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贸经济发展

商贸经济发展范文精选

商贸经济发展

商贸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芜湖是一个以商业兴市的著名商埠,商贸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芜湖商贸业从商业业态到经营规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区作为芜湖市商贸中心区,更直接地感受到这一变化及其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巨大影响。

一、商业业态不断丰富。我区商业业态的演进,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创造的巨大商机和外地商贸企业的加盟。纵观我区现代商业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南京新百大厦进驻为标志。上个世纪年代初,南京商界龙头企业南京新百股份公司决策者看准了芜湖消费市场的广阔前景,决定进军芜湖,在中山路南端购置黄金宝地建起高层的新百大厦,商场面积近万平方米,改变了市百货大楼“一店独大”的局面,并促使市百货大楼加快改制步伐,建立银座商场,以适应竞争的新形势。第二阶段以江苏时代超市公司进驻为标志。世纪年代末,江苏时代超市公司利用位于银湖中路的电子管厂多平方米厂房开办连锁店,其先进的管理、价廉物美的商品、开放式的购物环境,缩短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一新型购物方式令消费者耳目一新。随后,上海锦江、华联超市快速跟进入驻我区。第三阶段以联华大卖场落户中山路为标志。联华作为国内连锁商业巨头,其举动无不带有导向性,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实力雄厚的境外商家来我区发展连锁经营。外地商家不断攻城掠地,也带动了本地商家观念的更新,目前,我区已有芜湖人自办的超市家。

二、商业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商业企业来说,规模化经营不仅具有成本优势,而且容易形成人气。近年来,境内商贸企业经营规模越做越大,除传统的大型百货店新百大厦、银座商场外,一批新开业超市连锁店均具有一定规模,世纪联华大卖场营业面积达万平方米,将购物、观光、休闲、就餐诸功能融为一体,给消费者以全新的视角享受。华联超市、时代超市、锦江超市、巨龙超市、品味超市、百家惠超市、四子超市等营业面积也都在平方米以上。

三、特色街区和专业批发市场得到较快发展。凤凰美食街于年月日建成开街,银湖中路家具装饰材料商贸街已形成气候,天门山电子电器商贸街项目已开工建设,北京路电讯器材商贸街、黄山路图书音像商贸街、九华山路现代办公设备商贸街正在培育和形成之中。此外,适应市场运行规律,在不断的调节与整合中,以吉和商城为代表的一批专业批发市场的聚集和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在发展商贸经济、重振商埠雄风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的看来,这几年我区区域商贸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商业物流体系尚不健全,便民商业发展还不充分,特色商业街辐射面还不够宽等。现就如何适应新形势,促进区域商贸经济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提出以下思考。

第一,合理调整商业布局。我区作为芜湖市的商贸中心区,随着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商贸经济将在区域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目前,商业分布存在着南重北轻现象,大的商贸企业集中分布在南部老的商业区,而赭山路以北区域鲜有大型商业企业,这种不平衡分布,一方面容易造成相互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商贸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北部地区居民购物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建议合理调整商业布局,构建区域商贸次中心。综合各种因素,商业次中心可以银湖中路与赤铸山西路结合部为中点,向周边地区扩展。在这一区域建设商业次中心,不仅可以方便北部地区居民购物,而且通过提高级差地租,使城市资产不断增值,达到经营城市的目的。鉴于该区域临近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桥经济园区,并与汀棠公园相邻的优势,次商业中心的功能定位应以购物、休闲、娱乐为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购物中心、商场、超市、大众餐饮店、图书超市和文化娱乐设施。

第二,继续推进特色商业街建设。一是围绕经济功能区的划分与培育,制定特色商业街建设和发展规划,根据规划辅以引导性政策,搞好配套服务,改善经营环境,营造独特的商业氛围,同时,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在品种、品牌、品质和特色上做文章,进而打造街区整体品牌,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二是认真总结凤凰美食街建设的成功经验。凤凰美食街的规划建设和商业运作,为我区发展特色商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要认真加以总结,并在其它特色街区建设中灵活运用。三是对已具雏形的特色街区加大扶持的培育力度。如银湖中路家具装饰材料商贸街、北京路电讯器材商贸街、黄山路图书音像商贸街、九华中路现代办公设备商贸街及正在建设中的天门山路电子电器商贸等,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采取多种鼓励性措施,促使其壮大规模,突出特色,增强聚集和辐射功能。四是高起点地规划建设好中江商贸园。中江商贸园位于下二街,与中山路步行街毗邻,该项目己经专家、学者考察论证。通过对这一地块的整体改造,将其建设成中

西合璧,古今杂成,既展现芜湖老城风貌,又具有时代气息,集购物、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园区和发展商贸经济的新亮点。

商贸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一、工业和商贸经济发展成果

——工业经济负重前行。我县工业经济在面临着要素制约和国际金融危机等重重困难和考验下,工业经济仍保持平稳增长。1-12月,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70.01亿元,同比增长15.8%;县内规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88.71亿元,同比增长19.4%。1-12月,全县规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61.69亿元,同比增长14.3%,利税总额63.38亿元,同比增长47.3%,利润总额37.72亿元,同比增长93.6%,11项指标考核得分289.*分(其中县内规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80.29亿元,同比增长17.4%,利税总额16.8亿元,同比下降1.7%,利润总额6.2亿元,同比下降21.3%)。县内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1%,完成市下计划。

——园区建设稳步推进。1—12月,全县各类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9.21亿元,同比增长125%,完成年度计划的131.6%,其中镇级工业功能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2亿元,同比增长305%,占全县园区投入的34.7%。同时标准厂房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新增标准厂房竣工面积15.5万平方米,累计新增标准厂房租赁面积15.46万平方米。

——内资招商成果显著。1—12月,全县引进县外内资18.49亿元,同比增长57.1%,完成年计划102.8%,新增注册资金8.98亿元,同比增长104.5%,完成年计划的124.66%。

——工业投入稳步增长。1-12月,全县416个工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52.2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设备投资25.5亿元,占全县工业投入总额的48.9%。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85个,已完成投资40.21亿元,占全县工业投入总额的77%。

——贸易经济较快增长。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特色专业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活跃,全县商贸流通业保持了较快发展的增长态势。1—12月,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77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批零贸易业39.28亿元,同比增长17%;住宿餐饮业5.92亿元,增长6%。

二、20*年主要工作

(一)突出帮困解难,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1、加强调研提高经济运行调控能力。出台《关于节约集约用地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若干意见》,出台稳定工业经济发展“十条”意见,修正完善着力提升县域工业经济实力的若干政策意见和工业经济综合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意见政策,研究拟定进一步“保稳促调”的应对措施,努力帮助支持企业克服困难,增强发展信心,促进我县工业经济稳定发展。

2、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是积极发展金融机构,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在引进成立*市商业银行*支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支行的基础上,成立海利小额贷款公司。二是积极发展担保机构,继续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全县担保机构注册资金总额达3.57亿元。三是积极构建金融服务平台,加大县外资金引进力度。县金融办成立后,在注重政府性项目融资的同时,将县重点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四是注重行业协会建设,加强与行业协会联系,研究推进我县行业协会健康发展的政策意见,支持省级千斤顶协会改进工作,做好组建省级紧固件协会的联系指导工作。

3、着力缓解资金紧张矛盾。一是积极支持银行金融业务创新。围绕抵质押贷款方式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推出了“仓单质押贷款”业务,开展了“股权质押贷款”业务,探索“排污权质押贷款”业务。围绕贸易融资手段进行产品创新,开发了“应收账款质押反担保”业务。围绕风险分担机制进行产品创新,推出“应收账款国内信用保险质押贷款”业务。二是探索建立企业救助机制。为防范企业资金风险,进一步改善我县金融生态环境,拟定并出台了企业资金风险应急救助管理办法。

4、努力缓解电力资源短缺。20*年以来,尤其是夏季高温期间,面对严峻的缺电形势,出台有序用电应急管理办法,完善有序用电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应急预案,协调好应急顶峰发电,加大有序用电执行力度,推动了有序用电常态管理,取得了迎峰度夏的阶段性胜利,有效地缓解电力紧张,为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建成新农村电气化镇2个、电气化村37个。

(二)突出征地拆迁,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

1、加大园区建设资金支持。县政府出台政策安排2500万元用于对各镇平台建设融资贴息支持园区建设,同时积极协调帮助各镇园区公司落实建设资金。20*年以来,县园区建设担保公司增资*万元,目前注册资本已达到3500万元,全年累计担保额1.03亿元,担保余额1.67亿元,并在县信用联社的基础上引入*商业银行*支行参与,有力支持了各镇基础设施投入与征地拆迁工作。

2、加强征地拆迁工作力度。积极督促各镇加大征地拆迁力度。全县8个镇工业区共完成对下政策处理面积3406亩,完成房屋拆迁户数344家,房屋征迁面积达11.25万平方米。

3、加强工业区控制性详规修编评审工作。组织完成了县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研究,重新规划我县平台空间布局,新增*新区,组织开展了*、*、*、*镇工业区控制性详规修编初审工作,并正进一步修改完善,编制*、西塘桥两镇的省级开发区组合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做好镇级工业区的市级达标升级验收考核工作,努力提升我县园区承载能力。

(三)突出项目攻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

1、出台项目推进考核办法开展百日攻坚活动。8月份召开项目推进“百日攻坚大会战”动员大会,成立了由县领导牵头的项目推进督查组,专门出台了项目推进考核办法,着重突出从工业投资总量、工业投资效率、工业投资进度、质量和项目推进机制四方面加强对项目推进工作的考核,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强化督促落实,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重点开展对全县30个重大工业投资推进项目、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工业在建项目以及土地复耕、盘活存量土地、招商引资、项目储备等方面督查。

2、建立重大项目推进五项制度(领导联系制度、检查督促制度、推进例会制度、考核奖励制度和宣传报道制度)。对重大工业推进项目建立台帐,确定专人分工负责每月进行跟踪检查,定期工作例会通报;开展20*年“跨越杭州湾--走进新*”文化经贸旅游系列活动,推动项目开竣工;开展行风热线“走进开发区,与企业家面对面”活动,以点带面,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

3、抓好重大工业投资项目推进工作。到12月底,列入20*年县内重大工业投资项目30只,计划总投资55.54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8.25亿元,基本竣工项目13个,在建项目24个,未开工项目6个,项目开工率达80%;当年完成投资13.*亿元,占年计划的71.6%。

4、突出特色项目推动先进制造基地建设。围绕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引导对特色产业的投入,全年399个在建项目中,属我县重点培育的电子、机械标准件、造纸及纸制品、新型建材四大特色产业的项目有233项,当年计划总投资25.71亿元,完成投资30.4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58.2%。

5、加大工作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继续着力抓好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努力做好水泥、化工等8大行业落后生产能力摸底调查工作,完成了1座水泥粉磨机淘汰转产任务。完成了5座砖瓦窑拆除窑体与烟囱的扫尾工作任务,淘汰生产线5座128门,压缩生产能力2.3亿标砖,使全县砖瓦行业整顿工作成效明显。编制《*县仿古青砖建筑的控制规划》,保留1家用于古建筑修缮的小土窑。

(四)突出节能降耗,循环经济进一步促进。

1、强化节能目标责任管理。制定并出台了《*县节能降耗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强了节能目标责任的考核。召开全县节能减排会议,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下半年下达了全县年综合能耗3000吨标煤以上企业8-12月节能指导性计划和用煤限额计划,减少企业原煤消耗,督促企业按指导性计划完成目标任务,切实加强了节能目标责任制的管理。

2、加大节能宣传力度。开展节能宣传月系列活动,组织召开“节能减排社区行动”,组织企业参加20*华东国际节能技术及产品(*)博览会等,组织了节能专家对6家年综合能耗5000吨以上企业进行节能诊断,初步形成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的节能降耗工作新格局。

3、助推节能工程措施。加快推进区域集中供热,截止12月底,恒洋热电集中供热区域共有46家用户接入热网并停止使用燃煤锅炉,累计拆除了32台燃煤锅炉,总淘汰锅炉装机容量147.66吨/小时。强化技术节能。积极推进企业开展网带炉余热回收技术攻关等节能技术研发和应用,全县有10家企业进行了节能技术改造,总投资达7786万元。进一步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完成了东西大道路灯照明节能工程。

4、加强能源审计管理。继续完善节能降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能源审计,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管理,完成了对5家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监察审计工作。

5、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展并完成了1家清洁生产试点企业、2家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的审核工作和3家企业循环经济阶段性审核验收,新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3家,重新认定8家

(五)突出企业培育,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1、积极开展“十百千培育工程”。积极加大亿元以上重点骨干企业扶持培育,通过开展成长型企业调研,拟定并公布了成长型企业的培育名单,努力推动了我县成长型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2、积极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继续做好*大学—*县企业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的各项组织与服务工作,已举办企业上市、绩效管理、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等大型专题培训班9期,全年受训人数达929人次。

3、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展(博)览会。20*年先后组织参加了第6届长三角(*)机械及电子工业装备展、20*中国纺织及制衣工业(*)展等展会,积极开拓内销市场。组织企业申报20*年度省信息化示范项目、市企业信息化试点企业。

(六)突出市场规范,商贸流通进一步发展。

1、着力项目推进,加快网点建设。一是着力推进商贸流通重点项目建设,及时掌握重点商贸项目建设进度,并就建设中的困难和要求与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尤其是对办好紧固件五金城加强政府协调管理开展市场调研,积极献计献策,紧固件五金城项目、海安汽贸汽配城项目、金色港湾项目、新江厦百货大楼项目、大桥新区易购摩乐工程和大润发超市项目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二是深入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建设,通过明确目标、镇区联动、兑现政策等措施,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建设,至12月底,我县农村现代流通网建设已初步完成,各镇(区)连锁超市覆盖率达100%,105个行政村中已有连锁超市(连锁放心店、连锁便利店)84家,50个村设有农资连锁店。

2、加强市场监测,保障市场稳定。一是加强市场监测,切实做好重要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和节日市场运行监测,准确把握市场变化趋势,及时市场动态信息。二是做好重要商品供应保障工作,建立猪肉、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应急调控体系和成品油市场有序运行监控机制。三是启动奥运会期间对供沪肉品销售日报制,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猪肉市场波动,有效保障了奥运会期间市场稳定。

3、强化行业管理,促进有序发展。一是强化行业监管。更名后的*县商贸综合监察大队,管理职能从原来的只局限于生猪定点屠宰监督管理扩大到全县商贸流通业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对全县生猪定点屠宰加工企业的每月检查制度,监督管理生猪“瘦肉精”宰前检测;监督管理1100家经营户的酒类备案;监督管理成品油市场及煤炭经营;监督管理蚕茧收烘及民用爆炸物品销售。二是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了全县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商贸企业节能减排、美容美发足浴等、知识产权保护等商贸流通业的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打击私屠滥宰及收购、经销病死猪的专项整治工作。

(七)突出队伍建设,经贸工作进一步推进。

1、注重经贸队伍素质的建设,提高工作人员能力。一是围绕实现完成经贸工作目标任务的要求,建立重点工作督查制和月报制,加强对重点工作进度跟踪;同时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廉洁从政等教育,认真抓好以“服务两创、干净干事”为主题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的开展,切实转变党员干部作风,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营造良好的反腐倡廉氛围。二是积极开展“破难新政、助推两创”活动,动员和引导我局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基层、直面矛盾、破解难题,从制约创业创新的热点、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难点入手,进行破难攻坚,进一步提升创业创新送服务的主动性。再次加强培训与学习,积极为干部职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尤其注重加强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的培训,创新推出由领导干部做专题业务讲座,20*年已组织了4次专题业务讲座,有力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业务水平。三是继续完善和更新*经贸网栏目和内容,编制并出刊《*县经贸运行动态》和《*经贸》,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政策信息和与企业发展相关的信息。

2、开展系列活动,提高机关服务水平。一是结合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和创业创新服务年活动,召开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重点开展“七个一”活动,通过“十佳科技创新工业企业评选、百家企业创和谐、千名党员作示范、万名职工来比武”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服务创业创新氛围。二是积极开展县级文明单位、卫生先进单位和“五型”机关创建、双拥结对等活动,全面提升局整体素质和形象。三是加大先进企业风采展示。在*日报上开设先后开设了《成长型企业》、《新型工业化》、《诚信示范企业》、《企业创新》、《企业升级、产品创新》、《临港工业》等专栏,共有50家企业在上述专栏中进行了报道,全方位地展示我县先进企业风采。

3、积极推行阳光政务,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落实措施,进一步完善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对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事项进行清理和规范并按规定公开,严格实行一审一核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根据县、局两级“五五“普法规划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与培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认真开展执法检查,切实做到依法、规范、公正执法。同时努力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积极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高为社会信息服务水平。

4、重视信访稳定工作,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精心组织,深入调研,强化协调,深化反思,努力提高信访、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县长公开电话办理见面率、答复率、满意率。全年,我局共受理上级转来及自办信件9件,受理来访65批,做到件件有落实、件件有结案;承办的12件人大代表议案已全部办结;收到县长电话交办单13件,全部办理完毕;为化解社会矛盾召开有关协调会20多次。

5、加强老干部管理工作,为老干部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开展各项老干部活动,组织开展节日对老干部慰问活动,同时积极组织离退休老干部捐款赈灾,积极组织离退休老干部深入企业和镇区参观考察,发挥余热为全县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努力为我局老干部晚年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商贸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经济发展;动态计量;建议

一、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商贸流通业,近年来商贸流通业发展非常迅速。2014年我国商贸流通业销售总额为133689亿元,比1978年的505.2亿元增长了100多倍,年均增长率为10%以上,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6%-8%左右的年均增速。商贸流通登记在册的企业达到400多万家,形成以购物中心、连锁企业、专卖店为业态支撑的商贸流通体系。2015年商贸流通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左右,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其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首先,商贸流通业能够促进消费增长、扩大社会生产。商贸流通业包括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会展、交通运输、物流快递、生活服务等行业,这些都是与居民生活有着直接、密切关联的行业。商贸流通业可以变潜在消费成为即期消费,从而促进消费增长。当商贸流通业促进消费增长后,就需要扩大生产来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以使生产能力匹配消费能力。其次,商贸流通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2014年我国商贸流通业共有7685万从业人员,就业贡献率13.91%,占社会总从业人数的一半以上。其中住宿餐饮、零售批发行业从业人员最多,占社会总从业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由此可见,商贸流通业对劳动力有很大的吸纳能力,接收劳动力越多,失业人数就越少,社会就越稳定,经济就越繁荣。最后,商贸流通业对三大产业的调整升级起到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三大产业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商贸流周婷(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0610)基金项目:2014年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面向企业服务的科技情报资源开发与利用方法研究”(编号2014A040401036)研究成果之一;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外贸代工”与“品牌经营”模式的分化趋势—基于“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外贸代工工厂转型实践模式的探索(SK201522)研究成果之一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识码:A通业作为服务主导行业是连接三大产业的重要桥梁,成为三大产业的中间需求,为各大产业的生产发展提供支撑,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二、动态计量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计算方法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两个方面,计量分析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增长指标与产业结构优化指标如表1所示。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作用率是指商贸流通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国内生产总值作用率=商贸流通产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就业率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繁荣则就业率高,经济萧条则就业率低。就业作用率是指商贸流通产业从业人员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就业作用率=商贸流通产业从业人数/社会总从业人数。税收作用率是指商贸流通产业所缴纳的总税额占商贸流通业总增加值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税收作用率=商贸流通产业纳税总额/商贸流通产业增加值。税收作用率越高,则说明商贸流通业缴税越多,高税收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资本作用率是指社会资产增加值在商贸流通业增加值中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资本作用率=社会资产增加值/商贸流通产业增加值。资本作用率越高,说明产业规模越大,对经济发展就越有利。产业结构优化作用率是指商贸流通增加值在所属的第三产业总增加值中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产业结构优化作用率=流通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产业结构优化作用率越高,说明商贸流通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规模和比重越大,引导作用就更强。城市化作用率是指在城市中的商贸流通企业的总从业人数在城市所有产业总从业人数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城市化作用率=城市商贸流通企业总从业人数/城市就业总人数。城市化作用率越高,说明城市发展、产业发展有足够的劳动力支持。对外贸易作用率是指商贸流通产业外贸总额占所有产业外贸总额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外贸作用率=商贸流通产业外贸总额/所有产业外贸总额。对外贸易作用率越高,说明开放程度越高,高度开放的经济亦是反映经济繁荣程度的体现。

(二)计量分析本文将整个经济区域简要划分为东部区域和中西部区域。东部区域包括沪、苏、浙、鲁等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区域包括川、青、甘等地区。商贸流通业选取住宿、餐饮、零售、物流等主要行业数据进行统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在国内生产总值作用率方面,2014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作用率为19.21,比中西部地区(12.6)高,如表2所示。而且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作用率一直呈稳定增长趋势,而中西部地区呈心电图增长趋势,甚至有下降趋势,反映出其作用率不稳定。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较好,而且东部地区是我国产业升级的“排头兵”,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下,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尤其是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迅速,因此商贸流通业生产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其作用率也远大于中西部地区。在就业作用率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就业作用率略低于东部地区,但在2014年,中西部地区就业作用率实现反超,比东部地区的9.21高出0.16个百分点。2010-2014年,中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产业就业贡献率虽然整体上落后于东部地区,但从表3可见其增速比东部地区快,至2014年实现了超越。这说明中西部地区这几年来商贸流通业得到了较好发展,新增了大量就业岗位,而东部地区特别是上海市因出台了一些限制人员流动的政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的进入,商贸流通业正是低层次劳动力的吸纳大户,这些政策影响了商贸流通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而影响了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就业作用率(见表3)。在税收作用率方面,2010-2014年,不管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税收作用率都一直稳定提升。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税收作用率提升很快,甚至超过了东部地区。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为了更好实现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以商贸流通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商贸流通企业很多优惠,也因此减少了税收收入。但中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企业很多是国企,在整体发展水平不如东部地区的情况下,国企仍然要承担较重的纳税责任(见表4)。在资本作用率方面,整体来说,不管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其资本作用率都不稳定,特别是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更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2010年资本作用率为1.61,2012年又骤升至8.78,可见其资产增加量极其不稳定。东部地区也是如此,但相对于中西部地区稍为稳定。总体来说,商贸流通业资本作用率比较低而且不稳定,与商贸流通业较为稳定的发展趋势不相符(见表5)。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分析。在产业结构优化作用率方面,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作用率都比较稳定,东部地区稍高于中西部地区,基本上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作用率都保持在30%-40%的水平,这说明商贸流通产业是第三产业的最主要主导产业,具体情况如表6所示。在城市化作用率方面,不管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城市化作用率都不高,说明商贸流通业对城市化发展作用不大。此外,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当前我国农村依然存在较多剩余劳动力,商贸流通业吸纳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见表7)。在对外贸易作用率方面,2009年以前中西部地区外贸作用率一直很低,但是到了2013年以后开始直线上升,东部地区的外贸作用率保持稳定增长。这主要是因为“一带一路”发展策略实施后,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良好发展,从而提高了外贸作用率。东部地区向来是我国开放前沿,对外开放程度也一直比内陆地区高,因此其商贸流通业的外贸作用率也比较高(见表8)。

(三)结果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较高,因而国内生产总值作用率、就业作用率、纳税作用率、资本作用率、产业结构优化作用率、城市化作用率、对外贸易作用率等各项指标计算和分析结果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具体来看,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国内生产总值作用率、税收作用率、产业结构优化作用率比较明显;资本作用率、城市化作用率以及外贸作用率不太明显;就业作用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反映了目前我国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是从增加税收、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以及提升第三产业作用和地位来体现。

三、商贸流通业优化发展建议

(一)科学规划商贸流通业并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一方面,在完善的行业法律、法规指导下,建立起由政府主管、行业协会具体指导、管理有章有序的商贸流通业管理体系;在制度保障、管理规范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商贸流通业,规划要以服务商贸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主线、以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为目标、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典范,不断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大型物流集散中心以及商贸综合体,推进业态变革和创新,使商贸流通产业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产业要改变生产效率过慢和质量过差的状况,需要建立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商贸流通企业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模式,通过发展电子商务进行市场调查、信息收集、售前售后服务等活动,顺应网络购物发展趋势,扩大企业销售范围和发展模式。

(二)构建商贸流通业交通体系我国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总体来说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商贸流通业生产效率,也阻碍了东部商贸流通企业与中西部企业的合作。对此,政府要统筹规划,建设连接各省市、各地区的交通大网,包括航空建设、高铁建设、公路建设和水路建设等,建成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商贸流通业发达地区为轴心的“12310”交通经济圈,即1小时通达北、上、广、深周边城市,2小时可以到达北、上、广、深所在或所近省市,3小时可以到达北、上、广、深附近的省市,10小时可以到达国内其它主要城市,连接全国各地区成一张大网,提高商贸流通生产效率。

(三)统筹发展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当前我国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落后,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因此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经济发展对商贸流通业也有反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商贸流通业就能得到更大发展空间。(四)加大对外开放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目前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外贸作用率均不明显,这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还不够,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因此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下要进一步改革开放,积极走出去和引进来。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要打破地区贸易壁垒,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利用区域特色和优势积极招商引资,让东部带动中西部发展。另一方面,东部地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主动寻求与国际企业合作和交流,引进资本和人才,输出商品和科技,为商贸流通业发展创造条件。(五)全面提高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素质我国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很多,就业作用率相对较高。但从业人员很多都是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相对来说受教育程度较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转型,努力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对人才也有更高要求,因此,要全面提高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素质,强化其技能水平,使其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以人才推动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

MercantileTheory参考文献:

1.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修订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家顺良,杨凡.全国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3.李骏阳,李钰.我国流通经济研究方法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3)

商贸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合理的税制安排有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包括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绿色产业和促进绿色消费等方面。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一、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税收政策的支持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税收政策的支持,税收手段既能很好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更可有效地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通过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因势利导,对于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企业所得税法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跃升到了新的高度。新法重新规范了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建立了“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加大了对环境保护、新技术研发等领域的扶持和鼓励力度,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将有效激励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能源消耗由高污染、高消耗向低消耗、循环型转变,生产技术由粗放、滞后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生态环境由高污染、高破坏向低污染、友好型转变。

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1、税收政策鼓励资源节约降耗。(1)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的固定资产,包括: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六十条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2)纳税人缴纳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需要定期减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地方税务局审核后,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3)纳税人纳税确有困难的,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定期减征或者免征房产税。

2、税收政策鼓励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减计收入是指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原材料占生产产品材料的比例不得低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标准。

3、税收政策鼓励加强环境保护。(1)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规定提取的用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准予扣除。上述专项资金提取后改变用途的,不得扣除。(2)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包括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企业从事的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的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3)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这些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了环保企业乃至一般企业从事从事环境保护相关产品与技术开发的积极性,从而将直接有利于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税收政策借鉴

1、德国的生态税政策。生态税是对那些使用了对环境有害的材料和消耗了不可再生资源的产品而增加的一个税种。生态税的引入有利于政府从宏观上控制市场导向,促使生产商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技术,通过经济措施引导生产者的行为,改进消费模式和调整产业结构。

2、日本的退税政策。政府对废塑料制品类再生产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取得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对废纸脱墨处理装置、处理玻璃碎片用的夹杂物剔除装置、铝再生制造设备、空瓶洗净处理装置等,除实行特别退税外,还可获得3年的固定资产税退还。对公害防治设施可减免固定资产税,根据设施的差异,减免税率分别为原税金的40%-70%。同时,对各类环保设施,加大设备折旧率,在其原有折旧率的基础上再增加14%-20%的特别折旧率。

3、美国的税收优惠。美国亚利桑那州*年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对分期付款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销售税10%。征收新鲜材料税,促使人们少用原生材料、多进行再循环;征收生态税,除可再生能源外,其他能源都要收取生态税;征收垃圾填埋和焚烧税。从上世纪90年

代起,美国政府开始了农业“绿色补贴”的试点。其特点是,设置了一些强制性的条件,要求受补贴农民必须检查他们自己的环保行为,定期对自己农场所属区域的野生资源、森林、植被进行情况调查。此外,对表现出色的农户,除提供“绿色补贴”外,还可暂行减免农业所得税,以资鼓励。

四、我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对策

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生态税收和循环经济税收制度相比,我国的税收制度在调节经济发展、引导循环经济方向等方面,仍然存在相当的差距。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完善税制,为此建议采取实施以下税收政策:

1、增强资源税的环境保护功能。一是扩大征收范围。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将那些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列入征收范围,如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淡水和地热等自然资源。二是调整计税依据。由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产量为计税依据,并适当提高单位计税税额,特别是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征以重税,以此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三是将现行其他资源性的税种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并入资源税,并将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育林基金、林政保护费、电力基金、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等也并入资源税。四是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资源税真正成为发挥环境保护功能的税种。

2、加大消费税的环境保护功能。把使用无法回收利用的原材料、资源消耗量大、严重污染环境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并征收较高的消费税;对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的交通工具实行低税或免税;对于资源消耗量小、能循环利用资源的产品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不征收消费税,从而限制环境污染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3、通过取消出口退税和加征出口关税等限制一些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保护国内资源;同时通过调节进口关税提高进口产品的质量,减少污染产品的进口。

4、调整增值税。采用“消费型”增值税。目前我们国家除了东北等部分试点地区以外其余的地区都采用“生产型”增值税。大部分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从而抑制了企业投资发展循环经济设备的积极性。为促进企业购置除尘、污水处理和提高利用效率的环保设备,需要增加企业时这些设备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的规定。

5、开征环境保护税。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噪音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建立起独立的环境保护税种,既唤起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又能充分发挥税收对环保工作的促进作用。

商贸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一)加大资金投入,为流通经济科学发展固本强基

1、加快商贸服务业大项目建设。通过鼓励市内企业投资或招商引资等形式,新建了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的商贸流通业项目。20*年全市新开工建设29个商贸服务业大项目,其中投资过2亿的12个,利群集团*城购物广场和*中百大厦*城店、*佳乐家*城店、新天地购物广场已开业运营。今年我市把2009年确定为“大项目建设年”,重点筛选了11个服务业大项目作为市级领导包靠项目,加快建设,带动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目前希努尔国际商贸城、新天地商贸城、东升物流城、栗园酒店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发展到123家,其中批发企业26家,零售企业65家,住宿餐饮企业32家。

2、加快商品市场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一个基地,完善两个体系,建设三个中心,突出四个特色”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专业市场。目前,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183处,其中专业市场24个,消费品综合市场159个,基本形成了以城区大型市场为龙头、以镇驻地集贸市场为骨干、以村庄便民市场为支点的市场网络。市场交易日趋活跃,市场辐射面不断扩大。20*年全市商品市场成交额81.5亿元,年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16个,其中过10亿元的市场2处,涌现出龙海水产城、林家村辣椒市场等“买全国、卖全国”,甚至“买全球、卖全球”的知名市场。希努尔国际商贸城、新天地商贸城、龙都商贸城、舜通汽车城等一批市场大项目正在建设。今年1-2月份,183处商品市场实现成交额14.8亿元,其中16个过亿元市场实现10.6亿元,占全部市场成交额的71.6%。

3、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积极承接青岛、黄岛口岸的辐射与带动,加快市内物流资源的整合及企业二三产业分离,我市现代物流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沿胶新铁路、青莱高速两侧分布,物流带逐步隆起。长运物流园区、金安铁路物流、得利斯120万吨粮食加工物流和外贸200万吨粮食物流等大型物流项目已竣工使用;良丰铁路线货场、昌城镇南物流园区、东升物流城正在建设;*城临港现代物流、贾悦高速公路物流、济铁物流、中丰粮食物流配送及加工等项目已完成规划。同时,新郎、桑莎等大型生产企业,在生产资料采购、产成品销售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物流配送体系。

(二)推广新型流通方式,为扩大内需提供载体和平台

1、积极推进连锁经营。借助我市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积极引导喜相逢、百盛、天益农资等市内流通骨干企业由城市向农村延伸,整合改造社区商业资源,运用现代流通方式,实现连锁经营向农村社区拓展。目前,全市已建设标准化“农家店”347个,2*个农村社区均建起了日用品超市和农资超市。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喜相逢商贸公司、百盛商场为龙头的日用品连锁经营体系,以天益农资和天和汇丰农资公司为骨干的农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以海王医药为主体的医药连锁经营体系,以得利斯公司和永佳公司为主体的肉品连锁经营体系等。同时,积极推动骨干流通企业加快向市外、省外扩张,推动连锁经营规模化发展,并向生产资料、文化用品和家政服务等行业拓展。

2、积极开展“家电下乡”。顺应农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运用财政贸易政策,对农民购买纳入补贴范围的家电产品给予13%的财政补贴,以激活农民的购买力,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内需,改善民生,在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的同时,把农村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进一步完善农村生产和流通服务体系,有效扩大内需,以化解金融危机。目前,全市9家“家电下乡”定点销售企业向农村居民直销彩电5959台,冰箱12304台,手机609部,实现销售额2997.2万元,落实发放农村居民购置补贴302万元。

3、推进大型网点建设。利用我市楼宇项目已建成的商业面积,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大型商业企业来我市设立分销中心或开设超市、商场,加快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管理规范的大型商业网点。目前,总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36.6亩的利群购物广场,由全国500强企业——青岛利群集团投资建设,仅用不足8个月的时间实现了从开工到运营。总投资5.8亿元、占地76亩新天地购物广场今年元月10日正式运营,营业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是全国县级市中第一个“一站式”消费大卖场,全国零售百强企业*中百、佳乐家来此落户。

(三)关注民生,为流通经济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切实抓好肉品质量安全。20*年以来,向各生猪定点屠宰厂派驻肉品检验监督员,实行24小时监控,从源头上加强管理,确保出厂肉品品质和食用安全。同时,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确保全市生猪定点屠宰率实现100%;城区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