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综合实践

小学综合实践范文精选

小学综合实践

小学综合实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型课程。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新的课程体系,并将此类课程的宗旨定位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表明,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国际教育改革前沿是保持同步的。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是新的教育教学观、课程观在课程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这类新课程开发,对于有效改善中小学课程结构,丰富课程类型,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观、课程观的更新将发挥独特作用。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校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在符合国家核心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学校的某些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

(一)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有利于解决“课程悬缺、候补”现象

学校在设计、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过程中,需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有利于学校、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了解。通过对校本课程设计,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与本校资源的有效结合,使课程内容更适合本校的条件和本校的学生发展,从而更好的解决了课程悬缺和候补现象的出现。

(二)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有利于解决“低效、片面”现象

学校根据教材统一的计划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然有不符合学校自身条件的内容,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还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损伤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校本化的道路不仅能够避免出现由于统一计划带来的活动形式呆板、整齐划一,还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作热情,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校本课程克服了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有利于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在学习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技能,更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研究和探索的方法与态度,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资源与课程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提高课程效益,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

(三)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成长

未来社会要求全方面发展的学生,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多学科知识内容,具有多种能力。只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真正的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人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让学生从单一的知识转向综合性知识,掌握丰富的知识,在学习中学习多种知识和技能。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发展,只有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学校才能有所发展。因此,学生的发展就是学校未来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校本化对策

综合实践是以主题活动为组织方式,以任务为取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的活动课形态课程。因此,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校本化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根本途径,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上就是要让实践活动与学生、老师、学校实际结合起来。

(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来源于生活

源于生活的原则是指确立的课题应来源于他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这里的主题是总主题的确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的问题或课题,或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各种体验,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只有着眼生活,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和创造,才能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才能获得并增强社会责任感。在选题时教师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小题大做,从实际生活中获得适合学生自己特点、能力的探究题目。

(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设计要有较高的指向性和可行性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要考虑活动的现实指向性、可行性。在确定活动主题时要注意选择一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值得研究,内容积极,对学生的成长有利的活动及课题。如很多地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以名胜古迹为主题内容,通过对我国名胜古迹的介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名胜古迹,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关注、理解和热爱。这个主题容易激发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社会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意识。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为基础,活动是否可行,也是选题时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有的主题虽然很有研究意义和价值,但是如果条件不允许,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调整方案。另外活动主题要小,要选择一些切入点较小、容易操作的主题。

(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上要尊重学生自主性

尊重学生自主性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成果呈现方式。指导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活动主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儿童生理、心理协调等因素,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使学生感到自由、民主和宽松,有一定的难度和可接受性。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年龄的大小,因为学生年龄不同,思维发展水平也不一样。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高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已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并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主题。

(四)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着眼于学科交叉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取向就是课程综合化。综合实践活动不再是单纯以某门课程的知识为主要知识体系的课程,它是各学科交叉结合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综合实践活动整体设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某些学科打通进行,从而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这样的课程内容与形式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大有好处的。

(五)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要充分体现学校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文化的有机构成,集中体现了学校的特色,要求活动主题在选择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学校的特色,反映学校所在地区的特色。作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与开发主体的教师,在学生、家长、社区力量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挖掘学校资源,选择有学校自身特色的主题。

参考文献:

[1]黄赛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的“五突出”[J].教学与管理,2006,(29).

小学综合实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数学;培养策略;分析

实践能力是要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去获得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只是一种固定的活动模式,不是所有的综合实践活动都采用相同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会有不同的活动环节,以此可以多方面提高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记忆、理解,学会运用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自身的学习欲望、兴趣,通过观察、推理、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让其对综合实践活动有全新的体验和感受,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趋势,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提升。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开展实践活动具有以下几点意义:(1)数学教师通过设计实践活动,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优化措施,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取全新的体验、感受;(2)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掌握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如学会认知1~10元人民币,知道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3)知晓图形与数字之间的关系,掌握数形结合概念,培养其自身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将抽象数学知识细化,提升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综合能力。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

(一)让学生回归课堂

教师在传统教学中一般将自身作为课堂的主体,要求学生被动接受相关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但部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不能紧跟教师思想、思路、教学进度,对相关知识尚未理解透彻,这样一来就会阻碍、制约自身的发展、进步,无法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加上教师尚未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知识与教材内容相关联,学生无法理解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现象,从而使得后续教学无法顺利开展。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在课堂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其次立足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实践活动。最后在实践活动中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让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很好地接受知识,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学生也能够学习到很多知识。在以往的课堂当中,由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不感兴趣,导致他们很难在上课时听讲,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师需要采用一定的手段,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全方位吸收和理解。小学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有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而小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些技能,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小学生来说太单调了,学生学习兴趣很难提升,数学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结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可以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帮助小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机。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初学者的个性化发展,从不同的视角解决相同的问题,不断拓展问题的解决途径,提高实践能力,从而使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通过这样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信,与此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思维。以解析“生活中的大数”为例,在讲解新课程前,教师首先出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对正方体中小正方体的搭建数量进行研究、分析,阐述自己的想法。在进行知识点拨的过程当中,可能很多学生对这一概念都非常不了解,教师就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学生1:我数出小正方体一共有600个,先横着数出10个,再竖着数出10个,10×10=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6个面,所以是6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学生2:我数出小正方体一共有1000个,先横着数出10个,再竖着数出10个,一共有10层,10×10×10=1000。学生3:我数出小正方体一共有1000个,一个面有100个,这个正方体一共有10层,就是1000个。这时教师可以继续让其进行实践,针对两种意见600个小正方体、1000个小正方体进行深度探究。学生1:我们数的方法存在差异,所以数的结果也不同。学生2:他们数出来是6个面,我们数出来是10层。学生3:他们没有数正方体的里层。教师在此可以进行总结:实践结果是数出小正方体为600个的同学因为忽略正方体中的里层,所以只是数了正方体的6个表面。同时,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提升自身的参与感、体验感。

(二)设置不同的问题

问题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学习概念性知识、原理、基础理论的过程中,若没有亲自进行实践、验证,其自身的实践能力将无法得到提升,只有对相关法则、公式进行应用、操作,才能启发其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置悬念,让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解读,以此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记忆。设置一些悬念,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知识,如教师可以在讲课的开头就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学生了解了问题之后,就可以很好地进行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巩固。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不会感觉到非常困难。以解析“图形的运动”为例,教师首先让他们观看教材上的树叶、蝴蝶、天安门的图,这些图形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让其自行探索发现。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图片,让他们可以清晰地识别出不同的形状和颜色。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图形。在剪裁完毕后,将其中涉及的对称图形进行勾画。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对称图形是将其对折后,左右两边的图形是一样的”。在剪对称图形实践活动中,经历剪裁的过程,让学生对对称的含义理解得更加深刻,从而真正认识轴对称图形。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将对称的图形打开,你们能发现什么?”“在对称物体中,能发现什么特征?”“在身边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这样也大大加深了他们对图形的一种印象,同样也改变了以往的授课模式,让学生都能够在直观的情况下学习知识点,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也会更加方便,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教师不仅优化了自身的教学手段,也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这部分的知识,有助于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增加实践活动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学会自由探索、自行研究,针对其中涉及的数学元素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强化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综合能力。以解析“确定位置”为例,教师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探索表述位置:“同学们,学校将要召开家长会,请同学们通知自己的家长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如果你是李红,你会怎样和家长说?”预设:李红坐在第四组的第三个座位上;李红坐在第三排的第四个座位上;李红坐在第四组的倒数第三个座位上。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具体阐述第四组的第三个座位与第三排的第四个座位上的差异,若李红的位置没有变,为什么大家的说法存在不同呢?这时要求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位置,针对第四组的第三个座位从不同角度、方向进行深度分析,以此引出本节课确定位置。当学生对位置大致内容、知识点有了深度认知,掌握辨别方向、位置的技能后,教师可以引用“站站站”游戏,让他们针对下列数字进行辨别,快速说出位置,说出位置最快的学生即为获胜:(6,1);(6,4);(6,3);(6,8)。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报出一组数字,让同一列的学生全部起立,如(8,1);(8,2);(8,3);(8,4)。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等相关知识,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在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经历由具体座位图到抽象成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以此提升其实践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概念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此同时也能够让他们沉浸在数学的知识里面。在学习这样一节课程过后,学生对知识就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在接下来学习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更加方便。

(四)不断进行合作学习

其实这种合作实践的探究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不断进行合作实践探究,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通过这种合作实践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抓住课程当中的重点。在合作探究过程当中,教师需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进行合作实践,这样才能够大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通过合作实践,他们也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合作探究学习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方式,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合作意识、实践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同样也可以通过共同合作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解决相关问题,利用数学思想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在小学阶段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中应该尽量为学生搭建合作的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小组合作实践活动,在合作过程中为他们布置相应的合作任务,让其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相应的问题和任务进行深入的探究和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体验到合作的愉快,感受到合作的魅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效率,构建更加高效的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课堂。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设立特定的评价机制,针对小组中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让他们清晰知道自己在活动中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针对近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其相应的物质奖励,相反针对近期表现较差的学生,给予其相应的惩罚。这种合作竞争的意识不仅能够让他们学会数学,同样也能够让他们和其他同学一起进行沟通,增强了他们沟通、合作、交流的能力,这也是小学学习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很多教师必须重视。与此同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该跟学生一起探讨相关的一些问题。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及时进行解答,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教师也能够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

(五)增设观察课程

增设一些观察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学生学习的知识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生活,如果他们能够学会观察生活,对他们的成长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如在观察生活的过程当中,他们能够发现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通过这些有趣的现象联系课本上所学到的一些知识,对他们的整体发展也非常关键。在小学生自身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其观察能力也是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体现,学生可以观察到周围的生活环境,利用自己的眼睛判断数学事物,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观察情境,在情境中对相关知识进行初步认知。其次,教师需要告知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需要完成的任务,正确指引学生按照相应的观察方式进行观察、实践,让其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在观察的过程中知晓该如何分辨现象。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走进综合实践中,帮助学生解决心中存在的疑惑和问题,从根源上提升学生综合实践水平、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让其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观察身边存在的数学现象,将其进行记录、标记,在后续课堂中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针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创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综合实践课堂,努力为提升学生综合实践素质贡献应有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高祯祯.浅谈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生活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03):162-164.

[2]刘晓玲.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4):79-80.

[3]刘彩艳.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J].才智,2020(33):106,319.

[4]张玉洁.关于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7(20):101.

小学综合实践范文第3篇

(一)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当前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且在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群体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具有创造性、简单性的体验活动。比如借助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加入一些音乐、舞蹈以及游戏元素等,在这些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适当性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通过以上方法,能有效地提升小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成功吸引其注意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好奇心的趋势,其学习参与性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最终达到了语文教学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有利于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课本教材中有很多知识都跟现实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大都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所以说小学语文是搭建在小学生日常生活和书本之间的桥梁。比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让学生学到了生命成长的过程,了解到了青蛙由蝌蚪到成蛙的生长过程。再比如《王冕学画》一文,能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勤奋的重要性。总的来说,通过以上这些寓言故事的学习,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并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品格,在教材知识的阅读和理解基础上,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小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小学生以后的社会生活和学习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综合实践在小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与方法

(一)引导式实践

不可否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引导性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综合实践的运用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引导学生实践为目标,并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对小学生出现的错误以及实践结果进行纠正和补充。这就在另一方面决定了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使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感受到进行综合实践的自主权和选择性。比如在进行《扬州曼》古诗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西湖美景、聆听扬州小曲、参观扬州八怪纪念馆等形式,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扬州城的繁华,在此基础上加深其对该诗歌主题的理解。

(二)自主性实践传统

“先教后学”的教学传统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综合实践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搭建起小学生自主实践平台。自主性实践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做到充分以学生为主的基础上,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最终达到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鼓励式实践

所谓的鼓励式实践就是针对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学生弱项,比如口头表达能力差或者是书面写作能力差等问题,预先设计好教学实践内容,并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在小学校园中经常看到的学生海报多是刊登学生书写的内容,对于海报编写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鼓励其积极参加学校的海报绘制小组,通过一系列的跟踪学习和模拟操作等过程,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提升这一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在获得肯定性的表扬之后其学习自信心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四)合作式实践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

实质上是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小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性,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合作式实践的综合实践方法,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能有进行亲密合作的空间,实践活动只有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应。在小学生进行合作式综合实践中,在其头脑中初步形成了对于团队力量的认识,使其在互相学习、互帮互助的综合实践过程中达到了增加同学友谊、激发自身潜能的效果。比如在进行综合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引导其自主性的进行任务选择,最终通过合作的方法完成综合实践活动。

三、综合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制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综合实践,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目标,在进行目标制定时应对以下方面进行着重考虑。首先,活动目标的制定应是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为出发点的。其次,活动内容应充分满足小学生群体的兴趣和爱好,并与其知识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相适应。再次,综合实践过程中应注意小学生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完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起具有综合素质的小学生。

(二)广泛参与性

小学综合实践范文第4篇

1.展演自编课本剧

目前,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趣味性、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我们可以把它编成适合学生表演的小情景剧。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加,学生会主动识记课文里的语言文字,也会增强他们的运用能力、表现能力。

2.定期召开小型故事会

首先让学生自选教材中喜欢的故事,然后在班内轮流讲说,根据他们的表现选出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召开小型故事会。经过一番选择、表演、评选,给学生提供了自主表现的机会,同时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3.课本优秀篇目朗读比赛

我们的课本中有许多诗歌、散文,这些篇目的中心思想和深刻哲理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如果我们开展得顺利,会对学生的朗读水平大有促进作用。我们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主题活动方案,把课本中主题一样的文章编在一起,形成不同风格的主题汇编,在学生展示朗读时会呈现一个异彩纷呈的朗读比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4.口语交际课

我们的课本每册均设计了一些口语交际的内容,这就为以口语交际为主旨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资源。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书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准备,接着在每两周一次的口语交际课上展示,期末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演,并把口语交际材料汇总存档。如果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说、写、演的能力将得到较大提升。

二、结合小学语文课外延伸拓展活动进行整合

1.制作手抄报

手抄报是集设计、写字、画画于一体的表现形式。每当国庆节、儿童节、感恩节、教师节、母亲节、老人节、父亲节等到来时,就让学生结合节日制作手抄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完善,选出代表,参加班内的评比,最后展示到学校的文化长廊。这样下来,学生既对节日的认识和感受增强,又锻炼了设计、写字、画画的能力。

2.读书交流

学生课上或课外阅览许多读物,在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他们的内心也经历了主人公和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为了及时把这份体验展示出来,可以让学生们写一写读后感,收获的将是最真、最丰富的语言,同时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写作水平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3.走进社区

生活环境是最易让学生产生感触的地方,我们可以把学生身边的环境污染和治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同时也是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学生们调查、分析、交流改进措施、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就是实践能力的训练过程,同时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所需。在当前雾霾肆虐、空气质量低下的大背景下,开展这些活动更有现实意义。

4.延伸课本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科幻主题的文章,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设计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既可以了解科技知识,培养爱科学、学科学意识,又可以融入爱祖国,为祖国繁荣伟大而自豪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这样设计:趣味导入———时事片段———人物再现———事例搜集———自我创作———作品展示。在准备、制作过程中,学生们搜集、了解许多有关事例,挑选自己喜欢的人物,制作小科技作品。在汇报展示活动中,有的学生讲故事,有的学生进行展演,学生不仅阅读了大量材料,而且培养了阅读的兴趣。这样的课外学习,学生喜欢,学有收获。

三、结合小学语文开放性作业的形式进行整合

1.新课程标准条件下的语文课程

在作业形态上呈现出了开放性、层次性、趣味性、实践性的特点。开放性作业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小学作业的内涵,开放性作业一般强调学生的操作、探究及其他社会体验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式具有一致性。于是,我们可以把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实施整合起来。

2.布置开放性的“阅读、习作”作业

小学综合实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中小学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1]。因此,在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与设计出教育性和趣味性兼具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文立足课程常态化角度,从加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认知,秉承常态化教学理念,营造教学氛围;构建综合实践教学移动信息化平台,实施过程化教学管理;基于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依托本校教育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增添本校特色;全科总结,开放性评价学生表现五个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策略进行了阐述。

一、加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认知,秉承常态化

教学理念,营造教学氛围教学认知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对于教师教学行为具有强化说明的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目标,就要加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认知,秉承常态化教学理念,营造教学氛围,将常态化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落实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例如,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展内务整理活动课,能够让学生在整理内务,营造干净舒爽的宿舍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严谨细致的生活作风,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进而从生活习惯到公共担当,从个人意识到团队精神等各方面都获得良好发展。首先,教师要以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非认知特点为基础,根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和技能开展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寝室是学生基本素质集中体现的场所,也是校园文化的窗口,故教师要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制定整理内务的标准,让学生遵照执行,其中的具体项目包括洗漱用具摆放;鞋子和箱子的摆放;湿衣服、鞋袜的晾晒;床上物品的摆放;等等。其次,在宿舍卫生和内务整理环节,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保持寝室卫生、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重要性,并将认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获得关于自我生活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寝室内务整理意义进行总结,促使学生自觉养成爱清洁、讲卫生、坚持整理好内务的良好习惯,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深化。

二、构建综合实践教学移动信息化平台,实施过程化教学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且整个教学活动强调教学过程,旨在让学生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以提升综合素质,并着力发展核心素养。因此,中小学在具备基本教育资源的条件下,要顺应时展,构建综合实践教学移动信息化平台,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实施过程化教学管理,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实践能力、反思总结能力等进行过程性评价,通过细致的管理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沿着预定的轨道运行,让教学移动信息化平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发挥出正向效应[2]。要想构建综合实践教学移动信息化平台,实施过程化教学管理,教师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进行:一是要利用移动信息化平台整合学生信息,沟通教学进度,使学习资源适用于移动平台,并将管理手段移至移动平台;二是要利用移动平台掌握、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实践进展,以便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困惑和调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进度。例如,在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综合实践教学移动信息化平台,实施过程化教学管理。首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之前,教师就研学旅行课程的主要目标、内容和教学反思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让学生了解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自己需要了解掌握的内容和技能。如在人文学科研学旅行课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参观古迹,理解当地文化发展的脉络,并学会欣赏中国建筑和传统工艺之美;需要通过参观博物馆,感受城市发展纹理脉络,激发对家乡、对自我的理解和认同,强化“四个自信”;需要通过游览自然风光,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欣赏我国壮阔的大好河山。在研学旅行正式开展之前,教师应就教学课时的安排、教学过程的安排、安全事项、行程安排表等重要内容进行重点强调,从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始前最大限度地落实研学旅行的教育目的。其次,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完成每日研学内容和目标,如让学生在名山胜水中了解人文地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和学科综合理解及应用能力是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教育目的。具体来说,在研学旅行课程中,课程开始前,教师要举办开营仪式、开展安全教育,就学生的年龄段特点,普及应急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加强避险教育,加强研学旅行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且每队都要有教师随队,以管控安全。在研学旅行课程中,由于行程丰富,交通时间长,教师可利用线上平台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分工等,并分享好的团体照、活动照等,从整体的角度加强研学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让研学线上平台充分发挥交流的价值和细节管理领航作用。最后,教师可利用线上平台对综合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每日研学旅行课程完成后,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线下和线上的研学总结心得分享,如在参观博物馆、城市规划馆时,可通过研学安排目的表和内容表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参观时更有针对性,且在参观结束后更容易梳理出完整的认知体系。在参观过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在线上和线下进行学习总结分享,加深学生对社会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书本知识与社会经验的融合,进而提高研学旅行的有效性。

三、基于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现实教学活动中,特定的地域文化资源是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中小学要基于特定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围绕研学活动主题开展动手实践,这对于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切实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都有着重要作用[3]。基于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从以下两点着手进行。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内涵,在尊重学生特点和需求、发扬教师团队协作精神、体现师生个性追求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拓展性课程;二是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深入地方文化核心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4]。例如,陶艺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实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目的,并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所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使学生正确理解其他地域文化,从而开拓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陶艺研学旅行中增加综合实践教学区域化元素、民族化元素及生活化元素,是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必经道路。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趣味发展目标制定陶艺研学活动方案,如初中阶段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能将一定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通过设计、制作或装配等,发展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提高创意实现能力。在进行陶艺研学教学前,教师通过安排游览三明市博物馆,布置游览学习任务,能让学生在富有区域文化气息的环境下,以及感受区域文化和表现区域文化的过程中,欣赏、了解馆藏中陶瓷、金石、竹木器精品等文物,理解自己生活区域的文化独特性,从而为下一环节学生参观并了解陶艺馆等教学实践做好铺垫。教师在陶艺研学教学中安排参观陶艺生活馆、了解陶艺生活、了解历史文化等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感受生活,可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受美和鉴赏美,能帮助学生更直接有效地将眼前感受到内化为自己的审美素质。其次,在了解陶瓷的起源分类并欣赏陶瓷作品,感受陶瓷艺术的精湛巧妙后,学生可在陶艺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体验陶艺制作,亲手进行拉胚制作、泥条盘筑、泥条成型、模制、彩绘装等,以体验陶艺快乐,感受传统文化。在学生动手进行陶艺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动手情况和审美教育目标适当调整教学进度,鼓励学生动手进行陶艺创新,如让学生根据参观的博物馆中的陶瓷、金石、竹木器精品等文物进行艺术创作,创作属于自己心中所想的陶艺;或者制定相关的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随意进行创作,让学生在富有地域文化氛围中实现“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更好地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这样适当地拓宽陶艺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宽度,能够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和创新动手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显著推进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提升自身竞争力。在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重视地域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彰显生命个性[5]。

四、依托本校教育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增添本校特色

本校教育资源是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托,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教育的重要案例支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将本校教育资源视为重要的隐性教育渠道,以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进而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综合实践教学课堂,强化对实践教育价值观的认同[6]。利用本校教育资源,不仅是解决实践教学资源有限与学生对实践教学需求多样化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构建一个动态、系统且具有本校综合实践教育特色的资源库,以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的重要举措。依托本校教育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增添本校特色,主要从打造教学、实践和创新全链条,创设本校特色教育资源,以及发挥学科优势,打造特色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打造教学、实践和创新全链条,创设本校特色教育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在实践中找到归属感,发挥自身特长,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建三个教学环节,包括集中讲授、实践体验、研讨创作。一是集中讲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并以所讲述的综合实践内容为教育实践注脚,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二是要开展实践体验,根据了解到的综合实践活动素材布置实践活动;三是要研讨创作,即让学生根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开展研讨,完成相关作品创作。其次,要发挥学科优势,打造特色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个科目都是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进行创新的重要资源,故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运用好当前学生学习的内容,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准实施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在陶艺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中,陶艺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涉及一定的美学知识;陶瓷的形状等涉及相关的数学知识;陶瓷上的雕塑、绘画等涉及美术知识;陶瓷的制作过程涉及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等等。因此在陶艺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以本校特色教育资源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元素,探索构建陶艺研学旅行实践育人课程体系,然后在陶艺研学旅行中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科目知识,以及学校现有的信息教育资源等收集陶艺研学旅行设计的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细节沉浸体验,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增强对本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全科总结,开放性评价学生表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