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生新闻论文

民生新闻论文范文精选

民生新闻论文

民生新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生新闻发展策略定位

一、正确把握“民生理念”和电视媒体属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多次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社会保障、失业、“三农”等等问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的深切关怀,民生理念成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的先河,并引发了波及全国各省市电视台的“电视民生新闻现象”。学界对此有多重阐述,无论是从“社会新闻”、“节目类型”、“新闻样式”、“价值取向”,还是“新闻形式”等角度来看,学界形成的共识是:带有“本土化”、人本色彩,从民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为平民百姓所关注,与日常生活、生计相关的信息的新闻报道。

“电视民生新闻”热潮的兴起绝非偶然,民生理念与电视媒体属性的结合是其内在动因。首先,电视媒体的大众媒体属性为传播民生理念提供了可能,一方面电视媒体能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的关注,另一方面,受众也能从电视媒体满足自身的政策性、服务性、娱乐性等多重信息需求。其次,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电视节目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得国外、港台的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的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纷纷涌入国内,国内多维立体化的电视媒体竞争也日趋白热化,电视节目也逐渐转化为电视新闻的角逐。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也是受众的现实需要。社会背景各异的观众对电视媒体有着多样化的信息需求。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生存压力变大,人们不仅需要服务性信息,也需要一个能宣泄情感的渠道,而电视民生新闻以其平民化的视角、服务性的理念正好满足这个特殊时期观众的需求。

二、电视民生新闻遭遇的问题与瓶颈1.选题的琐碎化

也有学者将选题的庸俗化和琐碎化表述为“选题的泛平民化”,是指新闻节目编导将“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简单地理解为老百姓的生活琐事、市井的奇闻怪事,迎合观众的猎奇和“窥私”心理,将一些鸡毛蒜皮小事搬上节目,如打架、跳楼、纠纷、自杀等等,甚至还有些编导热衷于跟踪报道凶杀、火并、婚外情、同性恋等题材,刻意突出娱乐性,这些所谓的“民生新闻”走上媚俗的道路,显然与人文关怀相去甚远。2.社会监督功能的角色错位

这类问题多出现在一些“曝光类”的批评性栏目中,伸张正义、为民请命是文化精英们的理想追求,而对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编导来说,则需谨防自身社会监督功能的角色错位。老百姓们多有“包青天”情结,民生新闻固然能够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加快问题的解决进程。“仅局限于表达民意,而不能落到实现民意的层面”,报道新闻要注意舆论监督的力度和尺度,记者不能越出自身的本位,由事件的记录者和沟通者变成了当事人甚至执法者,同时也不能用“本栏目将予以关注”了事,从而影响民生新闻栏目的权威性。

3.受众定位的模糊与泛化

有学者指出;“一些民生新闻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关注重点、服务对象仅仅局限于城市,定位于市民,而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农民,却很少涉及。”对农民工的忽视无疑是当前电视民生新闻中存在的问题,但民生新闻受众定位的泛化更值得大家思考,关注民生不应局限于市井平民。社会转型期中,民众的分群化日益显著,民生新闻的传播不能对各个群体有着明确的定位也是阻碍自身超越的原因。

三、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位与发展策略

1.实现差异化、个性化运营

以“直播”、“快报”、“零距离”冠名的民生新闻栏目已是漫天飞舞,千台一面的现象司空见惯,报道内容、主持风格和栏目结构雷同,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形成对受众市场的恶性开采。要想在大量的电视新闻栏目中脱颖而出,就要在栏目策划中注意差异化、个性化经营,如何结合本土特色,深入研究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自觉进行节目创新,从形式和风格上下工夫,力图从全新角度去诠释新闻资讯,跳出既有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打造全新的新闻栏目。

2.注重民生新闻的服务功能

有学者认为:“民生新闻之所以被亲切地称作是‘老百姓自己的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了受众对有效信息的需求”。有效信息不等于民生新闻所关注的衣食住行、油盐酱醋、水电煤气等琐碎小事,实际上“有效信息的需求”具有更广阔的含义。当下我国恰逢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各类政治、经济事件以及政策法规和老百姓生活联系愈发紧密。我们的民生新闻要更多地体现服务性和有用性,能够指导观众从容面对社会生活的问题。同时,我们的民生新闻也要善于发掘新闻的认知和教育功能,为政府的政策推广提供导向性功能,建立政府与平民之间的沟通渠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相互渗透,才能更好地为平民提供“有效的信息”。

3.在平民意识的基础上突出人文关怀

民生新闻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平民意识,在于能站在平民立场上,运用民众的眼光和话语,真诚表达对民众的情感和命运的深切关怀,拒绝哗众取宠,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以及与民生、民计息息相关的事件和现象。同时,我们要坚持媒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良知,既要为民请命,也要注意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既要善于倾听社会呼声,更要学会化解社会矛盾,自觉维护社会稳定。此外,民生新闻还要坚决抵制商品化、娱乐化和低俗化,反对唯收视率至上论。民生新闻还可以采用“有请当事人”、“电话参与”、“短信互动”、“街头采访”和读者来信等多种形式倾听民意,架起与平民良性沟通的桥梁。

4.引入深度报道的报道方式

民生新闻论文范文第2篇

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高的教育文化水平,较强的自我表现欲与认知能力,并开始积参与公共意识和权利表达,快节奏的生活易深感自卑,产生强烈的收入反差和相对剥夺感,务工此期间面临恋爱,结婚,甚至是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重大人生问题,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的重要性。

1.1社会工伤保险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工伤保险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工伤事故频发,特别是在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三大高危行业,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伤保险方面求偿比较困难。

1.2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在教育水平权利意识和就业结构等方面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已经有一定的提升,但受其生活环境和工作性质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遭遇疾病侵袭的风险依然较高。“小病扛着,大病回家”依然是该群体“有病不敢医”的医疗现状。其次,新生代农民工的医保认知水平低,医保意识薄弱。他们缺乏对身体健康和医疗保障知识的了解,医保认知状况较差,加之新生代农民工思想单纯,注重眼前的物质利益,致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意识薄弱,参保积极性不高。

1.3养老保险。

从养老保险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有86.6%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和上一代农民工参保比率相比变化不明显,在东部沿海地区还出现许多退保现象,尽管说新一代农民工的养老意识比上一代农民工要强,但目前现行养老保险体制设计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养老保险跨省转移比较困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不完备,企业为员工缴纳的部分养老保险没有办法随个人账户流动,等等,在短时期内,这种状况还会持续。

1.4新生代农民工生育保险。

新生代农民工一般中学毕业后就离开家乡,抑或从小就随进城务工的父辈在城市长大,其结婚生子一般在城市完成。对新生代农民工尤其是女性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问题,这些年轻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一旦被用人单位发现她们怀孕了便辞退她们,即使不辞退,也无法享受与城镇女职工相同的待遇。

二、解决策略

2.1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是与工作岗位紧密联系的险种,目前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健全,并且中央政府为保障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权益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当前需要重视的是加强执法力度,坚持无过失补偿,工伤保险,预防与康复相结合对新生代农民工适当的法律援助并和理顺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伤理赔机制。

2.2医疗保险。

建立分层分类的医疗保险制度。把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类型主要分为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两种。针对正规就业的农民工群体应给与城市职工平等的医疗保险,对于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建立大病医疗保险,制定最低缴费额度以便农民工因突发疾病而造成压力时给予补助;扩大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将农民工医疗门诊产生的费用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内;建立健康储蓄账户和属地专用账户,进城农民工办理具有个人产权性质的“医疗保障卡”实现个人账户跨地区转移和使用。

2.3养老保险。

目前我国城镇养老保险中规定的缴费基数以及缴费比例高并没有考虑到农民工群体的现实工资水平,因此造成了农民工对参保热情的抑制。可采取灵活的缴费方式,城镇中职工缴纳保险费多从工资中直接扣除,而农民工流动性大,不同行业工资发放时间参差不齐。适当调整缴费年限,针对不同工作行业累计年限需要区别对待。可以划分为5年、10年、15年等来分别收取不同的缴纳金额。

2.4生育保险。

民生新闻论文范文第3篇

笔者对一所普通高校1000名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0份).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但也有部分学生心理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对社会,特别是对周围人群不满,喜欢从阴暗面看问题在1000名大学生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97名同学偶尔有过或经常存在焦虑症状,存有敌对情绪,有不同程度的个人心理压力;有335名学生对学校伙食太差、校园缺乏精神文化生活感到不满意;在谈到北京某高校大学生自杀前高呼“死亡也是很快乐的事情”,竟然有289个同学赞同此观点,对死者心态表示可以理解;670人认为社会腐败严重,如以权谋私、官商勾结等,总看不惯他人自私、虚伪的一面.1.2人际交往少,与同学、亲友和家人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在1000名大学生中,有860人认为大学期间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很融洽,几乎没有什么大的矛盾,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但也有140名同学认为大学期间与同学关系比较糟糕,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与同学交往;在谈到某个同学言语或情绪出现极为不正常的现象,如失眠、唉声叹气等征兆时,有701名同学认为自己能及时对他进行心理干预或向他人反映,但也有299名同学认为自己可能不会去关注,因为学习太忙,生活太紧张;有686人经常与父母、亲人通过电话、网络联系,也有314人很少与老师、父母联系;若本人有心理障碍,学校也有心理咨询中心,有266名同学认为不可能去,认为那是很丢人的事情,被同学知道了会笑话自己.1.3不成熟,情绪易波动,消极悲观在1000名同学中,我们发现533名同学已经有异性朋友并开始恋爱,大部分恋爱学生恋爱动机呈现多元化趋势.选择“满足心理生理需要”“打发无聊时光”“舒解紧张的学习压力”“随大流,不落伍”这四项的达766人,只有234人认为恋爱是为了选择终身伴侣;有148名同学认为自己情绪波动较大,在自尊受到真实或想象的威胁时,定会对他人大吼大叫;有532名同学认为自己从中学到大学阶段,偶尔有过或经常有过自杀的念头;有625名同学认为目前让自己最焦虑不安的事情是未来的前途问题,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担心普通高校毕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152名同学总认为命运对自己不公平,经常感到自己活得很累,有时甚至是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2成因

目前,在广大的大学生中,尤其是刚踏入大学的新生中,广泛存在着或重或轻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威胁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大计,已经得到国家和教育部门的广泛重视,针对此类问题展开的研究也已经有了广泛的开展.民办高校解决了公办院校资源不足的问题,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就读于民办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尤其突出.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投身于问题缓解的研究队伍中.若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我们应先找到问题的原因,为了探索广大大学生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笔者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数据统计,经过仔细分析,笔者将原因归结于以下几种:

2.1环境的不适应这个问题是所有的高校所面对的共同问题,不论是公办院校还是民办高校,广泛存在于刚入学的新生队伍中.大学入学新生,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在此期间,他们接受了繁重的学业任务,从早到晚不间断学习,尤其是还要经过高三一年的魔鬼般训练,而大学的学习相对轻松的多,没有繁重的学业任务,拥有更多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挥空间,是一个自我提升的平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转变,非常多的大学新生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大脑闲下来了,反而不知道怎么办,精神上空虚了,无聊了,拥有太多遐想的空间,有些学生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思考,而有些学生则走向了反面;其次,学习的方式突然从强迫性学习转变成自我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安排自己的空余时间,这些都让他们束手无策.在过多的无聊时间充盈下,慢慢地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此外,生活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离家很远,需要自己长时间在没有父母的帮助下生活,没有家人在旁边,从而失去了安全感.社会关系也发生了改变,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去梳理,没有交心的朋友去排解心中的烦闷,久而久之,也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

2.2目前大学生普遍表现出不成熟现象,自我定位有很大的偏差现在的大学生在未成年时的生活状况相比较于过去,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每个家庭的孩子数量都很少,而且经历了艰苦生活的父母,很多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苦,因此在孩子的生活上都尽可能地给予照顾,从而使他们建立了对父母的极大依赖性,表现出很大的不成熟性,承受困难的能力很差,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欠缺,不能应对自己生活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很多孩子在家里存在娇生惯养的问题,使得这些孩子有种高高在上的自满,自我定位很高,一旦踏入大学校门,没有人去宠溺,从而造成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久而久之,会诱发种种心理问题.

2.3心理落差大对于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面对的问题更多.民办高校虽然在解决公办高校资源不足的问题上展现了很大的能力,但是这些高校面临着社会认可度的问题,相比较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进入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也同样经历了九年的义务教育和三年的高中教育,接受了相同的学业任务,但是相比较于自己的同学,没有进入社会认可度高的公办院校,他们心中存在着很大的心理落差.不仅在以前的同学关系中,在家族生活中,都存在着一定的自卑,没有被别人认可的心理压力会一直伴随着他们,因此,相比较于公办高校的大学生,他们承受着更多的压力.

2.4未来生活压力大目前,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物资文化以及生活水平相对于过去也出现了质的提升,但是对于要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大.由于高校扩招,每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问题也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在此类问题中,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压力更大,因为社会认可度的问题,他们相对于公办高校的学生来说,更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且现在的生活压力大,工作以后将要面临的买房问题也极大的困扰着大学校园里的学子们,生活上的压力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忧郁.

2.5师资力量跟不上民办高校受到的国家支持力度不高,因此就会出现资金问题,需要靠学校管理者自身经济实力的支持,在学校硬件设施上,管理者可以通过投入资金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在师资软件上,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进入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往往希望通过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或是参加合适的实践活动来增加自己的阅历,以此期望在未来的工作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但是民办高校师资力量不足问题,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会增加学生的失落和无奈感.

3解决措施

目前高校中已经通过开设心理课等手段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但这些方法多集中在心理辅导上.很多高校通过引入心理辅导老师,来听取学生的诉说,帮助他们解决相关问题;有的高校还引入心理辅导课,通过课堂教育来指导学生排解心理的疑问和焦虑.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缓解了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没有普遍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果遇到缺乏交流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则不会与心理咨询师进行交流,心理咨询得不到准确信息,就无法对问题进行缓解;如果学生厌恶心理咨询课,或是对心理辅导教育的方法无法掌握,也无法解决其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一种非常好的排解方法,那就是体育运动,相比较于心理辅导,它更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天津大学的范洪成就针对运动干预在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做了相应的研究,得到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借助本校的资源优势,对本校及其他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也做了相应的调查和数据统计,使用SCL-90症状自测量表来对对进行体育运动和未参加体育运动的个体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体育运动确实在治疗和缓解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笔者将体育运动的优越性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3.1舒展心情体育运动可以很好的舒展人们的心情,在朝阳初露的早晨,聆听着鸟音,闻着花香,慢跑中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伴随着汗液的分泌,人们的心情能得到自然的舒展,能够忘却心中的烦闷.

3.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多体育运动强调的是团队合作,因此,在运动的过程中,比较容易结交到要好的朋友,广泛认识校园里的同学,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了坚实的人际关心,就有互相排解心中焦虑的空间,将一个人面对的问题分担多人身上,有利于增加自身的认同感.

民生新闻论文范文第4篇

民生工程的建设体现的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未来百姓做实事。民生工作考验的是我党的执政能力和洞察能力,对于百姓的需求能够做出及时的了解和反馈,政策上给予百姓更多的实惠,让百姓感受到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

(一)民生工程的内容民生工程就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现代版“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民生工程包含了很多的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医疗卫生、社会养老保障、教育、农村建设、住房问题等这些百姓们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对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和户籍问题等,民生工程就是将百姓问题放在心上,及时的想出有效的可行的办法,让百姓感受到我党的执政能力、工作态度。

(二)中国政党制度与民生工程的关系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选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的发展经历和很大的变化。但是仍然存在着相应的问题,仍然有许多的弱势群体和偏远地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没有到达正常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民生工程的实施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由我当进行正确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民团结一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前进。其次,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阶级组成的,深入到群众中才能更好的了解百姓的想法,才能解决百姓的问题。最后,民生工程对于我党的建设也是重大的考验,民生工程的顺利开展能够不断的激励我党的提升工作能力,增强工作的质量,让我党真正的成为百姓的党,成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党。

二、民生工程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端正价值观念,实现党内廉政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必须保证党内的建设的廉洁性,近些年来党内出现了许多的贪污腐败分子,我党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受到了质询和怀疑。部分的党员同志将百姓的利益抛在脑后,危害了百姓的利益,这些党员内部的害群之马必须受到严厉的惩罚和批评。作为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每一个人都应该应该明确自身身为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时刻刻都应该放在心中。党内的廉政建设为每一位党员都敲响了警钟,因此必须端正价值观念,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对世界观、人身观和价值观都有正确的认识,从自身做起,实现党内的建设的顺利开展。树立良好的人民公仆的形象,真正的在工作中和生活中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感受百姓需求,深入基层体验民生工程的建设经验需要不断的积累,而这些宝贵的工作经验就来自于基层。基层工作是最贴近与百姓的生活,每一位党员在基层工作中应该时时刻刻的心系群众,从百姓的生活额细节中出发,善于发现和解决百姓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民生工程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多了解百姓的生活,多感受百姓的生活才能够将工作更好的完成。将百姓不了解的问题进行一一细致耐心的解答,在农村进行普法教育,让每一位百姓都能够自觉的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农村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医疗卫生和教育方面,对于农民工的子女,留守老人等需要特殊照顾的群体给予更大的关注和优惠,让百姓的生活无忧。真正的将百姓的问题放在心中,将民生工作落到实处。

民生新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中国;电视节目;新闻与传媒

1研究背景

1989年,美国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对全国商品广告主进行了营销传播实施现状的调查,唐•舒尔茨等人率先为整合营销传播做出界定:“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它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价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最大化。”随后不同学者也提出不同的整合营销传播定义,连唐•舒尔茨本人也没有完全确定的定义,“整合营销传播”仍然面对理论上的困惑,但“大量的广告公司和营销机构仍在继续他们的‘整合营销’或‘整合营销传播’实践。”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介绍到中国之后,引起了各领域的关注。本文作者简单梳理了CISSI期刊论文,大致得出我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研究状况:(1)整合营销传播相关文章的数量及时间分布:据统计,CISSI期刊论文中,最早于1998年有3篇整合营销传播相关论文刊登,之后每年都有相应论文刊登。2006年有关整合营销传播的论文达18篇,为论文数最高年,其次为2009年,共11篇。(2)整合营销传播相关文章的主题分布: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各领域具有相应研究,其中企业经济、贸易经济、新闻与传媒、出版及市场研究与信息等领域相应研究较多。本文将主要就新闻与传媒领域有关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期刊及论文进行梳理,并深入探讨中国媒介市场竞争中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2新闻与传媒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CISSI期刊中,《国际新闻界》、《电视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新闻记者》、《新闻界》、《中国出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这些期刊刊登了新闻与传媒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的相关论文。从期刊看,《电视研究》、《现代传播》、《新闻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刊载论文较多。其中《现代传播》刊登6篇,数量最多;《电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次之,均刊登5篇;《新闻界》则刊登了4篇。其余则都只有1篇。就刊登数量较多的期刊,作者通过梳理总结了其侧重点和特色。《电视研究》5篇刊载论文均为电视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包括电视品牌、电视节目、电视媒体等方面整合营销传播的应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较《电视研究》范围较广,除涉及电视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还包括大型晚会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在电视媒介额整合营销传播应用研究方面,《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更注重就节目内容与公信力角度打造进行研究。《新闻界》4篇论文分别设计整合营销传播的媒介实践总体研究,媒介产品中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及电视剧和报纸的整合营销传播问题。《现代传播》则范围最广,不仅涉及整合营销传播在媒介领域的实践,还关注整合营销传播在广告、分众传播和跨文化传播中应用。从内容看,涉及了对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研究,如《解读整合营销传播学》。涉及了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如《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的研究与实践》。还涉及了整合营销传播在媒介中的应用实践,这部分研究又可分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媒介实践总体研究、媒介产品中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新闻媒体整合营销问题等研究,及电视、报纸、新媒体、大型晚会等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作者通过对论文的梳理,对涉及内容的研究做相关综述:

2.1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研究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和研究

有学者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总结了中国新闻传播领域研究者对整合营销传播的关注主题,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2002),基本上是对国外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引进介绍阶段,所持态度为全面肯定。第二阶段(2003-2007),则转向探讨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市场的应用情况。“2003年开始,学者和业内人士开始更多地关注整合营销是否适合中国市场,如何结合中国的国情具体应用等问题。其中,更多的是冷静的思考,也不乏对IMC的质疑。”第三阶段(2008至今),中国学者则尝试构建中国特色的互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中国大陆学者通过三个阶段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市场的意义、应用,以及对本土整合营销传播研究的反思、对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创新四个方面。有学者将整合营销传播学与传播学联系起来进行解读,认为“整合营销传播学乃是以消费为传播对象、营销与传播彼此交融、营销传播手段相互整合、通过多种媒体传播的新型传播学”。该学者认为,整合营销学有其丰富内涵,两个基本内涵分别是“将消费者定位为受播对象”和“营销与传播彼此交融”,他强调,两个内涵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有学者从整合营销传播视角探讨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该学者回顾了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历史,希望通过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真正树立以受众为导向的观念,整合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提高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效果。有学者则深入研究了整合营销传播与小众传播时代广告战略的呼应。IMC强调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强大把一切传播归属于广告活动,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将有关的信息统一口径传播。

2.2整合营销传播在传播媒介及媒介市场中的应用

伴随着中国媒介转型,中国媒介迈向市场步伐日益加快,媒介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不仅传统媒体间竞争激烈,新媒体的出现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不小压力。CTR的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传统媒体广告花费数据图表报告显示,中国传统媒体刊登广告在第一季度同比增长仅为1.4%,创五年来新低。而报纸更是成为了唯一负增长的媒介。针对中国日益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有学者开始探讨整合营销传播在媒介中的实施问题。组织框架的整合是营销传播事实最需要的组织保证,注重品牌资源整合和服务品牌化,真正以受众为中心,通过良好的品牌管理实现节目与频道间的差异化和资源、竞争、组织的协调性,通过服务品牌化达到双赢局面,并通过科学运作规范服务,使得服务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服务效率。细致探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不同媒介中的应用上,通过文献梳理来看,大部分是关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电视媒体及电视节目中的实践。有学者总结了当前电视媒介的现状,“电视媒介在我国受众中是有着广泛影响力,最为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当前的现状是,一方面发展迅速,影响力较大,市场需求相对旺盛,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谋变成为了必须。在这种状况下,我国电视媒介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电视媒介的公信力,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和国际上成功经验,以及媒介与社会、受众结合的理论支撑,提升电视媒介公信力的最有效的实现形式即是整合营销传播。有学者则就整合营销传播如何应用于电视媒介中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即涉及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电视媒介、电视品牌到省级卫视中的应用。有学者认为整合营销传播在电视媒介中的运用主要是人力资源、节目资源、客户资源方面的整合,“整合营销,赢取未来”。有学者认为整合营销传播将成为电视媒介营销创新的突破口,认为一方面应与利益相关者建立由内及外的整合关系,一方面要注重信息整合,通过信息整合培育独特的媒介品牌。还有学者研究了电视媒介、省级卫视品牌打造与整合营销的契合。也有学者以具体电视节目为例,探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应用。有学者以《绝对挑战》为例,探讨了电视节目中整合营销传播的应用,认为一要充分确定目标受众,二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有学者以《都市——时间》节目为例,探讨电视节目中民生角度的应用与民生新闻的整合营销传播。有学者则通过探讨研究电视奥运节目中以交叉融资为基础的整合营销的运用,提出整合营销传播在媒介中的应用关键在于媒介通过与广告商进行有价值的沟通塑造其形象。在广告商的沟通方面,媒介不能始终处于被广告商挑选的被动角色,也应当“对广告商进行选择,对广告的制作和播出进行统一规划”,从而与广告商形成长期的、从电视广告延伸到其他产业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这也是延伸电视机构资金流的重要策略选择。”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