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思想论文

文化思想论文范文精选

文化思想论文

文化思想论文范文第1篇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在企业经营与发展中,根据职工的思想状态与工作状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职工进行先进的思想教育,促进职工不断地用积极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来,不断地提高企业的俄经济效益。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有效结合的重要途径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不断的增强,能够更好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能够不断地促进企业员工形成群体意识,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好地平台。企业文化倡导企业要有一种催人向上的精神,这些精神主要包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等,这些精神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枯燥,方法模式陈旧,这些旧体制与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完全不相适应,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的平台正好解决这一问题。企业文化假设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不断地得以丰富与深刻,使的思想政治共做与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断地提高。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不断地拓宽。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人们再单单的追求经济利益,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塑造员工的集体行为。企业文化要促进员工向心力不断增强,培养全体员工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企业文化需要规定企业中统一的道德标准与行为方式,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最带限度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促进劳动效率与经济效益不断地增强,这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样就会避免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分离的现象,促进企业良性的发展下去。在现代管理体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促进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要大力培育企业精神,形成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道德观及信仰与理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营造一种公平公正,有利于工作全面开展的氛围,促进员工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中不断地促进自身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因此,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的载体,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丰富内涵,还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工作思路。

二、企业文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共开展的途径不断地创新

企业文化不是那种硬性规定的规章制度,它需要员工自觉地遵守,是一种自觉地行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的措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提出一些新的对策。首先,企业文化能够促进精神与物质的紧密结合、相互融合,企业文化中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按两个方面,能够促进思想理念与经营方式的紧密结合,在企业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作用的时候,就更好的解决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其次,企业文化能够促进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结合,将管理制度中强制型的制度逐渐的变成员工能够自觉遵守的制度,补充了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空乏。另外,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的管理理念与价值观念的统一,促进员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不断地增强,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佳偶方面的不足之处得到弥补。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三、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可能。首先,企业文化在观念上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在理念上的一种创新,这就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指导。其次,企业文化在方法上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的载体,不断地丰富内容。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更好的载体,能够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时代性与针对性,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方法与途径,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替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及核心竞争力不断的提高,经济效益不但增强。

文化思想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借鉴

1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绝,是由其自身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其所具备的时代特点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并吸收了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逐渐形成的,是既恬静、和平又积极进取的文化,而包容、承顺则成了此种文化的核心特征。也正因为中华文化能够承顺前代、包容外来,所以她才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在这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管理思想便是一朵晶莹剔透、翻滚涤荡的浪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总起来说分两大类。其中一类属于宏观管理的治国学。所谓的治国学就是探讨治国方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国平天下是一个终极目标,因此其中也就不乏关于探讨治国方略的思想。这些治国思想虽然在传统社会中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它却指导中国历代统治者完成了诸多辉煌的治国实践。从西周时期的“成康之治”到汉代的“文景之治”,从唐代的“贞观之治”到清代的“康乾盛世”,中国传统的治国管理思想无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妙用;另一类是治生学,就是探讨人生哲理、修身养性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家立业乃至治国平天下,没有好的修养是办不到的。因此说:“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治生学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教派、学派的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又主要体现在儒、兵、道、法四大家的文化当中。

2儒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和孟子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论语中讲“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体现在管理思想上便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治人”。儒家思想把生产管理的主体———人,推到管理的前沿,符合现代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要点。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是《论语》,共20篇,492章,是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其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在中国封建社会,孔学占统治地位两千余年,已充分说明孔孟之道管理思想的魅力。中国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标榜说:“吾半部《论语》可治天下。”足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当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孔子的管理思想再度被人们所重视。日本工业之父涩泽容一的起家就靠“《论语》加算盘”,已故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也是靠《论语》来管理并发展企业的。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在现代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完全可以继承发扬《论语》中的思想精华。《论语》中的管理思想的要点有如下几点:

2.1“和为贵”的思想。

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和”就是和气、合作、和睦、和谐。强调“和”就是强调对人际关系的调整。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而在三要素中人和为上。对于治生来说,和气生财。在一个企业中只有做到“和”,讲团结、讲协作才能使上下级之间关系顺畅,平级之间不互相掣肘,共同努力,创造利润,实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治国来讲,和能兴邦,只有建设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理顺公务员、人民和人民代表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一国安居乐业,国富民强。

2.2“中庸”的思想。

中就是正,庸就是融合。中庸讲得是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不是和稀泥。任何矛盾都有两个对立面,但两个对立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解决矛盾就是把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中正确的东西提炼出来,并将其融合在一起,使事情得到一个较为圆满地解决方式。在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管理中,过于偏执是最简单、甚至是最愚蠢的做法,往往会导致事倍功半的后果,而如果能“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找到事物之间联系的统一的方面并将其融合,则有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德治”的思想。

孔子在《论语》中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统治者要以道德来治理政事、教化万民,就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固定的方位,群星都会环绕在他的周围”。在管理问题上,不论哪种模式,就其本质而言,都可归入文化和制度的范畴,这是两条基本的管理路线。道德属于文化的范畴是上游,法制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下游。二者一上一下、一软一硬、刚柔相济不可偏废。而德治作为一种管理思想的提出,始于孔子。无论是什么团体,他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较团体成员更为高尚的道德水准,只有如此才能赢得下属的爱戴,其政令的实施也才能更加通畅。所谓“政者正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这个道理。

2.4“礼治”的思想。

儒家学说以“仁”为最高的思想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即所谓的“克己复礼以为仁”。在具体做法上要求不同的人都要立足自己的角色说话,按自己的身份行事,也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这个道理。在一个团体中各级管理者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都履行着各自的责任,有的需要统观全局,有的需要独挡一面,有的需要具体执行。处于不同位置的管理者,充当的角色不一样,但都要按照他们各自的“礼”来行事。只有这样,这个团体才能为着一个共同目标,井然有序地安排各项工作,坚决彻底地执行每项任务。

3兵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兵家文化在中国起源于春秋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代表作是《孙子兵法》。该著作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所著。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后被吴王阖闾拜为上将,率军伐楚,大获全胜。《孙子兵法》在军事上的贡献世界各国是公认的,可与二千二百年后德国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相媲美。军事离不开管理,管理又可从军事中借鉴宝贵的经验,在我国以《孙子兵法》

为代表的兵家文化内涵了极其丰富的管理思想。

3.1不战而胜的思想。

《孙子兵法》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

“百战百胜不算最高明的,不经过战争而使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制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制胜,再次是动用武力来制胜,而强攻敌人防守最坚固的地方则是最下策”。作为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目标,不能强攻硬取,在制定一项工作计划时,要先进行成本和利润分析,看看所得到的产出是不是能够补偿成本获得利润,否则便得不偿失了。在进行成本利润分析之后,还要寻求一种最节约、最有效的方法去完成任务,蛮干必然付出较高的代价,不会获得较高的回报率。

3.2重视战前筹划的思想。

兵家提出“庙算”的思想,所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这就是强调在战前要进行周密的谋划和详尽的部署。

谋划越周密,部署越详尽,则胜利的把握越大。

作为国家或企业在推行一项政策前也要进行周密的谋划和部署,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情况。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管理者就可以运用先进的电子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对一项政策的实施进行沙盘推演,或者模拟实验,从而预先估计政策实施所带来的效果,并提出修正意见,改进政策措施。

3.3分级管理管理思想。

兵家提出“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庞大的团体进行管理首先要进行分级,增加管理层级,缩小管理范围,使之符合有效管理的实际要求。管理层级也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管理信息的有效传达;管理层级又不能过少,否则又会使管理者管理的范围过大,超出其自身能力的要求。如果能进行合理的分级,再庞大的团体管理起来也能得心应手,运作自如。

3.4因变制胜的思想。

兵家主张“因变制胜”。《孙子兵法》说: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转化者,谓之神。”意思是军事就像水流一样没有固定的模式,能够根据敌方的情形变化而变化的才能叫做用兵如神。山间的溪水缓缓流淌,经过一个狭长的地带,它就变得狭长,而经过一个开阔的地带,它就变得开阔。一泓清水,用一个圆形的容器去盛它,它就是圆形的,用一个方形的容器去装它,它又变成方形。因此,管理行为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和陈规,只要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改变管理策略,最终完成管理的目标就是成功。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要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的改变来改变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在现代管理经济学中,这种变化的管理策略的制定和执行称之为动态博弈。

4道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楚国人。他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的史官,职位低微,但却能看到周朝收藏的许多文献,这对老子思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子的唯一著作是《道德经》,也称《老子》,只有5000多字,但言简意赅、观点明确、论证严谨。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哲学中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涉及管理原则、管理环境、管理策略和管理者自身修养等多个方面,其中“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

4.1“效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

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观点反映了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道”即规律,而规律又是来源于自然的。管理者要想做好管理工作就必须顺应自然规律,以自然规律为基本原则,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以完成管理目标。而要遵循自然规律就必须尽量减少人为的干涉,于是老子又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通过“无为无不为”、“必先为而后至于无为”的方法,以期实现“明刑至于无刑,明赏至于无赏,百职不戒而举,万事不劳而成”的最终目标。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求管理者不要过多地干涉被管理者的行为,只给被管理者营造一种规范,使被管理者在规范之中自由行事,这样才能发挥管理的最高效率。在市场经济改革当中,政府便应当成为一个无为的管理者,不去直接干涉企业和消费者等市场主体的生产消费行为,而是通过制定法律制度的方式营造一个和谐、有序、顺畅的市场秩序,并辅之以税收、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的各项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市场出现问题时进行及时宏观调控。只有这样市场的效率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生产力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

4.2创造清静安定的管理环境。

老子主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就是要求管理者必须为管理工作创造一个清静的管理环境。如果在管理环境中充满了嘈杂的噪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必将影响决策;另外,如果在管理环境中充斥着个人的主观欲望,而缺少清静的理性思考,那也必将使管理策略的制定失去方向。因此,管理者要想创造一个清静的管理环境,必须要减少外界事物的干扰。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弱其志,强其骨;虚其心,实其腹。”通过减少人们过分的主观欲望,来净化管理环境。

4.3以退为进、以弱胜强的辩证管理策略。

老子的思想中包含许多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并由此提出了后发制人,柔弱胜刚强的辩证管理策略。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说明物极必反,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是水滴石穿,能够不动声色,击穿顽石的东西又非水莫属。事物发展到极点后必然要向对立面转化,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要不断地变换管理策略和方法,以退为进、以弱胜强、后发制胜。

4.4管理者谦恭、温和的修养。

老子对管理者的个人修养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如“不敢为天下先”、“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要求管理者居上谦下,时时处下、事事居后,不要让自己高高在上,而应永远谦恭、温和像山谷、大海一样容纳万物,从而获得被管理者的爱戴和尊敬,使其政令能够得到顺利地贯彻实施。

5法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后经演变形成体系。法家坚持以法为中心,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主张“尚法不尚贤”,认为管理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健全的法规制度作为保障。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年韩国的贵族,著有《韩非子》一书,现存五十五篇。韩非总结前代法家思想实践,提出了完整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管理理论,对于现代管理也有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

5.1法、术、势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韩非之前商鞅强调“以法治国”;申不害强调“以术统臣”;慎到强调“以势驭民”。所谓“法”就是管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所谓“术”

就是权术,也就是管理者的管理技巧;所谓“势”就是管理者所拥有的权力。韩非子认为,作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将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管理者要依靠自身所拥有的权力制定规章制度,如果没有背后的权力,规章制度就不会真正生效。在规章制度颁布以后,还要运用一定的管理技巧去引导被管理者遵照规章制度办事,只有如此才能实现迅捷高效的管理。超级秘书网

5.2重利富国的经济管理思想。

法家的经济管理思想重法而不重德,重利而不重义。韩非认为,只有规章制度确定下来不再变动,人们的利益划分才能明确,权责才能清晰,监督才会有效,人们才会有更高的热情去创造经济效益。只有人民百姓富裕了国家才会富强。

5.3“法治”优于“人治”。

韩非在论证“法治”优于“人治”时,举传说中舜的例子。舜事必躬亲,亲自解决民间的田界纠纷和捕鱼纠纷,花了三年时间纠正了三项错误。韩非认为此法不可取,“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也就是说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现实中的错误是无限的,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纠正错误中去,就不可能使天下绝大多数的错误都得到纠正。

作为一名有效率的管理者则应当制定法规并公之于众,违者依法纠正,管理工作就方便多了。

5.4法规应当公开、平等。

韩非子还主张管理法规应当公开、平等。即实行“明法”、“一法”原则。“明法”就是“著之于版图,布之于百姓。”使整个管理范围皆知。“一法”即人人都得守法,法规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任何法外特权。“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各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不能游离于法规之外。

6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管理思想更是灿若群星,不经过系统地研究和探索无法一一摘取。在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面前,任何一名学者都不得不肃然起敬,研究起来也应本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严谨态度,从而继承先贤绝学,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为现代社会管理服务。本文仅从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中的某些侧面以管窥豹,以期抛砖引玉尔。

参考文献:

[1]冯达甫。老子注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01

[2]金池。论语新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09

[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孙子兵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5-01

文化思想论文范文第3篇

所谓的新媒体就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继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主要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文化的生产方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文化的转型和跃升。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给媒体技术带来了改变,还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新媒体文化的发展把人们带入了一个高度压缩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打破了现实和虚拟的界限,成为当代社会一种流行的趋势。从目前的局势上来看,我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5.06亿,几乎每个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手机网民的数量已经突破10亿,成为用户数量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新媒体的存在已是社会发展的潮流。

二、新媒体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目前的发展局势上来看,新媒体虽然发展势头较为良好,但是其负面作用也不能忽视。新媒体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草根性方面,这一特点就会导致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这与意识形态一致性的指导思想并不吻合,因此对新媒体文化进行统一管理和监控的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健康发展。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信息数量大,并且较为杂乱,不能够分辨信息是否属于真实。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随意性和隐秘性的特点,手机信息、网络信息的数量十分庞大,并且内容杂乱,因此信息接收者根本不能分辨自己得到的信息是否属实,容易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从另一方面来看,新媒体提供的信息鱼龙混杂,既有先进的思想,又有危害国家稳定的思想,给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第二,能够对主流意识造成巨大的影响。新媒体文化是互动的双向性的,因此,网络也可能成为民众发泄不满的渠道,这一现象会给新媒体文化的健康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重的挑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能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机遇。首先,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出现扩展的情况。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此项工作经常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新媒体文化的发展却突破了这一弊端,能够让信息用户随时随地接触到新的教育信息,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次,能够促进教育的手段更加丰富。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手段主要是开报告会、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等,虽然这些方式各有所长,并且能够给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提供必要的支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方式的优势都无法与新媒体文化相提并论。新媒体的发展可以在网络上通过电子邮箱、社交软件等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教育的手段。最后,新媒体文化能够使沟通更加深入。由于网络属于虚拟的世界,因此人和人之间可以用匿名的方式参与到政治思想教育中来,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新媒体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策略

新媒体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必要的文化平台,被赋予了教育的意义。想要真正实现新媒体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新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有效沟通作用在网络的世界中,信息处于复杂和开放的环境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和声音,同时也会出现不同的价值观取向,给网络参与者的思想造成了冲击。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新媒体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学会通过网络这种途径来倾听被教育者的心声,解决被教育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育者可以借助网站、博客、QQ、贴吧等形式,设立专门的工作团队,来解答受教育者人生中面临的困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文化思想论文范文第4篇

1.1“微文化”概念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微文化”则是在这个时期人们逐步构建的精神环境,文化理念从精神层面体现了个体微观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理念。

1.2“微文化”特点

1.2.1简洁简洁性是“微文化”内容方面的重要特点。例如,微博对上传的字数限制就是不超过140个字,而微电影则是介于半分钟和三分钟之间。这些要求能够促使上传者对语言更加精炼,从而为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提供少而精的文化内容。这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1.2.2自主性“微文化”源于个人互联网技术,其是为所有人服务的。无论是微博还是微电影,上传者都不需要满足特定的身份或者条件,微博的人人平等。这样,充分地体现出来“以人为本”理念。

1.2.3信息共享微文化中,充分地体现出了互联网的开放性,人们只需要借助互联网相应设备就可以参与到“微文化”的构建中。在“微文化”的参与过程中,人们不需要知道彼此的真实信息,就可以对他人的信息进行浏览和评价,并且,还可以将自己对某些事件的看法表达出来,并与他人共同讨论相关问题。这些充分体现出“微文化”的开放性和信息资源共享性。

1.3存在意见领袖当前,“微文化”的传播方式经常会成为某些强权阶层的利用工具,其借助某些信息的吸引“微博”用户的广泛关注,并在充分地讨论过程中,有意对讨论方向以及思想观念进行引导,从而达到己方想要的舆论效果。这种舆论传播方式往往收效比较快,而且,影响范围比较广泛。但是,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引发某些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成为反动组织煽动思想的武器。

二、高校教师对“微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评价据了解,超过80%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都已经认识到了“微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的重要影响作用。并且,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认为其产生了负面影响多于正面影响。这个认识是比较可喜的。但是,在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却是仅有很少数量的教师真正有效地借助“微电影”或者“微博”等形式进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这说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微文化”并没有深入地进行了解,同时,其并没有认识到“微文化”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依据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仅不会有效地提高思想教育质量,反而会让学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在某些微文化的影响下,对高校的思想教育更为漠视。因此,基于“微文化”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形成方向,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和谐发展。

三、基于“微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3.1促进高校师生对“微文化”的认识

3.1.1教育主管部门提高思想认识当前,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起到了宏观的指导作用。其推出的教育政策有效地指导着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因此,只有政府部门从本质上认识到“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引导政策,促使高校的管理者对“微文化”的思想教育作用真正地加以认识。

3.1.2高校管理者对“微文化”的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高校领导者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因此,其对教育的主观认识对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不断提高高校管理者对“微文化”的主观认识,对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3.1.3加强高校教师对“微文化”的认识高校教师是思想教育的执行者,其自身对“微文化”的认识直接影响教学内容以及方式的设定和执行。因此,不断加强高校教师的“微文化”认知水平对于促进思想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3.2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微文化素质所谓的“微文化素质”主要包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理念;社会事件的高度关注与参与;网络知识吸收的与时俱进;媒体参与素质以及辩证思维能力。当前,高校的多数师生具有良好的“微文化”素质基础,但是,其借助“微博”等沟通工具仅仅是就某些娱乐或者新奇事物进行沟通、交流,真正涉及利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交流的内容却是少之又少。出现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高校教师本身利用“微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不强,并且,自身的“微文化”素质偏低,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师,其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低,而且,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很少有对“微文化”进行积极探索,以至于其在教育过程中亦是更加的“保守”和“一成不变”。因此,高校师生应该在充分认识到“微文化”重要教育价值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微文化”素质,进而更好地推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升。

3.3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

3.3.1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的前瞻性主要体现为能够正确地反映出人类的社会发展,并将社会发展本质以及先进性充分地反映出来。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能够反映出理论性和实用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是过重地偏向于社会价值教育,对学生的个人价值实现有所忽视。“微文化”环境中,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教育内容优化,很容易使得学生在“微文化”影响下对其产生一定的排斥情绪。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地反映社会真实的一面,并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辨析能力。

3.3.2传统与媒介素养教育有机融合借助多种媒体形式进行传播的“微文化”使得个人成为了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然而,这些信息并非全部真实、可靠。如果不能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适当地增强学生的媒介素质,以便于引导其更好地面对微文化,甚至将主流思想有效地传递到“微文化”当中,进而帮助更多的信息用户对社会的主流思想深度认可。

3.4充分借助“微文化”的传播手段和途径

3.4.1合理发挥“意见领袖”的思想引导功效在“微文化”传播过程中,“意见领袖”的作用越来越大。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及时地认识到其产生的效果,而任由某些不良组织肆意煽动的话,很容易对教育工作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利用“意见领袖”的导向功能,将正面的、积极的主流思想适当地传播到“微文化”当中。具体做法主要包括:借助自身的思想影响力以及“微文化”素质,定期或不定期一些具有探究性的社会问题,并发起多种形式的讨论活动。在讨论过程中,对讨论的内容以及思想走向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另外,还可以借助“明星效应”,引导“粉丝”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4.2借助“微文化”传播方式进行思想引导在当前的“微文化”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重视微博这种形式。在微博传播机制中,既有一对一的传播形式,也有一对多的传播形式。通过微博这种大学生喜爱的方式来开展与学生的交流,既能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又能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灵活多样地开展教育活动。如果采取广播的形式,还能够让更多的人思想受益。另外,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的相关部门应该拿出经费组织人员多拍摄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微电影,组织人员创作一批优秀的微小说。这对“微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帮助极大。

四、结论

文化思想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在思想观念层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直接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及发展,中华民族具有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这也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教育资源,不仅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还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及爱国主义精神。中学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充分利用学生形成思想观念的黄金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认识到当前的社会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而我国也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的成果给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带来了重要影响,多元文化和信息的交流与碰撞,也使得正面与负面效应同时出现。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宣扬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打破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不足。

家庭教育是中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大部分家长对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的理解和正确认识,导致在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很容易沉湎在历史之中,无法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片面宣讲历史知识,导致传统优秀文化在家庭教育中产生背离的现象。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具备较强的好奇心,心理活动也以现实性为主,他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兴趣较低。而家庭教育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关注,并没有能让孩子在社会生活中真切的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出现对传统文化的错误理解,过度重视知识传播,却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并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不利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

2.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不足。

学校教育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部分,可是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没能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导致传统优秀文化在融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缺失和疏离,教材内容中虽然再部分章节零散分布着传统文化内容外,优秀传统文化并没能得到成分的应用,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也没有呈系统的出现,而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课外活动,更是处于随机开展的状态,无法形成固定的要求和形式。目前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发挥,大多数依赖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这也使得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并没能得到良好的开发和利用,极大浪费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3.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教育中的不足。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前,开始对文化传统进行激烈的否定和反省,从而开始了中国的启蒙运动,并在时期将西方理念引入中国,从而剔除了传统文化中的愚昧和落后,但是对普通民众而言,这一系列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让他们理解成传统文化是无用的。而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出现巨大的断裂面,这也导致了当今社会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出现认知断层,也造成了社会民众普遍忽视传统文化的现象。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文化并没能与社会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而是将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孤立的灌输给学生,这也使得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相脱节,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内因:传统文化自身特征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秀历史文明的过度,而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也将不同时期的文化传承,形成了特定的文化系统,这也造成了我国传统文化具有较为浓厚的传统气息,在信息化时代的新形势下,多元化的信息不断交流碰撞,传统文化缺乏主动性的自身特征,也使得传统文化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体系化和系统化,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受制于针对性不强的缺陷,无法满足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

2.外因

(1)多元文化并存给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多元文化的传播也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外来文化时,很容易因为自身思想观念认识的不足,从而被外来文化所吸引,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甚至片面的将传统文化理解成守旧过时,并没能成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2)教育体制弊端给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束缚

我国的教育体系并没有规避西方教育在培养人才时的困境,社会对于专业技术的过度重视,虽然为社会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但也忽视了人文精神的素质教育。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也使得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较为单一,人文学科的边缘化,使得学生并没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导致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无法有效的开发利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不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赵春阳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八十九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