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理论

新闻理论范文精选

新闻理论

新闻理论范文第1篇

一、新闻传播理论概述

新闻传播理论主要是对新闻传播规律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并且在不同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下,遵循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进而在新闻学、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新闻传播理论。针对国内而言,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新闻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21世纪下,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显得极其重要及迫切。

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新闻传播理论也不例外,新闻传播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新闻传播理论创新同样永无止境。在我国日益走向国际舞台中心、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时代背景下,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开始对传播学的理论进行研究,并在二战后取得较大发展。但就国内而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因而对资本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并不适用于我国。鉴于此,我国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研究并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补充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的理论空白。事实上,这一思想指导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究体系做出贡献,也对世界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建设做出贡献。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媒体引导好舆论,疏导社会情绪,化解社会矛盾。此外,我国正处于变革的攻坚时期,需要新闻传播做好求同存异,以期形成最大凝聚力。互联网时代下,传媒格局和舆论生态社会变革下,网络与数字技术裂变式的发展已经有效地推动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全面传播,媒体竞争条件下,以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代表的新闻媒体的传播及应用有效地催生了信息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传统媒体绝对权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从传播变革,传播主体正有媒体机构的专业化传播向公众化传播转变。传播机制正在从党政主导的单向传播向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向传播转变,传播范围正在由局部区域性传播向更大时空范围传播转变,打破时空藩篱,消弭了距离概念。鉴于此,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需要重视网络传播和管理规律研究,适应新闻传播的时代要求。

三、创造力的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需要

理论创新是理论发展的基本形式,是促使理论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途径。新闻传播理论的提高与创新,都带来一次思想解放和事业进步。近年来,我国传媒产业发展迅速,这一过程中,西方传媒传播理论对我国传媒产业快速发展及崛起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我国新闻传播理论缺乏创造力。鉴于此,中国作为传媒大国,应当加强新闻传播界及学术界的理论研究,用来推动中国新闻传播的实践发展,促进世界传播业的交流与发展,最终保证理论输入与输出的平衡,进而提升理论的影响力。具体而言,新闻传播理论创造力需要借鉴与继承、自信与科学、系统与规范及融合与创新。新闻传播理论的借鉴与创新,有利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术视野的拓展,借鉴西方传播理论精华,去其糟粕,避免陷入西方舆论话语的陷阱,继续继承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及传统文化,为我国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此外,传播理论创造力的提升需要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的理论基础及价值取向,创造出科学的理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的理论自信,进而实现新闻传播制度和道路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创新的自觉和自信,坚持本土意识、人文关怀,重视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过程中经验及问题的独特意义和理论价值,运用中国话语,传播中国声音。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创造力的科学性需要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解决理论传播实际问题,创新新闻理论的基础,积极完善理论创新的体系,最终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新闻传播理论创造力的显著特征是系统与规范,未来世界的竞争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结合的巧实力竞争。因此,这就要求新闻传播理论需要确立“系统效能”的观念,将理论创新与理论应用创新结合,把基础理论创新与理论应用创新紧密结合,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整体“融合”。此外,新闻传播理论创新坚持较高的学术规范,需要具备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及责任感,敢于创新学生,努力创造当今文化,积极弘扬学术精神、民族精神。理论传播的创造性,离不开理论与理论的融合与创新,坚持“国学为本、西学为用”,将过去的理论精华与具体实际结合,实现古今中外的融合,以期实现新闻传播理论的创造力。

四、新闻理论重视本土化研究

中国的新闻理论研究与西方相比发展较晚,因此传播学对于中国而言属于舶来品,中国新闻传播理论的体系来自于西方。正是基于该历史特征而言,中国在过去的传播理论中引入了西方经典的新闻传播理论,但不容忽视的是,中西方在国情、政情、媒情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中国新闻理论必须与中国国情结合,直接引入理论并不符合常理,也不是一种科学理性的学习方式。鉴于此,新闻理论应当重视本土化的研究,当下,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术的话语体系。值得庆幸的是,不少学者显然已经认识到新闻传播理论本土化研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例如,刘海龙先生在《传播研究本土化:问题、标准及行动路径》一文中,深刻地反思回顾了传播研究本土化的问题,指出传播研究本土化应当采取两个维度、四个行动的路径;顾黎和蔡惠福先生在《关于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生话语体系自主建构的几点思考》中明确指出,要把建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生话语体系作为学习研究西方理论的目的。鉴于此,依据我国实际经验,研究中国问题,立足自己的实践形成自己的创新理念。与此同时,应当以新概念、新范畴及新观点为着力点,最终实现新闻传播话语体系的自主构建。新闻传播理论本土化的研究,基础及前提是提升中国新闻传播理论的创造能力。但是尤为注意的是,重视本土化研究并不是闭门造车,本土化研究是需要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理论基础上,对理论进行加工及改造,最终吸收精髓,借鉴精华,融合我国新闻传播的实践经验,最终实现新闻传播理论的中国本土化。此外,在新闻传播理论创新性的过程中,实现中国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的自我建构,提出新闻传播理论的创造能力。新闻传播理论本土化研究应当在引进西方新闻传播的理论基础上,逐渐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新闻传播理论,最终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目标。西方传播理论在引入国内后,我们不仅要学习理论的本身,还需要学习借鉴国外传播领域的先进研究方法及科学的研究手段。只有具备先进的研究方法及手段,才能够有利于新闻传播本土自主理论的研究创造,最终实现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五、新闻传播中的主流媒体及非主流媒体

大众传播是人们借助延伸的个体进行新闻信息的寻求及获取,目的在于适应生存发展的需求。现如今,大众传播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最为主要的社会行为之一。从大众传媒的系统理论而言,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能够传输重复现象,被称之为功能,并且从日常生活观察而言,功能也就是效能,主要是事物及方法发挥的较为有利的作用。大众传播功能是指信息获取者通过大众传媒所获得的有益效能。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总会有些媒体做出过特殊的贡献、作用及功能,因而会受到执政党及政府青睐,享受到政策优势。这类媒体就是人们常说的主流媒体及核心媒体。针对中国的现状而言,主流媒体主要关注重大问题,发挥重要影响,有政府做后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收视率和发行量并不是对主流媒体的身份界定。例如,英国的《泰晤士报》发行量与《太阳报》《世界新闻报》相比要少得多,但是《泰晤士报》的龙头地位却是任何一个报纸都无法撼动的。互联网时展下,非主流媒体在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非主流媒体在市场份额的占有上担负重担,也在舆论导向上具有重要引导。现如今,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在新闻的分工、舆论引导分层及联系对象分众上有所不同,相互建构中具有一定的互动关系。总的来说,这在导向与市场、对上及对下、对内及对外、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中有所侧重,能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及风格。主流媒体及非主流媒体之间的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非主流媒体也能够在传媒领域独挑大梁。其中,美国《时代》周刊中将互联网评选为“年度人物”,由此看出,非主流媒体已经在传媒领域具有一席之地,并且逐渐发扬光大。总的来说,在未来的世界中,谁将是主流媒体,还不能确定,因为主流媒体及非主流媒体是相对而言的,二者之间只是一种动态定位,其弈及易位还需要有待观察。

六、新闻传播理论中加强热点研究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种应用性学科,不仅肩负新闻传播现象、总结新闻传播特点及规律,还肩负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当下,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关注创造能力的提高,但创造能力的提高必须源自于对新闻传播实践的提高上。数字化时代下,新闻传播领域中主要关注热点问题,并且在新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下,热点事件频发,传播手段及技术突飞猛进,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中需要关注热点问题。针对热点问题的研究而言,中西方处于同一起跑线,不仅提出了自主理论创造的要求,同时还直接将理论研究推向国际最前沿。新闻理论研究过程中,从学术理论出发将热点问题研究脱出,构建起相应地理论体系,大力提升新闻传播领域内的理论创造能力。不少传播界学者针对理论的研究提出不少建议性的成果:董兵《关于当前新闻传播几个理论问题思考》、毕宏音《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新媒体传播效用、模式即对策研究》等等。此外,不少在互联网有影响力的传媒人士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递新闻热点问题,如天津塘沽爆炸中,对事件进展的跟踪报道,不仅在短时间内传递了正能量,还汇集了救火救灾的力量。可以说,新媒体这一独特的优势,在救灾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作用。此外,传播学学者姜胜洪针对网络谣言这一社会热点进行深入剖析,对机制、机理及策略进行研究。总的来说,这些都为中国新闻传播实践及理论探索有着重要意义及影响。

七、结语

新闻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传媒;经典理论;新闻传播;冲击;解构

一些经典的新闻传播理论所论述的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曾受到学界与业界的广泛关注,形成了媒体的种种现代神话。然而,网络传媒诞生以来,传媒机构在传统媒体时代的垄断与控制地位被打破,任何网民都变成了新闻传播的参与者,许多经典的新闻传播模式与理论已无法解释网络媒体新的传播现象了,这就使那些形形色色的经典的新闻传播理论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一、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

“把关人”理论最早由美国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的卢因提出,他认为在信息传媒中有大量的信息“把关人”存在,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的新闻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之后,传播学家怀特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闻选择的把关模式,他认为,社会上到处都是新闻素材,新闻报道不能只是“有闻必录”,而要有选择地传播新闻。“把关人”理论认为,媒介在信息传送过程中,有重大的过滤功能,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审美及自身利益价值出发对新闻信息进行层层把关、筛选与编码,决定最终面向受众的新闻信息,并通过发出的新闻信息影响作用于他人。因此,在传统媒体运作过程中,“把关人”的作用极其重要,所把的“门”体现出权威性、规范性、系统性和专业性。

然而,网络传媒的兴起,其数字化技术特性决定在网络传播中没有控制新闻信息系统的“门”,传统中心化的传播方式被网络非中心化的传播方式所取代。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其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媒体呈现的新闻信息模式,网状结构使信息流动路径变得多样化,网众只要利用服务器等技术就可以避开各种控制与障碍,选择不同的路径交互随意、随时随地与接收新闻信息。因此,网络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超市”,是网众的“公共领域”,网络传媒中信息处于自由的状态,网众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互联网中而不经中间环节新闻信息,网络媒体已没有了“把关人”或是把关已困难重重,传统“把关人”对新闻信息的选择与控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网络变成了自由的传播空间。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后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帝国逐渐瓦解。网络将按照个人的独特需求分门别类地进入一个个家庭,任何网民都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中驰骋。权力从传播者那里转移到接收者这端。

有学者认为,网络依然存在“把关人”,理由是网络把关人变成了“隐形化”的“资讯人”或“引路人”。除大型门户网站还保存了传统媒体的机制外,人际交流网站(如BBS)也有版主,他们有权删除不合适的帖子,对网上信息进行监管,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其实,这些所谓的版主是难以承担传统“把关人”那样的角色。其一,网络新闻信息的海量而难以把关。各种信息源源不断地进出,网上新闻一般寿命只有15分钟,编辑、版主是没有精力与能力编辑与删除网络海量信息的。其二,在网络某些单一的社区、网站也许能删除、封杀一些新闻信息,但互联网是一个根状相联延展性的网络,你过滤、封杀了这个网站,其他网站又出现了;国内网站把关了,国外网站又渗入。加之网民自由度极高,他们可以不断地拓展“栏目”、“版面”,可以在不同的站点新闻信息,网络“把关人”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其三,网络传播是一个复合、整合式传播系统,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传播形式,网络中的BBS、社区通讯、手机短信等这些传播领域,传者与受者处于松散的传播环境中,那些在传统媒体中被“把关人”删除、修改、过滤的内容与形式,在网络空间里却能大行其道,广为流传。其四,传统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质量,往往取决于信息“把关人”的水平,而在网络传媒中已把传媒的权力分给了网民,新闻信息的质量往往取决于网众整体的水平。因此,网络时代,要想对新闻信息的传播与接受进行严格的控制,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实,网络传媒已无法承担“把关人”的角色了。

二、对“议程设置”理论的冲击

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1972年和1976年,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总统竞选研究中,通过定量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说。在随后的30多年中,有美国的芬克豪泽、丹尼利恩、瑞斯等众多传播学者作了进一步地研究,使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一理论认为,受众不仅是从媒体上去认识公共的论点,而且依据媒体对传播信息进行渲染的程度,形成对某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即某些话题经大众传媒的宣传后,会对受众产生暗示作用,从而使受众认同这些话题的重要性,并积极投入到媒体宣扬的导向中。也就是说,媒体强大的掌控能力使传播的新闻信息具有一种主流性、严肃性、重大性和导向性。因此,按照“议程设置”理论,受众在判断某一个新闻是否重要时,最主要地取决于媒体对这个新闻的重视程度。

网络传媒中虽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议题设置,但它同传统媒体完全不同:一是传统传播过程的受众总是被动地接受传媒的新闻信息,他们只能在媒体为之设置的议程中,进行有限的挑选接收,而无法同媒体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更无法新闻信息。在网络传播中的议题很多且杂乱,根本无法进行到议程设置。二是传统媒体关注的是传播者的掌控能力,想的是怎么把新闻信息“推”给受众,受众没有选择相关议题的自由。互联网因其网络分布式传播模式,大大地降低了中央主机的控制力,能实现传者与受者的互动双向交流,网络传播极大地释放了受众参与传播的主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体的控制权。正如波斯特所说:“当代大众媒介转化成去中心化的传播网络时,发送者变成了接收者,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统治者变成了被统治者,这样,用来理解第一媒介时代的逻辑就被颠覆了。”三是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海量,网民在网络世界拥有无限自由,传播者难以控制他们选择信息的自由,网众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来挑选新闻信息,或发表许多自己的看法,修正传播者设定的议程,网络传媒也就弱化了“议程设置”的效果。四是网络传播是全球性的,目前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互联网联接,各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是不同的,在本国设置的议程,在彼国就难以起到作用;若本国受众不满足于本国的新闻报道,他就可能通过网络选择其它国家对同一问题的新闻信息。这种跨文化传播的特点,决定了不同的议程设置必然会相互干扰甚至对立,网络传播的跨国界性质也给“议程设置”带来冲击。因此,网络传播已改变

了网众的思维方式、信息接收方式,网民普遍意识到传统单向度的传播方式已经改变,网络传媒实现了从下向上的传播。吴风指出:“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不同,它是一种‘弱控制’的传媒,一部分传播权力由少数人的手中分散到了广大网民手中,多元化的传播者、开放的传播渠道、复合式的传播形态都弱化了传媒为公众设置的议程的效果……哪怕只是在人际交流中流传的片段猜测也会以大众传播方式在网上扩散,诸多围绕同一事件的猜测会形成网上的公众议程,从而瓦解和弱化传统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冲击

这个理论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内尔-纽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她认为,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大众传媒所持的观点在社会上占据相当强的优势,对受众造成一定的压力,受众在表明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时,总要对周围的传播环境进行观察与了解,审视已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和行为模式,当发现自己的意见属于主流意见时,受众便会坦然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反之,当发现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属于少数弱势意见时,因为人都惧怕自己的观点与众不同而受到社会的孤立,就会屈从于周围的压力而保持“沉默”,逐渐放弃原来的想法和观点,这是因为人的“社会天性”是害怕孤立而受到社会的惩罚。这样一来,一方“沉默”的结果是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优势意见也就变得越来越强大,它反过来又迫使弱势意见更加保持沉默,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了一方传播声势越来越大,另一方却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沉默螺旋”效应。

“沉默螺旋”的产生,传媒必须是惟一的新闻信息渠道,且信息的传播带有明显的偏向性,这种获得新闻信息渠道的单一性,使受众不得不把媒体的观点当作普遍的观点而使自己保持沉默。然而,当今网络传媒已改变了这种状况:第一,网络传媒同以往的传媒不同,它是在虚拟的空间中进行的传播,在网中人们通过交互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网民掌握了传递信息的主动权,并形成了具有共同观点与兴趣的“电子共同体”,因此,受众在网络传播空间中很容易找到与自己所持观点的支持者。第二,网络传媒是双向互动的传播,在这个“点对面”、“面对点”、“点对点”的传播世界中,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吸收新闻信息,甚至发送新闻信息。第三,在这个虚拟的传播世界中,网民的身份是匿名的,网民的血肉之躯并未置身于网络虚拟空间,他们用虚拟符号进行着传播,这使传统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成了具有相当自由度的信息传播人,由于网络参与的平等性、身份的隐匿性,网中已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个人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回避让他们感到失调的环境,网民完全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意愿去主动地寻找、选择、吸纳需要的信息、回避不需要的信息。第四,在网络传媒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自由性,不仅网民可以选择同自己所持观点一样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在网上的传播栏目,或是个人网页,或是虚拟社区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广泛传播自己的观点,在此“沉默者”已不再沉默了。第五,网络传播是跨国家与地区的传播,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世界各地的网民有共享新闻信息的可能,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大大削弱,传统传媒的“信息过滤器”完全弱化,传统媒体对舆论的控制权、影响力开始消解,媒体所持观点对受众造成的压力也就弱化。可见,网络空间里无视受众的主动性而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已不可能,中心在去除,网众不仅不再“沉默”,而且在网络平台上可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与观点,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已彻底地打破了传统传媒的神话,使每一个过去被看成小人物的受众,一跃变成网络传媒信息的者,实现了网民自己主宰命运、参与社会的梦想,“沉默的螺旋”理论就与网络传媒所表现出来的传播特点相背离。

四、对“意见领袖”理论的冲击

“意见领袖”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即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物,这种人非常聪明与敏感,能够将媒体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认识传递给别人,并深刻影响受众的认识。这个概念来源于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对1940年美国俄亥俄州伊利县的选举研究,研究者定期对这里的选民进行访问,以确定哪些因素最大程度地影响了选民的投票决定。结果发现,大众传媒信息并不是直接传输给受众,而是首先抵达意见领袖,接着,经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将其所见所闻传递给同事或接受其影响的追随者,从而影响社会舆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传者”流程模式。

在网络传播时代,由于信源的增多,新闻信息的海量,人人可以在网中传播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作品,阐述自己评价,在接受新闻信息时网民有很大的主动选择的自由去选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些都无须经过中间环节的筛选,更无须“意见领袖”的影响来引导。网络时代形成了自由传播的新模式,极大的加强网民的自主性、自由性、互动性,网民有了更多的表达个人意见、体现个性的空间,网络已经形成为一个新闻信息传播分散的空间,网络给予了网民足够的话语权,网中的各种新闻信息,无论雅俗、美丑,是否符合社会舆论的要求,只要能吸引眼球、引起注意,都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与接受。我们以网络博客为例。博客是由英文weblog(译作网络日志、网志或部落格)演变而来,是在开放源代码构建平台上的个人信息中心,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的网络链接,是一种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不断更新的网络出版方式。每一个博客作者都是一个传者与受者,扮演着独特的社会角色。作为一种网络自媒体、私媒体或个人出版形式,因它缺少了传统“把关人”这个中间环节,有人称之为“一个人未经编辑的声音”。博客对传统传播方式具有无可置疑的颠覆性,使网络传媒更加趋向多元化、复杂化与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新闻传播专业机构的影响力与控制力。通过链接,网众可以越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直接与信源相接触,也可以随时改写所谓的“意见领袖”的意见。因此,在这里难以形成引导舆论、影响受众的“意见领袖”。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网络传播引发的信息革命把人类带入了“沙皇退位,个人抬头”的“后信息时代”,这时“大众传媒将被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信息和娱乐的系统。”“真正个人化的时代来临了。”15加之网民之间互不相识,新闻信息多得无从选择,网民凭借网络传媒技术的超链接、超文本性带来的搜索方便,往往穿梭于不同的网站,凭着自己的主观愿望选择新闻信息,什么新闻信息属于主流或支流?什么新闻信息重要或次要?网民做出判断的预设不再是“别人的意见是什么”,而是个人的自主判断、自我选择、自我分析、自由表达的加强。这就解构了经典“意见领袖”的说法。

五、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冲击

这一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媒介发展迅速,使受众对大众传媒的需求越来越高,促使一些传播学者诸如贝尔森、赫卓格、麦奎尔分别对大众传

新闻理论范文第3篇

一、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之重要特点

邓小平是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邓小平理论中的新闻宣传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理所当然地具有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中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思想和学说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因而,也就具有承接性、开放性、兼容性、实践性、辩证性的重要特点。这是因为,这些特点同样表现在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当中。邓小平理论既是完整型的、又是开放型和发展型的科学体系,而其中的新闻宣传思想则是其中的分体系、子系统,切不可割裂开来,也不能因为邓小平不是一个书斋里专钻故纸堆的学者,而是一个现实的指导者、建设工作的领导人,就认为他的这些所写、所讲、所说、所谈的,只具有当时、当地、具体事情的指导性,而没有什么新闻宣传工作的理论价值,便不能将其系统化、科学化。我认为: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除了具有邓小平理论的承接性,开放性、兼容性、实践性、辩证性等这些基本特征外,还是对中国新闻宣传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新闻宣传工作实践的理性总结,它高层建瓴地站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头,将哲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军事学以及飞速发展的各种自然科学学科的学说,应用于指导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实践,是一个新闻宣传实际工作的宏观的指导思想体系,其中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已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宣传工作的正确实践所证明,也将为我们今后的新闻宣传工作实践进一步所证明。

二、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之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可粗略地分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占领政治思想阵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多次郑重提出,在新闻宣传上,要让社会主义占领思想阵地,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在指导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方面具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是现代社会的客观存在;作为西方腐朽思想观念的表现形式“资产阶级自由化”,也是现代社会的现实存在;尽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了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在中国依然要得到发展,让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占领政治思想阵地。新闻宣传部门和媒介,是重要的政治思想阵地,如果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在我国,就是那种资产阶级自由化会去占领;如果不敢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新闻宣传上就难以让社会主义占领这块重要的政治思想阵地,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单纯技术的观点,淡化政治的观点,不做工具的观点,允许不同声音的观点,片面强调商品化的观点……从以往到现在,凡此等等,都与要让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占领政治思想阵地不相吻合。而实际在新闻宣传工作上则多少有些“自由化”,这是必须反对的。但光是反对还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社会主义的新事物。他指出,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些错误的观点大都写成文章公然在报刊上发表,有些一直没有得到澄清”[1](P42)。“一定要彻底扭转这种不正常的局面,使马克思主义的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宣传,特别是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正确观点,在思想界真正发挥主导作用”[1](P46)。“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不可缺少的”[1](P197)。“至少还要搞20年”[1](P196)。“对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个放任的态度,好人得不到支持,坏人猖狂得很。”这就是“丧失了阵地”[1](P195)。他强调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P194),“把政治攻势经常化”[2](P62)。这样才是“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3](P255),“这样才能巩固与坚持阵地”[1](P49)。

(二)理论宣传及研究要紧密联系实际,反对脱离具体实践的抽象空谈。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勇气和胆略,支持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大力强调和积极提倡“解放思想”[3](P140),特别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和这方面的新闻宣传活动。邓小平理论的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调在新闻宣传工作上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脱离具体实践的抽象空谈,不能当“口头理论家”或“口头宣传家”。邓小平批评了一些在政策理论宣传上的不良倾向:“在宣传内容上,一般地只注意宣传,而忽视了党的各方面正确政策的宣传。‘左’的口号,‘左’的词句掩盖了或减弱了党的正确口号和主张的力量。”[2](P113)理论的研究,关系到正确政策的制定。这种带有高度战略的新闻宣传思想观点,直承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新闻宣传学说,极有新闻学的学术价值。马克思在法国巴黎公社失败后,认真地总结其经验教训,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并且把流亡在外的、急急忙忙地要回国内去举行第二次起义的领导人经过劝说推进了大不列颠图书馆,让他们在那里加强学习、锻造革命的理论武器。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在我国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艰苦地创造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并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取得了胜利。邓小平说:“当然,不论是现在或者今后,还会有许多理论研究,暂时人们还看不到它的应用前景。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说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3](P87)新闻宣传工作要提倡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要将其提到正确政策宣传的政治思想高度。他指出:“这里说的宣传工作,实际上包括党的整个思想政治工作。”[3](P363)他说:“理论工作者、宣传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同党的各级干部一起,在这几年的富有成效的工作中,共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3](P364)同时他强调“要我们今后的宣传工作能够适应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的要求”[3](P363),也就是说理论研究要联系实际,对这样的理论研究及其对于它的宣传,要有助于实现“四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他批评“有相当一部分理论工作者,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种种重大的理论问题缺乏兴趣,不愿意对现实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表示要同现实保持距离,免得犯错误,或者认为没有学术价值”[1](P40)。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抽象空洞的宣传“不但不可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和解决当前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不可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和进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为技术进步、社会进步而需要不断进行的改革。”[1](P41-42)所以,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3](P380)。

(三)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科学观点,反对迷信和盲从。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之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努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科学观点,坚决地反对迷信和盲从。邓小平承认有些时候“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中,也确实产生一些离开马克思主义方向的情况。”[1](P40)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了,时空条件变化了,新闻宣传工作也应该尽量适应,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而提出和宣传其科学观点,这就是“阶段论”和“发展论”。“马克思主义要发展,社会主义理论要发展,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向前发展”[3](P42)。针对“两个凡是”,邓小平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3](P18)。至于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相互关系,有些人赞成或主张“人民性高于党性”,他也批评了“在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上提出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说法”[3](P41)。马克思主义和思想都在讲科学,那么,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思想也都要讲科学,这就告诫我们要注意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科学观点,不要人云亦云、相当地迷信和盲从。“我总觉得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怎样宣传思想。……怎么能够抓住一两句话,一两个观点,就片面地进行宣传呢?割裂思想这个问题,现在实际上并没有解决。……恐怕在相当多的领域里,都存在怎样全面学习、宣传、贯彻思想的问题。思想紧密联系着各个领域的实践,紧密联系着各个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我们一定要全面地学习、宣传和实行,不能听到风就是雨”[3](P36-37)。正因为如此,他明确指出:“思想不是在个别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所以我建议,除了做好著作的整理出版工作之外,做理论工作的同志,要花相当多的功夫,从各个领域阐明思想的体系,要用思想的体系来教育我们的党,来引导我们前进。”[3](P43-44)邓小平这里所说的“做理论工作的同志”,当然就包括了新闻宣传工作者,因而,也就为我们的新闻宣传活动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科学观点方面指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四)提倡实事求是,拿事实来说话,反对“本本”和形式主义。要实事求是,关键就在于这个“求”字上,即如何地去研究。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要求新闻宣传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拿事实来说话,反对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反对形形色色的弄虚作假。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3](P382)毋庸置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思想活的灵魂,是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在新闻宣传工作上是要提倡实事求是的,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可是具体应该怎么办呢?邓小平在这里承接了“请看事实”的新闻宣传思想,强调必须“拿事实来说话”[3](P155)。新闻宣传工作要拿事实来说话,但“事实”并非是信手拈来的,是经过反复研究调查得来的。拿到了事实,“写文章也不是很困难,主要是要意思好”[2](P146)。邓小平说:“办好报纸有三个条件:结合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2](P146)这三个条件都是与“拿事实来说话”有关联的。不结合实际,只是空谈一阵,然后束之高阁,那根本谈不上是“实事求是”,那是政治喧嚷,唱的是空洞的调头,是照着“本本”来念,是教条主义,在新闻宣传上搞形式主义,这是必须加以反对并且花大力气予以避免的。不联系群众不行,鲜活的事实都是群众创造的,不能密切群众关系,事实就难以得到,要想得到“新闻如鲜鱼”似的事实那是不可能的。在新闻宣传工作上进行批评,更要实事求是,更要“一点雨一点实(湿)”,因为这是公开批评,事实不确凿那是绝对不行的。新闻宣传工作者需要自我批评,更正自己报道中的遗漏或失实,还报道事实以本来面目。新闻宣传工作要“拿事实来说话”,就要像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报纸要结合实际,结合当时当地的中心任务。……领导同志和办报同志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当地新闻上,要大量刊登本区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报社要时时和领导取得联系,根据本地当前任务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报道方针”[2](P146)。拿事实来说话也是有原则的,决不是“有闻必录”。邓小平敏锐地看到:“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2](P384-382)死抱“本本”,搞教条主义;扎“花架子”,搞形式主义;不深入调查研究,搞官僚主义;这在新闻宣传工作中都是要严肃地加以批判的。

(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认为坚持原则“输理”。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特别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认为坚持原则‘输理’”的软弱态度和错误说法。邓小平最早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还明确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3](P358)“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是个要害。”邓小平指出:“尽管如此,中央认为今天还是有很大的必要来强调宣传这四项基本原则。”[3](P158)他强调说:“但是也必须指出,我们的宣传工作还存在严重缺点,主要是没有积极主动、理直气壮而又有说服力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对一些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严重错误思想没有进行有力的斗争。”[3](P364)他说明了“尤其严重的是,对于这些不正确的观点、错误的思潮,甚至对于一些明目张胆地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的观点,在报刊上以及党内生活中,都很少有人挺身而出进行严肃的思想斗争。”[3](P365)对四项基本原则“必须结合实际加以坚持和发展,并理直气壮地进行宣传,不允许怠工。”[3](P366)他非常明确地指出:“要加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教育,要多写这方面的文章。要批判‘左’的错误思想,也要批判右的错误思想。……现在的问题是,要更多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1](P379)如果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就此进行宣传、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在思想理论战线上是软弱的”,“好人得不到支持,坏人猖獗得很,好人没有勇气讲话,好像自己输了理似的,没有什么输理的。四项基本原则必须讲,人民民主专政必须讲。要争取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人民民主专政不行,不能让那些颠倒是非、混淆黑白、造谣诬蔑的人畅行无阻,煽动群众”[1](P195)。他还说:“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1](P379)

(六)必须要有党性原则,反对摆脱党的领导、不讲党性。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思想工作的一个部分,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要求坚持党性原则、要讲党性,这是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所决定的。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特别地强调这一点。邓小平指出:“中央决定了的东西,党的组织决定了的东西,在没有改变以前,必须服从,必须按照党的决定发表意见,不允许对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任意散布不信任、不满和反对的意见。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2](P272)他说:“每个干部都要把党性放在第一位。”[3](P2)他还说:“最近这个时期,又钻出了一个派性,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注意,不消除派性,安定团结不起来”[3](P2)。“今后”对“干部的使用、提升,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能重用派性严重的人,不能重用坚持派性不肯改正的人”,“要提高党性,消除派性”[3](P2)。要讲党性,反对派性,就不允许有任何人来搞特殊,而必须是不断地增强党性,提高党性,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战斗力。邓小平明确地指出:“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遵守党的章程和纪律。不管是什么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只要是党员,都不允许自视特殊,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比党高明,可以自行其是”,“一定要彻底扭转这种不正常的局面,使马克思主义的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宣传,特别是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正确观点,在思想界真正发挥主导作用”[1](P46)。这就是增强党性,就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早在1957年2月中央书记处讨论新华社工作时,邓小平就表示:“新华社的性质不变。如《人民日报》,既是党报,也代表国家。新华社可向世界性的大通讯社的方向努力,要有这样的雄心。但是,不要勉强,不要急躁;要努力工作,要闯。新华社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讯社,不是有闻必录。”[4](P23)在新闻宣传工作上要坚持党性原则,一是要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二是要讲党性,包括联系群众、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不搞派性。邓小平就此指出:“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讲党性,不讲原则,说话做事看来头,看风向,满以为这样不会犯错误。其实随风倒本身就是一个违反共产党员党性的大错误。独立思考、敢想、敢说、敢做,固然也难免犯错误,但那是错在明处,容易纠正。”[3](P142)他还就此指出:“我们现在对于人们的思想状况、政治状况比较清楚,能够看出来哪些人是拥护党的路线的,哪些人是不搞派性、讲党性的。党性也包括联系群众、艰苦朴素、实事求是等等。选干部,标准有好多条,主要是两条,一条是拥护三中全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一条是讲党性,不搞派性。”[3](P192)就是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一定要有党性原则,要讲党性,反对派性。“我们提倡党性,反对派性”[3](P268)。

(七)加强批评和自我批评、理想和纪律教育、舆论监督,反对腐败。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强调新闻宣传工作批评报道的舆论监督作用,重视自我批评,注重理想和纪律的教育,揭示丑恶现象,反对腐败。邓小平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大大发扬,我们还很不够。领导上,党委和政府,要全力支持通讯员写批评稿,现在敢说话的人太少,要鼓励说话。对有些与事实不符的批评,必要时也要提醒和说明。”[2](P150)要大大发扬新闻宣传工作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因为“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和自我批评”[2](P150)。要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新华日报》最近做得好一些。过去报喜不报忧,现在也报忧了,这就可以医治自满和麻痹”[2](P149-150)。批评要讲方法,写批评稿也要有法度,“报纸搞批评,要抓住典型,有头有尾,向积极方面诱导,有时还要有意识地作好坏对比。这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才有力量,才说明是为了改进工作,而不是消极的”[2](P150)。进行批评往往不注意方法,写批评稿也不精粹,“我们有的批评往往只是把问题摆出来了,没有下文。描写过程也不能冗长”[2](P150)。进行新闻宣传上的批评,要防止在群众中造成各种不符合实际的印象。”[3](P366)要认真对待,“但是这丝毫不是说可以不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新的团结,这就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法。坚持‘双百’方针也离不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要采取民主的说理的态度这是必要的,但是决不能把批评看成打棍子,这个问题一定要弄清楚,这关系到培养下一代人的问题。”[3](P392)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1](P110)也一定要教育我国人民,尤其是青年,要守纪律,“能够有效率,有纪律地工作。”[3](P270-271)新闻宣传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条、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3](P367)在这方面必须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坚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指导整个工作;用共产主义道德约束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言行;提倡和表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服从组织’,‘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有人居然对这些庄严的革命口号进行‘批判’,而这种荒唐的‘批判’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抵制,居然还得到我们队伍中一些人的同情和支持。每一个有党性、有革命性的共产党员,难道能够容忍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吗?’[3](P368)针对这种情况,在新闻宣传上“要继续批判和反对封建主义在党内外思想政治方面的种种残余影响,……同时,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3](P368-369)。反对任何人搞特殊化,反对腐败。

(八)改善经营管理,改进作风和文风,要“两手抓”,反对“一手硬、一手软”。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强调新闻宣传工作要大力改善经营管理,着力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要采用“两手抓”的办法,反对“一手硬”而另“一手软”。邓小平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1](P378)这是邓小平承接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方法论所作出的理性总结,是当展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思想,也是指导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思想。这就要求在新闻宣传工作上,“解放思想,也要既反‘左’,又要反右。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是针对‘两个凡是’的,重点是纠正‘左’的错误。后来又出现右的倾向,那当然也要纠正。”[3](P379)既要批判‘左’的错误思想,又要批判右的错误思想。这就是“两手抓”的思想在理论研究、政治教育、新闻宣传、文学艺术诸方面的具体体现。在作“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时,邓小平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3](P367)他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所以,我们在新闻宣传工作上,既要宣传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也要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既要报道民主建设的成绩,也要报道法制建设的成绩;既要反映部分人依靠勤劳致富,也要提倡共同富裕的观点;既要力主改革,又鼓励开放;既要加紧立法执法,又要加强教育学习;既要注重本国的经验,也要吸纳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既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注重经济效益;既要出版报刊,也要经营管理。诸如此类,不能一一列举。这些都是“两手抓”的思想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也是在新闻宣传工作的具体运用。这里的关键在于这样的“两手抓”而“这两只手都要硬”;在各个领域那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同样,在新闻宣传工作方面,那种“这只手硬、那只手软”的现象也是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不放松,认真抓,就会有办法。对贪污、行贿、盗窃以及其他乌七八糟的东西,人民是非常反感的,我们依靠人民的力量,一定能够逐步加以克服。”[1](P156)

(九)开发信息资源,服务于四化建设,不能脱离世界,反对闭关锁国。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其中的新闻宣传思想也是一个开放的子系统。随着跨世纪的历史进程,伴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络的联通,各国通讯基础设施(亦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邓小平高瞻远瞩,在为新华通讯社的《经济参考报》出版10周年纪念时欣然命笔题辞“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1984年9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新闻宣传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在新形势下对其新闻宣传思想的一个突破。邓小平严肃地指出:“总之,不要关起门来,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否则就会信息不灵,睡大觉,而世界技术革命却在蓬勃发展。”[1](P290)中国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我国在发展,世界各个国家也在发展,总不是你在发展,我不发展,也不会是我发展了,其他就不发展了,而是大家都在发展。因此,中国是不能脱离世界的,是不能闭关锁国的,这样会“信息不灵”,落后于世界,只顾自己“睡大觉”,别的国家却跑步前进了,那就要落后,落后了就要挨打。要去开发信息资源,才能更好地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不仅是中国国内的信息要收集,要传播,而且要收集国外的信息,也要传播,要让世界了解改革开放的中国,要使中国走向世界。在新闻传播的对外交往和国内以及国际的卫星传播、电脑互联网络的信息传播等等,都是应该竭力提倡、努力操办的。不能闭关锁国,要搞信息流通,中国不能脱离世界,而是要走向世界,那么新闻宣传工作便会自然而然地首当其冲。

(十)为中国的建设创造良好舆论环境的关键在人,反对精神污染。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总是站在时局的前头,把握历史前进的航船,强调要为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推进营建良好的国际和国内的舆论环境。一方面,要对我国的“四化”建设提供新鲜信息,反映引导舆论,另一方面要报道国际风云变幻,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还要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和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总之,要要求新闻宣传能够创造一个有利于我国建设和发展的舆论环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从事新闻宣传活动的基本方针。邓小平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P380)中国各项建设事业的成功,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因素当然是第一位的。新闻宣传工作的成败,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关键在人”。邓小平对新闻宣传工作者(统括在思想政治工作者之内)要求,无论从政治条件上,还是从思想方法上,无论是在理论修养上,还是在专业培养上,都是很严格的。这是大家所惯常知道了的,这里不再赘述了。与此同时,小平同志也强调了抵制精神污染的重要性。他说:“精神污染的实质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散布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对于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1](P40)搞精神污染的那些人“用他们的不健康思想、不健康作品、不健康表演,来污染人们的灵魂”[1](P40)。包括新闻宣传工作者在内的“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1](P40)。新闻宣传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表演,教育来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1](P40)。同志在他的讲话和报告中也一再强调,新闻宣传工作者要用自己出色的新闻宣传活动,做好人的工作,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三、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之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主要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宣传工作实践经验和教训的集中总结和理论概括。因此,它具有多层面的指导意义。

(一)它对新闻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性。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本来就是来源于实践的,既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因此就对今天的新闻宣传实践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所以是对新闻宣传工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的。

(二)它对新闻宣传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邓小平理论的新闻思想,虽然散见于其讲话、报告和著述之中,但它却是遇事而论的,具体问题能够具体分析,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从事新闻宣传方面的理论研究,决不能抽象空谈,不求应用。所有理论研究都应该面对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设计、分析、探讨,努力争取找到能够适应新形势和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或途径。因此,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也就对现今和将来新闻宣传工作指导理论的研究有着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将对包括新闻宣传工作在内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上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三)它将在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学说史上占有突出的历史地位和拥有特殊的历史意义。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是继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之后在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学说史上所竖起的又一个里程碑。继往者之可接,开来者之可追。它解决了它所处的时代的一些新闻宣传工作上的根本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为它的前人所未遇。关于这些,历史还将会给予恰如其分的公允的评价。

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是很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它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思想遗产之一部分,其代表著作就是《邓小平文选》(已出版了3卷本)。我这里所简述的,未免会挂一漏万,但雄文尚在,可供研读则日久,因为那毕竟是20世纪一代伟人的思想遗产,中华革命史上的理论丰碑。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新闻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闻传播;理论;结构性;贫困

通过国内外召开的不同性质的学术会议能够发现,目前我国学术类型的研究文本呈现出格式化和模式化的特征,这样的特征严重的影响到学术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成为一种批量生产的量化分析形势。观察当下新闻或者是传播性信息的相关内容可以发现,空洞的内容降低了学术研究的实际价值,导致很多研究工作失去了意义,也影响了新闻传播的理论体系完善。针对上述问题,本次研究展开了深入地分析,希望能够切实有效的为改变当下现状提供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一、缺乏对重大事件问题的回应性判断

研究的主要依据是理论,但是理论的内容是抽象的,也需要在实践工作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才能够获得相对应需求的内容和价值。观察新闻传播结构性的缺乏问题,就需要关注到实际情况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当下,我国新闻传播的结构性,就缺乏应对重大事件问题的回应能力,导致实际的理论出现了空洞的情况,导致实际的实践性工作缺乏了理论支持背景下的回应功能判断。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局势的不断变化,新闻传播的结构性也存在更加广泛的变化和发展,具备回应性的能力和判断是当下时展的要求①。

二、缺失理论自主性的判断能力

目前,我国的新闻传播工作缺乏理论自主性的判断能力,其主要表现为我国新闻传播的相关理论基础比较薄弱,自主性发挥创造的新闻信息和资源呈现出比较少的状态,一般都需要外界因素的支持,普遍会采取依附的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重复性论证,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新闻传播理论进行相关内容的解读,属于我国本土的资源相对较少。另外,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会出现了压力和困惑的局势,这种局势造成了新闻传播研究的进展受到了阻碍②。

三、缺乏理论指导范例方式的呈现

理论指导范例的方式缺乏,影响到我国整体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导致实际的社会信息传播工作出现了严重的阻碍情况。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社会的信息和技术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地提升。关注到当下社会效率的提升需求,应对环境带给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的巨大压力,在结构性缺失的理论上进行分析和研究,就能够看到理论指导范例匮乏造成的巨大压力和问题。理论指导意识的缺乏导致实际的新闻传播工作结构呈现出软弱的情况,影响了结构上的重新组织和创新意识发展③。

四、传播学理论的三种指导性示范类型

(一)客观经验主义

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中,研究学者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指导性示范典例,其中客观经验主义的指导范式就会影响到传播学相关的工作执行。这种指导的范例性质主要来源于自然的科学内容当中,其根本的价值理念和分析研究方法就是考虑到定量的信息,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从解释和预测的内容中掌握一定的自然规律,并促使这一理论价值得到科学的认定和判断,成为研究的价值体现。

(二)诠释经验主义

传播学理论涉及到的第二种指导性示范就是针对诠释性经验主义的判定,其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定量的分析进行理解的操作,假设的核心问题和信息中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差异性,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规则。通过实际的实践工作可以判断出参与的具体价值,并针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诠释,这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构成,也是社会文明的框架搭建,进而成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价值体现④。

(三)批判理论

传播学理论的第三种指导性示范典例就是批判理论的方式,这种研究方式的核心方法是辩证的,这也是针对于历史进行评价和判断的主要方式。通过改革开放的思想进行研究理论的分析和讨论,并从其中掌握社会发展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差异性特点。考虑到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差别,采取理论体系构建和重组的思维,进行完整性的研究与分析,可以提升相关理论价值融合的质量,并且有效实现政治执行的效率。

五、提升新闻传播理论结构贫困性建议

(一)清晰的理论自觉性

提升新闻传播的理论自觉性,才能够实现对新闻信息的整理,并且掌握清晰的理论脉络,实现对实践工作和理论体系相结合的需求目标。在当下时代和社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理论自觉性,以清晰的理解角度去体会理论的深刻性。认知理论上的缺失会导致实际的工作质量存在问题,具备清晰的认识能力和强大的理论基础支持,可以实现新闻传播工作的质量提升,满足社会进步的新闻发展意识。

(二)正面回应实践性挑战

采取科学的方式面对和迎接新闻传播工作中存在的实践性挑战,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众多需求,也能够解决新闻传播工作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我国社会信息储备的重要资源,通过正面强有效的回应工作能够促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面对我国社会强烈的发展和完善欲望,正面积极的解决新闻传播工作中复杂性的问题,有助于理论进一步实现质量提升。

(三)提升科学坚持度

新闻传播的结构性贫困是关系到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研究理论的相关工作达成揭示问题真相的需求,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相关内容的研究,追求真理才是未来和谐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点。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追求真理的背景规律上,希望能巩固打造具有科学坚持态度的理念体系实现提升新闻传播工作质量的目标。

(四)加强理论自主性

加强理论的自主性发展需求,能够满足社会新闻传播的进步意义,可以实现创新的新闻传播结构化发展路径,进而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转变传统发展依附性的情况和局面,采取科学的方式塑造自主性的内部需求理念,打造良好的发展框架,实现对新闻传播工作理论不足的改变⑤。

结论

综上所述,观察当下我国新闻传播理论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缺乏对重大事件问题的回应性判断,缺失理论自主性的判断能力,以及缺乏理论指导范例方式的呈现,导致当下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通过学习和分析先进的理论知识,掌握了管理传播学理论的三种指导示范类型,其中包含客观经验主义、诠释经验主义和批判理论。针对提升新闻传播理论结构贫困性提出建议,希望在掌握清晰的理论自觉性,正面回应实践性挑战,提升科学坚持度,以及加强理论自主性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体系,为我国新闻工作的长足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释:

①黄旦.对传播研究反思的反思——读吴飞、杜骏飞和张涛甫三位学友文章杂感[J].新闻记者,2014,12:40-49

②陈力丹,熊壮.2014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J].当代传播,2015,01:10-13+22

③南长森,卢鑫.融合、转型、变革、升级:2014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评骘[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76-85

④付玉辉.2014年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5,01:35-46

新闻理论范文第5篇

一、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之重要特点

邓小平是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邓小平理论中的新闻宣传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理所当然地具有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中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思想和学说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因而,也就具有承接性、开放性、兼容性、实践性、辩证性的重要特点。这是因为,这些特点同样表现在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当中。邓小平理论既是完整型的、又是开放型和发展型的科学体系,而其中的新闻宣传思想则是其中的分体系、子系统,切不可割裂开来,也不能因为邓小平不是一个书斋里专钻故纸堆的学者,而是一个现实的指导者、建设工作的领导人,就认为他的这些所写、所讲、所说、所谈的,只具有当时、当地、具体事情的指导性,而没有什么新闻宣传工作的理论价值,便不能将其系统化、科学化。我认为: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除了具有邓小平理论的承接性,开放性、兼容性、实践性、辩证性等这些基本特征外,还是对中国新闻宣传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新闻宣传工作实践的理性总结,它高层建瓴地站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头,将哲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军事学以及飞速发展的各种自然科学学科的学说,应用于指导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实践,是一个新闻宣传实际工作的宏观的指导思想体系,其中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已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宣传工作的正确实践所证明,也将为我们今后的新闻宣传工作实践进一步所证明。

二、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之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可粗略地分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占领政治思想阵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多次郑重提出,在新闻宣传上,要让社会主义占领思想阵地,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在指导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方面具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是现代社会的客观存在;作为西方腐朽思想观念的表现形式“资产阶级自由化”,也是现代社会的现实存在;尽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了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在中国依然要得到发展,让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占领政治思想阵地。新闻宣传部门和媒介,是重要的政治思想阵地,如果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在我国,就是那种资产阶级自由化会去占领;如果不敢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新闻宣传上就难以让社会主义占领这块重要的政治思想阵地,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单纯技术的观点,淡化政治的观点,不做工具的观点,允许不同声音的观点,片面强调商品化的观点……从以往到现在,凡此等等,都与要让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占领政治思想阵地不相吻合。而实际在新闻宣传工作上则多少有些“自由化”,这是必须反对的。但光是反对还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社会主义的新事物。他指出,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些错误的观点大都写成文章公然在报刊上发表,有些一直没有得到澄清”[1](P42)。“一定要彻底扭转这种不正常的局面,使马克思主义的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宣传,特别是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正确观点,在思想界真正发挥主导作用”[1](P46)。“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不可缺少的”[1](P197)。“至少还要搞20年”[1](P196)。“对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个放任的态度,好人得不到支持,坏人猖狂得很。”这就是“丧失了阵地”[1](P195)。他强调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P194),“把政治攻势经常化”[2](P62)。这样才是“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3](P255),“这样才能巩固与坚持阵地”[1](P49)。

(二)理论宣传及研究要紧密联系实际,反对脱离具体实践的抽象空谈。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勇气和胆略,支持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大力强调和积极提倡“解放思想”[3](P140),特别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和这方面的新闻宣传活动。邓小平理论的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调在新闻宣传工作上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脱离具体实践的抽象空谈,不能当“口头理论家”或“口头宣传家”。邓小平批评了一些在政策理论宣传上的不良倾向:“在宣传内容上,一般地只注意宣传,而忽视了党的各方面正确政策的宣传。‘左’的口号,‘左’的词句掩盖了或减弱了党的正确口号和主张的力量。”[2](P113)理论的研究,关系到正确政策的制定。这种带有高度战略的新闻宣传思想观点,直承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新闻宣传学说,极有新闻学的学术价值。马克思在法国巴黎公社失败后,认真地总结其经验教训,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并且把流亡在外的、急急忙忙地要回国内去举行第二次起义的领导人经过劝说推进了大不列颠图书馆,让他们在那里加强学习、锻造革命的理论武器。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在我国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艰苦地创造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并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取得了胜利。邓小平说:“当然,不论是现在或者今后,还会有许多理论研究,暂时人们还看不到它的应用前景。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说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3](P87)新闻宣传工作要提倡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要将其提到正确政策宣传的政治思想高度。他指出:“这里说的宣传工作,实际上包括党的整个思想政治工作。”[3](P363)他说:“理论工作者、宣传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同党的各级干部一起,在这几年的富有成效的工作中,共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3](P364)同时他强调“要我们今后的宣传工作能够适应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的要求”[3](P363),也就是说理论研究要联系实际,对这样的理论研究及其对于它的宣传,要有助于实现“四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他批评“有相当一部分理论工作者,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种种重大的理论问题缺乏兴趣,不愿意对现实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表示要同现实保持距离,免得犯错误,或者认为没有学术价值”[1](P40)。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抽象空洞的宣传“不但不可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和解决当前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不可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和进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为技术进步、社会进步而需要不断进行的改革。”[1](P41-42)所以,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3](P380)。

(三)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科学观点,反对迷信和盲从。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之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努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科学观点,坚决地反对迷信和盲从。邓小平承认有些时候“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中,也确实产生一些离开马克思主义方向的情况。”[1](P40)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了,时空条件变化了,新闻宣传工作也应该尽量适应,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而提出和宣传其科学观点,这就是“阶段论”和“发展论”。“马克思主义要发展,社会主义理论要发展,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向前发展”[3](P42)。针对“两个凡是”,邓小平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3](P18)。至于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相互关系,有些人赞成或主张“人民性高于党性”,他也批评了“在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上提出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说法”[3](P41)。马克思主义和思想都在讲科学,那么,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思想也都要讲科学,这就告诫我们要注意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科学观点,不要人云亦云、相当地迷信和盲从。“我总觉得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怎样宣传思想。……怎么能够抓住一两句话,一两个观点,就片面地进行宣传呢?割裂思想这个问题,现在实际上并没有解决。……恐怕在相当多的领域里,都存在怎样全面学习、宣传、贯彻思想的问题。思想紧密联系着各个领域的实践,紧密联系着各个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我们一定要全面地学习、宣传和实行,不能听到风就是雨”[3](P36-37)。正因为如此,他明确指出:“思想不是在个别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所以我建议,除了做好著作的整理出版工作之外,做理论工作的同志,要花相当多的功夫,从各个领域阐明思想的体系,要用思想的体系来教育我们的党,来引导我们前进。”[3](P43-44)邓小平这里所说的“做理论工作的同志”,当然就包括了新闻宣传工作者,因而,也就为我们的新闻宣传活动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科学观点方面指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四)提倡实事求是,拿事实来说话,反对“本本”和形式主义。要实事求是,关键就在于这个“求”字上,即如何地去研究。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要求新闻宣传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拿事实来说话,反对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反对形形色色的弄虚作假。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3](P382)毋庸置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思想活的灵魂,是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在新闻宣传工作上是要提倡实事求是的,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可是具体应该怎么办呢?邓小平在这里承接了“请看事实”的新闻宣传思想,强调必须“拿事实来说话”[3](P155)。新闻宣传工作要拿事实来说话,但“事实”并非是信手拈来的,是经过反复研究调查得来的。拿到了事实,“写文章也不是很困难,主要是要意思好”[2](P146)。邓小平说:“办好报纸有三个条件:结合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2](P146)这三个条件都是与“拿事实来说话”有关联的。不结合实际,只是空谈一阵,然后束之高阁,那根本谈不上是“实事求是”,那是政治喧嚷,唱的是空洞的调头,是照着“本本”来念,是教条主义,在新闻宣传上搞形式主义,这是必须加以反对并且花大力气予以避免的。不联系群众不行,鲜活的事实都是群众创造的,不能密切群众关系,事实就难以得到,要想得到“新闻如鲜鱼”似的事实那是不可能的。在新闻宣传工作上进行批评,更要实事求是,更要“一点雨一点实(湿)”,因为这是公开批评,事实不确凿那是绝对不行的。新闻宣传工作者需要自我批评,更正自己报道中的遗漏或失实,还报道事实以本来面目。新闻宣传工作要“拿事实来说话”,就要像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报纸要结合实际,结合当时当地的中心任务。……领导同志和办报同志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当地新闻上,要大量刊登本区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报社要时时和领导取得联系,根据本地当前任务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报道方针”[2](P146)。拿事实来说话也是有原则的,决不是“有闻必录”。邓小平敏锐地看到:“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2](P384-382)死抱“本本”,搞教条主义;扎“花架子”,搞形式主义;不深入调查研究,搞官僚主义;这在新闻宣传工作中都是要严肃地加以批判的。

(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认为坚持原则“输理”。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特别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认为坚持原则‘输理’”的软弱态度和错误说法。邓小平最早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还明确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3](P358)“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是个要害。”邓小平指出:“尽管如此,中央认为今天还是有很大的必要来强调宣传这四项基本原则。”[3](P158)他强调说:“但是也必须指出,我们的宣传工作还存在严重缺点,主要是没有积极主动、理直气壮而又有说服力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对一些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严重错误思想没有进行有力的斗争。”[3](P364)他说明了“尤其严重的是,对于这些不正确的观点、错误的思潮,甚至对于一些明目张胆地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的观点,在报刊上以及党内生活中,都很少有人挺身而出进行严肃的思想斗争。”[3](P365)对四项基本原则“必须结合实际加以坚持和发展,并理直气壮地进行宣传,不允许怠工。”[3](P366)他非常明确地指出:“要加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教育,要多写这方面的文章。要批判‘左’的错误思想,也要批判右的错误思想。……现在的问题是,要更多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1](P379)如果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就此进行宣传、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在思想理论战线上是软弱的”,“好人得不到支持,坏人猖獗得很,好人没有勇气讲话,好像自己输了理似的,没有什么输理的。四项基本原则必须讲,人民民主专政必须讲。要争取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人民民主专政不行,不能让那些颠倒是非、混淆黑白、造谣诬蔑的人畅行无阻,煽动群众”[1](P195)。他还说:“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1](P379)(六)必须要有党性原则,反对摆脱党的领导、不讲党性。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思想工作的一个部分,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要求坚持党性原则、要讲党性,这是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所决定的。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特别地强调这一点。邓小平指出:“中央决定了的东西,党的组织决定了的东西,在没有改变以前,必须服从,必须按照党的决定发表意见,不允许对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任意散布不信任、不满和反对的意见。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2](P272)他说:“每个干部都要把党性放在第一位。”[3](P2)他还说:“最近这个时期,又钻出了一个派性,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注意,不消除派性,安定团结不起来”[3](P2)。“今后”对“干部的使用、提升,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能重用派性严重的人,不能重用坚持派性不肯改正的人”,“要提高党性,消除派性”[3](P2)。要讲党性,反对派性,就不允许有任何人来搞特殊,而必须是不断地增强党性,提高党性,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战斗力。邓小平明确地指出:“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遵守党的章程和纪律。不管是什么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只要是党员,都不允许自视特殊,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比党高明,可以自行其是”,“一定要彻底扭转这种不正常的局面,使马克思主义的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宣传,特别是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正确观点,在思想界真正发挥主导作用”[1](P46)。这就是增强党性,就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早在1957年2月中央书记处讨论新华社工作时,邓小平就表示:“新华社的性质不变。如《人民日报》,既是党报,也代表国家。新华社可向世界性的大通讯社的方向努力,要有这样的雄心。但是,不要勉强,不要急躁;要努力工作,要闯。新华社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讯社,不是有闻必录。”[4](P23)在新闻宣传工作上要坚持党性原则,一是要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二是要讲党性,包括联系群众、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不搞派性。邓小平就此指出:“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讲党性,不讲原则,说话做事看来头,看风向,满以为这样不会犯错误。其实随风倒本身就是一个违反共产党员党性的大错误。独立思考、敢想、敢说、敢做,固然也难免犯错误,但那是错在明处,容易纠正。”[3](P142)他还就此指出:“我们现在对于人们的思想状况、政治状况比较清楚,能够看出来哪些人是拥护党的路线的,哪些人是不搞派性、讲党性的。党性也包括联系群众、艰苦朴素、实事求是等等。选干部,标准有好多条,主要是两条,一条是拥护三中全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一条是讲党性,不搞派性。”[3](P192)就是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一定要有党性原则,要讲党性,反对派性。“我们提倡党性,反对派性”[3](P268)。

(七)加强批评和自我批评、理想和纪律教育、舆论监督,反对腐败。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强调新闻宣传工作批评报道的舆论监督作用,重视自我批评,注重理想和纪律的教育,揭示丑恶现象,反对腐败。邓小平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大大发扬,我们还很不够。领导上,党委和政府,要全力支持通讯员写批评稿,现在敢说话的人太少,要鼓励说话。对有些与事实不符的批评,必要时也要提醒和说明。”[2](P150)要大大发扬新闻宣传工作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因为“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和自我批评”[2](P150)。要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新华日报》最近做得好一些。过去报喜不报忧,现在也报忧了,这就可以医治自满和麻痹”[2](P149-150)。批评要讲方法,写批评稿也要有法度,“报纸搞批评,要抓住典型,有头有尾,向积极方面诱导,有时还要有意识地作好坏对比。这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才有力量,才说明是为了改进工作,而不是消极的”[2](P150)。进行批评往往不注意方法,写批评稿也不精粹,“我们有的批评往往只是把问题摆出来了,没有下文。描写过程也不能冗长”[2](P150)。进行新闻宣传上的批评,要防止在群众中造成各种不符合实际的印象。”[3](P366)要认真对待,“但是这丝毫不是说可以不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新的团结,这就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法。坚持‘双百’方针也离不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要采取民主的说理的态度这是必要的,但是决不能把批评看成打棍子,这个问题一定要弄清楚,这关系到培养下一代人的问题。”[3](P392)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1](P110)也一定要教育我国人民,尤其是青年,要守纪律,“能够有效率,有纪律地工作。”[3](P270-271)新闻宣传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条、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3](P367)在这方面必须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坚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指导整个工作;用共产主义道德约束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言行;提倡和表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服从组织’,‘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有人居然对这些庄严的革命口号进行‘批判’,而这种荒唐的‘批判’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抵制,居然还得到我们队伍中一些人的同情和支持。每一个有党性、有革命性的共产党员,难道能够容忍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吗?’[3](P368)针对这种情况,在新闻宣传上“要继续批判和反对封建主义在党内外思想政治方面的种种残余影响,……同时,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3](P368-369)。反对任何人搞特殊化,反对腐败。

(八)改善经营管理,改进作风和文风,要“两手抓”,反对“一手硬、一手软”。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强调新闻宣传工作要大力改善经营管理,着力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要采用“两手抓”的办法,反对“一手硬”而另“一手软”。邓小平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1](P378)这是邓小平承接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方法论所作出的理性总结,是当展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思想,也是指导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思想。这就要求在新闻宣传工作上,“解放思想,也要既反‘左’,又要反右。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是针对‘两个凡是’的,重点是纠正‘左’的错误。后来又出现右的倾向,那当然也要纠正。”[3](P379)既要批判‘左’的错误思想,又要批判右的错误思想。这就是“两手抓”的思想在理论研究、政治教育、新闻宣传、文学艺术诸方面的具体体现。在作“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时,邓小平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3](P367)他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所以,我们在新闻宣传工作上,既要宣传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也要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既要报道民主建设的成绩,也要报道法制建设的成绩;既要反映部分人依靠勤劳致富,也要提倡共同富裕的观点;既要力主改革,又鼓励开放;既要加紧立法执法,又要加强教育学习;既要注重本国的经验,也要吸纳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既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注重经济效益;既要出版报刊,也要经营管理。诸如此类,不能一一列举。这些都是“两手抓”的思想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也是在新闻宣传工作的具体运用。这里的关键在于这样的“两手抓”而“这两只手都要硬”;在各个领域那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同样,在新闻宣传工作方面,那种“这只手硬、那只手软”的现象也是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不放松,认真抓,就会有办法。对贪污、行贿、盗窃以及其他乌七八糟的东西,人民是非常反感的,我们依靠人民的力量,一定能够逐步加以克服。”[1](P156)

(九)开发信息资源,服务于四化建设,不能脱离世界,反对闭关锁国。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其中的新闻宣传思想也是一个开放的子系统。随着跨世纪的历史进程,伴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络的联通,各国通讯基础设施(亦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邓小平高瞻远瞩,在为新华通讯社的《经济参考报》出版10周年纪念时欣然命笔题辞“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1984年9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新闻宣传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在新形势下对其新闻宣传思想的一个突破。邓小平严肃地指出:“总之,不要关起门来,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否则就会信息不灵,睡大觉,而世界技术革命却在蓬勃发展。”[1](P290)中国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我国在发展,世界各个国家也在发展,总不是你在发展,我不发展,也不会是我发展了,其他就不发展了,而是大家都在发展。因此,中国是不能脱离世界的,是不能闭关锁国的,这样会“信息不灵”,落后于世界,只顾自己“睡大觉”,别的国家却跑步前进了,那就要落后,落后了就要挨打。要去开发信息资源,才能更好地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不仅是中国国内的信息要收集,要传播,而且要收集国外的信息,也要传播,要让世界了解改革开放的中国,要使中国走向世界。在新闻传播的对外交往和国内以及国际的卫星传播、电脑互联网络的信息传播等等,都是应该竭力提倡、努力操办的。不能闭关锁国,要搞信息流通,中国不能脱离世界,而是要走向世界,那么新闻宣传工作便会自然而然地首当其冲。

(十)为中国的建设创造良好舆论环境的关键在人,反对精神污染。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总是站在时局的前头,把握历史前进的航船,强调要为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推进营建良好的国际和国内的舆论环境。一方面,要对我国的“四化”建设提供新鲜信息,反映引导舆论,另一方面要报道国际风云变幻,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还要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和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总之,要要求新闻宣传能够创造一个有利于我国建设和发展的舆论环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从事新闻宣传活动的基本方针。邓小平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P380)中国各项建设事业的成功,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因素当然是第一位的。新闻宣传工作的成败,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关键在人”。邓小平对新闻宣传工作者(统括在思想政治工作者之内)要求,无论从政治条件上,还是从思想方法上,无论是在理论修养上,还是在专业培养上,都是很严格的。这是大家所惯常知道了的,这里不再赘述了。与此同时,小平同志也强调了抵制精神污染的重要性。他说:“精神污染的实质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散布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对于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1](P40)搞精神污染的那些人“用他们的不健康思想、不健康作品、不健康表演,来污染人们的灵魂”[1](P40)。包括新闻宣传工作者在内的“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1](P40)。新闻宣传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表演,教育来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1](P40)。同志在他的讲话和报告中也一再强调,新闻宣传工作者要用自己出色的新闻宣传活动,做好人的工作,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三、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之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主要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宣传工作实践经验和教训的集中总结和理论概括。因此,它具有多层面的指导意义。

(一)它对新闻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性。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本来就是来源于实践的,既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因此就对今天的新闻宣传实践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所以是对新闻宣传工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的。

(二)它对新闻宣传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邓小平理论的新闻思想,虽然散见于其讲话、报告和著述之中,但它却是遇事而论的,具体问题能够具体分析,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从事新闻宣传方面的理论研究,决不能抽象空谈,不求应用。所有理论研究都应该面对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设计、分析、探讨,努力争取找到能够适应新形势和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或途径。因此,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也就对现今和将来新闻宣传工作指导理论的研究有着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将对包括新闻宣传工作在内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上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三)它将在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学说史上占有突出的历史地位和拥有特殊的历史意义。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是继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之后在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学说史上所竖起的又一个里程碑。继往者之可接,开来者之可追。它解决了它所处的时代的一些新闻宣传工作上的根本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为它的前人所未遇。关于这些,历史还将会给予恰如其分的公允的评价。

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是很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它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思想遗产之一部分,其代表著作就是《邓小平文选》(已出版了3卷本)。我这里所简述的,未免会挂一漏万,但雄文尚在,可供研读则日久,因为那毕竟是20世纪一代伟人的思想遗产,中华革命史上的理论丰碑。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