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医学生就业相关思考

医学生就业相关思考

1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为医学生就业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1.1目前我国卫生队伍现状

1.1.1我国卫生人力现状:卫生人力数量增加明显,但质量不高。2000年卫生队伍总量已超过559万人,其中卫技人员449万人,医生207.6万人(医师160.3万人)、护士126.7万人[1]。每千人口医师数从建国初期的0.1上升到1.30,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而每千人口医生数达1.65人,超过世界1.38人的平均水平,世界排名第71位。

1.1.2从学历结构看,1981~2000年全国高、中等院校为卫生系统输送了269万名医药毕业生,其中大专以上占1/3,中专生占2/3。因此,目前我国卫生技术人员仍以中专学历为主,大约占50%。

1.1.3从卫生人力资源分布来看,卫生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城市大医院。2000年统计,44%的城市人口享受63%的卫生人力资源;56%的县及以下人口仅拥有卫生人力资源37%。城市每千人口医生2.31人,县及以下为1.17人[2]。城市与经济发达地区卫生人力过剩,农村与老少边穷地区缺医少药现象仍十分严重。

1.1.4从学历结构分布看,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集中在城市,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医务人员,基本都是中专学历以下。大量未经医学教育培训的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从而使卫生队伍素质总体偏低,不适应经济发展与人民身心健康的需求。

1.2瞄准卫生改革总体目标、建立新型的卫生体系

李岚清曾指出:卫生改革目标就是要“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卫生体系必须建立[3]。

1.2.1卫生服务体系。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医疗机构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两大类;同时以公共卫生为重点;调整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互相分工、密切配合的卫生服务体系。

1.2.2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城镇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和农村大病医疗保险等。采用多种医疗保障形式,重新分配及解决医疗服务资金来源的问题。

1.2.3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立一支专门的执法队伍,依法履行对卫生服务和健康相关产品监督管理职能。

1.2.4卫生行业实施人才准入制度。为了保证医学人才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1998年6月26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也已实行。建立并实施人才准入制度,开展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资格考试是大势所趋。

1.3卫生改革近期的相关目标

1.3.1按照《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要求,卫生人力资源调整目标:到2015年,全国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64人左右,执业医师1.26人左右,执业护士1.26人左右,全国90%以上医生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

1.3.2层次调整目标:本专科教育招生数从1999年的35%,2005年提高到52%,2015年达到60%;研究生教育从1999年的近3%,到2005年提高到8%,2015年达到12%;中等教育由1999年的62%,到2005年减少到40%,2015年减少到28%[1]。

1.4为农村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

据国家统计年报资料统计,我国城乡卫生服务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从每千人口医生数看,城市约2.31,农村则为1.17,且农村医护人员学历极低。无学历人员占相当大比例。《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1)乡镇卫生院医生在3至5年内达不到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要转岗分流;2)对卫生技术岗位上的非卫生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清退;3)新进入村卫生室的人员应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2医学教育要适应卫生改革与发展需要,努力为医学生就业铺平道路

据2001年招生统计:研究生占3.75%,本专科生占43.90%,中专生占52.35%,这说明中等医学教育规模明显偏大,导致卫生人才结构失衡,造成低学历医学生结构性失业,因此,调整医学教育结构实为必然。对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而言,首先应该停止中专招生;其次调整专科教育,压缩大专招生计划,实施一部分学生毕业前统一考试转入本科教育;一部分毕业生参加成人高考,即专升本继续教育。压缩后保留的大专生招生计划,可以为农村或部分基层单位定向或委托培养,毕业后回定向、委培地区或单位。至于专科以下的医学教育,应由专科以下的医学院校去承担。这样才能各司其职,各有所为,才能更好地为卫生行业提供适销对路的专门人才。总之,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要大力发展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化建设愈来愈快,加之,对外开放,加入WTO,人民卫生保健意识愈来愈强。从我国卫生人力资源来看,县级医院以下的医疗单位,急需补充医学本科毕业生。城市的医疗机构、人力资源、学历层次,需要补充研究生教育背景的卫生人员,基础医学理论的研究日益加强,也需要具有研究生层次学历的人员加盟。

3医学生就业的趋势

3.1面向农村、中小卫生医疗机构和非公有制卫生医疗机构就业

长期以来,医学生尤其是大专以上的医学毕业生,最主要是在公有制县级以上卫生医疗机构就业。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卫生改革与发展,就业形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后的变化将更加明显。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必将是农村、中小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卫生医疗机构、非公有制卫生医疗机构。主要的公有制卫生医疗机构接纳医学生大多限制在研究生这个层面上。因此,医学生就业要适应这种理念和政策的变化。

3.2面向小城镇卫生医疗机构就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推动经济增长的轴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就成为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大战略。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到2000年来,我国大陆城镇人口为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09%,城市化的比重较1990年上升了9.8%,其中我国建制镇数量为20374个,大约占城镇人口的43%,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包括卫生在内的各项社会措施全力配合。城镇化的人口,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快速发展的经济,又必然促进城镇化人口文明程度,促进对卫生的需求,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卫生事业也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这也为医学生就业提供了巨大的就业领域。

3.3面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和大城市,人们不再满足于温饱,而是在追求别墅和轿车的同时,追求生命的质量与健康。家庭临时病床、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计划生育、卫生保健等现代化医疗卫生服务形式必将进入每个小区与家庭。为此,各地区普遍建立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而社区医疗服务需要大批的全科医生,以承担起社区医疗与大医院联系的桥梁。

3.4面向医疗保障部门和卫生执法监督部门就业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生产流通改革标志卫生改革进入了新阶段。建立城镇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和农村医疗保险等多种医疗保障形式,重新分配及解决医疗服务资金来源的问题,都需要医疗保障部门参与。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后,城镇、农村在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医学毕业生加盟。建立一支专门的执法队伍,依法履行对卫生服务和健康相关产品监督管理职能。随着卫生改革与发展,对医疗市场、药品销售市场,医疗器械销售市场必将实施监管,以法制监管代替行政领导,从而需要医学生加入执法监督队伍。

3.5面向基础医学研究和相关医学领域就业

《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咨询报告》(1998年5月)指出,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医学”概念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由“生物医学”发展为“生物-心理医学”再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推动这种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其一,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现代医学必然既要注意人体各部位的联系,又要注意人与自然的联系,人与社会的联系。只有把人类与自然、社会看作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把健康与疾病放在整个自然、社会背景下,运用整体的观点,系统的方法,才能探索出医学的规律,促进医学的发展。其二,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的医学领域,促进医学更紧密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相互渗透、融合。与“医学”概念内涵的这种变化相对应,医生的素质也必然要求综合化。随着传统的单纯的生物型医疗方式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必然向边缘性相关性学科发展、延伸,诸如医学法学、医学关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经济学,这些学科的发展、创建,都需要医学毕业生参与其中。21世纪必将是生命科学充分展现、崛起的世纪。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器官培植,人类克隆等基础医学研究愈加引起人们的兴趣与重视,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必将向基础医学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人财物支持,无疑给医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视野更加宽阔,信息更加灵通,与人有关行业不断拓展。心理咨询、医疗咨询、计划生育咨询、医疗社区规划、健康与体育、康复有关的预防等中介机构的建立屡见不鲜。药品推销、医疗器械与体育器械的推销,医学毕业生身影愈来愈多。

3.6面向世界就业

我国加入WTO后,普通高等教育被纳入了服务贸易的范畴。《服务贸易总协定》第一条规定,除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外(如军校),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教育服务贸易范畴,WTO成员均有权参与教育竞争。签约的国家与地区承诺通过协商,鼓励所有成员到境外办学,允许境外教育机构在所在国颁发学位证书或学历证明,鼓励成员之间相互承认学位证明或学历证明,取消政府对教育市场的垄断,减少对本国教育机构的财政补贴。高等教育将成为一个开放的国际化大市场。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是双向的。既允许别国的资本、人才、科学技术与管理进来,也允许我国的资本、人才走出去。医学毕业生出国搞医学基础理论研究,从事卫生医疗服务工作和医疗护理等工作将成为必然。

3.7就学延缓就业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科技的进步和公众卫生服务需求的增加。社会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据有关资料统计,直至2001年我国医药卫生类招生总数为38.2万人,而其中中专生就占50%,专科生占20.1%,本科生占25.5%,研究生只占4.4%。这说明我国医生培养学制偏短,质量较低[4]。众所周知,世界各国对医师学历和资格要求是很严格的,行医至少需要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因此,推动医学毕业生继续就学延缓就业是完全可行的。尤其要进一步扩大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学规模,以教育延缓就业,为我国卫生事业储备高素质人才。

3.8创业代替就业

21世纪经济社会的特点是以信息化现代科学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是知识与信息。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竞争主要体现在创新速度的竞争,即知识创新速度及其转化速度的竞争,知识经济又是年轻人创业的时代。知识经济的资源特征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就业的资源优势。因此,无论从民族振兴的要求,还是个人发展来讲,都要求年轻的大学生进行创业,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结构的一大特征。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第七条明确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是求职者,首先将成为职业岗位的创业者。”据1999年的统计: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已经创办4000家公司;自1990年以来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建150家新公司,对美国经济特别是该州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仅1994年这些公司就雇佣110万人,创造2320亿美元的销售额[5]。因此,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要适应世界高等教育潮流,踏准时代的节拍,努力培养医学生创业观念,创业意识,培养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成为职业岗位的创业者奠定基础。为中华民族和世界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