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科学技术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精选

小学科学技术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伴随着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当前,我国很多地方小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这门学科,从而从孩子做起培养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兴趣。而如何更好的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效率呢,笔者总结了本文。

1在小学教育中设置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1.1设置该门课程是教育进步、社会发展的需求:

目前,科技的基础和关键就是信息技术,它对当今社会的更好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尺子,丈量着我国的科技、经济的先进水平。日后,信息技术将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核心。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独占鳌头,首先从小孩子开始,要特别重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质量。近年来,国外的很多国家,都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上下大功夫,我国也强调,把落实信息技术的教育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盛要密切相连,只有这样,我国才会在全世界处于领军位置。

1.2设置该门课程是提升孩子们信息素质的途径:

在将来的以信息化为主的时代里,信息素质是我们生存、发展所必需的根本。伴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要及时使用必要的方法,让信息技术课程快速融入到整个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过程中。在小学教育中设置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提升孩子们在信息的搜索、甄别和使用方面的能力,让孩子们甚至是全社会的人在信息方面的素质得以大幅度的提高,这给日后孩子们自身的更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1.3设置该门课程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师的教学方法,随着整个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有相当数量的小学,在每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相继使用了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这一方法,不仅能够用动态方法将孩子们不容易理解和记住的知识演示出来,更能够把知识形成和实践实用的整个过程细化开来。所以,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孩子们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在生动展示知识生成过程的同时,也能更深层次地开发孩子们的思维。

2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及效率的相应措施

2.1使用多媒体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孩子的学习起到了内驱的作用,它能提升孩子们的学习效率,是孩子们最大的动力。教育名家陶行知认为,学生们有了兴趣,就能把全部的精力用到学习中,以学为乐。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感情用事,有兴趣就学,不感兴趣就不学,我们要把多媒体的实效充分运用到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中,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图文、影像、动漫等形式让孩子们更容易学会信息技术的基础,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自己生活中无处不在。使用鲜亮生动的影像和动漫,提升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内在渴望。兴趣越大,学得越好。比如说,孩子在第一次接触信息技术时,可能怀着有些害但是有好奇的心情,他们特别想知道,信息技术是用来干嘛的?也特别想自己来体验一下这一技术带来的新鲜感。所以,孩子们在第一次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可以用生动深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对信息技术更感兴趣,同时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2.2多使用示范性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会操作:

示范性教学,顾名思义,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让孩子们从教师的实际操作中,把操作的方法和要领学会。模仿是孩子们的本能,而且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学会怎样使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一味地解说没有示范,即使讲得很清楚,孩子们也是对众多的操作过程不理解、记不住,这就突出了示范在整个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们可以很直接地学会怎样操作,如果在教师安装有先进投影设备供教师示范用,可以帮助孩子们加深学习的印象,更牢固的记住所学知识和操作步骤。

2.3增开实习教学的课程,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

信息技术是很具有操作性的课程,但是小学生的年纪太小,他们的认识方法有限、思维记忆的能力很低,学习太抽象的知识会很难,他们学习方法很直接、很感性。所以,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师们示范以后,应该增开一些实践动手的课程,让孩子们通过实践的方式更全面、生动地感知信息技术这一课程。通过实践性课程的增加,孩子们可以将理论和实践充分融合,这更能够提高孩子们在信息技术使用方面的能力。

2.4通过互动互助的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互动互助,是以两个或以上的孩子们为单位组成组,孩子们在一起互动、互助地学习,提升学习效果的一种模式。在信息技术的实际学习过程中,有的孩子一说就会,有的孩子可能理解地慢一点,学起来比较吃力,老师可以将孩子们分成小组,并要求他们互相帮助、一起进步。在信息技术课程教授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加强内部合作的同时,展开组与组之间学习的竞争。这一教育方式的使用,一是培养了孩子们互助、一起战胜困难的合作精神,更能通过竞争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内在潜能;二是孩子们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状况,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2.5提升孩子们的形象思维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创新:

在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手脑并用,通过手的输入激发他们大脑的思维潜能,让学生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同步发展,增强学生们的实践意识、加深所学内容的记忆,达到提升学习实效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中设置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是教育进步、国家发展的需求,是提升孩子们信息素质的途径,更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引导,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味到乐趣和动力,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真正的实现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张美.根据儿童特点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考试周刊,2011(88).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科学技术跟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知道科学技术能为人类造福。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

情感:

从小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惊叹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

行为:

多读科技书刊,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依据《标准》三至五年级“热爱科学”德目中的有关要求编写。

本课以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为线索,以科技发明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史实为例,说明科学技术创造出无数的奇迹,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

本课共设五个栏目:

栏目一“说一说”,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认识科学技术与自己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科学技术,从而为学习本课做一个必要的铺垫。

栏目二“想一想”,目的是让学生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去设想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得出科学技术力量无穷以及“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认识,从而在丰富的想象中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栏目三“议一议”,设置此题目的是针对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对从小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热爱科学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栏目四“说一说”,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谈自己亲自参加的科技活动的体会来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之情。

栏目五“活动”,目的是通过开展爱科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科学技术可以造福人类的理解,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教法建议:

1.做好课前调查。为了使学生对科学技术有更加真切的感受,课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队为单位,进行各类调查。调查主题要围绕科学技术为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学习带来哪些好处。

2.将教材中设计的爱科技活动与各学校的科技月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思想品德教育只有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才有实效。

教学设计示例

第十课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认知:

1.知道科学技术跟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知道科学技术能为人类造福。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

情感:

从小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惊叹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

行为:

多读科技书刊,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技术有着无穷的力量,懂得科学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育过程:

一、导入

师:最近,我们同学以小队为单位,进行了调查。调查的主题是科学技术给我们的衣、食、住、行和学习带来哪些好处。下面我们就来汇报一下。

小结:刚才同学们谈到的这些资料真让人激动,科学技术的成果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方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板书:十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二、悟理

1.师:有人说科学技术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它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点用我们调查的结果就可以证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也论述了这一问题。让我们进一步感受一下。

2.学生分组边读课文全文边讨论。

讨论题:

18世纪末到现在有哪些重要的发明,这些发明对人类有哪些重要作用?

3.学生汇报。在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演示学生汇报的发明的照片、图片、实物等,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当学生提到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时,教师可以演示蒸汽机的照片或图片;再如:学生提到几张光盘就可以储存一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几本厚厚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几张小小的光盘。

4.提问: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有什么体会?

板书:科学技术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造福人类、推动社会进步

三、深化观点

1.想一想:

展望新世纪,你认为还有哪些问题需要靠科学技术去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3.小结: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靠科学技术去解决。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学好文化知识,做一个学科学、爱科学的小学生。

板书:学科学爱科学

4.议一议

师:对于学科学的问题,有些同学有这样的想法,我们看看是否有道理?

5.电脑演示教材“议一议”的内容。

6.小结: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只有从小开始逐步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才有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如果不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简直是寸步难行。

7.提问:

你参加过哪些科技活动?有哪些收获?

8.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汇报。例如:参加科技小制作组的同学,可以给大家展示自己的小制作、小发明。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作品一边谈参加这些活动的体会与收获,激励全班同学都来参加科技活动。

四、全课总结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可以造福人类,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从小要爱科学、学科学,自如地应用各类科技产品,也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创造更多的科技产品,使之造福于人类,让人们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老师提议今天课后我们开展一次爱科学活动。

2.学生阅读教材P45“活动”的内容。

3.课后开展各类活动。(各校要结合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安排这些活动,活动中要提醒同学注意安全。)

板书设计:

十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信息技术;学科教育

21世纪,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教育部原副部长杜占元在后提出:“要坚持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作为核心理念”,“通过将信息技术引入教与学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最终实现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发挥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1]202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更加全面、理性地掌握知识、技术提供了条件;同时将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巩固学习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实属一举多得。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进行了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化学生的知识建构

在信息化时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教师而言,信息技术教学要以基本操作为切入点,以常见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整合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教学,完善对学生的知识建构,奠定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为了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步伐,在小学阶段就应该让他们接触丰富的知识,以完善各学科知识结构,进而在将来能够随心所欲地运用[2]。由于各学科知识点较多,而教材版面和教学课时有限,故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它能够融合大量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利用网页课件、移动终端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其有效地完善知识结构[3]。例如,对于“初步认识信息技术”这一模块的教学,教师可以和语文教材中的《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整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主要设计思路如下。教师根据学生对《呼风唤雨的世纪》的阅读体验提出以下问题:“①什么是‘程控电话’?”(这些科技术语虽然很难直接了解,但是并不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20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通过这一问题可引导学生感受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强调人们对科技创新的始料未及,以及对于技术带来变化的惊喜。)“③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以此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联系生活经验、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现代科学技术。)学生在结合文本回答问题后,教师可先让学生思考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时代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信息技术,谈一谈信息技术都给自己的生活及学习带来了哪些便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不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这样的教学融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技术层面了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理解信息技术给当前社会带来的变化。这种形式的引导与启发,相比直接进行理论的“灌输”,学生理解起来的难度有所降低,同时丰富了知识建构,还进一步增强了其思维能力[4]。再如,在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时,教师可结合小学数学中“位置与方向”这一节教学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电子地图,并要求学生说一说电子地图在生活中的作用。接着教师可用多媒体出示“校园电子示意图”,使学生了解电子地图中的基本标志,并结合地图认识方位。然后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考察、讨论,用基本图形画出校园示意图。具体而言,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考察校园,讨论校门、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操场等场所的方位布局,并在电子地图中指出校门、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操场等场所的基本图形和位置。最后教师展现全新的电子地图,并要求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的知识描述地图中不同场所的位置,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促使学生结合经验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潜移默化地掌握其中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相融合,从而提高综合素养。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现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还要形成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5]。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提供广阔的空间,并结合学科融合,促使学生根据其他学科的学习要求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以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用Word制作电子卡片”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将这一课与语文课程中的习作课“我想对您说”进行整合,引导学生以电子卡片的形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爸爸妈妈或他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具体教学设计如下。师:“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和爸爸妈妈无话不谈,也可能平时与他们交流得不多。现在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摆在我们眼前,那就是我们和父母之间存在沟通障碍。当你有心里话想对父母说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呢?”生1:“我会直接和父母说。”生2:“我会把它写在日记里。”生3:“我想写一张卡片,交给父母。”师:“我们在生活中和父母交流的方式有很多,而信息技术使我们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制作一张电子卡片,写上自己的话,然后将卡片发送给父母,让父母能够在第一时间看到(用多媒体展示电子卡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Word制作美丽的电子卡片。你能说一说自己在这张卡片中都看到了哪些信息吗?”生4:“有艺术字。”生5:“插入了漂亮的图片。”生6:“还有悦耳的音乐。”师:“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如果你想给自己的父母制作一张电子卡片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你在制作之前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7:“我要注意设计漂亮的艺术字,放在比较显眼的地方。”生8:“我会插入我们的全家福,让卡片看起来更温馨一些。”……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掌握Word操作技能,并以“我想对您说”为主题设计一张个性化的电子卡片。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将信息技术课堂与语文写作任务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也能够在具体的写作练习中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同时这对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也有着重要的作用[6]。教师围绕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设计教学策略、进行课堂引导,在应用信息技术的环节进行整体规划,结合写作主题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并通过任务驱动,促使学生掌握Word编辑技能,同时不断完善写作内容,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再如,在学习“用Excel软件制作功课表”这一课时,教师可整合数学“平均数”相关知识,实现教学融合。教师首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A从周一至周五上学所花时间情况,如星期一15min、星期二17min、星期三14min、星期四16min、星期五18min。然后设计问题:“①学生A每天上学平均要花多少时间?”(独立计算,组内订正。)“②学校规定到校时间是上午8:00,学生A什么时间从家里出发合适?”(先思考,再在组内充分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接着走上讲台进行汇报,由全班学生评定该学生的回答是否合理,能否给小组加1分。)为了更加迅速地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可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并针对要求计算平均数的数据,提醒学生多选一格用于显示结果,然后单击工具栏上的自动求平均数的按钮,得出结果。各组学生通过对比得出结果,并回顾Excel表格的相关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了解Excel软件的功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计算机计算能力的强大,相对于笔算、脑算来说效率更高、更加精准,由此可以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设计了综合应用问题,并要求学生利用Excel表格辅助解决:“某学校‘六一’文艺汇演中某节目得分如下,评委1:98分,评委2:92分,评委3:90分,评委4:96分,评委5:89分,评委6:90分,评委7:63分。①将数据输入Excel表格,并计算出该节目的平均分,作为最终得分;②观察这个平均分与上面这些分数的大小,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③通常情况下,为保证评分的公正,节目组会要求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用其余分数的平均数作为最终的比赛成绩,请根据这一操作重新运用Excel表格计算该节目的平均分。”根据这一案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为学生的知识巩固和进一步应用提供了条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Excel表格知识,解决了成绩统计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了举一反三的机会。这样更利于学生将学到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水平,同时也为学生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角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7]。另外,在学科整合教学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实际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引导学生的情感塑造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第4篇

【摘要题】理论探讨

【关键词】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邓小平理论/组成部分/发展机理

【正文】

邓小平同志生前十分关心和密切注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具体、直接地指导和大力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在这一伟大的实践中孕育和形成了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中发挥了并继续发挥着巨大的现实作用,已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全面地把握这一思想对于建设四个现代化尤其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迄今在邓小平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中,并没有把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放在应有的高度。事实上,无论从内容、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看,科学技术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整个系统中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子系统,它应占有自己的位置,把它分散在邓小平理论的其他部分中进行研究和阐述是不恰当的,不利于更深刻地揭示它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8

一、丰富的内容和完整的体系

仅仅从已公开发表的文献看,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内容就已是非常丰富、深邃的了,涉及到相当广泛的领域,主要有下面6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对社会及世界政治斗争的意义;3.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4.双管齐下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5.国家要发展就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6.关于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管理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在多种场合、多次对上述6方面作过深刻的说明和论证。例如: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88年“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的谈话”及同年“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谈话”等文献,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具体、系统地阐述和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79年“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85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1986年“会见李政道夫妇的谈话”、1988年“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的讲话”等文献,深刻阐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及世界政治斗争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1977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年“同中央两位同志的谈话”、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9年“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的报告”、1982年“陪同金日成去四川访问途中的谈话”、1985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献,非常透彻地分析和阐述了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的道理;1977年“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983年“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同志的讲话”、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88年“听取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谈话”等文献,强调要抓住体制改革这一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用双管齐下的方法使科技和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并提出了更具体、对现实更有指导意义的理论;1975年“在国务院讨论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时的谈话”、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85年“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姆维尼时的谈话”等文献,结合中外历史和现实说明国家要发展不引进先进的经验和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远的国策;在上述众多文献中,邓小平还多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论述过关于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管理的指导思想。上述6个方面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简明、精辟地阐述了当代科学技术同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科学技术对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世界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所具有的意义。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自己结构、自成体系的系统,但在邓小平理论的整个体系中,它又是一个与其他部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占有自己独特位置、不可缺少、不可取代的子系统。在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在论述其他领域的问题时,往往都从科学技术的视角加以考虑,有时还从科学技术对所论述问题起的作用和具有的意义加以说明。在论述到科学技术的问题时,往往又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其他领域的实际,邓小平对当代科学技术的特性、作用、意义的认识是非常深邃的。如果我们考察一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留下的理论宝库,除恩格斯之外,邓小平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可以说是最深刻、最全面、最自成体系的。9

二、邓小平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缩影

邓小平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种发展首先是实践的发展,是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过人的智慧和胆略在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进行了准确、深刻的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大力创新而形成的。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它本身的发展也离不开实践。这是邓小平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机理。这一机理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发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反映。因此,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缩影。比如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及其后对此的一系列阐述,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很明确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但他没有把科学技术放在生产力的首位。在马克思之后,列宁和斯大林虽然也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有深刻的论述,但是他们对科学技术、生产力问题也发表过一些不那么准确、起码是容易被人误解的言论。比如列宁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是工人、劳动者。列宁把生产力定义为物质力量,科学技术不是纯粹的物质力量,它就不是生产力要素了。斯大林也讲过,用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藉有一定的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之助发动着生产工具实现着物质资料之生产的人们……构成社会主义生产力。斯大林实际上把生产力要素定义为生产工具和劳动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前苏联有关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宣传和研究中,一直把科学技术摒于生产力要素之外,如果有所谓争议的话也仅仅局限于劳动对象属不属于生产力要素,即二要素还是三要素之争。新中国成立后,在这方面也承袭了苏联的理论,包括都把科学技术摒于生产力要素之外。这样做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上是非常有害的,它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忽视了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压抑了他们的积极性。粉碎“”后,邓小平拨乱反正,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第一个问题就开宗明义地讲:“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0年之后,即1988年又不失时机地提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很明显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首先是实践的发展,即科学技术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及其推动作用的实践的发展。在20世纪以前,往往是生产实际的需要刺激了技术的发展,生产和技术的实践又为科学理论的概括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即生产→技术→科学的过程。如16、17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对动力的需求促成了蒸汽机技术的发明,提高蒸汽机效率的实践促成了热力学理论的诞生。对此恩格斯作了十分精辟的概括:“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5页。)这与当时的实践是完全一致的。但是,进入20世纪特别是60年代以来,生产、技术、科学这种关系开始逆转过来了。由于科学迅猛发展,科学理论往往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并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它们相互促进的时间越来越短,效果越来越大。如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关系式,后来哈恩的实验和梅特纳的分析,到最后原子能在军事上和工业上的应用,都表明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激光和半导体产业也是这样。实践表明科学技术的地位较之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已有新的飞跃,具有第一位的意义,实践已凸显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对此邓小平作了深刻而准确的总结和概括:“现代科学技术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了道路,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当然,不论是现在或者今后,还会有许多理论研究,暂时人们还看不到它的应用前景。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技术和生产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地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4页。)

4

此外,从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其他因素的关系的实际来看,科学技术也凸现了其第一的地位。

从科学技术与劳动力的关系方面看,当今高科技对劳动者知识结构有特殊的、专门的要求,在高科技生产系统中人们用的主要是头脑而不是灵巧的双手,拼的是知识而不是体力。现代生产本质上已成为科学技术的物化,一个没有基本的、起码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当今的科学技术决定了劳动者的效率,科学技术带来的收益几乎是无限的。从科学技术与劳动资料的关系方面看,高科技使劳动资料从代替人的体力劳动朝着代替人的脑力劳动方向转化,使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将科技的新发展迅速融汇到劳动资料中已成为发展生产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一关系中,科学技术也凸显出第一位的作用。从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的关系方面看,当今科学技术已不断改变着劳动对象的面貌,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种类,使劳动对象的品质、性能和用途发生明显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当代人们借助科学技术已创造出800多万种新材料,使劳动对象越来越丰富多样,大大发展了生产力。从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的关系方面看,现代管理广泛地应用最新的科技,使人、财、物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如果说现代生产管理对生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话,那么现代管理又极大地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一些巨大的工程离开科学技术根本无法进行管理。

9

正是这些实践,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上述说明可以看到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马克思相应思想的发展的机理是非常清晰的。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它的机理,与邓小平理论中的其他部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机理是一致的。但是,其科学技术思想最清晰、最简明地凸现了这一机理。因此,在邓小平理论的宣传和研究中,把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作为一完整部分放在应有的位置上,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的。

三、巨大的现实作用

粉碎“”后不久,我国科学技术与文教事业在邓小平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在极“左”思潮的桎梏中首先突围而出。我国科技工作者积极工作,不仅出了很多科技成果,“而且以主人翁的态度,为国家出了许多很好的主意。……科学技术专家这样广泛地参加经济、社会决策活动,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邓小平还高兴地指出:“现在连山沟里的农民都知道科学技术能够使生产发展起来,使生活富裕起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当时神州大地学科学、用科学的浪潮澎湃高涨,我国科技事业空前繁荣。

9

要发展科学技术,首先就要有人才。作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他揭示了当代科学技术与教育的深刻联系,指出发展科学技术的根本在发展教育,主张将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发展统一起来,使之构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邓小平当时非常明确地指出:“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一派繁荣,小学、中学、大学的规模和水平空前大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这批人才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主力和骨干,成为支撑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原来令人十分担忧的人才断层已得到较好地弥补。为了加快发展科学技术,邓小平还主张“接受华裔学者回国”、“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我国讲学”、“派人出国留学”(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等措施。这些举措付诸实践后,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正是在邓小平“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要使科学技术与教育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和教育事业人才辈出,相得益彰,大大缩短了与先进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有个别领域甚至达到世界领先的地位。7

发展科学技术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科学技术与经济互相结合、协调发展。但是,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不单我国没有解决好,连西方一些科技发达国家也没有解决好。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过几年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之后,1985年初邓小平就明确提出:“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邓小平还主张:“生产部门的科研队伍恐怕是最大的。科学不是划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吗?生产部门也会有搞基础科学的,但要着重搞应用科学;科学院和大学可以多搞一些基础科学,但也要搞应用科学,特别是工科院校”。(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0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的科研机构、大学主动和企业联系,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牵线搭桥。大量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又大量汇集到科研机构,从根本上扭转了以前学、研、产脱节的被动局面。随着技术贸易市场的开发,科技成果更迅速、更直接、更规范地融入企业生产之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可喜的是我国大、中、小企业按照邓小平的思路,“随着工业的发展,企业的科技人员应当越来越多,在全部职工中所占的比例应当越来越大。大厂要有自己独立的科研机构,小厂的科研可以由市里综合办,也可以由几个厂联合在一起搞”,(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纷纷办起了自己的科研机构,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很多企业没有自己的科研机构的历史。这些科研机构一建立就为企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到上世纪90年代,已成为支撑企业的中坚力量。由于科学技术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使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90年代后乃至21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珠江三角洲高技术企业,由于有了自己的科研机构,再加上与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紧密联系,即使是在最近几年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高技术新产品产值仍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由于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普遍达到45%,有些地方更达到50%多。3

邓小平关于国家要发展就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思想对推动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8页。)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8页。)“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页。)在这一思想的正确指导下,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一下子就把我们建设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起点提高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出发点铺垫了一个较高的台阶,改变了我国工业生产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老化的状况,为后来跨越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广东80年代引进价值10万美元以上的设备100多万台,5万美元到10万美元的设备60多万台,引进完整的生产装配线1000多条。在此基础上多渠道、多形式组织科研力量进行技术改革,使企业的综合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上世纪80年代广东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3%,国民收入年均递增11.5%,增幅比全国平均值高4.7和4.2个百分点,更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它们最高也仅有6%)。3

当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所取得的跨越发展,不仅仅是邓小平科技思想指导的结果,而且是在整个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但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在邓小平理论的宣传和研究中,没有把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摆在应有的高度和恰当的位置上,这不利于全面、完整地领会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精髓。为了更好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我们有必要加强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宣传和研究,这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中共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广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八五”广东科技[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第5篇

一、对新课程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一是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适当调整,开展教学活动”。这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出的要求。教师是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改革的措施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理解并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改革的思想和内容。

二是对计算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计算能力上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要过分追求计算速度和加大计算的繁杂程度,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工具,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和检验。虽然新教材在计算要求上有所降低,但仍然需要恰当地把握计算教学要求,恰当地处理与计算有关的问题。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原创:学生在思维水平上存在差异,在计算能力上也存在差异。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时要鼓励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计算。一般来说得到计算结果的方法并不是惟一的,教材中所用的方法只是其中的一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对此应当允许和鼓励。

三是“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很丰富的,并且不同背景的学生有不同的经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使学生能比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四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既是数学教育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改革所提倡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在内容选择和方法确定上都要为学生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应具有新颖性和灵活性。应选择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用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应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和表达的余地,要了解、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展现自己的才能。尽量避免把教师的思路和教材上的方法强加给学生,让学生用统一的方式思考和解答问题。教材上的方法或教师认为比较好的方法可以作为解题的一种思路介绍给学生,但不应强求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方法解题。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自己思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

五是“改进教学评估方法”。教学评估的改革涉及数学教学各方面的问题。明确评估的目的是一个首要问题。“评估的目的不仅在于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能力,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考核学生的成绩不是教学评估的椎一目的,应当发挥教学评估的多种功能。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估,应当起到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对教学实施情况的了解等作用。教师应当根据这些方面评估的情况,恰当地调整教学进程,作出继续或改变教学进程的决策。

二、对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实施这一环节。所体现的理念和改革措施能否实现,关键的因素在于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我认为新课程教学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转变教育观念。

一是关于学生的观念。教师都有关于儿童学习的常识性的理论,这些理论影响他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解释关于儿童的信息。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应当提倡以下的关于学生的观念。

1.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虽然学生的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但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以学纲规定的数学内容,都有条件按教学要求学好数学。

2.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当承认学生的差异,并对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差别的学习要求。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按同一个水平发展,学习完全一样的数学知识和达到同样程度的数学水平。

3.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教学需要按一定的进度完成,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按同样的速度完成所学的内容。可以允许一部分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学习,也允许一些学生用较长一点的时间达到相应的要求。

4.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认识和理解数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同时,教师也应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二是关于教学的观念。每一位教师都有关于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的观念。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是指导儿童学习的过程。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应当提倡以下教学观念。

1.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来自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把数学教学设计得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的气氛更加宽松和谐,就会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学习数学要以一定的经验为背景,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利于理解数学、探索数学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做”数学比简单地教给他们数学知识更重要。

3.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机会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不应代替学生思考,也不应简单地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

4.提倡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方式。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课堂教学时,应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三是关于数学学科的观念。教师要了解数学这门学科是研究什么的,懂得数学意味着什么,运用数学能够有效地完成什么任务。我们现在常见的对数学的看法是“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这是对数学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是对数学的十分重要的概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认识也在发展,对数学也有一些新的认识。

1.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式,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数学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也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四是关于教师作用的观念。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师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生的责任感对待教学任务。应以现代课程观和教育观重新审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1.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专业理解,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成为课程与教学的决策者。课程和教学的决策者可以表现为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面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具体情景作出恰当的处理决策。

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的同时,还应成为数学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共同探索数学和认识数学。

(二)扩展和更新知识结构

知识领域的扩展,对教师的要求也在提高。除了观念上的转变,还需要教师在知识上不断更新。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一是数学学科方面的知识。从数学知识的角度看,教师不仅需要理解小学数学内容本身,还应从比较高的观点来看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看这些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关系。另外,从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发展来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这都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数学知识,不断学习新的内容和接触新的领域,以使自己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二是有关理论方面的知识。有关理论方面的知识包括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和对学习者认识的知识。理论知识对于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在课程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需要认识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对课程的理论知识有所了解。三是教学实践知识。教学实践经验也是教师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经验的教师在头脑中有许多现存的教学模式,他们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迅速地运用这些模式。教师的经验是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它构成了丰富的实践知识。这些实践知识成为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

(三)全面理解、创造性地执行和运用大纲和教材

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在实施过程中不能用固定的方式对待大纲和教材,要结合教学实际全面地理解教学大纲,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一方面要提高专业水平,原创:应当具有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基础上驾驭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能力,同时也应当认识到自己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