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体育运动医学监测思路

大学体育运动医学监测思路

一、建立入校学生遴选的医学监测档案

由于我国并没有建立学生的医学监测档案,因此进入大学后,应根据体育运动教学对各专业、年级、年龄体质体能的要求,研究体能训练重点课程能量代谢和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心理特质、身体功能和身体形态要求,建立健全大学生的遴选机制,建立健康档案,为以后培养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兴趣和热情,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体质体能基础差的问题。

二、建立体育教学负荷的医学监测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大学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体育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上课兴趣不高、教学运动中伤病现象较多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对体育教学负荷缺乏科学认识。如果要达到训练效果的最大化,就要求在教学中探求最佳适宜刺激负荷,把体育课程负荷定性和定量在适宜的范围内。适宜的符合运动教学既能对机体进行有效生物学改造,又合乎大学生体能特点,激发他们对体育教学参与热情,还能有效防止过度运动。因此运动负荷选择是制定体能训练计划首要考虑的问题。一般简易的指标有:血尿素、尿蛋白、血乳酸、心率等。如果同时采用血乳酸、尿蛋白、血尿素和肌酸激酶等指标,将有助于对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运动负荷的综合评价。

三、建立教学效果的医学监测

身体素质是体能构成的基础要素,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是体能构成的表现要素。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目的是要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有氧和无氧能力。我们通过对身体素质、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的阶段性评价,就可以检查和验证体能训练的效果,从而对广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改和完善。

四、建立检测学生体质的医学监测档案

体能训练首先要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尤其是重要脏器无病变,运动系统无明显缺陷和较重伤病;其次身体功能要正常。运动性贫血、血清睾酮和免疫功能的低下会使身体功能下降,可使抗运动性疲劳的能力下降,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也会伤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学校和家长以及学生本人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疾病;而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还应定期检测和运动能力密切相关的血红蛋白、血清睾酮等功能指标。

五、建立运动疲劳恢复手段的医学监测

体能训练对于机体是一个“训练—疲劳—恢复—再训练—再疲劳—再恢复”的生理循环过程。如果机体疲劳后长时间不能恢复,疲劳就会积累,形成“慢性疲劳”,从而对体能效果和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这一点在专业运动员身上较突出。慢性疲劳会导致体能水平下降、运动性贫血、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精神涣散、反应迟钝、思想不集中、失眠食欲减退等。因此对运动疲劳的监测,应该加大监测的力度和恢复手段的多样化。

六、避免教学中学生伤病问题出现的医学监测

体育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小伤小病,因此对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伤病监测不能仅仅停留在治疗伤病上。针对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学生出现小伤小病其实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对练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想上过于放松,科学的体育教学、体能训练计划应该是包括预防损伤的教学内容。因此制定和落实科学的教学计划是预防伤病的关键。在日常教学中的主要措施:热身运动和关节活动,力量的练习和柔韧性练习,身体协调性练习和运动中预防损伤的自我防护练习。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普及运动防伤病知识,加强心理干预,进行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采用各种疲劳恢复的手段,配备防护用具,学校应改善运动场地、场馆设施等,提高学生课外、业余活动中的体育运动热情,这些都有助于减少教学和体能训练中伤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合理的把运动医学应用于体育教学中,将对大学体育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运动负荷、教学效果、运动疲劳以及预防学生伤病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建立一套完善的医学监测体系,势必将更有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