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数字教育

乡村数字教育范文精选

乡村数字教育

乡村数字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视联网数字乡村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基层服务

1引言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我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2视联网赋能数字乡村的建设目标

视联网赋能数字乡村的建设目标是基于视联网技术,参与建设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平台融合省、市、县、乡、村多级治理体系,以数字化治理为基础,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继而实现数字乡村的整体构建目标。

2.1加速数字基建,发展数字农村

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智慧乡村,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依托新一代信息网络,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实现科技兴农,形成农村经济新业态。

2.2提升公共服务,统筹乡村治理

多级、多层业务联动,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依托新一代信息网络,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乡村医疗、法律、教育等公共服务统筹。

2.3深化基层党建,政务协同联动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政务服务,推进村务管理数字化和乡村治理服务精细化,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

2.4加强应急管理,提升发展质量

深入基层,在防灾、救灾薄弱环节建立适合的应急管理体系,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引起的潜在风险,满足疫情防控需求,提高农村的抗灾水平。

3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及难点

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以数字化转型驱动乡村生产方式、乡村治理方式和乡村生活方式发生变革。以数字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聚合生态,共同创新,突显“可视、可管、可用”的业务价值,从底层终端设备到数据中心平台,结合实际乡村业务应用,实现端到端全场景的整体方案设计。经过数年的全国试点推广,各地在数字乡村方面做出了大量积极有效的成功探索,但在深化推进数字乡村信息化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亟待解决。

3.1数字基础设施薄弱,数字化普及度不足

城市与乡村间以及乡村之间的互联数字基础设施有待提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需要互相促进才能助力基层乡村的数字经济发展。

3.2缺少顶层规划设计,难以统筹系统建设

存在一定程度资源分散问题,导致出现多系统间、多部门间的数据资源分离。在各地域、行业、部门之间形成了各自为政的现象,无统一顶层规划及设计。

3.3视频沟通机制不良,缺少统一沟通方案

缺少统一的音视频系统方案以联合各级横向部门,存在沟通效率低、工作进度慢等问题。

3.4横向部门联动缺乏,联合办公协作不畅

缺少单一平台或系统对各级、各部门间信息实现安全互通,整合难度大,不利于资源与信息共享和工作的协同处理。

4视联网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的应用设计

平台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依托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安全优势、网络设施通达基层乡村的覆盖优势,整合区域医疗、教育、法律、心理等资源,优化服务供给,为助推乡村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新样本。视联网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系统架构如1图所示。视联网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遵循统筹规划、集约建设、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原则,应用服务采取模块化设计,可按需建设。视联网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主要包括资源层、网络层、支撑层、应用层。资源层:最大化复用业务协同单位的建设成果和全国防返贫信息监测系统等现有资源,实现数据互联共享、资源整合应用,为平台提供底层数据。网络层:依托视联网统筹接入电子政务外网、物联网、4G/5G无线网、行业专网、互联网等业务网络,为各类视频和数据资源提供接入和共享交换服务。支撑层:将网络层接入的各类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通过AI和大数据处理后,形成农村生产、生活和管理的数据集,全面支撑上层应用和服务。应用层:包括智慧农业、乡村治理、公共服务、应急管理四大基础服务,10多个可选业务功能模块。

5视联网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的功能简介

5.1智慧农业应用

(1)农业培训。平台将视联网视频会议管理、音视频资源与农业技能培训、农作物培训、畜牧养殖培训、电商平台培训、普惠金融培训、农产品议价定价会商等农乡视频业务进行有效整合,实时管理大规模视频业务,发挥视频双向交互优势,可针对不同角色和所属的工作范围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管理,助力农村人员技能提升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2)农业信息监测和研判。主要包括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乡村特色产业数字化监测和农产品市场数字化监测等内容。实现多级资源融合共享和数据汇聚,通过大数据技术、可视化技术进行多维度的数据可视化分析和呈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精准化生产指导、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5.2乡村治理应用

(1)智慧党建。包括党员队伍管理、党组织管理、党建活动组织管理、党员教育活动和统计看板等党务信息化管理和党组织建设等内容。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开展党务工作,提高乡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体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2)矛盾调解。矛盾调解是“自治”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德治”“法治”成果的一种优秀体现。以落实小事不出村为工作目标,创新完善乡村矛盾纠纷多元化、一站式解决机制,结合基层数字化治理,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事件的发生。(3)“互联网+政务”。主要包括准营准办、补助申领、社保医保办理和办事指南等内容。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构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为企业、民众提供一站式政务办理服务。

5.3公共服务应用

(1)健康乡村。将数字化信息技术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为村医提供前端处置的智能化诊疗工具,提供贯通式的分诊模式,解决区域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乡村地区带来优质医疗资源,提升乡村医疗服务的普惠性和通达性。(2)公共法律服务。运用网络服务、远程视频服务模式,促进优质资源向农村辐射,全面提升乡村公共法律服务水平。联动归属地最近的相关司法机构和律师资源机构,将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与司法所一体规划、一体建设、资源共享。

5.4应急管理服务

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AI等新技术,联通视联网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数据系统,对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进行管理和处置,实现灾情有效预防、应急事件迅速解决、应急资源高效利用。

6视联网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的技术优势

6.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充分利用视联网现有覆盖优势,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通过对各级、各部门资源与信息的统一整合,提供强大的跨部门沟通、跨地域协作、跨职能协同的业务交互能力,大幅提升乡村基础服务效率。

6.2自主可控安全加固

视联网技术具有自主可控、深度融合国密算法加密技术等安全优势,符合《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密码法》要求,可对数据生产、采集、处理、传播全链条提供保护,防止非法窃取、修改和泄露。

6.3异构兼容灵活建设

视联网具备极强的协议兼容性,能够融合各种通信协议,兼容多种网络系统。依托其兼容性和广泛覆盖优势,各地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匹配平台、网络、业务模块的建设需求,最小化建设成本投入,最优化服务供给输出。

6.4资源集约,精细管理

实现了基层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有效提升了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使“数字民生”真正具有“数字决策、数字管理、数字服务”的内涵和支撑,为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区域规划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支撑。

6.5协同服务,增长效能

通过统筹协同各级政府部门与社会机构资源,实现高效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促进乡村治理水平向效能型、服务型转变。

7视联网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的价值

7.1构建乡村发展新路径

加强数字乡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居民可以便捷获取外部世界的信息变化和发展经验;同时,信息化服务普及、公共信息服务水平通达、网络扶贫开发,能够让广大乡村居民共享先进发展成果。

7.2提供乡村发展新样板

充分发挥视联网技术的网络协同效应,将优质的社会资源向下级地区导流,加速补齐地方公共服务短板,建立数字乡村服务体系,开展党建教育、政务代办、远程医疗、公共法律服务等业务。

7.3开拓乡村振兴新思路

从组织建设、乡村治理、公共服务、安全保障等多个方面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可实现业务办理可视化、指挥调度扁平化、工作运行高效化。利用视联网技术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协同发展,促进基层“智慧”治理。

7.4打造对口帮扶新模式

在现有视联网网络资源基础上,接入乡村振兴局及相关单位,采取“手拉手”、对口帮扶等方式,以视频通信为核心,更广泛、更高效地开展教育帮扶、医疗帮扶、产业帮扶、文化帮扶等服务,打造对口帮扶“新模式”。

8结语

乡村数字教育范文第2篇

一、充分认识实施“数字乡村”工程的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和突破口,实施“数字乡村”工程是推动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措施。

(一)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并将其列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十大策略之首。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推进农村信息化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信息服务”。总理在全国信息化工作小组会议上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要紧紧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信息化进程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和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表明农村信息化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村生产水平的重要作用。

(二)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在科技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以信息化带动农村现代化、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将会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把宽带网络延伸到农村,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主要农产品市场信息、就业信息,向农民推广新型农业科学技术;用信息技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的交易及出口;指导农业生产经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服务;通过信息化加快农村行政、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等,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我们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21世纪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将引发农业的第三次革命。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将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关键措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能否抢抓工作主动权,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依托信息和知识的巨大潜能,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由此,我们必须看到,要使我州农业产业在国内外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必须依靠广泛的、全方位的信息作为支撑。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就不可能及时得到有效信息,得不到及时有效信息,就难以作出科学决策,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抓好信息化建设对促进我州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农业农村工作的迫切要求。我州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但面对农业、农村、农民日益增长的形式多样的服务需求,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体系建设上,县级以上网络建设较为完善,但是也处于分散和各自为政的状态。乡镇以下的信息网络严重滞后,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困难很大;在队伍建设上,乡镇信息服务人员不稳定、素质不够高,村级信息员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普通信息多、特色信息少,大路信息多、实用信息少,外地信息多、本地信息少,农民群众采用信息效果不够好等等。这些突出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尽快加以解决。特别是现在,我州广大农民群众对省、州内外的市场信息、价格信息等需求十分迫切。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把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信息及时传送到千家万户,对于解决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意义尤为重大。通过“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我认为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要通过研究开发适合我州农业特点的农业信息系统平台,加强对州内外、省内外、国内外农业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和开发利用,促进市场、资源、技术、生产等信息的共享;二是要通过研究开发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信息系统成果,为政府决策、市场开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和提高农民素质等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三是要通过提供从生产领域向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的信息服务,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资源信息和政策法规信息等全方位信息服务。

(五)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自然条件差,山高坡陡,居住分散,经济落后,农业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严重滞后,农村最基层的情况和上级的政策措施常常不能及时的上传下达,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省委省政府对此十分重视,白恩培书记提出建设“数字乡村”的构想,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并作出重要批示;秦光荣省长、李纪恒副书记就组织实施、经费安排等作了指示和要求。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数字乡村”工程作为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和标志性工程,列入当前的工作重点加以推动实施,省级财政今年还专门安排了专项建设资金,快速推进全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我们德宏州的情况也与全省一样,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远远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各级各部门都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全力以赴把这项利国利民的大事抓紧抓好。

二、明确目标,建立健全“数字乡村”信息网络

(一)指导思想。我州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州农业农村信息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搭建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的广泛应用,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文化等信息服务,实现乡村信息网络化、政务公开化、服务社会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目标。根据省的要求,我州“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目标是:紧紧围绕我州“四村五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中心任务,2007年全面完成50个乡镇、336个村委会、2834个自然村的建设任务,形成覆盖州、县市、乡镇、村四级,连接所有乡村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学校、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的农业农村信息网络;2008年在巩固提高现有网络的基础上,逐步向村组延伸,形成更为健全完善、上下联动的信息网络体系。

(三)“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重点

1、建立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从上到下都要建立一个能满足农业宏观调控、微观导向和农村社会化服务要求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基础信息网络平台,满足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的需要。一是整合我州现有农业农村信息网络资源,建立一个农业农村经济综合信息主干网,成立州级农业信息网络控制中心,上联省和国家有关网站和相关部门,下联各县市信息中心、乡镇信息站、村信息小组、涉农部门、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整合涉农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使之成为凝聚力和信息集散力最强的农业骨干网。二是州县建立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现有“农业信息网”基础设施的优势,发挥农经部门点多面广,联系千家万户、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经纪人队伍的优势,达到有一套好设备、有2-3名专职信息员、有一套信息服务制度、有一条对外信息收集系统的“四个一”标准,有效开展信息服务。三是乡镇成立信息服务站。安排2-3名专职信息员,负责辖区范围内所有信息的收集、和运用。四是村级建立信息服务点或设信息员。与村委会、活动站、图书室等公共服务场所相结合,确定一名信息员,制定信息服务站建设和管理制度,负责信息的上报和指导农民群众有效使用信息。五是推进广播电视、电话和互联网络的延伸,基本实现广播电视覆盖农户达到95%以上,电话普及到自然村达到80%以上,互联网延伸到各种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

2、加快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我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少、质量差,农业信息网络的辐射范围小,共享性差,影响了网站质量和信息的有效利用。必须大力加强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研发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更好地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同时,要加快实现州、县、乡三级基础性、公益性、综合性、关键性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步伐,让农业信息网络一经建立,就能快速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县乡两级应迅速组织熟悉政策、业务能力强的专职工作班子和队伍,深入村组收集农村社会经济、人文地理、政策法规、农业生产、农情气象、农用物资、农产品市场、乡镇企业、实用技术、科技成果、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疫病防治、扶贫开发、财务管理、专业合作组织、劳动力转移、名特优产品等涉及农业农村各方面的信息资料,认真进行筛选分析、加工整理后,录入汇集到数据库,及时进行在线查询,上网。

3、积极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其目的在于通过信息的有效运用,快捷、高效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方式,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载体和其他行政手段,方便迅速地把信息传递到广大农民群众手中。经济发达、农民素质较高的地区,信息建设以推行计算机网络化为主,拓宽信息提供的范围与提高信息的质量,让群众接受网络信息服务。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农业农村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覆盖到乡镇,再通过有线电视、广播、小报、黑板报、财务公开栏等渠道把信息传送给农户。特别是要通过信息、信息查询、信息咨询、网络宣传、网上办事、网络教育等功能和形式,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供求、农业生产经营、新农村建设、种养技术、经营管理、政策法规、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通过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和在线上网查询等方式,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地决策农业农村工作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4、是以信息化推进产业化发展。努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以政府的信誉和强制力为保证,以宽带网络为手段,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绿色、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用网络把家庭小农经济分散生产的农户联系在一起,实现农业企业运营和农产品的品牌营销,进而带动我州的名特优产品的规模发展和产业升级,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信息化的教育和普及,尽快提高农民素质,分类指导,提高农产品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根据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在信息服务上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产品信息服务。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要加强宏观政策和市场中长期信息预测分析。对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从产业、产品品种、品牌等不同层次,到产前、产中、产后不同环节,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对有潜在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实行信息服务先行、将其潜在优势尽快转变为现实优势。同时要鼓励行业协会、专业农协和各种合作组织,积极开展专业信息服务,适时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提高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现代化水平。

三、强化措施,努力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开展“数字乡村”工作步骤的要求,我州试点阶段的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目前已进入全面的实施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各级都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作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纳入中心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加强领导,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州级已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办事机构,并实行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挂钩联系责任制度和“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明确落实工作责任。各县市都要成立“数字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确保“数字乡村”工程顺利进行。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紧密配合,制定规划,广泛宣传,克服困难,培训骨干,加强指导,开展评比,认真组织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二是建立机制,增加投入。为切实抓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省政府今年安排5600万元专项经费,每个乡镇补助3--5万元;州级财政匹配50万元,每个乡镇补助1万元;各县市也要匹配资金,加大投入,高质量地完成好我州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任务。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开展以奖代补,调动各级各部门搞好“数字乡村”工程的积极性。还要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多渠道增加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投入。

乡村数字教育范文第3篇

一、加强对现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管理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构于整个校园设施的智慧互联上,所以要重视包括校园信息网络、智能安防、智慧教室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具体包括学校和教师拥有的教学资料和配套的支持资料等。对现有资源的管理,一要多渠道获取资源,增加资源总量,可以学习国家、省、市、区优质的数字教学资源,鼓励师生们共同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资源库;二要及时更新现有的资源库,在内容上保证与现有年级、学科资源配套齐全,不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尽量做到丰富,满足不同教师的备课需求;三是注重资源共享,通过建设共享渠道,实现教师之间、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促进共同进步。

二、加强教师的信息化培训

对信息化教学的直接使用者进行培训是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此类培训的课程设计,培训内容虽然包含理论、技术和整合应用层面,但应该把重心放在大量的实践操作课程中去,重点解决乡村教师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乡村小学中,教龄长、对信息化不敏感的教师占多数,针对他们的培训要有的放矢,可以结合多种方式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以达成培训的实效。加强培训的同时也意味着教师们正视信息化的发展与学生的需求,努力地改变教学观念及方式,让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老师在课堂上尽量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课堂教学。同时,在设计教学案例、制作教学课件时,合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三、创设教育信息化的客观条件

硬件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乡村小学可以开设多媒体功能室或者电脑室等,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现代信息技术,扩宽眼界的同时增加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对于乡村义务教育学校而言,教育信息化的统筹、建设也需要专业的人员负责。乡村小学缺乏相应的人才储备将会影响义务教育的质量。

四、善于运行信息化教学方式

乡村数字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能时代;公共艺术;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以浓厚的地域气息、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轻松的游玩方式赢得了大批游客的青睐。为贯彻落实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提高乡村经济水平,改善乡村居住生活环境,扩大乡村人员就业,保护地区乡村民俗与文化,要利用好乡村本地资源做好乡村旅游建设。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缺乏创新,没有形成自身特色,管理水平低下,因此许多地区的乡村旅游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产业。乡村旅游景区作为人员流动量大、公共活动频繁的公共区域,公共艺术作品的设置尤为重要。

一、研究背景

(一)智能时代背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高新科技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出行、旅游、消费等生活方式,各行业都在积极顺应时代变化进行产业升级与转变,以适应越来越快的技术革新以及消费市场的变化。2019年5月16日,国家主席在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1]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应用于工业和信息科技中,也逐渐与艺术相结合,革新了艺术创作表达的形式和运用的材料,极大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现状。乡村旅游是指“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农民日常生活与环境以及农村民俗风情为资源,融观赏、参与、休闲、度假、休疗养、考察、修学、科普、美食、娱乐、购物等方式于一体的专项旅游活动”[2]。自2014年政府在颁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至今,政府一直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成为旅游的热门选项,以2019年上半年数据统计为例,国内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15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数的49%,营业收入0.86亿,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30.9%,可见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远大。乡村旅游之所以吸引众多游客在短假期内去游玩,是因为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人们长期处于压抑的工作氛围下,身心都需要一个远离紧张环境、放松心态的地方。乡村不同于喧嚣的城市,有自然宁静的环境,是放松休闲的好去处。其特色的地域文化也是吸引游客选择乡村旅游的理由之一。我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孕育出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旅游特色。短途的乡村旅游适合包含各年龄层次的家庭出游,老年人与儿童可接受度较高,可满足各个年龄阶层的出游需要。通过乡村旅游,孩子们能体验到乡村的劳作方式与生活氛围,这对生活在城市中的下一代具有一定教育意义。乡村旅游带动了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建筑和文化等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农民的就业,提高了乡村经济水平,也极大改善了乡村的生活环境。

(三)智能时代下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概念一直处于发展之中,现阶段受智能科技影响,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断创新,形成了跨学科、多角度的合作。国外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我国的公共艺术与新媒体、数字化相交融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虽发展时间较短,但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国内的数字化公共艺术发展也日渐成熟,新媒体、数字化、大数据在公共艺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智能科技加强了公共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带来的变化不仅是传统公共艺术作品中观众对作品的感受,还增加了作品对观看者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多感官的反馈。

二、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日渐成熟,乡村景区公共服务加强,配套环境建设逐渐完备,并且公共设施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景点项目缺乏创新。如何依托景区自身特色进行创新是乡村景区发展目前面临的紧要问题,现阶段我国多数乡村旅游景点都在景区建设上缺乏自身特色,模式化的景区形象设计使得各地的古村古镇形式类似,让人产生感官与体验上的疲劳。网红打卡形式的景点也存在同样需要创新的问题,例如网红玻璃桥、网红悬崖秋千等游玩项目,通过社交媒体的宣传短期内确实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但引起多地景点模仿导致相同形式泛滥,网红打卡景点以形式的新鲜感吸引人群,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使景区的游客数量降低。因此,我国乡村旅游景点如何做出自身的特色创新是长期发展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景区管理不科学。目前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与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设施的设置规划、景区景点的分布、人流的流向动向规划管理、游客来源分析都没有切实的依据,导致在景区运行上效率较低,游客在景点游玩时也会产生不良的体验,对景区的未来发展造成影响。因乡村景点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来自周边乡村的农民,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要做到景区的科学化管理,并及时对景区的实时情况进行应变和处理难度较大。让乡村景区做到科学管理,促进景区科学发展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三)销售产品单一。现阶段乡村景区销售特色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缺乏吸引力。现阶段许多乡村旅游景点售卖的特色商品主要以当地的农产品和商业化旅游纪念品为主,难以激起消费者购买欲望。在现如今物流便利、农作物种植技术日渐发达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超市、网上购物平台等渠道购买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农产品,并且因种植技术的发展农产品也不再受季节条件的限制,所以单纯地依靠本地农产品和没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和意义,难以拉动消费。如何让乡村景区销售的各类产品具有民俗文化和艺术的内涵,拥有独特性才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重点。

三、智能公共艺术带动乡村旅游

以智能的公共艺术装置或设施吸引游客互动,使传统的乡村旅游结合科学技术的手段,通过公共艺术的形式来体现。在继承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过程中,形成新型乡村旅游方式,给予游客焕然一新的互动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智能科技的参与使艺术作品的设计周期和过程缩短,可依据传统节气、民俗节日、纪念性活动等进行周期性更新,以增加景区吸引力,提高设计效率,节约大量人力与能源。新颖的科技结合公共艺术装置给游客带来新鲜体验感,增强公共艺术作品与观众的互动性与参与性,同时赋予其一定的实用功能。通过数据分析以及新媒体互动技术对乡村内的公共艺术设施进行定期的创新,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一)新媒体交互体验。新媒体公共艺术是通过电子传感器,对游客的动作、表情、声音等信息进行记录,由互动装置接收到游客的互动信息进行分析,并通过动作声音采集器、数字处理器经电子屏幕或投影等媒介,形成动态影片、图像、声音、光影等形式的反馈,是当前新媒体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形式。互动装置与观看者形成了行为、感官的互动,增强了公共艺术设施的互动性。通过新媒体技术来实现公共艺术装置的互动,可以提高游客的参与度,丰富其游玩的体验感。在乡村景区内运用新媒体技术设置公共艺术装置,设计需融合周围乡村环境,结合地方特色,做到作品与周边环境的呼应,保证作品艺术的审美,让游客在互动的乐趣中同时受到艺术审美的影响。

(二)大数据收集分析。通过在景区设置公共艺术装置进行大数据收集分析,及通过“刷脸”识别、指纹采集等装置的设置对游客进行大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其中包括对游客年龄层次、来源地区、职业、教育层次、对旅游景点的期望等信息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记录游客在景区内的游玩轨迹,分析人流动向,以及人流汇集的高峰时期,为景区的游玩路线规划、景点设置、景区工作人员配置、公共活动的规划产生相应科学合理的对策提供依据。通过游客购买产品数据分析景区文创及特色农产品的购买情况,分析哪些商品更受游客青睐,以及吸引游客购买的因素,例如颜色、包装、文化、形式、价格区间等产品信息,并将数据结果运用于旅游商品的再开发中。利用数据反馈信息准确把握游客的消费心理,从而对景点的环境、旅游产品、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做出及时的调整与反馈。

(三)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新兴领域,其核心是构建数字化环境,并让体验者可以借助某些特殊的设备和数字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使得体验者产生真实的感觉,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据获取、分析建模、绘制呈现、传感交互四个方面[3]。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设立VR体验馆,通过软件编程,可以完成当地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的场景重建,让人在虚拟影像中感受此地独特的建筑与文化,使游客能够沉浸式体验当地的生活与民俗风貌,增加感官的冲击。也可以运用虚拟投射技术还原特色的空间或景色,激起游客的兴趣,增加体验的真实感。

四、结语

乡村旅游建设是近年来乡村建设的重点,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政策优势,要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从多角度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思考。智能时代下的公共艺术设施借助各种程序、软件、设施、新媒体技术可以做到便捷地设计与更新艺术作品。在当前智能时代背景下,利用好科技与电子信息手段,结合公共艺术表现形式为乡村景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新的活力,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方向。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EB/OL].(2019-05-16)[2020-06-01].

[2]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4):572-576.

乡村数字教育范文第5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意见》(云政办发〔*〕134号)和《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抓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意见》(昭政发〔*〕38号)和省、市“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结合实际,经县人民政府54次常务会议研究,现就我县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作如下通知:

一、充分认识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

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根据新时期“三农”工作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全省信息化、数字化、电子政务和“数字*”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数字乡村”工程是一项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过文字、数据、图片、视频图像四种表现形式,全面、真实、直观地展现乡村风貌、基础设施、自然资源、农村经济、特色产业、人口卫生、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政务公开、存在问题和发展重点等现状。“数字乡村”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及时了解农村基层的基本情况,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科学决策;有利于及时向农民提供政策法规、科技知识、市场供求等有关信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有利于改造传统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实现农民增收,促进乡风文明,加强民主管理,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我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较为滞后,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信息设施落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实际应用水平低、涉农信息资源分散、信息队伍建设不适应发展需要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就显得非常迫切。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协调服务,努力把“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完善农业和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中的应用,全面提高我县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1.政府牵头,市场运作。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推动“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有序开展。同时,要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鼓励合作与竞争,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坚持统一标准,依托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结合国家实施的“金农工程”等项目,整合各部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要建立分工负责的有效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强化优势互补,努力形成全社会推动“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合力,加快项目建设。

3.统筹规划,注重实效。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要在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础上,坚持统一规划,循序渐进,逐步完善,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数字乡村”工程的系统操作要简便易行、方便使用,信息要贴近实际需要,及时更新补充。要加强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4.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选择信息化基础较好的村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试点,以试点先行,做到典型示范、积累经验、完善功能、先易后难、逐步推广,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三)建设目标

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8月下旬全面开展建设,到今年10月底前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县,连接县、乡、村的“数字乡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和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图文并茂的网络信息服务。

三、建设内容

(一)抓好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建设

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总体要求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科学规划、统一标准、规范栏目,加强信息资源采集、开发利用,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乡村概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监测防治、林业、水利、气象、扶贫开发、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通过文字、数据、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全面展示和反映全县以自然村为起点和建设重点的农村基本情况。具体要求是通过数据采集和图片采集,全面反映乡镇、村委会和自然村的基本情况(按附件1—5的要求和内容进行采集)。

(二)抓好“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我县“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以全省统一的“数字乡村”工程信息网为依托,项目建设与“金农工程”等项目有机结合,利用电脑、电视、电话、广播、手机短信等方式,构建“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重点对乡镇、村委会、自然村三级子网进行建设,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信息网络体系。“数字乡村”信息网络栏目的设置,既要考虑科学合理,又要做到易懂、实用(具体设置按附表6的要求进行)。结合实际,我县目前的村级网络终端建设首期安排在白鹤滩镇的莲塘、库着、黎明、七里、北门、可福、迤博7个村委会和其它乡镇政府所在地的15个村委会,其余村委会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建设。网络建成后,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和整合信息资源,推动涉农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共享,防止各自为政,避免重复建设。要提高信息的权威性、实用性、实效性,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抓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以乡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以又好、又省、又快为方向,整合现有资源,抓好综合利用,进一步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延伸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一个覆盖全县,连接乡、村,涉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经营大户,集采集、分析、预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四)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管理服务信息化

“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建成后,在有条件的地方,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广先进的农业智能生产管理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等方面技术在农田基本建设、农田作业、良种工程、农作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造林绿化、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应用。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作物栽培管理、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疫病监测预警、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管理等服务系统,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应用。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的新思路,加快普及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科技、建设、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治安等公共事业中的应用,促进农村管理服务的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提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步伐。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数字乡村”工程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来抓,把“数字乡村”工程纳入信息化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建立责任制度,强化督促检查,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领导、措施、责任“三到位”,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确保建设任务按时完成。县人民政府已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政府分管联系领导任副组长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组,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具体负责抓好全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组织、协调、指导、制定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和组织项目实施等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和工作机构,落实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及时做好相关协调工作,确保“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二)严格把关,确保质量。

1.坚持部门负责制,严把数据质量关。数据质量是“数字乡村”工程的生命。“数字乡村”工程的采集内容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事业等方方面面,要把好众多领域、众多数据的质量关是任何一家部门都难以做到的。因此,为确保采集数据的质量,县直各有关部门都要从自身职能出发,对乡镇采集的数据进行严格把关(具体把关任务分解见附表7)。未经把关的数据不能输入信息网络平台;已经把关但把关不严致使“数字乡村”工程在接受省、市验收中出现问题的,要按照谁把关、谁签字的原则,追究谁的责任。各乡镇在数据采集中要坚持客观真实、实事求是的原则,提供的数据绝对不能想当然和凭空捏造,一定要据实填报和客观采集。若弄虚作假,一经发现,要按照《统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严肃处理。

2.坚持“三统一、一集中”,严把整理录入关。根据所建网站栏目设置对文字、数据、图片的要求,为了使采集到的数据资料和图片资料统一规范,便于收集、处理、编辑、录入,在技术上采取“三统一、一集中”的方法进行规范操作。“三统一”是指《巧家县“数字乡村”建设情况调查表》统一、《照片收集标准》统一、《文字处理模板》统一;“一集中”是指文字、图片编辑录入集中。各乡镇要严格按照“三统一、一集中”的要求进行操作,县直挂钩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及时解决,以确保“三统一、一集中”技术措施实施到位。

3.坚持转段验收制,严把阶段质量关。为了把好各阶段的工作质量,确保“数字乡村”工程的整体实施效果,各阶段的工作从第二阶段开始要实行转段验收制。即,本阶段的工作完成后,乡镇人民政府必须向县领导组办公室写出自查报告和验收申请,经县领导组办公室审核验收后,方能转入下一阶段的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在审核中必须尽职尽责,坚持即到即审,绝不允许推诿扯皮和拖沓延误,一般要求在接到乡镇的验收申请后,在3天内要作出答复。

(三)明确职责,协调配合。

我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实行“政府领导、部门指导、乡镇实施”的工作机制。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和乡镇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好“数字乡村”工程的实施。农业局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并处理领导组的日常事务工作,将“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纳入信息化发展规划,搞好工作指导,提供技术支撑;通信管理部门负责牵头各通信企业,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改部门负责将“数字乡村”工程纳入重大投资计划,并审定相关投资项目;财政部门负责落实“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补助资金,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县委党史研究室、县统计局、交通局、公安局、城管局、规划局、水利局、林业局、民政局、民宗局、扶贫办、教育局、卫生局、经贸局、气象局、人力办、文体局、供电公司、合管办、交警大队等部门要负责相关信息的核实、整理、交换,以及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服务;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农村地理、农村地籍等信息系统的建设、推广和服务;宣传、通信、广电等部门负责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平台等基础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宣传工作。各乡镇负责数据采集、照片拍摄、图片收集处理、文字编辑录入等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逐级细化工作目标,层层明确工作责任,确保按时完成“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任务。

(四)突出培训,建设队伍。

县农业局必须对县直部门抽调参加“数字乡村”工程的业务人员和各乡镇的业务骨干进行培训。所有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通过测试合格后方能上岗。乡镇的业务骨干接受培训后,要对本乡镇所有参加“数字乡村”工程的业务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农村信息员队伍,提高数据、图片采集、分析、整理、文字图片编辑和录入工作能力,为“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五)加大投入,全力保障。

为确保“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县政府根据各乡镇的工作量,决定拨给一定工作经费(具体安排见附表8),并配备一台电脑和一台数码相机(所配设备必须用于“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绝不能挪作它用,并要落实专人管理,如发生人为损坏,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涉及到的文本材料、图表等由领导组办公室统一印制后下发各乡镇。各乡镇也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多形式充实设备(可以考虑租赁等),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同时,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大投入,不断拓宽建设筹资渠道。

(六)政府主导,齐抓共管。

为了加强对“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的指导,形成县乡齐抓共建的局面,我县的“数字乡村”工程实行县“四家班子”领导联系责任制和部门挂钩制。县“四家班子”领导负责指导、检查、督促所挂钩联系乡镇的“乡村数字”工程建设(挂钩联系乡镇按照《中共巧家县委关于调整县四家班子领导挂钩联系乡镇和帮扶贫困村的通知》(巧通〔2006〕25号)执行);县领导组成员单位要建立挂钩负责制度(具体挂钩安排见附表9),尽全力帮助挂钩乡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与乡镇共同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全面实施。各乡镇也要实行乡镇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制,把责任落实到人、任务分解到人,从而形成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和工作合力。

(七)先行试点,稳步推进。

县里已在金塘乡进行了试点,金塘乡的试点经验各乡镇要认真学习。各乡镇也要选择具有一定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就信息采集先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后全面推开,达到少走弯路、稳步推进的目的,确保整个“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八)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对“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宣传,积极展示建设成果,推广成功经验,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增强广大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者的信息意识,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关心和支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九)及时更新,永续利用。

“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提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其目的是全方位地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的信息需求,为领导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因此,信息的更新速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字乡村”工程的建设不是一劳永逸,而要根据发展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及时对数据、图片、文字等进行更新,以保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农业部门和各乡镇要建立制度、形成机制,确保该项工作能正常开展。

五、工作步骤

按照省、市“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会议精神和市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实际,我县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年7月1日至8月20日)。主要是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开展县级试点,制定方案,召开动员培训会,为“数字乡村”工程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信息采集阶段(*年8月21日至9月30日)。其中,8月21日—25日,各乡镇要制定方案,召开动员培训会;8月26日—31日,各乡镇要完成试点村的数据采集工作,并报县领导组办公室审核;9月1日—20日,各乡镇要完成所有村的数据采集工作;9月21日—30日,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完成对所有数据的审核工作。县直部门对数据的审核工作,可结合实际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由各乡镇报县领导组办公室,再由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审核;二是由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组成审核组到各乡镇进行审核。9月1日—30日,各乡镇完成图片的采集工作(采集图片的质量由领导组办公室负责把关)。

第三阶段:信息平台建设阶段(*年10月1日至31日)。完成所需文字、数据、图片、视频图像的整理、编录、处理及基本网页制作并上网运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