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优质护理下心内科护理论文

优质护理下心内科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于都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5例;年龄35~68岁,平均46.6岁;心脑血管疾病29例,呼吸系统疾病11例,血液类疾病8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36~70岁,平均47.2岁;心脑血管疾病31例,呼吸系统疾病12例,血液类疾病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尿激酶治疗,将尿激酶150万U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ml,静脉滴注。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护理,即基本的生活护理,讲解疾病有关的护理知识和方法,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问题,与患者亲切交流,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实施过程中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用恰当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减轻患者精神痛苦、顾虑、压力及思想负担。心内科疾病通常较为严重,病死率较高,故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常伴有焦虑、绝望及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

1.2.2生活护理

实施护理过程中应保持床单、被褥干净、整洁,经常清洗和晾晒,同时帮助患者变换体位,保持患者皮肤干燥,防止压疮发生。呼吸困难和发热患者易出现口臭、口干,应加强对患者口腔护理,可使用朵贝尔氏溶液或0.9%氯化钠溶液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1.2.3营养护理

住院期间患者易出现营养不良,因心理和生理原因导致食欲下降,故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饮食状况、营养摄取情况及体质量综合安排患者饮食,以细软和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咀嚼过于用力和下咽困难的食物,少食多餐,定时进餐。

1.2.4临床指标监护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患者出院前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对疾病知识有一定了解。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躯体生理功能状态和自觉症状)评分。生活质量总分144分,日常生活和躯体生理功能状态各35分,自觉症状74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AS和SDS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评分为(25.5±3.2)分、躯体生理功能状态评分为(23.4±8.2)分、自觉症状评分为(61.1±5.4)分;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评分为(17.8±5.1)分、躯体生理功能状态评分为(18.2±5.8)分、自觉症状评分为(57.3±6.9)分。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躯体生理功能状态和自觉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上升,给医疗工作和护理服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护理工作是疾病治疗的重要部分,对治疗效果及护理质量的提升有积极作用。传统护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患者有效治疗的需求,应探索高效、全面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优质护理是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结果,其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深化护理服务专业性,全面落实护理服务责任制度,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和质量。对心内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为患者提供“优质、全面、具体、高效、满意、放心”的护理服务。通过心理护理、生活护理、营养护理及临床指标监护等,让患者以积极的心理状态,良好的住院环境及健康的身体状态接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密切观察各项临床指标,避免突发状况伤害患者,达到有效治疗目的。由此可见,优质护理是高效的护理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躯体生理功能状态和自觉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优质护理在心内科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贇黄志英单位:江西省于都县人民医院心血管神经内科