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特色经济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精选

乡村特色经济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验经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效益分析

引言

随着经济的内涵式发展进程,越来越多的人们试图实现物质享受与精神体验的融合,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作为体验式服务推陈出新的重点,自然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就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看,主要分为农家乐型、依托景区型和特色民族风情型3种基本类型。而就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实际发展情况,它在适应体验经济综合发展趋势时,主要对乡村生态建设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多元文化效益和综合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丰富效益。

一、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农家乐型

农家乐型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较为常见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一般情况下,位于乡村地区的农户会通过果蔬林业种植获取微额的农业经济收入,而这收入并不能满足农户及他的家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农家乐型乡村生态旅游应运而生。在经营农家乐时,农户和他的家人可以根据自身居住场所进行一定的装潢装修,使得被装修后的居住地能够基本形成与城镇一般住户不同的视听效果和居住体验。而在农家乐型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广泛普及的乡村地区,部分农家乐型生态旅游还会根据自身居住场所的特有特性作出进一步安排和布置,以保证消费者前来旅游体验时能够拥有更为丰富的感官享受。

(二)依托景区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地都推行了不同发展形式的景区建设,而农村地区凭借着独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在发展体验经济时不甘示弱。依托景区实行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依托自然景区,这种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主要分布于全国排名相对靠前的自然风景区,既有依山傍水的体验式生态旅游,又有云南溶洞等地方特有景观的休闲旅游,依托自然景区的类别十分繁复;第二种是依托人文景区,我国作为一个享有上下5000年文化历史的大国,有着诸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故事,而与这些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人文景区自然不在少数,依托人文景区而形成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积极借助当地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体验文化的综合发展模式。

(三)特色民族风情型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5个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因此,在体验经济背景下加强乡村生态旅游建设时,往往可以根据不同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作出特色民族风情型生态旅游规划。总的来看,由于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少数民族分布,当地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也不尽相同。就目前的实际发展而言,在中国北部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多以蒙古族和满族少数民族特色风情为主;在中国西南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多以傣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特色风情为主。特色民族风情型作为较为典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之一,将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与特色的农家风情体验有机融合在一起,促使旅游者将消费心理转向高品质、高质量的精神性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

二、体验经济下乡村生态旅游的效益分析

从我国当前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看,主要分为农家乐型、依托景区型和特色民族风情型。这3种乡村生态旅游模式适应不同地区的旅游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共性和特性。总的来说,这些多种形式下共同发展的乡村生态旅游能够给当地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多元的文化效益和综合的社会效益,其社会价值还是较为明显的。

(一)直接经济效益

就目前的发展来看,体验经济背景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主要是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主。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并不完全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只有努力推进第三产业服务业建设,才能保证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应运而生。大量追求精神体验的外来游客试图在农家乐等多种发展模式的乡村生态旅游中,体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赢,而在旅游期间,他们会在农家乐等诸多场所中实现衣食住行等基本活动,而由此产生的消费费用就是当地乡村生态旅游行业发展所得到的最为直接有效的经济效益。以宜宾市高县庆岭乡为例,该乡在建设乡村生态旅游时大力推行特色生态旅游,吸引了35万余人次的游客的同时,生态旅游的直接经济收入也突破1000万元大关。

(二)间接经济效益

除去农家乐等诸多场所的衣食住行,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密切相关的连带产业经济也不容小觑。就目前的发展来看,诸多旅游景区的生态旅游发展往往依赖当地的经济条件、交通条件和文化条件,而这些要素所形成的经济效益统称为间经济效益。随着体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建设逐步形成了新的发展优势和发展亮点,部分主导地区文化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更是实现了间接经济效益的全面复苏。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自驾游或乘坐交通工具的方式来到乡村地区进行生态旅游,他们在交通工具、餐饮饮食、特产消费等多方面耗费的钱财都将作为间接经济效益,直接反馈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综合建设项目。

(三)多元文化效益

随着时代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物质享受,而是希望通过物质享受与精神体验的融合,实现对客观事物的多元解读。在这样的情绪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中,实现自己修身养性的基本目标。而正是出于乡村农户和外来游客之间的交流沟通,乡村农户愈加意识到自身推送的生态旅游模式并没有完全契合未来游客的基本需要,因此,他们会在不断的更新优化中,打造成独具地方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并以此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共同繁荣。部分依托人文景区而形成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更是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形成多元化的生态旅游发展体系,为当地民众和外来游客带来了丰富的文化效益。

(四)综合社会效益

区别于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综合社会效益是针对社会整体而言的。近年来,随着体验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体验式服务对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他们试图通过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实现体验经济的再度繁荣,并在多次尝试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经济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给当地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乡村地区的整体氛围,使得各地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在原先基础上有了大幅度提升。由此可见,体验经济背景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建设逐步成为当下体验式服务推行和推广的重要对象,其社会价值和现实价值不容小觑,综合社会效益自然也油然而生。

三、体验经济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脱节的表现

就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当前的情况看,在实际应用建设过程中,倘若体验经济和乡村生态旅游能够较好地合而为一,形成丰富多元的生态旅游模式,那乡村生态旅游往往能够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具体实践时,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却未能正确适应体验经济的客观发展需要,出现了与体验经济发展脱节的现象。

(一)乡村生态旅游过度追求经济收效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生态旅游建设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提升,并不能根据当地的环境承载力作出综合分析,而是单一根据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做出不符合实际的经济收效目标,这样的做法欠缺一定的可行性和规范性,容易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诱发乡村政府和乡村生态旅游部门二者之间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在乡村生态旅游建设的基本目标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相互违背时,乡村生态旅游并不占据有利位置,此时他们欠缺政府部门的宏观领导,容易出现政策失误的现象。

(二)连带性企业建设缺乏体验环节

纵观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直接经济效益并不占据生态旅游经济收入的较大份额,相反,处于辅助位置的间接经济效益却是乡村生态旅游经济收入的核心重点。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建设的连带性企业却缺乏必要的体验环节,这使得企业活动推行与消费者体验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分歧,容易出现消费者不满意企业推行的活动或企业不愿意服务相关消费者的负面状况。尽管部分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高度考虑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采取了一定的对策与修复,但由于理论尝试与具体实践之间的矛盾性,企业所推行的修复性政策,并不能完全应对体验环节缺失这一问题,体验经济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三)乡村建设未形成独到的民情文化

各个地方的生态旅游建设必须遵循我国传统文化年发展的基本要求,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兼容并举的综合发展模式。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依托人文景区形成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还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核心形成的特色的民情文化模式,都没有形成独到的民俗文化,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千篇一律,缺乏一定的独特性和特殊性。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西南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理应拥有多种民族文化要素,但在具体经营乡村生态旅游时,当地的政府部门和乡村生态旅游负责人都未能根据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做出民情文化分析,文化效益受限尤为明显。

(四)社会层面对生态旅游效益尚未权衡

随着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的不断优化和改善,乡村地区的体验经济收入已经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在具体经营时,由于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之间的权衡尚未保持平衡,社会层面对生态旅游效益的把握有所欠缺。部分乡村在发展生态旅游时,未能考虑体验经济的独特特性,盲目采取传统的经济运作模式,这使得当地的投入开发仅仅关注经济效益的提升,忽视了文化效益的同步增长,出现了高收益、低收效的不良局面;而部分乡村在发展生态旅游时,盲目考虑规范的生态旅游文化建设,在没有做好良好规划的前提下,投入了过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出现的经济效益亏损的现象,生态旅游效益失衡显而易见。

四、体验经济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新模式

就当前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看,由于乡村生态旅游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缺乏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目前形成的综合化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只能在短期内获取部分环节的高额经济效益,却无法长期维持在高收益的状态,民情文化缺失、生态旅游效益尚未权衡等问题都是体验经济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新模式所应改善和纠正的。

(一)强化政府调控与市场协调的统一

众所周知,政府部门是市场经济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对于体验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的核心引导自然不可或缺。在后期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体验经济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创新和优化,就要强化政府调控与市场协调的统一,保证政府部门能够从宏观角度加强对乡村生态旅游建设的协调管理,促使政府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做出指导性建议;同时也要强调市场各单位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视程度,保证服务行业、交通行业和文化行业能够各司其职,推进体验经济的全方位发展。

(二)推进复合产业的多边融合交互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忽视了连带产业的最大化开发。因此,在后期建设过程中,我国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要切实推进复合产业的多边融合交互,保证连带产业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中,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共同繁荣。从理论角度看,与乡村生态旅游行业密切相关的符合产业应当实现理论知识的整合,保证多产业、多部门之间能够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构建;而从实践角度看,复合产业应当明确意识到自身部门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通过网络平台搭建实现不同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融通,保证复合产业的融合与交互发展,使其直接反馈于体验经济下乡村生态旅游的综合发展。

(三)实现区域化特色文化环境建设

由于我国乡村生态旅游过于千篇一律,因此,在后期建设乡村生态旅游行业时,需要实现区域化特色文化环境建设,保证不同区域的物质文化和人文文化都能有所差异。从物质文化角度看,不同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部门应当根据该地区的独特的自然环境作出相适应的软硬件配备,以保证当地的自然风光能够实现最大化的欣赏价值,真正实现自然景观对乡村生态旅游经济效益提升和文化效益增长的双重功效;而从人文文化度看,依托人文景区或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乡村生态旅游,应当密切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同时加以生态旅游部门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以最终形成独到的文化环境建设氛围。

(四)健全体验式乡村生态旅游体系

就我国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权衡尚存在问题。因此,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体验经济下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全面发展,就应努力构建体验式乡村生态旅游体系,促成多边共赢的生态旅游综合发展模式。在前期筹备过程中,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各个主体应当积极整合各自的资料和信息,并将其上报给负责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政府部门和市场单位,保证组织整体能够在短时间内并作出初步的设想和规划;而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政府部门、市场单位和乡村生态旅游个体应当团结协作,形成体验式乡村生态旅游体系构建的综合合作小组,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达到新高潮做出共同努力。

结论

体验经济背景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正逐步形成新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模,乡村生态建设的整体效益趋于良好。但出于体验经济与乡村生态旅游间的矛盾冲突,二者相互脱节的现象仍较为明显,这主要体现在乡村生态旅游过度追求经济收效、连带性企业建设缺乏体验环节、乡村建设未形成独到的民情文化和社会层面对生态旅游效益尚未权衡等方面。而在后期建设乡村生态旅游时,要想真正规避体验经济与乡村生态旅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需强化政府与市场统一、推进复合产业多边融合交互、实现区域化特色文化环境建设并健全体验式乡村生态旅游体系。

参考文献

[1]赵霞,姜秋爽.体验经济时代休闲旅游的多元发展趋势[J].财经问题研究,2013(06):140-145.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消费方式,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阐述我国乡村旅游的形式与特点,指出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农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并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乡村旅游起源于西方,早在19世纪,乡村旅游因现代人逃避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业的迅速扩展,乡村旅游更是蓬勃发展。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政府发展旅游的主导战略指导下,在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促动下,我国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传统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筑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乡村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全面了解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把握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对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加快各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1乡村旅游的形式与发展特点

1.1我国乡村旅游的形式

按照我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现有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农园采摘形式。主要利用农业生产的场地、产品、设备、作业及成果作为农村旅游获取收益(如利用荔枝、桔柑、杨桃、葡萄、橄榄等果实以及蔬菜、茶、花卉的采摘);二是农业生产技术或生态农业园形式。主要以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为主的一些花卉园,以花卉树木培植环境为主,使之成为生产花卉树苗进行买卖和观赏相结合的花卉园;三是畜牧观赏狩猎形式。利用牧场、养殖场、猎狩场、跑马场等,给游人提供观光、娱乐、参与牧业生活的风情和情趣;四是乡村文化或乡村休闲旅游形式。以乡村地居留、体验乡村生活和乡村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方式,理解和享受自然、淳朴的农家饮食和文化特色。

1.2我国乡村旅游特点

1.2.1资源分布广泛、内容多样。我国国土幅员辽阔,纬度跨幅大,除高山、沙漠等少数地区外,广泛分布着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农民,他们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世代不断的努力,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资源。因此,我国的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广泛。同时,乡村旅游资源的组成,既有自然环境、物质成分,又有非物质成分。旅游资源多样化的组合形式,决定了乡村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既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区等不同的农业景观,集镇、村落等不同特点的聚落景观,又有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1.2.2乡村旅游产品地域性强、整体性鲜明。乡村旅游产品与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景观类型。即使同一种景观类型,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又有不同的特征,如不同气候带形成了相应的农业带。而由政治、宗教、民族、文化、人口、经济、历史等要素组成的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又往往形成不同的乡村民俗文化和文化环境,如民族服饰、信仰、礼仪、节日庆典等。这种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各要素组成的复杂而和谐的乡村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

1.2.3乡村旅游活动规律季节性不强、淡旺季不明显。由于乡村旅游产品的休闲特性,来自大、中城市的游客,其活动就不单纯以观光式的大众旅游形式为主,虽然随四季的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运行规律表现出很强的季节性,但以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春之花、夏之绿、秋之实、冬之作”等等,却可以展现给都市的人们不同丰富景观与乡村文化氛围,从而与传统的旅游活动淡旺季有所区别。

2我国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2.1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就业

2.1.1增加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关联度非常高的巨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每增加1元收入,可带动关联产业4.3元的收入,而该乘数,在经济落后(边际消费倾向更大)的地区还要更大。

2.1.2促进多种形式副业的发展。我国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以务农为主要就业形式,往往无法达到充分就业,而旅游业则为农民提供了一个从事副业的好机会,农民可在农闲或旅游旺季,通过生产有乡土特色的小商品,提供农家住宿餐饮,采摘当地土特产出售,充当导游轿夫等多种角色来实现就业。这不但能成为他们进行充分就业的有益补充,而且在乡村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成为其就业的主要形式。

2.1.3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我国农民无法充分就业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其自身知识技能有限,就业选择面较狭窄,无法应对高技术含量行业的挑战。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将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和技术引入农村,为农民接触广大世界,提升自身素质,适应时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将为农民在转向其他非农产业就业时提高自身竞争力,提高成功就业的几率。即使这些农民不从事旅游业而继续进行农业生产,也有更大机会发展农业的前向生产和后向生产,从而促进其在农业领域充分就业。

2.2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的困境在于有效就业不足,乡村旅游有助于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可以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旅游有助于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多收入。当前,农村发展观光农业,以吸引城市人来农村直接采摘瓜果、花卉等形式,使农民可将更多的农产品顺利出售,避免农产品销路不畅造成损失。同时,将农产品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也可获得更好的价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参加乡村旅游的游客会在乡村进行多种消费,如购买有民族风情或乡土特色的手工艺品,在农村享受农家饭和农庄住宿,需要导游及轿夫提供脑力、体力服务等,这些都将使农民获得新的收入渠道,农民可以从提供乡村旅游服务中得到更多的收益。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地方财政收入有望得到较大增长,其中部分可以转化为对贫困人口的转移性补贴,从而增加这部分人群收入,农民可以得到更多转移性收入。

3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3.1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的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而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既要加强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督促并组织他们学习我国的旅游政策法规,规范他们的服务操作水平,端正服务态度,使他们具备承担乡村旅游服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也要重视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地培训。

3.2科学策划,丰富内涵,丰富产品结构,吸引客源

要坚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发展协调”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从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和人文资源出发,精心编制各具特色、切实可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应的布局建设规划。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改变目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相似、档次不高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

乡村旅游经营者要以旅游服务为舞台,设计更多的主题活动,让游客参与进来,通过经历与体验,让游客从中获得精神的放松与娱乐,并让这种美好体验伴随着游客长久存在。

3.3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突出田园特色。项目开发要注重对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要创立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拓展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把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列入旅游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推荐名录。鼓励乡村旅游经营业主以协会等形式组团参加省、市统一组织及推荐的促销活动。要鼓励和引导经营户根据导向和消费需求,依托产业特色、生态优势打造品牌景点;依托文化底蕴、特色民俗风情打造品牌活动;依托集观光导游员、民俗风情讲解员、特色活动指导员、农副产品推销员于一身的乡村旅游经营者队伍打造品牌服务。营造品牌促提高,经营品牌促发展,促进我国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3.4加强领导,加大扶持

乡村旅游是丰富的旅游产品,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需要有关部门形成服务合力。因此,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加大扶持力度。要落实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专款专用,重点用于乡村旅游重点项目的扶持,示范村、示范点、示范户的奖励,以及发展乡村旅游业工作成效突出的县区、乡镇和村的奖励。同时,要落实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使办公人员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能,为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条件。

4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展望

乡村旅游作为“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都市人追求心灵回归的精神家园,是旅游业中日渐绽放的奇葩,是至今保存得最好、开发潜力最大的旅游资源,是实现落后农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的重要渠道。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乡村旅游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旅游方式的不断扩展和旅游内容的不断更新,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特殊的旅游活动,也必会不断地改变其方式和内容,不断地寻求最佳的方式来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着的需求,使之成为一种重要而流行的旅游方式。同时,乡村旅游也会与各种旅游方式相互结合,共同谋求最佳利益,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前进。

5参考文献

[1]王龙,武邦涛.乡村旅游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106-5107.

[2]李坚.基于SWOT-PEST分析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7(12):193-194.

[3]郭宾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J].新农村建设,2006(1).236-237.

[4]曹辉,陈秋华,陈平留.乡村旅游发展PPT战略思考[J].技术经济,2006,25(1):1-3.

[5]秦学.中国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优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6):715-718.

[6]林刚,石培基.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基于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开发研究,2006(6):72-74.

[7]马勇,赵蕾,宋鸿,等.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2):336-339.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消费方式,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阐述我国乡村旅游的形式与特点,指出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农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并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乡村旅游起源于西方,早在19世纪,乡村旅游因现代人逃避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业的迅速扩展,乡村旅游更是蓬勃发展。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政府发展旅游的主导战略指导下,在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促动下,我国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传统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动、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造,构筑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乡村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全面了解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把握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对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加快各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造,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1乡村旅游的形式与发展特点

1.1我国乡村旅游的形式

按照我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现有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农园采摘形式。主要利用农业生产的场地、产品、设备、作业及成果作为农村旅游获取收益(如利用荔枝、桔柑、杨桃、葡萄、橄榄等果实以及蔬菜、茶、花卉的采摘);二是农业生产技术或生态农业园形式。主要以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为主的一些花卉园,以花卉树木培植环境为主,使之成为生产花卉树苗进行买卖和观赏相结合的花卉园;三是畜牧观赏狩猎形式。利用牧场、养殖场、猎狩场、跑马场等,给游人提供观光、娱乐、参与牧业生活的风情和情趣;四是乡村文化或乡村休闲旅游形式。以乡村地居留、体验乡村生活和乡村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方式,理解和享受自然、淳朴的农家饮食和文化特色。

1.2我国乡村旅游特点

1.2.1资源分布广泛、内容多样。我国国土幅员辽阔,纬度跨幅大,除高山、沙漠等少数地区外,广泛分布着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农民,他们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世代不断的努力,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资源。因此,我国的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广泛。同时,乡村旅游资源的组成,既有自然环境、物质成分,又有非物质成分。旅游资源多样化的组合形式,决定了乡村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既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区等不同的农业景观,集镇、村落等不同特点的聚落景观,又有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1.2.2乡村旅游产品地域性强、整体性鲜明。乡村旅游产品与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景观类型。即使同一种景观类型,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又有不同的特征,如不同气候带形成了相应的农业带。而由政治、宗教、民族、文化、人口、经济、历史等要素组成的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又往往形成不同的乡村民俗文化和文化环境,如民族服饰、信仰、礼仪、节日庆典等。这种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各要素组成的复杂而和谐的乡村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

1.2.3乡村旅游活动规律季节性不强、淡旺季不明显。由于乡村旅游产品的休闲特性,来自大、中城市的游客,其活动就不单纯以观光式的大众旅游形式为主,虽然随四季的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运行规律表现出很强的季节性,但以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春之花、夏之绿、秋之实、冬之作”等等,却可以展现给都市的人们不同丰富景观与乡村文化氛围,从而与传统的旅游活动淡旺季有所区别。

2我国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2.1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就业

2.1.1增加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关联度非常高的巨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每增加1元收入,可带动关联产业4.3元的收入,而该乘数,在经济落伍(边际消费倾向更大)的地区还要更大。

2.1.2促进多种形式副业的发展。我国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以务农为主要就业形式,往往无法达到充分就业,而旅游业则为农民提供了一个从事副业的好机会,农民可在农闲或旅游旺季,通过生产有乡土特色的小商品,提供农家住宿餐饮,采摘当地土特产出售,充当导游轿夫等多种角色来实现就业。这不但能成为他们进行充分就业的有益补充,而且在乡村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成为其就业的主要形式。

2.1.3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我国农民无法充分就业的要害原因之一,在于其自身知识技能有限,就业选择面较狭窄,无法应对高技术含量行业的挑战。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将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和技术引入农村,为农民接触广大世界,提升自身素质,适应时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将为农民在转向其他非农产业就业时提高自身竞争力,提高胜利就业的几率。即使这些农民不从事旅游业而继承进行农业生产,也有更大机会发展农业的前向生产和后向生产,从而促进其在农业领域充分就业。

2.2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的困境在于有效就业不足,乡村旅游有助于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可以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旅游有助于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多收入。当前,农村发展观光农业,以吸引城市人来农村直接采摘瓜果、花卉等形式,使农民可将更多的农产品顺利出售,避免农产品销路不畅造成损失。同时,将农产品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也可获得更好的价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参加乡村旅游的游客会在乡村进行多种消费,如购买有民族风情或乡土特色的手工艺品,在农村享受农家饭和农庄住宿,需要导游及轿夫提供脑力、体力服务等,这些都将使农民获得新的收入渠道,农民可以从提供乡村旅游服务中得到更多的收益。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地方财政收入有望得到较大增长,其中部分可以转化为对贫困人口的转移性补贴,从而增加这部分人群收入,农民可以得到更多转移性收入。

3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3.1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的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要害,而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既要加强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督促并组织他们学习我国的旅游政策法规,规范他们的服务操作水平,端正服务态度,使他们具备承担乡村旅游服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也要重视对乡村旅游经营治理人员地培训。

3.2科学策划,丰富内涵,丰富产品结构,吸引客源

要保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发展调解”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造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从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和人文资源出发,精心编制各具特色、切实可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应的布局建造规划。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造,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改变目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相似、档次不高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

乡村旅游经营者要以旅游服务为舞台,设计更多的主题活动,让游客参与进来,通过经历与体验,让游客从中获得精神的放松与娱乐,并让这种美好体验伴随着游客长久存在。

3.3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重突出田园特色。项目开发要注重对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要创立品牌,加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拓展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把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列入旅游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推荐名录。鼓励乡村旅游经营业主以协会等形式组团参加省、市统一组织及推荐的促销活动。要鼓励和引导经营户根据导向和消费需求,依托产业特色、生态优势打造品牌景点;依托文化底蕴、特色民俗风情打造品牌活动;依托集观光导游员、民俗风情讲解员、特色活动指导员、农副产品推销员于一身的乡村旅游经营者队伍打造品牌服务。营造品牌促提高,经营品牌促发展,促进我国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造,构建和谐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3.4加强领导,加大扶持

乡村旅游是丰富的旅游产品,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需要有关部门形成服务合力。因此,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加大扶持力度。要落实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专款专用,重点用于乡村旅游重点项目的扶持,示范村、示范点、示范户的奖励,以及发展乡村旅游业工作成效突出的县区、乡镇和村的奖励。同时,要落实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使办公人员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能,为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条件。

4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展望

乡村旅游作为“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都市人追求心灵回归的精神家园,是旅游业中日渐绽放的奇葩,是至今保存得最好、开发潜力最大的旅游资源,是实现落伍农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的重要渠道。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乡村旅游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旅游方式的不断扩展和旅游内容的不断更新,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非凡的旅游活动,也必会不断地改变其方式和内容,不断地寻求最佳的方式来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着的需求,使之成为一种重要而流行的旅游方式。同时,乡村旅游也会与各种旅游方式相互结合,共同谋求最佳利益,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前进。

5参考文献

[1]王龙,武邦涛.乡村旅游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4(19):5106-5107.

[2]李坚.基于SWOT-PEST分析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9(12):193-194.

[3]郭宾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J].新农村建造,2009(1).236-237.

[4]曹辉,陈秋华,陈平留.乡村旅游发展PPT战略思索[J].技术经济,2009,25(1):1-3.

[5]秦学.中国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优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29(6):715-718.

[6]林刚,石培基.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基于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开发研究,2009(6):72-74.

[7]马勇,赵蕾,宋鸿,等.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9,27(2):336-339.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品牌建设;社会经济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十分迅猛,全国范围内各地纷纷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推进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是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时对于助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是顺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在推进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乡村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进而确定发展目标和定位,推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重要方面,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围绕市场这一核心要素进行品牌定位,突出自身乡村旅游特色,深挖自身文化内涵,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现代化水平。

(一)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乡村旅游的基础是乡村的田园风光和特色活动。通过市场化营销吸引城市居民来到乡村进行旅游,以满足其娱乐需求和回归自然需求。这种旅游方式不仅能够推动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还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当前网络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在此背景下,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强烈,旅游出行不仅要满足个体的观光需求,同时文化需求也不断上涨。当前落后的乡村旅游产业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传统的经营方式也不能适应当前市场化的旅游发展形势[1]。当前乡村旅游正处在转型发展阶段,应该将品牌建设融入到乡村旅游之中,结合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品牌创新理论。从消费者需求角度出发,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的品牌建设道路,促进农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一,品牌个性化、差异化原则。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同质化严重,地区之间差异不够明显。因此,在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品牌差异化营销和发展,如“一村一品”战略。农村旅游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定位是农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挥特色区位优势,在乡村旅游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第二,系统设计原则。通过对乡村旅游品牌系统设计能够提升视觉形象和整体素质,有助于旅游者增强品牌的辨识度和认可度。在乡村品牌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服务质量和创新性,赋予品牌建设真正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内涵和特色服务。在系统性的前提下突出地方特色,从而更好的吸引消费者旅游观光。第三,可持续发展原则。品牌形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定位之初要综合研判地区区位优势,不能目光短浅,要从地区发展的可持续角度进行考量,因此,在品牌形象定位中,要将其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地区的资源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进行农村旅游品牌开发和建设,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实现农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融合。

(三)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主要内容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而品牌建设则是乡村旅游能否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的重要途径之一。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者提前掌握自身现有的旅游资源,并结合市场需求,明确自身定位,做好品牌营销和管理,从多个层面入手推进本地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首先,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要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和优势。地域优势和旅游品牌资源入手。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有效整合,坚持以人为本的旅游品牌建设理念,在经营模式上进行创新,实现乡村旅游产业转型。从乡村旅游品牌分类上看,可以分为自然风光型,依托于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农田景观,以及经济农作物所组成的农业资源,以此来塑造观光品牌[2]。还有民俗风情型,依托于本地的特色民俗风光,让旅游者有一种入乡随俗的感觉,从而打造新颖宜人的旅游品牌。还有一种是特色产业产品,依托于本地资源和特色产品品牌,为旅游者提供不同种类的旅游商品。其次,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从设计特点看,并不是单一性的设计,需要融入多重元素,因此在具体品牌设计中,对承接单位和团队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核心成员,既需要有一定旅游经验和旅游规划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怀,能够从旅游地区的特色,从长远战略空间策划,品牌吸引力等方面入手,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品牌设计。在品牌设计过程中,要对有一定的乡村品牌设计经验的设计者优先给予支持。设计出符合本地旅游文化特色,能够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旅游品牌,最终不仅满足消费旅游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还能够带动乡村地区产业发展。

二、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助力作用

乡村旅游发展必然会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来影响,特别是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首先,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地方经济发展。通过旅游产业带动能够为地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更多周围群众就业,实现农民增收前提下,还能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随着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带动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产业发展,实现农村服务和经营领域快速发展,最终增加地区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其次,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在带动餐饮和交通运输业发展同时,还带动了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等行业,不仅让旅游者能够欣赏到优美自然风光,同时还能够品尝到当地特色小吃,购买乡村特产和手工艺品作为纪念品,带给自己得亲朋好友,旅游产业带动商贸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产业链建设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再次,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助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就是具备良好的交通基础。为优化旅游环境,政府必然会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一方面为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特别是在垃圾处理、环境绿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政府一定要主动作为,积极投入。另一方面,随着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能够为农村旅游带来更多的游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四,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当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随着农村地区经济不断发展,乡村特有的地方文化和民俗正在逐渐被人遗忘,而改造后的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为此,应该注重乡村旅游特色文化建设,对各个乡村特有的风貌和民俗风情加以保护,在城乡融合发展基础上,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游览,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对乡村的历史文化加以传承和保护。最后,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旅游依赖于本地的自然景观,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对自然景观进行科学的塑造,防止过度破坏。另一方面,随着旅游者的不断增加,也带来了相应环境问题。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乡村旅游进行有效融合。同时要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居民环保意识,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知名品牌数量少,品牌水平不高。从乡村旅游发展时间看,我国乡村旅游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要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特别是在乡村旅游文化建设方面,更是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发展体系。当前,我会乡村旅游建设,还是仍然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自身品牌开发力度不够,乡村旅游与品牌建设之间缺少有效互动,品牌产品开发和推广都不到位,导致乡村旅游知名品牌数量较少。加之,乡村旅游自身产业链不够完善,能够让旅游者尽情游览的知名景点较少,很难带来经济效益。特别是在文化旅游方面,乡村旅游文化品牌投入不够,文化特色和品牌价值融合不到位,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品牌产品内容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普遍,乡村旅游开发缺少长远规划、特色不突出。很多旅游者在参加旅游过程中享受的内容和参与度都比较相似。都是以农家乐、农家庭院、农家采摘为主,特别是农家乐开发盲目性较大,政府对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和资金投入较少,导致产品相对单一,与旅游者多样化需求相差甚远。缺乏品牌化营销手段,品牌意识欠缺。在乡村旅游品牌打造过程中,没有从长远角度考虑,仍然将经济利润作为品牌打造的第一目标,在市场盲目引导下,各地方政府没有从自身区域特色出发,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乡村旅游基本特色没有完全打造出来。加之,产品结构类似、区域环境类似、宣传手段类似、产业规模类似,让旅游者走过一个地方,就已经知道其他地方的旅游特点了,完全丧失了下次旅游欲望。在品牌营销上,依然采用传统营销手段,多在传统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对新媒体利用效率较差,自身缺乏品牌意识,进一步弱化了乡村区域特色,同时也限制了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专业人才缺乏,宣传促销不尽合理。当前我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大多是由政府主导,旅游公司进行主体开发。特别是一些依托于自然山水的旅游资源开发,周围地区基本都是以农民为主,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进行开发过程中,需要让这些农民进行就业再培训,但培训效果往往不理想,导致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较差。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离不开产品营销,但当前乡村旅游在宣传促销方面不到位,在包装、营销策划等方面还缺少专业人才,难以将农产品变成商品,产生经济效益。

四、加强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建设,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

为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建设效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二者有效协同,进而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首先就应该对旅游品牌进行科学定位。

(一)明确乡村旅游品牌定位

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要想获得理想效果,首先就要明确品牌定位。而要想明确乡村旅游品牌定位,就需要对乡村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进行全面调研分析,通过量化结果提升定位的准确度和科学性。在明确乡村品牌定位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品牌建设,结合自身资源特点,打造自我品牌特色。此外还应该通过专门方法,对乡村旅游资源特点、影响力进行评估,为乡村品牌定位提供信息支撑,并在此基础上对品牌的名称标识、图案、口号进行确定。通过品牌定位和品牌建设,在市场上加以宣传引导,从而获得消费者青睐,让乡村旅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深挖旅游品牌文化内涵

乡村旅游品牌的价值与自身资源和文化联系相对紧密。因此,在深挖旅游品牌文化内涵过程中,要打牢旅游资源软硬件建设,并在此基础上从文化资源的内涵挖掘入手,培养符合消费者心中的文化品牌。同时,对现有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旅游文化产业链,创新旅游文化产品,实现从传统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向现代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建设过渡。一方面,在旅游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要以地区文化资源为基础,让旅游者体验到乡村文化旅游体验特色。另一方面要加大文化旅游营销力度,推出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既要让旅游者体验到乡村旅游文化特点,也要让旅游者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真正消费者和文化产品的购买者。最后,要不断培养和积累新文化。特别是要将民族地区的特定文化节日与本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结合,对节日旅游进行深入挖掘,定期举办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节目活动,提升庆祝档次和品质,进而吸引更多旅游者前来旅游,并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

(三)政府主导加大发展力度

政府一直以来都是旅游产业发展主导者,在乡村旅游还建设过程中,更应该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和主导作用,将乡村旅游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进行规划和部署,地方政府要统一思想,强化对旅游产业服务意识,让乡村旅游成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并在政策、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并明确区域产业定位与布局将乡村旅游发展融入进来,进行统一的战略部署,同时还要出台乡村旅游发展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支持措施,来推动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在传统媒体宣传基础,政府要引导和协调新媒体上积极推广本地区乡村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旅游者前来旅游,带动地区产业发展和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特别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更要将乡村旅游与地区经济发展有效融合,让乡村旅游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措施。要进一步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将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中小企业都纳入到产业链之中。并且为产业化发展创造新的平台,通过产业合作,将单一旅游经营个体发展成为旅游集团,从而减少乡村旅游个体经营者成本过高问题,解决好低端乡村旅游恶性竞争问题,实现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互补,推动农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注重旅游品牌营销推广

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一环,而要想将乡村旅游品牌推广出去,就需要加大营销推广力度。乡村旅游本土品牌建设是地方形象和文化的具体代表和体现,同时也是吸引旅游者来到此地旅游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当前,消费者旅游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不仅注重旅游消费,同时还需要精神和文化熏陶,因此在营销推广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还需要强调乡村旅游的文化特征和精神内涵,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展现乡村旅游的价值。旅游品牌营销是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当前乡村旅游品牌营销推广日趋多元化,因此在营销手段和营销渠道选择上就要更为科学合理,要实现传统营销和新媒体营销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集中推广和指向性推广,提升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品牌建设最终能够转化成为经济效益,但这一转化过程需要较长时间。这就要求融乡村旅游品牌,具有坚实的品牌保障,能够支撑到品牌效应转化为经济效益。因此这就需要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品牌危机管理,持续提升旅游品牌市场竞争力,始终让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处于不断创新前进之中,成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廖碧芯,张河清.全域旅游视角下博罗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17(01):48-53.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品牌定位;品牌管理

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总体布局。而乡村旅游作为以乡村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田园风光和生活风情为对象的一种旅游业态,其发展对繁荣乡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乡村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乡村振兴,然而乡村旅游竞争愈加激烈,乡村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柱,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特色,丰富其文化内涵,着重聚力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其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将会逐渐成为竞争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虽然品牌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远的、持续的规划,品牌建设的难度较大,但仍然要结合实际情况,为乡村旅游进行一个清晰的品牌定位,从更长远的角度来实现企业长久占领市场的目标,从而做好乡村旅游品牌管理。

一、建设乡村旅游品牌的必要性

(一)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建设乡村旅游品牌,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因为在建设乡村品牌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在人力方面,当地居民便是最好的选择,不仅促进了当地居民的就业,还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有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财力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可以吸引投资者加入,长期来看,既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也能使区域经济得以繁荣,同时带动酒店、餐饮、商业等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发展。

(二)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助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及旅游方式的发展,已从传统的走马观花模式向旅游体验迈进。为了提升旅游者体验的满意度,拉动经济增长,完善乡村交通、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旅游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为满足旅游者多元化的需求,特别是在交通、生态环境、信息网络等方面,政府需要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一旦旅游者保持了较高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会进行重复旅游或者口碑相传,进而也能加快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步伐,二者相辅相成。

(三)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发展乡村旅游也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融合发展与结构调整,因为乡村旅游在带动旅游、交通和餐饮住宿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和手工制品加工、物流和销售等行业的发展,不仅让旅游者欣赏到美丽的乡村景色,也让旅游者体验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特色小吃。购买到了特色的手工艺品和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通过口碑传递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或当地的商贸企业,从而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融合发展,因此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势在必行。

(四)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可以促进文化的沟通交流及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品牌具有不同于产品的情感表达、价值认同、文化品位等方面的内涵,各个企业在设计自己品牌的同时也在极力寻找各自品牌的情感诉求点,塑造自己品牌的文化品位,从而潜移默化引导人们的消费,品牌的文化导向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促进本土文化发展,而且能够增进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外来旅游者在旅游的同时,不仅能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还能将本土文化与自己所在区域的文化进行比较、学习与借鉴,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沟通。由此,在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对本地区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加以传承和保护。

二、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的困境

(一)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意识薄弱。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知名品牌数量较少,品牌经营者水平不高,仍然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旅游品牌建设意识薄弱,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和规划,只顾眼前利益,品牌经营理念滞后,没有认识到品牌的重要价值,从而导致了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据调查,经营者多以农村中年人为主,这部分人的思想观念陈旧,导致经营理念跟不上时代潮流,不能满足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在文化程度方面,据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业主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的占大多数,百分比高达81%,高中学历占小部分,比例仅为14%,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5%。较低的文化水平,首先不利于业主与游客之间互动交流与沟通;其次直接导致了业主在经营理念狭隘、管理标准化程度低的后果,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品牌建设内容单一,定位不清晰。乡村旅游出现了普遍的同质化现象,特色不突出,定位不清晰,品牌产品过于单一,多数经营者只是简单地将现有的农田、林地、果园、渔场、养殖场加以美化及其修饰,风格和模式千篇一律,局限于吃农家菜,住类似于酒店的民宿,经营模式雷同,缺乏趣味娱乐性和体验参与性,游客可游玩的兴致不高,地方特色不够明显,并且商业气息浓厚、跟风模仿现象非常严重,不能满足游客的个性需求。而且,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竞争激烈,功效趋同,配套设施及其环境较差,造成降价竞争现象常有发生。

(三)品牌传播手段单一,宣传力度不大。乡村旅游在品牌建设过程中,采用的传播手段过于单一,比如通过口碑、报纸、广播等媒体,这些传播手段较为单一,传播速度慢,传播范围小,没有对诸如微信、微博、短视频、抖音等新媒体的充分挖掘及应用,从而导致宣传效果不理想,这就造成游客无法快速及时地获取乡村旅游的最新信息,使得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印象还停留在同质化的那些产品及服务项目上。由于宣传推广工作不完善,导致品牌建设的速度就会慢。

(四)乡村旅游品牌整体形象不佳,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形象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形象就是口碑,能够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源,从而能不断扩大市场,带来经济效益,不好的形象则会给乡村旅游带来负面影响。目前已有的乡村旅游品牌整体想象不佳,存在着旅游设施不全,旅游景区环境不好,旅游产品质次价高,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较低等现象,游客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不高,因此游客的体验感不佳。

三、乡村旅游品牌建设途径与方法

(一)强化品牌意识,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从政府层面上,应重视对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对特色明显的品牌加大扶持力度,从全局上进行合理的科学规划,促进乡村旅游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可以与省内高校合作,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对企业进行专业指导,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对从业者而言,应该注重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重视在发展中遇到的短板,努力开发与乡村旅游相关的品牌产品,加大对优势品牌产品的保护与宣传,针对从业人员素质层次参差不齐问题,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从而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二)突出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建设乡村旅游品牌,首先就要对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进行精心设计,因为打造一个品牌形象的基础和核心就是品牌的形象设计。品牌的形象设计包括品牌名称设计、品牌标志设计及品牌文化内涵的建设。这些内容能较为直观地吸引游客,因此在进行品牌设计时,对品牌形象设计应高度重视,比如南京乡村旅游的“五朵金花”,无论是谷里街道周村牛首山脚下的“世凹桃园”还是汤山街道孟墓社区“汤山七坊”,都已经创建成省4星级乡村旅游区点,游客可以去看竹海、看桃花,也可以品农家菜,还可以与温泉来个亲密接触,都能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休闲体验。好的品牌形象能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因此在设计品牌形象时,给乡村旅游品牌命名时应有新意,易懂好记,突出文化内涵,突出情感诉求,能引起游客的注意和内心的共鸣,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丰富乡村旅游的产品类型,着力满足游客的休闲及精神需求,从而打造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三)提升乡村旅游品牌美誉度与忠诚度。品牌美誉度是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游客对乡村旅游品牌的一种好感和信任。乡村旅游品牌在游客心中的美誉度越高,其品牌形象越突出,进而也利于游客对乡村旅游品牌的忠诚度。因此,乡村旅游品牌在打造其形象的同时,不断挖掘品牌特色和文化内涵,不仅能使乡村传统文化价值得到重新认识,而且可以通过旅游展现出更为强大的新兴文化的生命力。因此,要结合乡村独有的文化内涵,打造出独一无二的美丽乡村。通过新兴媒体的宣传,改善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态度,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乡村旅游景观,完善乡村基础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超出期望值的较高水平的服务,不断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提升乡村旅游的美誉度,培养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忠诚度,从而塑造良好的乡村旅游品牌形象。

(四)对品牌进行准确定位,注重乡村旅游品牌的差异化、特色化及精品化。现代企业的经营之道就是企业要在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才能为自身确立形象,为产品赋予特色,打造与众不同的品牌差异化形象,从而以较为明显的特色吸引消费者。通过品牌定位,能够使企业更好地掌握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发展方向,乡村旅游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文化风俗优势等方面深入挖掘乡村之美,找准明确的品牌定位,使之与现有其他景区区别开来,通过一系列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走差异化战略路线,甚至塑造精品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例如增加游客对产品的参与性,产品参与性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也是留住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的方法之一。乡村旅游的独特性形成了城市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因此要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文化特点,提高文化品位,增强游客的参与性,设计出高质量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

(五)丰富宣传活动方式,加大乡村旅游品牌宣传力度。乡村旅游品牌要想提高知名度,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企业只有通过宣传才能打开市场,乡村旅游品牌也不例外。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众多企业都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促销,乡村旅游的游客主要是面向省内和周边省份,而且各地政府也都十分重视乡村旅游品牌开发与建设,因此乡村旅游可以通过线下搭便车的方式借助政府举办的乡村旅游活动进行宣传推广。线上宣传推广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当今时代,广告渗透进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商业活动离不开宣传,广告成为了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且越来越多地被消费者所接受,具有覆盖范围广、信息交互方式多样化、投放效率高等特点。通过社交网络App进行互联网广告宣传,用微信公众号进行信息推广,注册乡村旅游品牌官方抖音号,定期相关的有趣视频,让更多的人知晓和传播,使之成为网红打卡地点。另外,还可以通过热门的旅游App平台(如携程、飞猪、途牛旅游等)进行网络宣传。

(六)做好乡村旅游品牌的管理。要发挥好乡村旅游品牌的作用,实现乡村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做好乡村旅游品牌的管理。一是做好乡村旅游品牌的保护工作。政府、村及企业三方共同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以便共同保护好乡村旅游品牌、生态及已有的文化资源,以避免资源浪费,资源过度开发、品牌被抢注等。二是维护好乡村旅游品牌。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建立品牌来之不易,因此更要维护好品牌,从而提升品牌的内涵,使品牌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熠熠生辉。三是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品牌。乡村品牌创立以后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环境和游客需求的不断变化,乡村旅游品牌也不能因循守旧,要不断融入新元素,汇集新思想,注入新活力,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品牌的内涵建设。

四、结语

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强化品牌宣传,设计完善的旅游品牌形象,建立有针对性的网络资源或者依托已有的网络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拓宽旅游营销手段,进行乡村旅游品牌的精准营销。这就要求政府及乡村旅游从业者不断开阔思路,树立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意识,打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品牌,在品牌建设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做好品牌的维护、创新和发展,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品牌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葛江徽.盐城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0(02).

[2]唐小翠.全域旅游视阈下的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探析[J].百色学院学报,9(05).

[3]孔繁嵩.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展望[J].品牌研究,9(11).

[4]陈博.产业兴旺战略下陕西省乡村旅游品牌建设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0(08).

[5]蒋琴,吴学成.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9(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