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本科论文

农业本科论文范文精选

农业本科论文

农业本科论文范文第1篇

本科毕业实习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根据近年来指导农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和深入生产科研一线所了解的情况,分析了农学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农学;毕业实习;问题;对策

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是建立在农学理论基础上,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实习质量逐年提高。但是,高等学校扩招导致的人均占用教育资源减少,“三农”问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在农业类本科院校,毕业实习环节存在如下问题:(1)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实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然而在校生对待实习主动意识淡薄,对导师依赖心理太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方面,导致从思想上不重视毕业实习。(2)生产实习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控,导致有些同学在此环节有应付现象。其中,考研学生和工作的学生目标不同,对实习方向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统一安排收效较差。(3)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试验做的还不错,但是论文写作水平较差,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难以应付论文设计及撰写等综合性的工作。这导致学生很难在毕业论文中写出新意和深度的。(4)我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师生比例不足、教师指导学生过多、毕业实习上经费较少、研究命题缺乏创新性等现象,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了提升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作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

1建立科学的选题机制,提高论文质量

科学的论文选题机制是形成高质量论文的基础。农学类毕业论文选题类型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应在学生选题前公布,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选题。比如考研学生采取偏向于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实习,就业学生应偏向于应用实践方面的实习,这类岗位就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但无论选什么题,都应重视其在技术方法和农业应用方面的开拓和创新,杜绝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另外,论文选题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时间考虑到小麦、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周期。

2扩充条件保障措施,增强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

多方位吸纳实习资金来源,为学生优质毕业设计提供保障。一是,借助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试点项目、部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借助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平台,支持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实习,实行联合培养制度。从而增加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机会,学习当季农作物整个生育期各方面的农业知识,了解当地农作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情况,促进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汇贯通,有助于其更好的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也让学生获得了一定基层实践经验,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十分有益。

3加强科技写作训练,提高科技写作水平

在实习开始前,增加农学类专业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培养学生科技论文检索、阅读、写作的能力,让其结合自己课题查阅资料、写开题报告。通过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同学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另外,鼓励本科毕业生发表科技论文,并奖励一定的稿费,激励学生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

4加强院系的宏观调控,合理安排毕业实习

院系应加强毕业实习工作的宏观调控。负责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同时,农学类本科生增加《农学类专业导论》,主要由系主任及相关领域的教授讲课,邀请农业领域的杰出校友来做专题报告,提高学生投身农业科研的兴趣。在生产实习环节采用不同阶段抽查的方式与实习单位联系,关注整个实习动态。在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的同时,进行合理宏观调控,根据导师的经费数额、职称等方面的条件限制选报名额,达到最优的培养质量。为解决农学类毕业生试验的季节性问题,采取毕业实习提前开始的办法,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让学生提前选导师,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前进入实习状态。如棉花类、水稻类以及相应栽培实验可以在第六学期计划安排;小麦类宜在第七学期安排。这样灵活安排可以使学生熟悉作物的一生,充分了解大田实际情况,为论文数据分析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5探索学生参与评价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毕业论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但这些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毕业论文格式、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需要探索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体系,通过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效果、毕业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应用情况、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突出实习内容的应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对持续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起到好的效果。总之,目前我国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质量进行监控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只有从源头解决问题,才能使农学类专业本科教育中本科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魏俊岭,郜红建,张自立.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470-473.

[2]禤维言.新形势下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177-178.

[3]徐晓峰.浅议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172-172.

[4]胡根海,岳庆玲,周岩.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问题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29-229.

农业本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毕业论文;教学相长

一、教师科研项目与本科生毕业论文相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毕业论文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本科教学之所以重要,在于本科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储备大量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毕业论文写作是学生科研能力的集中体现,它能锻炼学生初步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1]。因此,毕业论文写作是培养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的必要步骤[2]。它关系到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3]。可以说,合格的毕业论文不仅是大学生获得毕业证学位证的重要依据,而且是衡量和评判高校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4]。对此教育部明确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生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二)科研项目可以并且应该与毕业论文选题相结合

写好毕业论文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就是选题[5]。选题一般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要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二是要有创新性;三是要难易适中。老师的科研项目可以满足前两个条件,后一个条件可以由老师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完成。科研项目之所以能够立项,是因为该研究处于该学科的研究前沿,并且产生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因此,教师的科研项目因其学术先进性而应该对本科教学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毕业论文(或设计)是大学生四年本科学习和研究能力的集中展现。两者结合可以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思路,熟悉问卷设计、发放、统计、分析等做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他们将来的进一步深造和研究打好基础。同时,还能让老师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集中完成课题的主体研究。可以说,教师科研项目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结合,集中体现了教学互动,起到了教学相长的重要作用。毕业论文写作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并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必要教学环节。教师的科研项目因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前沿性而应当成为师生共同攻克的难题,这是教师科研项目与本科生毕业论文相结合的原因所在。实际上,教师如果没有科研项目,就要凝练出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和思考研究。学生要更深入地研究老师的课题或老师凝练的学科前沿问题,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把该课题或问题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一篇好的毕业论文往往从大一就已经开始着手,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提前帮学生做好规划,一种较好的规划就是老师根据自己的课题研究为学生规划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许多学者对两者的结合持肯定态度[6]。

二、塔里木大学教师科研项目与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的实践调查及问题分析

从塔里木大学的调研情况看,大凡将科研项目与学生毕业论文(或大创项目、挑战杯等)结合好的老师,其教学效果都很好。例如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李青教授,她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与学生的毕业论文、大创项目、挑战杯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本科生、研究生建立自己的科研团队。学生的课堂学习、文献查阅、问卷设计、实地调研、统计分析、数据处理、论文写作搞得有声有色,连续在全国挑战杯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等重大奖项,其学生毕业后工作能力明显高于没有搞过科研的学生。例如植科院王冀川老师主持的部级课题《新疆滴灌小麦水分高效利用原理与调控机理研究》中,有26名汉族同学、4名民族同学参与研究,2篇,优秀论文4篇;他主持的省级课题《南疆果粮间作小麦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有两名民族生参与研究(2篇);他主持的省级课题《棉田地膜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有1名民族生参与研究;他的省级课题《棉花节水减肥高效种植技术试验与示范》有1名同学并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他的校级课题《滴灌小麦群体质量调控效应与高产途径研究》有6名民族生参与研究(其中有3名民族生)。邹升、王冀川两位老师指导的部级大创项目《滴灌水氮运筹对小麦根冠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有1名同学并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张松超、王冀川两位老师指导的部级大创项目《滴灌条件下小麦水氮响应特征及调控技术研究》有1名同学并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田倩倩老师主持的校长基金南农联合基金《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城镇绿地生态网络构建》有1名同学。何良荣老师主持的兵团博士基金《南疆无花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有3名汉族同学参与课题研究,1名同学。又如,曹新川老师主持的塔里木大学校长基金项目《高产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选育》(TDYZZX201201)有39位同学参与该课题的研究,其中民族学生14人,汉族同学25人;他主持的《棉花新品种选育》共有13名同学参与研究(其中民族生2个)。姜喜老师主持的重点实验室一般项目《扁桃休眠芽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技术研究》,有6名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其中民族生1名)。陈家力老师主持的校长青年基金《阿拉尔市城市森林结构与优势树木滞尘效应分析》(TDZKQN201504)有5名同学参与研究(其中有2名民族生)。

三、塔里木大学教师科研项目与本科生毕业论文相结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老师没有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与学生的毕业论文有机结合。植科院近三年仅有8名老师、经管院仅有3名老师,利用自己的项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撰写。大多数有科研项目的老师没有动员学生参与其中,只有极少数的几个老师能够利用自己的科研项目为学生的论文选题和写作提供指导。第二,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学生较少,科研成果更是少得可怜。植科院2015年—2017年老师的科研项目很多,虽然有107名同学参与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但将老师的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的不足两成,通过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9篇,获得优秀毕业论文只有9篇。经管院更是少得可怜,仅有几名同学利用老师的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参与科研的学生成果少说明学生参与科研的得到的科研能力提高不足。第三,老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较好,但项目立项少、学生参与人数少、指导老师匮乏。这说明师生对大创项目的关注度不够,学校资金支持不够。实际上,教师科研项目为主的大创项目因有老师的持续课题研究而获得更多的指导,大创项目会更容易取得更好的成果。得不到更多的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影响科研项目、学生大创项目、学生毕业论文三者的结合。第四,教务处规定的论文选题在大四才开始,一年时间完成论文写作。好的毕业论文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和研究。最好在大一结束前就完成论文的选题,这就要求老师提前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做好论文的选题,最简捷有效的方法是将科研项目分解,循序渐进地安排和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

四、教师科研项目与本科生毕业论文相结合的建议

第一,强化老师将科研项目与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意识。可以由科技处和教务处整合资源,将两者结合并获得优秀论文的老师进行奖励。或者给各个学院规定硬性结合的指标、给老师的各级各类课题规定不同的硬性结合的目标,如部级课题应至少带4个同学做,3篇毕业论文;省级课题至少带3个同学、2篇毕业论文;厅局级课题至少带2个同学,1篇毕业论文。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课题做,都能得到锻炼,为他们将来写好毕业论文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二,动员学生从大一就要及早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可以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成绩初步确定,并根据学生大一、大二的学习和研究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但大二结束前必须确定。研究兴趣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在确定好的方向下进行初步研究能提高其学习兴趣。第三,教务处应增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加大立项的数量。对利用老师科研项目的大创项目适当予以倾斜。此外,教务处应将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提前到大二结束前。

参考文献:

[1]王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机制、问题及优化路径———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1):31-35.

[2]王三秀.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119-120.

[3]许信刚,童德文.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81-83.

[4]薛彩霞.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高教论坛,2011(11):56-58.

[5]刘正远,段玉玺.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3):301-304.

农业本科论文范文第3篇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迟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1991年设立工商管理硕士等首批硕士专业学位点,至今拥有工商管理、会计和公共管理等共计38种硕士专业学位。专业学位具有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区别于学术型硕士[1]。近20年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但受学历制度制约,亟需打破这一障碍[2]。2009年开始招收以应届本科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各项培养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中[3]。但改革伊始,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不正确或不完整的理解与认识,遭遇身份认同危机和办学宗旨偏差等困境[4]。尽管如此,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仍将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发展重点。农业推广硕士于1999年批准设立,下设作物、渔业和园艺等17个领域,招生单位由2000年的24个增加到2010年的93个(见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农业推广硕士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专业学位侧重于应用,主要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这些研究生的培养具有业余性、对口性和短时间速成等特点[5]。目前主要招收在职业务骨干,这些研究生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对教学要求较高,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均较强[6]。由于在职研究生生源类型多、个体差异大,对于教学要求不同[7],所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在知识内容组织上,侧重宽广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基础与高新知识兼顾[8]。目前该专业教育存在教学方式和方法尚待规范、教师队伍还需完善等问题[9]。2009年开始招收应届本科生为主的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比较困难,生源主要靠调剂成绩稍逊色的学术型考生[10]。生源学科专业背景复杂,大多数来自非农林学科本科毕业生,直接影响培养质量[11]。此外,该专业学位理论人才市场需求高但受制于现实就业保障和激励等制度性障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并且研究生就业功利化,难以在基层就业,研究生就业诉求与市场需求不一致,面临就业困境[12]。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于2003年设立,是目前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中授权单位最多、招生人数最多和生源多样化最显著的领域,2007年招生人数占到农业推广专业的37.1%[13]。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生源结构、研究生学习与就业心态和培养环境等,揭示当前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完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法。

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浙江农林大学于2008年取得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开始招收在职研究生,2009年与全国其他科研院所一起,首次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至今已经招收2届共62名全日制研究生。本文从研究生生源结构、学习研究定位、专业学位的认知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等方面来分析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一)生源情况

1.本科专业结构复杂首先,研究生的本科专业学位结构复杂,浙江农林大学农村与发展领域研究生来自除医学和军事学之外的所有学科门类,管理学和文学类专业学生占大多数;其次,从具体专业上看,更为复杂,62位同学来自41个不同的专业,具有农林学科知识背景的学生占到很小一部分。2.年龄跨度大这些在校研究生中年龄最大的是34岁,而最小的是22岁,24~26岁的研究生占到了47.54%,这部分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年龄跨度大反映了研究生经历多样化、复杂化。3.实践经历多样化首先,没有实践经历的研究生占到多数,浙江农林大学在校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中应届生源占到了57.4%,多数研究生未有工作经历;其次,研究生实践工作的职业类型多样化,多数研究生曾在公司和教育机构中就职,占具有实践经历研究生的73.91%。

(二)学习情况

调查表明研究生学习研究定位较模糊,具体表现在学习方式未转变、学习目的不明确,进而面临就业困境。第一,研究生尚未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调查中,多数学生表示教师授课缺少系统性教材与讲义,不习惯讲座、讨论等授课形式。有专业基础和相关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为数不多,绝大部分研究生是跨专业学习,如果不转换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研究,很难掌握课程知识。第二,学习目的不明确。部分研究生不清楚该专业学位需要学习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更加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只是沿袭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即原来学什么现在还关注什么,读研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学历文凭。部分研究生未能转换思维,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只看到学历与工作之间的联系,而未能认识到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就业的关系。第三,面临就业困境。由于农业推广硕士设立时间不长,专业学位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刚刚起步,社会对其认识不够,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也未为农业推广硕士设置相关岗位,与该专业学位相关的农业推广和基层政府部门也未招收该专业学位全日制硕士毕业生,企业层面的人才需求更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对专业学位的认知情况

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公众对其认知水平仍非常有限,不仅研究生对于培养方向认识不清晰,就连一部分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和管理工作人员也认识不到位。浙江农林大学目前拥有学术和专业学位2类硕士授予权,但是由于专业学位授予点研究生培养时间不长,一般导师和任课教师还难以把握这2类硕士教育的区别。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绝大多数跨专业报考,缺少专业实践经历,且自主学习能力弱,专业文献阅读能力不强,使得很多研究生在入学1年后,仍然对该专业学位认知不清晰。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等方面。首先,培养方案不仅有变化,而且还不完善。2009年招收首届全日制研究生后,制订并采用了第一个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但是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10年下发了“关于转发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各领域培养方案的通知”(见农推指委[2010]10号文件),因此根据文件要求又修订了培养方案,所以2届研究生的课程截然不同。新方案较老方案有了改进,课程更加贴近实践,但是新方案的主干课程内容存在交叉现象,课时数偏少。其次,实践教学机制不完善。培养单位制定、试行了实践研究方案与考评办法,虽然效果不错,但是由于受社会经济条件限制,未能发挥该方案全部作用。经过多方努力和探索,实践类课程“案例研讨”由外聘实践单位的专家以专题讲座方式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研究生对农林发展缺少感性认识,迫切需要一个直观、生动的实践机会,但是受条件制约,未能开展课程实践观摩、调研活动。最后,未形成与之相适应稳健的导师、任课教师队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侧重实践研究,大多数研究生都聘请了实践单位的专家作为第二导师,但第二导师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大多数任课教师虽然都有农林经营管理实践研究经历,但在授课时涉及案例探讨方面的内容较少;部分任课教师虽系学校管理、科研骨干,但由于日常大量繁重的管理、科研工作,使得课堂教学不规范,也未能形成一支稳定的授课师资队伍。

三、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一)提高生源质量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主要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和从事农林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对于应届本科生,可以利用学校广播、校报、论坛和各类学习讲座等途径与场合,宣传现代农业,激发青年学生投身农业的热情,传递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报考与培养信息,引导具有农林学科和农林经济管理知识背景的本科生报考;对于从事农林经营管理的社会人员,则可以通过农林行业通讯、报刊杂志和网络等大众传媒,传递研究生招生信息,扩大专业的社会影响力。通过这些渠道宣传,吸引具有农林学科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员进校学习,不仅提高了生源质量,而且也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要高质量地完成培养任务,首要工作是注重平时的教育与引导,端正研究生学习态度,消除研究生急功近利的学习心理,激发学习兴趣。首先,导师要定期与研究生沟通交流,关注研究生的学习研究情况,在必要时及时引导研究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研究心态;其次,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如适当布置一些课堂讨论、小论文等,促使研究生主动去寻找、整理材料,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研究习惯;最后,学位授予点要营造实践研究氛围,调动导师组织学术活动的积极性,举办研究生论坛、学术沙龙和小组讨论等活动,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

(三)建设稳定的教师队伍

首先,要加大对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的支持,引导导师和任课教师探索研究生培养规律,培养一支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的导师和任课教师队伍;其次,要完善“第二导师制度”,充分发挥第二导师作为实践导师的作用,并增加第二导师的权利与责任,为研究生实践研究提供指导与帮助,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第一、第二导师的互补作用,共同培养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最后,要建立课程组,落实教学任务,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和方法,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稳定任课教师队伍。

农业本科论文范文第4篇

为深入落实科技兴农战略,切实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质量,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构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用人制度和运行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根据上级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2、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

3、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

4、坚持能上能下、岗变薪变的原则。

二、竞争职位

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15名,其中站长3名。

三、竞岗范围和条件。

1、竞岗范围。乡镇全额财政开支、学农专业的人员。

2、基本条件。(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农村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遵纪守法、爱岗敬业。(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身体健康,作风正派。

3、岗位条件。(1)站长: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连续三年年度考核称职。(2)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

四、竞聘方法

(一)专业技术人员竞聘方法

采取个人申报、资历评价、考试、民主评议的方式,择优聘任。总分为100分,其中资历评价30分,考试60分,乡镇测评10分。

1、资历评价。(1)职称。副高以上职称10分,中级以上职称5分,初级职称3分。(2)学历。全日制本科学历10分,成人本科及全日制大专学历5分,成人专科、全日制中专学历3分,成人中专1分。(3)行政奖励。市级以上行政奖励5分,县级行政奖励3分,系统行政奖励1分。行政奖励不重复计算分值,只计算最高级的行政奖励。(4)科研成果(论文、论著)。省级科研成果,部级论文、论著5分;市级科研成果,省级论文、论著3分;县级科研成果,市级论文、论著1分。科研成果(论文)分值不重复计算,只计算最高级别的科研成果(论文)分值。

2、考试。成立命题组进行封闭命题,考试的重点为农业技术基础知识。

3、乡镇考核。所在乡镇乡村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分为优秀(10分)、称职(7分)、基本称职(5分)三个档次。参加测评的人数不能低于所在乡镇乡村干部的三分之二。

按照综合成绩由高到低录取15名人员,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录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聘用期为三年,第一年为试用期,聘用期间聘用人员出现重大问题可随时解聘。各乡镇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落聘后,由乡镇政府负责重新安排工作,取消相应的技术岗位待遇。

(二)站长竞聘方法

录用的15名人员符合站长竞岗条件的,采取个人申报、面试竞岗的方式产生,总分100分。拟竞聘人员竞聘专业人员时的综合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40%。

(三)专业技术人员分配方法

本着就近就便、高分优先择岗、组织调剂的原则进行分配。不服从分配的退回原乡镇,空缺岗位按照综合成绩递补。

五、时间步骤

竞聘上岗工作从2005年11月7日开始至2005年11月30日结束。

1、11月7日至11月8日,召开××县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竞聘上岗动员大会,公布竞聘岗位。

2、11月9日至11月11日,组织报名。报名由个人自愿填写报名申请表,每人限报一个岗位,并需出具相关资历证书。

3、11月12日至11月14日,竞聘上岗领导小组按照条件和要求,对申请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并进行公示。

4、11月15日,邀请有关人员组成命题小组封闭命题。

5、11月16日,集中进行考试。

6、11月17日至20日,到所在乡镇进行考核。

7、11月21日,张榜公布综合成绩。

8、11月22日,领导小组审定聘用名单,并将聘用名单向社会公示3天。

9、11月25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拟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并发聘书。

10、11月26日,竞聘站长

农业本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用型工科院校;机械专业;毕业设计

机械类专业作为产品制造业的坚实保障力量,被誉为“国民经济的装备部”,对于工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工科院校来说,机械类专业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1-3]。近些年,随着机械设计方法优化升级、相关理论完善与发展、相应企业对机械类人才提出高质量要求,使应用型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教育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在本科阶段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相关专业知识理解与应用的重要途径,是培育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环节[4-5]。同时,其还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我认知能力,找出自己欠缺的知识盲点,并在本科的最后阶段加以完善,为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提供相应的知识储备和初步的经验积累。

1应用型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拟定课题方向过于单一

课题拟定作为毕业设计的开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设计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个人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促使学生高效及时地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目前,主流的选题模式为教师拟定课题方向,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喜好选取课题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这就导致一些教师每年都会根据自己的教研方向拟定相应的课题,具备一定局限性,课题方向也过于单一,供学生选择的课题方向不足。尤其是有些毕业设计课题反复出现、缺少新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1.2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

根据本科生培养计划,毕业设计通常会安排在本科阶段的最后一学期,这就与学生考研、寻找工作机会和毕业实习在时间上产生冲突。学生会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争取深造机会和寻找心仪工作上,本末倒置地认为毕业设计不够重要,致使在其毕业设计上花费的精力过少,准备不充分,无法对所研究的毕业设计课题进行系统完善的思考,临近论文答辩时仓促地将互联网资源进行简单拼凑,造成论文格式错误,写作逻辑混乱,无法准确回答答辩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最终导致其毕业设计质量不高,甚至无法通过论文答辩。

1.3毕业生增多与师资力量扩充相对滞后

近年来,随着高校持续扩招,本科生人数快速增加,相对而言,师资力量扩充则表现得相对滞后。然而,高校招聘教师需要一系列流程,缺额岗位无法得到相对及时的补充,致使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每名教师需要指导8人~人完成毕业设计(甚至更多),这就导致教师的工作量加大,无法很好地平衡教学、科研与学生指导工作之间的关系,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及管理工作上投入的精力严重不足,无法保证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1.4青年教师缺乏指导毕业设计经验

首先,青年教师一般在完成学业后选择直接投入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中间没有任何的工作实践经历,从而表现出在专项理论研究上知识过硬,但是缺乏工程实际应用经验,不能及时地应对学生在开展毕业设计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其次,青年教师由于缺少相应的实践经验,无法给出合理解决方案,致使学生无法系统地掌握机械产品设计流程。再次,青年教师缺乏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他们所指导的毕业设计往往是他们在博(硕)士时研究课题方向的继承和发展,无法多方面地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最后,由于部分青年教师工作所从事专业与其研究领域存在一定差异,无法根据该专业特点确定学生课题方向,也会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1.5毕业设计管理与论文抽查复评形式化

高校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主要是依靠各学院各系部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进行把控,学校层面缺乏系统完善的监察管理评定指标,导致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往往流于形式。近年来,随着毕业生规模的持续增加,部分高校越来越重视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管理手段也不断改革创新。这种管理手段虽取得一定进展,但由于整个毕业设计过程时间跨度长,涉及人员多,总体仍表现为毕业设计全程控制管理体系不规范,无法具体深入地贯彻落实具体管理举措。同时,论文抽查复评工作关注点往往是在论文的工作量、总字数和格式上的审查,该工作逐渐趋于形式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

2毕业设计质量与效果的提高方法

2.1充分发挥教师科研课题与大学生科技竞赛创新的作用

虽然现有教学模式及师生比例关系很难做到毕业设计的因材施教,但指导教师可依据自身的科研项目结合工程实际制定难度适当、工作量饱满、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毕业设计题目,这也体现了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相融合。同时,应用型工科院校机械专业有着丰富的机械设计创新比赛项目,其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参赛作品,这些比赛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也可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各类比赛项目积累自身指导经验,同时参赛作品也可作为毕业设计的相关课题,对参赛时专家所提出的改善意见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发现新的问题,使学生在现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在完成毕业设计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可对参赛作品进行进一步完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而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效果。

2.2调动学生毕业设计积极性并帮助学生做好时间规划

机械类毕业设计不同于本科教学培养计划中的其他学科,是本科教学活动中时间占比最长、涉及知识点最广,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指导教师应加强学生对无法达到毕业设计要求所带来严重后果的认识,使学生清楚了解《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相关规定,以解决工程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开展毕业设计相关工作,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目前,大学生求职一般集中在每年的9—11月,且大都以网申为主。这一时间段内,用人单位招聘相对比较集中,可鼓励学生在这一阶段完成满意的工作选择;考研一般在每年的12月下旬进行,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复习备考,但初试结束后距离复试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学生可以在这段时间完成自己毕业设计的文献筛查、论文框架构思,为后续的考研复试准备工作争取时间。因此,学校可将毕业设计选题定于12月末进行,这一时间理论上是不与工作和考研时间冲突的,但是学生的拖延与不重视造成秋招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而转战第二年的春招,这就会占用其大量的毕业设计时间,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上一年的秋招过程中,完成自己心仪工作的选择,然后全身心地投入毕业设计中,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2.3推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和引进企业指导教师

为落实实践育人、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校企合作在许多应用型工科院校中逐渐推行开来,通过推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出“3+1”的培养模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人才的完美对接,可培养出大量被社会认可的工程应用技术人才。企业工程师具有极其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对行业的发展趋势与专业人才需求极为熟悉,通过引进企业指导教师来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工作,不仅能使学生更贴合实际地运用所学知识,还在开展毕业设计过程中使学生学到产品开发流程及相关工艺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也会受益匪浅。引进企业指导教师,一方面可以缓解因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而带来的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调问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高等院校本科生培养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特点,可为机械行业培养出行业需要的高质量应用技术型人才。

2.4采取“传帮带”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

针对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差,工程应用基础匮乏从而无法很好地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指导的问题,发挥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优势,采取“传帮带”的青年教师成长模式,用他们在教学科研上积累的丰富经验,在教育教学方面为青年教师提供有针对性指导,培养青年教师独立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能力。青年教师在初次开展指导毕业设计时,建议其以第二导师的身份参与该学科各个专业方向老教师的课题指导工作当中,包括选题、指导和最终的答辩环节,使其对各个流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为日后独立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培养青年教师的过程中,要教会青年教师如何完成课题的制定及相应任务书的撰写,既要保证学生在本科阶段所学知识达到全面应用的效果,又不脱离实际工程应用;要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技巧,既要指导学生对课题相关文献资料的准确查找与应用,又要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把握对学生指导的度与量[6]。

2.5严抓毕业出口关,严格学士学位授权管理

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5》战略性文件中提到高校教育要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严格学士学位标准和授权管理,将加强高校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上升到国家层面。因此,高校有关部门要科学合理制定本科毕业设计要求,严格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其中本科毕业设计管理贯穿于整个毕业设计的始终,对其进行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学校作为各学院的管理部门,应当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进行严格把控,建立科学、系统、完善的评定指标,由学校指定专门的部门完成规范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工作。做好答辩前的材料审查(学生自查与指导教师审查),严肃答辩工作,规范答辩流程,对于毕业论文材料和毕业设计成果无法达到相应要求的,要求学生进一步整改后方可进入答辩,避免毕业设计过程形式化。答辩专家要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毕业设计内容,不能为了提高毕业率而放弃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学校、学院及各系部要安排论文抽查复评工作,审查工作绝不仅是对论文格式上的审查,还要严肃处理内容存在问题的论文,通过全过程管理严格要求,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结束语

文章分析了现阶段应用型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相应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与改进措施,以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与论文质量,从而使学生成为行业需要的高质量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衣淑娟,陶桂香,毛欣,等.“双一流”背景下普通高校基层学院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学刊,0(27):-+.

[2]刘辉,张伟庚,关开荣,等.提高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实践探索[J].南方农机,0,(6):75-76.

[3]王芳.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工程图样质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9(7):-.

[4]石欢,赵元,张丽丽,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管理现状的思考[J].内燃机与配件,9(18):-267.

[5]缪宏,杨东辉.提高农业机械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与方法[J].农业装备技术,9,(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