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贸中心经营范围

商贸中心经营范围

商贸中心经营范围

商贸中心经营范围范文第1篇

以产业结构优化为目标,开展对外经贸工作,推动市场化,加大功能街区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

1、保持适当引资规模。以*区功能定位的确定为契机,继续保持适当的投资规模,实现合同利用外资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千万美元。

2、搭建项目促进平台。组织资源和项目收集,利用金融论坛、洽谈会等重大活动,积极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吸收大型跨国公司设立电话客户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IT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后勤保障中心、财务服务中心等。

3、完善行业支持政策。建立完善的政府各部门联席工作制度,组织落实国家和本市的各项外贸政策争取更多项目得到国家政策支持。进一步研究落实*市和*区外经贸发展的资金支持办法,增加外贸发展资金规模,完善对外贸易政策及支持体系,引导外贸企业转变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主体、出口商品、出口市场和出口原产地的结构,规避、降低、分散各种风险,提高贸易效益。

(二)围绕知名商业区的塑造,重点做好特色品牌

以塑造国内知名商业中心区为目标,逐步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地,形成高度繁华的现代大都市商业中心。

1、建设以大型百货店为主体商圈。鼓励发展品牌专卖店、专业店、特色店及餐饮业(恢复老字号餐饮)。增加休闲、娱乐及时尚消费设施。完善交通体系及市场环境。力促规划项目的进度。借助地理、旅游、交通、文化,集聚有实力的企业及知名品牌,形成商贸、商务互融互动的新商圈。

2、打造特色商业街。打造京味文化特色街。重点推进什刹海酒吧茶艺街;烟袋斜街。建设金融街金树街、三里河餐饮特色街;引导发展地安门老字号商业街、西四旅游商品街、西外南路服装街、新街口精品街。通过调整经营结构,扩大特色经营规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街区品位内涵,完善特色街购物、旅游、观光、休闲的综合服务功能。

3、实施商业品牌策略。以“知名”作为发展目标,提升*区现代商业的综合服务水平。策划和组织“品牌*推介宣传年”的系列活动。打好西单名牌、什刹海名牌、主题名牌、餐饮名牌、老字号名牌和国际名牌战略,做好品牌文章。

4、筹划举办“*区第一届商务消费节”,体现*独特的商业氛围和地位,突出鲜明的主题特色,不同业态不同风格,内涵丰富,满足现代人追求特色,追求个性化的消费热点。

5、创新发展*餐饮,繁荣餐饮市场。发扬*餐饮经营特色,保护和发展老字号及清真名店。培育名厨、名菜、名店,增强发展后劲。举办“餐饮美食节”活动,引导餐饮企业增强个,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推进餐饮文化的交流,提升*餐饮的竞争力和扩张力。

6、集中引导组织小商品交易市场“调整、提升、规范”工作。以万通交易市场为示范,完成6家小商品市场的升级改造。

(三)围绕经营消费环境的优化,重点做好行业规范

以经营与消费环境的优化为目标,进一步强化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加强宏观调控和协调,突出做好行业组织和行业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基础工作。

1、加强现代服务业经济数据分析,提高综合经济分析能力和水平;加强外商投资质量分析、评估工作,为引导外商投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加强商业统计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建立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商业发展统计体系。

2、完成商业服务业迎奥运三年规划硬件和软件提升改造的任务;完成奥运员工培训。

3、建立内外贸市场秩序评价机制,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流通安全监管,完善监测防范网络。

4、建立商业发展联系会议制度,营造良好的商业发展氛围。支持消费者权益、知识产权保护等机构开展工作,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5、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行业协会,研究出台培育发展商业领域行业协会有关意见,完善区商业联合会服务、修理和商街、市场等分会组织体系,强化协会的职能,扩大行业协会覆盖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服务、沟通和监督作用,推进行业协会发展。

(四)围绕和谐宜居社区的构建,重点做好便民实事

以构建和谐宜居社区为目标,下力量开展满足居民多层次多领域基本需求的工作,精心打造便民商业服务体系,为建设宜居城市创造条件。

1、重点发展标准店,生鲜店、社区店和“百货社区购物中心”,主攻业态专营专卖连锁店。引导企业扩大连锁覆盖和社区便民服务项目的搭载。

商贸中心经营范围范文第2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20*〕134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实施意见》(*府厅发〔2009〕19号)精神,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流通业保民生、促发展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降低消费成本,促进消费升级,确保消费安全,经市政府同意,特提出我市搞活流通、扩大内需的实施意见。

总体目标:到20*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全市培育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零售企业*家,年交易*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家;日用品农家店覆盖*0%的县(市、区)、95%的乡镇和80%的行政村。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促进农村消费

(一)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建设日用品流通网络为重点,进一步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面,强化农村商品配送功能。到20*年末,争取日用品农家店覆盖95%的乡镇、80%的行政村,配送率达到50%以上。把建设和改造农家店的重点放在未建设农家店的乡镇和行政村。县级内贸主管部门负责农家店建设与改造的质量监管,符合农家店标准要求的,由县级内贸主管部门向设区市内贸主管部门申报验收;验收合格的,由市内贸主管部门上报省商务厅认定。对只挂牌不改造的农家店,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视情节轻重减少甚至停止资金支持。抓好承办企业的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建设,强化农村商品配送中心的商品采购、储存、加工、编配、调运、信息等功能,增加统一配送的商品品种,降低经营成本。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网络与供销、邮政、电信等网络的结合,提高农家店的综合服务功能。

(二)全面推进家电下乡工作。我市家电下乡工作从今年2月1日起至2013年1月31日结束。目前,已将彩电、冰箱(冰柜)、手机、洗衣机、电脑、空调、热水器、摩托车等产品列入政策补贴范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监管,切实做好我市家电下乡推广工作。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流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农民对家电下乡的政策、下乡家电产品识别、财政补贴申报程序等,做到家喻户晓。要积极指导家电下乡销售企业开展家电下乡工作,对参与家电下乡的各级商务和财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家电下乡产品销售企业和经销网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严格工作规范要求。要强化监管,确保下乡家电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严厉打击借家电下乡名义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切实把家电下乡工作抓实抓好。各级财政部门要简化补贴领取手续,方便农民农民购买,并将万载县补贴程序简化试点经验向全市推广。

(三)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一是抓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和损耗,努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冷藏保鲜、卫生、质量安全可追溯、检验检测、物流、信息等设施建设。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培育自有品牌。组织超市采购员赴农产品生产基地考察,加强信息引导和产销衔接,建设鲜活农产品直采基地到超市之间的冷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提高流通效率。二是抓好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做好丰城市试点工作的同时,逐步将樟树、高安等县(市)列入试点范围,方便农民上网农产品销售信息和查寻农业政策信息,引导农民学会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致富。继续组织参与商务部“新农村商网”举办的农副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扩大农产品销售。

(四)实施乡镇商贸“六个一”工程。从2009年起,各地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组织开展乡镇商贸“六个一”工程。一是要打造一个农村区域商业中心;二是要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一家具有规模的品牌连锁超市;三是要引进一个品牌家电专卖店;四是要新建或改造一个规范化的集贸市场;五是要抓好一个卫生餐馆;六是要培育一个星级农家乐。县级内贸主管部门要把农村乡镇商贸“六个一”工程列为今明两年的中心工作,制订规划,抓好落实,提升农村商贸服务水平。

(五)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支持和培育大中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建立流通企业、生产企业、物流企业联合供应链。加强农资市场的调控和监管,促进市场竞争,保障市场供应,降低流通成本,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引导和鼓励农资流通企业为农民提供技术、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

二、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扩大城市居民消费

(六)完善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设施。一是引导和支持便利超市进社区。各县(市、区)要拿出城市社区便利超市的专项发展规划,选择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到社区发展网点,并在用地、用房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二是实施菜市场标准化改造。今年在宜春中心城区选择一批菜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由袁州区落实好菜市场改造项目,按照“整洁、明亮、卫生、安全、规范、有序”的要求,抓好标准化改造示范工程,让居民便利消费、放心消费。各县城的菜市场(农贸市场)的建设与改造,也要做好调研和项目的筛选工作,为以后实施县级城市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先进行项目改造的试点工作。三是积极推进家政服务网络建设。今年要整合现有资源,在宜春中心城区依托大型服务企业建设家政服务网络中心,为居民提供安全便利的家政服务、电话采购、就业咨询等,并逐步在全市县城推开。四是积极推行早餐工程建设。各地要依托有实力的餐饮企业建设或改造主食加工配送中心,以连锁经营方式发展早餐网点,完善早餐供应体系,推进早餐经营规模化、规范化,为居民提供价廉物美、方便快捷、安全卫生的早餐服务。五是做好名特小吃一条街建设试点工作。在宜春中心城区和各县城,在传承和推广本地名特小吃的基础上,引进全国名特小吃进驻,着力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名特小吃一条街,推动商业特色街建设,扶持“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

(七)积极开展餐饮行业“四名”工程建设。以宜春市餐饮烹饪协会和宜春市名厨协会为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烹饪技术大赛,选拔评出50家餐饮名家、50道名菜、50个名点、*0名名厨,发给奖牌证书并在媒体上公布。在报纸和电视上开辟美食天地专栏、专题,重点介绍全市名家名菜、名点名厨,以此推动餐饮服务行业发展上水平。

(八)促进城市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正确引导社会形成科学消费、循环消费的模式。健全旧货流通网络,把旧货交易市场列入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力争在20*年前,在宜春中心城区及城乡结合部建设1—2个规模较大、辐射能力强、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旧货交易市场,在城市社区建立若干旧货收购点和慈善捐助站,满足低收入家庭和贫困群体消费需要。在宜春中心城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支持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通过连锁经营等方式,新建或改建一批统一规范的社区废旧物品收购点、专业化分拣中心和跨区域集散市场。鼓励生产和零售企业开展“收旧售新”、“以旧换新”业务,带动新产品消费和资源节约。

(九)积极促进汽车消费。认真落实国家支持小排量汽车销售的税收政策和汽车、摩托车下乡销售的补贴政策,清理、规范汽车购置中的收费项目,完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推动汽车生产企业和经销企业开展汽车的信用销售、新旧汽车置换业务,提高汽车售后服务质量,促进汽车消费稳定增长。在宜春中心城区新建汽车服务贸易园区。培育二手车市场和汽车租赁市场,鼓励汽车品牌经销商开展二手车经销。支持现有二手车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建立二手车信息平台,整顿和规范二手车市场秩序,活跃二手车市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机动车报废更新的规定和补贴政策,加强报废汽车回收监督管理,规范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为,促进汽车更新换代。

三、提高市场调控能力,维护市场稳定

(十)加强市场运行监测。提高市场预测预警水平,增强调控的预见性,把近5年发生过大幅波动及组织过紧急调运的生活必需品全部纳入监测范围。继续加强市场分析,加快监测成果转化,推进“商务天气预报”工作。进一步扩大市场运行监测范围,优化监测结构,将我市样本监测企业数量由现有的72家扩大到*0家,全国农村市场监测县增加到5个。将宜春中心城区大型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各县、市大中型商贸餐饮企业、外商投资贸易企业、生猪定点屠宰企业、万村千乡试点企业等,纳入样本监测企业范围。加强监测队伍建设,加大对各级内贸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和企业信息员的培训力度,确保培训率达*0%。坚持节日值班制度,落实市场运行情况报送工作,进一步提高市场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十一)健全居民生活必需品储备机制。建立市、县二级猪肉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提高市场调控能力,促进生猪产销平稳发展。加快完善地方成品粮油储备体系,建立地方粮油(含小包装粮油)应急储备制度,确保*天以上的市场供应量。探索建立商业代储制度,引导和鼓励企业保持适当库存水平。

四、推行新型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升级

(十二)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发挥商务信息平台的作用,及时市场供求信息,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和服务,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消费。围绕汽车、住房、家电、婚庆、计算机、手机、休闲旅游等消费热点,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经营活动,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培育和发展定制类消费。开展“名品进名店”、“品牌产品下乡”等活动。配合安居工程建设,扩大和带动家具、家电、家纺、家饰等消费。

(十三)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促销活动。利用节假日闲暇时间多、喜庆气氛浓、群众购买欲望强的特点,积极开展各类营销活动,扩大市场销售。加强部门、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整合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消费促进活动。加强银商合作,提升电子结算水平,扩大银行卡使用范围,方便刷卡消费。在全市大中型零售、餐饮、住宿企业基本实现刷卡消费,引导中小型商贸企业应用POS消费系统,采取银行卡结算。加快会展业发展,带动相关的住宿、餐饮、交通、通信等消费。各县(市、区)商业主管部门要精心编制本地名优特产品目录,准备好宣传推介资料,积极组织参加国家部委和省市举办的商品(食品)博览会。

(十四)鼓励商贸企业大力推销本市产品。各地要组织和鼓励商贸企业大力推销本市产品,做好本市产品的进货、上架、陈列、宣传等工作,在显著位置展示宣传本市产品,设立本市产品专柜、专区。对推销本市产品做出突出贡献的商贸企业和个人应予以适当奖励。

五、促进流通企业发展,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十五)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进一步深化流通企业改革,通过股权置换、资产收购等方式,支持流通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做强做大。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著名品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力争到20*年全市有3—5家零售企业和商品交易市场进入全省50强。大力扶持大型连锁经营企业集团,推动连锁经营向流通领域更广范围、更多行业延伸。加快城市社区和农村连锁网点建设,提高连锁经营总体规模和水平。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重点培育和扶持较大型流通企业尤其是连锁企业发展。鼓励流通企业发展物流配送、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形成统一规范管理、批量集中采购、及时快速配货的经营优势,降低经营成本和销售价格,让利于消费者。

(十六)支持中小商贸企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小商贸企业便利消费、稳定市场的作用,推动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商贸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借助我市现有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为中小商贸企业融资担保提供服务;创新担保方式,通过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质押、联合担保等方式,切实解决中小商贸企业贷款抵押问题。

(十七)实行商业与工业用电、用水同价政策。力争用2—3年时间,逐步缩小工商企业在用电、用水价格上的差别,积极推动国家鼓励类商业与工业企业用电、用水同价政策的落实,切实减轻商贸流通企业负担。

六、改善市场环境,促进安全消费

(十八)狠抓流通企业食品安全。完善流通领域市场信息体系和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流通企业食品安全的监管。加强“放心肉”监管体系建设,严格监管定点屠宰企业,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病死猪、病害猪肉非法交易,维护猪肉市场正常秩序。加强对定点屠宰企业无害化处理的监控,建立肉品质量信息可追溯体系。继续推进定点屠宰企业的改造,争取我市3—5家肉类生产企业列入全国标准化改造项目。

(十九)加强市场监管,改善交易环境。积极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诚信兴商”活动,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氛围。各县(市、区)商务主管部门要建立零售商风险预警机制,加大对《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的宣传和实施力度,适时披露有关信息,会同工商等部门开展市场秩序整治,加强对元旦、春节等节假日期间大型促销活动的监督检查,依法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振消费信心,保障消费安全。

(二十)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地区封锁,维护公平竞争,保障商品自由流通。认真贯彻落实商务部《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办法》,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规范零售企业经营行为。推广商品购销合同示范文本,取消对供应商的不合理收费,加强商贸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反商业欺诈预警监管平台,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商贸中心经营范围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国际贸易 应用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041-01

1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E-Commence)是一种利用网络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的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的活动。其内在特征具有开放、全球、集成、低成本和高效等性质,在实现商业贸易正常化经营活动的同时,也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方式,对整个全球现代化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优点如下:

(1)电子商务将传统的商务活动信息化,通过把商务活动的实物流程虚拟在网络,使之成为信息流程,电子商务不再需要像传统物流一样的冗长的交易过程,减少了人工及成本,大大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效率;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易主体可以在任何约定时间或地点进行交易活动,使得商务活动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方便快捷。

(2)电子商务所具有开放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它使企业面对更广阔的市场,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3)电子商务使得中小企业可以与大型企业站在同一竞争平台上,它们将要面对相同的市场,相同的机遇以及相同的挑战。

(4)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商务的模式,使传统商务模式包裹下的企业看到了不一样经营理念,各种社会要素重新组合,使得不同级别的企业再次站在一起重新竞争,这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布局和结构。

(5)通过网络平台,商家可以直接进行交流、谈判、签约,信息反馈等相关活动,一环紧扣一环,使得整个贸易活动无停滞流转,并且根据用户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做到良性互动。

2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随着全球化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们在没有时间及空间的限制下,自由的进行信息的交流及共享。而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使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有机的结合,再融入相关的国际贸易及管理技术,使得外贸企业把传统的贸易活动搬到网络进行,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消耗大大降低,使得企业有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去专注于核心业务,大大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3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国际贸易企业来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然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1)随着电子商务在区域化贸易发展取得非常大的成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也将会在国际贸易中大放异彩。相比传统国际贸易运作模式的不同,在国际电子商务市场,国际贸易业务的实现形式呈现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的特点。

(2)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优化重组,相比较传统的流程模式,新的流程更加先进,更具有技术性,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阶段,买家通过网络在全世界范围搜寻适合自己需要的产品。卖家通过网络,运用相关网络营销手段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并且在宣传过程中及时接受信息,搜寻适合的买家,建立起贸易伙伴关系;第二阶段,买卖双方通过一系列交流沟通技术进行具体谈判,谈判成功后通过网络签订并传递合同、凭证及相关文件;第三阶段,买方通过网络寻求售后服务而卖方则同样通过网络提供相应售后服务,假如发生贸易纠纷,双方还可利用网络进行必要的磋商。

(3)在全球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体现在商品及服务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就是企业能否把最新技术融入到企业经营模式当中。谁能把最先进的技术及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经营模式当中,同时把最具竞争力的价格交给客户,那么这家厂商就能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4)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进入国际市场往往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而显得力不从心,望而却步。但是,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打开了新的希望。中小企业可以在专业的电子商务平台注册开展电子商务,或是通过自己建设电子商务网站直接开展电子商务,当然这种方法难度相对较大,但收效较为显著。

4 涉外企业发展国际电子商务的对策

4.1 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受到自身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电子商务与企业自身业务的结合度水平相较于大企业,明显滞后。

(2)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电子商务行业需出台电子商务合同规范,加强对电子商务合同的监管,促进信用体系建设。

(3)我国物流发展水平相较于需求仍显不足,物流管理水平低,全国范围或更广范围的物流配送能力尚显不足。

(4)我国电子商务教育体系仍处于摸索过程中,导致电子商务本身发展滞后,使得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加大。

4.2 电子商务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电子商务的出现给贸易行业带来了双重的影响,商机与挑战并存,怎么样抓住商机应对挑战,是每一个贸易企业要面对的一个共同的问题。

(1)电子商务的推广主要是靠企业,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保证。但是企业想要把电子商务与自身业务完美结合,需要一定的技术、管理、决策、资金、人才等为前提,但是真正能达到这一要求的企业凤毛菱角。所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加强电子商务的教育和培训,高等院校外贸专业应以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为教育目标,不断为企业输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充实企业的电子商务能力。

(2)国际电子商务的出现加快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知识产权保护、统一商业代码等。而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渐渐地壮大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并充分利用国外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避免相同错误再次发生,取长补短,使得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健康发展。

5 结语

电子商务为外贸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它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得外贸企业从中发现了巨大的商机。中国作为高速发展的贸易大国,在全球贸易信息化的背景下,要同时面对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怎么样抓住机会不断开拓新市场,避免错误积极应对来自国际的挑战,是我们共同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当我们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我国的电子商务才会继续高速发展,我国也将成为引领全球的电子商务外贸强国。

参考文献

[1] 窦雯璐.新经济背景下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24):198-199,210.

[2] 李冰洁.浅谈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及影响[J].国际经贸,2011(12):24-25.

[3] 刘思涓.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分析[J].新财经,2011(8).

商贸中心经营范围范文第4篇

【關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多极化和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加剧,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电子商务新兴行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经济贸易中存在的缺陷,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活力[1],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日常生活习惯,解放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大大推动经济的向前发展。因此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迅速崛起,对外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一、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概述

(一)电子商务的内涵

现阶段对电子商务这一定义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最先经由全球信息社会标准大会上被提出。电子商务具体是指一种新型的网络商业运营模式,被应用于各种贸易交往活动中,交易双方完全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完成交易过程,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见面,依托计算机网络进行实时交易。总的来讲,电子商务运行的本质依赖于互联网完成,因此它具有全球性、区域性、开放性以及高效性等特征,以低成本的投入获得较高经济利益是其本质优点。与传统的商业贸易方式比较,电子商务降低了交易完成所需要的成本,在全球的范围内寻求合作对象,大大增加了交易机会,提高贸易交往的经济效益。此外,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随着电子虚拟市场的创建及现代先进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推动了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

(二)国际贸易运营的内涵

国际贸易,即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它实质上指不同国家、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务往来或者是商品交易活动,其劳务和商品间的国际转移均被认为是国际贸易活动。从组成结构来看,具体包括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大方面,因此国际贸易也被称为是进出口贸易。国际贸易的运营贯穿于交易的整个过程,根据公司对外发展的具体生产要求或服务系统来对整个流程实施规划、设计、总结及评价,实现国际贸易的管理。

二、电子商务背景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电子商务规模迅速扩大,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被认为是商业经济交往中划时代的渐次变革。传统国际贸易运营模式比较封闭、单一,深受市场空间的制约,但是电子商务的出现打破了国际贸易运营模式,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互联网等,大大增强了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此外,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贸易丰富了人们的消费模式,改变了传统交易中的习惯,使得消费者不局限于任何时间、地点就可以完成贸易记录,从而大大提升了国际贸易运营效率,简化了中间的流程,拓展了贸易交往的环境,并且不断缩短贸易交易时间[2],真正实现了国际贸易的全球化、多极化和智能化。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发展趋势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发展推动了电子商务行业进步,通过碎片化的信息技术使得国际贸易的贸易内容、贸易形式、贸易种类等方面都朝着多元化、丰富化、多样化趋势发展。

(一)贸易内容丰富化

基于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贸易交往的各方面都发生变化,贸易内容不仅是产品本身,同时集合了物流、信息、资金等全方位的内容。国际贸易在交易中的内容不断在丰富,其在发展中的重要载体集结了运输物流、信息交换、资金投入以及商品来往整个流程的传送。传统经济贸易由于受到时间和地区的条件限制,在交易中无法完成商品的及时输送,需要在一定期限内完成交易往来,但是电子商务凭借自身优势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的限制性因素,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了贸易全方位内容的及时传递。此外,电子商务无限延展了贸易合作的区域,突破地理环境、发达程度在以往国际贸易中无法合作的局限,摆脱了以往贸易方式中的束缚,因此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贸易内容向着丰富化趋势发展。

(二)贸易形式多元化

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对于国际贸易最大影响方面之一就是贸易形式。首先,贸易媒介朝着多元化方向进展,电子商务形态下的国际贸易双方借助互联网平台完成各自的操作步骤,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连接同时在这种环境下联系,建立合作管理,不需要受到时空限制,便完成交易心理及交易信息的交换,微商及微店等多种贸易形式不断涌现,以后交易媒介也会在互联网发展中不断变得多元化。其次,现代手机支付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支付方式也在变得多元化,交易双方不仅可以利用以往的银行汇款、转账形式,更加可以依靠电子交易平台完成支付流程,支付宝、微信等多种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广泛普及应用。不仅有助于保证资金的快捷支付,而且使得交易资金流向更加透明化。最后贸易评价反馈形式多元化。以往国际贸易由于交易信息不畅通,使得交易评价的方式显得不透明、不开放,交易双方无法建立公平透明的评价体系,但是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交易双方的信用、评价、积分都得到公开化、透明化,全部展示在交易平台上,从而逐渐建立起一个电子商务的信用评价体系,可以说内容的多元化也决定了贸易形式的多元化。

(三)贸易种类多样化

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完全颠覆了以往国际贸易中的商务实物交易单一、循环种类。根据网络的《2015年中国跨境线上交易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数据化信息时代电子商务催生出旅游、医疗、教育等多种领域的种类交易[3]。以医疗卫生事业作为案例,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催生出了远程诊断系统,患者不局限于时间、地点就可以完成诊断操作,这在传统贸易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不断推动电子商务行业的进步和发展,才能逐渐完善以往国际贸易存在的缺陷和弊端,在未来国际贸易的贸易领域会得到更广范围的扩展,贸易种类也变得多种多样。

商贸中心经营范围范文第5篇

摘要在广东省自贸区发展供应链金融,有利于科学协调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处理好区内区外关系,促进广东省制造业优化升级以及整个珠三角地区经济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本文提出广东省自贸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广东省自贸区在粤港澳一体化、贸易自由化、通关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多元化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建立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同时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广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广东省自贸区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金融风险防范

在广东省自贸区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于自贸区经济的稳定、持久发展以及广东省的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广东省自贸区成立,自贸区以贸易、金融、物流、通关等诸多政策性优惠的实施使得自贸区成为众多国际供应链汇集的供应链集成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从供应链整体出发,对供应链上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的匹配和控制,有效释放自贸区经济增长活力,促进自贸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此外作为国内最大的制造业供应链枢纽,广东省存在大量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亟需进行产业转型与升级的中小型制造企业。供应链金融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新型金融业务,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但受政策束缚以及产业生态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效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自贸区的诸多优惠性政策以及开放的营商环境使得自贸区成为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最优平台,在自贸区发展供应链金融,可有效降低自贸区内核心企业与广东省内中小制造企业间的资金运作成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撬动广东省制造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支点。在此背景下,对自贸区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展开研究,对于处理好自贸区区内、区外关系,科学协调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促进自贸区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经济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提升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路径及主要模式

(一)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路径

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始于20世纪初,深圳发展银行是我国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先行者:2000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其广州和佛山分行开始试点贸易融资业务;2001年,创新性推出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在保持存货流动性前提下,允许企业随时赎取部分抵/质押物用于销售;2002年推出票据CPS业务以票据为核心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短期融资解决方案;2003年,首创“1+N”模式,利用供应链产业集群的伴生网络关系,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引入对其上下游的授信服务之中,并开展面向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批发性营销;2005年,提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贸易融资”,建设供应链金融服务银行;2006年,正式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2008年,启动供应链金融线上化工程。在深圳发展银行先行先试后,广东发展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供应链金融服务:2002年起,招商银行率先对电子供应链金融进行探索;2003年广东发展银行推出“民营100”金融服务平台,开展货押业务;2006年,工商银行在进行了沃尔玛供应商保理业务试点后推出了供应链金融产品;2007年,浦发银行提出了“供应链融资”的整体服务解决方案……虽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已逐渐推广,但总体来看,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二)我国供应链金融主要发展模式

从图1供应链的结构图不难看出,供应链是连接供应市场和需求市场,是围绕核心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供应商和需求商所形成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自由流动的动态网络系统。与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融资形式不同,供应链金融服务并不局限于对单一企业的资产状况和信用状况进行风险评估,而是从该企业所处供应链的整体交易风险进行评估,利用供应链运营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存货等资产和权力作为担保进行融资。供应链金融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中大型核心企业凭借其优势地位向上、下游的弱势地位的中小型企业进行赊销、赊购,导致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又因资信状况不佳难以获得融资的财务困境,有效盘活了中小企业资金链。受供应链形态多样性的影响,供应链金融服务也有多种模式,其中最广泛、最典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是针对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存货等带来的问题所设计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这三种典型融资模式的运作方式具体如下表所示:

(三)我国供应链金融现有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自深圳发展银行率先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至今,我国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和服务形态都进行了诸多创新,但总体来看,我国仍旧尚未形成真正高效、普惠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

以核心企业作为业务切入点致使服务覆盖范围有限;多方参与致使服务效率低下;商业银行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本质并无太大区别致使融资产品种类单一,创新动力不足;分业经营的体制致使商业银行难以从供应链整体出发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缺乏高效的信息处理系统致使供应链金融数据信息化的范围仅局限于其所在的节点,无法形成一个数据自由流转的、完善的、高效的供应链信息处理系统;缺乏风险监管机制致使供应链金融风险难以得到有效规避。

二、自贸区推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基础

2015年广东省自由贸易实验区成立,自贸区因其在贸易、金融、物流、通关等领域的众多优惠政策成为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最优平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是供应链发展的核心,广东省自贸区在市场准入与监管、通关、物流、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实质上是在推动供应链的改革与创新,具体而言,广东省自贸区发展供应链金融主要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大型国际企业落户为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良好的产业基础

良好的产业链是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前提与基础,广东省自贸实行宽进严管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负面清单制度),致力于建设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随着自贸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不断深入推进,必将会有大量处于国际供应链核心地位的企业入驻。大规模的企业落户不仅会带来大量的物流和资金流,更会使广自贸区将成为一个多元化、集群化的供应链汇集平台。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尤其是广东省传统制造业企业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利用自贸区平台,发展供应链金融,对于延伸制造业产品线和产业链,对接国际供应链金融,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粤港澳一体化助力广东省自贸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粤港澳一体化是广东省自贸区建设的重点内容。《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出“粤港澳共同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在自贸试验区设立总部,建立整合物流、贸易、结算等功能的营运中心,探索自贸试验区与港澳联动发展离岸贸易”、“加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金融机构在自贸试验区以人民币进行新设、增资或参股自贸试验区内金融机构等直接投资活动”“在自贸试验区建立与粤港澳商贸、旅游、物流、信息等服务贸易自由化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降低港澳资保险公司进入自贸试验区的门槛,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保险公司在自贸试验区设立分支机构”等政策将有效促资金流在自贸区的汇集以及资金流在粤港澳间的自由流转。

(三)通关便利化促进物流、商流自由流转

贸易便利化是自贸区的最基本功能,广东省自贸区实行“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通关监管服务模式,促进了物流在自贸区内的快捷、高效流动。2015年底,深圳海关提出了以“供应链协同”促进跨境电商B2B出口的理念,“先进区,后报关”“简化无纸通关随附单证”等政策简化了报关流程,极大的减少了报关费用。此外,《方案》提出在交通航运领域放宽对粤港澳投资企业的限制,建立自贸试验区与粤港澳海空港联动机制有效促进了物流企业的国际航运服务业务的发展,为自贸区开展国际供应链金融业务打下良好基础。

三、推动自贸区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与创新的几点建议

相较于我国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自贸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应突破传统模式的发展瓶颈,释放自贸区改革红利,发挥自己的优势。具体来看:

(一)突破传统供应链金融发展瓶颈,构建多元化供应链融资模式

随着自贸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不断深入推进,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展,银行为主体的传统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中,银行独立完成供应链风险评估和在规定时效内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将会越来越困难,因此,构建多元化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显的尤为必要。具体而言,第一,自贸区银行业逐步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逐步开放券商牌照,建立以银行业务为核心,辅以券商、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的综合化经营格局,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一站式完备服务。第二,积极促进港澳金融机构参与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来。港澳金融机构的加入,不仅有效突破了银行融资规模瓶颈,更带来了竞争,打破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银行独大的局面,国内商业银行与港澳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将会有效的促进商业银行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供应链金融服务成本。第三、充分利用自贸区地理位置优势,积极对接国际供应链,探索与港澳在货运和货物运输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对接。积极发展航运金融,建设航运交易信息平台,发展航运电子商务、支付结算等业务,探索以物流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缓解银行业务压力。

(二)建立电商+物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营造金融新生态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深刻的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自贸区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便利的通关服务模式、金融领域的深度开放必然会使各个领域的信息和数据呈爆发式增长。在此背景下,将互联网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有效结合,将电子商务平台引入供应链金融是实现供应链金融中海量数据高效整合与汇总、促进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自由流转的有效途径。互联网巨头和商业银行带头,电商企业供应链核心企业、协作企业、物流企业合作,共筑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将传统的线性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连结成网,整合自贸区供应链金融运营过程中涉及的海关、税务、物流、仓储、保税仓储、生产、采购、分销等诸多环节,为各环节提供专业化、批量化、标准化、流程化的服务,有效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运营风险与成本。依托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促进供应链金融向更垂直细分、更精准、更专业的方向纵深演变,整合和重塑产业链,构建一个新型金融生态圈。

(三)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监管,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

相较其他信贷模式,供应链金融具有多方参与、信用共享、风险共担的特点,在供应链金融中,拥有雄厚资产和良好偿债能力的核心企业成为了资信状况不足的中小企业的“隐形担保人”,供应链每个节点上的企业都成为了风险的承担者,有效分散、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是所承担的信用风险。但供应链金融运营过程中跨越多行业、涉及多领域、多方参与等特点同样也增加了供应链金融的运营风险。核心企业与协作企业的合作关系破裂、供应链运行过程中信息、资源的不对称以及企业利用自贸区事后监管等政策及制度的漏洞不当获利行为均会给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风险。因此,为了有效规避发展供应链金融带来的风险,政府、银行、企业必须通力合作,加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监管,建立健全有效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我国传统的分业监管模式已难以对供应链整体运营进行金融监管,难以适应自贸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因此,自贸区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应在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风险处理数据库和风险协调、处理机构,从供应链运营的整体出发,有效防范和规避风险。

(四)发挥产业辐射、联动效应,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广东省作为我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受劳动力价格上升、土地升值,人民币进入贬值通道,国内经济整体减速等因素的影响,中低端制造业亟需进行产业转型与升级。以广东省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将自贸区作为供应链的核心,发展供应链金融,发挥自贸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贸易自由化、通关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通过加强对自贸区内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合,带动自贸区辐射范围内供应链上下游加工制造、物流、航运、金融等行业的一体化发展,对接国际供应链,促使广东省传统制造业由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迈进,将成为促进广东省传统制造业转型的最有效途径。

四、结语

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整合广东省自贸区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广东省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基于我国传统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服务范围有限、效率低下、缺乏高效的信息处理系统和风险监管机制等问题,自贸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广东省自贸区在粤港澳一体化、贸易自由化、通关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等方面的优势,摒弃传统链金融发展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同时,广东省自贸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应构建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风险处理数据库和风险协调、处理机构对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金融风险进行监管和防范。此外,利用自贸区平台,发展供应链金融也将为广东省传统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提供契机。

参考文献:

[1]武剑.中国(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展望[J].新金融,2013(11).

[2]裴长洪.中国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进展与前瞻[J].金融论坛,2015(08).

[3]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02).

[4]蔡春林.广东自贸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J].国际经贸,2015(01).

[5]卞绩.探索自贸区对接国际供应链之路[J].浦东开发,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