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精选

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心育模式;网络平台;探索实践

纵观国内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研究,不难发现有关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阶段性,归纳起来可分四个阶段:一是,工具化研究阶段。研究者将网络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和信息交流工具,重点研究如何在网络技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傅荣(2001)、李强(2001)、魏荣(2004)等人的研究。[1]二是,开放性研究阶段。认为网络是开展心理教育的超越时空界限的“大教室”,网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系统,研究者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理念进行探讨和研究。这一研究取向以张雷(2004)、[2]崔景贵(2006)[3-4]等人的研究为代表。三是,具体化研究阶段。研究者们尝试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具体化研究。这一取向的代表有刘秀伦(2005)、[5]黄玉莉(2006)、[6]廖桂芳(2008、2010)[7-8]等。四是,互联网+研究时代。研究者借助互联网+思维积极探讨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运用,如赵阿勐(2017)、[9]吴丽玫(2017)、[10]陈娜(2017)[11]等。由此可见,我国学者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的视角紧跟时展,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互联网+”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不仅是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社会背景下的延伸和拓展,更一种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信息化时展的必然趋势。

1“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心育模式改革的动因

改革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心育模式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1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弊端

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至今只有十几年历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不可否认地是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一是,心育教师团队大而不专。高职院校的专职心理教师一般较少,每所学校在1~2个左右,而兼职心理教师多,主要由平时与学生交流较多的辅导员、班主任、学工书记以及校医组成,这部分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心理知识学习和培训,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会有纰漏;二是,心育内容和形式学生认可度低;高职心育中心每年都会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通常时常缺乏新意和特色,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心育机制和平台建设滞后。由于每个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导致有的学校在实际开展工作时存在硬件条件差、投入不多、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工作很难与时俱进。

1.2高职生对心理知识有更高需求

近五年高职生的数量与质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职院校生源素质下降已成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招生制度背景下,高职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日益增加,高职生学习习惯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自信心不够、生活缺乏规划已是普遍现象。面对自身存在的诸多心理困惑,在缺乏正向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下,他们往往封闭自我,不想或不敢主动寻求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不少学生苦于找不到合理的宣泄方法和合适的宣泄渠道,往往借助互联网去寻求答案。面对这一特殊群体,特别是在这个互联网技术盛行、移动智能网络设备层出不穷的时代,如何构建一个互联网+的心育平台,让学生乐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尊重他们的隐私权、平等权以及选择权将显得非常重要。高职院校必须思考如何用学生喜闻乐见地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理性平和地生活、自律有信心地学习。

1.3互联网+思潮的兴起与广泛运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带领社会进入了网络经济时代,特别是“互联网+”思维的提出拓展了社会各行各业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角。从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给社会带来了不断改革创新的动力和基础。毫不夸张地说,当今社会早已在互联网的连接下相互关联,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大到国家战略部署,如北斗卫星、航母战舰,小到衣食住行,如美团、滴滴出行。中国互联网已经形成规模,互联网应用走向多元化。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4.3%,其中手机网民7.24亿,占比96.3%,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12]在种大背景下,探索如何将新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大数据共享资源平台融入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绝对是个有意义的话题。

2“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心育模式改革的思路

2.1“互联网+”背景下心育模式的设计理念

2016年12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社会各级单位要努力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站,并提出要在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的宏伟目标,足见国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11]在这一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科学合理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顶层设计方案,依托心理学理论和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学生同辈群体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心育模式。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并实践“线上技术支持,线下及时跟进,线上线下共育人”的双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该理念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平台以移动智能设备优势,将线上心育载体和资源库、线下实际心理干预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互通有无,相互补充的目的。

2.2“互联网+”背景下心育模式的顶层设计

“互联网+”时代鲜明特征是创造性地使用互联网工具,改变与创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大幅度提升心育工作的效率。[10]因此,在做心育模式的顶层设计时首先要依托“互联网+”思维,兼顾移动智能设备的特性,挖掘网络平台资源、打通线上线下心育模式结合的路径,在设计时通盘考虑学生主体、即时沟通、开放互动、创新融合等原则。基于以上考虑,结合笔者所在高校心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联网+模式做出如下构架设想:一是,搭建线上资源库平台。主要包括购置和开发一些适用于高职院校特色的管理软件和学习资源库。如借助智慧校园中的PU口袋校园APP用于心育活动报名与签到、奥蓝学生管理系统用于心理咨询预约;购置智慧树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用于线上心理健康课程学习、毫末APP用于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社团骨干网络培训、惠诚心理测评系统用于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与建档以及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用于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二是,做好线下跟踪服务。在发挥线上载体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线下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补充,如将心理健康课程学习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下以答疑辅导为主;及时通过互联网管理平台收集心理咨询学生信息,有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发现危机学生及时进行干预等。三是,做好线上线下心育功能融合的制度建设。如制定心理健康课程线上线下运行工作方案及考核标准、心育活动平台管理办法、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流程等,以制度保障线上线下心育的成效(见图1)。

2.3“互联网+”背景下心育模式的实施路径示例

(1)心理健康宣传的双线育人方案。自主开发“泰职院心灵阳光”微信公众号,开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专栏,由一名专职心理教师带领心理协会成员负责维护,做到天天有更新,月月分主题;线下心理宣传活动继续打造我院特色“心灵世界”报纸,每月一期,由各班级心理委员发放到学生宿舍;除此之外,在每年特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月期间制作心理健康宣传橱窗和印心理知识宣传手册,紧密围绕教育月主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工作。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做到线上线下主题相连,及时系统了解相关心理知识,择其所需。(2)心理健康课程的双线育人方案。为充分发挥心理健康课程在大学生心育工作中的主渠道地位,提高课堂育人效率,我们引进“智慧树”慕课平台,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线上教学+线下辅导”改革实施方案。“线上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智慧树课程平台时间和要求完成章节练习、见面课学习以及结业考试;“线下小班授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翻转课堂、小组互评、团体实训及教师点评四个环节加深对慕课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并充分利用“智慧树”每学期四次公开见面课的时机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3)心理健康活动的双线育人方案。高职院校每年都会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学校心育中心每年都会开展四期“心灵四季”主题教育活动,即3.20(咱爱您)、5.25(我爱我)、9.20(就爱您)以及12.5(要爱您)主题教育季活动。我们通过引进PU校园口袋APP,将所有的心育活动在网络平台上进行预告,在规定的时间内接受全院学生的报名和签到,省去了很多活动管理上的负担,心育中心教师专心于活动设计和专业准备。同时,还利用校园网、微信平台等媒介开展互动,如组织学生进行分院特色心育活动评比、最具校园优秀心理服务之星评选、心理健康手抄报评比等活动,增强了与学生的互动性、感染力,提高了活动的影响力。(4)心理咨询预约的双线育人方案。通过利用奥蓝学生管理系统中的心理咨询预约模块,能够实现学生在线心理咨询预约,学生只需要在线提交咨询申请,心理教师在收到申请后会第一时间在平台上进行回复,奥蓝心理咨询预约系统有效提高了心理咨询的预约效率,也极大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权。此外,还可以通过QQ留言、电子邮件等线上方式与同学进行预约时间调整、选择合适咨询师,通过这种线上心理咨询信息收集、线下主动对接的方式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人手不够、学生因课程多无法及时预约的现实问题。

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心育模式改革的成效

3.1运行效果评估

本模式于2016年9月开始运行,截止2018年5月,我们共使用线上各类平台辅助线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两百余次,其中,“心灵阳光”公众号各类心理美文近500条,编印“心灵四季”宣传手册近3000份、编印“心灵世界”报纸12期,累计24000份;利用PU口袋校园组织六期“心灵四季”活动,累计使用PU平台申报心育活动80余场次,使用学生近5000余人次;“智慧树”慕课资源平台辅助线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三期,累计听课学生达3000余人次,共组织三期现场见面课;学生一年半来使用奥蓝系统预约心理咨询人数超过280人。学生班级心理委员、公寓宿管工作人员以及分院辅导员利用网络平台报送心理危机个案6起,营造了安全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无一例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危机事件。通过“线上技术支持,线下及时跟进”双线心育模式的运行,形成了心理社团骨干与心育中心老师、心理课堂线上与线下、学生自助与朋辈互助等多层级、双平台的全员育人新模式。

3.2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2篇

点燃心路航灯演绎女警风采

xx,先后任省镇江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科长,女警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二十多年如一日,长期战斗在监管改造第一线,在罪犯心理矫治的园地里播种耕耘,自强超越,取得显著成绩。2002年荣记三等功一次,2004—2005年度被省监狱管理局授予“巾帼标兵”称号,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罪犯心理矫治先进个人。近几年来,她所在的部门被评为“巾帼标兵岗”,荣记集体三等功,创立的“心理矫治镇江模式”在全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监狱被司法部命名为“全国监狱系统心理咨询师实习基地”,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罪犯心理矫治先进单位。

与时俱进,争当心理矫治的领头雁,致力开拓科学矫正新领域。

镇江监狱是全国最早开展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监狱单位之一,没有经验可学,也没有模式可循。滕婉芬知难而进,刻苦钻研业务,十分珍惜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南京脑科医院等培训基地学习的机会,以全优的成绩获得《心理测试》等资格证书,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目前开考最高级别),不断厚实了为罪犯“心路引航”的素养。她注重向实践学习,深刻思考理论问题,形成数十万字的学习笔记,撰写出《谈咨询员在咨询过程中的现场控制》、《对心理危险性罪犯可以实行预警管理》等20余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受到全国监狱系统同行的好评;她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邀请,在中美心理测试国际研讨会上作重点发言,参与了司法部copa-pi量表的研制工作,是《中国罪犯心理矫治》和全国罪犯教育教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编撰者。其研究硕果,不仅对镇江监狱,也对监狱系统开展心理矫治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先导作用。滕婉芬身先为范,带领全中心民警学有所专,共同创新实践。组织编写的《服刑人员心理健康辅导手册》,在全国监狱系统推广使用;她主持的《罪犯心理咨询现状调查》课题组率先获取了国内监狱有关罪犯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状况的宝贵数据,文章被《中国监狱》杂志刊出,并荣获全省监狱理论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2006年在全省监狱系统组织的心理矫治个案及论文评比中,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人人获奖,充分体现了这个学习型团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实践能力。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滕婉芬和她的同事总结出一套“心理评估与狱情预警机制有机结合,心理咨询与个别教育有机结合,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有机结合”的工作模式,有力地发挥心理矫治手段的攻防效能,经验做法多次被省局、司法部以简报的形式推介。她每年开办的团体辅导讲座数列“中心”排行榜之首,并有5个经典咨询个案入选专业书刊。

自强求实,勇为改造质量的促进者,全面增强心理矫治新优势。

面对不稳定因素大量增加,教育改造难度加大的狱情态势,她坚持高标杆定位,夯实心理矫治工作基础,不断丰富矫治手段和内涵,尽心尽力拧紧监管“安全阀”。提升层次,实现规范运行。滕婉芬着眼监狱特点,集思广益,组织制定了一整套工作制度,共计16项,如《罪犯心理矫治考核细则》、《女性心理矫治员人身安全的规定》等,首先填补了系统内制度建设的“空白点”;按照罪犯心理问题的类属,区分功能,改造咨询室,营造不同风格的咨询氛围;扩展咨询渠道,形成日常门诊咨询、电话咨询、网络视频咨询等多维体系,切实增强了心理矫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强化宣教,实现良性互动。针对“罪犯消极接受矫治”的症结,滕婉芬抓根本,巧化解,形式多样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自办《心理健康之友》小报,举办“心理健康知识”大型图片展,推广心理操,尝试心理剧演出;结合各个时期监管工作特点,定期与不定期地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环境布置突出广告、标语、墙报的渲染作用,努力营造和谐互动的矫治工作氛围。据问卷调查,罪犯对心理矫治工作信任度上升到89.5%,自我调适能力得到普遍提高。攻防兼备,实现效果突破。围绕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这一中心,滕婉芬带领全中心民警创新模式,不断深化心理矫治工作。将心理评估与狱情预警机制有机结合,按照“突出重点,覆盖全面”的原则,加强心理测试工作。在确保罪犯心理测试率达到100%的前提下,以新入监犯、顽危犯、涉毒犯等为重点必测对象,细化心理特征分析与危险程度甄别,为基层监区加强管理与教育提供“第一手依据”。将心理咨询与广泛开展个别教育有机结合,滕婉芬认真落实“两手抓”思路,一手抓心理门诊咨询和重点个案矫治,“中心”每年咨询量均在1000人次以上;一手抓监区个别教育的辅助工作,实行危险预警、危机干预,消除安全隐患,顽危犯矫治转化率达73%,其中滕婉芬直接和参与处理的案件达95%以上。将心理矫治与罪犯改造质量评估有机结合,滕婉芬发挥专业优势,介入省局新收犯分流中心的心理评估工作,针对评估对象隐藏、掩饰等问题,组织技术攻关,采用心理测量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排除干扰因素,为接收新犯监狱提供了较为全面、准确的危险等级评估等心理基础资料;并运用犯罪学、监管改造学等理论知识,明确心理评估标准,规范改造质量评估结论的格式和内容体系,提升改造质量评估工作的实效。在滕婉芬团队的努力下,镇江监狱心理矫治工作呈高效发展态势,为监狱连续八年安全无事故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在2006年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创建验收中,司法部评估组高度评价“镇江监狱的心理矫治工作是他见到的全国心理矫治工作开展得最好的单位”。2007年监狱成立女警中心,她积极参与组建工作,细分职能,带领民警配合各监区突击完成管教信息系统11个新增模块的信息录入工作,全面接手日常内勤事务,参与会见的审核及登记,有效地减轻基层监区的工作压力。

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整体式;心理健康教育

1中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中职院校的生源素质逐年降低,一批中考分数较低的学生进入了各类中职院校。这些学生是青少年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经历了中考不理想的重大挫折,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冷落,甚至受到普通高中同学的歧视,再加上他们知识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偏弱、有不良行为习惯、特殊生活背景(如离异家庭的学生较多)以及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这些学生很容易在学习压力相对较小的中职院校中产生心理及行为上的偏差,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不良影响。可见,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在中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1-2]。

2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2.1模式单一

很多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仅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且每周多为一次课,课程形式还不够灵活、多样,而教学形式又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这种单向传输的教学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很难起到较好的作用。

2.2缺乏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由于目前我国的心理学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在专业教师奇缺的情况下,在中职院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专业课教师兼任,有的是从班主任中抽调的,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解决力度不大,在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中仅仅依靠这部分力量肯定是不够的[3]。

2.3设备不足

虽然很多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条件稍好的还配备了茶几、沙发、壁画、鲜花、水杯、抽纸等,也购置了一些心理测量和普查的工具,但因为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因此在相当一部分中职院校里,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负责该项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及运行管理,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或只是应付检查。

2.4家、校、社区缺乏沟通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长、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通力协作才能保障它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以我校为例:一方面大部分学生不住校,因此学校和家长的联系较少,只有学生在校期间出了问题,班主任才和家长沟通联系,这对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不大;另一方面我校为护理院校,护理专业理论课较多,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少。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我校的家、校、社区沟通工作需要改进。

3整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3.1构建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方面,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形式要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外,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团体活动,如学生刚入学时主要解决学生适应问题,入学中期解决学生人际交往、学习问题,临近毕业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施心理健康课与思想品德课捆绑式教学;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健康征文、心理电影欣赏活动,开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创建心理健康网站、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积极的心理健康氛围[4]。

3.2学校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的全员参与[5]包括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全体学生的参与。(1)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心理健康专业教师是学校里唯一具备专业心理学知识的教师群体,负责普通学生的心理保健工作、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咨询与干预工作。同时专业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理论、技能技巧,在学校制订课程计划、教学目标和行为管理目标等,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好参谋者、咨询者的角色,并对某些环节的缺陷进行评估与诊断并提出对策,从而使学校教学和行政管理都能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服务。(2)班主任:班主任是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他们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品德、学习等都比较了解,当学生出现各种心理矛盾时,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疏导。事实上,许多学生遇到问题不与家长交流,却愿意跟班主任诉说。同时班主任还可以负责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资料收集工作,为心理健康专业教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宝贵资料。(3)任课教师:任课教师要通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课堂中度过,因此任课教师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任课教师要本着民主、平等、开放的原则构建和谐课堂,关注每一位学生、重视每一位学生的问题,使课堂体验成为学生快乐生活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使学生在积极、健康环境的熏陶下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人生态度。(4)全体学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是自我发展的最终决定者。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每位学生与同学相互比较、相互参照、相互分享经验,从而最终实现心理健康发展[6]。

3.3家、校紧密合作[7-8]

家庭是学生极为重要的生活空间,任何一位问题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都能从其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缘由,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中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积极取得家长的支持并与之紧密合作。这部分工作需要班主任和学生科共同配合,如通过开家长会、校园开放日、做家访等形式促使家长和学校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3.4校、社紧密合作[9]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关起门来“埋头苦干”,学生归根到底是社会人,所以中职院校要主动和社区联系,多给学生提供志愿者服务之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提早感受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责任;对即将实习的学生提早与实习单位联系,安排见习工作;职业体验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在校学习目标,培养职业兴趣。如我校学生在实习期间与实习单位签订了顶岗实习协议,让学生以“正式职工”的身份上班,从心理、技能两方面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和纽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不能仅靠少数几位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开展相关课程教学,而应该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发挥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任课教师、班主任的作用,构建整体式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动员全校力量共同参与,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要紧密联系家庭和社区,整合各种有利的资源,以获取更大的支持,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福莲.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26):79-80.

[2]曾繁相.略论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J].教育学术月刊,2010(3):68-70.

[3]冉超凤,王薇,李学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2(2):17-20.

[4]马启仁.构建综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J].教育导刊,2002(5):58-59.

[5]胡北,冷泽冰.教师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2007(31):352-353.

[6]华桂春.浅析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0):152-153.

[7]任世伟,梁福全.浅谈构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31-33.

[8]程萍.中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2):105-106.

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积极健康心理教育;社会适应性

高职学生临近毕业期间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想要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要确保高职学生对社会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生活节奏。站在高职院校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学校管理者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足够重视,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们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取向,同时对社会发展进行全面了解,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身份转变。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需要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解析,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策略。

1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学是高职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科学有效的心理教学帮助学生快速成长,提升其综合素养。尽管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开展相关教学工作过程中,受到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①教学内容单一: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忽视心理健康教学材料的更新问题,使得教学内容长时间得不到优化与升级,旧资料中很多理论与观点已经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规律,学生们学习这些内容会产生疑惑。此外,没有借助互联网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导致心理健康教学中所举的案例十分陈旧,与当代大学生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影响教学效率[1]。②教学模式僵化:一些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学的认知存在片面性,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纯理论学习。一些教师采用背书式教学方式,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灌输给高职学生,让学生们感觉到巨大的学习压力。同时由于不重视实践,导致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脱钩,高职学生们无法利用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指导生活,影响其社会适应性的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内在原理

2.1确保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取向最终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对高职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引导高职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备健全的人格,在步入社会之后快速调整心态,顺利完成身份转换[2]。此外,高职学生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提升专业技能方面,而学校以及教师也更加关注学生们专业能力水平,这种过于偏重技术能力提升的教学理念对学生们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让高职学生陷入一种内心半封闭状态当中,进而逐渐丧失社会能力,在进入职场之后无法与同事进行良好的沟通,很容易在工作中与领导、同事发生摩擦,影响个人发展。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高职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社交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让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当中。

2.2开发高职学生潜能

判断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之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以及社会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让高职学生意识到只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并不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而是要以专业技能为基础,全面提升各项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掘自己的长处,摆正心态正确审视自己的优势,通过这种方式弥补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方面的不足,提升就业竞争力。

2.3开发高职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理论创新都能够拓展出巨大的发展空间。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很大的创新潜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接受科学系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学会以唯物辩证思想站在不同角度(个人角度、社会角度)来看待社会发展,总结行业发展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对学习计划以及学习目标进行灵活调整。

2.4训练高职学生抗压能力

融入社会的高职学生会面临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想要在巨大压力之下保持清醒的头脑,需要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抗压能力。而这种抗压能力是专业知识教学工作所无法培养的,必须要经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让高职学生们意识到社会生活的多面性,在面对压力以及挫折时保持乐观精神,迅速调整好心理状态,对于内心产生的消极情绪积极进行自我排解与释放,一旦发觉无法进行有效的心理建设,就要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帮助自己尽快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方式

3.1丰富教学内容

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单一问题,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要尝试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与丰富。一方面需要对教学结构进行灵活调整,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加入一些新元素,例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思想比较研究”或者“警惕‘颜色革命'对于青少年思想的影响”等内容,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加贴合现实状况。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工作的时候,需要对教案中的案例进行更新,选择一些与高职学生密切相关的案例,让高职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3]。

3.2明确教学对象

积极心理健康教学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学科,其学习的目标不仅仅是帮助高职学生克服心理问题,还要着眼于如何提升高职学生心理潜能,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以及强大的内心,只有这样高职学生才能够从容应对社会工作中的各种挑战与压力。这种背景下,教师就要明确心理健康教学对象,拓展教学涉及范围,不仅要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普通学生也要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逃避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通过积极的沟通了解每一位学生真实心理状态,并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提升教学效率[4]。此外,为了提升教学效率,教师要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学生、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企业之间形成完整的沟通体系,发挥各方面资源优势,让高职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接受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其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3.3转变教学模式

针对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一方面教师需要积极组织高职学生参加各种学校内团体活动,从微观层面来看,各种学校团体活动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高职学生们通过不断加入团体活动,逐渐适应与其他人开展协同工作,并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借助文艺汇演、演讲比赛以及知识讲座等活动,提升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5]。另一方面,要增加教学渠道,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到教室之外。例如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到学校中,开展以积极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讲座,让高职学生有机会与专家进行近距离交流,学习专家的宝贵经验,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专家答疑解惑,提升教学效率。

3.4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信息化技术背景下,积极心理健康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借助各种新兴多媒体平台(微信、微博、校园网站等)以及各种传统宣传平台(板报、展板、宣传册)等,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矩阵,通过这种方式来普及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在高职院校中形成一种“人人学习积极心理健康”的良好学习氛围[6]。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学习、生活,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积极心理教育的影响,一方面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消除心理问题,摆正心态。另一方面还有助于高职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其日后的工作与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在校园中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例如书画展、朗诵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融入积极心理教育元素,让高职学生们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接受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参与各项活动过程中,高职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的同时收获满足感,帮助高职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3.5开展教学实践

针对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需要积极拓展教学实践,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让学生们有机会在实践过程中运用理论知识。如果缺少实践活动,高职学生们所学习的积极心理知识就无法发挥其作用,也达不到提升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目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实践活动并不具备唯一性,简单而言就是不能专为心理健康教学开设一门实践课程,正确的做法是在专业课实践课程当中穿插积极心理实践元素,让高职学生们对专业课实践过程中的心得进行总结,然后从积极心理教育方面对学生们的总结进行分析,指出实践过程中哪些问题是由于缺乏积极健康心理而导致的,通过这种方式让高职学生意识到积极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

4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作为高职院校心理学课程中的一门新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其出现时间较晚,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方式不得当,教学内容不丰富等。如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始终得不到提升,就会影响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造成负面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通过开展教学实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明确教学对象以及丰富教学内容等方式,提升积极心理教学效率,为提升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子漪,高德朋.新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对策[J].现代交际,2021,35(3):51-53.

[2]沈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7(4):23-26.

[3]林琳,柯晓扬.高职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江苏教育,2020,71(88):33-35.

[4]李佳.论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12(9):174-175.

[5]王细燕.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J].知识窗(教师版),2019,41(12):116.

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5篇

1.中医“治未病”

1.1“治未病”思想的起源

“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我国古典医籍中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明确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后历代医家对于“治未病”的思想和内容进行了继承和发扬。东汉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中说过:“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意思是说平时注意保养身体,顺其自然,调摄精神情志,可以强壮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效果;《孙子兵法》也蕴含着大量“治未病”思想的萌芽,《孙子兵法•九变》中写道:“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由此可见孙子兵法中这种“有备无患”的战略思想,和后来《黄帝内经》中“上攻治未病”的指导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思想的提出影响到医学界,而后被引申发展成为《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及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治未病”的实质内容

所谓“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其含义十分广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概括:一是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包括未病防因和未病除因两个方面。未病防因即防止体内病因发生或外邪入侵以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具生,万物以荣。......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未病除因是指除去体内病因的未病先防,这个时候人的脏腑功能阴阳盛衰已有偏颇,但还没到达使人体功能活动失常的地步。如《素问•刺热论》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二是既病防变。顾名思义它是指当疾病发生以后要将疾病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其传变至其他的部位。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三是愈后防复。即指疾病痊愈应该要注意机体的调护,从而防止疾病的再次复发。正如《素问•热病论》中所说:“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从以上三个方面归纳起来可以看出,“治未病”的核心思想就在于“未病先防”,从疾病发生前的预防、疾病发生后的防变、到疾病痊愈后的防复,其重点都体现在一个“防”字上。可见在人体预防疾病与疾病治疗的过程中“防”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把“治未病”防重于治的思想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于构建预防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定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

2.当代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2.1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从躯体、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对健康下了定义,即躯体没有不适的地方,心理精神也趋于完善健全,另外社会适应也处于良好状态。而心理健康则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问题疾病的原则。

2.2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据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对121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者竟占23.6%。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所面临压力明显增大,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发展问题、情绪问题以及人际关系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的现状,本课题调研小组针对本校各年级4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抽样调查,经调查发现,有61%的同学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较为良好,但仍有39%的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其中,32%感到学习有压力的大都是大一新生,26%在择业就业问题上感到迷茫的大都是毕业生,而在人际交往沟通方面存在问题的竞占42%,可见无论是大一新生,还是大二、大三及毕业生在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困难。通过本次调查结果分析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是较为良好的,但仍有不少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本质上来说,这些问题是由于大学生在完成自身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而产生的,属于正常现象,只是有些学生因为没能妥善地处理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心理问题。所以,各高校心理教育工作机构的任务十分明确,就是做到提前发现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地帮助大学生去调节和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和避免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3.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构建预防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管理过程中,其关键在于“防”字上,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应对转变,由事后采取措施向事前采取措施转变,由心理障碍疏导、心理疾病医治向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健康管理转变。

3.1重视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前就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对于大一新生来说,进入大学意味着他们将要离开家人,开始一个人独立生活,在适应大学新环境的过程中,会遇到学习压力加大、宿舍集体生活不适应、同学间交流有障碍等问题,如果对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调适方法不了解,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在新生入学初期,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工作的重要性,重视新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首先,在新生入学初期,学校应积极开展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新生辅导员要经常和班级每个新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其心理变化。其次,学校应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定期开展一些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新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其心理更好更健康的发展。三是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新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更加科学地帮助新生解决一些学习、生活、交往方面遇到的问题。一些中医药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同时,可增设一些中医药心理养生与保健的相关课程,使大学生对心理疾病和防护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更好的预防效果。

3.2增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就是当疾病一旦发生时,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将疾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体系来达到防变的效果。心理咨询是咨询者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语言,文字或者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来访者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以使来访者摆脱心理困惑,恢复心理平衡,促进个性发展和完善,使其潜能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从心理咨询的功能来说,它属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患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咨询者通过与求询者的交流,了解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而后帮助其找到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的方法,最终使其恢复健康的心理。学校心理咨询机制应该建立不同的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如建立以生活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交往、择业等问题,建立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以心理障碍的诊断为中心的咨询,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疾病及治疗方法。另外,在心理危机处理预案方面,学校对此也应有所加强。通过建立从学生干部、辅导员、院(系)、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以及由校医院到学校相关附属医院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来提高大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从而有效地防止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3.3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愈后保健同样重要——“病愈防复”

“病愈防复”是指在疾病处于刚刚痊愈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对机体的调养,防止疾病的再次复发。所以,学校不仅需要积极地宣传健康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更需要高度重视患有心理疾病学生的愈后保健工作,从而更好地完善大学生心理保健体系。对于曾患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而言,经专业诊治后,往往都会取得良好的疗效,绝大部分学生回到学校可以正常适应大学生活,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需要坚持服用药物来维持正常的生活,一旦不注意愈后保健工作的治疗,很容易再次引起心理问题。所以,学校应把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史的学生作为心理保健服务的重点,专业心理诊疗人员应定期对地其进行复查,通过采取科学正确的心理保健方法,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治疗心理疾病,防止其再次复发。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