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科技创新

小学科技创新范文精选

小学科技创新

小学科技创新范文第1篇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和《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国科发政字[*]202号)精神,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作用,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是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以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2.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对于提高地方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技创新既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自身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也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的主要手段。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提高地方高校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不仅是推动地方高校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促进区域内高校和谐发展,推进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地方各类高校的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培养特色;推进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带动地方高校结构、效益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身实际,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4.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地方重点建设的211高校、省部共建高校和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要通过建设体现区域特色优势的创新平台和基地,培养和汇聚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以教学为主的高校,科技工作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结合科技服务工作培养各类专门人才。高职高专类学校要积极与企业结合,开展科技服务,以市场为导向,分类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务实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

5.加大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力度。各地要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研究制定高校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和支持。通过地方主管部门主动调整、合作各方自主选择等方式,改变地方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彼此分割的格局,鼓励地方重点高校与科研机构紧密结合,增强高校科研力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6.多渠道增加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国家通过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技项目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地方教育、科技行政部门要多渠道筹措经费设立创新基金,支持高校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逐步加大对高校科研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经费用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地方高校每年要从学校自筹经费中划出专款培育科技创新能力。

7.地方高校要加强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明确办学理念,注重培养特色。要深化内部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科研管理与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鼓励前沿、交叉和边缘学科的发展,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支持鼓励教师积极申请承担各种科研任务,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优秀人才辈出的体制和机制环境。

四、加强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8.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杰出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继续向地方高校开放。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落实支持经费,加强所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地方科技行政部门在组织实施科技计划时要把培养、稳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考核高校承担科技项目绩效的重要指标。

9.地方高校要制定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支持计划,吸引国内外优秀学术带头人到校工作或讲学,带动学科水平的提升。要把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五、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提升科研基础条件

10.加强研究与开发平台建设。国家进一步加大和地方政府共建重点实验室的力度,对各级重点实验室实行分类指导、规范管理。有条件的地方高校要根据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领域,依托现有各类实验室,整合和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方科技行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加强地方重点实验室建设。地方新建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应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作用,推动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切实落实开放共享措施,提高投入效益。

11.进一步加强工程化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整合和建设一批工程中心,提高工程化和产业化的能力和水平,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教育部、科技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申报军工科研生产基地。

12.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整合高校的数据资源形成主题数据库或科学数据中心(网)并实现共享。地方高校要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微生物和人类遗传资源库、标本库等资源平台建设。对于社会有需求、已具备开放共享条件的高校科技资源平台,地方科技部门应予立项支持。

13.加强战略研究基地建设,为各级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咨询。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学科优势,建设软科学研究机构和战略研究基地,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战略研究,积聚战略研究人才。教育部择优支持一批软科学研究基地。

六、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14.推动地方高校和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地方高校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企业参与联合投入的,允许企业优先获得成果转化权和使用权。地方高校要积极申请和承担政府及企业的科技项目,特别是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强化社会服务功能。鼓励地方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开发联盟等研究机构,鼓励地方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

15.进一步完善技术转让、技术转移机制。地方高校要加强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技术转让与转移及产业化工作,形成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特色与优势。按照地方相关政策规定,自主制订有关鼓励技术发明、转让的规定,调动师生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七、积极推动地方高校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16.地方高校和教育部直属高校之间要加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基础性科技数据库和资源库的开放和共享。支持地方高校与教育部直属高校合作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鼓励地方高校和其他高校联合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共同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提倡教育部直属高校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地方高校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17.鼓励地方高校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合作,有条件的可以共同建立科研机构。支持地方高校参与全球或区域性的双边、多边科技合作计划和人员交流。制定支持计划,鼓励地方高校教师在国际学术、技术组织中任(兼)职。

八、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18.进一步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宏观指导。国家通过有关项目、人才计划进行支持和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高校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大学科技园。

小学科技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互联网中蕴含了海量的知识,信息技术具有形式多样、方便快捷的特点,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既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变教师消极的教学态度,又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跟上教师的思路,使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正确的教学思想。教师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足够的知识积累,专业素养较低,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教师消极的态度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1]。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思想品德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繁琐,时间有限,而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学习途径,能快速地提升教师的业务执教水平。例如,在《Howdoyoucometoschool》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查找文献资料,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总结出教学经验,吸收精华,再精心设计本课的教案,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电脑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查找当地城市的交通设计图和平面图,标出学校的位置,提出问题:Howdoyoucometoschool?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为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用信息技术查找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情况,向学生展示某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建设、城市建筑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应该使用怎样的交通工具才能到该城市”,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视频,助力学生课前预习

高效的课堂是有准备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充分预习课堂的学习内容,这样师生才能在课堂上做到高效互动、深入地学习。一方面,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视频来很好地助力学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能从整体来把握课堂的内容学习顺序与流程,让学生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注意到课堂内容学习的侧重点,让他们有目标、有方向地去预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预习来检验学生的课前学习能力,鼓励课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加强新旧知识学习的连续性。这样,借助微课视频,学生的预习就有了方向、有了质量。例如,在学习《Ilikedogs》的内容时,整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可利用信息技术来制作预习的微课视频,从三个方面来帮助学生进行本章内容的预习。首先是词汇,收集好课本中的单词并且配上图片和拼读,如:dog、cat、panda、horse、tiger等;接着出示短语及图片与拼读,如:lookat、likedogs、toyanimals等;然后还有句型,例如Ilikecats./Doyoulikedogs,Mike?等;最后是语法的运用,例如:like+名词的用法、Doyoulike…句型的运用、Wouldyoulike…句型的运用。通过微视频来罗列出上课内容中的侧重点,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注意到上课的知识点,这样能高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自制能力差,在英语课堂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影响而分散注意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强调课堂纪律。学生学习效率差,严重影响教学进程,教学效果差。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所呈现出来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使英语课堂变得生动。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要做到适度使用,科学应用。例如,在讲解《Whatcanyousee?》时,教师课前准备适量的图片,一定要考虑到课堂教学规律、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具体教学时,教师每演示一张图片都要停下来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由此转换到英语学习模式,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点。另外,小学英语教师应注意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多参加培训学习,借鉴优秀的教学模式,确保课堂的高效进行。例如,在《Askingtheway》的教学中,认识cinema、hospital、shop、turnright/left等单词,掌握“HowdoIgettothecinema/bookshop?”“Turnright/leftatthetrafficlights.”等句式是这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时,常常会分散注意力,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以外的地方,导致教学效率较低。因此,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如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人物,让学生根据人物的表情猜测单词的含义,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单词的朗读录音,让学生进行跟读,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多媒体还能够实现信息的传输,借助多媒体在网络中查找海量的信息,将其应用到教学中,能够极大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实践证明,在英语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解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并且可以营造出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兴趣,提升口语能力

小学英语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初始阶段,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字母、单词、句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简单交流,培养良好的英语语言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能够使教材中的内容生动化、形象化,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由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限,课堂教学枯燥,学生难以对英语产生兴趣。而多媒体的产生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师要运用多媒体创建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敢想、敢说,提高英语口语能力[2]。例如,在《Myday》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某个学生一天生活的视频,在视频播放的同时,让学生回答问题:Whattimedoyougetup?Whattimedoyouhavebreakfast?Whattimedoyougotoschool?为学生创造交流的平台,让学生用“Whattimedoyou…?”“I…at…”的句式讨论一天的作息安排。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内容,挖掘教学重点,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强化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因势利导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首先,教师要使用和蔼、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用丰富的表情、神态和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为学生创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避免在教学中一本正经的刻板化教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走到学生中去,让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

五、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学习,创设课堂交流情境

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利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口语交流,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在以往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情境对话演练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同、知识储备不同、学习能力不同,他们之间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学中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逐渐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这时,教师就有必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英语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英语基础及学习能力等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大致将同一英语基础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设置交流情境,让学生围绕某一个话题进行对话练习。例如,以《Myfamily》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小组的能力水平,设置难度不一的对话主题内容,如让英语基础较好的小组以“Myfamily”为主题进行互动交流,然后让学生整理好交流内容,撰写出演讲稿,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根据特定的句式进行简单的对话练习,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家人,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句式进行对话。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家人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进行交流,向其他学生介绍“我的家人”,使教学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创建高效的英语课堂。

六、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师生互动,丰富教学形式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而传统的英语课堂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默默听课、记笔记,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升。多媒体的应用促进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其多样性、便利性的特点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能够丰富教学形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3]。这样的学习体验会让学生感受英语交流的语境,提升学生的语感,从而加强学生对于英语口语的锻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以《Askingtheway》一课教学为例,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进行课前导入,向学生介绍城市的规划图,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面图中标出医院、电影院、科学博物馆等不同建筑的位置,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用“Whereisthecinema?Howcantheygetthere?”句式进行对话,让学生掌握sciencemuseum、cinema、bookstore、postoffice、hospital等单词,营造浓烈的交流氛围,让学生以主人公的角色进行交流对话,享受英语交流的过程。另外,教师也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中开展教学,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来观看本节课的微视频、浏览阅读材料,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七、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思维导图,回顾课堂学习内容

英语课堂不仅需要师生在课前有充分准备、课堂上有活跃的思维碰撞,课的尾声还要有内容的回顾与总结,这样才能让课堂学习高效起来。一节课的总结特别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学习内容与过程,总结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节奏运转,让课堂学习效率得到快速提升。例如,在《Myday》的知识点回顾中,可以根据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梳理课堂的学习过程,首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inthemorning(图片),对应getup(图片)、gotoschool(图片),提问Whendoyougetup/gotoschool?第二部分intheaft-ernoon(图片),对应playfoot-ball(图片)、gohome(图片),提问Whendoyouhavelunch/playfootball/gohome?第三部分intheevening(图片),对应havedinner(图片)、watchTV(图片),提问Whendoyouhavedinner/watchTV?第四部分atnight(图片),对应gotobed(图片)。通过思维导图的一一对应,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很快地回顾课堂的学习内容,整体把握好课堂学习流程,提升其学习效率。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来助力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加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塑造学生文化品格、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力求创建高效的英语课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媛媛.基于信息技术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策略探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511(8):83-84.

[2]李君.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713(11):227.

小学科技创新范文第3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才所必需掌握的技术之一。高校承担着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将计算机纳入教学体系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建设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受传统教学理念与应试考核评价体系的影响,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创新高校计算机教学课程就成为现阶段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计算机教育移动网络课堂发展研究》一书通过对“在线教育”、“翻转课堂”、“慕课”和“微课”等计算机移动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分析,并对移动网络课堂行为及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能更好的了解计算机教学模式。该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系统性的论述了移动网络课堂教学的产生;第二章则全面分析了传统教育与在线教育的关系;第三章介绍了移动网络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意义、师生定位等内容;第四章则对同步网络课堂交互行为进行了讨论;第五章至第七章分别以翻转课堂、微课、慕课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其基本理念与实践应用;第八章对高校教学系统的计算机信息化设计进行了详细研究;第九章则重点讨论了移动网络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系统的改变问题;第十章围绕高校数字化智能校园的信息安全建设进行研究,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认知。

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课程创新与实践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计算机综合素养提升的前提,针对高校传统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结合教学大纲的相关内容,应从以下两方面展开研究。

首先,明确师生课堂角色分工,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计算机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着绝对的发言权,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由于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尊重,导致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的积极性相对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当意识到课堂主体地位对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积极作用,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模式的设计之中,教师则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引导,避免教学过程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如此,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明显提升。《计算机教育移动网络课堂发展研究》中第三章对移动网络自主课堂中的师生定位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其中,现代教学生态理论再次强调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归还学生将推动相关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以计算机编程教学为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定不同难度的编程题目,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整体兴趣有所提升。

其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动多元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传统课堂教学不仅内容枯燥,且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以至于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则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密切师生之间的联系。《计算机教育移动网络课堂发展研究》中第五章至第七章对翻转课堂、微课、慕课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在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同样可以采用以上3种教学模式,从而给学生以不同的教学体验,以慕课为例,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并通过直播或录播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结合自身时间安排可随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学生可以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所反馈的问题及讨论情况掌握学生计算机总和水平,由此,则有利于提高计算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然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围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坚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模式,在学习相关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强调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实现“理论+实践”的教学理念渗透。

作者:罗贤明 王磊 单位:赣州广播电视大学

小学科技创新范文第4篇

音乐欣赏是技工学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学生对音乐上的鉴别与欣赏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这门课程在安排上应该设置成一门对全体学生进行开放的公共课程。文章通过列举音乐赏析上的实例,对技工学校音乐欣赏课上的创新教学进行了详谈,望能给相关教育学者带来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

欣赏;流行;感受;创新教学方法

技工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许多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区接受的教育环境也各不相同,为了让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可以达到教师所要求的水平,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时应注重方法上的革新,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方式。

1音乐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观念

一个大家都非常熟知的现象就是,技校生很多都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也很难真正地进入音乐。后来在教学中才发现自己忽略了一个“教”与“学”的问题,音乐欣赏课本来就以学生聆听感受为主,如果过分偏重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参与”,音乐是一门以情动人、潜移默化的艺术,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常常首先讲解作品的背景,作曲家的生平等一系列知识性内容,之后按照曲式结构逐层分析、分段拆解。这样一来,把一堂音乐欣赏课上成了配乐语文课或音响解释课,使音乐本身的艺术感染力大大降低。学生们往往听不得要领,兴趣也就大大降低了。音乐的学习是注重情感体验的过程,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没有文字的描述,不像舞蹈、绘画等艺术能带给我们直观的感受,它通过音乐要素来塑造音乐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的情感反应。因此,人们在欣赏音乐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感受,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在技校欣赏课上进行过这样的教学:我为学生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引子部分,让学生猜里面的长笛模仿的是什么声音。结果答案很多,有说是微风、水流、小鸡等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我鼓励学生的自由想象,但同时指出想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将发散思维与集合性思维结合起来思考问题。

2把流行音乐带进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音乐风格组成划分中,音乐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流行音乐、古典音乐与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其中流行音乐比较符合大众欣赏的口味,在音乐形式上具有通俗易懂、曲调易于哼唱的特点。同时流行音乐上的这些优势受到了技工院校很多学生的欢迎。但是技工院校在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喜欢给学生播放一些古典与美声等种类的音乐作品,这就使得许多学生对于教师播放的音乐不感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可以改变音乐实例上的风格列举,将古典音乐或是其他经典音乐改编成流行音乐在课上对学生们进行播放与讲解。在课程播放过程中,为了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行最大化的提升,教师在欣赏课的教学模式上一定要进行相应的创新,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我国民族乐器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上对学生播放我国传统乐器演奏出的音乐,传统乐器演奏出的音乐一般比较舒缓且具备很大的古典韵味,这种类型的音乐与学生平时接触的音乐会产生断层的现象,学生很容易陷入消极的听课状态。为了将这种教学气氛这些相应的提升,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流行音乐,但这些流行音乐中包含中国古典乐器的演奏,这样的处理就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猜测教师播放的乐曲过程中,也接受了传统音乐上的洗礼,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我国古典乐器的类型与演奏上的方式。

3让学生将听音乐的感受用表达出来

教师进行音乐欣赏课程上的知识传授时,要是在播放音乐之前对音乐的风格与种类进行解说,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被动的感受,这样的处理就等于是以先入为主的方式主导了对乐曲的内涵上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们的自由想象力。教师开展教学过程中,等于是将自己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强加给了学生。这样的处理方法是不利于学生对音乐上的真谛进行感受与掌握的。此时就会造成学生自身对于音乐美感上的体验与定义产生较大的偏离,完全失去自主欣赏上的意义。为了让这种教学上的模式进行转变,作为一名技校中的音乐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使用文字或者图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对音乐上的看法。许多教育学者认为这种方法并不实用,主要的原因是学生自身音乐欣赏上的能力没有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所以不能将音乐上的美感与艺术性进行良好的表达。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样的观点明显是错误的,每个人在听同一段音乐时都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会结合当时的环境与自身的情绪进行音乐上的分析,所以此时同一种音乐可能会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教师选取某一个学生说出音乐欣赏上的感受时,学生可通过自身的实践与情感进行赏析上的表达。

4利用音乐背景让学生感受艺术上的创造力

在教学实例列举过程中,可以以肖邦的夜曲欣赏为例,如果此时教师将夜曲整首曲子进行播放,可能需要占用整堂课的时间。为了避免在教学过程中浪费学生过多的学习时间,此时可以把音乐分为几个部分开展讲解上的内容,首先需要对作者的人生经历进行简要的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创作此首乐曲时的情绪与背景。这样的处理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音乐上的变奏与表达模式,肖邦在夜曲的创造过程中融合了许多当时环境下的情绪。夜曲是一种具备创新意义的钢琴独奏体裁,演奏过程中具有平和寂静的特点,节奏上呈现出夜的宁静与深远,让欣赏的人们可以在乐曲的欣赏过程中感受宁静带来的魔力。教师可以在整首乐曲播放结束过后,让学生来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浅谈这首音乐给学生带来的情感熏陶,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让整节音乐欣赏课的学习气氛得到很好的带动,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的感受到音乐给自己艺术上的熏陶。

5结论

为了让技工院校中的音乐欣赏课可以得到良好的开展,教师在开展课程上的教学过程时,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创新,此时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自身的创造力,多为学生营造出不同的音乐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音乐对自身欣赏力上的熏陶与构建。并且在教学过程教师应该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学生为教学内容开展上的中心,围绕着学生们的欣赏能力,对课程知识进行安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建出一种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对艺术欣赏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的说出自己对音乐欣赏上的看法与感受。这样的处理不仅有利于音乐教学课程的开展,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在音乐欣赏方面上的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在愉快地欣赏课程中提升自己感受美与发现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宝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J].中国音乐教育,2006(5).

小学科技创新范文第5篇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和《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国科发政字[20*]2*号)精神,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作用,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特如下意见:

一、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是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以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2.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对于提高地方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技创新既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自身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也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的主要手段。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提高地方高校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不仅是推动地方高校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促进区域内高校和谐发展,推进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地方各类高校的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培养特色;推进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带动地方高校结构、效益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身实际,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4.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地方重点建设的211高校、省部共建高校和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要通过建设体现区域特色优势的创新平台和基地,培养和汇聚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以教学为主的高校,科技工作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结合科技服务工作培养各类专门人才。高职高专类学校要积极与企业结合,开展科技服务,以市场为导向,分类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务实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

5.加大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力度。各地要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研究制定高校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和支持。通过地方主管部门主动调整、合作各方自主选择等方式,改变地方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彼此分割的格局,鼓励地方重点高校与科研机构紧密结合,增强高校科研力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6.多渠道增加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国家通过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技项目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地方教育、科技行政部门要多渠道筹措经费设立创新基金,支持高校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逐步加大对高校科研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经费用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地方高校每年要从学校自筹经费中划出专款培育科技创新能力。

7.地方高校要加强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明确办学理念,注重培养特色。要深化内部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科研管理与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鼓励前沿、交叉和边缘学科的发展,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支持鼓励教师积极申请承担各种科研任务,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优秀人才辈出的体制和机制环境。

四、加强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8.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杰出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继续向地方高校开放。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落实支持经费,加强所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地方科技行政部门在组织实施科技计划时要把培养、稳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考核高校承担科技项目绩效的重要指标。

9.地方高校要制定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支持计划,吸引国内外优秀学术带头人到校工作或讲学,带动学科水平的提升。要把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五、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提升科研基础条件

10.加强研究与开发平台建设。国家进一步加大和地方政府共建重点实验室的力度,对各级重点实验室实行分类指导、规范管理。有条件的地方高校要根据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领域,依托现有各类实验室,整合和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方科技行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加强地方重点实验室建设。地方新建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应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作用,推动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切实落实开放共享措施,提高投入效益。

11.进一步加强工程化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整合和建设一批工程中心,提高工程化和产业化的能力和水平,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教育部、科技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申报军工科研生产基地。

12.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整合高校的数据资源形成主题数据库或科学数据中心(网)并实现共享。地方高校要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微生物和人类遗传资源库、标本库等资源平台建设。对于社会有需求、已具备开放共享条件的高校科技资源平台,地方科技部门应予立项支持。

13.加强战略研究基地建设,为各级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咨询。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学科优势,建设软科学研究机构和战略研究基地,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战略研究,积聚战略研究人才。教育部择优支持一批软科学研究基地。

六、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14.推动地方高校和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地方高校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企业参与联合投入的,允许企业优先获得成果转化权和使用权。地方高校要积极申请和承担政府及企业的科技项目,特别是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强化社会服务功能。鼓励地方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开发联盟等研究机构,鼓励地方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

15.进一步完善技术转让、技术转移机制。地方高校要加强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技术转让与转移及产业化工作,形成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特色与优势。按照地方相关政策规定,自主制订有关鼓励技术发明、转让的规定,调动师生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七、积极推动地方高校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16.地方高校和教育部直属高校之间要加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基础性科技数据库和资源库的开放和共享。支持地方高校与教育部直属高校合作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鼓励地方高校和其他高校联合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共同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提倡教育部直属高校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地方高校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17.鼓励地方高校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合作,有条件的可以共同建立科研机构。支持地方高校参与全球或区域性的双边、多边科技合作计划和人员交流。制定支持计划,鼓励地方高校教师在国际学术、技术组织中任(兼)职。

八、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18.进一步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宏观指导。国家通过有关项目、人才计划进行支持和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高校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大学科技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