典型工作任务全面覆盖各专业和主要技能岗位。

2.2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拓宽课程适用范围

“秒懂数控加工”课程针对数控车、铣和加工中心工种,主要讲解通用机械零件的精密制造和工艺编制,以及精密模具产品的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团队按照1+X证书等级,将课程分初级、中级、高级和进阶4个模块,一共12个项目,初级2个项目、中级3个项目、高级4个项目、进阶2个项目。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从通用机械零件到模具产品,从简单数控加工到复杂多轴加工,从入门到提升,适合不同的学习需求,学习者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各专业也可根据本专业特点选取更适合的教学项目。无论是没有加工基础的初学者,还是有一定普工基础的高职生,或具备一定加工经验的从业人员,都可以按模块选择教学内容,完成其中8个项目即可,满足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技术标准》中“实现资源冗余,以方便教师自主搭建课程和学生拓展学习”的要求,增加了课程的受众面,也减少了教师大量重复性工作或教学工作难于推进的问题。

2.3课程拍摄以学生为主导,真正实现翻转课堂

课程视频以学生的视角进行拍摄,学生全程参与。改变了教师“独角戏”的传统教授方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企业的工作过程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担当的是企业里师傅的角色,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起引导和解惑作用,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翻转课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软件操作录屏中增加文字说明和相关动画,图文并茂,让学生一看就懂,课程结尾还要由学生总结本次课学到的经验和收获,点出重难点,并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巩固重难点,促进完成课程目标。通过和教师共同解决案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培养学习者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4构建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体现立德树人的理念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课程团队深刻剖析教学内容,结合机械制造自动化和模具专业特点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将与课程相关的央视视频片断、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讲话等作为思政元素,结合古人的名言名语,以MG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加深学习者的感官感官印象,培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他们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依据课程培养的数控加工这一核心技能,结合中国智能制造2025现状,选取相应案例作为课程思政内容,例如航天技师们利用在鸡蛋上钻孔练就一身绝活,来确保航天飞行器的质量,让学习者感悟原来这样一个普通的钻床也可以造就非凡成就;飞机的核心关键部件叶轮的涂层技术以前一直依赖进口,容易被其他国家“卡脖子”,中国工程师终于攻克这一核心技术,选择叶轮的编程和加工作为教学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爱国情怀。

2.5增加机床操作实拍视频,将图纸转变为产品

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是为了获得某个工作成果而设计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式项目化教学手段,即让学习者知道“是什么”“怎么做”,然后再用获得的工作成果解释“为什么这么做”,所以工作成果可以直接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结果。“秒懂数控加工”课程所要获得的工作成果就是加工出的产品实物,其中教授的软件自动编程方法只是手段。软件有模拟仿真加工功能,可以查看模拟加工路径和加工结果,但并不能准确真实反映实际加工状态和产品表面质量,即工作成果不真实。在课程中进行真实产品加工存在加工时间长和成本较高的问题,不适合在课程中实施机床加工这一环节,所以很多在线课程省略或用模拟仿真替代这一部分。但数控加工的过程具有重复性,加工的结果具备典型性,课程团队在各个模块中选择一个典型产品进行真实机床加工,拍摄实拍视频并作为该模块的必选学习项目,让学习者能够查看到实际的加工状态和产品质量,体会真实的工作成果,促进他们更快更好地掌握各知识点,知晓“为什么这样做”,真正实现数控加工,将图纸转变为产品,达到秒懂的效果。

3结束语

在线课程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药鉴定;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方法

为适应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建设中药鉴定在线开放课程,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改革教学的方法和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教学为辅,推动课堂理论、实训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的综合性成绩评价方式的改革,提高中药鉴定的教学质量。

1课程建设基础

我院中药鉴定课程已有二十多年的教学发展历程,药学专业四十多年来开设的专业课有生药学、药用植物与生药学、中药识别技术,课程内容与中药鉴定相似,为中药鉴定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课程基础。中药鉴定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共72学时,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34学时。从2011级开始,在中药学专业学生中授课,至今授课人数1100人。在中药学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编写了中药鉴定课程标准,完成中药鉴定课程教案和课件的制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已经在药材市场收集200多种中药材的照片,与苏州市中医医院、苏州天灵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为在线课程的建设奠定基础资源。我们主编《中药鉴定实训指导》教材,供中药学专业使用,目前该教材是项目化教改教材。建设中药学专业网站、苏州中药科普馆,面向社会开放,参观者在校园网上可以看到苏州中药科普馆的资源,包括科普资料、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等网络资源。同时,在学院和药学院的指导下,建设中药学实训基地,有特色吴地药用植物园、中药标本馆、中药炮制实验、生药数码互动实验室、中药实训室、中药制剂检测、中药生产模拟车间、模拟药店、国药大师室及吴门医药研究发展中心,共同构建教学实训平台。苏州中药科普馆2018年被命名为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健康教育)基地。

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

本教学团队有良好师资和优秀的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兼职教师3人,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均相当合理(教授1人,主任中药师3人,讲师8人,博士2人),在职称结构上,主任中药师占23%,教授占8%,讲师占69%。在年龄结构上,40~50岁教师占46%,40岁以下教师占54%。专兼职教师中双师型教师9人,占总数的69%。专兼教师比例10∶3,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皆为优秀教育技术骨干教师[1]。

3课程内容和在线课程建设

3.1课程教学内容简介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中药鉴定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中药鉴定的基本技能,根、根茎类中药、茎木类中药、皮类中药、叶类中药、花类中药、果实和种子类中药、全草类中药、其他类中药、藻菌地衣类中药、动物类中药、矿物类中药等重点中药的鉴定知识。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药与方剂、药用植物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基础,力求科学地反映当前中药鉴定的技术,培养学生识别中药材及饮片的能力,加强对中药鉴定理论与应用的探讨,促进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中药鉴定在线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共计13个项目、49个专题的重点鉴定内容,还有一般重点的鉴定内容,15个技能训练项目讲授的内容。课程体系完整,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3.2在线课程建设

3.2.1在线课程基本内容建设。(1)中药鉴定课程概况包括课程介绍、教师团队、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按照章节分类课程,每个章节有重点药材,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课件、视频和作业。(2)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课件、视频、参考资料,选取重点药材制作微课视频。引用一些电子版的书籍,如《中药鉴定技术》《常用中药真伪易混鉴定》等在线平台上面的出版资料,补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江苏省高校防控指导手册》等,丰富课外知识[2]。(3)题库资料丰富,重点药材有测验,每个项目有作业,为学生平时测试提供平台和资源。案例库讲解具体生动的中药真伪鉴别案例,帮助学生区别相似中药和真伪,讲解中药的优劣,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中药。(4)实践技能实训建设包括各个实践技能实训项目。以行业技术对接实验实训要求,做成实训项目。为省、市级传统中药技能大赛(中药真伪鉴别部分)提供专业知识培训,鼓励合作行业使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发挥在线开放课程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作用。3.2.2其他课程内容的建设。建立师生互动讨论区,完善中药鉴定实训室,完善苏州中药科普馆,建立实体中药资源,创新药用植物园和中药标本馆。3.2.3后期维护。结合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每年课程教学资源更新5%以上,做好在线辅导、答疑等工作,保证课程的创新性,知识的前沿性。

4探索中药鉴定的新型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按照《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线教学工作方案》,在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通过线上和线下教学的结合,完成中药鉴定的课程教学。

4.1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形式[3]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在线教学,线上包括讲述重点中药的内容,线下总结归纳线上的重点中药内容,并讲授各章节一般重点中药的鉴定等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在实验室完成实验技能的线下教学,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还进行课堂小测验或者课余小测验,学生答题正确率很高。

4.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用项目化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运用混合式教学、信息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4]。如观察厚朴与肉桂的显微特征,比较石细胞的不同点等,在显微镜下观察比较,区分特征。

4.3按照学院的要求,布置学习的任务

通过qq群、在线课程平台通知学生,提醒学生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完成本周的课程内容,做好预习复习,并且开展讨论,发放学习的讨论内容。很多学生积极发言,通过讨论,提高相似中药的鉴别能力。讨论举例:红花和西红花性状鉴别的不同点。学生从形态、颜色、质地、气味、水试现象等进行比较讨论。讨论川贝母中松贝、青贝、炉贝的性状鉴别不同点,加强了对川贝母的鉴定能力。课后及时沟通,督促学生完成上课的各项任务。结合课堂教学,通过观看视频,巩固学生对中药鉴定知识点的掌握,认真观察中药材的性状、显微鉴定特征,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5考核方式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评价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学生评价采用多种方式,中药鉴定考试有理论和实验。线上成绩考核:作业、收看课程音视频、章节测验、章节学习次数等;线下成绩考核: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实验实训及考试情况,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践技能考试单列,将平时实验、药材的识别、显微的鉴定作为主要内容,提高中药鉴定的操作技能水平。多方位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后,探索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探索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6课程特色、效果和建议

中药鉴定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紧密结合医药卫生行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整合院校、行业、专家各方资源,合力打造具有“跟进发展、产教合用”的专业标准。通过网络开发,将专业重点教学资源集成为在线开放课程资源。该课程平台架构合理,安全可靠,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标准化特点。建设课件260份、重点视频49份,建设单元测验49份、作业14份、试题库400多题,为学生平时测试、考试提供平台和资源。建立师生互动讨论区、答疑区,学生、教师、行业专家互相学习讨论,解决学习问题。线上线下结合讲解中药的鉴定知识,夯实学生掌握中药鉴定知识的基础。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方便,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同时,将线上的课程同时应用到学生的课程重修、学困生辅导等学习中。完善中药鉴定实训室,完善苏州中药科普馆,建立实体中药资源,服务师生、服务社会。鼓励合作企业使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并且开展社会服务和技术咨询。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水平和能力,进行教学的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多样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5]。

参考文献:

[1]刘家水,谈永进,毛小明,等.高职高专中药鉴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4):9-11.

[2]董术发,刘鹏,李红梅.数字信息化资源在高职中药鉴定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畜牧科技,2020(8):13-14.

[3]陆叶,刘春宇,陈重,等.打造“中药鉴定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204-205.

[4]陈秀花.多种教学方法在中药学专业中药鉴定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1):49-50.

在线课程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互联网+;网络教学;在线课程

1 “互联网+”模式成为课程改革趋势

2018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该计划的基本目标是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三变、三新”,其中“三新”即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1]。相关文件的出台,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便捷化,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升级教学方法、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探索在高等院校广泛开展,如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优客、智慧树、雨课堂等在线课程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线课程平台建设初步实现了教学资源快速共享,师生高效互动,不仅弥补了传统课堂的缺陷,同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共享。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对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乃至提升全民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教育教学和社会需求的角度而言,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2]。

2 生物化学课程地位与传统教学面临的挑战

诞生于20世纪之初的生物化学是生物学领域基础且前沿的学科,其发展过程贯穿百年的生物学发展历史,生物化学学科先后培养了近7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推动生物学各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时至今日,生物化学已经成为关联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及基因工程、酶工程等领域的支柱学科,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教学中的主干专业基础课[3]。然而,生物化学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与传统课堂教学之间的矛盾已日益凸显。依靠有限学时的课堂教学,难以兼顾经典理论知识传授和前沿知识的拓展;相对滞后的实验教学,脱离一线科研实践,无法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本质提升;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课堂无法满足高效互动的需求,缺乏对学生足够的引导和启发。

3 生物化学线上课程的建设与探索

结合农业院校生物化学特色,河南农业大学生物化学教学团队立足传统课堂,开拓创新,建设包括“基础理论”“实验技术”及“综合拓展”三位一体的在线开放课堂(见图1),利用校内外多级在线教学平台,充分发挥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等优点,全方位、立体式服务于河南农业大学及全国农林院校本科教学。

 3.1 精品课程建设,辅助突破课程重点难点为突出河南农业大学生物化学教学特色,辅助本校学生掌握课程重点难点,生物化学教学团队开启“河南农业大学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仔细梳理现行教学大纲内容,确定生物化学课程重点和难点,并以文本的形式共享于学院主页上,方便学生下载学习,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课程建设涉及内容14章,共1025页演示文稿(PPT,power-point),包含课程重、难点的归纳总结及部分课堂知识的内容补充,便利学生高效率复结。

3.2 中国大学MOOC基础生物化学课程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课程融合

2015年,教育部提出建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中国大学MOOC是线上课程建设主要平台,整合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受到高校师生广泛关注[4]。课程团队以中国大学MOOC为平台,围绕生物化学核心理论知识及基础性实验技术,建设适用于农林院校本科教学使用的基础生物化学在线课程。课程包括在线授课、随堂测验、期中期末测试及互动讨论等板块,承担了线下课堂之外内容补充、测试检验及互动交流的任务,缓解线下课堂压力,保证线下课堂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专注于课程内容传授与专业兴趣的引导。近年来,先后有14位生化教学骨干教师参与中国大学MOOC基础生物化学建设,共制作包括10章基础理论,55个授课视频,16个常规生化实验视频,累计669min;为方便学习者整体把握章节内容,每一章课程内容配以思维导图;课程组对应主讲内容,制作课程PPT近1300张,配套文本约19万字;同时设置随堂练习题10套,单元习题8套、期中和期末试卷及考研模拟真题20套,共计1600余题。在线课程2017年上线之初,便受到了同行和学习者的好评,并在第一年顺利通过了“SPOC课程与学期”阶段,进入正式建设阶段。选课人数也随着课程的完善而不断增加,见图2(a)。课程组尝试将线上随堂测试引入传统课堂,利用每章课程结束前15分钟对上课学生进行随堂测试,及时掌握授课效果。同时,积极利用平台讨论区,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教师讨论话题900余条,学生参与回复5900余条,随着课程建设不断推进,课程中讨论的主题数量及评论数量逐年增加,见图2(b)。通过对热点问题的互动交流,增强学生对课程的了解和兴趣。2019年,本在线课程作为首批入选“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3.3 仿真模拟实验建设,助力学生感受高阶实验

高校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实验成本、实验设备及实验室空间等客观条件限制,本科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要求严重脱节。针对教学中“做不到”“做不好”“做不了”“做不上”的实验,生化教学团队借助近年兴起的Unity3D仿真模拟手段[5-7],依托当下生物化学领域最为热门的CRIPSR/Cas9基因编辑技术[8-9],设计并建成了生物化学虚拟仿真实验“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玉米定向种植改良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网址为www.ilab-x.com/details/v5?id=5192&isView=true)。通过实地取景,教师现场演示,计算机3D模拟配合pbr(physicallybasearenating)材质和高光法线贴图,完美再现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靶点设计、重组载体构建,大肠杆菌转化、玉米幼胚侵染及组织培养再生等关键技术环节。此实验课程建设先后制作网页版软件5个,本地版软件12个,编写脚本近12万字。最终实现通过35步人机交互操作,以高于40帧/秒的流畅画质(见图3),最大程度模拟实验室真实操作体验。课程开设以来,来自全国各个高校累计10919人观摩了实验,1222人直接参与实验,实验通过率达到99.7%,其中670人参与课程评分,得分4.9分(满分5分)。该实验课程的开设,极大改善了本科实验相对滞后和简单的弊端,帮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化学前沿技术,提升对生物化学学科及生物学科学研究的兴趣,被评为河南省首批精品虚拟仿真课程。

3.4 综合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科研素养

合格的生物学领域专业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则需要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浓厚的科研兴趣。为满足学生在课堂之外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渴求,教学团队建设了基于课堂内容之上的进阶教学服务平台———河南农业大学生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见图4)。此网络课程包括“进步教程”“实验技术”“三点一测”和“专业拓展”模块,基于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普及一线科研常规研究技术理论与操作流程,实现本科教学与研究生实践的有机结合。“专业拓展”部分为学习者提供了包括专业软件、专业机构、专业网站及专业期刊等大量专业扩展信息,囊括了绝大部分专业领域权威信息的获取渠道。对于学生走出书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认识所学专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移动网络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终端使用频率逐步提高,因此,基于移动终端的在线学习平台大量涌现。微信公众号依托社交平台“微信”客户端,开展人人互动、人机互动乃至机器之间互动,成为当下社会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10-11]。生化教学团队准确把握这一发展趋势,迅速建立生物化学移动客户端学习平台———“生化之窗”微信公众号(gh_2ab4f82f2485)。公众号包括“实验指导”“网络公开课”和“专业前沿”模块,分别从实验、理论和拓展三方面为学习者及时推送有价值的学习信息,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优势,真正实现“一机在手,名师随行”。

4 线上课程改革的展望

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对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做出指示,连续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相关文件[12-13]。随着“互联网+”成为社会发展趋势,“双万计划”成为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已经逐渐成为新时期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要举措。河南农业大学生物化学教学团队为助力全国高等院校深化教育改革,立足自身教学特色,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依托中国大学MOOC、实验空间、微信公众号等多级开放式公共平台及学院门户网站,以“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验技能、拓宽科研视野”为建设思路,初步完成了三位一体的线上课程组合,为线下课程提供了有力补充,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与学互动,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教学团队在基于“互联网+”的生物化学课程建设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诸多问题。如课程建设支撑平台相对较少,课程平台功能完善、内容更新、互动版块回复、公众号定期维护等工作需要课程团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现行高等教育教师考核机制某种程度制约了线上课程高质量发展,导致大量线上课程昙花一现,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偏离了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的初衷。线上课程在知识传播中的价值,已经被发达国家无数成功案例证实[14-15],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线上课程建设也势在必行。搭建与课程建设相关的优质平台,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才能促进“生物化学”在内所有在线课程高质量且可持续发展,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

参考文献

[1] 段伟伟.“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背景下高校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9(7):72-75

[2] 孙莉,李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1(20):116-118

[3] 黄卓然,吴晓敏,宋运贤,等.高校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方法创新[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20,41(2):86-91

[4] 冀芦沙,张扬.基于MOOC/SPOC的地方高校生物化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J].生命的化学,2017,37(5):867-871

[5] 田婧,罗通,罗华锋,等.新建本科院校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及教学[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6):219-222

[6] 宋予震,郭素琴,史洪涛,等.动物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高教学刊,2020(21):79-81

在线课程建设范文第4篇

1.1构建情况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网络课程以朱正才主编《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第1版)教材为蓝本,设置了课程介绍、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实验辅导、在线测试、教学评价、留言论坛、在线交流八大模块,各模块主要用途如下:

1.1.1课程介绍模块

设置课程简介、教学团队、课程标准、教学计划、适合专业等栏目,让学生对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学时安排、学习的重、难点有较明确的认识。

1.1.2教学资源模块

设置了图片资源、动画资源、课堂教学录像、电子课件、单元设计等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

1.1.3在线学习模块

以各个项目中的知识点为主线,以文字、图像、动画讲述,包括教材相关知识点及知识扩展,让学生轻松、有趣地学习。

1.1.4实验辅导模块

设置了实验标准、实验讲义、实验操作录像、实验报告范例、实验常用设备等栏目,使学生在课前明确每次实验的目的、要求、内容,课后复习与强化。2.2.5在线测试模块编排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分析题六大题型模块,让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1.1.6教学评价模块学生可以匿名登录该模块,反馈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

1.1.7留言论坛和在线交流模块

为师生及生生提供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学习平台,使学生的疑问得到及时、有效、正确解答。

2.教学实践与应用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网络课程制成后,挂在校园网上用于辅助教学,得到师生欢迎。投入使用后,年点击率数千次。该课程应用后,解决了课程教学中的诸多难题:

2.1学生通过自学网络课程内容,能有效缓解授课学时数少而学科信息量不断增加的矛盾。

2.2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学习网络

课程上的信息资源,激发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3网络课程提供了在线聊天室、留言论坛、教师信箱等栏目,师生之间交流不再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增强了互动效果。

2.4网络课程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了教师课堂授课的压力,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

3.课程建设的体会

网络课程在教学资源、异步交流、学生主体性发挥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但网络课程本身涉及教育学、计算机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其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建设好一门网络课程呢?

3.1网络课程开发应具有针对性

学生是网络教学活动的中心,对学生进行特征分析是开发网络课程的首要环节,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学习风格和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分析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收集和制作素材,制作出实用性好的网络课程。

3.2组建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参与开发

网络课程的重点是教学资源的应用与开发,使用的素材例如典型的图片、视频、案例分析等往往是该学科全体教师多年教学经验和成果的累积。开发一门优秀的网络课程,需要成立网络课程开发团队,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牵头,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共同协作,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

3.3正确认识网络课程建构思想

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网络课程的构建思想,从根本上转变只重视教的思想,明确认识网络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因此,网络课程构建的一个指导思想是不断满足学生的要求,吸引学生学习。在课程建设上,应建立丰富多样的资源库,如图片库、动画素材库、教学课件、案例库、课堂教学录像、课外学习、相关知识网站的网址,等等,为学生提供多种途径的信息资源,不断满足学生的要求。

3.4正确认识网络课程内涵

在线课程建设范文第5篇

摘要:“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日益成为高职高校教学改革探索的主要方向。以江苏省最新的微课程评比要求为指引,依托超星学习通建设“现代色谱技术”微课程,开展SPOC混合式教学实践改革,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面临的诸多困境,提高了教与学的有效性,同时为高职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微课程;现代色谱技术;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

“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化技术与教育不断整合,各级高职高校也正在掀起一股教学改革热潮。本课题组在梳理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高职学校和课程特点,在“现代色谱技术”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基于微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探索向资源开发+应用驱动+融合创新发展,以期为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点思路和参考。

1相关概念

SPOC是指小规模限制性在线网络课程,是慕课(MOOC)进一步发展的高阶替代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可实现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互补。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利用线上SPOC平台实时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使得线上数字学习和线下课堂教学相得益彰[1],便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2020年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首次分成了“微课”和“微课程”两种类型,明确提出了两种在定义、重点考察指标和报送要求等方面的区别,指出“微课程”是围绕某个主题,以系列微课为主要教学资源,经过精心信息化设计,以在线方式开展的简短课程。[2]“现代色谱技术”是我校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着重阐述现代色谱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现代色谱技术与化学检验工高级工考试、药品检测技术技能大赛、专转本药学专业考试以及药品检测就业岗位等密切相关,学好这门课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和继续深造至关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境,如色谱基本原理知识抽象晦涩难懂、高职生源和理解力差异较大、色谱仪器价高易损不能拆卸实训受限等问题,所以亟须改革传统教学,创新教学模式。课题组充分研究学习了2020年江苏省高校“微课程”比赛方案,选取了“现代色谱技术”课程的一个章节“气相色谱法”,精心设计制作了“微课程”,获得了江苏联院医药组一等奖。以此为契机,继续探索建设整门课程的微课程,同时开展基于微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现代色谱技术”微课程建设

2.1“现代色谱技术”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依据我校最新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现代色谱技术”课程特点,对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模块,选取教学内容。以江苏省首次新增的高校“微课程”比赛要求为指引,遵循“模块化”“课证融通”“与时俱进”等原则,构建“课程模块+拓展模块+深造模块”进阶式教学体系。课程模块包含课程模块知识点的系列微课视频及相应仿真虚拟实训操作演示微课及配套习题库资源;拓展模块主要是色谱行业最新进展的链接和知识点的拓展资源;深造模块主要是药学专转本考试色谱历年真题库及重难点解析微视频。

1。2.2“现代色谱技术”SPOC平台建设超星泛雅平台是以混合式教学为核心思想,集课程建设、教学互动、资源管理、教学评价等为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3]。本课程选用超星平台开展微课程建设和组织SPOC混合式教学线上活动。每个知识点可依托超星平台镶嵌多种资源,如课件PPT、微课视频、知识点测试、拓展阅读,示例如图1(以模块二气相色谱法中的“气相色谱分析条件的选择”为例)。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采用电脑网页端,还可以使用移动客户端的“学习通”。平台的签到、投票、选人、抢答、主题讨论、问卷、分组等多种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可实时采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开展SPOC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3“现代色谱技术”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3.1教学活动设计基于建立的微课程,遵循进阶式学习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预习+课中探究学习+课后线上复习”等过程,掌握基础知识并形成职业素能。通过互动论坛、课堂主题讨论、问题项目驱动、情境模拟、虚拟仿真实训、辅导答疑、平台大数据反馈等方式,促进自主式、协作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课前认知、课中强化、课后拓展的层进式教学,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具体思路如图2。

3.2教学评价体系丰富课程考核的内容和形式,采取多元化、多角度考核评价,采集、分析教与学全过程行为数据。线上主要利用超星SPOC平台跟踪记录学生学习、作业和展示情况以及药育仿真实训平台的评分系统,线下的理论和实践课堂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另外辅以奖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实施“线上+线下、过程+终结、理论+实践、奖励性评价为辅助”相融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具体见表2。

4“现代色谱技术”基于微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4.1学生学习效果(1)知识技能掌握方面:传统教学中,往届学生曾多次反馈“现代色谱技术”是他们在校期间最具有挑战性、最难学的一门课,许多学生虽然很努力,但由于课程抽象深奥、实训受限等客观条件,学起来特别吃力,成绩也不理想。对比了教学改革前后最近的2届学生,发现17级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采用基于微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比16级(采用传统教学)在学习成绩、知识和技能掌握方面有明显提升。17级学生在访谈中也表示微课程中的动画模拟非常便于理解抽象的色谱理论,在线虚拟仿真实训演示解决了老师演示一遍记不住的问题。(2)个性化学习、终身教育方面:微课程形象生动、资源丰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阶式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师生的教与学的有效性。课程对接工作岗位,并融入了专转本历年真题和难点解析视频,虽然我校17级药学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学习该课程,但在实习工作中有需求或有志于专转本的学生,也申请加入了该课程自学,遇到问题在线留言,课程组的老师在线解答。

4.2学生对微课程以及教学模式的评价17级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代色谱技术”课程实施基于微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实践结束后,我们进行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是调查学生对“现代色谱技术”微课程建设的满意度,另一方面是调查学生对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议和意见,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学生对“现代色谱技术”线上的微课程以及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较为满意。同时也了解到部分有志于专转本继续深造的同学觉得该微课程让他们备考更加有信心。跟踪实习发现,在校期间没有学习本课程的同学,在实习工作中却要用到色谱技术,他们觉得该课程提供了很好的自学平台。结语教育信息化大力发展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日渐成为高校教学新常态。本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虽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将会以此为起点,在后续届学生中继续进行探索完善。如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微课程资源,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更加有效和高效地开展混合式教学设计将是课题组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作者:陈月琴 马明 王秋云 何文涓 单位: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微课程建设研究2

1引言

2019年4月6日,教育部领衔制定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高职院校作为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如何推进“学历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衔接,深化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成为专业及课程建设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1]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过程中,借助混合式学习和移动学习发展趋势,微课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因此,在“1+X”证书制度的课证融通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将汽车专业领域“1+X”证书培训考核的主要内容,同汽车职业教育领域学历教育教学内容相结合,探索“1+X”课证融通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建设实践路径,并指导以微课程为代表的线上教学资源建设,可以作为“1+X”证书制度实践中的重要工作来开展。这样既能够使“1+X”证书制度指导课程建设,又能够使微课程建设服务于“1+X”证书制度,这对于促进五年制高职课程建设,助力信息化资源建设,推动“三教”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作为教育部首批“1+X”证书试点院校之一,从2019年开始,开展“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智能新能源汽车”两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试点工作。而《汽车运行材料》课程是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同步进行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一门课程。因此,该课程在开设之初,便尝试将“1+X”证书制度的指导思想,运用到课程建设过程当中,探索课证融通的途径,通过微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开展教学实践。

2《汽车运行材料》课程定位

《汽车运行材料》是我校五年制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群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能力模块课程,是学生学习的汽车专业入门课程之一,也是培养汽车运用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第一阶段课程。课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最新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为引领,依照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科学课程的理念,基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设置了11个项目,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汽车行业相关人员从业所需掌握的,有关汽车运行材料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讲授汽车运行材料的使用性能指标、规格型号、正确选择和使用等实用知识,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等内容,为学习“汽车维护”、“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底盘构造与维修”、“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培训(1+x)(初、中级)等专业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认识汽车运行材料关系到汽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关系到能源节约,关系到环境保护。同时,养成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应用工具书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能够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改造工作打好基础,也可以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必要的基础,在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3“1+X”课证融通模式下的微课程建设思路

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依据“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为根本,将课程思政融入主题教学中,实施全过程育人。培养学生能认知汽车运行材料的基本组成、性能、功能和运用等相关理论,使学生具备汽车运行材料相关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于汽车运行材料的认知、鉴定和选用等基本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和辨别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新事物的爱好和能力,打好汽车专业基础。自2013年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在我国高校中兴起以来,教育主管部门持续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尤其是近三年的新冠疫情下的居家学习,使得在线开放课程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和财政厅在2019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的意见,我校于2019年开始启动领航计划建设,计划从2020年到2022年建设100门左右的校级在线开放课程。以《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为基础建设的在线开放课程,也在这一期间进行建设,并于2022年初获得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立项。本文在深入研究“1+X”证书制度和课证融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汽车运行材料》微网络课程建设探究。借助超星泛雅平台,完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建设。在微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使课程建设能够为“1+X”证书制度服务,探索“三教”改革的实施方法。在微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要按照了三步走的建设思路进行建设实施。第一步,深入研究“1+X”证书制度和课证融通模式,探索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实践方法。第二步,借助超星泛雅平台,建设《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完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建设。第三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使课程建设为“1+X”证书制度服务,探索“三教”改革的实施方法。

4“1+X”课证融通模式下的微课程建设实施

4.1课程建设过程的课证融通模式研究首先研究“1+X”证书制度和课证融通模式,探索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已有资料进行收集,对“1+X”课证融通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1+x”证书制度下的汽车专业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开发设计“遵循职业教育理论,从知识、技能、态度(情意)、实证,四个维度综合设计的实施方案和考核模式与难易度辨识”[3]。考核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按照岗位需求,“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3]三个对接原则,分为初、中、高三个难度级别。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基本要求中,明确了职业道德素养和基础专业知识的要求。对标准中有关《汽车运行材料》课程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梳理,构建基于“1+X”证书制度的《汽车运行材料》课程框架(见上图1)。根据研究结果,制定出符合《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建设的课证融通模式,将“1+X”证书制度的指导思想,运用到《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建设过程中,使得“1+X”证书与《汽车运行材料》课程两者有更强的相关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同时兼顾“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智能新能源汽车”两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有关汽车运行材料部分相关知识点和任务点的掌握。

4.2教材建设结合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以我校汽车专业教师为主体,编写的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院本教材《汽车运行材料》,已于2019年7月,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教学过程中配套使用。经过三年多的出版使用和教学实践,教材内容能够满足“1+X”证书中有关汽车材料部分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得到了较好的使用反馈。实践证明教材较好的吸收了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最新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符合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教材为职业教育汽车类“互联网+”新生态创新示范教材,2019年被认定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院本规划教材。在2021年被评为无锡市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攀登计划新型教材,2022年被认定为江苏省“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4.3微课程建设微课程建设的主要过程包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资源整理、教学项目的确定以及微课的制作。并借助超星泛雅平台,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完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建设实践,提升学习者体验的方式和方法。在线开放课程《汽车运行材料》从2021上半年上线使用以来,经过1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解决了师生对于线上教学的实际需求,同时满足了“1+x”证书培训过程中的汽车运行材料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后续实践课程的开展,和“1+x”证书培训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4.4课程思政的探索和融入根据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精神和国家对思政进课堂的要求,《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同样注重课程思政和“1+X”证书制度的融入。课程在建设实践过程中,深化课程改革,在每一模块开展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环节设计。中车行“1+X证书制度”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对职业道德素养要求进行了规定,主要包括职业准则、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的要求。再结合专业调研,掌握了行业对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并以此来挖掘思政元素。在此基础上,融入“立德树人”的基本思想,将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职业道德素养、工匠精神等作为思政主线,融入教学内容,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5“1+X”课证融通模式下的微课程建设研究实施效果及评价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十分注重研究结果的实际运用。本着边建设边研究边应用的原则,将《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建设同步应用到汽车专业课程教学和“1+X”证书制度试点培训当中去,并对应用效果进行评价。自从2019年1+X证书制度试点创建成功后,我校就开始着手准备将汽车专业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导入课程体系,实施专业教学计划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效对接与融合,《汽车运行材料》课程是较早进行课证融通研究实践的课程之一。并根据北京中车行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汽车专业领域1+X证书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的《1+X证书制度汽车专业领域实施方案指南》和《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要求,逐步调整、整合了课程内容,使学生做好“1”和“X”的有机衔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课证融通。四年来,我校共组织了896人次进行了“1+X”培训和考核,通过率达到98%。其中,《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的使用,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1+X"证书相关模块考核培训中有关汽车运行材料的相关知识技能,减轻了“1+X”模块考核过程中的通过难度。同时,《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建设和使用,在受新冠疫情影响下的线下教学,能够以线上教学方式开展,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成果。还助力了学校领航计划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四年的“1+X”课证融通模式下的微课程建设实施的实践证明,“1+X”证书制度和课证融通模式在我校的实践,能够为我校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并为我校汽车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在我校实施过程中的“互联网+”模式和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建设与应用,能够推动“1+X”制度对我校汽车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作用。同时借助超星泛雅平台,以《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建设和使用为试点,推动了“互联网+”教学模式在我校的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使用,促进了“1+X”证书制度的试点和推广。

作者:刘星 杨香莲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

微课程建设研究3

0引言

在教学中运用微课程[1],可于一定程度上简化课程知识的教学难度,同时还可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灵活性,更满足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所以为体现微课程的教学价值,实现高等数学的网络学习,教师还应掌握微课程应用要点,根据高数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微课程教学方法。

1微课程教学的特点

对于微课程教学优势来说,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新颖性。微课程教学时长较短,且微课程包含图像、声音、文字、色彩等,相比课堂讲授法来说更具新颖性。(2)灵活性。微课程以视频为载体,所占内存较小,教师将录制好的微课上传至相应的软件平台,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安排自由进行在线学习或离线观看,不受限于课堂教室,提高学习的灵活性。(3)互动性。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不仅可在观看微课程中进行知识学习,还能在平台上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同学及教师进行讨论交流。(4)集中性。微课程内容知识较少,学习更具集中性和针对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对应的微课程进行学习,达到巩固知识、攻克难点的学习效果。现阶段高等数学教学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点,需教师加强重视,积极改进,有效利用微课程提高教学水平。(1)高等数学知识难度偏高,且班级学生基础能力存在差距。但在教学中教师易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制定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教学方法相对固定单一,既无法满足学生的能力需求,也难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2]。(2)目前教学更多集中于课堂,但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更多以教材内容为主,使得很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为浅显,在课后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巩固和练习。(3)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空间,在课堂上难以得到更多的表达交流机会,在课后也缺少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得高等数学学习水平得不到提高。

2基于网络学习的微课教学案例分析

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专业能力。(1)高职院校及教师应意识到互联网背景下,运用微课程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了解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以更新教学观念,形成正确的教学态度[3]。(2)很多教师对微课程的了解应用程度不足,还需要学校能够集中展开相应的培训,通过共同学习、集体研讨等方式巩固理论知识、丰富教学经验、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另外,对于教师来说,课余时间也应多观看学习有关微课程制作及教学的视频资料,充分掌握微课程的特点及应用要点。同时班级学生能力及需求存在一定差异,且每单元知识难度也存在一定差距,教师在微课程教学运用前,还需对学生的情况及高等数学教材内容展开分析。对学生情况来说,教师可先对学生的日常测验成绩等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后通过观察沟通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难点、学习兴趣等进行掌握。以此为依据改进教学方案,这样所制作的微课程,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才更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建立资源库,丰富高等数学教学资源。高职学校应建立资源库,提高微课教学资源的共享力度,主要需对以下几点进行优化改进。(1)教师端入口。对高等数学课程所对应的微课制作标准等进行设定,专业课程负责人针对微课程,对其制作模板、制作类型、制作要求等方面做出细化调整,保持微课程制作的规范有效性。(2)学生端入口。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结合高等数学教学要求,能够对学生端相关功能板块进行创新完善,主要包括预习模块、专项知识讲解模块、测试模块、拓展模块等。同时还应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对学生的线上学习状况进行监督了解,有助于分析学生的微课学习效果和学习喜好需求,便于后续改进[4]。(3)竞赛端入口。可定期针对高等数学课程相应的竞赛活动,包括知识类竞赛、微课制作类竞赛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增强教学能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还能推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发展。优化课程内容,强化微课程应用效果。一方面微课程应与基础的高数教学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教师根据教材知识内容、学生的能力等条件制作对应的微课视频,综合课堂教学时长对微课视频的时长进行合理控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去对数和降幂”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可针对“幂”知识点制作微课视频,并在视频中引入一些典型实例,配合教材内容展开教学,这样不仅可提高学习的针对性,降低知识难度,还更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去对数和降幂的作用”。

或者在学习“定积分”知识点时,教师也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简化知识复杂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像的变化,真正掌握定积分的概念定义。另一方面微课程应与基于网络的高等数学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教师应借助院校搭建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根据高等数学知识点及学生的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微课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网络学习活动。例如在微积分章节内容学习后,教师可要求学生登录微课资源平台完成相应的测验任务,以及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推荐合理的微课讲解视频,便于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水平。另外,对于网络学习来说,教师也可自主制作微课视频或下载网络优秀的微课视频,上传至微课资源平台,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转变学生角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提高学习效果,体现微课程的应用价值,教师应转变学生地位,多引导和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5]。首先对于课堂上的微课视频教学,教师应多设置学习问题,增加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时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对于网络学习,教师可引导鼓励学生在微课资源平台上完成知识的自测、预习、专项讲解观看等学习活动。同时,还可利用微信等软件推送一些优秀的微课视频,学生观看后可集体在群里就相关知识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提高学习的时效性、自主性和灵活性。完善微课评价,促进课程教学的优化。为保证微课程的制作效果,能够进一步推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发展,高职院校及教师还应对现有的微课评价工作进行完善优化。首先高职院校应定期邀请专业人员,组织教师及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微课程评课交流活动,对微课程的制作效果等进行评价讨论,通过不断修改调整打造精品微课程。其次教师也应对微课程的实际教学应用进行评价,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提升情况、学生学习自主性、学习积极性等。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微课程制作还需完善之处,以进一步优化,制作更符合班级学生实际需求的高等数学微课程。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