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发展论文

艺术发展论文范文精选

艺术发展论文

艺术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艺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面向市场;教育;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

在当今的职业教育中,艺术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艺术职业教育和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各地培养艺术人才,为面向市场服务,为艺术类高等院校输送有备生源的三重任务。面对2l世纪,我们应认清艺术职业教育的现状,明确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探求一条适合21世纪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艺术人才。去服务与社会和国家。也为学生的继续发展和就业提供了好的方法和措施。

一、树立全新的艺术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面对21世纪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艺术职业教育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以适应新世纪的发展。就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而言,政府应适度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有权自设机构、自主聘用教职工、确定教职工津贴和资金分配标准。教育主管部门还应从基础教育抓起,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艺术人才的培养创造一定条件和学习机会,为学生的就业开辟更广泛的途径。

就艺术学校自身来说,应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锐意改革,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讲求办学效益,带领全校师生不断前进的领导集体。艺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还必须突出“特、优、新”的特点。特,即特色专业。学校没有特色专业就没有生命力。优,即优势专业。优势专业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支柱。新,即新设专业。新设专业是衡量一个学校在办学思路上是否具有预见性的标志。在办学形式上要面向市场,立足特色,灵活方便,做好三个结合:中、高职艺术教育相结合、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相结合、正规教学与业余培训相结合。

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艺术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

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生力军,抓住了师资队伍建设,也就抓住了教育改革的关键。1.观、总体、远近目标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改变教师队伍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以适应学校发展规模及提高办学质量的需求。2.确立“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用人政策,一方面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同时,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且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3.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创新教育的关键必须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培养具有创新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变“灌输式”、“填鸭式”旧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讨论式”新的教学方法。4.建立教师聘任制、岗位工资制、学生选课制等措施,实行教师竞争上岗,激发教师的上进心。5.建立艺术教育科研机构,保证艺术职业教育的科学性。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把教师发表学术论文作为年终考核的一个方面,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和理论水平大有裨益。6.本着“不求我有,但求我用”的原则,在全国各兄弟艺术学校和表演团体之间实行互聘、互教、互访等形式,组织教职工考察、学习兄弟学校办学的先进经验,实现资源共享。

三、实行课程改革,为培养综合型艺术人才创造条件

艺术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决定艺术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1.艺术职业教育必须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开设“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课程;改变过去专业性太强、太单一的弊端,在中高职艺术教育中增设选修课教育,为培养综合型艺术人才创造学习的机会和条件。2.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开设与艺术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课程,增设艺术专业以外的课程,扩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口径,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3.大艺术实践力度。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艺术学校需加大艺术实践力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艺术赛事、文艺演出,使他们经受锻炼,在实践中得到教育和提高。4.艺术职业学校教材建设上,应体现出艺术教育所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引导学生感知民族文化的精髓,有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是艺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途径

中等艺术学校升格,或在开设大专班,实行“3+2”教学体制,已成为中等艺术学校为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这种“升格对于一些办学条件成熟、师资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备、社会声誉良好的艺术学校来说无可厚非,但对于大多数中等艺术学校而言,“升格”为艺术职业学院,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中、高职艺术教育并存,进行有益的尝试与探索,首先要解决中、高职艺术教育衔接不佳的问题。要从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衔接、师资力量的衔接三方面着手。

五、试行弹性学制办学方式,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艺术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实行弹性学制办学方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小建立实施方案,健全管理制度,对弹性学制的教学计划、学制类型、学籍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2.修改教学计划,重建课程体系。做到“目标明确、学制灵活”,寓统一性与灵活性为一体。3.推行学分制与证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确定学制和学分,与证书教育制相结合,使学生不断学习、不断通过考试积累学分。4.严格施教流程,加强课程的考核,建立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强化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六、开发招生新形式,使学校在竞争中求发展

近年来高校扩招拉动了普通高中扩招,普通中专学校不再实行计划经济下的包分配制度,艺术学校必须开发新的招生形式,在改革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

1.确定宣传主渠道。通过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确定学校的宣传渠道。

2.与各地建立生源基地,邀请考生和家长来校参观。

3.深入细致地进行社会调研,保证招生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4.重视学生就业和升学,拓宽就业渠道。

5.根据区域间经济差异和自身实际,核算办学成本,适当降低学费,制定不同档次的收费标准。

6.招生专业设置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人优我特”的思想,塑造学校自己的“品牌”专业。

七、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是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艺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益,推进艺术教育的科技现代化,是摆在艺术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具体可以从卜面几点着手:(1)建立现代化办公系统;(2)建立教师课件制作备课系统;(3)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到艺术教育中去;(4)建立电子阅览系统。

八、拓宽办学融资渠道。建立教育产业化机制,实现艺术教育规模化、集团化办学模式

要保持艺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就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但是,目前大多数的艺术学校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和辅助设施不足,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再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完全依赖政府拨款解决办学经费已不可能。要解决这一难题,就要求学校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艺术职业教育产业化机制,实现艺术教育规模化、集团化办学模式。1、最大限度争取政府投资,减轻学校压力。2、助新的资金和资源整合优势,引进银行资金进行资本运作,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逐步扩大规模,形成滚动式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3、利用政府贴息,银行贷款,实现“银校结合”融资形式,购置教学设备,进行学校基础建设。4、教育层次上,以艺术类中高职教育为轴心,形成高职、中职、小学、幼儿园艺术教育一条龙的多层次艺术教育体系;在办学形式上,引进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机制,实行校园多种管理体制并存的管理模式;在教学结构上,以现代化教学设施、人才资源及专业优势为依托,形成产、教结合的教育产业结构;在教育经费上,形成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机制多元化,逐步建立艺术教育产业运行机制,实现艺术教育规模化、集团化的办学模式。

九、艺术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市场,开展多元型产学合作

艺术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儿童的艺术含有相当多的经验的成分。儿童是感性的,儿童年龄越小,他的意识的发展程度也就越低。也就是说,儿童年龄越小,也就更深地被他自身本能的经验的内容所占据。这些意识上还很朦胧的孩子,生活在梦想的王国里,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自发地游戏、自发地涂画、自发地歌唱。儿童会将自己妆扮成歌曲里的主人公,儿童也会因为在幼儿园中听到一首在家中或是在父母的车上经常听到的歌曲而激动不已,围绕着“我听过这首歌,这首歌我们家里有,爸爸车上有”这一话题,同教师及周围的小伙伴交流不已。也会为突然听到一首自己并不熟悉的陌生曲风的音乐而充满好奇疑问,三五成群地围听、议论。当大家都熟悉的音乐响起时,孩子们会相互注视着彼此,哈哈大笑,伴随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这是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和体验。例如有一位母亲带着自己三岁的孩子去医院取药,当孩子看见一位老人坐在轮椅上,周围围着一圈人的时候,孩子慢慢地走了上去,毫无征兆地对着老人唱起了“祝你身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妈妈震惊地拉着孩子赶紧离开了医院。妈妈问孩子:“为什么要唱生日歌?”孩子回答:“在幼儿园,过生日的小朋友坐在中间我们围坐成圈圈就唱生日歌。”音乐在不知不觉中促使孩子总结了很多生活的经验。尽管有些还是那么的不成熟,但对于孩子来说,这点点滴都是促进成长发展的良好因素。

2音乐与儿童的发展

儿童生活是充满游戏、童话、梦想、好奇与探索色彩的,是从本能的无意识逐步迈向有意识。对于不断成长中的儿童而言,所谓喜欢的音乐,可能只是自己经常听到,或是爸爸妈妈喜欢的,对于歌词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可能还需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才能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随着人类的发生而发生,音乐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音乐也随着人类走向未来。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这种情感艺术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最能拨动人的心弦,使心灵发出震颤,与之产生共鸣,而它的教育功能也就在音响流动的瞬间实施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情感,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对于儿童而言,能够在自然的音乐中,或是自己创作的“音乐”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获得创造力的发展则更有价值。对成长发展中的儿童而言,他们并不应该是成年人的附属品,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成年人的帮助和引导,而最终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则需要其自身不断地探索、努力。要生存,就需要学习实践,要不断地进步来适应周围的环境。家长如何正确地把握孩子的需要来帮助其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各种形式的儿童音乐教育获得了蓬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社会和家庭也在为儿童更好的发展提供各种机会和服务。有意识的音乐教育培养、无意识的听歌模仿,我们会观察到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哼自唱的时候,都会喜欢对各种能发出声响的物品敲敲打打。孩子们在音乐的环境中,玩的花样似乎更加多了一些。因此我们说,儿童在音乐中的尝试和创造表现是最自由无拘束的,充满了想象和乐趣,是好奇,是探索,是情感的表现,而不受知识技能的限制。然而,过于功利主义的倾向也会使得我们对音乐的有效使用发生偏差。钢琴是目前大家广为学习的一种乐器,开始学钢琴的年龄也日趋降低,甚至有出世才6个月的婴儿,被心急如焚的母亲抱在怀中,前去参加钢琴培训班。多数儿童从练习钢琴的第一天起就被父母们寄予了无限的期望,而这种做法恰恰违背了音乐在生活中的本质作用。

3音乐中的情感体验

音乐赋予儿童的应该是才能,是开启儿童心灵钥匙,是一种充满想象与欲望的创造能力的标志。对于音乐本质的感觉、体验、理解、掌握,常常依靠悟性,而这种感悟的能力,就表现为才能。音乐才能高,意味着对于音乐发自心灵发自本能的共鸣,音乐可以培养孩子们更加敏锐的观察,细致的感受,是多方面修养凝聚的结果。而儿童如何超越条件的限制,去体会、发现、感悟,表现出音乐为成长带来的巨大动力,笔者认为这种感受并不局限于乐器演奏所呈现出的美好的乐音,大自然中汹涌的波涛声,淅淅沥沥的雨声、潺潺的流水声都在为我们的生活谱写着乐曲。家长要注重引导孩子观察并感受到生活中自然的音乐。语言是人们情感表达、交流沟通的主要形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受生理发育的限制,年幼的儿童对于语言的掌握还不是那么熟练,并不能够完全运用语言及丰富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同时,与儿童的沟通交流过程中,纯语言的使用也不利于儿童的理解和接受。借助音乐来表达和沟通也成为了我们在儿童教育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如很多儿童机构,会在幼儿吃饭的时候,提供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一方面,优美的音乐可以提高情绪,有利于胃液的分泌;另一方面,这也是促进儿童发展的一种体现,对于儿童不同的需要我们可以和儿童约定好,设置不同的音乐,来引导和提醒孩子。这对于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并使用语言的小朋友来说是一种尊重。优美活泼的音乐,也远比生硬简单的词语更能让儿童接受。我们不难发现,在现在一些综艺电视节目中出现的小朋友,他们唱的歌,跳的舞,受到了很多观众的欢迎,而他们并没有受过多么正规的专业训练,可能是跟随爷爷奶奶,经常去参加广场舞,或是经常听到小区里晨练时放的音乐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儿童在成长的时候会自然地吸收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及感兴趣的事物,并按照自身成长的经验,加以组合吸收,这种过程就是自然习得的过程,它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了儿童文化的特点,可能有些稚嫩、不成熟,但绝不缺乏想象力、创造力。而在特教学校或是康复中心我们也会经常发现,孩子们尽管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却感动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优美的音乐响起时他们会高兴得手舞足蹈,有些孩子还会在钢琴前弹上几首曲子,伴着悠扬的音乐学生们欢快的舞姿,很难让人感受到这里的孩子们正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康复治疗和训练,命运的小插曲让他们在刚出生时就遇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他们去探索,去进取。老师们也会用音乐作为鼓励孩子们进步的方法,当孩子们清晰地吐出了一个词,正确地指出了一组数字,顺利地完成了一件手工制作,他们可以选择喜爱的音乐在教室中播放,对于孩子们来说这就是成功。只是为了心中优美的旋律能够响起,不断地尝试,反复地练习,对于他们来说,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4总结

艺术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数千年书法艺术的伟大生命力,在其根植于中华民族智慧,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根植于中华民族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植于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沃土,所以传承的本质,应从中华文化寻根与发展中寻找答案。

当中华文明还处在襁褓中时,作为萌芽状态的书法艺术便诞生在华夏母亲的摇篮里。古老中华在文明进化之初期,由结绳记事的蒙昧时期到仓吉造字文化文明的转化,即根植了书法艺术惊人的智慧与灵根。据唐代张怀王灌《书断》记载:仓吉“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仓吉独具慧眼拮取自然之美造出文字,这叫作“依类象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把古人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文字象图画一样再现自然,记载自然,传替自然信息,这种象形之美,就是中华书法艺术的美的萌芽和灵根,是先人书法美的伟大创造。

《汉文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之本源,象形与会意是传统书法的艺术本源,汉文字以象形、会意为特色,在尔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变化万象,起源于象形意义的中国初期古文字,“形无定体,笔无定画”,至小篆经省改,才出现形体方整、笔画圆匀的定型化书体,但仍保留形象痕迹。经过汉代隶书的变化以后,汉字由繁复的象形文字,趋向于符号化、抽象化、简笔化,但它的象形性质依然存在,又如鲁迅所说:“将形象改得简单,远离了现实。篆字圆折,还有图画的余痕,从隶到现代的楷书,和象形就天差地远。不过那基础并未改变,天差地远之后,就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门外文谈》).可见中国书法艺术源于无法,变而有法。创新是结于有,起于无,又承于有,变于无。但万变不离其综,象形与会意的艺术本源没有变,汉文字的载体本源没有变。这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能比拟的。“象形”或“不象形的象形”,是汉字最基本的特点,也是继承与发展传统书法艺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规律。

那么如何对待书法艺术继承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传承和创新是书法艺术发展历史过程不可分割的链条,继承首先是对先人书法艺术创新精神与成果的继承。

提倡尊崇优秀传统,必须解决继承什么?如何继承?笔者认为继承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首先必须继承先贤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这些是先贤书法艺术智慧的结晶。只求复写传统的“传统唯美主义”或脱离优秀传统“创新”的“流行主义”对发展书法艺术都是偏颇的、畸形的、是不可取的,先贤探索的书法艺术发展规律和创新成果是传统书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传统,优秀传统是创新的结晶,创新是传统的发展。只有深刻认识传统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才切身感受到创新才是揭示传统书法艺术经久不衰的发展规律的精髓所在。

继承传统,在于推陈出新。创新更是渐进中继承,继承中的变革。如石鼓文是上承西周金文的精粹,下启秦代小篆的楷模,被后人誉为“书法第一法则”,至今仍引人入胜。大篆、小篆、隶书(如前)都有其传承与演变的轨迹,小篆都是中锋、藏锋用笔、线条挺劲圆匀,富于立体感,结构整齐对称,它把庄严凝重与舒展自如统一与于崇高肃穆的气度之中,在书法艺术上折射了封建中央集权威严统一的特征,这是秦篆反映的时代精神。“隶书”作为书法史上一个伟大的变革。汉朝“汉承秦制”“秦篆汉隶”,汉朝隶书发展逐渐定型,与此同时草、行、揩都逐渐从隶书中演变出来。民间习隶书的热情蔚成风气。定型后的隶书彻底消灭了汉字的象形形态,造成了汉字形体的巨大变化。汉隶脱胎于篆书又大异于篆书,是从笔画到结字方正平直化的新书体。汉隶具有波、磔之美,创“蚕头”、“燕尾”笔法,用笔方、圆、藏、露诸法齐备。同时它又为未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前景开拓出广阔的前景,为后来的草书、行书、楷书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继承也是创新基础上的继承。书法艺术的发展史本身就遵循着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史观。

流行书风该如何认识啊?笔者认为流行是传承和创新结合、推进社会文明的结果,流行书风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技法上都是深受社会欢迎的书法艺术极至之法,流行则是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会合的“贝多芬交响曲”。历史上流行书风是因其释放了书写的效率,拓展了美的视野,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能千年流行。根据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去创新与发展是书法文化的生命。流行书风是适应社会生活需要而为社会广泛接受和喜爱的创新书体书风,脱离社会需要虽标新立异,矫揉造作、即使名噪一时,但终归不能“万紫千红总是春”。书法艺术流行数千年无一不与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结下深厚的根源,格调高古的甲骨文取代结绳记事适应人类蒙昧向文明的起步,小篆适应中华一统的文化文明的需要,是中华大地迈出了书同文的坚实脚步,隶书、草书都顺应了社会生产生活的书写便利解放生产力的需要,“草书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其后产生于汉代的草书,西汉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东汉章帝甚喜爱,因而名“章”草,章草传承了隶书的笔画形迹,仍有波磔,字字独立不连,实际上是隶书的草率写法,杜度、催瑗便是东汉章帝时代闻名的章草书法家,汉末张芝传承章草又进一步“草化”,将上下字的笔势牵连相通对偏旁作了许多省略和假借,而创今草。张旭,怀素将书法艺术的创造性“心灵之音”得到神灵极至的发挥。通观古今流行书风无一不是传统与创新相交融的结晶。

楷书是数千年书法文化中应用最广与流行最持久的书体,草书是扬弃了汉隶的规矩追求书写速度,至今的简化汉字无不得益于草书创造性的书写艺术。魏太傅钟鹞对楷书作了重大的改革,以横代替“蚕头”、“燕尾”又融入篆书、草书中的圆笔法使楷书定型化,加之其超妙入神的书写艺术,新体楷书很快得到了推广。又如流行至今的行书据说为汉末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其法盖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刘书人称“风瞻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王羲之创造的行草继承古迹中古掘朴质的风格为妍美流便的新书风格,古人喻之为“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王羲之“博采众"美,熔铸古今”,其神韵超逸的《兰亭序》倾倒千载书家,可见流行书风不仅是当代的更是历史和未来的,不仅是书家自娱自乐,更是社会发展的责任和贡献,不仅是别出心裁,而是高超传统艺术和革新智慧交融的结晶。不是书家冥思苦想的结果,而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产物。超级秘书网

艺术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一)重知识技能,忽视幼儿潜能开发

幼儿艺术教育的实质是借助艺术手法的表现形式,实现精神世界自由发展,让幼儿的创造潜能走向现实,但是由于多数教师习惯了“教师教,幼儿学”的教学模式,习惯了惯有的规范标准,导致画画教学成为了临摹练习的课堂,音乐活动演变成了重复的发音训练,舞蹈教学则整天压腿、劈叉,成了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在幼儿教师权威至上的引导下,幼儿逐渐丧失了自己探索、感知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只能被动的记忆和训练老师分派的各种任务,整个艺术教学成为了固定的套路,机械、规范、模仿,成为了幼儿艺术教育的主题。幼儿的灵性和创造性渐渐消失。

(二)重艺术教育结果,轻视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贯穿幼儿艺术教育的始终,它对人格的培养、境界的提升以及生活质量的打造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这个漫长的培养过程中,许多幼儿教师日常教学中,轻视日积月累的积淀,而是改为片面的追求艺术教育结果,把主要精力放在幼儿学了哪些歌曲?绘画线条是否横平竖直?舞蹈步伐是否优美等,为了突出自己的教学效果,一些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汇演比赛中,不惜搞突击战术,让幼儿在翻来覆去的训练同一个舞蹈,幼儿在舞台上机械地唱着、跳着,脸上挂着成人设计的“笑容”,虽然比赛后幼儿得了一些奖赏,但这种作法完全与艺术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幼儿从中体会到的不是美感的享受,而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厌倦,造成了艺术技能训练和艺术情感的培养之间彼此冲突。

二、幼儿艺术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幼儿艺术教育存在功利化

幼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导致了艺术教育的功利心太浓,从而扭曲了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取向,为了迎合家长或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他们往往将自然愉悦、温馨情感和非功利化的审美活动异化,用漂亮的艺术外衣将幼儿进行包装,甚至借此进行大赚钱财的商业行为,至于幼儿的艺术引导、艺术教育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各种功利化的目的,掩盖了艺术教育的正确原则。

(二)幼儿教师艺术教育观念落后

有些幼儿教师固守着陈旧的艺术教育观念,不能正确地引导幼儿艺术的审美教育观,也缺乏主动发展幼儿个性的积极性,部分教师看来,幼儿艺术教育只是简单的学几首歌,画几张画,跳几个民族舞等,至于艺术教育能环节生存压力、增强对美的发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发展等作用,教师往往认识不到,结果耽误了幼儿的艺术发展之路。

三、幼儿艺术教育发展思路

(一)正视幼儿发展,赏识幼儿创造

幼儿天生就有艺术天赋,比如听着音乐节奏舞动身体、拿着画笔画出正在做饭的妈妈。可以说,他们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艺术活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需要能保持一颗完整的童心,去赏识幼儿的行为,理解幼儿的表现方式,鼓励幼儿用手中的画笔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分享他们自由发挥、自由创造时地快乐,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走出艺术教育的困惑,以正视幼儿个体发展为基础,引领幼儿走上真正的艺术之路。

(二)明确个体差异,给与适当的引导

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幼儿,让他们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同时,对于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开发他们的潜能,避免单纯重视知识技能或艺术教育的结果,而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摒弃那种不分有无艺术天赋,而强迫所有幼儿都要接受同一项艺术技能的训练的盲目做法,激发幼儿从艺术教育中,主动感受美、表现美的情感发展,丰富幼儿的审美情趣,让他们真正体会艺术教育的真实魅力。

(三)培养艺术感知,创设审美空间

“人须具备音乐的耳朵,艺术的眼睛”。马克思这句名言充分说明了艺术感知力的重要性,审美感知力是艺术欣赏、艺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需要在生活实践的土壤中慢慢积淀培养。因此,幼儿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平等,自由愉快的精神环境,大胆发挥幼儿的个性,引导幼儿参与三位空间环境的创设,有意识地提升幼儿视觉感知能力,另外要加强不同风格的中外名曲、不同内容的童话故事播放,刺激幼儿的听力感知能力,只有将幼儿长期置身于这种艺术气氛浓厚的空间,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才会水涨船高,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行动上,幼儿教师要鼓励幼儿敢于尝试,努力创新的意识,也可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感受大自然和真实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亲眼看、亲耳听、亲自说的活动中,有效发展审美感知能力,体验社会实践能力。

四、小结

艺术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性艺术,是在民众生活功利性驱动下萌生和发展的。功利性是民间艺术发展的主要动因,离开了与其相依的现实生活需求,民间艺术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社会经济转型期,随着传统农耕社会土壤的缺失,民间艺术原有的物质或精神功用与当代民众的生活需求脱节,生存危机凸显,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为此,政府、学界、业界提出并践行了多种民间艺术保护方式。概括而言,可分为两大类,即民间艺术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前者主要通过文字记录、摄影、录像、录音、博物馆收藏等手段,实现民间艺术品及其文化信息的静态保存。后者则主要借助于工艺品业、旅游业、演艺业、会展业等产业载体实现民间艺术的“生产性”保护,使民间艺术以活态形式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相伴生。民间艺术会展开发依托民间艺术资源,结合市场需求,举办各种与民间艺术相关的会议、展览、节事活动,具有民间艺术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的双重功能。其一,民间艺术会展开发,借助于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展览馆、陈列馆等各类陈列展览场所,搜集、整理、收藏、展示民间艺术精品,起到了保存、展示、宣传民间艺术的作用。其二,民间艺术会展开发,通过举办相关展览、节事活动,将民间艺术的供求双方及信息有效联系起来,有助于将民众的消费需求反馈到民间艺术的生产环节,通过市场的调剂整合与民间艺术自身的适应性调整,推动民间艺术在题材、内容、形式、功能等方面的转换与创新,从而对接当代民众的消费需求,实现民间艺术的活态保护。此外,民间艺术生产个体或组织借助于展会可实现知名度的提升与市场空间的拓展,这为其自觉保护、传承民间艺术提供了精神及物质驱动力。同时,民间艺术会展开发通过对民间艺术知识、民间艺术传统及现代创意产品的展示、宣传与推广,有助于增进民众对民间艺术的认知与文化认同感,培育、扩大民间艺术的消费群体,从而为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营造必要的社会文化空间。

二、拓展会展业务领域,打造特色展会品牌

会展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我国所具有的民间艺术资源优势及其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民间艺术会展开发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及市场基础。一方面,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民族众多,民间艺术资源丰富多彩,“民间艺术之乡”在神州大地星罗棋布,这为民间艺术会展开发提供了优质资源基础。另一方面,民间艺术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及符号价值,契合了当今民众的消费需求,具有庞大的现实及潜在市场需求,这为民间艺术会展开发提供了客源基础。首先,民间艺术源发于民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实用功能是其首要功能。当代社会,民间艺术在民众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领域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面临着日用工艺品市场、礼品市场、旅游市场、环境艺术品市场、投资收藏品市场、演艺市场等诸多应用场域,具有家庭日用、礼品馈赠、旅游体验、环境装饰、投资收藏、游艺娱乐、商贸促销等现代使用价值。当然,民间艺术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与传统农耕社会环境中民众的生产生活需求相适应的。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民众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民间艺术上述现代使用价值的挖掘及发挥,有赖于市场需求导向下的民间艺术创新开发。其次,当今消费社会,人们除了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以外,愈来愈注重对其符号价值的消费。民间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符号价值契合了当今民众的消费需求,为其会展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其一,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以及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全球化时代,在民族情感的召唤下,出现了包括民间艺术在内的回归传统的文化势潮;其二,民间艺术具有“母体艺术”的特性,饱含高情感容量,具有疗治工业文明、科技理性及商品经济对人的异化,实现人的感性和理性平衡的文化调节和情感补偿功能;其三,民间艺术所具有的恒常的求生、趋利、避害的吉祥文化主题,契合了民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一贯追求,具有恒久的社会需求与广阔的应用空间。总之,我国民间艺术会展开发有着坚实的资源及市场基础,是会展业务拓展的重要方向。这一方面有助于丰富相关展会的活动内容,提升展会文化内涵,营造气氛、集聚人气;另一方面,有助于打造特色展会品牌,提升区域会展产业竞争力。例如,自贡灯会、潍坊国际风筝节、南宁民歌艺术节、吴桥杂技艺术节、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等依托区域民间艺术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品牌展会,极大地提升了举办城市会展产业的竞争力。

三、推动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从微观角度讲,民间艺术会展开发为参展企业提供了理想的宣传、展示、交易平台。通过参展,企业可以向观众展示、宣传其产品和企业文化,达到提升企业和产品市场知名度,实现与新老客户的交流与合作,推销产品、开拓市场的目的。从中观角度讲,民间艺术会展开发与民间艺术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民间艺术会展开发依托于区域民间艺术产业基础,反过来又会促进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民间艺术会展开发,可为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带来所需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必备要素,具有产品展示、人气集聚、文化交流、经贸洽谈等多重功能,为区域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供助力和宣传展示平台。例如,潍坊风筝节、庆阳香包节、广灵剪纸节、南阳玉雕节、宝丰魔术节、吴桥杂技节、南宁民歌艺术节、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等民间艺术展会的举办,提升了区域民间艺术的市场知名度,极大地推动了举办地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从宏观角度讲,民间艺术会展开发有助于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一方面,会展业是一种综合性、关联度非常高的行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关联带动效应。“按国际博览会联盟的估计,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中,只有10%是展览会行业的,其余90%为相关行业所拥有。”民间艺术会展开发,除了给会展公司、会展场馆带来直接经济收益之外,还可带动旅游、交通、住宿、餐饮、通信、建筑、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举办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和催化作用,有可能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有力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民间艺术会展开发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如推进市政建设、提高社会整体服务水平、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有助于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如“自贡灯会”经过近30年的精心培育,在诸多的年节灯会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天下第一灯”的美称,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展会以及自贡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有力推动了自贡彩灯产业、会展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提升了自贡作为“南国灯城”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