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

体育范文精选

体育

体育范文第1篇

一、体育运动与美水乳交融

体育运动美是借于人的自然实体来表现的。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苏联的马雅可夫斯也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以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来表现和创造美的。如健美运动,当运动员在比赛时,根据音乐节奏把自己那强健肌肉进行充分展现。他们那隆起的肌肉群,雕塑般的身躯,匀称的线条,优美的造型无不不是体育美的展现,不能不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几乎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能展现人体的力量、速度、灵巧、耐力和青春活力,展现人类的形态美与心灵美。因此说体育运动与美是水乳交融。

二、体育运动与体育审美

体育运动是人们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目标前进的创造过程。一方面,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的健康,发展人的个性;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作观赏,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观赏体育比赛,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从认识观看,它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直接统一的直观认识,它不借助抽象概念,而是在活动的直观形式中演化到理性内容。从论理实践看,它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理性目的的社会功利价值。中国女排和田径“马家军”取得的巨大成功,对促进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体育审美和艺术审美不同,体育运动美感建立在一种双重的基础上。首先是以运动者运动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关,其次则产生于经历情感体验与竞赛过程中非常实际的感受。这是体育审美与艺术审美的显著区别之处。体育观众是直接参与体育创造和传播的。观赏者既是感受的主体,又是参与的客体。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能获得体育运动的美感。首先,观赏者必须具备体育审美的意识和能力,即主体的意识能够通过感知和客体发生交流,以引起心理的振奋和激励;其次,观赏者必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即对观赏的运动项目的特点、结构、力量和幅度都有一定的体验,才能对审美客体作出一种稳定不变的情感反应。

体育运动的直接目的是功利的,尤其是竞技体育,它是以比赛胜负为目的,是和团体,民族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体育竞争是运动员用身心体能这一特殊的物质和心理手段去战胜对手。人类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必然要在运动中,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人在运动中要拥有最大的空间,达到最高速度,显示最大力量,是对人体极限的冲击,是人的自我超越。人体始终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样的法则运动着。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它给人和谐愉快的感觉。体育审美是以直接参予为基本特征的。由于各个运动项目的规律、特点、力度不同,因此它给人的审美感觉是不同的。在体育运动中,人们不仅能欣赏到各种运动美,同时,体育服装、体育建筑、体育场地、体育器械,和运动会的开幕式、闭幕式等均能满足审美的需要。

三、体育美和艺术美

总的来说,体育美和艺术美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美的创造方法和表现形式上,以及人在审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很大差异的。

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它充分、强烈、典型地反映出生活的美丑。艺术美的创造不仅是在生活美的基础上概据,加工、取舍提炼而成,而且溶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塑造一些非现实性的艺术形象。而体育美却不同。体育美的创造虽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其中也包含了教师(教练员)对自己的行为客体的一种审美态度,它和艺术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全是现实形象反映,它的主要本质在于解决美的有机构成。也就是说它必须直接接受竞技性的要求,并且现实性地尊重人体科学规律,在于研究如何花费最少的体力,使人的天赋体力,技能和运动速度发展到最高境界。体育美不仅有抽象概括,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可感形式。任何虚伪和过分夸张都构不成体育美。

人在艺术作品中和体育运动中所处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人在艺术作品中是被塑造、被表现的对象,而体育运动中人是表现的主体。前者作为间接美出现在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后者作为直接的形象进入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在体育运动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对象,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既是表现的内容,又是表现的形式。文学艺术美需要一种无生命的物质(文字、声音、色彩)作为艺术美的媒介,而体育美的媒介就是运动着的人体。文字艺术美侧重于人们的审美想象。体育美则更重于人们审美感知。文学艺术美通过艺术媒介固定下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静止性,而体育则表现在人体运动的全过程中,有着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感。因此说体育美是一种流动的美,动态的美。

四、体育美的欣赏

体育运动给人展现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它能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及美的享受。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表现出的高超艺术,是体育运动中美的体现,它象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给人予美的享受。

当人们在观看艺术体操比赛时,运动员做波浪动作时所表现出的柔动连绵特色;做转体时表现出来的身体轻盈高飘;做平衡动作时表现出的稳健,优美给人予强烈美的感染。在观看竞技体操比赛中,运动员那稳健、准确、高难、优美的动作更给人以精彩、动人、魅力无穷的回味,使人进入梦幻般的境地。在观看球类比赛时,球场上那快速多变的战术,紧张激烈地争夺,熟练默契的配合,更是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把人带入精湛神话般的世界。更有跳高运动员的腾空飞越横杆;帆船运动员博击惊涛骇浪;击剑运动员敏捷灵活的雄姿;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的千姿百态的舞姿;棋类运动员统帅的千军万马的气概等。这些诗情画意无不使人陶醉于体育美的享受之中,去激励人们对体育美更高、更深的追求。

五、真善是体育美的重要特征

体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体育,社团,体育社团,体育改革

TheDiscussionofMassOrganizationsof

SportinChina

LuYuanzhen

AbstractMassorganizationsofsportaremutuallybeneficialorganizationsformedbypeoplegettingtogether,whoarecommonlycharacterizedbysport.Innaturethoseorganizationsarefolk,profitless,mutuallybeneficialandgettingtogethertogoinforphysicaltraining.Theyhavethefunctionsofrepresentingmassestotakepartinpoliticalactivities,helpingthephysicaleducationdepartmentsofthegovernmenttocompletesomeofitsfunctions,admittingtheirmembersandsafeguardingtheinterestsofmassesandindividuals.Massorganizationsofsportaredividedintoseveralkinds,suchascompetitivesport,socialphysicaleducation,scientifictechniqueofphysicaleducation,sportsspectators,sportsentertainmentetc.Undertheconditionofplannedeconomythemassorganizationsofsportinourcountrywereinastateofshrink.Atpresenttheyhavedevelopedgreatly,buttheirsocialbasesareveryweakandtheyobviouslyhavethedualcharacterofgovernmentandpeople.Massorganizationsofsportarethekindoforganizationalform,suitableforthemarketeconomy.Inthefuturecenturytheywillgraduallygetoutofthedualstructureofgovernmentandpeople,andwillrevealtheirspecificsocialfunctionsandvalue.

KeywordsChina,physicaleducation,massorganization,massorganizationofsport,reform

***

1体育社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1.1社会团体,简称社团,就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1]。体育社团就是以体育运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社会团体。体育社团是社会团体的重要类型,也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由于体育文化的群体性、社会性和多数人参与的非职业性等特征,决定了体育社团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在历史上,体育社团对体育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的组织、教育作用。我国的体育社团从宋代开始就有了较大的发展,如当时的武术社团“角抵社”、“英略社”、“锦标社”,声势十分浩大;宋元明持续三代的蹴鞠社团“齐云社”,推动了中国数百年足球运动的发展;在清代的异族统治情况下,出现了以结盟、传教、习武等活动为凝聚方式的各种民间秘密团体[2],顽强地开展着体育活动,说明体育社团确是一种社会需要,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竞技体育的传入,体育社团大量涌现,著名的有大通体育会、南华体育会、松口体育会、精武体育会、中华武士会、北京体育竞进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上海优游体育会等社团。在革命根据地,有列宁俱乐部、赤色体育会、延安体育会、延安新体育学会等体育社团,有效地组织了革命战争时期的军民体育活动。

市场经济为体育社会团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工业化、都市化的过程中,一种包括体育在内的新的大众文化正在形成,它具有统合城乡各阶层居民的功能,因此更加借助和依赖社会团体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发育较好的国家,体育社团是国家和社会体育事业的主要组织形式。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和美国健康、体育、运动、娱乐和舞蹈联合会两大社会团体管理着业余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日本对体育的管理采取“民办官助”的办法,由政府和财团提供资助靠民间体育组织来开展国内体育活动和参加国际体育比赛。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各种社会资源不再由政府垄断,被分解到社会的各个利益群体,市民社会、世俗社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社会团体的组织形式无疑是适合这种社会结构的。

1.2体育社团的性质

1.2.1民间性社会团体无论在学理上和法理上都确定为民间组织。当代社团研究和法令由于此类组织发育之迟缓而显得不成熟,但对社团的民间性却从无含糊[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会团体登记条例》“体育协会从属于社团管理范畴”的规定,体育社团也应具有民间性,它是民间自治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这是体育社团的基本社会定位。比如,我国《基层厂矿、企业、事业、机关体育协会章程(试行)》明确规定基层体协“是群众自愿组织的业余群众体育团体”。

1.2.2非盈利性体育社团不能以盈利为目的,有关法令规定“社会团体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4]。当前,一些体育社团虽然在从事某些经营活动,但最终目的仍然必须是为了扩大体育的社会效益。

1.2.3互益性体育社团的成员要在所组织的活动中取长补短,互利互惠。

1.2.4同类相聚性体育社团是一种围绕体育的某种性质的人们的集合。或者是操练某一种共同的功法、体操、舞蹈,或者是相聚在一起开展同种游戏、比赛、娱乐,或者是共同从事某一类体育文化活动的人的联谊交流,如科研、新闻、教学等。

1.3构成体育社团需要具备的条件

1.3.1一定数量的较为固定的成员成员应具备体育方面的某种条件,成员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每个人都有职能分工,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1.3.2特定的体育目标或为了提高某一运动项目的运动成绩,或为了健身娱乐。这一体育目标必须具有社会意义,并形成成员的群体意识。

1.3.3明确的行为规范即有群体成员互动时遵循的规则和对其成员的特殊要求,以及必要的奖惩制度,这些都要载入社团的章程。

1.3.4权力结构体育社团需要有一个自上而下的权力分层体系,以控制和指导体育社团的活动。

1.3.5一定的物质设备体育社团与体育场馆设施有着密切的关系,多数社团附设在体育场馆,或由体育场馆兴办体育社团。

1.3.6适宜的外部环境体育社团的存在与外部社会的体育环境关系很大,当地体育人口的数量、活动方式决定了体育社团的规模和性质。体育社团与政府和其他社团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1.3.7一定的社会承认组织体育社团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结社的法令,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和批准。

1.4体育社会团体的功能

1.4.1代表群体参与政治活动如《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章程》中规定了本会是“研究我国体育发展战略,为体育决策服务的学术团体和咨询机构”。

1.4.2协助政府体育部门完成某些政府职能各级共青团、工会、妇联中的体育部门,作为政府的助手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如办学习班和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工作等,一些体育协会还承担了体育市场的管理工作。

1.4.3成员发展发展成员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的素质,表达成员的情感、能力,为成员寻求体育机会,以获得社会承认,实现自我,这是社团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社团能够吸引成员的基本原因。

体育范文第3篇

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县文化广播体育工作会议,目的是传达贯彻市文化广播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县下步文化广播体育工作。刚才,志勇同志传达了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王强同志就广播电视网络资源的整合作了纪律要求,熊斌同志传达了市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并就下步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所讲意见我都完全赞同。下面,我就进一步加强文化广播体育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文化工作

(一)坚持以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机制。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自去年启动以来,全面推行和实施了《岗位设置方案》、《竞争上岗方案》和《工资分配方案》。“三个方案”还要继续细化,不断深入。要进一步完善合同聘用制,因事设岗,以岗聘人,完善手续;要进一步完善工资分配机制,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激发文艺工作者创造活力。要认真研究和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各方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完成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预期任务目标。

(二)切实做好文物保持工作。各乡镇(区)人民政府(管委)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对县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切实加强保护和利用,特别是加强红军长征路线遗址遗迹的保护。

(三)切实做好“送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工作。进一步加大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创建力度,增强创建活动的生命力和持久力,用优秀、健康的文化艺术占领农村和社区文化阵地。要结合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作一批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群众精神风貌的文艺作品,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切实抓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工作。继续按照“四扶持”、“一加强”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电影运行和管理机制,实施好农村电影“2131”工程。加快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这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切实研究解决信息传输途径、卫星接收设备等问题,尽快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充分发挥文化信息网络在我县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切实抓好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纪念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要创造条件对全社会开放。图书馆、文化馆(站)、电影院等场所,要在内容、形式、时间等方面积极主动地为未成年人开展活动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未成年人文化设施和场所,资助公益性未成年人文化活动。加强对少儿文艺作品的创作和生产,各专业艺术团和群艺馆、文化馆要充分发挥文艺人才基地作用,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文艺培训活动。按照“蒲公英计划”要求,加强对农村儿童文化园建设的指导和政策扶持,努力满足广大农村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对网吧的整治和管理,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坚决清理、取缔中小学校园周边200米内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电子游戏经营场所。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坚决查处非法出版物,严格审查面向未成年人的游戏软件内容,查处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和恐怖、凶残等有害内容的游戏软件产品,确保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六)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一是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依法管文”意识,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二是要以印刷出版发行、音像、网吧、演出、娱乐业等文化市场为重点,继续做好文化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坚决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三是要加强文化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全面完成文化市场远程计算机监控体系建设,以管理信息化推动管理规范化、决策科学化的进程,逐步实现文化市场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

二、关于广播电视工作

(一)直面挑战,深化改革。不进行改革,就没有活力;不深化改革,就没有出路。国家广电总局把今年确定为“网络发展年”、“广播发展年”,并明确了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总体要求和青岛等地广电发展的先进经验表明,我县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网络的出路在于整合资源完善网络,实施数字电视整平移,开展网络多功能业务。因此,整合完善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网络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得大的任务,这项工作事关我县广播电视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认真做好清产核资、局网分离、完善机构、明确职责等工作,确保全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改革顺利进行。

(二)突出重点,力促发展。

第一,认真组织实施“村村通”工程。习水是一个农业大县,仍处于小城市、大农村的发展阶段。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习水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习水的小康。今年,全县要完成60套广播电视“模改数”工程和300座5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地面接收站建设,工作量很大,任务很繁重。因此,县政府把它列为今年的十件实事之一。实施好这项工程,关系到边远贫困地区农村群众收看电视收听广播难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广播电视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做好这项工作,是事关取信于民、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精心筹划,抓紧实施,切实解决好资金匹配、建设管理等问题,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第二,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广播电视是现代科技的产物。用当代最新科技武装广播电视,增加广播电视的科技含量,是解放和发展广播电视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日渐成熟的数字广播电视技术已经昭示模拟时代的终结和数字时代的开始,它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广播电视的传输功能,还将进一步拓宽广播电视的服务领域。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加强协作,共同推进,为全县整体平移提供有力支持和帮助。建设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积极协助做好线路铺设和入户工作,物价部门要认真做好收费价格核定和管理工作,公安部门要积极协助做好群众工作,广电部门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全面做好这项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渠道,向群众宣传,讲解关于数字电视的方针、政策以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变化,力求社会广泛认可、群众普遍接受。同时,在整体平移期间,要尽量保证人民群众的收视需要,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

第三,努力提高宣传工作水平。宣传工作始终查广播电视的中心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创新宣传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不断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要进一步做好同“”邪教组织及其他敌对势力进行长期斗争的充分准备,特别要做好重大突发性事件和重要时期、敏感时期的安全播出工作,确保万无一失。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县的工作大局中来,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为全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关于体育工作

(一)广泛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是体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一是群众体育活动要走社会化的路子,逐步改变以前主要由体育部门举办赛事活动的模式,实现基层群众体育活动由体育协会和各有关部门举办、体育部门指导的运作方式;二是要建立健全体育协会、俱乐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更大范围的吸引群众加入到全民健身行列中来,让健身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要求。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倡导工间操,在农村充分利用举办农民运动会等有效措施,组织开展好农村体育活动;三是积极抓好少数民族体育、残疾人体育以及特色体育工作,不断丰富人们的体育文化生活。四是加快建立中小学、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的体育组织网络建设。要逐步建立我县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努力构建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各乡镇(区)要结合“四进社区”和“四在农家”的创建活动,以重点抓好中小学校、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体育为突破口,重点抓好群众身边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和组织网络建设。努力探索和走出具有习水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点”、“线”、“面”相结合的新路子。

(二)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谈到竞技体育,有的同志就很容易联想到一大堆困难,这也是当前竞技体育发发展面临的客观问题。我们要正视困难,克服困难,更要看到发展的潜力,看到我们的优势。体育部门要抓好2006年省运会的各项备战工作,抓好业余体育训练项目的结构调整和重点布局,在调整和重点布局过程中,要着眼于增强我县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着眼在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着眼于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努力探索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县竞技发展的新模式和管理机制。

体育范文第4篇

***

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清代直隶博野(今属河北省)人,是我国十七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和爱国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特别是他的体育思想和实践,在我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的光辉先例,对我国近代乃至于现代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拟就颜元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体育思想和实践,做一粗浅探讨,并以此就教于学界前辈。

一、颜元体育思想的形成

颜元体育思想的形成,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自身对生活经历的体验;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是他对宋、明理学的研究与批判后的感悟。

颜元自8岁起就学于吴洞云先生,吴先生虽然不是什么教育家,但他多才多艺,除对传统的经、史、子、集有较深的研究外,还擅长骑射、技击,通晓医术、术数,对神机兵法等亦有独到研究。在吴先生门下近3年的时间里,颜元受到了比较全面的教育和锻炼。虽然颜元没有沿着启蒙先生所引导的路数笔直地发展下去,但这段求学经历,无疑对他后来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颜元从11岁起,由于受社会时尚的影响,开始学习八股文,致力科举,用心仕途,并于19岁考中秀才。20岁时,家道衰落,颜元在家“耕田灌园”,“劳苦淬砺”[1],挑起了全部生活重担。21岁时,颜元阅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研究国家兴衰之迹,生民休戚之事,常废寝忘食,遂厌弃八股,废弃举业,绝意仕途。颜元在22岁时,为了赡养年迈的双亲,同时也更为了掌握更多的“经世致用”、“扶危济难”的本领,开始学医,并鉴于“宋儒不知兵法,终至屈于辽、夏,辱于金、元”,从23岁时起,开始研究七家兵书,并学技击之术,研究战守机宜,尝彻夜不寐。24岁时,颜元开设家塾,教授生徒,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并从这一年开始为人治病。

艰苦的生活实践,虽然使颜元意识到了读书静坐的危害性,但他却未从此而远离宋明理学,相反,在一段时期内,他竟被理学所迷惑,倾倒在理学家的脚下。

在颜元24岁的时候,偶读陆九渊、王守仁的语录,“始知世有道学一派,深悦之,以为孔、孟后身也”[2]。可在他26岁时,又得《性理大全》一书,“见周、程、张、朱语录,幡然改志,以为较陆、王二子尤纯粹切实,又谓是孔、孟后身也。”[3]从此以后,颜元“进退起居,吉区宾嘉,必奉《文公家礼》为矩yuē@①;奉《小学》、《近思录》等书如孔子经文”[4],甚至当听到别人对诸子存有疑义时,便“忿然力辨,如骂父母”[5]简直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了。直到颜元34岁时,他的思想才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在颜元34岁时,他的养祖母病逝,颜元不胜哀痛,他一丝不苟地按照《文公家礼》为其守丧,结果使得颜元连病带饿,几乎致死。

颜元根据切身的体验,“颇觉有违于性情,已而读周公礼,始知其删修失当也。及哀杀,检性理,乃知静坐读讲非孔子学宗,气质之性非性善本旨也”[6],认为理学家们论学参杂佛学,支离破碎,“空言无用”。颜元深“痛尧舜周孔三事三物之道亡,而生民之涂炭至此极也”[7],愤然作《存性编》、《存学编》,后又作《朱子语类评》,除系统地阐发其思想外,更对理学展开了尖锐而深刻的批判。

颜元的体育思想,也正是在他的切身经历和感悟中,在他对宋、明理学进行研究、批判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完善的。

二、颜元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概括起来,颜元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为“文武相济”,全面发展;“习行”、“习动”,强国强身。

颜元从他“目击身尝”中深刻体会到宋、明理学是一种“害心”、“害身”、“害国”之学。理学家们喋喋不休地告诫人们要“知学”,要“关了门,闭了户,把断了四路头”[8],钻进故纸堆里“穷理”。而为了“穷理”,则又告诫人们必须“主敬倡静”。“静者,谓心不妄动”[9],“敬,……内无妄思,外无妄动”[10],一言以蔽之,就是“非动”。理学家们把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打球、踢球、放风筝等体育活动与恶棍、纨绔笼养等相提并论,认为这些都是“不可为”的“无益之事”,并在学规中明确规定,绝对不允许打球、踢球、放风筝等体育活动跨入校门(见郑端所辑的《朱子学规》),也就是不要运动,要“静坐”;不要体育,要“读书”。其结果,严重损害了人体健康,使一个个活泼可爱的红面少年,都变成了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好端端的身体被理学折磨得筋弱骨脆。

颜元对此曾气愤地指出:“朱子教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无异于半日当和尚,半日当汉儒……”[11],并严正指出:“终日兀坐书房中,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疲软,以至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千余年来,率天下入故纸堆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庵(朱熹号)为之也”[12]。

颜元还进一步列举实例来论证读书静坐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吾尝目击而身尝之,知其为害之巨也。吾友张石卿,博极群书,自谓秦汉以降二千年书史,殆无遗览,为诸少年阐发书义至力竭,偃息床上,喘息久之复起讲,力竭复偃息,可谓劳之甚矣!不惟有伤于己,卒未见成起一才。祁阳刁蒙吉,致力于静坐读书之学,昼诵夜思,著书百卷,遗精痰嗽无虚日。将卒之三月前,已出言无声。元氏一士子,勤读丧明。吾与(王)法乾年二三十,又无诸公之博洽,亦病无虚日”,并痛切地说:“今天下兀坐书斋人,无一不脆弱,为武士农夫所笑者,此岂男子态乎?”[13]

颜元尤其对宋、明理学家重文轻武,从而给国家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感到深恶痛绝。他曾感慨地说:“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14]又说:“朱子重文轻武,……,其遗风至今日,衣冠文士羞与武夫齿,秀才挟弓矢出,乡人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便以不才目之,长此不返,四海溃弱,何有已时乎?”[15]在颜元看来,按着理学家们的教育思想所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弱人”、“病人”、“无用人”,而绝不会培养出“经天纬地之略,礼乐兵农之才”[16]。

颜元作为爱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深深为国而担忧,他之所以放弃举业,潜心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国家培养“经世致用”、“扶危济难”的有用人才,因此,在他看来,一个人不仅要博学多文,又必须掌握治国理财的真实本领,同时还要有一副健壮的体魂,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建经世济民之勋,成辅世长民之烈,扶世运,奠生民”[17],为此他提出了“文武相济”、“兵学合一”,全面发展的主张,他说:“一学校也,教文即以教武”[18],即除了教授学生经史子集之外,还必须教之以射、御及兵、农、钱谷之事,这样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平时可以“修己治人”,在战时则可“持干戈,卫社稷”,成为能够“出将入相”的文武全才,在“文武合一”、“兵学合一”的教育过程中,达到文武相济的目的。

在颜元看来,这样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正如他所说:“论周公之制度,尽善尽美。盖使人人能兵,天下必有易动之势;人人礼乐,则中国必有易弱之忧;惟凡礼必射,奏乐必舞,使家有弓矢,人能干戈,成文治之美,而具武治之实。无事时,雍容揖让,化民悍劫之气;一旦有事,坐作击刺,素习战胜之能”[19]。

宋、明理学“主敬倡静”,颜元反其道而为之,又提出“习行”、“习动”的体育思想。他说:“宋元来儒者皆习静,今日正可言动”[20],在“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使“心上思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的东西能够得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另一方面,是使人的身体在“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即“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性情,长人信义”[21]。颜元更为可贵的是,他把强身和强国连在了一起,强身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从而使国家强盛。他说:“动,小之却一身之疾,大之措民物之安。为其动生阳和,不积痰郁气,安内捍外也”[22];又说:“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23]

三、颜元的体育实践

颜元在他长达近50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没有忘记实践他的体育思想。他在招收生徒时,便提出了要求,即“凡欲为吾徒者,必当立志学礼、乐、射、御、书、数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24],不仅要学文,而且必须学武。颜元除教学生读书作文以外,还经常督率学生“习礼,歌诗,学书计,举石,超距,击拳,率以肄三为程”,并经常和学生“讨论兵农,辨商今古”[25]。

颜元晚年应邀主持漳南书院时,则进一步将其体育思想付诸实践,他除将学院划分为文事、经史、艺能等斋外,还特设有武备斋,专“课黄帝太公以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同时,在书院外还专设有“马步射圃”,专供练习骑马、射箭之用。颜元还在“讲习暇,偕诸子或履桥,或拿舟入(院内水池),弦歌笑语,作山水乐”,[26]将体育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与此同时,颜元还十分重视其自身的体育锻炼,对养生之道颇有所悟,他说:“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作,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壮。”并说:“常动则筋骨竦,气脉舒”[27]。他从幼年时起即学会骑马、射箭,从青年时起研究兵法,学技击,直至晚年,一生习武,从未间断,而且技艺很高。在他57岁时,曾与武术家李木天折竹为刀,比试武艺,结果“不数合,击中其(指李木天)腕”,至老年仍经常练习举石、击拳、比赛射箭等,因此他的身体一直很健壮,直活到“古稀”之年。

总之,颜元是我国古代比较重视体育的教育家。他将体育和其它学科放在同等的地位来加以重视的体育思想和实践活动,超出了古代以及和他同时代的教育家们,是他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最为闪光的部分,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释】:

[1]《颜习斋先生年谱》。

[2][3][4][5][6][7]《习斋记余》卷6。

[8]《朱子语类大全》。

[9]朱熹《大学注》。

[10]《朱子语类辑略》。

[11][12]颜元《朱子语类评》。

[13][15][16]颜元《存学编》卷三。

[14]颜元《存学编》卷二。

[17]《习斋记余》卷三。

[18]颜元《存治编》。

[19]《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

[20][21][22][23][26]《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

体育范文第5篇

处于世纪之交的比较体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选择。体育的社会化、生活化、商业化、科学化、产业化、法制化、职业化、国际化等趋势的不断加强,向比较体育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研究主题。一方面,学者们开始试图去解释或说明各种调查资料,揭示各国体育异同的原因及规律,这样就形成了从政治、经济、地理、文化、教育、哲学信念、宗教等多种角度,我国学者吴文忠、黄震、熊斗寅、任海等人的研究范畴及国际比较体育学会会刊登载的一些论文都反映了这一趋势。另一方面,现代体育与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社会的深刻变革以及新的科技革命的浪潮迭起,都为现代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因此,研究并把握比较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将有助于迎接世纪性的挑战。

1拓宽研究范围及领域深入研究层次

比较体育之所以能从比较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由于体育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只属于教育范畴,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探求其内涵将来自如下两种动因:一是21世纪体育的超前发展,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趋于整合的研究主线将成为主体。二是人类对体育全新发展的认识,要求比较体育在把握现代体育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从其研究范围看,21世纪比较体育将从4个方面不断拓宽:其一,将走出以往以单一国家为中心的研究模式,转向以世界和以国家为对象的两个基本范围。学者们有的注重跨国研究,有的注重国别研究,还有的将从总括角度进行世界性体育比较研究。其二,研究范围以注重体育发达国家转向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两个基本围度,并将不断加重对发展中国家体育的研究。许多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无论在国家与人口数量上,还是地理面积和资源上,都占绝大多数。因此,他们的发展,将对世界体育的发展局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关系到人类素质发展的未来。其三,一国之内的不同区域的体育比较研究将被倡导,由于体育发展的多样化趋向日益加深,一国内不同区域体育发展差异将日益加大,区域研究以及区域间的比较研究将成为另一重点。其四,研究范围将突破体育的可比性界限,不仅要研究竞技运动、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娱乐冒险和保健康复等各种体育现象,同时还要研究与之相关的社会历史、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教育、传统习俗、宗教习惯、地理条件、生活方式、人种特征、心理因素等制约体育运动的各种社会背景,从不同的发展水平来探讨、揭示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规律。

从其研究领域看,未来的比较体育研究将呈现出以各国需要与人类体育共同问题两个中心并举的趋向。除对各种体育问题及各级各类体育加强研究外,将侧重于体育与人类发展、体育与经济、体育规划、全民健身等方面的研究。体育发展研究将成为热点,并形成支撑整个体育研究的主体。体育发展不再仅是单纯对发展中国家体育历史和现状的描述,而是在新的角度上再生体育与发展这一概念的新内涵,并以人类发展的新指标来重新赋于体育与发展的内容,从而深入研究体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从其研究层次上看,比较体育在研究层次上将日益呈现提高趋向。首先从对各国体育的一般介绍和表层描述性比较,提升到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尤为注重从世界体育发展及体育的整体发展上进行研究,力图从比较分析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其次,比较体育也将走出纯宏观和纯微观的研究,而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世界文化频繁交往的今天,单向到双向,纵向到横向,平面到立体的比较已成为必然,同时更多的在追求探索比较体育研究的界限及运用比较的程度(量和质)上。再次,是从注重内部效果转向注重体育的认知效果和社会功效,从寻找体育的相似点或不同点,更多地向评价或肯定某些现象或理论的方面转移。

2注重行动研究加强研究的应用性

所谓“行动研究”就是指实践者、专家学者和行政管理者在内的“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实践中的问题。它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随着人们对人和组织的体育行为不断改革要求的呼声与之结合的越来越密切,20世纪以来,比较体育理论研究在不断发展,但许多学者指出,21世纪比较体育将强化行动研究的目的性和研究目的的应用性,即便是理论研究也会以特定的实践为出发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比较体育在加强行动研究的目的性的同时将作用于体育决策和体育改革。这种作用将日益增强,并将在21世纪大显身手。在某种程度上比较体育推动了90年代的全民健身运动,在未来的世纪中这种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而且随着各国对比较体育研究作用的认识加深和比较体育研究应用性加强,这种作用将从间接性逐步转向直接性,进而使比较体育转向参与具体目标的研究,从探讨一般规律的研究到把对发展规律研究与具体的发展策略研究结合起来,以此达到推动体育的改革,进而发展为服务于体育的决策功效。

研究目的向实践转移。由于体育实践的诸多变化促使比较体育要加强研究目的的针对性应用性。一方面,从单一的借入或借出向“双向”的既借入又借出的模式转变;另一方面,研究的目的直接为构建一种既服从于体育发展趋势又与具体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育模式服务,使体育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

面对21世纪各国体育效益的研究日渐突出,必然会导致对比较体育预测功能的进一步肯定和发展,也就是说今后体育的预测功能得以加强。随着比较体育自身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特别是研究方法的科学化、系统化自然会使预测功能日益明显化。这种预测将通过各种体育作用因素的分析研究到实践的总体把握,对体育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应的预测,以推动国家和地区体育发展战略及其规划的制定,从而促进体育的发展。

3加强综合研究构建学科体系

就目前而言,比较体育尚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国际比较体育学会是一个尚待完善的组织,研究方法也在完善之中,在经过70年代社会科学方法的介入,80年代的调整和90年代以来新的研究模式的再次兴起,比较体育研究方法正在酝酿着一场新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在吸收各种原有的方法,在继续向多样化、科学化发展的基础上,趋于综合,即达到本学科在构建理性框架前提下,利用边缘学科知识,对体育现象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

学科体系多样综合。70年代以来,各种社会科学方法纷纷被引用到比较体育研究方法论体系,这就彻底打破了历史描述、因素分析的原有格局,并兴起了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横纵向综合比较法、区域研究法、问题研究法、假设验证法、结构功能研究法等十几种研究方法,使比较体育日趋多样化。与二战前后相比,研究方法不仅在数量上增加,而且也产生了质的转变。新方法不再成为对旧方式的替代,而且提供了从不同方面观察、研究、分析、阐述特定体育问题的方式,这对全面认识体育问题提供了良好条件。

学科体系的理性综合。这种综合不是各种方法的简单结合,而是各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分工合作,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有机整合。起初,这些方法是相对立的,如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宏观与微观的研究方法,但在科学的综合使用下,则能成为一种互动着的作用体并从不同的方面深刻地揭示体育若干问题的重要手段,成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方法,使比较体育成为对体育规律达到理性把握下的一种自觉行为。这种多样化的统一,就是学科的内在规律在发展过程中特定阶段的必然反映。这一反映告诉我们:不能只求对事物认识的局部性阶段性结论的表述,而应探求事物发展过程的全部内涵。比较体育学科的发展表明,外学科方法的引进导致本学科方法的多样化,而学科内形成自身的方法论时,则意味着学科重大转型的开始;由此我们坚信,21世纪将迎来比较体育研究方法的重大转折并自成体系飞速发展。

4规范研究模式加强理念完善

70年代以来比较体育的研究者受到学科规范化问题的困扰,他们为此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但由于对学科认识水平以及现代体育实践水平所限,未能有较大突破。伴随21世纪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对比较体育的研究会提出更高的水平要求,规范研究模式,加强理念完善将成为首要问题被列入学科发展重点。

建立科学的学科分析框架,这一点进入21世纪将会更加突出。届时,学科中现有的各种理论不会消失,而且将会不断涌现出新的理论,并日益呈现多元化,但是这些理论都必须服从于理性原则的指导,使各种不同作用、不同发展方向分析框架构建成具有同一作用方向的,有内在联系的,多层次的系统分析模式体系并使其产生积极的互动作用。

21世纪的比较体育将致力于解决目前因缺乏标准的研究系统而造成的研究无序、定义不明、概念混乱的状况,这也是规范研究模式的重要内容。比较体育研究具有跨文化、跨国别,跨学科的特征,如果不对研究系统进行统一化、规范化,每位学者都自成系统,那么就很难有学术性和科学性,就很难开展学术交流,更谈不上进行任何国际比较研究了。因此,比较体育应建立或把握科学的研究程序,使比较体育研究的基本过程或程序形成研究模式的具体化、理性化、规范化,这也是21世纪比较体育走向的一种必然。

5研究时空尺度放大国际化趋势明显

随着国际体育组织的不断完善,国际交流是学科自身存在的与生俱来的发展特性。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学科的分化、综合、交叉、借鉴已成为必然趋势。21世纪将是体育进一步国际化的世纪,它将给比较体育带来一系列的广泛课题。

上述动因的合力将推动比较体育研究体系趋向国际化,这一点已被世界绝大多数比较体育学者所承认和赞同,并且在他们的专著中得到体现。例如美国学者布鲁斯·L·贝内特等人编写的《比较体育》一书中就选择了35个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政治制度和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国家的体育进行比较研究;法国学者皮埃尔,塞尤林所著的《世界体育运动》一书中有关于42个国家体育现状的章节;台湾学者吴文忠所著的《比较体育》一书中选取了62个国家和地区的材料。由此看来对不同国家、地区体育进行跨国度、跨地区、跨文化的比较将成为比较体育学科研究的主体。国际间的合作研究将成为强劲的发展趋向,因为它既是比较体育走向一体化的重要步骤,又是在实现多样化之中寻求共同利益目标的重要机会。合作研究还将是克服目前比较体育研究中狭隘的、自以为是的、目光短浅的研究的最重要措施,而且能把世界带入课堂,使远距离教育对体育的促进作用更为深入。

国际间合作研究会加速国际体育的交流,并使这种交流在21世纪广泛开展,如各国体育人员之间的大交流,包括互访、留学、讲学等。体育学术方面的交流包括学术团体之间的交流,举办国际性研讨会等,体育课程、教材、研究资料的交流,参与国际间体育培训工作,研究国际体育的关系和功能等。使人们透过各国体育纷繁现象的表面,站在时代最先进的科学高峰来观察我们的体育现实。它是一种全球性胸怀和眼光,一种世界体育的历史观,它要求打破单项、平面思维,发展双向、立体思维。这种时空尺度放大,历史和辩证法统一的宏观研究,意味着我们从体育的发展和运动中,从它多层次、多结构、整体及具体的联系和中介中加以科学地把握。

综上所述,比较体育自身的产生和发展,使它具有动态性。今天的体育是昨天体育的发展,而明天的体育又是今天体育的发展和延续。这就要求我们从宏观系统角度出发,不仅研究世界各国体育的现状,还要掌握它的历史,分析和预测它的未来。这样我们才能不走或少走弯路,从而获得“最优化”的体育发展方案。

1熊斗寅.熊斗寅体育文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7

2熊斗寅.比较体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比较体育.比较体育编写组.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5

4马宣建.香港体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体育科学,1997.3

5王学风,等.试析当代世界比较教育学的发展趋向.教育研究,1991.4

6杜祖贻,等.美国比较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研究,1994.1

7黎安琪著,徐辉译.国际教育与比较教育研究的未来趋势.杭州大学学报,1992.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