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在线教育培训

在线教育培训范文精选

在线教育培训

在线教育培训范文第1篇

一、离岗专门培训的具体形式

通常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或委托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进行代培等形式,企业高端室内设计师、高端建筑装饰设计师、园林设计师、软饰设计师、绘图员、施工监理、项目经理等岗位可以通过此种方式快速充电。还有企业部分员工,如感到自己现任岗位缺乏发展空间,并未达到个人理想目标和生活状态,为了对造成现实和理想的巨大落差进行弥补,积极进行改变,企业可以鼓励这部分人员报名参加此类职业教育学校针对社会在职人士举办的周末班,对于学习费用可以采取企业与个人分摊的形式。此类培训针对性、实用性较强,作用比较明显,能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效益,有利于员工将培训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上述职业培训,不仅能够使参培员工提高劳动积极性,产生报效企业的想法,而且由于专业技能的提升,大大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在岗业余培训是更有针对性常用的企业在职培训方法

是指为了使员工具备有效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不离开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的培训。常用的培训方法主要有师带徒、内部轮岗等。在职培训相对于离岗专门培训较为经济,不需要另外添置培训场所、设备,有时也不需要培育专职教员,需是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来实现培训。同时,培训对象在学习期间不须离岗,继续从事本职工作可以不影响生产。然而这种培训方法往往缺乏良好的组织,如就技术培训来说,机器设备、工作场所只能有限制地供培训使用。有些昂贵的高科技设备因参培人员不能实际操作因而影响培训效果。在职培训根据培训目的确立培训的目标、范围、对象和内容,方案从根本上决定培训规划所涉及的各种资源投入和程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独立的小型组织部门的培训宜采用分散的培训方式;高层培训、管理培训、员工文化素质培训、某些基本技能培训宜采用集中的培训方式;专业技能采用边实践边学习的方法。我所在的企业根据需要和可能,对新入厂员工进行入厂教育,内容包括角色转换、企业文化、厂规厂纪、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内容。由基层单位对新员工进行岗前教育,内容包括技能培训、应知应会、文明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新员工定岗后,各单位、部门为其安排固定的导师,由导师负责指导培养。岗位包括:经营类、工程技术类、行政和管理类、财务类、政工类。以人才类别为培养方向也可跨类别发展。导师指导制即师带徒,是指企业中富有经验的、有良好管理技能的资深管理者或技术骨干,与新员工或经验不足但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建立的师徒关系。可以充分利用公司内部优秀员工的先进技能和经验,帮助新员工和部分轮岗人员尽快提高业务技能,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精通本岗位作业流程及工作项目、责任心强的导师制定指导期间的培养计划以及要达成的目标。对新员工、学员进行全面综合性指导,每月与新员工、学员要最少进行一次谈话沟通,了解学员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就存在问题提出建议,交流工作经验和感受,并做好谈话记录和培养工作记录,为跟进和反馈工作创造条件。每季度向基层领导组提交一次工作报告,主要包括学员完成的工作与课题,学员的欠缺与进步之处,学员下一阶段的培养调整计划等。期间根据每个导师所带学员的数量给予导师一定的津贴,加强导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新入厂员工还可以轮岗培训,新员工在本岗位工作达到一定熟练程度,能独立完成本岗位工作后,可由其导师提出轮岗推荐意见,进行轮岗培训。内部轮岗即岗位轮换,通常在公司内部进行。轮岗培训可节约招聘成本,通过岗位横向调动,使工作内容丰富化,实现一人多能的岗位目标,激励员工,留住人才,通过岗位实践促进对公司各个部门工作流程的熟悉,增强工作中的协调性,有利于员工个人专长的发挥。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培训均应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效果进行总结性的评估或检查,对员工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培训计划是否有效的实施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分析和评价,然后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主管部门,作为以后制定员工培训计划,以及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依据。

作者:徐向连单位:太原市市政工程总公司

在线教育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在线课程;建设路径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在线课程成为高等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线课程可以提供开放的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有效补充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学习国内外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很多高校在积极构建在线课程体系,组织教师培训,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相信高质量的在线课程建设,有利于推动信息技术和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一.高等教育在线课程建设意义

(一)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高质量的师资对于加强教学效果,促进教育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是很均衡,发达地区高校林立,教育资源丰富;欠发达地区高校凤毛麟角,人才培养面临重大压力。因此,高等教育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共享对于优化教育资源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很多知名高校和教育集团免费向社会开放课程和资源,学生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通过在线课程享受最优质的教育[1]。

(二)促进教学观念和课程内容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于课程走向、人才教育方向影响颇深,移动设备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了教学手段的革新,也冲击着传统的教学观念[2]。教师的教学观念开始从培养专业化人才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进行转变,教师除了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随着教学观念的改变,课程内容也不断革新,一方面授课内容紧随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另一方面“灌输式”教学内容向“研讨型”教学内容转变。

(三)有助于建立终身学习机制。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一般在毕业之后就很难再接受系统的、高质量的教育,而在线教育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突破时空限制的学习途径,实现了学习者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愿望。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新兴职业岗位快速发展,传统陈旧的职业岗位慢慢被淘汰,企业人才需求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在线教育平台承载着体现新技术和新发展的教育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适应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课程资源[3]。

二.在线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线课程资源不足。尽管很多高校都建有MOOC平台,但是MOOC的体量较小,仅有一些精品课程资源,无法涵盖所有课程,满足不了学生的广大需求。很多高校专门安排了多期在线教育培训班,向教师培训直播平台的使用技巧,不过由于平台众多,操作过程复杂,很多老师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授课技巧,而且线上授课的体验无法跟线下授课相比,尤其对于一些老教师来说,应用直播平台进行授课的难度很大。

(二)课程形式单一。虽然线上课程整体运行平稳,但总体设计水平不高,大量的课程只是文字材料的电子化,多以静态的文本或幻灯片形式向学生呈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深入,课程缺乏吸引力和生动性。授课形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低,而且老师无法像线下授课时可以跟学生面对面交流,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4]。

(三)内涵建设有待加强。大部分的老师以前没有线上授课的经验,而是经过短期培训后草草上马,对在线课程的认识和研究不够深入,导致不少的在线课程的形式和内涵缺乏和谐统一。课程内涵是在线教育的核心,包括课程体系、授课方式、课程内容、评价方法等,如果部分在线课066程的建设只注重课程的外在形式,仅仅是为了满足授课条件,而没有针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在线授课特点去提升课程内涵,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三.高等院校在线课程建设路径

(一)在线教育基础资源建设。1、线上教育平台建设。线上教学平台是教师和学生的必要媒介,必须做到界面简洁、操作简单,方便师生使用,可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并且运行平稳流畅。此外,在线教学平台还应该具备记录学生学习进度、作业完成程度、资料实时共享、线上交流活动等功能,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记录,帮助教师分析学生学习数据,为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提供参考。2、教学团队建设。在线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一个完整的教学团队来完成,团队负责人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历,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样,团队中的其他教师也应该是长期在一线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水平都必须满足线上授课的要求。此外,在线教学操作复杂,对课程材料质量要求高,还需要配备教辅人员和技术人员,承担在线答疑、技术支持、资料更新等工作。学校需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组织教学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3、课程内容建设。课程内容是在线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石,课程内容建设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辛勤劳动,课程内容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设计,明确教学目标、课程架构、具体内容、课程进度。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需要具有脉络清晰、内容完整、层次分明等特点。在课程资料的制作上,教师除了注重实用性外,还应该注重吸引力和启发性,要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二)提升在线课程效果。1、推进在线课程资源共享。目前高校开设的在线课程众多,但受师资水平、技术手段、课程资料等因素的限制,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对于学生的教育效果也千差万别。一方面,很多教师的在线课程可能存在“闭门造车”的情况,不清楚自己的授课方式是否科学,授课内容能否被学生所接受。另一方面,全国的高校基础课程基本一致,学生完全可以跨地域、跨平台学习相关课程,因此共享在线课程非常重要。2、优化在线教育体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在线教育的发展,利用在线教育系统内积累的大数据提升教育系统服务水平。例如,在线教育平台对学生进行面部表情数据的采集和处理,通过面部表情演算学生的上课状态,并及时向教师反馈。教育平台提供在线考试服务,并对客观题进行评分,将学生的错题率、完成情况、作答时间等进行分析,形成报告,以帮助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授课方向。

(三)健全激励评价机制。在线教学团队除了需要跟其他教师一样准备授课内容,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在线平台使用技巧,设计和制作课程资料。同时,他们还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压力。因此,学校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专项经费和技术支持,激励有能力的老师建设优质的在线课程。对于教学效果良好的老师,给予一定的荣誉和物质奖励,并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时予以重点考虑。

四.结语

在线教育培训范文第3篇

关于2005-2006年教育培训计划的通知

局属各科室:

为切实加强本局教育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在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XX市XXXXXX系统教育培训管理暂行规定》(XXXX人[2005]331号)以及市局有关规定,不断加强我局人才队伍建设,制定2005-2006年教育培训计划,具体安排如下:

一、政治思想教育学习

1、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这篇《建议》总结了“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标志着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为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主要学习内容

①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系列文件。

②辅导材料: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导读。

③辅导活动:参加由市、区组织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学习报告会。

2、学习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精神

中纪委第六次全会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从严治党,维护党的纪律保持遏制腐败的强劲势头,加大预防力度,狠抓任务落实,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学习内容

①中纪委第六次全会系列文件。

②辅导材料:国家公务员廉政必读。

③结合学习贯彻党章,结合市、区党风廉政建设大会精神,结合局行风评议整改自查等情况。

3、新经济、新科学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科学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我们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需要“加油”、“充电”,进行教育,增强工作能力,适应时展,2005-2006年从三方面作努力,法制教育要强化,知识经济要深化,学百句英语要普及,全面提高干部素质,打下良好基础。

主要学习内容:

①学习有关质量、计量、标准化、特种设备、食品安全等法律、法规、条例法律文书。

②通用英语100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组织局机关人员认真学习“八荣八耻”、领会“八荣八耻”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主要内容:重点放在领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个层面上;开展“三好”活动,即: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单位中做一个好干部,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积极塑造良好的道德形象,使局的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法制教育学习

1、2005年是“四五”法制宣传教育的最后之年,迎来了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全面启动之年,也是“五五”法制宣传教育的开局之年。围绕“平安XX”、“文明城区”和“新XX”建设,继续开展质量技监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法制培训工作。同时,2006年适时组织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工作。

主要培训内容

①培训科目为《行政执法违法概论》,培训学时为5学时。

②做好2005年11月10日前培训人员的报名工作。

③参加由区法制办组织安排辅导报告。

④2005年12月25日局全体人员参加考试。

2、抓好《公务员法》的培训考核。《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权利、义务和管理以法律的方式加以确认,对健全公务员制度、规范公务员管理、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抓好《公务员法》的培训考核是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法制教育和管理监督的一项重要工作。

主要学习内容:

①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②参加由市局组织的《公务员法》辅导报告。

③参加培训考核。

三、质量技监业务培训学习

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局机关工作人员质量技监业务培训教育。通过讲座、研讨等活动,加强质量技监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提升质量技监工作水平,进一步促进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主要学习内容:

①加强处级干部在线教育培训,结合面授辅导和在线教育培训,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②不定期参加市局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③辅导培训:每月组织各业务科长结合科室工作,辅导处理依法行政工作经验。

④每季度组织交流工作方面体会。

四、培训学习要求

1、继续坚持“自学为主”的原则,在自学基础上集中学习,交流体会,确保培训学习参加率达到100%,有事应向党支部负责人请假。

2、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风中突出三个联系:一是联系国内外形势;二是联系个人思想;三是联系工作实际,从中总结经验,开拓思路,努力提高自己。

在线教育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线上线下教学;混合式教学;干部教育培训

当前,互联网成为人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手机成为人体器官的一种外延,现代科学技术以各种方式深入影响着人类的方方面面。正如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可以以线下实体授课的方式开展,也可通过线上视频教学的方式开展,或是将实体培训班转变为实体培训和线上教学混合的形式,在课程资源、教学设计、考核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均取得了诸多新的突破。新时代,我们要适应干部教育培训在教育管理、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立足十四五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发展趋势,梳理干部教育培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主要优缺点,并借鉴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的先进经验,提出有利于促进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实施机制,助力我国十四五时期干部教育培训领域又好又快发展。

《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进一步明确:“积极探索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的网络培训有效方式,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再次证明我们国家十分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和互联网融合发展。2020年起,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数采取停课不停学的方式,通过干部在线学习平台完成各项培训任务。为减少人员聚集,纷纷采取线上培训的形式,通过直播、视频课、在线答疑等方式完成干部教育培训课程,而且在结业考核和课后延伸方面,线上学习平台的优势更加凸显,成为各级培训机构开展培训的主要方式,而且越来越注重发挥线上培训的优势,逐步将线下与线上结合起来,将实体讲授与线上课堂组合起来,将面授与直播组合起来,形成了干部教育培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

一、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现状

国外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且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不可逆转的教育趋势,代表国家包括英国和加拿大。特别是以英国OU商学院为代表的在线教学和开放式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将所有课程和模块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面授教学的方式进行。在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考验着教师授课方式的有效性与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由于使用MOOC等信息技术平台使得课程在世界范围内共享。又如新加坡于2017年开始推广新加坡学生学习平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使得该平台加速推进数码学习计划,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也在广泛推广,且设立居家学习日,教育储蓄户头等配套内容。在课程资源方面,国外多采用1—15分钟的视频课程和微课程,短小精练的片段使教学内容更加聚焦,关键内容更加突出,适合碎片化学习。国内最早引入混合式教学是在2003年,祝智庭教授和何克抗教授先后在文章和会议中提出BlendedLearning概念,积极倡导将混合式教学引入课程教学中。随着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快速发展,我国初步形成了系统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不仅出现了基于电脑端的各级干部在线教育平台,还出现了基于移动端的手机客户端APP、微信公众号等更加灵活便捷的教学工具。在课程资源方面,我国比较突出的有公开精品课、MOOC以及部分高校的在线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经过一流教师精心打磨的一流精品课程,是经过充分备课和反复修改讲稿课件的高质量课程,时长多为45—120分钟。但在现实中许多干部由于工学冲突,存在挂机现象,线上教学是否能够达到与线下教学同样的效果仍存在疑问。自2020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便利,不便于开展线下集中教学变为线上教学,电脑端通过在线直播、直播课堂、视频课程等方式,手机端通过在线学习APP等软件,保证干部教育培训不间断,停课不停学,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也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高质量、多元化、全覆盖的培训需求,信息技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解决该问题主要途径,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远程教育是传统教育现代化的支点,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期。未来的关键和重要环节就是促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二者有效融合,互相补充,相互促进。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缺点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点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实体面授与线上课程结合起来,更加方便快捷、灵活高效、规范有序,二者共同构成干部教育培训整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1.运用信息化环境,使教学更加方便快捷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要求既使用线上,又使用线下,如果仅使用一种方式,则不能称之为混合式教学。传统线下教学受到地点、环境等形式约束,必须具备实体条件才能开展教学活动。而线上教学通过运用信息化环境,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教学相关工作,使得教学管理、教育教学、学员管理等教学工作更加快捷高效,大多数线上教学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平台上设置了网络直播、视频课程、测试题库等模块,开设签到考勤、作业提交、在线测试等功能,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够根据现实需求,灵活变化教学方式,保证干部教育培训按时完成。2.具有信息化要素和数据,使教学更加科学有效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通常具有音视频课程、数据资源和规律分析等要素,具有现代化教学的独特优势。在传统线下教学中也会使用音视频课程,但是无法形成教学数据资源和学员学习规律等重要教学资料。所以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拥有和产生的信息化要素,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化数据可以用帮助老师迅速掌握学员学习结果及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更好地促进因材施教。在与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的沟通交流中也了解到学员在平台网络课程库中找到一门感兴趣的课程比较难,网络课程分类不够明确,学习档案不够直观,如参加实体班的学习记录及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数据查询不便。部分学员提出,在完成市委组织部要求的网络专题班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再去学习其他的网络课程。还有希望在完成党性教育和理论教育学习之后,更想学习对自己工作有所帮助的专业技术类课程,提高自己理论素养的同时,在专业技能上面也有所提升。3.具有协同合作的特点,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常将教育教学、学员管理、技术支持分开管理,其中班主任负责班级学员管理,任课教师负责教育教学,技术老师负责软件硬件操作答疑,三种角色协同合作,有利于明确职责,合理分工,使得教育和管理更加规范,学员体验感更好,学习效率更高。同时,通过运用大数据手段,汇总搜集及时准确的干部基础数据、人岗分析信息,形成干部线上线下学习档案,掌握其学习偏好,将干部的专业能力、优势优点、工作经历、学习兴趣等方面要素形成干部画像,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科学化的干部评价体系,为干部履职晋升、选拔任用提供参考依据。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缺点

目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模式已初步形成,且具有许多优点。但是在实践工作中,出现了线上与线下脱节、混合式教学不充分等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分析并积极解决,优化出更加适应当前需要的教学模式。1.学习氛围弱化,互动交流不足面授式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是师生面对面、生生面对面,能够保证信息的及时传达,授课教师能够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眼神快速掌握知识传授的效果,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表达方式。而在线教育中间有个电子媒介,教与学之间的时空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学员网上学习的氛围及状态不易把握,网络环境的流畅程度成为影响授课效果的因素之一,授课教师与学员无法形成同一空间上的共鸣,学员容易形成在线“孤岛”。为缓解这类状况,部分平台开通了博客空间、学员论坛等,但单向发表意见多、互动交流少,也非常考验语言规范和文明,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考验着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所以目前各大平台多数未开放评论功能。2.各级平台兼容度低,资源共享不足各级在线学习平台之间协作共享不足,一是表现在在线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不足,课程的共享性不足。目前,课程资源来源单一且多为采购资源,地方特色课程短缺,同各高校共建共享不够;又由于课程制作周期较长,时事热点相关视频课程跟不上学员学习需求。另一方面课程资源时常较长,不利于碎片化学习,甚至出现挂机行为,导致一定程度的资料浪费。二是表现在各级在线教育平台产生的数据无法兼容。目前各级培训平台自成体系,学时记录不同步,平台间兼容性不足。3.教学监控不到位,个性服务不足各级平台已经建成学时记录系统,能够准确记录学员个人或单位整体线上线下课程、学时、学分情况,形成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但在教学监控方面,大多数在线学习平台没有设置学员需求反馈的版块,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最直接的需求和感受没有直接反馈上来,对学员性格、偏好、知识盲点等隐性需求未能及时监控记录。在课程推送方面,暂无热点或精品课程推送,可能导致学员在想学习的时候缺乏明确的目标,找不到优质的课程资源。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融合路径

线上、线下教学是互补互通的,线上教学强调学生自学、线上互动交流以及学员形成相关材料的丰富呈现,线下教学强调知识重塑和内化,以及课程理论元素的融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

(一)持续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广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广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其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途径,加大对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考核评估。广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将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结合起来,就是将线上管理与班级管理统一起来,就是将结业考核、课后辅导等学习内容与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干部学习规律大数据。比如:在实体班中,设置课前预习短视频,让学生先学一步,先思考一步,将部分概念性知识的内容放在线上进行自主学习,起到课前引入的效果,将学习收获和思考出的问题带到课堂。再通过课堂的理论讲解,将理论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通过问题导向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广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明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方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管理平台,完成一系列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形成深层次、全方位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模式。探索翻转课堂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采取“2+0.5”模式开展教学,即2小时讲课,0.5小时交流,这就要保证提前告知学员做好互动准备,也要保证教师严格控制授课时间。广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就是要大胆尝试新模式,如翻转课堂、在线直播等。

(二)完善教育培训课程资源建设,推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在课程资源方面,加大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库、案例库、教材库建设,将高校、各机关事业单位制作形成的精品内容纳入到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库,探索形成更加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加强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吸引力的精品课程,同时注重微课程、短视频类课程建设,丰富课程资源种类。课程内容的设计避免头大身子小,“是什么”“为什么”的内容讲的多,“怎么做”讲的少。应注重解读理论政策背后的逻辑,以及政策落地的路径和方法。在案例库建设方面,要从案例选择、案例与理论构建、案例编写等方面加强案例库建设,从师资培训、团队建设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案例式、体验式教学及管理。课程设置中增设虚拟现场教学,把本地革命历史教育资源,拓展成沉浸式、体验式网络教学场景,让学员获得更加丰富的网络学习体验,从而助力赋能教师教学发展。

(三)形成分级分类培训,推进因地制宜的教育培训模式

将教育教学和课程资源分级分类,分级是指针对各级需求提供满足其所需的课程、师资、教材等内容,比如部级课程注重宏观理论政策的解读把握,地市级课程注重地区政策推动实施的方式,当不同级别单位开展不同培训时,能有快速有效找到适合的课程,促进培训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果。分类是指按照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条例和全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重点,将课程库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专业化能力提升、知识培训、地方特色等进行分类,提供更加快捷直观的分类课程,供单位组织培训或学员自主选学。

(四)创新学员管理方法,严格线上线下学员管理工作

严格学员管理是促进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干部在线学习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严格学员管理各项工作,是新时代做好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学员考核包括日常考核和结业考核两部分,日常考核项包括学习态度和表现、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党性锻炼和廉洁自律情况,结业考核包括述学报告、述学时间、述学内容,具体讲述基本情况、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收获体会和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班次学员特点动态设置考核项分数,从而达到了学员管理与学员考核关联起来的目的,以分数方式衡量学员学习效果,达到了创新学员评价方式的目的。严格执行课堂学习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就是强化自我约束,强化纪律规矩意识,就是加强党性养成。

(五)完善学员互动交流机制,形成学习长效机制

在线教育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农村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最具活力、最能发挥作用的主体力量。自2004年开始,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关注到农村人才的培养,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加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1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时代意蕴

新型职业农民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有别于传统的农民,他们具有较高的素质、良好的专业技能、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较高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经营主体的核心力量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创新农业生产方式,迫切需要培育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出现了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发展经营主体,亟需大量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较高的劳动者。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的管理经营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是新型经营主体的核心力量。

1.2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人才保障

现代农业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农业科学技术,还需要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实现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建设主体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并且只有高素质的农民才能保证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才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农村从业人口数量正在逐年减少,并且农村从业人员中仍有大部分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生产,2017年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0944万,占乡村从业人员数量的59.5%[2]。要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就需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业专业人才,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农村劳动者转型,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未来农民不是一个身份,而是一种职业,他们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2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期,新时期对农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是实现乡村振兴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的关键在于人才,自2015年开始,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国家都提出积极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指出职业教育对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2017年颁布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指出,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而且要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教育程度。相比2015年,不同层次的农村人才都要求有大幅的数量提升,其中,现代青年农场主由1.3万人增加到6.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由6.7万人增加到16.7万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数量年均增长60万人[3]。这对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然而,传统职业教育在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效果不尽如人意,新时期对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势在必行。

2.1加强农业职业教育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

农业职业教育主要通过全日制、非全日制,在线教育以及农业部门的培训等形式为农村居民提供学历教育以及各种职业培训,使他们及时获得相关的职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同时有效引导广大劳动者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和学习观。首先,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知识素养。农业部门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在国家对农村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虽然农民的文化素质有相对明显的提高,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总体仍较低,特别是随着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出务工,使得当前农村面临一方面劳动力缺失,另一方面现有劳动力素质亟需提高的问题。笔者所在课题组对山东省4个市(县)的6个行政村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07份,受访者年龄在18~65岁,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84.7%,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主要通过职业教育的途径实现。其次,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笔者所在课题组调研统计数据显示,受访者中有44.3%的人通过不同形式接受过农业专业培训,使他们获得了相应的专业技能以及现代经营管理知识,从而提高了生产和经营收入。同时,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职业化目标等拓展教育内容,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信息技术等理念融入其中,提高农民终身学习的能力,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育能扎根农村的“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2.2培育需求的多样化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农民的年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意愿,他们所从事的产业性质及产业规模又会导致在教育需求上的差异,使得培育需求日趋多样化。(1)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按类型又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农民根据所从事生产类型需要具备不同的知识,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逐渐转向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并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要求其具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等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2)由于农民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农业生产上,闲暇时间有限,并且农业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因此,农民有学习时间和周期的限制,对于接受教育的方式有一定需求。(3)作为不同培育对象的具体需求有所区别,如普通农户需要通过学习提高技术、增加产量,而专业大户需要通过学习获取规模生产经营中的市场行情、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但最终都是为了增加经济收益。要求农业职业教育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针对实际情况,提供现实的专业技术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2.3当前农业职业教育现状尚不能满足培育职业农民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农业农村职业教育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不能很好满足当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职业学校的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单一,课程教学及培训内容缺乏对目标对象的针对性,往往与农民的实际需求脱节,甚至一些培训只是走形式,不能真正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多元化需求。(2)培育模式单一。培育手段不够灵活,加上农村的自身资源条件有限,导致一些职业学校缺乏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设施及师资,外部的优质资源不能很好利用。(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有关农民成长与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健全,推行的农民资格认证和准入制度没有体现出实现农民利益的政策利好,农民参加教育的积极性和持续性不够。对于教育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导致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4)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较弱。智慧农业是未来发展趋势,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目前职业教育的培育模式、学习环境等在互联网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空间。

3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3.1健全分层次培育体系,提升培育的精准性

由于农村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发展需要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于接受的职业教育也表现为不同的需求,而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对于培育对象和培训内容的选择往往存在泛化的现象,缺乏精准施教,很多情况是农民的真正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笔者所在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45.7%的受访者认为,接受的信息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不同的群体特别是文化程度差异较大的群体对于接受教育内容及形式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别。其中,55岁以上的受访者对于接受教育的形式较为固定,而且内容需求方面也多集中在传统的种植业。18~35周岁的受访者对于接受教育的要求较高,形式也比较灵活,特别是随着返乡创业人员的增加,大学生村官、农业院校的毕业生等纷纷投入到现代农业发展中,由于文化层次、社会经历等因素,他们对于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地方政府要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对培育对象准确定位,通过对培育对象调研,根据其所从事产业种类、从业经历、年龄、文化程度、培育需求等信息进行建档分类,分别按照从事生产经营、专业技能、社会服务等职业要求,针对不同对象设计培育内容和培育方式,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状况设置专业课程,为促进农业发展培育专业技术人才[4]。

3.2创建灵活多样的培育模式

进一步优化农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保证他们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加强产教融合,综合考虑农民的文化素质及培养需求,创新弹性学制的培育模式。可以通过选择全日制、非全日制、面授、远程教育、送教下乡等形式使新型职业农民更好地参加中高等学校的农业职业教育,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多元化需求[5]。(1)利用好优质资源。农业院校、农业科学院所在教育师资、科研力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要充分发挥其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如有些地方依托农业高校、农职院校组建农民学院,将职业教育与农民教育融为一体,大力推动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强涉农院校与地方项目合作,建立了农业合作试验示范试点,农业院校的专业人才深入农村一线,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当地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产业园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科技产业园区为农民职业培育提供实践基地,以此为依托,成立田间学校,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搬到田间地头,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加强对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合作社带头人等乡村能人的培育,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调研发现,对于接受培训时最喜欢的师资,34.5%的受访者选择贴近生产一线的农技人员,45.3%的受访者选择乡村能人,可见农民对于他们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3)利用好有一定办学能力的基层机构。比如通过组建乡镇成人学校、社区大学等开展教育和培训,为广大乡镇居民开展农科综合教育,作为农广校、职业院校等深入基层的窗口,为满足农民培训需求提供便利。

3.3健全农业职业教育相关的制度

政府要逐步健全相关的培养、认证、准入制度,构建以农业职业教育为基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1)根据农业产业特点,制订现代农业分类标准,根据对新型职业农民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划分相应的职级,探索新型职业农民的资质认定机制,打通新型职业农民晋升的通道。通过推行农民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关人员通过教育培训获取相应的证书,可以准入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农民将通过教育培训获得的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得更多经济上的收益,从而调动他们参与教育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培育效果。(2)创新评估制度。对于农民培训效果的评价要由“量”转向“质”,不单纯以参加培训的人员数量、授课的数量来衡量,而要以培训对象的满意度以及对促进产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评价培训的效果,探索包括对象选择、教学管理、资格认定、绩效评价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3)要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函授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培育制度。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比如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农业职业教育固化于基础教育中,在课程设置中深化农民职业化理念,适当增加农业创业教育,吸引更多涉农专业学生回乡创业,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储备力量[6]。

3.4优化“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