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生物技术

医学生物技术范文精选

医学生物技术

医学生物技术范文第1篇

(1)关于为何选择就读生物技术专业的问题,大二学生中20.0%为自主选择(高考第一志愿),75.0%为从本校医学专业或药学专业调剂而来(个别学生所报的六个平行专业志愿中含有生物技术专业,但排在医学和药学专业后面)。大三学生中16.7%为自主选择,61.7%为专业调剂生。大四学生中10.0%为自主选择,77.5%为专业调剂生。(2)关于是否喜欢自己的专业,三个年级中选择“喜欢”和“不喜欢”的比例几乎都为1:1左右,个别同学选择了“不清楚”这一选项。(3)对于“如果有转专业的机会,你是否想转其它专业”这一问题(目前本校无在校生可调换专业的制度),三个年级中选择“想”的比例基本都在50%左右,这一结果与(2)中50%左右同学选择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想吻合。(4)对于“如果你可以转专业,你会选择哪个专业”,约95%的同学选择了医学专业,个别同学选择了药学专业。(5)45.0%的大二学生认为本专业和本校医学专业学生在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没有差别,20.0%认为本专业学生比医学生综合能力差;大三学生35.0%认为二者没有差别,26.7%认为比医学生综合能力差;大四学生22.5%认为二者没有差别,37.5%认为比医学生综合能力差。(6)认为专业发展前景与就业前景较好的学生分别为:大二40.0%,大三35.7%,大四22.5%。(7)想跨专业考研或换专业就业的同学分别为大二10.0%、大三13.3%、大四35%。(8)认为自己经过了在校1-3年的学习后对专业的认可度有了提高的学生分别为大二95.0%、大三75.0%、大四65.0%。(9)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设置持“非常赞同”和“赞同”态度的学生分别为大二35.5%、大三25.0%、大四17.5%,持“基本赞同”态度的同学分别为大二45.0%、大三58.3%、大四72.5%。(10)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敬业精神、教学质量和效果持“非常满意”和“满意”态度的学生分别为大二70.0%、大三58.3%、大四47.5%,持“基本满意”态度的同学分别为大二25.0%、大三36.7%、大四52.0%。

2讨论

专业认同感是指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目标和社会价值的接受和认可,专业认同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行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低,对专业的兴趣就弱,学习主动性差,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因此,有必要探索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与对策。张东军等调研发现在医学院校中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水平显著低于医学专业学生。本调研结果与张东军等类似,发现在以医学占主导地位的医学院校中,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比较低,近50%的同学不喜爱自己的专业,有不少同学希望有机会能换专业学习和就业。在希望调换专业的学生中,绝大部分同学希望转到医学专业学习。这一结果可能与很多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本身是由于高考分数线没有达到本校医学专业录取分数线而从医学专业调剂而来有关,也可能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医学是医学院校的优势学科有关。仅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生物技术专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较多的就业机会。尽管如此,绝大部分同学仍然希望在专业相关方向就业或考研深造,这可能与学生对专业的情感有关,也可能与学生在专业相关方向就业时竞争力比较大有关。一个令人欣喜的事实是,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自己经过了1-3年的专业学习后对生物技术专业的认同感提高了,对专业的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持赞同和满意态度。这些调研结果反映了同学们对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认可。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四、大三、大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依次升高,分析原因,可能和大三和大二本科生中有较多学生是自主选择了生物技术专业有关。相反,大四学生中仅有10%是自主选择了该专业,绝大多数都是从医学专业调剂而来。造成这一结果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可能也与本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有关。潍坊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于2005年设立并开始招生,学校一直非常注重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确立、教学内容设定、教学设施完善、师资力量培养等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经过8年的发展和建设,本校生物技术专业于2013年已发展成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专业知名度有了较大提高,所以在校低年级学生较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高也不足为奇。

3结语

医学生物技术范文第2篇

199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在高等院校设立生物技术专业,并于1998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范了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和学制。专业课程包括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主要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和生物化学工程,涵盖了生命科学和生命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以此构成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基本框架。医学院校是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临床医学也是医学生物技术应用的主战场,医学生物技术与临床医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少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满足医药领域的科研及创新要求。这就提示我们,在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有着迫切需要和实际意义。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自招生之初就开设了临床医学课程。生物技术专业有了临床医学的指引,人才培养基础更加扎实,方向更加明确。同时,具有一定临床医学知识的生物医学人才,能够更好地将自身优势辐射到传统医学专业上,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新视野,开拓新思路,注入新的活力。医学生物技术已经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如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单抗导向药物、人工血液代用品等已广泛应用于癌症、传染性疾病和一些遗传性疾病治疗。同时,许多临床新问题、老难题,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物技术的发展,相关疾病的基因定位、组织工程、干细胞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显然,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既是生物技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2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现状和问题

2.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紧贴生物技术专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然而,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将内科、外科、专科教学内容按照病因、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毫无取舍地灌输给学生,呈现教师教学无特色、无重点、无思路,学生学习无方向、无兴趣的状态。这与学科设置初衷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2课程目标不明确,考核要求不严格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不够重视,没有真正意识到临床医学对该专业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临床思维,了解临床医学前沿和需要,并能在医学发展和临床需求中找到生物技术的落脚点、发力点,运用所掌握的生物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最终为医学问题的解决开辟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但是目前医学院校对于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认识比较模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考核过程较为敷衍,甚至没有考核,使临床医学课程开设存在“鸡肋化”的危险。

3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强调基本素质共性的基础上,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类型和专业方向。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尊重学生多样性选择。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能完全符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不能完全考虑到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因此有必要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3.1紧贴实际,重点突出

临床医学是医学生物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要整体介绍临床医学概况外,重点是要筛选出能够体现生物技术学科发展价值以及与生物技术知识有交集的内容,体现出医学生物技术特色和资源优势,如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基因诊断、基因治疗技术在肿瘤及其他疾病中的应用等;而疾病的临床表现、物理诊断及常规治疗方法等内容应该淡化。这样才会贴近生物技术专业实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避免浪费学生有限的精力。

3.2以临床问题为向导,以临床难点为突破

医学生物技术发展动力就是临床问题。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已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已有很多成熟的、新兴的生物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应将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突破的难点贯穿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把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

3.3着眼前沿,广泛涉猎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临床医学的最前沿往往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把临床医学中最新的焦点和热点引入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医学生物技术对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临床医学不断进展的案例也是很好的教学事例,让学生了解前辈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推动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但也要照顾到医学发展的冷门分支,给学生拾遗补缺的机会,在大家忽视的老问题上做出新文章。

4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应该有别于临床医学专业,要更加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将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4.1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选修和必修相结合

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将教学主战场放在课外,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增加选修课数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索。生物技术专业将来不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对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应该是有重点和有取舍的,这个选择权不应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应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通过文献查阅、学术会议、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学习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的医学知识。

4.2大师进讲堂,将导师范围扩展至临床学科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目前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师资结构中,中级职称教师比例偏高,真正的大师偏少。应该把临床医学的“大腕”请进讲堂,因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导师往往更重视具体的新技术、新方法,而对临床医学前沿需求知之甚少,缺少宏观思路和顶层设计。这些可由临床导师很好地补充,他们扎根临床数十年,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的难点要点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临床导师的科研课题及科技创新活动中,使其不仅对原有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更清晰的认识,还锻炼了临床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现代医学发展的脉搏,找到自己感兴趣、能钻研、有出路的研究方向,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4.3启发为主,传授为辅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科研工作,应该是临床医生的益友良师。其临床医学教学不应以传授方式为主,而应采取引导、启发的方式,加入讨论及案例教学,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用专业特长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在教学环节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的“四结合”:密切结合科研,密切结合临床,密切结合实践,密切结合新进展。

4.4考核评价与教学目的相统一

医学生物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实验技术;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模块化教学;对分易;教育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增设医学实验技术本科专业(101002),这是应社会对技术人才的迫切要求而提出的。我校于2015年开始招收医学实验技术本科,其培养目标为具有良好科研素养的病理学技术专长,富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可从事医学实验技术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侧重病理技术,注重技能应用。作为新增专业,在专业方向与办学思路上正处于逐步的成熟阶段,课程建设也在逐渐成熟。课程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1]。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实验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实验性及应用性很强[2],这门课程如何进行设计才能与培养目标一致,值得教师们进行研究与探讨。下面仅就我校针对实验技术专业对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探索略作介绍。

1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是目前大多院校所面对的问题。医学实验技术专业要注重实验技能方面的培养,因此在总课时58学时中进行了适当调整,理论38学时,实验20学时,比我校其他专业该课程理论减少了4学时,实验增加了4学时。具体改革情况如下:

1.1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1.1.1增加绪论课时。绪论课是教学开始的前言课、简介课、导入课,是对全书所讲内容的一个高度概述,如何讲好一堂绪论课是课程的一个重点,好的绪论课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素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为今后的教学沟通与配合打下良好的基础。医学微生物学绪论主要讲的内容是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种类,特性以及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并对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程的内容建立一个整体框架。绪论讲的好,则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3]与一系列核心素养[4]。在绪论中要注重语言美的应用,从微观到宏观,从远古到现代,要求教师结合生活、临床娓娓叙来,还要穿插许多科学家的奉献精神、科研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良好的科学素养等小故事,这样不仅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精神相一致。目前各高校所设课程正在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5],对专业课教学渗透“课程思政”思想,以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教育总体目标。而微生物绪论部分则更多的体现这门课程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精神,尤其是微生物学发展简史中有更多的体现,因此多花费点时间进行讲授是十分必要的,故实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中绪论安排2学时,比其他专业增加1小时。1.1.2教学内容模块化。模块化教学法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6]。指将课程内容的知识点与相关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知识模块,进一步按照程序模块化的构想和原则设计教学内容、组合知识模块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现实性[7]。目前很多高校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验教学实践中,理论教学方面应用较少[8-13]。对于微生物这门课程来说,知识结构比较零碎,学生反映知识点太多,内容枯燥,缺乏系统性,不便掌握与记忆,因此将这一教学模式应用于理论课教学也具有很大的优势。我们把在内容及时间上有连贯性、相似性、系统性的教学章节组成教学模块。用一根主线将知识横向贯通,建立适合的“葡萄效应”,让同学们将所学知识串起来。教学方法上的灵活性、学习要求上的整体性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就学生而言,一个模块学完后,应对该模块所学内容有全面而清晰的掌握,并会将该模块知识自觉应用到下一模块进行比较学习。根据教学章节内容,教学模块分为细菌学总论、细菌学各论、病毒学总论、病毒学各论和真菌学共五个模块,各自包括不同的章节内容,每个模块有各自的课时安排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从认知水平,能力水平给以明确。(1)细菌学总论。包括1~7章的内容。从细菌的形态结构到细菌的生理、遗传变异(将噬菌体、耐药性整合放入该章节中)、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感染的检测与防治原则。此模块内容是后续模块知识的基础,花费时间也较多,共12个学时。该模块教学中以讲授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为主,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细菌长啥样(形态结构)?怎么培养得到(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过程中会有哪些现象出现(新陈代谢、遗传变异)?怎么样利用或消灭(消毒灭菌)?细菌如何对我们造成疾病(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我们如何检测细菌并预防与治疗细菌性疾病?在讲授中需要结合大量的细菌学图片、动画和视频来进行细菌形态与结构、生理等知识的讲解,这样可以变枯燥和抽象为生动与形象,从视觉感官效果上对学生形成刺激,加深理解与记忆。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会增加一个PBL案例留给同学们课后完成(方法见细菌各论),在案例中将医院感染与生物安全相结合,与免疫相结合,将知识更好的进行了整合,并对学生进行了生物安全与人文关怀教育。(2)细菌学各论。涉及章节内容多(8~21章),知识内容尤为零碎,主要讲解临床常见的致病菌,总学时12。本模块主线各个细菌通用,那就是三性两法(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法),除此以外每个细菌还有菌属的共性以及各自的特性,这都是学生掌握的内容。因此各论学习中要求学生“求同存异”。教学方法上讲授法为次,案例引入法与PBL相结合为主,并结合“对分易”[14]教学软件,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因课时紧张,PBL教学案例会在“对分易”微信公众号所建班级群给以推送,并将学生随机分组,分组人数最多为10人,讨论在业余时间开展,PBL教学案例数目不宜过多,我们总共安排了2个PBL案例(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结核杆菌);案例引入法则在课堂讲授时开展,完全采用“对分易”教学模式,前后排4人进行讨论,结合教师讲解完成案例分析。每一个教学单元至少有一个案例且必须包括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所以要求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每个案例就是一个故事,让同学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结合书本内容,这样变枯燥为乐趣,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故事”中教师应穿插细菌的一些形态结构图片,培养特性以及生化反应图片等,便于学生对该菌形成直观印象,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3)病毒学总论。共涉及到三章教学内容(22~24章),课时较少,3学时。教学方法同细菌总论模块。模块贯穿的主线类似于细菌学总论,但又要结合细菌学知识进行比较。病毒长啥样(与细菌不同点在哪里)?如何培养病毒(有培养基吗)?病毒如何增殖(二分裂吗)?病毒增殖过程中有哪些现象(遗传与变异,理化因素影响)?病毒如何致病(有代谢物吗)?如何进行检测与防治(与细菌检测与防治相同吗)?同样,此部分内容也是要求教师精心准备大量的图片、动画与视频来演示。(4)病毒学各论。共涉及到十章教学内容(25~34章),计7学时。病毒各论内容与细菌各论内容编排不一致,不是按生物分类进行,而是采用传播途径与生物分类相结合进行编排,内容上更为零散。贯穿主线、授课方式同细菌学各论。(5)真菌学。所含章节少(35~36章),计2学时,以生物学形状介绍为主,在讲致病性与免疫性时总论与各论有机结合在一块来讲,授课思路:真菌生物学性状→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真菌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检查法,这样避免部分内容重复,内容紧凑,便于学生掌握。

1.2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理念就是教给学生操作技能的时候给学生渗透“无菌”观念[15],可以说所有的实验全部围绕这两个字进行,而实验项目的设计则是实验课体系的核心与关键,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本课程培养目标突出“创新能力和注重技能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实验项目紧紧围绕此目标而设计。与理论教学内容模块相适应,实验项目也分为相应模块,只是病毒部分实验危险性较高且不容易操作[16]转为网络虚拟实验学习,具体项目如表1。在实验项目中,充分体现了实验内容综合性、设计性、连续性与模块化。如项目1~4是一些综合性与设计性试验,是在细菌总论结束后连续操作4天,每天在同一时间开设,以保证细菌的培养时间,后面每一次试验必须用到前一次试验的结果来做,因此提高了学生上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再加上检测自己身体的细菌,同学们都兴趣满满。项目5~6为细菌学各论部分,分为两个模块,连续两天,安排在肠杆菌科学习完之后开展。在第一天球菌实验上完后随即接种粪便于各种鉴别选择培养基上,第二天实验即可挑选可疑菌落进行KIA生化鉴别培养基的接种,第三天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时间观察结果并完成实验报告。病毒方面的实验安排在业余网络虚拟实验中进行,不再列出。最后一次真菌实验是一次设计性实验,在实验课开始前一周即提前将实验要求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准备所要观察的标本,并记录各种食材表面真菌菌落的变化,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步骤,然后在实验课上观察真菌的菌丝、孢子。教师在课上观察同学们的操作及结果,直接打操作分数。这样同学们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一些不愿意动手的同学也主动参与进来。

2考核方式的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实行百分制,平时成绩与终结性考试成绩相结合;实验课成绩与理论课考试相结合,从两个方面给以考核综合评分。

2.1过程性评价方法

实验成绩以操作能力结合实验结果与实验报告综合考虑,实验课中出现实验结果较好者(如革兰染色)直接给分,可以免去写实验报告;完成不好的同学则需要写实验报告,此项占10%;操作能力考核10%(以上共占20%)。网络学习完成情况(包括学习虚拟实验,对分易完成测试题,活动等)10%,因此过程性评价共计30%。

2.2终结性评价方法

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100分,占总成绩70%,考试时间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考核以掌握内容为主,熟悉内容为次,了解内容为辅。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论述题和案例题等。

3总结

医学生物技术范文第4篇

1.实验内容开放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本着丰富实验教学内容、革新实验教学方式的核心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基本的目标,提出以下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性质由验证性实验过度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传统教学中验证性实验占总实验学时的80%以上,采用开放性实验教学,验证性实验压缩到20%以内,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

2.实验场地开放实验场地是制约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的主要原因。以部级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采用开放式实验室运行机制,结合学科点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自主选择和设计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实验室配2~3名研究生协助管理,仪器设备采用预约登记制度,使用前须经专人培训合格后才能使用。实验耗材按实验计划,由实验室统一提供。

3.实验时间开放以3~4人为一个实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实验时间,实验室一次可以同时安排6个小组开展实验。实验时间由以前固定时间,改为课程理论授课3周开始至学期末前1周结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安排,合理选择实验时间。实验室时间采用预约制,由实验室管理人员统一安排。上班时间由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节假日和晚上由研究生协助管理实验室,为学生开展开放实验提供充足的时间。

二、开放式实验教学取得的效果

1.实验教学方式开放,激发学生兴趣在大多数同学印象中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以实验方法、手段、技术为主要内容,这些内容过于抽象,通过授课形式讲授或单独的验证性实验,学生理解效果很差,很难达到掌握实验内容的目的。任何研究都是从好奇和怀疑开始的,通过典型的生物技术实例,如柑橘细胞融合获得原生质体杂种、植物遗传转化获得转基因植株,人类基因组测序及园艺植物基因组测序的不断完成,生物信息学预测基因的功能分析等,这些实例在网络上的介绍与视频非常多,通过网站浏览和视频观看,让同学们真正了解生物技术的神秘与贴近生活的两个方面,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操作行动。

2.实验时间及空间开放,提高动手能力实验室的开放,即仪器设备和时间概念上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实验人数多、实验室及仪器设备严重不足的问题。例如,生物分子实验室的定量PCR仪、PCR仪、离心机、核酸仪、电泳仪、紫外投射仪等,实验时间一旦开放,学生可以用充裕的时间来把实验独立完成,不会被课程所限制。通过开放实验室,本科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多次进入实验室。同时,研究生可以一对一或一对三的带领本科生进行实验,开展相关的扩展实验内容,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还可以更好地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

3.实验内容开放,自主设计试验在教学内容上打破原有的实验课程结构体系,优化实验内容组合与创新,注重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视频资源及生物公司的广告资源,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验条件,突出实用性,根据学校实验条件提出以下实验内容进行选择与优化。通过开放实验教学内容,学生打破传统的拟定学时的验证实验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性进行大量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教学。学生在学校提供的实验条件的前提下,自选实验内容,自定实验步骤,自选仪器设备,自己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实验数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的自由空间。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觉接受现代教育技术新的成果,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突出双向性、参与性、互动性。在实验操作环节,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操作,独立分析结果,发现问题。

4.实验结果灵活,革新考核与评价体系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将与老师的课堂交流转变为通过面对面、QQ、微信等其他平台,对实验进展随时进行分析、讨论及总结,并且学生通过查阅相应的资料,最后得出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开放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也避免了同学之间相互抄袭、模仿。因此,既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式实验教学除在以上方面进行开放外,同时也革新了实验教学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与以往实验成绩包括实验课堂成绩与实验报告成绩之外,在实验教学方面补充了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工作、结果分析与讨论的考核内容,形成了实验方案撰写(20%)+实验前的准备(20%)+实验过程(30%)+实验结果分析(30%)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评价方式分为优、良好、中等、合格,不及格五种不同的方式。

医学生物技术范文第5篇

在原来教学改革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调整,针对教学过程中新出现的教师学生专业化差别,学生教学参与感不强,优秀学生“吃不饱”,以及实验教学量增加的问题,通过推行模块化教学,情景化教学,推行有条件的全英文教学,以及完善整体化实验教学,进一步构建和优化该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

关键词: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教学改革;模块化;情景化

生物技术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1]。园艺植物生物技术以园艺植物为研究对象,主要领域包括蔬菜、果树、花卉和茶学。目前,国内多所农业院校园艺专业都先后开设了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2-6],其中华中农业大学开设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国家精品课程比较具有借鉴价值[7]。通过多年比较研究和教学实践,笔者在实践原有教学改革方式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8],进一步总结教学经验,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课程简介与特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开设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较早,是园艺学专业的基础选修课,同时也是设施农业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笔者所在教学团队领衔开展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具有比较突出的特点,包括拥有自主编写的规划教材,学校公共资源拥有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料,具有优良的实践教学平台和知识、年龄结构搭配合理的师资队伍,以及拥有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等[8]。这些条件保证了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近年来,经过不断优化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现已将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纳入园艺学院基础教研课程组,将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归类于园艺专业的通识性教学课程。该课程的设课时间已由原来的本科第7学期[8]调整为本科第5学期,是直接承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共基础课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后续专业课程。为了进一步加强现代生命科学基本理论的培养,学院同时在原第7学期设置园艺植物分子生物学课程,对园艺专业的学生进行深入教学。这种教学顺序和教学对象的调整势必带来一些全新的教学问题。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早于专业分配,出现教师分专业授课而学生

无差别听课现象按照课程设置计划,学院在本科教学阶段共设置园艺学和设施园艺学2个专业方向,在园艺学方向下又设置蔬菜学、果树学、茶学和观赏园艺学4个模块,园艺学方向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结合综合考核成绩,在第5学期中期进行专业选择。另一方面,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设置于第5学期之初,这也就意味着学生选课时还没有选定专业方向。因此,学院在设置该课程时无法考虑专业选择,即只能实行无差别教学方式。在具体教学中,仍然以自然班为教学单元进行教学。在教师安排时,授课的课程组来自蔬菜学系和果树学系,具有不同的研究背景。由于生命科学的发展非常迅猛,体现在生物技术领域的高速发展尤为突出,新技术、新方法的涌现速度非常快,使得专业教师不可能及时更新所有领域的新兴研究成果,仅可能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一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就会表现出教学的侧重点不一致,在进行实例教学时不能够协调统一。例如,果树学科的教师比较重视植物组织培养方向的内容,而蔬菜学科的教师对于分子标记方向的讲解比较多。在讲解基因克隆方法时,果树学方向的教师会在同源克隆方向上列举较多实例,而蔬菜学方向的教师则在图位克隆方向上有较多的展开空间。这种教学方向,甚至教学内容的差异,对于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的统一很不利。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还表现出考试试题、成绩评定标准不一致的现象,这一点对于不同班级学生争取综合测评成绩排名,进而争取研究生报送名额的矛盾尤为突出。

2.2学生的教学参与感以及课程兴趣不足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的知识特点就是过于抽象,特别依赖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很多知识内容属于“不可见”科学,更多的时候需要学生通过想象进行理解和推演。因此,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直接跳过理解和思考的过程,回归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有部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概念、方法还多停留在背诵的层面上,缺乏主动理解,对课程的学习仍以应付考试为主,真正能够通过学习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的学生人数还比较有限。

2.3部分优秀学生的知识诉求未得到满足

近年来,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存在求知欲望较强,而常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其需求的现象,而且这种类型的学生数量近年来增加很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和政策条件的原因,每年有大量学生有出国深造的需求和机会。根据现阶段学科的发展特点,这部分学生中的绝大多数将会直接使用生物技术的相关知识,并且对于该学科的相关英文知识也有要求。针对这部分学生和部分早期规划考研深造的学生,学院从2015级学生开始成立实验班,进行更加专业化的辅导。根据学院的教学计划,需要对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进行精细教学改革,尝试进行全英文教学。

2.4实验教学内容仍需扩展

针对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长期存在的教学内容繁杂、实验课程设置不足的问题,学院于2017年开设园艺植物分子生物学与该课程进行互补教学,前者重点强调实验教学,计划再设置32课时实验教学内容。因此,如何整合2个课程的实验内容,需要进一步探究。

3教学改革的方向

3.1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推行模块化教学方式

针对授课教师专业化问题,经学院教学办公室、教研室研究,并报请学校教务处批准,计划整合所有教学内容,打破原有教研室限制,成立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教学课程组,将原隶属于果树学、蔬菜学的教师重新组合,以教学内容为指导,分配教学任务,形成不同的教学内容模块。同时,学生不再分班级教学,而是整合成一个课程班级(视选课学生人数情况,再划分为平行的教学班次),接受所有课程组教师的授课。这样可以真正做到教师“讲有所长”,而学生可以充分学习到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这种集体教学的方法以往多用于研究生教学中的研究进展讨论类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并不常见。针对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这门内容发展非常迅猛的技术型课程的教学,在多年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逐渐摸索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尝试类似于进展讨论课式的模块化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预先设定课程组长,由常年从事第一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担任。课程组长负责召集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授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集体编制教学内容,分解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块。这些模块包括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背景与发展历史、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基因文库基本知识、分子标记基本知识、基因克隆基本方法、载体基本知识、植物遗传转化基本知识、基因修饰植物基本知识等若干模块。课程组长协调授课教师领取各自的教学模块,授课教师编制具体教案和教学课件初稿。所有模块的教案和课件初稿编制完成后,课程组集体讨论各教学课件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内容,形成最终的定稿。按照设计,课程组长不进行具体的授课工作,仅负责召集、协调各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各教学模块之间的衔接工作,组织安排教学进度,并有目的地进行听课考核和教学监督。作为组织者,教学组长具有明显的行政化特点,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主讲教师。

3.2进一步推行情景化的教学方法

推行情景化教学方法是笔者所在教学团队于2012年提出的针对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特点的教学尝试。其主要思路是,针对某一特定技术和知识点,带领学生回到实现这些创新的时代,说明当时的技术背景,提出发明人的技术思路,展示最初的实验结果,推导新产生的理论。这种带入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所学习的知识,特别是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知识背景下,独立推导出所要讲授的内容,同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并不遥远,自己通过努力也可以做到。几年的教学尝试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很好,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开发兴趣点,提高学习热情。更有甚者,有的学生会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下一步教学改革研究中,将增加情景化教学的范例,系统分析具体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将每一项相关的技术内容串联起来,利用情景化将其讲述成为一个连续的科学研究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方面的一个实例是:DNA结构的发现与证明,半保留复制与核酸杂交,Southern技术与RFLP分子标记等几个内容可以通过连续的研究故事加以讲解。

3.3尝试推行有条件的全英文教学模式

针对学院组建的实验班和部分有出国深造意愿的学生,计划开设全英文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全英文教学使用小班授课形式,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PPT演示和英语讲授。课程教学内容与正常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教学大纲要求相同,重点加强课程预习、自学内容。课堂授课兼顾讲解和答疑,讲解内容适当压缩,以阐述知识要点为主,进行适当的内容拓展,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和讨论。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为了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相衔接,尽力缩小国内外关于生物技术知识教学方式的差异,使学生提前适应未来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生物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往往以英文作为科技语言进行发表,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科技英语,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科研阅读、交流、写作能力,更容易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

3.4完善整体化实验教育思想

随着学院不断加强生物科学实验课程教学,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增加实验教学课时,目前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验课程内容与指导已经不能够满足今后的需求。基于此,组织所有课程组的教师共同编写了《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验指导》(试用本,以下简称为《实验指导》)。在编写过程中,全面贯彻整体性实验教学原则,以连续性实验为设计目标。目前《实验指导》已完成DNA相关实验内容的编制,主要围绕植物DNA的提取、检测、克隆、载体构建、分子标记等系列实验展开。实验之间互为顺承关系,前一个实验的结果(产物)是下一个实验的前体(供试材料),使所有实验设计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该实验指导已在2016年秋季学期发放给学生试用,学生反映情况良好。

4结语

生物技术是迅猛发展的现代科学,其与植物科学、农业科学的结合创造出大量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研究领域。关注于生物技术的课程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以培养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专业本科毕业生。通过近几年对于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研究、探索与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在原有教学改革思想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拟定了新的教学改革方向。核心思想是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探索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的研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个性化和差别化教育,为专业化深造教育输送人才。总之,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教学改革是必要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关注、调整,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对高素质、全面性、创新型农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顾方舟,卢圣栋.生物技术的现状与未来[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学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

[2]李慧敏,周玉丽,陆晓民.“课题式”教学方法初探:以《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5):113-115.

[3]彭立新,李爱,李慧,等.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教学改革探索[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5,22(2):63-65.

[4]杨英杰,王然,张玉刚,等.“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16(22):73-76.

[5]王俊宁,丰锋,李洪波.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2):296-298.

[6]罗聪,何新华.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962-963,965.

[7]张金智,刘继红,胡春根.《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的发展与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37-538,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