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课程

音乐课程范文精选

音乐课程

音乐课程范文第1篇

蔡元培在音乐教育的方法上主张灵活自然,不要机械刻板。他说:“儿童本喜自由嬉唱,现在的学校内,却多照日本式用1234567等,填了谱,不管有无意义,教儿童去唱。这样完全和儿童天真天籁相反。……实则我们中国,也有箫、笛等简单的乐器,何尝不可用?不要事事模仿人家,终不免带着机械性质,于美育上,就不可算是真美。”也就是要求搞音乐教育的人,要从儿童的天性出发,遵循音乐教育的规律,根据我国自己的国情,因地制宜地用民族乐器代替西洋乐器进行音乐教学。

2.力求音乐课程体现出是培养听觉的音乐艺术

黄自深信在适当的环境与训练中可以发挥人爱好音乐的天性,欣赏的目的在于保持这种天性并发展它,同时也体现出一种生活的需要。而欣赏又分为:知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理智的欣赏三种层次。丰子恺也提出“宜以声乐为基础,以器乐为本体”的观点,并主张在小学阶段以训练唱歌为主,到了初中阶段就可以在兼顾唱歌的基础上,适当地兼修一些器乐,以提高学生器乐的鉴赏能力。他说:“艺术必以感觉为主而思虑为宾,艺术的美主要在于感觉上,思虑仅为其辅助。……至于音乐则本质上与思虑关系更少,几乎全是感觉的事业了。”他们都主张用感觉去理解音乐,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在激起感情共鸣的同时,使学生获得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音乐课程教学侧重不同

曾志曾说:“既用西谱矣,而不知乐典,不知教授法则,教授者无从下手。”因此从他参与学堂乐歌的活动开始,就在理论工作方面付出了相当多的精力,他认为:“乐典者,乐之法也。不知其法,岂可事其事?即或事之,失一己之名誉犹小,遗后学之误讹大也。”他编撰的《唱歌教授法》《风琴练习法》《乐典大意》《和声略意》等是我国最早问世的音乐教学法及音乐技术知识方面的论著。

陈鹤琴认为教授儿童的音乐应游戏化、生活化。因为只有在形象生动的音乐教学游戏中,才能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完成对音乐的理解,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促进智力发展。他教学实践的音乐内容都来自儿童的生活经验,并与国语、地理、劳美、体育等科目结合起来,同时注入家庭和大众生活的材料,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熔于一炉,使音乐生活化。

李抱忱觉得音乐是种美感教育,除了要符合时代的现实需要,也要注意实现人的身心正常发展的目标,这才是他指的“正常乐教”。他以抗战时期为例,教授的、欣赏的都是抗战性质的歌曲和乐曲,针对这种情况他说:“只有正常的乐教才能给予国民在精神上正常的调剂,情感上正常的发泄,心性上正常的培养和心理上正常的观念。”这里他谈的不仅是音乐和时代的关系,其实也已经涉及到了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的问题。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他编写的儿童剧充满生活情趣,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出发,以儿童歌舞剧的形式,由儿童自己演,自己唱。他常常采用神话和寓言的题材,把动植物人格化,并注入科学、民主和爱国精神,使儿童的天性得以发挥,美感得到启发。尤为重要的是,具备丰富民族民间的音乐修养,使他创作的曲调亲切、优美,蕴含着十分浓郁的民族气息,使儿童从小就在音乐的熏陶中滋生了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4.对教材的不同理解

萧友梅指出学生对音乐学科缺乏兴趣的原因在于“词句与乐句不能针对”,而且音乐多为小调音阶。所以萧友梅创作的学校歌曲,全部都采用五线谱或同时与简谱对照,并配有钢琴伴奏。他的教材出版意味着学校歌曲从选曲填词的学堂乐歌转变为国人创作的阶段,在音乐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质平指出:简谱与五线谱的翻译过程中常常不明调性,改变了乐曲本来的旋律,违背了乐曲作曲的方法。声音和人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乐曲的旋律须纯正高雅,要讲音乐的价值,不可专讲声音的好听。小学的音乐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应该有用本国曲调写的歌曲,但尽量不要用那些不健康的民间小调。而作曲的人也要规范自己的作曲,扎实地运用和声学、乐式学、作曲法等技术,不能胡乱写曲。

5.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而教学

沈心工认为:“大约十一二岁以内之儿童,音度恒高。过此年龄则身体发育之期将至矣,一经发育,音度即低。”(在变声期内不可唱歌)因此要求教师要遵循学生的生理特征,不可忽视儿童音域的问题,让他们用最自然的状态学习唱歌,用最佳的方式领会歌曲中音乐的内涵,以达美感教授之目的。

萧友梅就学生的接受能力说:“斟酌先后,大约较长之歌词,及歌曲与伴奏不同者,均应最后教授,对于未能辨调之学生,自应先教授调号较少之曲,调号多者均应缓授,且于学生未认熟甲调之先,不宜即授乙调,防混乱也。”意味着教师须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斟酌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识谱、辨别调性等),循序渐进教授。

刘质平也就学生在小学和中学不同的生理特征,谈道:“小学音乐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发展儿童活泼的天性、涵养和爱的感情,所以教育的分量重,技能的分量轻”,“初中音乐科教学的目的,那教育和技能两方面,是并重的,一方面涵养美的情感和融合的精神,一方面养成识谱和唱歌的能力。”就是说在具体教授音乐课程时要依照学生在各阶段的生理特点,使其达到相应的程度,不可急于求成,只有遵循这种音乐教学规律,才能真正实现音乐的美育功能。

当然,在音乐教育界还有很多音乐教育家,在20世纪上半叶有过很多教学成果,阐述了很多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只是本文限于篇幅,只能择其较有代表性的教育家,把他们的言论归纳总结,以作参考。

参考文献:

[1]俞玉滋、张援《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俞玉滋、张援《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音乐课程范文第2篇

动画音乐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在动画专业中增设音乐欣赏与制作类课程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动画音乐专业师资和动画音乐制作人员极其缺乏,所以增设此类课程也迫在眉睫。电影是一种视听语言,声音和画面紧密相连,乐器演奏的节奏与动画画面中的节奏是相辅相成的。音乐和画面的同步契合更能增强动画画面的节奏感,增强画面的艺术表现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动画音乐课程的设置可以改善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的缺陷,完善视听艺术手段的结合,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提升音乐素养,培养完美的审美感知能力,为制作动画音乐提供技术支持,为动画配乐,配音,声音编辑、音效等声音的制作创造前提条件。总之,动画音乐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课程的设置非常必要。

二、动画音乐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方案

动画音乐课程可以分为两大类:欣赏类和制作类。欣赏类建议课程:《电影音乐配乐》、《动画音乐鉴赏》、《电影音乐史》、《音乐作品欣赏与分析》、《中外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流行音乐概论》等;制作类建议课程:《音乐编辑》、《配乐》、《midi制作》、《录音》、《声音后期制作》、《混音》、《音乐基础与视唱练耳》等相关课程。由于动画专业的学生缺乏音乐的基础知识,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低年级以鉴赏类为主,主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高年级可开设相关制作、编辑类的音乐课程。这样,动画专业的学生首先可以培养他们从声音的角度全面的制作视听的艺术品。培养他们有能力认识和了解什么样的画面应该配合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音乐才是最理想的声音效果,让他们懂得如何欣赏音乐,如何全面的欣赏动画作品,建立声画结合的配乐思维。通过鉴赏类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们积累大量的音乐素材,了解他们的类型、风格、速度、情绪,可以适时的编辑、改编甚至重新配器使原本的素材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从而加以利用(取得版权许可后)。通过制作类课程的开设,学生们可以初步掌握声音的编辑方法,音效的制作方法,音乐和声音的录制方法,音乐制作的基础及后期合成等相关知识,提高动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作动画的完整性。

2.动画音乐教材的选择

教材建设工作是高等院校的一项基本建设工作,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巩固教学改革成果、提高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动画专业的教材应该更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动画音乐的教材要注重其基础性、通俗性,涉及范围广,而且适当的要引入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和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以下列举了几个覆盖面较广,内容较基础和论述较通俗的教材,这些教材涵盖动画音乐基础、鉴赏、制作,较全面的对动画音乐进行了系统的编写。(1)全国高校动漫游戏专业骨干课程权威教材《影视动画音乐概论》海洋出版社出版张建翔、孙林、肖珣编著(2)《影视动画音乐-基础欣赏与制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赵竞、尹章伟编著(3)《影视音乐》浙江大学出版社陈斌、程晋编著(4)《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曾田力雷伟编著(5)《电影配乐完全指南———影视配乐的艺术与商业》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戴维斯(美)著,刘捷译

3.教学软、硬件的配置动画音乐课程

音乐课程范文第3篇

这些课程体系对学生的技能有一定的帮助,但已与现阶段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这与培养目标的错位与学院的分科教学有很大关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大致包括音乐素质和音乐技能两个方面。这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在声乐教学上,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幼儿园人才的需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儿歌,学会自学儿歌,并能够演唱和编排儿歌;在舞蹈的教学上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基训外,还应该在幼儿园的舞蹈创编上大下功夫,让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实践中根据需要创编舞蹈;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弹和唱是分不开的,我们必须在钢琴教学中将弹和唱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自弹自唱的能力,并以发展学生即兴弹奏能力为最终的目标。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

传统音乐教学的评价标准过于主观、模糊,优劣衡量没有定量标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评价标准应该结合音乐课实践性强的特点,多方位抓住实践教学过程与职业活动的内在联系,在正确的课程目标的指导下采用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绝对性的评价外,还要把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作为一个相对性的评价标准,全方位科学的评价包括校内、校外实训评价。校内实训的评价包括学生掌握的弹、唱、跳的能力,通过课程考核、技能展示、竞赛活动等多种途径对学生技能进行评价;校外实训评价包括学生的校外实习和见习,每一学期学校应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去实训锻炼,并有专业的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使教师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情况,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

三、完善音乐教学实践体系

音乐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课程:德育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人,育人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教育»中说:“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为、有视对社会的奉献为其第一要义的个人􀆺􀆺教育就是忘记了学校中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德育其实一直贯穿当代整个中国教育的始终,九年义务教育的思想品德、高中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肩负了德育的任务。而这些通过机械强化、反复练习的知识点恰恰是爱因斯坦口中容易忘记的教育。中学被老师们用种种理由“剥夺”的艺术课和大学的第二课堂———课外实践活动都是使学生“不容易忘记”的德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是艺术课和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创造美和感受美的能力。被选入课堂或者实践活动的音乐都必定符合“美”的标准,即善意的意图、有价值的内容及道德教育的目的。学生在音乐中体会到的“美”的感受才是“忘掉”一切学校教育之后所剩下来的东西———善良、合作、健康、情怀、志向,等等,这就是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最好切合点。

一、高校音乐课程德育功能之缺失

传统德育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填鸭式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具有明显的“语义性”特征。普通高校的音乐课程教育与传统德育分离,多偏向于音乐学科教育,注重音乐技巧、音乐表现,德育内容淡化或缺失现象严重。

(一)现象

1.高校音乐德育实效性的低迷造成高校德育时效性

低迷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为主,专业设置学科主义强。(2)现在的各种教育改革几乎都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而忽视了教育对象“人”。(3)教学评估注重物化的评比,例如教学设备、课程设置、就业率、升学率等。德育自然而然成了“政治任务”,不能不做,但是要在不耽误课程学习的条件下做,这是很多高校音乐德育的现状。而德育在高校几乎是辅导员的事情。专业老师管教学、辅导员老师管学生工作,这是高校明确分工的具体要求。而在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专业不匹配的大杂烩现象严重,辅导员老师各类专业的都有,普遍存在思政德育功底不扎实、音乐德育认识不够、教育学生力不从心的现象。所以,对于“德育育人”这个教育的最高目的,很多辅导员教师经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普通高校的音乐课堂专业意味

强音乐课程德育的目的是通过艺术教育活动传递给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目前,普通高校音乐课程的定位依旧是以传授音乐知识为主,德育的观念性不强。例如,在常见的公选课———声乐艺术课、音乐理论课等课程中,教师通常侧重于音乐的专业性,课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师指出学生音乐技能上的不足,并给予指正:而纯粹的音乐赏析课,教师会收集各个时期或各个派别的代表曲目,让学生扩大曲目量,或者教师会从音乐演奏、演唱版本的不同来引导学生分析、鉴别音乐,从而达到训练“音乐耳朵”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德育内容渗透性不强,音乐内涵与音乐德育功能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二)原因

1.学校德育工作部门和落实人群不统一

传统的德育拘泥于理论学习,学校部门设置按功能分离,绝大部分高校承担德育的部门为思政部,例如在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了高校德育的主要课堂内容,承载着德育知识传播的重要职责。而高校执行德育的主要部门是各高校的学生工作处,落实人群是各院系的辅导员,这就导致了部门分工和具体落实不统一。

2.大学生对德育兴趣的缺失

兴趣是影响学生对教育内容认可度的关键。在教师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认可—接受:不认可—排斥。一方面,高校普遍开设的德育课程多以理论灌输为主,脱离学生需求,导致学生主动性差,接受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音乐课程过于强调主流音乐,盲目排斥非主流音乐。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时期,教育者会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筛选教学内容,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不受不健康文化的侵蚀。但是,简单地以“根正苗红”来评价音乐,那无疑音乐就失去了最有魅力的部分———艺术性。从教育的角度来讲,被教育者“好心”过滤了的音乐,也无法真正被受教者接受,通过音乐来渗透德育也就只是纸上谈兵。一首歌曲是不是高雅音乐,不能简单地以主题思想来衡量,音乐的创作手法、和声走向、曲式调性都可能成为学生关注并感兴趣的内容。事实上,非主流音乐不能等同于非道德音乐,想当年那些被视为靡靡之音的邓丽君歌曲,也并非毒害了我们:当下流行的各类音乐选秀节目也扮演着传颂、教育、引领的重要角色。例如中国好歌曲,很多参赛选手把中国元素融入现代创作,在宣传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美德方面远比教师单纯地说教来得更有效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事实上,时代感强的非主流音乐往往灵敏地捕捉了社会内质,这些音乐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及社会公众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二、高校音乐课程德育功能之重拾

德育一直在学校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却相对独立的位置,德育绝不可能是思政教师的专利,它必须贯穿于每一门学科的教育中。而音乐教育和音乐活动在高校受欢迎程度高,传播能力强,在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相互协作能力、培养社会主义公德心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作用。因此,音乐德育对授教教师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一)提升音乐素养,突破专业圈

“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用音乐情感作为德育的载体,在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德育实效等方面都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音乐教师在不违背音乐艺术规律的同时,不能仅仅关注对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潜移默化地达到音乐德育目的,着眼于学生艺术素养与德育素养的双重可持续发展是音乐德育课堂的教学重点。音乐德育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音乐专业功底,更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及良好的德育素养。同时,教师在教材选择、教学重难点分析及教学过程处理上都可以有意识地融入德育的内容。这里的“可以”融入不等于“刻意”融入,渗透德育要有艺术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建议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保密,不要让学生认为你在给他实施教育,而是在和他交朋友。音乐课堂的本身是培养学生艺术感受力,音乐是美的艺术,声和形都可以使聆听者获得内部感知。例如肖邦的«英雄»,如果课堂只是从文学教义方面来讲解爱国、革命、英雄主义,不免显得苍白,如果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恢弘的气势、强劲的节奏、庞大的曲式,即使学生想回绝都无法摆脱音乐美所带来的精神洗礼。音乐德育功能区别于单一德育课堂的特殊性就在于用音乐来表现时代背景的政治意义。

(二)结合音乐社团建设,营造德育氛围

校园活动是传递社会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多样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学生社团是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实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强化音乐课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结合,在音乐社团活动中充分发挥音乐德育的渗透功能,既是音乐课堂德育渗透性的补充,也是校园德育文化活动的有效手段。课堂是音乐教育的理论支撑,而实践主要依靠课外音乐活动来完成。音乐社团承担着校园音乐活动的绝大部分任务,相对于校园自发组织的音乐活动,有着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特点,因此,社团活动融入了最具代表性的校园人文环境和学生精神状态,是德育中音乐实践的重要载体。通过音乐社团活动,一方面能从音乐选择性上有效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例如学生在自主选择音乐活动的同时,会倾向于选择走在时代前列并且音乐艺术感强的作品,这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另外,把音乐社团作为原点,能高效传播、发散积极的、向上的价值观,在完成音乐活动的同时提升学校德育的成功率。例如,合唱合奏集体协作精神的培养、红歌比赛爱国主义情怀的升华、音乐活动策划实践能力的提升、节目排演奉献精神的锻炼、舞台表演美育情感的融入等,都是德育的有效内容。

三、结语

音乐课堂的德育功能就是“通过艺术本体意义的挖掘来实现艺术的外在工具性目的􀆺􀆺达到本体论与工具论的良心统一”。音乐教育与德育相结合是交叉学科研究的分支,两者既要相互联系共同服务于“教育育人”这一基本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又要相互借鉴,互补长短。音乐课堂不仅要完成艺术的本体意义,提升学生审美体验、陶冶学生情操性情,还要发挥正确引导行为、完善自我管理、塑造良好人格的重大外在工具性功能。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要跳出专业圈束缚,增强德育的自觉性,丰富教育手段,将品德教育融入音乐课堂。同样,德育工作者要多接受音乐艺术的洗礼,扩大音乐储备量,多了解音乐内涵,在“晓之以理”的德育中,做到“动之以情”。

参考文献:

[1]马达.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音乐研究,2009(6).

[2]蔡永海,王芸.论新时期高校育人为本与和谐心灵的提升[J].辽宁大学学报,2011(4).

[3]王小琴,徐继开.论音乐的德育功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8).

音乐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理念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的,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以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产生音乐审美的渴望。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二、新课程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1、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生动的思想内涵。在普通高职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首先抓好课堂上视唱练耳、节奏等各种基本功的训练,为合唱教学提供先决条件。在合唱教学的训练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合唱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现如诗如画的意境或史诗般的气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多声部丰富美妙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合唱还能使学生最直接、最简便地走进音乐世界。参与合唱活动,既是合唱者欣赏感受音乐,又是合唱者(二度)创作音乐的过程,从而能够得到多层次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利用电脑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电脑音乐系统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必将对现行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传统的歌曲教学往往是教师弹琴、伴奏、范唱,学生跟唱、模唱的方式。尽管目前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让死板的教学方式有所改观,现在的歌唱教学可以有统一的教学参考磁带和教学用光盘课件,但并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冲击学生的听觉神经。利用Soundforge母带处理软件的音频采集、变调、速度变化等功能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二次创作。经过电脑音乐制作加工的音乐课件,丰富多彩,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学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变化,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保持在高涨的状态,对每一次的练习都很期待。

3、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声乐教学中,“创新”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创新因素融人“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声乐教师肩负的重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歌与舞是相互融合的,学生通过对舞蹈的视觉接触能认识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深远意义,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置于舞蹈的氛围中,亲身体验音乐的美丽、歌舞的结合。欣赏歌舞也是理解音乐意义的重要部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乐曲内容需要,伴随音乐教学生一些动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中融人音乐意境之中。

4、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创造力的培养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内心情感,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可先要求学生选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然后请学生为歌曲设计伴奏,并请他们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笔者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逛庙会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词语,学生听出这是锣鼓声,马上就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咚咚”的出现,敲响了手中的锣鼓。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教室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笔者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做着动作,仿佛是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正在翩翩起舞,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